中國金茂股票成交額
1. 中國金茂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怎麼樣
中國金茂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中國金茂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2. 中國金茂是國企還是央企
中國金茂地產屬於央企。因為中國金茂地產屬於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旗下房地產和酒店板塊的平台企業,目前中國金茂地產在2007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2)中國金茂股票成交額擴展閱讀:
中國金茂發展歷程:
1、2007年8月17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碼:HK.00817),是香港恆生綜合指數成份股之一。
2、2009年1月中國金茂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收購中國金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2014年中國金茂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將優質酒店資產打包裝入金茂(中國)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分拆酒店於7月2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 。
所獲榮譽:
2019年,以285.19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列第190位。
2020年1月3日,上榜2019年上市公司市值500強,排名第209。
2020年3月17日 ,位列「2020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第20位。
2020年5月13日,中國金茂名列2020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第862位。
3. 房企買地金額不得超年度銷售額40%被重提
華夏時報記者 李未來 實習生 陳清容 北京報道
近日,關於「房企買地金額不得超年度銷售額40%」的「新規」傳聞引發熱議。事實上,雖然截至目前官方渠道並未就此發布通告,但早在2020年8月20日央行和住建部聯合召開的房地產企業座談會上,就提到了「拿地銷售比不超過40%」這一條輔助紅線。
部分房企仍超紅線
參與20日座談會的12家房企成為首批試點企業,分別是碧桂園、恆大、萬科、融創、中梁、保利發展、新城控股、中海地產、華僑城、綠地控股、華潤置地和陽光城。2020年12月31日,有關部門再次召開關於「三道紅線」的座談會,表示將對試點企業擴圍,數量可能會從12家擴大到30家。參加座談會的新增了華夏幸福、金茂、世茂、招商蛇口、龍湖等房企。
彼時,資料顯示,若近一年拿地銷售比高於40%或連續三年經營性現金流為負,房企需要對拿地資金來源做解釋。
業內專家表示,拿地銷售比40%紅線下投資與銷售掛鉤,穩地價同時降杠桿。短期內拿地力度較大的企業受影響大,而未來規模房企強者恆強,中小房企的「逆襲」難度更大。
在三道紅線和供地兩集中背景下,上半年房企拿地更趨謹慎,而個別企業拿地力度較大。上半年首批12家試點企業拿地銷售比均值為28.8%,低於40%紅線,12家中只有3家企業略高於紅線。
據克而瑞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拿地30強房企中,有12家過線。過線的房企拿地銷售比最高的三家,高達93.8%、89.5%和70.6%,也有部分房企拿地銷售比恰好越過紅線。
房企「馬太效應」凸顯?
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常務理事丁祖昱在其個人公眾號中發文表示,千億規模的房企每年可花400億拿地,而中小房企可能年銷售額都不足400億元,中小房企和規模房企之間的差距會進一步加大。
丁祖昱認為,長遠來看,將房企土儲貨值與銷售業績強制性匹配,銷售、去化能力強的房企更有底氣拿地,對那些產品力強、受市場認可度較高的房企來說實則屬於利好。其進一步指出,該指標硬性控制了房企規模擴張的速度,即使是頭部房企、現金流充裕的國企、央企,拿地金額也受到銷售額的限制。
丁祖昱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未來隨著杠桿紅利消失,擁有充裕土儲的房企投資調節靈活度更大,致力於精益化管理的房企有望脫穎而出。
而在克而瑞廣佛區域公眾號的文章中,首席分析師肖文曉預估,40%拿地金額佔比上限,留給後發房企快速彎道超車的空間越收越窄。而機遇是在監管下,接下來集中供地的成交房企分布有可能會趨於分散,減少了幾家獨大的可能性,利於培養一個更有競爭性的市場。
