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股票 » 民國中國銀行股票最早發行年月

民國中國銀行股票最早發行年月

發布時間: 2022-01-15 04:42:28

1. 中國股市是什麼時候開始發行的

中國股市最開始的時間是1990年12月19號上市,最低點95.79點。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這兩所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市場的形成。1992年中國開始向境外發行股票,2月,第一支B股(上海真空電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B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1996年12月,股票交易實行漲跌停製度(即指漲跌幅一旦超過前日收市價的10%,該股票將於當天停止交易)。
從2005年夏天開始,中國股市開始進行股權分置改革,簡稱"股改"。其目標是消除各類股權分置的結構,從而解決中國股市的頑疾。在股改過程中,已經完成股改的股票被添加「G」標記。2006年10月9日起,原股改完成的股票的G標記取消,未股改股票加上S標記.這標志著大陸A股的股改工作基本完成.

2. 中國第一支股票是哪年發行的

中國第一支股票是1984年11月18日發行的。

上海飛樂音響公司位於武夷路的上海飛樂音響公司由上海電聲總廠發起成立,經營成套設備並承包賓館、影劇院、體育館等音響設施的設計、安裝工程,是一家接受個人和集體自願認購股票並以此籌集資金的新型公司,於1984年11月18日正式開業。

公司委託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證券部公開向社會發行股票一萬股,每股50元。這是「文革」結束以來中國金融機構第一次發行的股票。

(2)民國中國銀行股票最早發行年月擴展閱讀:

1986年11月14日,當鄧小平將「飛樂音響」股票贈予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約翰·凡爾霖後,俗稱「小飛樂」的「中國第一股」讓世界為之轟動。上海飛樂音響公司1984年發行的股票(通稱「小飛樂」),是改革開放後我國公開發行的第一支股票。這「中國第一股」究竟是怎樣勇敢地橫空出世?

改革浪潮初涌,有志勇士敢設想

20世紀80年代初,在黨和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城市改革的浪潮已經開始涌動,各單位開始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培養幹部。

1940年出生的秦其斌,於1958年順利考入復旦大學電子專業。畢業後,被分派在上海無線電九廠技術科。年輕好學、思想活躍的秦其斌被抽調到上海儀表電訊工業局下面的元件工業公司擔任辦公室副主任,當時吳邦國委員長是元件公司的副經理。

1983年初,秦其斌被任命為上海飛樂電聲總廠第一副廠長,1984年接任退休的老廠長成了電聲總廠廠長。這時的秦其斌43歲,年富力強,雄心勃勃,有知識懂技術又有管理經驗。他不甘於僅僅為儀表系統的產品做配套,開始帶領電聲總廠開拓經營。

當時,「音樂茶座」十分紅火,他就大膽設想,提出本廠生產的揚聲器除了給電視機做配套,還可以做成音響。於是,就有了電聲總廠下設上海飛樂音響公司(即「小飛樂」)的創新,有了以後「小飛樂」發行股票的故事。

3. 股票最早發行是什麼時期的

1600年,世界上最早的股票出現在荷蘭。當時荷蘭為了抵抗外族的入侵,准備組建東印度公司到遠東去攫取壟斷香料,但因缺少資金,荷蘭人決定通過發行股票來籌集資金。當時股票發行分得很細,連荷蘭的一個女僕都可以用自己的一百荷蘭盾來入這家公司的股。於是東印度公司很快籌集了大量資金,大約等於現在幾十億遠人民幣這樣的金額。東印度公司不斷向外擴張,那麼大家想用錢時怎麼辦呢?於是又很快形成了最早的證券交易所,股東如果急用錢,可以把權證轉給別人,如果不急用錢,可以留在手裡。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100年的時候,股票已漲了1000倍。 縱觀世界近代史,都是一個金融市場不斷博弈的過程:荷蘭的崛起伴隨的是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金融市場的中心;英國崛起後,倫敦成這世界金融中心;而美國的崛起則把金融中心從倫敦轉移到了紐約。

4. 我國發行股票最早是哪年呢

清末就有股票了。

解放前天津和上海就有證券交易所。

現在的滬深兩市最早發行的股票:滬市老八股、深市老五股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誕生之日,上市的僅有8支股票,即上海本地的延中實業(600601)、真空電子(600602),飛樂音響(小飛樂600651)、愛使電子(600652)、申華電工(600653)、飛樂股份(大飛樂600654)、豫園商城(600655),以及浙江的鳳凰化工(600656),其中豫園商城初上市時名豫園商場(人稱小豫園),到1992年改制擴大後才變為豫園商城。與此同時,深市則有深發展、深萬科、深寶安、深安達、深原野等五支股票組成。

