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中國貨幣供應量股票
A. 評價2009年中國的貨幣政策
哈,這題跟我們期末考的差不多哦,只是我們還多了一個財政政策哦。
我國實施的貨幣政策:
為減輕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果斷實施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總體而言,社會各界對貨幣政策還是持肯定態度的,政策力度也比較合適。然而,未來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出現滯脹的可能性非常大,未來我國貨幣政策需在繼續保持「適度寬松」同時進行結構性微調,對潛在的滯脹風險提前作出反應,防患於未然。
一、政策總原則
逆經濟風向行事
1、蕭條時期,擴張性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給,使利率下降,刺激消費和投資。
2、繁榮時期,緊縮性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給,使利率上升,減少消費和投資。
總之,蕭條時期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雪上加霜。繁榮時期要潑水降溫,而不是火上澆油。
二、政策工具
1、公開市場業務
2、再貼現率政策
3、調整法定準備率
2008年9月份以來,我國一直在下調法定準備率
三、效果:
1、寬松貨幣政策作用立竿見影,宏觀經濟短期內止跌回穩。
經濟蕭條時期,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可以減低利率,增加投資。減緩經濟下滑趨勢,使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
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個百分點。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季度同比增長15.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5.9%,比上年同期加快3.6個百分點。即使是表現最差的外貿數據,也有好轉的跡象,3月份進出口同比跌幅較前兩個月明顯收窄,當月外貿順差強勁反彈。此外,采購經理指數PMI已經連續5個月回升,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逐月回升。與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仍在探底明顯不同,中國的大部分指標開始企穩回暖,這也支持了股票市場出現一輪不錯的反彈,以及房地產市場的所謂「小陽春」。
2、物價跌幅明顯收窄,通貨緊縮壓力減輕
經濟蕭條時期,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可以增加AD,避免過多的供大於求,減輕通貨緊縮
我國CPI在去年2月達到高點8.7%後就一路下滑,並且跌幅不斷擴大。在去年四季度國家果斷實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後,物價的過快下跌趨勢逐步得以遏制,在今年2月物價達到最低點-1.6%後,3月份回升到-1.2%,跌幅明顯收窄,盡管4月份再次下跌到-1.5%,但也沒有跌破近期低點。貨幣政策在減緩通貨緊縮壓力方面發揮著關鍵性作用,由於中國的超額放貸,不僅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的虛擬金融市場,穩定了經濟,而且也帶動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復甦。
2009年將實施適度寬松貨幣政策,適當增加貨幣、信貸投放總量,綜合運用利率、存款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等政策工具靈活調節資金供求,必要時還可以使用創新金融工具保持市場的合理流動性。
希望採納
B. 在哪裡可以查到即時的(貨幣供應量)M1、M2數據
你好,利民 希望能幫到你。
1「M1:狹義貨幣供應量
2 M2: 廣義貨幣供應量
在股票看盤軟體: 東方財富 里看截圖
m2 廣義貨幣供應量看法
C. 上網查詢歷年來我國貨幣供應量、利率等的數據以及上證指數走勢圖,比較它們的關系,並得出基本結論。
摘要
D. 為什麼2009年的貨幣供應量同比增長率這么高
一是經濟發展的需要,2009年政府刺激經濟,經濟發展出現了一個小高潮,經濟高速發展對貨幣的需求自然會放大。二是政府貨幣發行量增大,09年為例刺激經濟發展,政府搞了一個四萬億投資計劃,這些貨幣有一部分是政府新發行的。
E. 如何計算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量 =貨幣乘數×基礎貨幣=(超額存款准備金率+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超額存款准備金率+現金-存款比率)
貨幣供應量的現實水平是一國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預測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變動情況則是一國制定貨幣政策的依據。由於各國經濟、金融發展和現實情況不同,以及經濟學家對貨幣定義解釋不同,各國中央銀行公布的貨幣供應量指標也不盡相同。
有狹義貨幣供應量(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總和)和廣義貨幣供應量(狹義貨幣供應量再加商業銀行定期存款的總和)之分。
(5)20082009中國貨幣供應量股票擴展閱讀:
貨幣供應量的有效性:
作為中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有效性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沒有統一的模式。20世紀80年代以後,金融創新使貨幣供應量的概念變得模糊,許多國家選擇利率作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把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以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一是可測性強,二是可控性強,三是與最終目標的相關性高。
自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把貨幣供應量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以來,貨幣供應量與宏觀經濟的總體關聯度在增強,中國經濟穩定較快增長。
貨幣供應量已不適宜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應以其他金融變數作為中介目標。
其理由,一是認為基礎貨幣投放難以控制和貨幣乘數不穩定,從而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較差並且下降。
二是說中國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短期貨幣需求函數不穩定,貨幣量與物價和產出的相關性被削弱,因而貨幣供應量已不適合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其實,貨幣乘數具有較強的可預測性。由於基礎貨幣基本上是可控的,因而完全可以認為我國貨幣供應量具有較強的可控性,即在預測貨幣乘數的基礎上調控基礎貨幣,從而調控貨幣供應量。就可控性而言,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也是有效的。
中國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較強的相關性,貨幣供應量也具有可控性,因此有理由認為,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在現階段仍然是有效的。
F. 中國歷年貨幣供應量圖
單位:億元
貨幣和准貨幣
年 份 貨 幣 准貨幣
(M2) (M1) 流通中現金 活期存款 定期存款 儲蓄存款 其他存款
(M0)
1990 15293.4 6950.7 2644.4 4306.3 8342.7
1991 19349.9 8633.3 3177.8 5455.5 10716.6
1992 25402.2 11731.5 4336.0 7395.2 13670.7
1993 34879.8 16280.4 5864.7 10415.7 18599.4 1247.9 15203.5 2148.0
1994 46923.5 20540.7 7288.6 13252.1 26382.8 1943.1 21518.8 2920.9
1995 60750.5 23987.1 7885.3 16101.8 36763.4 3324.2 29662.2 3777.0
1996 76094.9 28514.8 8802.0 19712.8 47580.1 5041.9 38520.8 4017.4
1997 90995.3 34826.3 10177.6 24648.7 56169.1 6738.5 46279.8 3150.7
1998 104498.5 38953.7 11204.2 27749.5 65544.9 8301.9 53407.5 3835.5
1999 119897.9 45837.2 13455.5 32381.8 74060.6 9476.8 59621.8 4962.0
2000 134610.3 53147.2 14652.7 38494.5 81463.1 11261.1 64332.4 5869.7
2001 158301.9 59871.6 15688.8 44182.8 98430.3 14180.1 73762.4 10487.8
2002 185007.0 70881.8 17278.0 53603.8 114125.2 16433.8 86910.7 10780.7
2003 221222.8 84118.6 19746.0 64372.6 137104.3 20940.4 103617.7 12546.2
2004 254107.0 95969.7 21468.3 74501.4 158137.2 25382.2 119555.4 13199.7
2005 298755.7 107278.8 24031.7 83247.1 191476.9 33100.0 141051.0 17325.9
2006 345603.6 126035.1 27072.6 98962.5 219568.5 38723.1 161587.3 19249.1
2007 403442.2 152560.1 30375.2 122184.9 250882.1 46932.5 172534.2 31415.4
2008 475166.6 166217.1 34219.0 131998.2 308949.5 60103.1 217885.4 30961.1
2009 606225.0 220001.5 38246.0 181758.5 386219.1 82284.9 260767.3 43166.9
G. 貨幣供給量變動時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貨幣供應量,是指一國在某一時點上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幣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供應的存款貨幣和現金貨幣兩部分構成。