「40%拿地銷售比上限對做商業地產的開發商很不友好,因為商業地產是自持物業,不往外賣,所以開發商要靠繼續拿地做大規模,靠規模消耗掉持有商業地產的成本。」一位用戶在雪球平台上對拿地銷售比40%紅線表達了看法。另一位用戶稱,「拿地銷售比0.4,本來就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指標,而且去年三條紅線推出之後有些地方已經是參考40%拿地銷售比和企業前三年現金流情況在控制企業拿地。」
億翰智庫研究分析指出,買地金額不得超年度銷售額40%的限制條件,短期內無疑限制了房企的擴張速度與拿地熱情,但長期來看可以建立起房企更健康更有序的發展機制,並輔助「房住不炒」基調的平穩運行。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將商票納入房企債務監管」同為2020年8月20日座談會上提及到的一條輔助紅線。
相關資料顯示,商票作為一種未被央行納入監管且不計入有息負債范疇的融資渠道,具有不受銀行授信額度和監管政策等限制的特點,因此不少房企在面臨「三道紅線」的融資壓力下,加大商票使用規模,藉此降低凈負債率,提高現金短債比。
據中達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2016-2020年,房企應付票據總規模不斷提升,由2016年的704億元增長至2020年末的3932億元,復合增速達53.7%。
同時,據上海票據交易所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票據市場承兌總金額22.09萬億元,同比增長8.41%,其中商票簽發金額3.62萬億元,同比增長19.77%。而在TOP19房企中,其總體商票承兌余額達到3355.74億,較2019年增長了36.59%。
2021年以來,房企債券違約、商票違約等問題頻現。丁祖昱在其個人公眾號發文表示,「隨著商票納入監管,繼續過多依賴商票或有政策風險。未來房企應該減少對商票的過度依賴,絕不能通過大量發行商票,隱匿債務風險,將當下的風險轉嫁至未來,回歸經營才是房企重點工作。」
4. 中國金茂(集團)有限公司的產品品牌
通過一系列精品項目的成功運營,「金茂」已成為國內為數不多、專注於高端物業運營的知名品牌之一,自2005年起連續四年被世界品牌實驗室授予「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中國品牌年度大獎NO.1(不動產)」。金茂商標亦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被上海市工商局授予「上海市著名商標」及「最具影響力的十大上海服務商標」。此外,金茂旗下各豪華酒店自開業起即被授予各項權威的酒店獎項。
展望未來,金茂集團積極融入當地經濟發展,以「中國領先的高端商業不動產運營商和管理商」為願景,與國際頂級品牌強強聯手,為現代服務業的成長和成熟貢獻力量。
5. 中國金茂開發的知名項目有哪些
最早的有上海的金茂大廈、北京的凱晨世貿中心等。住宅方面在北京已有兩座金茂府、兩個金茂悅,在2017年還會有豐台金茂廣場和北京金茂府兩個項目入市。以「府、悅、墅、山、湖、灣」六大產品線領跑中國高端住宅市場,另有中歐國際城等城系產品。
6. 2020年1-7月房企地產銷售業績排名
根據中指研究院近日發表的數據報告《2020年1-7月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業績TOP100》來看,2020年1-7月,TOP100房企銷售額均值為622.2億元,同比基本持平;其中銷售額破千億房企18家,較去年同期(15家)增加3家;百億房企125家,50億以上房企156家。TOP100房企權益銷售額均值為468.9億元,權益銷售面積均值為353.7萬平方米。單月來看,7月TOP100房企銷售額同比增長率均值為25.8%,環比下降16.8%。
房企的銷售業績排名如下:
排名 企業名稱 銷售額 排名 企業名稱 銷售面積
(億元) (萬㎡)
1 碧桂園 4483 1 碧桂園 4894.9
2 中國恆大 4081.8 2 中國恆大 4594.8
3 萬科 3775 3 萬科 2330.3
4 保利發展 2730 4 保利發展 1826.3
5 融創中國 2473 5 融創中國 1778
6 中海地產 2036.6 6 綠地控股 1240
7 綠地控股 1490 7 中海地產 1129.9
8 世茂集團 1395.4 8 新城控股 1083
9 華潤置地 1348 9 金科集團 1038.9
10 招商蛇口 1335.7 10 世茂集團 793.3
11 龍湖集團 1320.8 11 龍湖集團 778.2
12 中國金茂 1243 12 華潤置地 775
13 金地集團 1225 13 陽光城 762.1
14 新城控股 1195.6 14 中南置地 737.8
15 綠城中國 1101.2 15 中國金茂 667.9
