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帆車市值多少億
A. 尹明善被查,力帆破產重整,英雄終落幕
尹明善不會想到,年逾八旬的自己,會再次遭遇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
10月13日晚,*ST力帆發布公告稱,公司於10月13日收到控股股東力帆控股以及公司實際控制人尹明善、陳巧鳳、尹喜地、尹索微的通知,其於10月12日、13日分別收到證監會下發的《調查通知書》,因力帆控股、尹明善、陳巧鳳、尹喜地、尹索微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證監會決定對其立案調查。
在外界看來,對於已經被債務拖入生死存亡境地的尹明善和力帆而言,造車已不是第一要務,還債才是。
不管證監會調查結果如何,也不管吉利能否拯救力帆,屬於尹明善和中國自主造車的草莽時代終歸是落下了帷幕。曾經的重慶首富,曾經的巨頭車企,從此成為了過去。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像朵永遠不調零的花。陪我經過那風吹雨打,看世事無常,看滄桑變化。」不知尹明善聽到這首《愛的代價》時,會有何感想。(采寫?|汽車有智慧王得源)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B. 力帆股份未來市值會不會突破4000億
有可能,等到嘛
C. 力帆破產:吉利介入、摩托車業務苦撐,尹明善家族因何被調查
摩托車業務帶不動債務沉重的力帆。今年8月,*ST力帆開啟了司法重整之路。
2020年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力帆營收為15.8億元,同比下跌69.4%;凈虧損25.95億元,同比增長173.99%,且資產負債率達到驚人的98.87%。力帆凈資產僅剩1.07億元。同期,*ST力帆累計銷售傳統乘用車僅978輛,同比下降95.29%;銷售新能源汽車549輛,同比下降56.32%。
曾下令組成債委會的重慶市政府再一次伸出了援手。重慶兩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以下簡稱「兩江基金」)和吉利邁捷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邁捷」)成為了意向重整投資人。根據企查查信息顯示,吉利邁捷正是吉利科技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而後者為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全資控股。
由於「白衣騎士」吉利的現身,*ST力帆股價一度出現回升,由3.41元/股飆升至6.45元/股,漲幅高達90%。
吉利邁捷的大股東為吉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有分析人士認為,一方面,力帆股份的上市公司殼資源、土地資產、金融牌照或是吉利心動的原因。另一方面,力帆汽車的重慶生產基地能在產業配套和地方政策上享受一定紅利,有助於吉利吃下西南市場,完善其全國產銷網路。
對於雙方未來將如何展開合作,由於保密協議的存在以及談判牽涉眾多債權人,力帆和吉利方面未予置評。(責編/劉東峰)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D. 尹明善被「立案調查「,對力帆重整或許是好事!
所以基本的判斷是,肯定有問題,但也不會有多大。尹明善這次的麻煩沒多大。大家沒必要這么激動,這更不會是尹老爺子的最後一站。
相反,這事對力帆順利重整,也許是個好兆頭。只有把雷排完了,把潛在法律風險消化干凈,吉利才好順利接手不是?
令人遺憾的是,每次力帆一有點風吹草動,總有無數媒體站出來「鞭屍「,無非是將眼下的力帆如何頹敗、尹老爺子當年如何風光如今多麼落魄,拿出來反復煸炒。但炒得多了,實在是了無滋味。
雖然破鼓萬人錘、牆倒眾人推,是咱們的傳統。但至少曾經對重慶經濟做過重大貢獻、曾經是經濟領域一面旗幟的力帆,請保持點克制和尊重吧。鞭屍就不要再鞭屍了,因為屍體不會反抗,連哼哼都不會哼哼一聲。
最好就讓它靜悄悄上岸,或者靜悄悄死去吧。
版權聲明:本文為線外邦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線外邦)
?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E. 力帆重整計劃獲得通過,或將轉戰換電型電動汽車
11月25日,力帆實業發布公告稱,重慶力帆乘用車有限公司等十家力帆實業全資子公司重整案第二次債權人會議召開並通過了重整計劃草案,根據相關規定,力帆股份已向上海證券交易所提交申請,公司股票已於11月26日復牌。
有汽車分析師認為,吉利收購力帆,一方面是看中力帆作為上市公司的殼資源,二是藉助力帆來布局西南區域的電動汽車市場。根據資料顯示,吉利今年計劃在重慶建成35座換電站,到2023年這一數量將達到200餘座,入股力帆將能更好的拓展其電動化布局。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F. 吉利看上了力帆,金融在汽車界到底有沒用處
已經被ST的力帆控股公布了公司最新的重整進展,公告指出,在9月14日,重慶兩江股權投資基金以及吉利邁捷投資以聯合體的身份准備參與力帆控股的破產重整工作。此前曾被傳得沸沸揚揚的吉利接盤力帆汽車如今終於到了實錘階段。
9月份,我國主要上市車企都迎來了銷量的大幅增長,久違的購車熱潮似乎被點燃。自主板塊、合資板塊都有了不錯的市場表現,吉利汽車的科創板上市之旅目前也已經通過了證監會問詢,百億融資已經箭在弦上。此前深陷破產傳聞的力帆汽車如今似乎也不用擔心生存。展望未來,隨著頭部車企融資能力的加強,諸如長安、東風集團數十億募資的完成,未來尾部的車企將加速淘汰,一場國內整車廠的洗牌已經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