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足先登科技教育公司市值多少
① 6G在路上,哪些公司將獲益
2015年,馬斯克搞出了個「星鏈計劃」——發射4.2萬科衛星為全球超10億人提供上網服務。六年過去了,如今,這個異想天開的想法,又搭上了馬斯克一如既往的狗屎運,人們將它與下一代通信技術6G聯繫到了一起,熱烈地期盼著馬斯克真能「放顆大衛星」。
所以,6G真的要來了嗎?中國的企業們是不是也做好了准備?對於投資者來說,它是不是一個好機會?
【6G長什麼樣?】
站在從4G向5G過渡的時間點,6G的樣子目前更多地來自於想像。
從數據上看,6G更快,峰值數據傳輸速度能達到每秒1Tb,比5G速度快了50倍,可靠性是5G的100倍,時延小於100微秒,是5G的十分之一,流量密度能達到107/Km2是5G的十倍,頻譜效率是5G的兩倍……總之5G那些被拿出來誇的優點,在6G面前統統被秒殺。
在高速、低時延、高可靠性的條件下,6G將完成多種場景下更加復雜的任務,它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地整合一系列以前不同的技術。
6月6日,我國IMT-2030(6G)推進組發布的《6G總體願景與潛在關鍵技術白皮書》中提到,6G將形成的沉浸式雲XR、全息通信、感官互聯、智慧交互、通信感知、普惠智能、數字孿生、全域覆蓋等八大業務應用場景。
6G下,人們或將有機會,在真實的物理世界之外,感受另一個虛擬的數字孿生世界,體內外的感測器將採集和分析數據,生成數字孿生人和孿生世界,人們不再受到時空的限制,踏入孿生世界 探索 虛擬的現實,人與人的互動形態也將徹底改變,6G將會讓遠程的精確手術、工程建設也將成為可能。
6G的超級能力,也可以通過衛星和地面、水下基站的共同組網,使人們完成空天海地一體的信號覆蓋,使人們在宇宙的任意角落都能連接到超快速的網路。
6G還能讓自動駕駛變成現實,車路協同、邊緣計算,低時延高可靠的網路信號,通過車輛感測器與雲端計算相連,讓交通運輸也變得可靠與高效。
科幻片般的場景都會被6G一一實現,而在此之前若干關鍵技術則是研發人員需要解決的難題。
GG需要更高速率的信號,對應著太赫茲通信技術;需要長時間的供電,對應著電池和無線能量傳輸技術;需要新的接入機制,對應著無蜂窩MIMO技術;需要多領域通信的實現,對應著衛星、地面和水下的一體化通信;需要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對應著區塊鏈分布式的發展……
尚在朦朧想像之中6G,已經讓 科技 強國和 科技 巨頭虎視眈眈,誰能更快地解決關鍵技術上的難題,成為6G網路標準的制定者,誰就將掌握十年後的 科技 世界。
【捷足先登者】
那麼,哪些企業正在6G研發中「領跑」?又有哪些企業將被推上即將到來的6G新風口?
