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在執行什麼職能時能自發調節
『壹』 什麼是貨幣的本質特徵它在商品經濟中發揮著哪些主要功能並試舉例說明之。
【答案】: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並體現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這就是貨幣的本質的規定。
貨幣在商品經濟中的職能是貨幣中畝本質的具體表現,是商品交換所賦予的,也是人們運用貨幣的客觀依據。在商品經濟中,貨幣執行著以下五種職能:
①在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和勞務的價值時,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在執行這個職能時,可以用觀念上的而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它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一定數量的貨幣。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就是價格。
②在商品交換中充當交易的媒介,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改變了商品交換的運動形式,使物物交換分解為買與賣兩個環節,突破了物物交換的局限性,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
③貨幣退出流通,貯藏起來被當作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執行貯藏手段職能。在足值的金屬貨幣流通的情況下,貨幣作為貯藏手段,具有自發調節貨幣流通的作用。而在信用貨幣流通的情況下,貨幣不能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
④貨幣作為交換價值而獨立存在,並伴隨著商品運動而作單方面轉移,執行支付手段職能。支付手段職能是一切信用關系的基礎,一方面克服了現貨交易的局限,極大地促進了商品交換;另一方面又造成買賣進一步脫節,使商品經濟的矛盾進一步復雜化。
⑤貨幣超越國界,在世界市場上發揮一般等價物作用時,執行世界世棗貨幣職能。世界貨幣職能從嚴格意義上說並不是貨幣的一個單獨的賣返森職能,它只是商品生產和交換超出國界,使貨幣的以上四種職能在世界范圍內延伸的結果。
貨幣的五種職能,各自具有相應的內涵與作用,但相互之間又緊密相連。其中,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是兩個基本職能,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是在此基礎上派生出來的,世界貨幣職能則是其他各個職能在世界市場范圍內發展的結果。
『貳』 貨幣如何執行貯藏手段這功能
貨幣作為貯藏手段能夠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減少時,多餘的貨幣就退出流通;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增加時,部分被貯存的貨幣就進入流通。充當貯藏手段的貨幣,必須是實在的足值的金銀貨幣。只有金銀鑄幣或金銀條塊才能發揮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
紙幣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只有當紙幣幣值長期保持穩定的條件下,人們才會儲藏紙幣。紙幣有儲存手段(在銀行)的職能,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
(2)貨幣在執行什麼職能時能自發調節擴展閱讀:
特點:
貯藏手段應該具有三個特點:
第一,它在保存過程中不易損壞和變質。
第二,當需要使用時,可以比較方便地與其它商品相交換,轉換成需要的形式。
第三,它的價值是穩定的,在貯藏前後能夠轉換成數量相同的其它物品。
交易媒介是最容易和其它商品交換的商品,天然滿足了第二個條件。金屬貨幣同時具有耐貯存的特點,也滿足了第一個條件,紙幣在耐貯存方面比較差,但銀行存款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交易媒介一般也可以滿足價值穩定要求,因為執行交易媒介職能本身也需要價值穩定。所以,貨幣尤其是金屬貨幣也可以作為貯藏手段。
『叄』 貨幣流通規律的自發調節
在現實的交換過程中,商品流通的數量和價格總額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同一單位貨幣的平均流通速度也是在經常變化的。因此,貨幣的實際需要量是一個經常變動的量。但在金屬貨幣流通的情況下,由於貨幣本身具有價值,能夠執行貯藏手段的職能,因而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以適應商品流通的需要,不會過多,也不會過少。