16 陽光城 1080 16 旭輝集團 646.7
17 金科集團 1027.6 17 藍光發展 618.1
18 旭輝集團 1027.2 18 招商蛇口 613.9
19 中南置地 999.7 19 金地集團 603.4
20 正榮集團 730.3 20 奧園集團 603.2
21 融信集團 725 21 富力集團 539.5
22 龍光集團 704.3 22 綠城中國 527.6
23 濱江集團 685.3 23 榮盛發展 512.4
24 雅居樂 657.1 24 佳兆業集團 502.7
25 富力集團 647.4 25 正榮集團 499.7
26 奧園集團 604.2 26 美的置業 497.8
27 佳兆業集團 603.3 27 祥生集團 495.5
28 祥生集團 602.4 28 龍光集團 479.1
29 藍光發展 601.1 29 雅居樂 472.9
30 榮盛發展 556.1 30 建業地產 418
31 新力控股 550.1 31 海倫堡 361.5
32 美的置業 546 32 中駿集團 351.3
33 禹洲集團 538.8 33 禹洲集團 328.7
34 新希望地產 529.9 34 新力控股 323.8
35 中駿集團 524.3 35 融信集團 318
36 華發股份 523.6 36 金輝集團 313.9
37 首開股份 520 37 華夏幸福 302
37 華夏幸福 520 38 中國鐵建 292.5
39 遠洋集團 508.6 39 時代中國 291.1
40 合景泰富集團 459.9 40 新希望地產 282.1
41 越秀地產 438 41 合景泰富集團 280
42 金輝集團 422.6 42 弘陽地產 279.3
43 佳源集團 420 43 佳源集團 278.4
44 弘陽地產 408 44 紅星地產 268.4
45 大悅城控股 406.3 45 寶龍地產 254.8
46 海倫堡 405.6 46 遠洋集團 254.3
47 時代中國 404.5 47 陽光大地 243.4
48 仁恆置地 400.2 48 龍記泰信 225.4
49 華宇集團 395.2 49 敏捷集團 222.7
50 東原集團 393.8 50 華宇集團 218.7
51 中國鐵建 392.1 51 東原集團 218.3
52 寶龍地產 390.2 52 華發股份 215.7
53 首創置業 370.1 53 恆泰集團 210.1
54 建業地產 337.7 54 濱江集團 205.4
55 泰禾集團 326.1 55 力高集團 205.3
56 俊發集團 315.3 56 東投地產 198.5
57 德信地產 313.3 56 領地集團 198.5
58 中國中鐵 296 58 三盛集團 194.6
59 紅星地產 283.6 59 中國中鐵 189.3
60 電建地產 275 60 正商集團 188.2
61 聯發集團 270.8 61 恆信集團 187.6
62 中交地產 267.1 62 俊發集團 185.1
63 敏捷集團 260.4 63 首開股份 182
64 三盛集團 235.1 64 彰泰集團 177.2
65 保利置業 231.9 65 當代置業 176.6
66 花樣年 223.1 66 越秀地產 175
67 石榴集團 214.1 67 花樣年 166.2
68 正商集團 202.7 68 大悅城控股 162
69 大家房產 200.3 69 大唐地產 158.3
70 華鴻嘉信 198.6 70 康橋集團 157.8
71 康橋集團 194.4 71 聯發集團 152.1
72 金隅集團 185.9 72 中奧地產 151.8
73 領地集團 185.7 73 雲星集團 147.3
74 當代置業 182.2 74 德信地產 145.2
75 大華集團 181.4 75 泰禾集團 139.6
76 金融街控股 180 76 石榴集團 139.1
77 綠都地產集團 179.6 77 中建東孚 137.6
78 大唐地產 178.2 78 電建地產 137.5
79 海爾產城創 170.2 79 中交地產 135.8
80 中冶置業 169 80 華鴻嘉信 133.4
81 中建東孚 168 81 正黃集團 128.3
82 恆泰集團 163.4 82 山東儒辰集團 128
83 朗詩綠色地產 159.2 82 保利置業 128
84 信達地產 158.2 84 澳海集團 126.2
85 方直集團 158 85 昌建集團 123.6
86 龍記泰信 156.2 86 海爾產城創 119.7
87 時代集團 151.4 87 寧夏中房集團 116.9
88 鑫苑中國 151 88 實地地產集團 116.1
89 力高集團 150.7 89 和昌集團 113.5
90 上坤集團 150.4 90 仁恆置地 112.7
91 文一地產 149.8 91 文一地產 112.3
92 保億置業 149.4 92 首創置業 110.5
93 東投地產 146 93 同信地產 107.6
94 陽光大地 145.8 94 綠都地產集團 104
95 星河控股 145 95 海成集團 103.3
