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有沒有發行股票
⑴ 中央銀行可不可以發行股票
不可以,
發行股票的必須具有一下兩個條件:
1 是股份制有限責任公司
2 經證管機構認證後才可在指定的證交所發行。
首先,中央銀行是國家機構,負責發行貨幣,調控貨幣政策,而不是公司 ,其次,任何沒有經過認證的公司都不可以發行股票。
⑵ 中國人民銀行可以上市嗎
中國人民銀行不能上市,因為它是中央國家機關!!!
商業銀行可以上市(如:工行、建行、農行、中行等)
國有銀行能不能上市?
在這里出現了一個悖論:如果上了市才能成為好銀行,那麼上市之前就不是好銀行,而不是好銀行則不應當上市。國有銀行上市顛倒了邏輯順序。應當在銀行上市之前提高資本充足率,使得銀行成為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穩定的金融機構。然後才討論是否應當上市。
近來,頻頻出現商業銀行要求上市的呼聲。深圳發展銀行、浦東發展銀行、民生銀行已經上市。招商銀行、華夏銀行也發布信息,希望在短期內上市。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中國銀行上市的呼聲最高。中國銀行香港分行正在進行改組,據說它的海外部分要首先上市。其他的幾家國有銀行也希望盡快上市。好像金融改革的關鍵在於推進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銀行上市是否會成為金融改革的突破口?會不會出現「一股就靈」的奇跡?
國有銀行能不能上市?也許有人認為,這難道還成問題嗎?四大國有銀行是「國家所有,國家信譽」,只要國家批准,要上市還不是輕而易舉?
事情未必如此簡單。企業上市是直接融資行為,上市的前提條件是信息透明化。也就是說,企業為了擴大再生產,拿出一部分股權來換取外部資金。例如,企業自有資本10億元,年利潤1億元。如果想把經營規模擴大一倍,需要資本20億元,於是,這家企業通過上市,對外發行相當於10億元的股票。如果企業的生產效益好,購買股票的人按照投資多少來分享利潤。假若股票價格上升,股東們還可以從股票升值得到額外的收益。因此,上市的前提是,第一,企業要有自有資產,第二,要期望盈利。
家當知多少
國有銀行上市的第一關就是要弄清楚究竟有多少家當。企業上市時考慮的是凈資產。如果企業注冊資本是一億元,但是欠別人的債務有2億。那麼,我們說這家企業資不抵債。別說上市,早就該破產倒閉了。國有銀行的自有資產(一級資本)在總資產當中的比例稱為資產充足率。按照《巴塞爾協議》,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應當在8%以上,如果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達不到這個標准就會影響銀行的穩定性。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只有中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接近8%,其他各家都遠遠低於這個標准。換句話說,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中最多隻有8%是屬於自己的。銀行拿儲戶的錢放貸,如果出現了不良貸款,自然應當由銀行負責。因此,如果銀行要上市,首先要把不良貸款的數字搞清楚。在這里有幾筆帳非算不可。
第一,按照官方數字,四大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總額為24%左右。顯然,中央銀行沒有任何理由誇大這個數字,只少不多。
第二,按照官方報導,被「剝離」到四大資產公司的不良貸款有13000億元。就算四大資產公司討債的本事很大,按照一般規律,能要回來30%就算很成功了。那麼還有將近10000億的壞帳。這是四大商業銀行欠老百姓的錢,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儲蓄者都有權把自己的存款要回去。倘若如此,四大商業銀行怎麼來補這個
窟窿?如果把這10000億算進去,銀行的不良貸款總額要上升多少?
第三,目前,國有銀行計算不良貸款數目是採用「一滯二呆」的分類原則計算的。朱總理在1998年的金融工作會議上曾經明確指出,「我們不要盲目在所有領域都照搬國際慣例,但是在貸款分類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採納國際慣例。」在2002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他再度強調「商業銀行從今年開始要全面實行貸款質量五級分類制度」。按照「一逾兩呆」,貸款逾期3年才劃為呆滯,借款人走死逃亡才劃為呆帳。而「五級分類」只要借款人不能歸還本息30至90天就列入不良貸款。假定國有銀行認真地採用了「五級分類」,許多現在算為正常的貸款將變成不良貸款,不知道這樣一來,銀行的不良貸款還要上升多少?
第四,「五級分類」與「一逾兩呆」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考慮信貸質量。如果一個企業借了10筆款,按照「五級分類」,只要有一筆貸款不能按時歸還,鑒於這個借款者缺乏信用,其他貸款都要列入問題貸款。可是按照「一逾二呆」,只要其他貸款尚未到期就不算。如果按照「五級分類」,信用破產的國有企業有多少?銀行的不良貸款還要上升多少?