5. 中國股票發展史

中國股票市場發展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創階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滬、深證券交易所的相繼掛牌營業,股票集中交易市場正式宣布成立,中國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備了資源配置的功能。這一階段是中國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項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資本市場大多處於自我演進發展狀態,資本市場體系初步搭建,整個市場規模較小,並以分隔的區域性試點為主,股票市場的發行和交易缺乏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缺乏統一規范和集中監管。同時,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在思想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試驗階段。
此時股市能否長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問題的困擾,姓資還是姓社,成為影響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話題。1992年1、2月間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視察時指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1]此後,中國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股份製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並開始在資本市場發行上市。1993年,股票發行試點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廣至全國,打開了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空間。由此中國股市也於1996年5月迎來了大牛市行情。由於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機制和市場監控機制,高速發展的股市立即出現了許多問題,股市價格暴漲暴跌,投資者尚未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投機之風盛行,黑市行為大量滋生等。打壓整頓股市也因此成為接下來的宏觀調控的內容之一。從證券監管的角度來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與地方、中央各部門共同參與管理向集中統一管理的過渡階段。股市的監管機制開始形成,監管體系初具雛形,並規定了漲跌幅及交易量限制。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從憲法的層次上承認「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個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場的地位正式確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規范階段。
從1998年開始,中國開始正式啟用法律法規手段規范管理股票市場。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國集中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國務院確定中國證監會作為國務院直屬單位,成為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的主管部門,同時其職能得到了加強。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現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續到2001年。然而,太過火爆的股市已經嚴重脫離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違規行為也不斷被暴露出來,銀廣夏、藍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發生就是當時股市混亂的縮影。同時股市的作用被定義為「國企解困」的一個重要途徑,大量國企進入股市尋找資金,其上市公司質量參差不齊。以1999年7月《證券法》的頒布實施為標志,中國股票市場步入了以「規范與發展」為主題的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中國股票市場的制度建設也逐步走向成熟。經過幾年的法制建設,中國證券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到2001年底,中國證券期貨市場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證券法》為核心,以行政法規為補充,以部門規章為主體的系統的證券期貨市場法律法規體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轉軌階段。
隨著中國股票市場制度建設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發展階段,隨著國內宏觀經濟矛盾的轉移,對股票市場功能的認識不斷深化——它不僅是籌資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漲還能帶來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增長,有助於改善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等。股票市場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與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考慮。中國股票市場被賦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層領導提出股票市場不僅要為國有經濟改革服務,而且要為國家的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服務。但是,由於此階段股票市場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設不盡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國(主要是美國)的經驗,對中國股票市場的特殊性認識不夠,使得中國股票市場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高層次、綜合性功能的發揮仍不理想,社會各界對中國股票市場功能發揮的現狀有頗多不滿。新一屆的中國證監會開始著手完善監管體制。然而在股權分置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的前提下,國家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改革並沒有收到預期的結果。這一階段股票價值被嚴重低估,價格甚至一度低於面值,股市不僅沒有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連最基礎的籌資功能也無法實現。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閩發、「德隆系」等證券公司長期積累的問題和風險集中爆發,是中國股票市場運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應。2004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九條」),表明了政府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決心,以促使資本市場的運行更加符合市場化規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階段。
2005年5月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是中國股市重塑的一個過程。作為歷史遺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權分置在諸多方面制約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截至2007年底,滬、深兩市98%的應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進入股改程序,股權分置改革在兩年的時間里基本完成。自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中國股市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正在承擔分流銀行資金和加快直接融資步伐的功能。尤為重要的是,股權分置改革以後,資本市場的融資和資源配置功能得以實現,中國一大批公司成功上市。特別是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國航等超級大盤股的順利發行,表明股權分置改革後的中國股票市場已經完全恢復了首發融資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使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了藍籌時代。此外,中國股票市場還進行了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改革發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經過這些改革,投資者信心得到恢復,資本市場出現轉折性變化,滬、深股指紛紛創出歷史新高。人民幣不斷升值這一重大貨幣、匯率政策,也是造就中國股市2005-2007年大牛市行情的基本背景之一。截至2007年底,中國滬、深兩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總市值達32.71萬億,相當於GDP 的132.6%,位列全球資本市場第三,新興市場第一。2007年的IPO融資4595.79億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億,成為全球最為活躍的市場之一。[2]由於股票市場的改革和創新,資本市場由此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全社會開始重新認識和審視資本市場的功能和作用。

