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供給量如何影響產出
① 貨幣供給量的影響因素
貨幣供給量的影響因素:
一、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與貨幣供應量
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發行權、基礎貨幣管理權、信貸總量控制權、利率調節權得到強化,但還有少量失控情況。
二、財政收支與貨幣供應量
中央銀行作為政府的銀行,代理財政金庫是它的重要職能,財政收支對貨幣供應量的最終影響,就取決於財政收支狀況及其平衡方法,具體如下:
(一)財政收支平衡與貨幣供應量
從總量擴張和總量收縮來看,財政收支平衡對貨幣供應量沒有影響。
(二)財政結余與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總量減少。
(三)財政赤字與貨幣供應量
主要取決於財政赤字的彌補辦法。彌補財政赤字的辦法,無非有動用歷年節余、發行政府債券、向中央銀行透支和借款等。這些方法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是不同的。
【拓展資料】
貨幣供應量,是指一國在某一時點上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幣存量,由中央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供應的存款貨幣和現金貨幣兩部分構成。
世界各國中央銀行 貨幣估計口徑不完全一致,但劃分的基本依據是一致的,即流動性大小。所謂流動性,是指一種資產隨時可以變為現金或商品,而對持款人又不帶來任何損失,貨幣的流動性程度不同,在流通中的周轉次數就不同,形成的貨幣購買力及其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也不一樣。
一般說來,中央銀行發行的鈔票具有極強的流動性和貨幣性,隨時都可以直接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進入流通過程,從而影響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由於可以隨時支取、隨時簽發支票而進入流通,因此其流動性也很強,也是影響市場供求變化的重要因素。有些資產,如定期存款、儲蓄存款等,雖然也是購買力的組成部分,但必須轉換為現金,或活期存款,或提前支取才能進入市場購買商品,因此其流動性相對較差,它們對市場的影響不如現金和活期存款來得迅速。
② 貨幣供應量增加對一國經濟影響有什麼
增加貨幣供給量,過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產品,產品的價格就會上漲,就會造成通貨膨脹。增加貨幣供給量,在短期內,企業獲得資金更容易,可以增加投入,提高產量,從而GDP增加。
但是,如果在經濟均衡時增加貨幣供給,會破壞經濟均衡,會導致通脹,會導致房價上漲等,還會使產品市場產能過剩,企業意識到市場的真實需求後,會減產,裁員。經濟會陷入蕭條,GDP下降。
(2)貨幣供給量如何影響產出擴展閱讀:
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個:一是基礎貨幣,二是超額准備金,三是貨幣供應量。
在中央銀行體制下,中央銀行提供基礎貨幣為商業銀行所持倍數放大效應商業銀行扣除規定的存款准備金(法定準備)後,形成了超額准備金,通過其在整個商業銀行系統中的反復使用便產生倍數放大效應。
使1 元的中央銀行負債,經過商業銀行系統的資產業務運用後,變成了幾元的商業銀行負債。在商業銀行系統內放大了的銀行負債,與中央銀行向公眾提供的部分現金一起,構成了整個貨幣供應量,提供給非銀行經濟部門。
以上分析看出,基礎貨幣是貨幣供應量的前提條件。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把基礎貨幣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超額准備金的大小又是商業銀行系統內信貸擴張能力的制約條件。而整個貨幣供應量又是基礎貨幣與信貸擴張能力(即貨幣乘數)的乘積。
可見,在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中,「基礎貨幣——超額准備及它的倍數放大效應——貨幣供應量」這三個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貨幣供應量增長18.07%。2008年5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43.62萬億元,同比增長18.07%,增幅比上年末高1.33個百分點,比上月末高1.13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15.33萬億元,同比增長17.93%。
增幅比上年末低3.12個百分點,比上月末低1.12個百分點;市場貨幣流通量(M0)余額為3.02萬億元,同比增長12.88%。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貨幣供應量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央行:5月份金融運行平穩 貨幣供應量增長18.07%
③ 貨幣政策通過什麼方式影響總需求和均衡產出簡述其作用原理
貨幣政策通過(利率、貨幣供給量等工具調節)方式影響總需求和均衡產出。
貨幣政策的原理:
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的和緊縮性的兩種。
積極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利息率會降低。因此,當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很低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最合適。
消極的貨幣政策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息率也隨之提高。因此,在通貨膨脹較嚴重時,採用消極的貨幣政策較合適。供參考。
④ 貨幣供給量變化對物價,產出,失業的影響
貨幣供給多時,物價漲,產出漲,失業率下降。
如果長期供給過剩,就會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不利於經濟發展,。
⑤ 貨幣供給增加可以使產量永遠高於自然率嗎為什麼
這個要看你問的是短期還是長期了。
短期是這樣鋒哪:貨幣供應增加,LM曲線右移→利率下降→總產出增加,且大於產出自然率水平→物價升高。
長期來看:物價升高→對實際貨幣余額M/P的需求增加→利率上升→LM曲線左移→生產下降,回到「產出的自然銀空碼率水平」。
所以,短期,產量和物價都會上升。長期,產量不變,但物價上升。
貨幣供給的增加,在長期中只能使經濟保持原有的總產出水平和利虧薯率水平。這種情況被稱為「貨幣中性」,它是指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會導致價格水平的同比例增長,而不會改變實際貨幣量M/P。
⑥ 貨幣供給減少對利率,收入,消費,和投資的影響是什麼
貨幣供給減少,導致利率上升,投資下降;
投資下降,導致產出減少,從而收入減少,消費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