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經濟滯漲怎麼用貨幣

經濟滯漲怎麼用貨幣

發布時間: 2022-02-21 12:40:59

① 簡述如何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搭配來解決滯脹問題

一、滯脹時期美國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搭配(1)尼克松的「新經濟政策」。面對「滯脹」並發症,1970年,尼克松在貨幣政策上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變,他從一個貨幣主義者突然變成一個凱恩斯主義者,大力推行刺激經濟的擴張信用政策。顯然,他把重點押在遏止經濟衰退和失業上面,而把通貨膨脹暫時擱置下來。聯邦銀行的貼現率逐步下降,從1970年初的8.78%降到1971年底的4.5%;銀行對大企業放款的優惠利率也從1969年6月的8.5%降到1971年底的5.25%。貨幣供應量也逐步增加,從1969年年均增長率3.5%提高到1970年的6%。這些政策為更劇烈的通貨膨脹創造了條件,同時會導致過頭的經濟景氣,從而也為新的經濟危機創造了條件。隨著上述政策的實行,生產有所增加,以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從1970年第二季度至1971年第二季度增加2.5%。可是,這個增長率太低,失業未能減少,失業率浮動於6%上下,大大超過1970年初的水平。物價繼續以高於5%的比率上漲,並有加速的跡象。這已從「衰退」轉為「滯脹」。美國統治集團的謀士認為,這種通貨膨脹「已變為成本推動的物價隨著成本增長而上漲」。於是1971年尼克松頒布了「新經濟政策」。這說明,為了對付「滯脹」,美國政府除採用貨幣政策外,還採用其他政策如財政政策、收入政策。「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是對國內工資、物價和租金直接進行管制,從1971年8月中旬起的90天內為凍結期,目的是「制止工資——物價的螺旋上升,減弱通貨膨脹的心理預期」。繼而從11月中旬起實行管制,要達到的標準是:平均一年的工資增長應當不超過5.5%,物價不超過2.5%。美國在和平時期實行這類管制還是第一次。同叫,尼克松還任命生產費用、工資、物價等三個委員會專司其職。尼克松的「新政」結局怎樣呢?梅耶教授認為:「1971年尼克松推行的工資和物價管制,這些管制也曾暫時地有助於遏止通貨膨脹,但卻引起許多失誤。物價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掩蓋而不是削弱了通貨膨脹率,因為各企業按管制的價格對產品進行偷工減料。1974年4月物價管製取消後,物價急劇上升,當年消費物價指數就陡升12%。」就貨幣政策而言.1970年初實行的擴張政策,盡管擴張程度時有不同,但一直持續到1972年後期。1973年初,貨幣政策同財政政策才略有緊縮。同年二、三季度又出現了新的經濟危機苗頭:12月工業生產開始下降,到1974年12月已下降了7.3%。翌年1月,又下降了3.6%,這是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以來生產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個月。