跟5G技術一樣,通信設備商是研發領域的主力。
華為從2017年——5G商用的兩年前,便開始著手進行6G的研發,中興也在2018年成立了專門的6G研究團隊。處在國內智能設備第一梯隊的OPPO、VIVO、小米等公司先後對外公布6G的研發計劃,OPPO更是在2020年宣布將在未來三年投入500億元用於6G技術的研究。
具體到關鍵技術的供給方面,多家上市公司對外透露了自身業務與6G的關聯。
首先是太赫茲技術的研發,太赫茲波具有頻率高、脈沖短、穿透性強的特點,因此被認為可以作為高速寬頻的通信載體應用於6G通信。
上市公司中華訊方舟、四創電子、大恆 科技 、亨通光電,遠方光電都曾向外界透露業務覆蓋6G相關服務。在配套基站方面奧士康正在配合客戶開發PCB產品,意華股份也確認正為配合華為、中興等客戶研發高速連接器的新產品。
另一個與6G高度相關的競爭領域是低軌道衛星技術,有相當一部分學者將6G解讀為:「5G+低軌道衛星」。與高軌同步軌道衛星相比,地軌衛星成本低,時延低,可靠性更高,並且不存在通信盲區,能夠無縫鏈接全球的互聯網,如果低軌衛星最終完成與地面互聯網的融通,5G無法覆蓋的全球80%的陸地和95%的海洋區域,將有望實現連網。
目前,包括SpaceX星鏈計劃在內,全球已經發布的 星座 計劃超過25個,計劃發射的衛星數量超過10萬顆。而據相關機構的分析,我國在2023年左右也將迎來低軌衛星投資的高峰期。
與國外商業企業主導衛星研發不同,當前我國低軌衛星製造和發射還是以軍工企業為主導,上市公司中,有中國衛星、北斗星通、中國衛通、航天 科技 等與衛星技術緊密相關。康拓紅外、鴻遠電子、天奧電子、華力創通和亞光 科技 等則從事生產核心半導體部件。
而在技術應用層面,6G技術都對 娛樂 生活、醫療 健康 、工業生產等同樣會帶來新變化,已經5G概念下爆發的AR/VR應用、遠程診療、工業互聯網概念,有望在6G時代衍生出更多的產品形式。
【真的會如期而至嗎?】
陸續踏上6G賽道的中國企業,想要如願掌握未來的主動權,還需要面對許多現實的難題。
首先是來自國際競爭的壓力。隨著全球各國的先後進入到5G網路時代,圍繞6G的戰略性競爭已經展開。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均把發展6G技術,擺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特別是美國,此前由於戰略決策上的失誤,美國在中美5G技術的競賽上落於下風,在60年來的通信技術發展 歷史 上,是破天荒的頭一回。為了重新奪回在 科技 領域的霸主地位,美國在6G技術上下了重注。不但在國內集結蘋果、谷歌、英特爾、思科、惠普等一眾頂尖 科技 公司形成聯盟合力搞研發,還在國際上聯合多家 科技 巨頭,把華為和中興排除在外。
這樣的場景在5G時代已經上演過一次。
2020年9月15日,美國對華為的禁令正式生效,使用到美方技術的晶元企業將不得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向華為供貨。不到一年的時間,華為手機業務眼見地遭到嚴重削弱。今年第一季度,華為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為1490萬台,同比下滑了50%,在國產品牌手機中,市場佔比跌至第三。現實中,消費者的熱情還在,華為卻已經無貨可賣。6G時代,華為等中國廠商無疑將面對更強的對手和更加惡劣的國際競爭環境。
其次是配套基礎設施和硬體普及問題。
由於5G和6G信號的波長短,穿牆效率差,因此對基站數量的要求要遠遠高於3G和4G。據相關的測算,5G的信號要達到4G信號的覆蓋范圍,全中國大概需要1000萬個基站,而截至2021年初,中國的5G基站數量剛剛超過70萬,不足目標數量的十分之一。
根據工信部《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到2023年,我國5G設備的普及率目標為:個人用戶普及率超過40%,大型工業企業的5G應用滲透率35%,相比於4G網路已經接近100%的普及率,需要新基站和新設備的5G和6G網路,顯然在相當一段時間里還不能成為絕對的主流。
第三,6G在研發環節和應用環節上都意味著高昂的成本,它是否真能如期待那樣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還有待觀察。
通信技術的發展大致以十年為一代。通信的水平往往在奇數代取得革命性的突破,再由偶數進行升級和完善。如果這樣的規律也適用於5G和6G,那麼6G時代或許並不一定如人們想像的那樣神奇。同時6G所必需的基站密度和低軌衛星數量都遠超5G,並且想要實現全球網路的互聯互通,還需要各國之間的合作溝通。
僅是製造成本一項,就使得6G網路的鋪設成本成為天文數字。以低軌衛星的成本為例,我國製造的低軌衛星,單顆的成本超過400萬美元,而縱觀全球,成本控制最好的星鏈計劃所用的低軌衛星,單顆也要花費50萬美元。送數萬顆衛星送上天的成本並不是一家企業甚至是一國可以輕松承擔的。如果算上基站建設和個人終端的整體費用,將在2030年到來的6G大概至多是一個小范圍的試驗品。
「憧憬6G,不一定有6G」,華為執行董事徐直軍說的或許就是實情。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
② 中科院概念股有哪些
1、德爾未來(002631)
德爾未來科技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於2004年12月02日在蘇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汝繼勇,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整體智能家居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等。