中央銀行一般根據宏觀監測和宏觀調控的需要,根據流動性的大小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我國現行貨幣統計制度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流通中現金(M0)、狹義貨幣供應量(M1)和廣義貨幣供應量(M2)。
一般說來,中央銀行發行的鈔票具有極強的流動性和貨幣性,隨時都可以直接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進入流通過程,從而影響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由於可以隨時支取、隨時簽發支票而進入流通,因此其流動性也很強,也是影響市場供求變化的重要因素。有些資產,如定期存款、儲蓄存款等,雖然也是購買力的組成部分,但必須轉換為現金,或活期存款,或提前支取才能進入市場購買商品,因此其流動性相對較差,它們對市場的影響不如現金和活期存款來得迅速。
H. 請根據下圖分析貨幣供應量M1、M2同比增長率與股市(以上證指數(SSCI)為例)的關系。
一、M2與上證指數的關系
廣義貨幣供應量M2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現金(M0)、企業活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等。M2不僅代表了現時的購買力,還代表了潛在的購買力。
從形態上看,2009年之前,M2同比增長與上證指數同比增長的關系並不明顯,尤其是在2006、2007年股市大漲之時,M2增速則是在一個窄小的區間波動。但2009年以來,二者卻顯示出較強的同向變動關系。對二者做格蘭傑因果(Grange Causality)檢驗,結果顯示M2與上證指數的相互影響關系並不明顯,即一者的變化並沒有顯著引起另一者的變化。一般認為,這與M2相對較強的外生性有關,實際信貸數額往往在貨幣當局設定的信貸日標附近。
二、M1與上證指數的關系
狹義貨幣供應量M1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現金(M0)、企業活期存款等,也就是說「M1+居民儲蓄存款」約等於M2。M1代表了現時的購買力,流動性較M2為高。筆者認為,M1與股價的關系較M2與股價的關系更密切。股市向好,會吸引更多的資金通過證券經紀商進入股市,也即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活期存款會增多,Ml增速加快。
圖形顯示,M1與上證指數同比增幅的有較明顯的同向變動關系,尤其是在2004年後,二者的相關系數接近0.5,若以適當方法剔除股市2007年超出常規的大漲和2009年以來Ml的超高速增長中的趨勢性和外部政策性因素,相關系數還會提高。對二者做格蘭傑因果檢驗,結果顯示上證指數同比增速變化顯著引起了M1同比增速的變化(p值為2.2%),而相反的關系並不成立。從以上結果看,筆者認為,在M1與上證指數的相互影響關系中,上證指數的變動作為原因引起M1的變動是佔主導地位的,而M1的變動引起上證指數的變動則是次要的。為何會出現這樣的關系呢?
三、准貨幣與上證指數的關系
M2與M1的差額即為准貨幣,主要由居民儲蓄存款構成。
圖形顯示,准貨幣與上證指數大體上呈現反向變動的趨勢:准貨幣同比增速在相對低位時,上證指數同比增速則處在上升通道中;而准貨幣增速在相對高位時,上證指數增速則在低位徘徊。筆者認為,這說明股價的變動帶動了准貨幣的變動,且需要一定的傳導時間。對二者做格蘭傑因果檢驗,結果顯示上證指數同比增幅變動顯著引起准貨幣同比增幅的變動(p值為0.714%),而反向關系並不成立。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各個層次貨幣供應量同比增幅與上證指數同比增幅的相互影響關系中,上證指數對准貨幣的影響最為顯著。同時,筆者認為,圖示的形態及其對應因果分析的結果顯示了在准貨幣和上證指數的變動關系中,上證指數的變動為原因,准貨幣的變動為結果,上證指數的變動向准貨幣傳導。准貨幣的變動反映了居民儲蓄存款的變動,准貨幣同比增幅擴大,說明居民儲蓄存款增多;而准貨幣同比增幅縮小,則說明居民儲蓄存款向企業活期存款轉化,也即所謂的「存款搬家」。而股市的漲跌會引起准貨幣的變動,進而引起M1與M2的相對變動,如當股價下跌時,資金會從股市轉移出去形成儲蓄存款,金融機構的活期存款增速減慢而准貨幣增速加快,高流動性貨幣(M1)增速相對於若流動性貨幣(M2)會減慢。筆者認為,對此傳導關系可做出如下結構式模型分析:股價上漲(下跌)-->准貨幣或儲蓄存款增速減慢(加快)-->金融機構活期存款增速提高(減慢)-->銀行信用貨幣派生能力增強(減弱)-->企業活期存款增速提高(減慢)-->M1同比增幅擴大(減小)。
股票價格變動是由投資者對未來經濟的預期決定的,而貨幣當局的貨幣政策、政府的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則對投資者的預期有著巨大影響。因此,筆者認為以上所分析的傳導關系可視為經濟政策的傳導環節的一部分,例如,政府需將貨幣政策收緊,則投資者預期股價會受到負面影響,進而引起股價的下跌,再通過以上所分析的傳導過程最終導致貨幣供應的收緊。
投資者預期股價下跌,引起貨幣供應量的收緊,導致企業資金鏈的緊張,進而影響企業未來的利潤。資產的價格是資產未來收益的折現值,投資者的預期通過一系列的傳導最終使預期成為現實,這或可稱為預期的自我實現過程。
I. 2009年全年我國貨幣供應量規模以及增長率
見中國人民銀行網站,調整統計,貨幣供應量,這是權威性的數據
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gofile.asp?file=2009S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