6. 中國最早的股票是什麼時間發行的

1920年7月1日。

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這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股票。

中國股票發行經歷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間還隔有汪偽政府),新中國人民政府。使用購買股票的幣種有銀兩、銀元、法幣、中儲券、關金券、金元券、人民幣。

如今,收藏界把這百餘年發行的股票進行分組:分為清代、民國、解放區、新中國、新時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認購證。

2014-12-05訊:兩市巨幅震盪,上證指數收報2937.65點,上漲38.19點,漲幅1.32%;深成指收報10067.28點,上漲37.45點,漲幅0.37%;中小板指數收報5697.71點。

下跌115.38點,跌幅1.98%;創業板指數收報1581.91點,下跌39.94點,跌幅2.46%。兩市合計成交10740億,與上一個交易日放大二成多。

(6)民國中國銀行股票最早發行年月擴展閱讀:

現場開戶流程:

辦理上海、深圳證券賬戶卡

投資者可以通過所在地的證券營業部或證券登記機構辦理,需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證及復印件,委託他人代辦的,還需提供代辦人身份證及復印件。

證券營業部開戶

(1)所需證件:投資者提供個人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深、滬證券賬戶卡原件及復印件;

(2)填寫開戶資料並與證券營業部簽訂《證券買賣委託合同》(或《證券委託交易協議書》),同時簽訂有關滬市的《指定交易協議書》;

(3)證券營業部為投資者開設資金賬戶;

(4)需開通證券營業部銀證轉賬業務功能的投資者,注意查閱證券營業部有關此類業務功能的使用說明。

銀證通開戶

(1)銀行網點辦理開戶手續:持本人有效身份證、銀行同名儲蓄存摺(如無,可當場開立)及深滬股東代碼卡到已開通「銀證通」業務的銀行網點辦理開戶手續;

(2)填寫表格:填寫《證券委託交易協議書》和《銀券委託協議書》;

(3)設置密碼:表格經過校驗無誤後,當場輸入交易密碼,並領取協議書客戶聯,即可查詢和委託交易。

7. 股票最早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

在17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企業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由此而產生的資本短缺,資本不足便成為制約著資本主義企業經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誕生於1602年,即在荷蘭成立的東印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這種企業組織形態出現以後,很快為資本主義國家廣泛利用,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企業組織的重要形式之一。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股票是洋人發行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商開始在中國興辦工商企業並開始發行股票。最早在中國設立股份銀行的是英國匯豐銀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設立總行,4月在上海設立分行,1870年前後中國出現了買賣外商股票的的經紀人。

與此同時,在清朝洋務運動的推動下也出現了中國人自己開辦的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人自己發行的股票。1872年李鴻章、盛宣懷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發行了股票。1882年上海初步形成了證券市場,華商組織了上海「平準股票公司」,外商組織了「股票掮客公會」,這是中國出現的最早的專門從事股股票交易的機構。1891年洋商開辦上海股份公所。1902年清政府建立了上海眾業公所。1908年發生了我國歷史上股票交易的第一次嚴重的投機倒把事件。

1914年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條例,證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規。當時的上海股票商業公會設在上海二馬路一帶(今九江路)。最初有會員12家,後增至15家,會員繳納12兩白銀作為公會資本,每月還要交會費2兩。交易品種包括政府公債、鐵路債券、公司股票及外匯等等。交易方式是現貨交易,交易時間為上午9——11時,手續費按1%—5%收取。這標志著中國人自己經營的第一家現代證券交易所誕生了。

1921年秋,風雲突變,當時上海先後興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發行股票成立了信託公司,因股票價格大幅下跌而倒閉,引起了連鎖反應,上海有近百家證券物品交易所倒閉,只剩下包括上海貨商交易所在內的十幾家。天津的證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價暴跌、交易所倒閉之風的影響,於1922年停止了營業。後來人們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託公司的倒閉風潮稱為信交風潮,這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6月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為了穩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閉了上海證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軍管會接收和清理了原國民黨時期的證券交易所,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天津證券交易所,該所於1949年6月正式營業,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

