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什麼時候作為貨幣
1. 古代什麼時候才開始使用白銀作為貨幣使用
1.世界使用白銀的歷史
人類使用白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700年,美索不達米亞的商人們開始用白銀作為交換形式。後來,其他先民開始認識到白銀作為交易金的內在價值。
古希臘人鑄造了德拉馬克(drachma)銀幣,含銀量為1/8盎司。在羅馬,基本的錢幣為迪納里厄斯(denarius)銀幣,重1/7盎司。英國的先令貨幣最初也是表示一定數量的白銀。
如今,全球數百萬人認識到白銀的內在價值,並普遍將白銀作為買的起的投資。在美國,個人退休金賬戶的參與者將其投資組合的一部分投資於純度等於或超過99.9%的銀幣和銀條。
2.白銀在我國的發展歷史
白銀,在歷史上曾經與黃金一樣,作為世界很多國家的法定貨幣(貨幣原料),具有金融儲備職能,也曾為國際間支付的重要手段。中國先民對白銀的人認識和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白銀很早就被製作成工藝品和貨幣。中國古代把白銀用作貨幣大量使用,是在唐宋以後的事。到了元代,銀本位製得到進一步強化,政府把白銀作為一種重要貨幣,銀錠『元寶」出現。到明清,銀本位制不斷鞏固加強,銀幣在明朝成為正式貨幣,元寶、碎銀和銀元成為清朝法定貨幣,白銀在明清王朝的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一直到1935年中國國民政府宣布發行法幣、取消銀本位,白銀作為貨幣的使用才受到限制,但銀元在民間一直流通到1949年。
明朝:明代初期,由於禁止商人及金銀銅錫出海,國內使用銅錢,禁止私鑄極嚴,對銀礦並不重視。永樂晚年,銳意通四夷,奉使使用中貴宦官,出始西洋有鄭和、景弘,西域有李達,是北有海童,西番有侯顯。朝廷為了應付開支,開始重視開采銀礦。先後遣官開采陝西、福建等地的礦產,設立葛容溪銀場局,雲南大理銀冶。宣德以後,金銀開采時停時續,民采、官采及所謂「奸民」私采,不斷發生糾紛,政府軍與「盜礦者』常發生武力戰斗。各銀場有朝廷派駐的官員督辦稅課。此後,采銀潮開始開始,其高峰在嘉靖萬曆年間。明代至嘉靖時,銀兩已成為全國流通貨幣,價值大的交易均用銀計價,民間也普遍使用白銀。嘉靖、萬曆年間,河南、雲南、山東四川等地開始開采銀礦。直至明末,各地私礦徒結聚甚多,與農民起義軍匯成歷史大洪流。
清朝:清代貨幣制度基本沿襲明代,使用銅錢和銀兩,短時期局部使用過戶部和大清寶鈔。
一般大額交易使用銀,小額及零星交易使用銅錢。因社會經濟的發展,使用白銀更為普遍,白銀的低位顯得更加重要。清中期以後,市場上通行使用白銀鑄幣,向外國購買機器鑄造銀元,與當時流行的西班牙、墨西哥銀元雞其他外國銀洋,以及新鑄的同源並行流通。
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國幣流通日廣,各種舊銀元並沒有完全退出市場流通,通商貿易仍以銀兩為標准,銀元要摺合成銀兩算。
然而,銀本位制的確立也有一定的不足。由於大量的白銀北用作幣材,原本白銀產量不豐的中國更顯出白銀短缺,白銀不得不依賴進口,因此,世界銀市的波動直接影響到中國貨幣幣值的穩定,進而影響到中國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
2. 白銀用作貨幣最早出現在
中國將白銀作為貨幣歷史悠久,白銀作為貨幣最早出現在戰國,大量使用是在明清民國前期,直到1935年中國國民政府發行法幣,取消銀本位,白銀做為貨幣的使用才受到限制,但銀元在民間一直流通到1949年。銀元(先前為銀錠)是我國歷史上白銀最主要存在形式,貨幣是白銀的最主要用途。
3. 中國古代從什麼時候開始用金銀作為貨幣
貨幣的演變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幣—電子貨幣」等幾個階段
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重大的演變: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以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的統一,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於是「盜鑄如雲而起」。這既造成了貨幣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幣權,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貨幣。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隨著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額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幣八十萬貫,以後逐漸增加。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創印的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宋真宗時,在政府的許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戶共同經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黃金作為貨幣的演變歷史