當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過多時,也就是貨幣量供過於求,貨幣就會貶值。這時,貨幣的所有者就不願把自己的貨幣按貶低了的價值去交換商品,而寧可把貨幣貯藏下來,這樣就使一部分貨幣自發地退出流通領域,貨幣過多的情況就會消失。而當貨幣短缺、貨幣求過於供時,貨幣就會升值,從而能用同樣的貨幣換回更多的商品,它會刺激貨幣貯藏者把自己手中的貨幣投入流通。這樣就使流通中的貨幣增加。所以貨幣發揮貯藏手段的職能,就能夠在流通中的貨幣量過多、過少時進行自發的調節。貨幣的貯藏職能好比是貨幣貯藏的蓄水池,對於流通中的貨幣來說,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貨幣並不會溢出它們的流通渠道。
『肆』 貨幣具有哪些職能
貨幣的本質體現在貨幣的職能當中,所謂貨幣的職能是指它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具有價值尺度、交換媒介、儲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五大職能。
其中價值尺度和交換媒介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儲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是由其基本職能衍生而來的附加職能。
1.價值尺度
貨幣的第一個基本職能是充當商品的價值尺度。
作為測定價值標準的貨幣,其單價是衡量所有可交換物品價值的尺度,貨幣作為價值的尺度可以使所有具有價值的物品轉化成貨幣單位進行運算。
正如衡量長度的尺子本身有長度,稱東西的砝碼本身有重量一樣,衡量商品價值的貨幣本身也是商品,具有價值。
沒有價值的東西,不能充當價值尺度。
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並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只需要用觀念上的貨幣把商品價值表現出來即可,價格就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
因此,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
2.交換媒介
交換媒介也是貨幣的基本職能之一,也叫作貨幣的流通手段。
與價值尺度不同,充當交換媒介的貨幣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
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使以物易物的交換行為,分成了兩種交易行為:第一步是將物品換成貨幣,第二步再以貨幣換成物品。
以貨幣為交換媒介的交易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促進了市場和分工的發展。
3.儲藏手段
儲藏手段是指貨幣由於各種原因暫時不再在社會中流通,而是作為獨立的價值形態和社會財富被保存起來。
貨幣作為儲藏手段,是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
在商品流通的初期,有些人把多餘的產品換成貨幣保存起來,這種儲藏金銀的行為被看成是富裕的表現,是一種樸素的貨幣儲藏形式。
隨著商品流通的擴展,貨幣的功能日益增大,一切物品都可以用貨幣來買賣,貨幣交換擴展到一切領域。
在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人們持有貨幣作為儲藏手段會受到通貨膨脹風險的影響。
相對而言,貴金屬貨幣在保持購買力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
貨幣在執行儲藏手段職能時,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特點:(1)必須是現實的、足值的貨幣。
(2)作為儲藏手段的貨幣,它必須退出流通領域,處於靜止狀態。
貨幣作為儲藏手段,可以自發地調節貨幣流通量,起著蓄水池的作用。
當市場上商品流通縮小,流通中貨幣過多時,一部分貨幣就會退出流通領域而被儲藏起來;當市場上商品流通擴大,對貨幣的需要量增加時,有一部分處於儲藏狀態的貨幣,又會重新進入流通領域。
4.支付手段
貨幣作為交換價值的獨立存在形態進行單方面轉移時發揮支付手段的職能。
所謂單方面轉移是指經濟行為的發生和貨幣支付在時間上有差距。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最初起源於商品交易中的信用買賣。
商品賒銷和貨款預付是信用交易的兩種形式,前者是商品銷售在先,貨款支付在後;後者是貨款支付在先,商品銷售在後。
但無論哪一種形式,都是商品的讓渡與貨幣的支付在時間上的分離。
當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就擴展到商品流通領域之外了,表現在用來支付稅金、租金、工資、勞務等。
5.世界貨幣
世界貨幣是指貨幣在世界市場上執行一般等價物的職能。
由於國際貿易的發生和發展,貨幣流通超出一國的范圍,在世界市場上發揮作用,於是貨幣便有了世界貨幣的職能。
世界貨幣曾長期由金銀充當,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世界各國採用了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一些綜合國力強的國家的貨幣,被大多數國家認可,這些國家的貨幣就在國際市場上起著世界貨幣的作用,如美元、英鎊等。
目前世界貨幣的主要職能是作為國際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國際收支的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