8. 中國銀行首次發行a股,背景,時間,簡介

中國銀行是中國第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成立於1912年,建國後逐步由專職外匯銀行,轉變為擁有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等綜合業務架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該行擁有最廣泛的海外分支機構網路,在外匯存貸款、國際結算、外匯資金和銀行卡等業務領域居於領先地位。中行在全國設有1.1萬家分支機構,其中包括遍及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家境外機構,並於2006年完成了香港、上海兩地上市。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行」或「中國銀行」)系國有控股股份制商業銀行,其前身中國銀行成立於1912年2月5日。自成立之日至1949年,本行曾履行中央銀行、國際匯兌銀行和國際貿易專業銀行等職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本行成為外匯專業銀行。1994年,本行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軌。根據國務院批準的中國銀行股份制改革實施總體方案,本行於2004年8月26日整體改制為股份制商業銀行,成立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本行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本行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監會」)批准持有B0003H111000001號金融許可證,並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核准領取注冊證100000000001349號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本行及本行所屬子公司(以下簡稱「本集團」或「中國銀行集團」)在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台灣以及國際主要金融中心地區從事全面的公司金融業務、個人金融業務、資金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保險業務和其他相關金融業務。本行的主要監管者為銀監會。本集團香港澳門台灣及其他國家和地區機構亦需遵循經營所在地監管機構的監管要求。本行的母公司—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匯金公司」)為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投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於2010年12月31日持有本行67.55%的普通股股權(2009年12月31日:67.53%)。
成立日期:1983-10-31 上市日期:2006-07-05
發行價格:3.08元 發行數量:649350.60萬股
發行價區間:- 預計募資:1999999.85萬元
首日開盤價:3.99元 實際募資:1945146.24萬元
發行市盈率:24.23倍 發行中簽率:1.9383%
主承銷商: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保薦人: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9. 求急,1949-1953年的中國銀行的發展史。

各地職工迎接解放,中行被順利接管(1949年)

1949年3月,中共中央七屆二中全會閉幕後,首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南漢宸到天津傳達了中央關於接管中國銀行的方針:在四行、兩局、一庫中,中國銀行有其特殊性。它有商股,有海外機構,歷史悠久。全國解放後,中國銀行要建成面向海外的外匯專業銀行。為此,要繼續保留中國銀行的原名和原機構,原有員工原則上都留用。

全國解放以前,中行職工中,有不少人員已經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中行總處和上海、南京、天津、漢口、重慶等分行都有中國共產黨的地下黨員,他們根據黨的指示,開展了各項有利於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斗爭。

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關於接管中國銀行的通令

中行各地分行紛紛採取措施,動員組織職工群眾,堅守崗位,保護行產,迎接解放。1949年2月中旬,上海中行的地下黨員和積極分子發起籌組「中國銀行員工應變互助會」。1949年5月25日凌晨,解放軍解放了上海市蘇州河以南地區,國民黨軍隊尚在蘇州河北岸頑抗,外灘中行大廈仍在國民黨軍隊的槍彈射程之內。當天早晨,上海中行的中共黨員和積極分子就冒險來到銀行,找出兩匹白布寫上「慶祝大上海解放」和「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做成兩幅各長30米的大標語,高懸在中行大廈上。這是解放上海時外灘最早高懸的大標語。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28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派代表接管了中行總處。

6月4日,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一書記鄧小平在上海主持召開會議。會上鄧小平傳達了接管中國銀行機構和人員的方針:原封接管、穩步改造、盡快恢復營業;並宣布龔飲冰任中國銀行總經理。

1949年6月中國銀行恢復營業

漢口、南京、杭州、西安、桂林、廣州等地的中行機構也都開展了一系列的護行活動,積極組織職工做好銀行庫存、帳冊、文件、公物的保護工作,以不同的形式迎接解放,絕大多數中行機構均被人民解放軍順利接管。

1950年1月,新中國的外交工作逐步展開,中行海外分支機構相繼接受中行總處的領導,同時迫切需要政府頒布新的中行條例和章程,組成新的董事會,以便海外分支機構重新辦理登記注冊手續。這是關繫到正確對待商股和中行海外機構長期存在的大事。政務院周恩來總理和陳雲副總理都親自過問。陳雲副總理親自聽取匯報,並把中行的舊條例、舊章程都調去詳細查閱;周恩來總理親自審定中行新董事會的官股董事和監察人名單。對原有中行的商股董事和監察人,周總理指示:只要不是戰犯都全部予以承認。