2、中鋼國際(000928)
隨著中鋼集團國際化經營戰略的不斷推進,中鋼國際控股將逐漸吸收中鋼集團其他海外機構業務和資產,逐步成為中鋼集團實施國際化經營和全球化運作的重要戰略平台。
3、道氏技術(300409)
廣東道氏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於2007年09月21日在江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榮繼華,公司經營范圍包括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色釉料及原輔料等。
4、東旭光電(000413)
東旭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石家莊寶石電子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寶石A)成立於1992年,1996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是國內最大的集液晶玻璃基板裝備製造、技術研發及生產銷售於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
5、 華麗家族(600503)
華麗家族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6年10月18日,注冊地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瞿溪路968弄1號202室,法人代表為李榮強。經營范圍包括股權投資管理,實業投資,投資咨詢及管理。
③ 介紹一下邵一夫
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電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創辦人之一,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
邵逸夫祖籍寧波,1907年出生於上海,父親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後來人稱「六叔」。邵受教於美國,19歲中學畢業便隨兄長邵仁枚到新加坡開拓電影市場,從此對電影製作產生興趣。他與兄長於1920年代活躍於中國的電影業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與粵劇名伶薛覺先合作,拍攝全中國首部有聲電影《白金龍》(粵語)。1928年,邵逸夫赴星馬等地協助兄長發展電影發行公司。
1958年,與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減少電影,於1985年賣出全部院線,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產電影。由邵氏投產至暫停製作期間計算,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2000年,馬來西亞的「天映娛樂」斥資4億港元購入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並花費2億港元作數碼復修。
多年來,邵逸夫捐助超過數以十億計款項,為中港兩地建設教育、醫療設施等。香港多間專上院校的建設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的逸夫書院、香港大學的邵逸夫樓、香港城市大學的邵逸夫圖書館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萬港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
1974年獲英女王頒發CBE勛銜以表揚他在娛樂事業的成就,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授勛。1977年獲英女皇冊封為KNIGHT BACHELOR,賜予爵士銜頭。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三藩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會公益貢獻。1998年,獲特區政府頒發的GBM勛銜。
2002年邵逸夫創立「邵逸夫獎」,第1屆於2004年舉行。獎項模仿諾貝爾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3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頒授一百萬美元獎金以作表揚。第一屆的數學獎得主是陳省身;天文學獎為P. James E. Peebles;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為Stanley N. Cohen、Herbert W. Boyer、簡悅威和Richard Doll。