美國走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六次經濟危機,與此同時,1974年還出現了「雙位數」的通貨膨脹率。就在這段時間,美國遭到「石油沖擊」。為石油產品支出較昂貴的價格,意味著國內消費者對其他商品與勞務的購買力進一步削弱了,因而引起衰退與通貨膨脹進一步惡化。在國際收支上,又爆發了一次美元危機。(2)福特的微觀稅收政策。1974年8月福特繼任總統,為了對付嚴重的「滯脹」局面,他採取了微觀稅收政策,即通過調整稅率級別,或曰稅收結構,而不是通過增加財政支出來影響各生產要素(生產部門和個人)的收入。這種調整方法是提高各種消費稅率,降低所得稅率,以增加儲蓄與投資,企圖遏止通貨膨脹,又緩和危機與失業。此外,根據1975年國會決議,美聯儲要按照穩定物價的方針來調節貨幣供應量;同年5月起美聯儲定期公布每年貨幣總量M1、M2、M3的增長率的上下幅度來安定人心。從此,美聯儲就一直公布各種貨幣供應量的計劃數字。這些措施,實際上採納了貨幣主義關於把貨幣供應量年增長率長期固定在同預計的經濟增長率基本一致的政策主張上。福特政府這種微觀財政政策與宏觀貨幣政策相結合的政策重點,仍是把當時的通貨膨脹作為頭號公敵來對待。然而,它未能削減財政赤字,赤字從1973年47億美元增至1974年451億美元,1975年又增至665億美元。這樣,增長的財政赤字就抵消了稅收政策與貨幣政策抑制通貨膨脹的作用,並促使經濟衰退惡化,正如梅耶所說:「1974--1975年發生了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1975年的失業率達到8.5%。與此同時,通貨膨脹率仍然很高,當年的消費物價上漲到7%。滯脹一詞已成為美國大眾的語言。」1974年美國最大的銀行之——富蘭克林國民銀行倒閉了,另一家大的不動產投資信託公司也在危機中破產了。1975年底,福特又回過頭來把經濟衰退作為頭號敵人來對待。他向國會提出向衰退做斗爭的綱領,規定通過大量削減所得稅、公司利潤稅等措施來刺激需求,促進經濟回升,但是未能取得預期效果,不久福特本人也下台了。(3)卡特的高利率政策。1976年卡特就任總統。當時最尖銳的問題是大規模的失業,因此,卡特的施政方針把減少失業放在首要地位。其具體措施是:一是減稅以刺激經濟上升;二是撥款舉公共服務事業以增加臨時工作位置。前—項措施在某種程度上起了積極作用,但卻擴大了預算赤字,使1977年的赤字從450億美元增加到1978年的618億美元,從而加劇了美國依然存在的通貨膨脹,以至於1978年又出現「雙位數」的通貨膨脹率;後一項措施則因撥款不多,以致收效不大。嚴重的通貨膨脹不僅引起生產混亂,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同時還削弱出口商品的競爭能力,使本來已惡化的國際收支狀況更為惡化。在內外交窘的情況下,卡特政府不得已把政策重點轉到反通貨膨脹方面來,除了採用緊縮信用政策外,還對物價與工資的增長實行自願性的限制,並採取降低減稅額度,削弱預算中的民用開支等措施。1978年5—10月,聯邦儲備銀行的貼現率從6.5%逐步提高到9.5%,繼而提高到10%的破記錄水平。但是,這些措施未能遏止住通貨膨脹的勢頭。卡特一不做,二不休,於1979年任命保羅·沃爾克為美聯儲委員會主席。在沃爾克主持下,開始了美國歷史上最嚴峻的信用緊縮時期。這個時期是以1979年10月6日在一次不尋常的所謂「特別星期六夜晚」的會議上,美聯儲委員會做出的一項新政策為特徵的。