96 實地地產集團 144.1 96 鑫苑中國 102.2
97 中奧地產 142.8 97 藍潤地產 101.2
98 彰泰集團 140.2 98 協信地產 99.8
98 方圓集團 140.2 98 方圓集團 99.8
100 和昌集團 139.9 100 邦泰集團 99.7
7. 中國金茂屬於什麼檔次
最近一直在看中國金茂,是一家比較看好的地產公司,屬於地產高端品牌,主要是滿足改善性需求。這個需求實際上應該是永續的,跟目前市場上認為的人口拐點,城鎮化失真的情況實際上不會起沖突。而且目前體量小,成長的空間仍然存在。只是目前受到限價的影響,在17年拿到的高溢價土地無法以合理價格賣出,二級開發的毛利很低,這方面金茂感覺就稍弱了(可能確實國企財大氣粗,不care土地周期)。但本文不討論金茂的投資邏輯和估值邏輯,只是簡單討論一下金茂另一個重點板塊:城市運營(一級開發),順便對比一下華夏幸福的產業新城模式(正好以前也有點研究),然後有幾個問題想請知情的大佬解答,觀點有誤可以隨時指正。
先拋結論:金茂早期的兩個城市運營項目(長沙梅溪湖以及南京青龍山)屬於特殊情況,不具備可持續性(70%的二級土地增值額分成怕是再也不會在一二線城市看到了),未來的城市運營實際上是一種拿地手段,通過一級開發鎖定優質二級土地,避開招拍掛可能造成的高溢價。
一級項目模式簡析:為什麼這么說,主要是這兩個項目的盈利模式過於恐怖,簡直就是明目張膽的薅了地方政府的羊毛,而且還是財政較為健康的二線城市地方政府。
8. 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業績100強名單
根據7月31日,中指研究院近日發表的數據報告《2020年1-7月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業績TOP100》來看,排名前100企業如下:
排名 企業名稱 銷售額(億元)排名 企業名稱 銷售面積 (萬㎡)
1 碧桂園 4483 1 碧桂園 4894.9
2 中國恆大 4081.8 2 中國恆大 4594.8
3 萬科 3775 3 萬科 2330.3
4 保利發展 2730 4 保利發展 1826.3
5 融創中國 2473 5 融創中國 1778
6 中海地產 2036.6 6 綠地控股 1240
7 綠地控股 1490 7 中海地產 1129.9
8 世茂集團 1395.4 8 新城控股 1083
9 華潤置地 1348 9 金科集團 1038.9
10 招商蛇口 1335.7 10 世茂集團 793.3
11 龍湖集團 1320.8 11 龍湖集團 778.2
12 中國金茂 1243 12 華潤置地 775
13 金地集團 1225 13 陽光城 762.1
14 新城控股 1195.6 14 中南置地 737.8
15 綠城中國 1101.2 15 中國金茂 667.9
16 陽光城 1080 16 旭輝集團 646.7
17 金科集團 1027.6 17 藍光發展 618.1
18 旭輝集團 1027.2 18 招商蛇口 613.9
19 中南置地 999.7 19 金地集團 603.4
20 正榮集團 730.3 20 奧園集團 603.2
21 融信集團 725 21 富力集團 539.5
22 龍光集團 704.3 22 綠城中國 527.6
23 濱江集團 685.3 23 榮盛發展 512.4
24 雅居樂 657.1 24 佳兆業集團 502.7
25 富力集團 647.4 25 正榮集團 499.7
26 奧園集團 604.2 26 美的置業 497.8
27 佳兆業集團 603.3 27 祥生集團 495.5
28 祥生集團 602.4 28 龍光集團 479.1
29 藍光發展 601.1 29 雅居樂 472.9
30 榮盛發展 556.1 30 建業地產 418
31 新力控股 550.1 31 海倫堡 361.5
32 美的置業 546 32 中駿集團 351.3
33 禹洲集團 538.8 33 禹洲集團 328.7
34 新希望地產 529.9 34 新力控股 323.8
35 中駿集團 524.3 35 融信集團 318
36 華發股份 523.6 36 金輝集團 313.9
37 首開股份 520 37 華夏幸福 302
37 華夏幸福 520 38 中國鐵建 292.5
39 遠洋集團 508.6 39 時代中國 291.1
40 合景泰富集團 459.9 40 新希望地產 282.1
41 越秀地產 438 41 合景泰富集團 280
42 金輝集團 422.6 42 弘陽地產 279.3
43 佳源集團 420 43 佳源集團 278.4
44 弘陽地產 408 44 紅星地產 268.4
45 大悅城控股 406.3 45 寶龍地產 254.8
46 海倫堡 405.6 46 遠洋集團 254.3
47 時代中國 404.5 47 陽光大地 243.4
48 仁恆置地 400.2 48 龍記泰信 225.4
49 華宇集團 395.2 49 敏捷集團 222.7
50 東原集團 393.8 50 華宇集團 218.7