黃金在世界范圍內承擔著貨幣的職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直至今天,它仍是金融領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在原始社會末期,金銀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鑄造金幣的國家之一,隨著歷史發展,稱量貨幣過渡為金屬鑄幣,金銀幣原值與面額逐步分離。1816年英國頒布金本位法案,金本位時代開始,黃金走上充當貨幣的巔峰。直到20世紀3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發生經濟危機,各國宣布放棄金本位制,金幣逐步退出流通領域。1976年1月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牙買加協定」,規定黃金不再作為貨幣定值標准,黃金邁上非貨幣化歷程。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范圍內的黃金市場化進程逐步加快。1983年至今,金融自由化的浪潮推動國際黃金市場進一步開放,黃金市場和其他金融市場的聯系更為緊密。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黃金貨幣形式的演變,目前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鑄造的金銀幣已不再執行流通功能,而演變成紀念幣和投資幣,用來收藏和投資,投資性金銀幣只是一種「幣」形的貴金屬儲藏與交易手段,其面額只是充當一種貨幣符號的作用。普制金幣作為專門用於黃金投資的法定貨幣,其主要特點是發行機構在金價的基礎上加較低升水溢價發行,以易於投資和收售,國際上主要金幣發行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等一般都是通過發行各具本國特色的普制金幣供民眾投資和收藏。在歐美國家,普制金幣作為黃金投資產品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我國,為增加社會公眾新的投資渠道,目前發售機構正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實施熊貓普制金幣的掛牌收售工作,研究和開發投資幣市場。
黃金的貨幣功能在逐漸弱化,黃金是一種兼有貨幣、金融工具和貴金屬性質的特殊商品,其價格主要由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目前黃金的一些特性仍然符合貨幣的內在要求,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和國際貨幣制度的實踐表明,在現代金融制度下黃金仍然具備明顯的貨幣屬性,黃金的非貨幣化過程需要較長的歷史時期,工業用金、生活用金和黃金投資行為的調節應由市場的手段完成。
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
貨幣制度的演變
貨幣制度是指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的貨幣流通的准則和規范。主要內容有:確定貨幣和輔幣的材料;確定貨幣的單位;規定貨幣的流通程序和流通辦法;確定發行准備和貨幣的對外關系。
本位貨幣是一個國家貨幣制度規定的標准貨幣。在支付上本位貨幣具有無限法償的能力。即在商品勞務的交易支付中和在債務的清償上,債權人不得拒絕接受。
輔幣是本位貨幣的等分,在使用上有限法償,即超過一定數量,債權人可以拒絕接受。
貨幣制度演變可以分為以下過程:
1.4.1 銀本位制
銀本位制的主要內容是白銀作為貨幣材料。銀鑄幣為本位貨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銀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國際間白銀和銀幣可以自由輸出入。流通中的紙幣可以與銀幣自由兌換。
1.4.2 金銀兩本位制
18 世紀 40 年代由於世界白銀產量的增加,使白銀價格不斷下跌。由於白銀價格不穩定,白銀作為貨幣不利於貨幣流通的穩定和國際收付。削弱了白銀作為貨幣的能力。因此許多國家逐步過渡到了金銀兩本位制。
金銀兩本位制的內容是:金銀兩種金屬均為幣材,以金銀鑄幣為本位貨幣。金銀貨幣具無限法償能力。金銀幣可以自由鑄造和熔化,金銀和金銀鑄幣在國際間能自由輸出入。紙幣和其他貨幣可以自由兌換金銀幣。
典型的金銀兩本位制下,金銀幣之間的比價完全由金銀的市場價格來決定。這種本位制也稱為平行本位制。金銀比價由於缺乏穩定性,後來由政府規定金幣和銀幣的比價兩本位制稱為「復本位制」。進一步削弱的兩本位制稱為「跛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下金銀幣可以自由兌換,自由鑄造,自由熔化,自由輸出入。復本位制下由於白銀市場價格下跌,而由政府規定的銀幣作為貨幣的價值高於其作為普通商品在市場上的價值,套利的結果使銀幣充斥流通。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發揮作用,最終使銀幣的鑄造受到限制。但金幣仍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自由輸出入。 .