第五,四大銀行的大部分貸款都給了國有企業,特別是目前上市的幾千家國 有企業。當計算不良貸款的時候,是按照這些企業的帳面數字來評估的。可是,有人估計至少80%的上市公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假帳。「銀廣夏」就是一個例子。前不久還被稱為資產質量特別優秀的好企業,說破產就破產了,揭開蓋子來,盡是假帳。如果還有更多的上市公司隱瞞了巨額虧損,那麼一旦搞清楚了這些公司的帳目,豈不是又要給銀行的不良貸款大大增加一筆?
銀行上市要不要算清楚帳目?如果算清楚了帳,國有銀行能夠拿出來合股的資本究竟有多少?雖然銀行的情況和企業不盡相同,但是基本道理是一樣的。如果一家銀行的自有資本是10億,但是貸款的壞帳也有10億之多,事實上,這家銀行已經把自己的資本全賠光了。銀行的錢都是別人的。憑什麼拿別人的錢上市呢?如果不良貸款比銀行的一級資本還多得多,那麼憑什麼上市?倘若某個公司已經是資不抵債了,公之於眾,還有人敢買這種股票嗎?如果不告訴老百姓真話,靠造假帳上市,今後怎麼辦?
「家醜不可外揚」,如果國有銀行不上市,那麼,盡管現存的不良貸款數額巨大,但是還可以慢慢對付。如果一定要急於上市,豈不是馬上就要踩響這個大地雷?
上市的邏輯順序
為什麼國有銀行如此急於上市?許多企業上市是為了取得發展資金,國有銀行缺資金嗎?目前金融市場過於單一,民眾的積蓄只能存進銀行。由於市場疲軟、通貨緊縮、投資不足,銀行里的錢貸不出去。國有銀行的戰略發展方向不是擴張而是向中心城市收縮。從廣義上來講,銀行里的錢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從國有銀行自身運行機制來看,沒有急於上市的理由。
據說,銀行上市的目的就是要籌集資金,使得銀行能夠達到資本充足率。在這里出現了一個悖論:如果上了市才能成為好銀行,那麼上市之前就不是好銀行,而不是好銀行則不應當上市。國有銀行上市顛倒了邏輯順序。應當在銀行上市之前提高資本充足率,使得銀行成為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穩定的金融機構。然後才討論是否應當上市。
另外,要將國有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提高1%,至少需要500億。要使中國四大國有銀行達到所需的資本充足率,至少需要幾千億元。上哪裡去找這筆巨款?近年來,上海、深圳股市每年籌集不過幾千億元資金,倘若國有銀行上市,一下子吸收了如此巨額資金,還不得把股市壓趴下來?
至於說國有銀行上市之後能否給股東帶來利潤,能否建立有效的現代企業制度、實行董事會的有效監督,能否通過上市提高效率,防範金融風險等等,這些問題
都不是輕易能夠回答的。有鑒於此,國有銀行上市還是慢點談為好。
⑶ 股票的製作和發行須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任何個人或者團體不得擅自印製、發行股票(這道題錯在哪)
股票的製作和發行必須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的核准
錯在「中國人民銀行」
⑷ 央行發行了股票嗎要是有的話在哪裡上市的啊
中國的央行是中國人民銀行,它是管理銀行的銀行。本質是行政機關,跟財政部、建設部的功能差不多,統管全國銀行。行政機關本身是不能發行股票的,因為不是企業。但是他們管理的企業是可以發行股票上市融資的。例如人民銀行管轄的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目前中國A股市場上有12家銀行上市。
⑸ 證券發行人有哪些金融機構包括哪些
證券發行人包括 公司(企業)/政府機構/金融機構/ 而金融機構又包括:證券經營機構,銀行業金融機構,和保險公司!