盡管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經濟已進入衰退,美聯儲仍採取了高度緊縮政策:把貼現率提高為兩位數的12%,同時對銀行的某些可控制負債規定了8%的法定準備率。更重要的措施是:宣布准許聯邦資金利率有更大的波動,即在5%(過去限制在1.25%)的幅度內波動,即使這個5%的限額也不完全具有約束力,以便它能更好的抑制貨幣存量。這個時期曾被美國一些經濟學家解釋為迅速轉向貨幣主義。盡管對這一看法還存在爭議,但從一些極其重要方面看,無疑是貨幣主義的:首先,表現為美聯儲此時已把指導控制通貨膨脹擺在維護高就業的前面;其次,美聯儲比過去更加註重實現貨幣增長率指標,因而允許利率更大幅度的波動。沃爾克認為,美聯儲用來抽緊銀根的政策工具中以貼現率政策效力最大。根據這一認識,美聯儲銀行的貼現率一提再提,商業銀行的優惠貸款利率竟高達20%。利率的提高雖然限制了投機,但也影響了工商業正常的資金周轉,抑制了投資,終於引發了1979年4月開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第七次經濟危機。人們認為這次危機是美聯儲推行過度緊縮政策的結果,因而稱之為「沃爾克衰退」。據報道,當人們向沃爾克提問貨幣和財政緊縮是否會導致衰退時,他回答:「是的,而且越快越好。」這次經濟危機還出現了一種反常現象。1979年美國工業生產從3月的最高點下降,陷入經濟衰退,一年時間中雖然逐漸回升,但1980年再度下降,最後於1980年8月走出危機。一般說來,一次經濟危機過去後,工業生產必然回升,而在這次危機中,工業生產剛開始出現上升跡象,又突然下降,過一段時間後再上升,形成一次兩度下降的危機(DoubleDipRecession),即兩個谷底的危機。嚴峻的緊縮政策並未當即把通貨膨脹壓下去。金融市場並不相信美聯儲能夠抑制通貨膨脹,從1979年12月到1980年2月的3個月之內,消費價格指數以年率17%的速度上升。信貸市場山於擔心通貨膨脹率上升,從而利率會直線上升而近於癱瘓。市場參與者將怎樣決定新發行證券的利率呢?他們無法決定。其結果是,大部分的長期證券市場和抵押市場一度停止營業,甚至短期證券市場(如商業票據市場)也無法正常運行。一些主要銀行在出售大額存單上也遇到困難。當時通貨膨脹率按年度計算,1979年為13.2%,1980年為18%。卡特政府終於在「滯脹」的陰雲中下台了。(4)20世紀80年代裡根的寬財政緊貨幣政策。里根上台,他面臨的國內經濟問題依然是持續多年的老問題——「滯脹」。他採用高利率的貨幣政策,井輔之以1980年底減稅、削弱政府開支的一套財政政簫,名之為供給學派經濟學。里根宣稱其「美國經濟復興計劃」是一個與傳統的凱思斯學派理論徹底決裂的計劃。這個計劃的指導思想有三點比較新鮮:一是由不斷增加稅收與擴大政府支出轉變為同時大規模削減聯邦稅收與支出;二是由長期赤字預算轉到逐步要求財政預算平衡;三是由過分強調財政政策作用轉向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並重,且實行嚴峻的緊縮信用政策。在里根上台兩年後的1982年11月,美國經濟開始復甦,通貨膨脹率也同時下降到3.4%,1983年GNP的實際增長率穩定在3%上下的水平,而通貨膨脹率也穩定在3%~4%的幅度,失業率8年來呈逐步緩降的趨勢,參見下表。因此,可以說,美國於1982年末突破「滯脹」並發症之後,經濟呈穩定的中低速發展趨勢,這一趨勢與同期的英國、日本、德國相比,基本上是吻合的;但是,隱伏在經濟發展的背後,美國存在財政與貿易兩大赤字的隱憂卻同日本、德國的情況不同。