1950年3月22日,新華社發表了周恩來總理簽署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命令:「查中國銀行之股權,除三分之一商股外,國家投資佔三分之二,為公私合營的銀行。現在全國業已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早經建立,該行之國家投資,自應為中央人民政府所有。為加強人民政府對該行的領導和監督,特指定南漢宸、曹菊如、馬寅初、胡景沄、沙千里、章漢夫、章乃器、王紹鏊、龔飲冰、冀朝鼎、詹武、孫曉村、鄭鐵如等13人為該行官股董事。何香凝、陳嘉庚、司徒美堂、許滌新、李世璋等5人為該行官股監事。中國銀行原有之商股董監事,除戰犯外,均繼續有效。該行應於短期內,迅速召集董事會議,以推動業務之開展」。

1950年4月9日,中行新的第一屆董事會在北京召開,中國銀行新的領導機構正式組成,中國銀行歷史翻開了新的篇章。

承擔外匯經營管理工作,成為我國外匯專業銀行(1949年-1952年)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銀行是人民銀行大一統銀行體系中的外匯業務的工作部門,是在人民銀行領導下的經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為適應這一銀行體系的要求,中國銀行需要將自己的業務經營和機構設置盡快地實現專業化。

上海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接管舊中國銀行並成立新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後,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區行根據總行的指示,擬訂了中國銀行業務專業化范圍。與解放前中國銀行的營業范圍相比,主要有以下兩點不同:

一、解放前中國銀行是經營外匯的指定銀行,不擔負管理外匯的責任。解放後,中國銀行除了經營外匯業務外,還受人民銀行的委託管理外匯。

二、解放前中國銀行不僅經營外匯業務,也經營普通的本幣存、放、匯業務和信託業務、儲蓄業務。專業化以後,中國銀行除了受託管理外匯外,只經營外匯業務及有關進出口貿易的本、外幣存、放、匯業務和其他相關業務。業務范圍集中後,可以使中國銀行發揮優勢,做好專業范圍以內的工作。

隨著中國人民銀行一元化領導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國銀行的體制也進行了必要的變革。

1950年4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決定,總行國外業務處與中國銀行總管理處聯合辦公,中國銀行國內分支機構受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和當地人民銀行雙重領導,國外分支機構由中國銀行總管理處領導。

1952年,各地中國銀行改為各地人民銀行內部的外匯工作部門,由當地人民銀行負責領導,對外仍保持中國銀行的名義。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則由初期與人民銀行總行國外業務處的聯合辦公,改為與人民銀行總行國外業務管理局合署辦公,即一套機構,兩塊牌子。

當時保留中國銀行名義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中國銀行有私股和私股董事、監察人,要定期召開董事會、監察人會和股東會議,定期分發股息,這些都仍要以中國銀行的名義辦理。

二、中國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是以商業銀行的身份在當地登記注冊的,為維持商業銀行的身份,避免海外分支機構的重新登記注冊,引起不必要的煩瑣手續,有必要保留中國銀行的名義。

三、中國銀行每年要辦理決算,計算盈虧,要以中國銀行的名義辦理。

經過一系列改革後,中國銀行的外匯專業優勢得到了強化,外匯業務實現了進一步發展。
積極穩定金融物價,促進國民經濟恢復(1949年-1950年)

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按照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中國人民銀行在打擊金銀外幣黑市、取消在華外商銀行的特權、禁止外國貨幣流通、統一外匯管理、治理通貨膨脹、穩定金融物價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國銀行積極參與了這場斗爭,為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做出了貢獻。

一、參與收兌舊政府發行的金圓券。

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軍管會發出命令,6月5日前限期收兌金圓券。上海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和上海分行在一個星期內,接待兌換人數34242人,按照當時軍管會規定的人民幣1元(舊幣)兌金圓券10萬元的兌換率,共收兌金圓券5.3萬億元,約占上海全市收兌金圓券35.9萬億元總額的15%。在全市參加收兌的216家銀行和錢庄中名列榜首。

二、取締外幣黑市,開展外幣收兌工作。

解放前,由於貨幣連年惡性貶值,外國貨幣特別是美元和當時英國統治下香港的港幣通過各種渠道大量流入內地,在國內一些重要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泛濫流通。據統計,截至1949年解放前夕,約有3億美元、5.8億港元在全國各地流通。

