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暴跌對老百姓有什麼影響
㈠ 金融危機對百姓的影響是什麼
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金融危機往往具有突發性特點,首先會破壞金融體系的有序循環,這會導致社會的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功能的衰退,會造成流動性的缺失與社會資金鏈的斷裂,對經濟的損害非常大。
金融危機會導致風險資產價格暴跌,如股市、房地產、大宗商品等會出現價格暴跌,居民財富會大幅縮水。而資產價格的大跌會造成市場供需關系的失衡,再加上資金鏈容易斷裂,所以企業容易停產甚至倒閉,失業率會攀升,企業與個人信用會下降,由此又帶來銀行呆壞賬的增加,這樣就會形成惡性經濟循環,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進而造成中小銀行、企業與個人的大面積破產。
而為了挽救經濟危機,國家多會動用非常規手段刺激經濟,所以又會採用大規模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與財政刺激政策,這時又會形成通脹局面,居民財富將會進一步縮水。金融危機中一個國家的中產階層最容易遭受損失,中產階層被消弱意味著社會財富結構的失衡,這會為經濟長期發展構成重大障礙。
而金融危機會造成金融市場的全面紊亂,這個周期常常是國內實力資本的重要投機期,同時也是國際資本攻擊該國的有利時機,所以有效市場會被破壞,商品價格漲跌無序,本幣容易大幅貶值,國家外匯儲備會銳減,國家、地方、企業與個人債務都會大幅上升,嚴重時還會被發達金融體借機掏空國家財富。
所以金融危機會讓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與質量下降,社會福利與保障也會降低,還會帶來意外的糾紛,如銀行倒閉帶來的儲蓄損失等。金融危機往往會伴隨社會不滿情緒的上升,社會犯罪率會增加,嚴重時還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動盪,所以這個時期的老百姓生活質量會大幅下降,甚至是苦不堪言。
由於金融危機本身就具有擠泡沫的功能,所以風險資產價格先期會大跌,在這個周期內居民要做的就是減持風險投資,持現或買入黃金等貴金屬來對沖金融風險。當貨幣政策連續寬松達到一定的累積效能,同時資產價格在超跌之後企穩,則可以重新逐步投資風險資產,譬如投資股票與房地產,做多商品期貨與現貨等,並減持黃金等資產。
㈡ 美股熔斷對普通老百姓的影響
美股熔斷對普通老百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經濟和生活方面。
一、直接影響
投資收益受損:對於直接參與美股投資的普通老百姓,如通過購買美股股票或相關基金,美股熔斷導致的股市暴跌將直接造成投資損失。這部分投資者可能會面臨資產縮水的風險。
心理影響:股市的劇烈波動往往伴隨著恐慌情緒的傳播,這可能對普通老百姓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增加焦慮感和不確定性。
二、間接影響
全球經濟放緩:美股熔斷可能引發全球股市的連鎖反應,導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這將影響到各國的出口、就業和消費等多個方面,進而影響到普通老百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通貨膨脹壓力:為了刺激經濟,各國央行可能會採取寬松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應量。這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壓力上升,影響物價穩定,增加老百姓的生活成本。
匯率波動:美股熔斷可能導致美元匯率波動,進而影響其他貨幣的匯率。對於持有美元資產或需要進行跨境交易的老百姓來說,這可能會帶來額外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消費和投資信心下降:股市的暴跌可能削弱消費者的信心,減少消費支出;同時,投資者也可能因為擔憂市場前景而減少投資,這將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並進一步影響到老百姓的生活和就業。
綜上所述,美股熔斷對普通老百姓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直接的資產損失和心理影響,也包括間接的經濟放緩、通貨膨脹、匯率波動以及消費和投資信心下降等。因此,在面對這類全球性經濟事件時,保持理性和謹慎的態度至關重要。
