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當局如何改變貨幣供給
A. 美聯儲(Fed)如何改變貨幣供給
美聯儲實際上如何改變貨幣供給,
美聯儲的主要工具是公開市場操作——買賣美國政府債券。
如果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決定增加貨幣供給,美聯儲就創造美元並用它們在全國債券市場上從公眾手中購買政府債券,於是這些美元就到了公眾手中。
因此,美聯儲對債券的公開市場購買增加了貨幣供給。
相反,如果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決定減少貨幣供給,美聯儲就在全國債券市場上把它的資產組合中的政府債券賣給公眾,於是它從公眾手中得到了美元。
貨幣供給的變動會極大地影響經濟,所以中央銀行是一個重要的機構。
第1 章中的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是,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B. 當中央銀行需要增加貨幣供應量的時候會怎麼做
從貨幣供應量的定義中可以看出,擴大貨幣供給量的途徑不外乎兩條:一是增加基礎貨幣,二是提高貨幣乘數。
一、增加基礎貨幣
1、從貨幣當局資產方著手,加大國內資產的運用,即加大再貸款、再貼現規模,特別是對那些急需資金的中小金融機構,這樣可以從資產方影響基礎貨幣的增加。
2、擴大貨幣發行。在基礎貨幣中,貨幣發行佔到了近50%,因此加大貨幣發行是擴張基礎貨幣,進而增加貨幣供應量(M1、M2)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的經濟過剩,絕非是經濟高度發達條件下的過剩,遠未達到東西多得用不了的程度。
實際上,建設資金缺口極大,潛在消費與投資需求空間還很大,完全可以用發鈔票的辦法配合擴張性財政政策來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同時,為擴大貨幣發行,還可以核銷部分國有商業銀行的壞帳,幫助金融機構化解金融風險;盡快成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消除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放款的後顧之憂,從而擴大貸款規模,使資金配置更加優化、有效。
3、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央行購入債券,吐出基礎貨幣,這其中一個條件就是債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從而使公開市場操作有一個好的著力點。
二、提高貨幣乘數
1、通過降低甚至取消存款准備金率的辦法,迫使金融機構更積極放款,加速降低備付金率水平,從而提高貨幣乘數。2、改變認購資金凍結數日的做法,消除新股認購對基礎貨幣和銀行准備金管理的不利影響。理論上講,新股認購資金的驗資既不需要資金的異地劃撥,也不需要凍結數日,只要驗資的某一時點上新股認購帳戶中有真實資金就可以了。
因此,應改進集中驗資的方式,讓所有證券結算銀行或分行都在當地人民銀行營業部開戶,利用人民銀行營業部聯網系統實行證券認購資金的當地驗資,資金信息集中到交易所進行認購。同時,為了不影響金融系統的基礎貨幣量和准備金狀況,凍結認購資金的時間應盡可能短,甚至可以縮短到幾乎一個時點上。
全國統一驗資結束以後,認購資金重復認購的可能性已經不存在,因此,資金可在驗資結束後立即解凍。中了新股以後的資金交割可另行制定交割日。這樣,銀行准備金管理的壓力將大大減輕,超額准備金率下降,貨幣乘數擴大,基礎貨幣也不會受到影響。 擴大貨幣供給量的途徑
3、改進金融系統的服務,增加有益於流通和交易的金融工具,從而充分發揮金融系統的中介功能,這樣可以加快貨幣流通速度,減少貨幣沉澱;也有助於降低現金漏損率,從而提高貨幣乘數,增加貨幣供給量。
4、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續下猛葯,調低法定準備金率,從而有效提高貨幣乘數。
(2)貨幣當局如何改變貨幣供給擴展閱讀:
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個:一是基礎貨幣,二是超額准備金,三是貨幣供應量。
在中央銀行體制下,中央銀行提供基礎貨幣為商業銀行所持倍數放大效應商業銀行扣除規定的存款准備金(法定準備)後,形成了超額准備金,通過其在整個商業銀行系統中的反復使用便產生倍數放大效應。
使1 元的中央銀行負債,經過商業銀行系統的資產業務運用後,變成了幾元的商業銀行負債。在商業銀行系統內放大了的銀行負債,與中央銀行向公眾提供的部分現金一起,構成了整個貨幣供應量,提供給非銀行經濟部門。
以上分析看出,基礎貨幣是貨幣供應量的前提條件。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把基礎貨幣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超額准備金的大小又是商業銀行系統內信貸擴張能力的制約條件。而整個貨幣供應量又是基礎貨幣與信貸擴張能力(即貨幣乘數)的乘積。
可見,在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中,「基礎貨幣——超額准備及它的倍數放大效應——貨幣供應量」這三個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C. 談談貨幣供給量的影響因素
貨幣供給量決定於基礎貨幣與貨幣乘數這兩個因素,且是這兩個因素的乘積。這兩者又受多種復雜的因素影響。
一、基礎貨幣
基礎貨幣是具有使貨幣供給總量倍數擴張或收縮能力的貨幣。它表現為中央銀行的負債,即中央銀行投放並直接控制的貨幣,包括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和公眾持有的通貨。
在現代經濟中,每個國家的基礎貨幣都來源於貨幣當局的投放。貨幣當局投放基礎貨幣的渠道主要有三條:一是直接發行通貨;二是變動黃金、外匯儲備;三是實行貨幣政策。具體又有以下10項決定因素:
1、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進有價證券;
2、中央銀行收購黃金、外匯;
3、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再貸款或再貼現;
4、財政部發行通貨;
5、中央銀行的應收未收款項;
6、中央銀行的其他資產;
7、政府持有的通貨;
8、政府存款;
9、外國存款;
10、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賣出有價證券。
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的負債,是商業銀行及整個銀行體系賴以擴張信用的基礎。基礎貨幣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改變貨幣供給量。在貨幣乘數一定的情況下,基礎貨幣增多,貨幣供給量增加;基礎貨幣減少,貨幣供給量減少。
二、貨幣乘數
貨幣乘數,也稱貨幣擴張系數,是用以說明貨幣供給總量與基礎貨幣的倍數關系的一種系數。
在基礎貨幣一定的條件下,貨幣乘數決定了貨幣供給的總量。貨幣乘數越大,則貨幣供給量越多;貨幣乘數越小,則貨幣供給量就越少。所以,貨幣乘數是決定貨幣供給量的又一個重要的,甚至是關鍵的因素。但是,與基礎貨幣不同,貨幣乘數並不是一個外生變數,因為決定貨幣乘數的大部分因素都不是決定於貨幣當局的行為,而決定於商業銀行及社會大眾的行為。
貨幣乘數的決定因素主要有5個,它們分別是活期存款的法定準備率、定期存款的法定準備率、定期存款比率、超額准備金率及通貨比率。其中,法定準備率完全由中央銀行決定,成為中央銀行的重要政策工具;超額准備金比率的變動主要決定於商業銀行的經營決策行為,商業銀行經營決策又受市場利率、商業銀行借入資金的難易程度、資金成本的高低、社會大眾的資產偏好等因素的影響;定期存款比率和通貨比率決定於社會公眾的資產選擇行為,又具體受收入的變動、其他金融資產的收益率、社會公眾的流動性偏好程度等因素的影響。
綜上所述,貨幣供給量是由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及社會公眾這三個經濟主體的行為所共同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