為捍衛國家主權,必須禁止外幣流通,取締外幣黑市。於是收兌外幣工作全面展開。收兌外幣從天津解放開始,由北向南發展。各地中國銀行機構按照軍管會的布告和各區外匯管理辦法,承擔了收兌外幣的工作。經過全行員工的共同努力,中行圓滿完成了外幣收兌任務。

三、取締金銀黑市,代理金銀收兌工作。

解放前,由於出現惡性通貨膨脹,金銀特別是銀元代替了紙幣在市場廣泛流通,幾乎遍布全國城鄉。解放後,對於金銀管理問題制定了明確政策:一方面,必須讓人民幣佔領市場,取締金銀流通,打擊黑市;另一方面,並不禁止人民持有,國家不強制收兌。

各地中國銀行機構代理各地中國人民銀行辦理了金銀收兌工作。各分支機構在收兌工作中積極宣傳,認真執行政策,使收兌工作取得一定成績。

四、辦理人民幣折實儲蓄業務

中行開辦折實儲蓄業務

從1949年1月天津解放到新中國成立的初期,由於當時物資缺乏,財政困難,國營經濟力量薄弱等因素,物價上漲問題突出。1950年2月,全國物價上漲,根據15個主要城市25種主要商品統計,以1949年12月為100的批發物價指數,1950年3月暴升為226.3。

折實儲蓄業務是在當時人民幣尚不穩定、物價劇烈波動的情況下,為打擊金融投機、穩定市場物價而開辦的一種特殊保值業務。它將貨幣折成實物,將若干實物合在一起作為一個折實單位,當時確定的每個折實單位包括元豐牌麵粉1市斤、玉米面1市斤、大五蝠布1市尺。按照這三種實物前五天的平均批發價格計算出當日折實單位牌價。存入或支取時按存入或支取的折實單位數照當日折實單位牌價摺合成人民幣辦理。

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於1949年6月10日,通知已解放地區的分支行,要求開辦折實儲蓄業務。人民幣折實儲蓄業務的開辦,對打擊投機,穩定物件,保障群眾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反封鎖、反禁運、反凍結,促進對外貿易發展(1950年-1952年)

1950年,美國對中國實行全面的封鎖和禁運,策劃組成「巴黎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和「中國委員會」,操縱「聯合國」通過對中國的「禁運」提案,並在國會通過「巴特爾法案」,以取消美國的對外援助來限制「巴統」成員國為中國運貨。 1950年12月16日,美國國務院發表了凍結令,公布了《凍結中朝資產條例》,對中國及其國民在美國境內的有形的、無形的動產、不動產和或有資產及其權益進行凍結。

美國對中國實行全面封鎖、禁運和凍結後,在美國的影響下,一些西方國家也不同程度的對中國實現了禁運,給剛剛恢復和開展不久的中國對外貿易和外匯工作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為打破不利局面,銀行和外貿部門共同開展了反封鎖、反禁運、反凍結的斗爭。

一、銀貿協作開展反封鎖、反禁運的斗爭。

中國銀行抵制封鎖、禁運,圖為繁忙的上海碼頭

銀行和外貿部門建立了聯系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會議,交換業務情況、研究外匯收支計劃執行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辦法。

銀行大力支持新的對外貿易方針。1950年9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指示各地分支行要扭轉「獎出限入」的觀念,要樹立「大出大進」、「先進後出」的思想,要把進口當作中心任務。1950年下半年,中國銀行除了繼續辦理出口打包、出口押匯等外匯和人民幣貸款外,還開展了對進出口廠商開辦進口人民幣貸款的業務。給進口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鼓勵其擴大進口規模。

及時清理購買證,以減少損失。為了弄清已開購買證尚未付款的底數,防止美國對購買證及其備付金進行凍結,1950年10月,中貿部和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兩次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各地進出口公司和中國銀行立即核對購買證使用情況,並進行清理,對於1950年12月31日以後付款的美元購買證原則上要予以撤銷,實在撤銷不了的,進行轉口或換開信用證。

二、銀貿協作開展搶救物資和復活購買證的斗爭。

為了加強搶救物資和復活購買證斗爭,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參加了由華東區貿易部、外貿局組成的「緊急處理進口物資行動委員會」。中行天津分行則成立了三個小組專門負責此項工作。