② 宏觀經濟學 通貨膨脹 滯漲 是由於怎樣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導致的呢出現的時候用哪個為什麼

滯漲是指經濟增長非常緩慢,趨於停滯,而且物價高企,通脹嚴重,故而稱之為滯漲,它可以用AD-AS模型解釋。
在AD-AS模型中,AS曲線是極少變動的,這是由一國擁有的資源和技術決定的;經常引起經濟波動和GDP增減的是AD曲線的移動,即總需求曲線,所以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主張也是著眼於總需求方面,即通過貨幣或者財政政策來影響總需求,也正是這個原因我稱凱恩斯主義為需求管理的理論。
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的發展,一國的經濟越來越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外國資源的進出口影響了國內資源總供給,從而使AS曲線變得不再穩定

③ 中央銀行在經濟蕭條時應如何使用三大貨幣政策

在經濟蕭條時,應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包括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降低貼現率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以增加貨幣供給,促進降低利息率,並進而刺激投資、減少儲蓄,以緩和蕭條狀況。

當一國經濟出現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時,中央銀行將實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此時,若採用存款准備金政策,就必須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反之,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時就得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

(3)經濟滯漲怎麼用貨幣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執行,它影響貨幣供給。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在經濟蕭條時,中央銀行採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貨幣供給增加,刺激投資和凈出口,增加總需求,稱為擴張性貨幣政策。反之,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率太高時,中央銀行採取一系列措施減少貨幣供給,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使總產出減少或放慢增長速度,使物價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稱為緊縮性貨幣政策。

④ 宏觀經濟學 滯漲的時候用什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做搭配 為什麼啊

滯漲就是經濟發展緩慢同時存在通貨膨脹的情況,對應的政策搭配是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原因:經濟發展緩慢當然要擴張的財政政策刺激啦,比如加大投資啊促進消費啊;通貨膨脹當然要緊縮的貨幣政策來減少貨幣流通量了。望採納。

⑤ 滯脹發生時,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可做什麼

滯脹全稱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滯」是指經濟增長停滯,「脹」是指通貨膨脹。在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中,特指經濟停滯(Stagnation)與高通貨膨脹(Inflation),失業以及不景氣同時存在的經濟現象。通俗的說就是指物價上升,但經濟停滯不前。

1、它是通貨膨脹長期發展的結果。一般來說,對付"滯脹"貨幣政策的用武餘地不大,因為如果為了控制通脹而提高利率,則其負面作用可能導致經濟增速進一步減慢,甚至出現負增長。

2、如果為了刺激經濟增長而降低利率,則其負面影響是可能引發惡性通脹。對付"滯脹"一般採用財政政策效果較好,比如,通過加大財政開支或減稅等措施來刺激經濟增長,當然,如輔之以適度升息來控制通脹,則效果更好。

(5)經濟滯漲怎麼用貨幣擴展閱讀:

經濟學家提供造成滯脹的兩個主因:

1、經濟產能被負面的供給震盪而減少。例如石油危機造成石油價格上漲,生產成本上升及利潤減少,引致商品價格上升同時經濟放緩。

2、另一原因為不當的經濟政策。例如中央銀行容許貨幣供應過度增長,政府在商品市場和勞動市場作出過度管制。

3、在分析1970年代的滯脹時提供了兩種解說:首先是油價暴漲,繼而中央銀行使用過度刺激的貨幣政策對抗經濟衰退,形成物價/薪資螺旋(price/wage spiral)。

⑥ 滯脹為什麼要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

什麼是滯脹,就是從經濟發展看,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缺乏新的動能,一方面,經濟停滯不前,不景氣低迷,而物價卻保持持續上漲的情形。
背後的原因,從供給側看,產業結構不合理,市場調節失靈,資源配置嚴重滯後,迫切需要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動能,調整產業結構。需要財政支持,因此要用積極的財政政策。
從需求側看,社會有效需求不足,同時兩極分化嚴重,貧富差距拉大,貨幣投機性需求旺盛,流動性大,部分消費品受到天災人禍等因素疊加,價格持續上漲,導致通脹發生。所以,要緊縮的貨幣政策。

⑦ 滯漲時該使用怎樣的經濟政策

治理經濟滯漲的根本辦法,賀鏗認為是加強供給管理,具體包括,一是加大對能夠容納更多就業的新興產業扶持力度。二是加強技術培訓,三是深化財政稅收工資制度的改革,優化組合生產要素(土地、人力),利用工資制度、稅收、財政制度的改革,把資金、人才引導到需要發展的地區和行業。
對於『十二五』期間的政策組合方式,賀鏗強調稱,採取穩健的財政政策、靈活的貨幣政策。
他認為,財政政策的本質在於促進社會公平,其本身對推動經濟增長作用有限,刺激經濟增長主要應依靠貨幣政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提高低收入群體和農村勞動者的各種社會保障,體現勞動平等。

⑧ 經濟學中的「滯脹」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呢

滯脹指的是經濟增長緩慢,失業率相對較高或經濟處於停滯狀態,與此同時伴隨著物價上漲(即通貨膨脹)。滯脹也可以定義為發生通貨膨脹,且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相結合的特殊時期。