㈢ 全球金融市場受美股停盤影響,中國或面臨波及
全球金融市場受美股停盤影響,中國確實可能面臨波及,但具備足夠韌性抵禦外部沖擊。
一、可能面臨的波及
投資者情緒與市場預期:美股停盤及連續下跌可能引發全球投資者恐慌,導致資本流動受限,影響中國股市和外匯市場的穩定性。投資者情緒低迷可能進一步加劇市場波動。
貿易戰與全球經濟環境:中美貿易摩擦持續,美股動盪可能加劇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影響中國出口貿易和經濟增長。
內需與外貿風險:投資者情緒低迷可能進一步加劇中國內需和外貿下滑風險,對經濟增長構成壓力。
二、中國的韌性與應對
經濟基本面支撐:「老百姓」購買力提高、消費結構優化、產業轉型升級等因素為中國經濟提供了堅實支撐。
新興科技行業與服務領域亮眼:這些領域的快速發展為中國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於緩解外部沖擊帶來的影響。
政策准備與調整:中國政府在政策層面上積極做好准備與調整,包括關注境內企業債務增長速度、加強金融監管、提高市場透明度等,以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
三、總結
盡管全球金融市場受美股停盤影響可能給中國帶來一定沖擊,但中國經濟具備足夠的韌性來抵禦這些外部沖擊。通過加強政策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提高市場透明度等措施,中國有望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中保持穩定增長。同時,投資者也應保持理性,避免過度恐慌和盲目跟風。
㈣ 股市大跌對經濟的影響
股市下跌雖然會讓經濟增長略微減速,但整體負面影響有限。由股市下跌引發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極小。
股市下跌造成老百姓財富的損失,從而減低大家的消費需求,這是財富效應;股市下跌造成企業融資成本的升高,從而減低企業的投資需求,這是投資效應;股市下跌使個別企業融資能力喪失,從而企業倒閉,社會永久性地失去了這些企業的生產力,這是一個永久性效應。
拓展資料
中國股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股市。1989年開始作為試點,本著試得好就上、試不好就停的理念建立。
所以在1995年之前的股市運作中,最大的利空通常是中國股市試點要停、股市要關門這類消息。後受「3.27國債期貨事件」影響,中國期貨市場於1995年進行全面的整頓清理,中國股市成為扶持的對象,這樣股市才由此迎來了真正的利好,轉而進入了大發展的時期。
中國股市最大的特點是國有股、法人股上市時承諾不流通,因此各股票只有流通股在市場中按照股價進行交易,然而指數卻是依照總股本加權計算,從而形成操盤上的「以少控多」的特點。
交易規則
T+1交割,T+1交收:交易雙方在交易次日完成與交易有關的證券、款項收付,即買方收到證券、賣方收到款項。我國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對A股均實行T+1交收。
漲跌幅限制:證券交易所為了抑制過度投機行為,防止市場出現過分的暴漲暴跌,而在每天的交易中規定當日的證券交易價格在前一個交易日收盤價的基礎上下波動的幅度。如今,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實行10%的漲跌幅限制。(ST股和未完成股改的S股漲跌幅限制為5%,創業板試點注冊制後漲跌幅限制為20%)
股市特點
中國股市最大的特點是國有股、法人股上市時承諾不流通,因此各股票只有流通股在市場中按照股價進行交易,然而指數卻是依照總股本加權計算,從而形成操盤上的「以少控多」的特點。例如比較顯著的是1997年以前的東北電氣、吉林化工,由於其總股本較大而流通股數較少,因此只動用少量的資金影響這兩只股票,就能形成對指數的部分控制。
到了2001年後,中國證監會逐漸提出要解決國有股的不能流通問題,要盤活國有資產,曾先後出台了一些方案。但由於在當初的上市發行環節,流通股東以超高市盈率購買了流通股,而出台的這些方案都或多或少地損害了流通股東的利益,因此市場以走熊而對「國有股減持」的改革作出市場反應。後迫於市場的壓力,中國證監會宣布暫停「國有股減持」的改革。
然而在2005年,中國證監會再次提出「股權分置改革」,其實質仍然是國有股減持,不同的是,這一改革以消除股權分置為目標,連法人股的流通都包括了進來,由此引發了市場極大的不認同。
市場對股權分置改革的分歧仍然是巨大的。
因而在2011年,中國股市走入大熊市,可以冠為全球最熊,一路的下跌,跌到幾年前的原點2228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