51 中國鐵建 392.1 51 東原集團 218.3
52 寶龍地產 390.2 52 華發股份 215.7
53 首創置業 370.1 53 恆泰集團 210.1
54 建業地產 337.7 54 濱江集團 205.4
55 泰禾集團 326.1 55 力高集團 205.3
56 俊發集團 315.3 56 東投地產 198.5
57 德信地產 313.3 56 領地集團 198.5
58 中國中鐵 296 58 三盛集團 194.6
59 紅星地產 283.6 59 中國中鐵 189.3
60 電建地產 275 60 正商集團 188.2
61 聯發集團 270.8 61 恆信集團 187.6
62 中交地產 267.1 62 俊發集團 185.1
63 敏捷集團 260.4 63 首開股份 182
64 三盛集團 235.1 64 彰泰集團 177.2
65 保利置業 231.9 65 當代置業 176.6
66 花樣年 223.1 66 越秀地產 175
67 石榴集團 214.1 67 花樣年 166.2
68 正商集團 202.7 68 大悅城控股 162
69 大家房產 200.3 69 大唐地產 158.3
70 華鴻嘉信 198.6 70 康橋集團 157.8
71 康橋集團 194.4 71 聯發集團 152.1
72 金隅集團 185.9 72 中奧地產 151.8
73 領地集團 185.7 73 雲星集團 147.3
74 當代置業 182.2 74 德信地產 145.2
75 大華集團 181.4 75 泰禾集團 139.6
76 金融街控股 180 76 石榴集團 139.1
77 綠都地產集團 179.6 77 中建東孚 137.6
78 大唐地產 178.2 78 電建地產 137.5
79 海爾產城創 170.2 79 中交地產 135.8
80 中冶置業 169 80 華鴻嘉信 133.4
81 中建東孚 168 81 正黃集團 128.3
82 恆泰集團 163.4 82 山東儒辰集團 128
83 朗詩綠色地產 159.2 82 保利置業 128
84 信達地產 158.2 84 澳海集團 126.2
85 方直集團 158 85 昌建集團 123.6
86 龍記泰信 156.2 86 海爾產城創 119.7
87 時代集團 151.4 87 寧夏中房集團 116.9
88 鑫苑中國 151 88 實地地產集團 116.1
89 力高集團 150.7 89 和昌集團 113.5
90 上坤集團 150.4 90 仁恆置地 112.7
91 文一地產 149.8 91 文一地產 112.3
92 保億置業 149.4 92 首創置業 110.5
93 東投地產 146 93 同信地產 107.6
94 陽光大地 145.8 94 綠都地產集團 104
95 星河控股 145 95 海成集團 103.3
96 實地地產集團 144.1 96 鑫苑中國 102.2
97 中奧地產 142.8 97 藍潤地產 101.2
98 彰泰集團 140.2 98 協信地產 99.8
98 方圓集團 140.2 98 方圓集團 99.8
100 和昌集團 139.9 100 邦泰集團 99.7
9. 50宗地王貨值萬億元難入市是什麼原因
近三年搶地王的房企,喜者少,憂者甚。徘徊於「割肉」還是「等待」的路上,多數地王項目仍在被動「等待」入市。
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全國住宅類高總價地王地塊單宗地塊成交金額超過65億元的合計50宗,其中20宗於2017年成交,20宗於2016年成交,另外還有10宗是2015年成交的。
盤點2016年爭搶地王的房企,《證券日報》記者發現,有擴張需求的中小房企更為激進。事實上,這類房企信用評級較低,拿到低成本借款的能力比大型房企更差,判斷市場和操盤能力更弱,甚至沒有產品IP的現狀,使其高價地在手無法快速變成現金,其被拖進危機之中的概率也就更高。
「拿高價地的房企可能有兩種死法」,上述房企高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種是猝死,比如猛拿高價地,拖幾年仍沒變成現金,在這種局勢下,假如明天從銀行貸不出款,就可能馬上破產;另一種是慢死,比如一家房企有400億元凈資產,每年虧損10億元,可以虧40年,外界似乎看不出來,但這是溫水煮青蛙式的死法。
「2018年,資金鏈告急將成為近三年拿高價地的房企最大的壓力。」張大偉直言,大部分企業鑒於開發周期計算,都預判2017年下半年項目進入回款階段,因此借款融資都集中在2015年-2016年之間,而2018年則是其還債期。屆時,舊債因銷售回款率低難以償還,新債又難借,多重壓力齊至,不排除比虧本更嚴重的被逼出房地產市場的可能性。
10. 中國金茂有哪些產品
金茂是以「府、悅、墅、山、湖、灣」六大產品線為主的,領跑中國高端住宅市場的這么一個開發商。在北京:兩府、兩悅、豐台金茂廣場、即將開放的是北京金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