「滯脹」一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英國正處於經濟緊張時期,政治家伊恩·麥克勞德(Iain Macleod)在下議院發表演講時使用。在談到一邊是通貨膨脹,另一邊是經濟增長停滯時,他稱之為「滯脹」。後來這一詞彙又用它來形容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後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正在經歷一場衰退,GDP出現了連續五個季度的負增長。1973年通貨膨脹率翻了一倍,1974年更是達到了兩位數,再到1975年5月失業率達到9%。

目前經濟學家的共識是,生產率必須提高到在不增加通脹的情況下滿足更高增長的需求。這樣一來,央行就可以收緊貨幣政策,控制滯脹中最為猖獗的通脹現象。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此,防止滯脹的發生尤為關鍵。

⑨ 如何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搭配來解決「滯漲」問題

(1)滯脹指經濟生活中出現了生產停滯、失業增加和物價水平居高不下同時存在的現象,它是通貨膨脹長期發展的結果。其中,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者直接批判凱恩斯主義的通貨膨脹政策,認為滯脹是長期實施通貨膨脹的必然結果,以增加有效需求的辦法來刺激經濟,實質上是過度發行貨幣,經濟中的自然失業率是無法通過貨幣發行來消除的。

(2) 財政政策是指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變動稅收是指改變稅率和稅率結構。變動政府支出指改變政府對商品與勞務的購買支出以及轉移支付。貨幣政策是指政策通過中央銀行變動貨幣供給量,影響利率和國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貨幣政策的工具有公開市場業務、改變貼現率、改變法定準備率以及道義上的勸告等措施。這些貨幣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標是通過控制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影響利率與國民收入,從而最終實現穩定國民經濟的目標。

(3) 當經濟出現滯脹時,應採取緊的財政政策和松的貨幣政策。緊的財政政策可以抑制社會總需求,防止經濟過旺和制止通貨膨脹;松的貨幣政策在於保持經濟的適度增長。因此,這種政策組合的效應就是在控制通貨膨脹的同時,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但貨幣政策過松,也難以制止通貨膨脹。

1

⑩ 經濟滯漲如何理財

首先想解釋下滯漲的概念,滯漲就是通貨膨脹和經濟蕭條並存的狀態。這種情況在七八十年代的里根政府出現過。當時對該經濟狀態採用的政策是一方面減稅,一方面採取通貨緊縮想結合。就是說一放面刺激需求,一方面克服通貨膨脹。這種政策是有效的相信如果我國出現這種情況也會採取相同的策略。
那麼,在這時候減稅會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家手裡有更多的錢。但是通貨緊縮又告訴我們,銀行利率在提高,存錢也不錯,陷入兩難的境地。確實如此,政府陷入兩難的境地,每個人也是這樣。
如果是我就把錢存入銀行,有了更多的錢不花,存入銀行,在適度高利率下等待通脹過去。
總之,滯漲是矛盾的,卻發生了。

熱點內容
容客科技股票 發布:2025-05-19 17:09:52 瀏覽:551
如何做好金融領域創新 發布:2025-05-19 17:09:51 瀏覽:14
大量貨幣都買什麼東西 發布:2025-05-19 17:08:58 瀏覽:496
股市炒黃金最少要多少錢 發布:2025-05-19 17:06:36 瀏覽:798
股市最近有什麼好股 發布:2025-05-19 16:57:11 瀏覽:835
股市今後如何演繹 發布:2025-05-19 16:50:23 瀏覽:599
金融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選哪個 發布:2025-05-19 16:40:35 瀏覽:491
為什麼報考金融專業好 發布:2025-05-19 16:35:26 瀏覽:501
股票交易手續費有沒有封頂 發布:2025-05-19 16:30:46 瀏覽:216
股票跌停退市了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19 16:22:05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