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於將軍澳工業村的「香港電影城」,預期於2005年中期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後期製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後,將再與演員簽約,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邵逸夫的發妻為黃美珍小姐,於1937年結婚,育有兩子兩女。而黃於1987年在美國病逝,享年85歲。在1997年,邵逸夫與方逸華小姐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證冊再婚。
④ 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是靠什麼賺錢的詳細點好吧
微軟公司是世界PC機軟體開發的先導,比爾·蓋茨是它的核心。微軟公司1981年為IBM-PC機開發的操作系統軟體MS-DOS曾用在數以億計的IBM-PC機及其兼容機上。但隨著微軟公司的日益壯大,Microsoft與IBM已在許多方面成為競爭對手。1991年,IBM公司和蘋果公司解除了與微軟公司的合作關系,但IBM與微軟的合作關系從未間斷過,兩個公司保持著既競爭又合作的復雜關系。微軟公司的產品包括文件系統軟體(MS-DOS和Xenix)、操作環境軟體(窗口系統Windows系列)、應用軟體MS-Office等、多媒體及計算機游戲、有關計算機的書籍以及CDROM產品。1992年,公司買進Fox公司,邁進了資料庫軟體市場。
1975年,19歲的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羅·艾倫一起賣BASIC語言程序編寫本。當蓋茨還在哈佛大學讀書時,他們曾為MITS公司的Altair編制語言。後來,蓋茨和艾倫搬到阿爾伯克基,並在當地一家旅館房間里創建了微軟公司。1979年,MITS公司關閉,微軟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為主要業務繼續發展。
1977年,微軟公司搬到西雅圖的貝爾維尤(雷德蒙德),在那裡開發PC機編程軟體。1980年,IBM公司選中微軟公司為其新PC機編寫關鍵的操作系統軟體,這是公司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由於時間緊迫,程序復雜,微軟公司以5萬美元的價格從西雅圖的一位程序編制者帕特森手中買下了一個操作系統的使用權,再把它改寫為磁碟操作系統軟體(MS-DOS)。公司目前在6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辦公室,全世界雇員人數接近44,000人。
IBM-PC機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為其他PC製造者都希望與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許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機的標准操作系統。到1984年,微軟公司的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隨後,微軟公司繼續為IBM、蘋果公司以及無線電器材公司的計算機開發軟體,但在91年後,由於利益的沖突,IBM、蘋果公司已經與Microsoft反目。1983年,保羅·艾倫患霍奇金氏病離開微軟公司,後來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倫擁有微軟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會。1986年,公司轉為公營。蓋茨保留公司45%的股權,這使其成為1987年PC產業中的第一位億萬富翁。1996年,他的個人資產總值已超過180億美元。1997年,則達到了340億美元,98年超過了500億大關,成為理所當然的全球首富。
微軟的拳頭產品Windows98/NT/2000/Me/XP/Server2003成功地佔有了從PC機到商用工作站甚至伺服器的廣闊市場,為微軟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公司在Internet軟體方面也是後來居上,搶佔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在IT軟體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告戒:「永遠不要去做微軟想做的事情」。可見,微軟的巨大潛力已經滲透到了軟體界的方方面面,簡直是無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軟的巨大影響已經對軟體同行構成了極大的壓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壟斷法的被告位置。連多年來可靠的合作夥伴Intel也與之反目,對薄公堂。2001年9月,鑒於經濟低迷,美國政府有意重振美國信息產業,拒絕拆分微軟。至此,訴微軟反壟斷法案告一段落。
微軟的組織結構支持公司包括以下核心業務組:
個人服務組(PSG):由集團副總裁 Bob Muglia 領導, 致力於為個人用戶和商業用戶提供更容易的在線連接,並且為各種各樣的設備提供軟體服務。PSG 包含了微軟的個人.NET倡議、服務平台部、移 動組、MSN的互聯網訪問服務、用戶設備組以及用戶界面平台部。
MSN 和個人服務業務組:由副總裁Yusuf Mehdi 領導,負責網路程序開發、業務發展以及MSN和微軟其它服務世界范圍內的市場和銷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組,由集團副總裁Jim Allchin 領導,負責在各個方面不斷對Windows平台做出改進 –例如把存儲、通訊、消息通知、共享圖象及聽音樂等變為Windows經歷的自然擴展。此外,本組包括.NET企業伺服器組、開發工具部和Windows數字媒體部。