各地外貿部門和銀行根據進出口物資所處的不同情況分別採取措施搶救物資。對於在美國凍結前已裝船駛往美國途中的出口物資,要求裝運船隻駛往香港、仰光、新加坡、加爾各答、孟買、卡拉奇等地,由當地的中國銀行分支機構出具擔保,將貨物卸下,另行處理,收回資金。對於運往中國的在途物資,要卸在加爾各答、孟買、仰光、卡拉奇、新加坡、香港等較為安全的港口,由中國銀行的分支機構代辦一切提貨、保管和轉運手續。

三、改變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方式和支付方式。

恢復開展易貨貿易。為了盡量減少通過現匯進行的交易,防止資金被凍結,物資被管制、扣留和攔截,銀貿雙方協商在各口岸恢復開展易貨貿易。1951年1月全國對外貿易管理會議決定,成立以中國銀行為主、貿易部門參加、各外匯指定銀行為交易員的易貨交易所,解決同一易貨貿易由不同商人完成的問題。

為配合外貿部門開展的對資本主義國家的易貨貿易,中國銀行總管理處要求各地分行,凡未成立國際貿易服務部的均要盡快設立,以便從資金上對易貨貿易提供支持,並做好相關的服務工作。

改變現匯貿易支付方式。中國銀行和外貿部門商定,進口時不再遷就國外出口商先付款,後發貨的要求,改成要求國外出口商先發貨,貨到中國口岸後才付款。為了支持進口結算支付方式的轉變,中國銀行推出了信用保證書,給予向中國出口的外國出口商出具信用保證書。保證貨到中國口岸後付款。

四、採取措施開展反凍結斗爭。

增加1950年度外匯支出計劃,減少積存。預計1950年末我國外匯積存將達8119萬美元,如果外貿部門下半年歸還上半年貸款8786萬美元的話,則1950年末外匯積存將達到1.69億美元。為此,中國銀行提出下半年給國營進口公司增加7000萬美元的進口計劃的建議,以消化外匯頭寸,同時建議對私營進出口商放寬批匯。

為了減少積存,防範凍結和貶值的風險,中國銀行編制的1951年度外匯收支計劃,是一個支出大於收入、大量消化外匯積存的計劃,計劃消化積存5396萬美元。同時還採取了盡快將積存外匯購入國內所需物資的方法,以消化外匯頭寸。

在反凍結的斗爭中,中國銀行海外分支機構發揮了重要作用,海外分支行不僅代總管理處和國內聯行轉移、套換外匯資金,出具信用保證書,換開信用證等,而且大力吸收存款和提供反凍結信息,配合國內反凍結的斗爭。

在銀貿合作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反對美國的全面封鎖、禁運和凍結的斗爭取得了勝利。搶救了物資,復活了購買證,解凍了資金,輸入了包括戰略物資在內的大量物資,解決了國內經濟建設和抗美援朝戰略物資的需要,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10. 民國時期成立的中國銀行

1912年2月,經孫中山先生批准,中國銀行正式成立。從1912年至1949年,中國銀行先後行使中央銀行、國際匯兌銀行和外貿專業銀行職能,堅持以服務大眾、振興民族金融業為己任,穩健經營,銳意進取,各項業務取得了長足發展。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銀行成為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為國家對外經貿發展和國內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1994年,中國銀行改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2003年,中國銀行開始股份制改造。2004年8月,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2006年6月、7月,先後在香港聯交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成為首家在內地和香港發行上市的中國商業銀行。

熱點內容
出售方股權轉讓後如何做資產剝離 發布:2024-05-20 08:59:50 瀏覽:273
如何判斷認股權證是否有實質價值 發布:2024-05-20 08:53:17 瀏覽:39
創業板指數基金是什麼 發布:2024-05-20 08:16:41 瀏覽:71
如何加入公募基金管理 發布:2024-05-20 08:16:29 瀏覽:260
山東天使救助基金什麼時候發放 發布:2024-05-20 07:54:54 瀏覽:977
夫妻之間股權轉讓如何納稅 發布:2024-05-20 07:53:59 瀏覽:163
未來投資潛力股票 發布:2024-05-20 06:54:28 瀏覽:978
深圳a股市場市盈率為多少 發布:2024-05-20 06:48:52 瀏覽:335
大金融和大醫葯哪個好 發布:2024-05-20 06:47:57 瀏覽:579
手機端股票軟體支持華安證券 發布:2024-05-20 06:47:54 瀏覽: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