⑹ 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央電視台可以上市嗎
都不可以。股份有限公司申請股票上市,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股票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核准已公開發行;
(二)公司股本總額不少於人民幣三千萬元;
(三)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四億元的,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百分之十以上;
(四)公司三年無重大違法行為,無虛假記載。
中國人民銀行屬於國家體制機構,不屬於企業化。中國人民銀行根據主要職責是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央視屬於事業單位,是非盈利組織。事業單位(Public Institutions),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
⑺ 中國幾家銀行股票代碼
寧波銀行:002142、北京銀行:601169、交通銀行:601328、深發展A:000001、工商銀行:601398、南京銀行:601009、浦發銀行:600000、民生銀行:600016、興業銀行:601166、中國銀行:601988、招商銀行:600036、華夏銀行:600015、中信銀行:601998、建設銀行:601939;(請採納)
⑻ 中國第一股股票是哪個公司,哪一年有的
中國證券市場大事記
1984年8月14日,上海市政府批准了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呈批的《關於發行股票的暫行管理辦法》。
1984年11月18日,中國第一個公開發行的股票——飛樂音響向社會發行1萬股(每股票面50元),在海外引起比國內更大的反響,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信號。
1985年1月, 上海延中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並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會籌資,成為第一家公開向社會發行全流通股票的集體所有制企業。
1986年9月26日,第一個證券櫃台交易點——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分公司。
1987年5月, 深圳市發展銀行首次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成為深圳第一股。
1987年9月27日,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
1988年7月9日,中國 人民銀行開了證券市場座談會,由人行牽頭組成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小組。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試開業」,第一天成交安達 股票8000股,採用的是最原始的口頭唱報和白板競價的手工方式。
1990年12月19日,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鎔基在浦江飯店敲響上證所開業的第一聲鑼。滬市的首個交易日以96.05點開盤,並以當日最高價99.98點報收,當日成交金額49萬4千元人民幣。
.......
600651飛樂音響是新中國第一股。
⑼ 中行申購是中國人民銀行的嗎
申購的是中國銀行的股票,
中行A股上市音定槌起 中國銀行網上路演實錄
2006年06月23日 21:39:58 中財網
6月22日下午,當本報記者在網上向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提問,中行上市後如何在資本市場謀求進一步發展時,李禮輝這樣回答:
我們希望中國銀行將有穩定可持續增長的業績表現,能夠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這次網上問答,是翹首企盼中行回歸的國內眾多投資者,終於迎來的與中行高管直接對話的機會--在四個小時的網上路演之後,他們中的很多人將作出決定,是否要在第二天一早,將自己腰包里的錢投向780988這只新股票。
包括董事長肖鋼、行長李禮輝在內的四十多名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高管,以及三家聯席保薦人,即主承銷商的主要負責人,下午一時半,悉數雲集中國證券報社的13層演播廳內。狹窄的樓道戒備森嚴,對於任何一位不請自來的記者都採取了毫不客氣的"驅逐政策",氣氛立時顯得格外緊張。
但這畢竟是一次重要的"會面"。成千上萬的投資者已守在電腦前,提出問題,等待回復。下午2時整,路演正式開始--透過半掩的演播廳木門,記者看到,翻修一新的大廳里,所有嘉賓均已落座,等待肖鋼首先致詞。
記者注意到,與中行H股上市前在香港的路演不同的是,香港公眾更多地關注公司內部技術方面的情況,而國內投資者關心的焦點較多集中於宏觀層面。
中行A股:期待與疑慮同在
事實上,作為投資者,最實際的想法就是如何謀取回報。對於此次中行回歸國內資產市場,他們在抱有極大熱情的同時,也存有很多疑慮:
在一些人看來,中國市場上A股的最終定價歷來都在詢價區間的上限,但是中國銀行卻打破了這種規律。A股定價於3.08元而非3.15元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中行選擇這樣一個時機在A股上市,是否合時宜?中行盈利預測是否一定能實現?2007年又將會怎樣?中行將如何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已有中工國際在先,中行A股上市後是否也會出現暴漲暴跌?市場對中行上市寄予很高期望,那麼中行上市是否會引領股指走出低迷,我們又該如何看待中行上市對市場的影響?凡此種種。應該說,投資者的心理是復雜而充滿期待的。
對於定價問題,中行董事長肖鋼回答說,中行A股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是綜合評價H股市場和A股市場,全面考慮投資者利益後作出的選擇,符合國內證券監管機構有關詢價制度,符合中行所有股東的利益。
據肖鋼分析,中行A股上市將使銀行板塊在整個市場中的比重大幅上升,有利於市場的穩定,同時也給市場增加了更多的參照,使投資者有了更多的選擇。他據此相信,中國銀行A股上市會帶動整個銀行板塊投資價值的發現。
"我行派息率為35%~45%。"肖鋼說。
"我們對中國銀行上市後的走勢看好,不會出現中工國際式的暴漲暴跌---這是由中國銀行作為大盤藍籌的特點決定的。"中國銀河證券公司總裁朱利認為,中國銀行A股發行上市後將受到投資者的追捧是毋庸置疑的。中國銀行之所以具有好的投資價值,就在於它擁有全方位服務的金融平台,相對均衡的收入構成、廣泛的國際網路等諸多優勢。
至於中行上市後,會不會從此真正步入牛途?中行董事會秘書楊志威的看法是:"我們的工作是要盡力把銀行管好,創造更好的業績,把股東的價值最大化。對市場的判斷應該留給市場的參與者。"
"我有信心能夠實現2006年的盈利預測,並希望2007年做得更好。"李禮輝如此表示。
匯率波動:拿什麼抵擋風險
據悉,作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國內商業銀行,中行目前擁有的外匯資產已達3000億美元。那麼,在國際國內匯率頻繁波動的情況下,如何規避風險,減少風險敞口,保證外匯資產保值增值,將是中行面臨的嚴峻考驗。
"我行2005年底未覆蓋外匯敞口凈額為394億美元,其中包含對境外附屬機構的資本金投資,匯率變動對後者的影響直接計入資本項目,不會對損益產生影響。"中行行長助理朱民介紹說,中行是一家國際化的銀行,管理外匯風險是工作之一,其中包括人民幣的匯率風險管理。中行有中國銀行業最豐富的外匯管理經驗和最資深的外匯管理專家,作為整個風險管理程序的一部分,中行的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定期分析外匯風險。
據朱民預計,人民幣升值會在一定幅度內。與人民幣證券相比,中行對外匯投資證券享有超過2.5%的利差溢價,這意味著只要人民幣升值幅度不超過2.5%,中行持有的敞口頭寸就會對凈收入具有增值作用。
他表示,中行密切關注人民幣匯率及其對財務數字的影響,而且將綜合考慮市場承受能力、本外幣利差和人民幣匯率變動情況以及本外幣資金運用能力,有步驟地結匯。中行計劃在2006年年底前,進一步降低美元外匯凈敞口,大幅降低人民幣匯率風險和對財務的影響。
"中國銀行外匯資產在總資產中佔有很大的比重,匯率風險是我們高度關注的風險之一。"中行行長助理王永利亦表示,對銀行而言,不僅要關注匯率風險,同時要關注利率風險。中行將在利率和匯率風險之間尋求平衡。
"我們會密切關注人民幣與主要外匯之間利率和匯率的走勢,我們的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每月例會都會高度關注利率和匯率的走勢,並研究相應的對策,包括調整投資的貨幣和期限結構。"王永利說。
調控之下:未來盈利影響幾何
4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將官方貸款利率上調18至27個基點,而存款利率保持不變。接著,上周央行又提高了存款准備金率,緊縮信號愈加強烈。
有人測算過,由於差別准備金率上調,將會導致中行140億頭寸的變化。
那麼,在當前緊縮政策之下,中行的經營和盈利是否會受到影響?中行又將如何在貫徹國家調控政策的同時,有效地防範風險?
"央行這些舉措對解決潛在'過熱'問題具有決定性影響,對市場和銀行經營都有利。"在肖鋼看來,貸款利率的上調、存款利率保持不變將有效提高銀行的貸款利差,增加凈息差與盈利。
中行始終堅持審慎的、有理性的發展,中行過去幾年貸款增長率較低,沒有發生貸款過快增長或者大起大落的情況,因此,緊縮貸款的措施對中行影響不大。中行貸款增長的戰略,是關注高質量的高端公司和中高端個人客戶,這些客戶的貸款需求受貸款利率小幅上調的影響也較小。
"我行已在業務規劃中考慮了經濟下滑的可能性與貨幣政策緊縮問題。"肖鋼說。
據他介紹,中行進行風險管理改革專注於實力雄厚的公司和個人,這些策略已改善了中行的資產質量,從而使其能夠更好地從宏觀調控中獲益。
與此同時,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中行盈利更加多元化,更具有抗風險能力,因此對內地利息收入的依賴性較低,國際業務對該行的貢獻率較高,其中來自香港和其他海外業務的貢獻規模更是可觀。
特別是,"我行全面的銀行業務平台與較高的非利息收入比率,將為貨幣緊縮帶來的壓力提供緩沖。"肖鋼說。
對於投資者關心的"人民銀行是否會再加息"、"對中行是利好還是利空"等問題,李禮輝表示,不便對貨幣政策的走向作出公開預測。但他相信中國銀行能夠適應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和變化,盈利水平不會受到重大影響。(記者 李嵐)
⑽ 現在買中央銀行的股票行嗎
中國人民銀行就是我們國家的中央銀行,可以說是國家的一個機構部門,不同於普通商業銀行,不能發行股票。
估計你想說的是中國銀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