辦公和商務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Jeff Raikes 領導,負責開發提高生產力和商業流程的應用和服務。工作包括將功能完善且性能強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為以服務於基礎的產品。除Office部門之外,商用工具部門,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應用程序部門都將屬於該部門。
全球銷售、市場和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Orlando Ayala 領導,集成了微軟的銷售和服務夥伴,以滿足世界范圍內微軟用戶的需要。這些用戶包括:企業用戶、中小型組織、教育機構、程序開發人員和個人用戶。此外,本組包括微軟產品支持服務、網路解決方案組、企業夥伴組、市場營銷組織和微軟全球三大地區的業務組織。
微軟研究院 (MSR):由資深副總裁Rick Rashid 領導,負責對今天或明天的計算課題提出創造性的建議和解決方案,使計算機變得更加易於使用。同時負責為下一代的硬體產品設計軟體,改進軟體設計流程和研究計算機科學的數學基礎。關於MSR更詳細的信息可參見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運營組:由總裁和首席運營官Rick Belluzzo 領導,負責管理商業運作和全部的商業計劃。包括公司的財政、行政管理、人力資源和信息技術部門。
微軟公司(NASDAQ:MSFT, HKEx: 4338) 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體提供商,總部設在華盛頓州的雷德蒙市(Redmond,大西雅圖的市郊)。公司於1975年由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成立。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稱(意思為「微型軟體」)發展和銷售BASIC解釋器。最初的總部是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克基。史蒂夫·巴爾默(Steve Ballmer)是現在的首席執行官。
使得微軟如此令人矚目的原因有以下一些:
它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體公司
在經濟學,它是一個驚人的網路外部性的例子
它在操作系統和辦公軟體方面扮演著事實上的壟斷者地位
它使得它的創立者躋身於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列;特別是掌門人比爾·蓋茨多年來位居世界首富
任何公開買賣公司中,它有最大的公司市值
多年來它官司不斷,和業界其他公司的明爭暗鬥已經成為IT文化的一部分。
微軟的產品
微軟生產的軟體產品包括了很多的種類:
Windows - 稱為「視窗」的圖形操作系統;它有很多版本。目前桌上版最新版本是Windows XP,伺服器最新版本是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幾乎預裝在所有的IBM兼容的個人電腦上。請參看Microsoft Windows的歷史獲取更多詳細資料。
MS-DOS - 微軟公司的早期產品,它是一個命令行界面。早期的Windows版本要在MS-DOS下運行,但是到了Windows NT以及以後的產品已經可以脫離MS-DOS運行了,但基於用戶因軟硬體在 Windows NT 不能正常運作,微軟同時間繼續推出Windows 95, Windows 98, Windows Me 在MS-DOS下運行的過渡產品。
Microsoft Office - 它是微軟公司的辦公軟體套件,根據版本不同可能包括Word(文字處理)、Excel(試算表)、Access(桌面資料庫)、PowerPoint(幻燈片製作)、Outlook(個人郵件和日程管理)、Project(項目管理)和Publisher(電子排版)等軟體。微軟也為Apple Macintosh生產使用於蘋果電腦的版本。
Internet Explorer - 它是微軟的網頁瀏覽器。它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一種瀏覽器,從Windows 95開始,被設置為微軟各版本的Windows的默認瀏覽器。它在Apple Macintosh上也可以使用。微軟投資了四億美元來把這種瀏覽器預裝在蘋果機上。
Microsoft FrontPage - 它是一款所見即所得的網頁編輯軟體。
Windows Media Player - 它是一個用於播放音頻和視頻的程序。
微軟也生產一系列參考產品,例如網路全書和地圖冊,使用Encarta的名稱。
微軟還開發用於應用系統開發的集成開發環境,命名為Microsoft Visual Studio。目前已發布用於.NET環境編程的相應開發工具Visual Studio .NET。
游戲
帝國時代 (Age of Empires)
微軟模擬飛行 (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
微軟模擬火車
微軟模擬貨車
Halo(Halo)
halo2(Halo2)
注:《光環》為Microsoft旗下工作室開發.
「生態體系」
微軟公司試圖在其產品周圍建立「生態體系」,以為其產品以及品牌增值。
網路產品
1990年代中期,微軟開始將其產品線擴張到計算機網路領域。微軟在1995年8月24日推出了在線服務MSN(Microsoft Network,微軟網路)。MSN是美國在線的直接競爭對手,也是微軟其他網路產品的主打品牌。
1996年,微軟以及美國的廣播業巨擎NBC(國家廣播公司)聯合創立了MSNBC,一個綜合性的24小時新聞頻道以及在線新聞服務供應商。
1997年末,微軟收購了Hotmail,最早以及最受歡迎的webmail服務商。Hotmail被重新命名為MSN Hotmail,並成為.NET Passport,一個綜合登入服務系統的平台。
MSN Messenger是一個即時信息客戶程序,由微軟在1999年推出,是美國在線的AOL Instant Messager(AIM)及ICQ的主要競爭對手。
培訓
微軟創立了多所培訓中心,旨在訓練出一批低成本、只精通微軟產品的雇員。最著名的就是MCSE考核(全稱「微軟認證系統工程師」)。雖然MCSE確實認證對微軟產品的熟悉程度,它卻並不是一個工程師的考核。一些苛刻的評論人員將MCSE稱作「必須咨詢那些有經驗的人」(「Must Consult Someone Experienced」)。
硬體產品
雖然微軟總體上是一家軟體公司,它也生產一些電腦硬體產品,通常用來支援其特殊的軟體商品策略:
早期的一個例子是微軟滑鼠,用來鼓勵更多用戶使用微軟操作系統的圖形用戶界面(GUI)。由於使用GUI而不用到滑鼠是很罕見的,因此滑鼠的流行會幫助更多用戶使用Windows。微軟確立了IntelliMouse(中鍵帶滾輪的滑鼠)滑鼠標准,新增的滾輪方便了用戶在瀏覽網頁時上下翻頁。
微軟還售賣游戲桿等游戲硬體產品。
公司還購買了互聯網設備公司WebTV,以支援其MSN互聯網服務。
2001年公司推出的Xbox游戲機標志著公司開始進入價值上百億美元的游戲終端市場,這個市場之前一直由索尼公司(Sony)和任天堂(Nintendo)兩家公司主導。
微軟歷史
微軟公司創立於1975年,公司創立初期以銷售
微軟公司(NASDAQ:MSFT)創建於1975年,是世界個人和商用計算機軟體行業的領袖。微軟公司為用戶提供范圍廣泛的產品和服務,並通過優秀的軟體予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設備進行溝通的能力。
微軟於1975年4月4日由威廉.H.蓋茨和保羅.艾倫合夥成立, 並且於1981年6月25日重組為公司。總部位於雷特蒙德,公司目前在6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辦公室,全世界雇員人數接近44,000人。
微軟大事年表
1975年4月4日 微軟成立
1979年1月1日 微軟從新墨西哥州的Albuquerque遷至華盛頓州的Bellevue
1981年6月25日 微軟組成公司
1981年8月12日 IBM推出帶有微軟16位操作系統MS-DOS 1.0的個人計算機
1986年2月26日 微軟將總部遷至華盛頓州的Redmond
1986年3月13日 微軟股票上市
1990年5月22日 微軟推出Windows 3.0
1995年8月24日 微軟推出Windows 95
1995年12月7日 比爾·蓋茨宣布微軟將全力支持和發展互聯網
1998年6月25日 微軟推出Windows 98
2000年2月17日 微軟推出Windows 2000
2000年6月22日 微軟推出Microsoft.NET戰略
2001年10月25日 微軟推出 Windows XP
2002年1月15日 比爾·蓋茨提出「可信賴計算」概念,
強調軟體產品安全性是重中之重
2002年1月15日 微軟宣布.NET進入第二階段
⑤ 區塊鏈怎麼賺錢
區塊鏈技術是最終會走向一個「去中心化」的「需求對接鏈網」,能與需求產生聯系的東西,就必定能賺錢。
且不談一些電商巨頭的參入、就連中小企業、個體投資者、創業者都紛紛深入區塊鏈技術中,因為大家都知道,在這樣一個未被分割的領域,人人都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公司,實現步入財富之路的發展潛力!而猶豫者,就是在給別人「捷足先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