金銀兩本位制有以下優點:( 1 )幣材充足,能夠滿足流通需要。 (2) 復本位制下 , 金銀比價由政府規定 , 能夠反過來影響金銀的市場價格 , 有利於金銀幣值的穩定。 (3) 便於交易,人們可以根據交易額的大小選擇金幣或者銀幣進行支付。
1.4.3 金本位制
(一)金本位制概述
第一,典型的金本位制的產生從貨幣制度演變的角度而言,是由於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發生作用,同時也與 19 世紀以後黃金產量的增加使幣材增加有關。 金本位制的最典型的特點是:規定金鑄幣為本位貨幣,黃金可以自由鑄造和自由熔化。流通中的其他貨幣可以自由兌換為金幣,黃金在國際間可以自由輸出入。由於黃金的價值相對比較穩定,促進了各國商品經濟合國際貿易的發展。黃金由於產量有限儲備有限,不能夠完全滿足不斷擴大的商品流通對流通手段的要求。金本位制盛行了一個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才逐步開始受到削弱。
第二,典型的金本位制受到削弱後,逐步實行金塊本位制。金塊本位制的特點是:金幣的鑄造被停止,金幣也不再流通,流通的是由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紙幣的發行以金塊作為准備。
貨幣的價值與黃金保持等值的關系。人們持有的其他貨幣不能兌換金幣,但可以兌換為金塊。黃金在國際間可以自由輸出入,紙幣可以與金塊進行兌換,但不再是自由兌換,規定的兌換限額較大。因而這種制度也被稱為「富人本位制」。
第三,金匯兌本位制。其主要特點與金塊本位制大體相同。但人們持有的其他貨幣在國內不能兌換黃金,而只能兌換與黃金有聯系的外幣。這種制度的實質是把本國的黃金存於國外的銀行,換取國外的貨幣。用國外的貨幣作為本國的紙幣的發行准備金。國內居民可以購買外匯,並在理論上可以把外匯拿到國外去換取黃金。這種制度也被稱為「虛金本位制」。
(二)金本位制崩潰的原因
20 世紀 30 年代的經濟危機動搖了金本位制的基礎,金幣的自由鑄造、自由熔化、自由輸出入和自由兌換受到了削弱,使這種貨幣制度難以繼續。
4. 銀子是從什麼時候成為法定貨幣的
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以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的統一,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5. 中國古代什麼時候有了提煉銀子的能力銀子是什麼時候作為貨幣來流通的
中國人使用銀器較西方為晚,歷史短暫,大約只有二千五百年左右,銀器的使用在晉代以前,是以作為飾物為主,至唐代銀器食具才大量出現,而且製作精巧,唐代以後,銀器工藝日漸衰落。
銀子是什麼時候作為貨幣來流通:秦漢時期,特別是漢武帝的時候
金子是什麼時候作為貨幣來流通:戰國楚的金爰
在討論古代貨幣的時候通常都會用上這么個假設,就是: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雖然金銀銅的相互兌換率一直在浮動中,但這個假設基本上應該是合理的。
6. 中國古代歷史上白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作為貨幣使用的
宋朝開始,明朝推廣,大清流通天下。宋朝以前,貨幣還不能做到全流通。
7. 銀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作為流通貨幣的
春秋戰國時期貨幣製造的鏟幣、刀幣、環錢、楚幣材料有銅、金、銀、鐵、鉛、錫等。但這里的銀還不是銀兩。
秦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也沒有使用銀兩之說。
至於唐朝用銀兩是有點荒謬的,學過歷史的都知道李淵改革幣制,
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文不書重量(銀兩是計重量的)。這個元寶可不是「金元寶」
「銀元寶」,外圓內方的東東大家應該知道吧。
明朝初主要還是紙幣,中間有銅錢不過數量很少,明朝中後期主要用銀兩。
銀兩清朝開始盛行,大額交易用白銀,小額交易用銅錢。
說明朝中期開始使用銀兩,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不過銀兩不像清朝那樣多。
8. 黃金和白銀是什麼時候被當作貨幣使用的
黃金和白銀作為貴金屬,都曾作為貨幣先後出現在歷史舞台上。首先是黃金在秦漢前後被廣泛使用,然後是白銀在宋代開始登台唱主角,並且逐漸以合法貨幣的身份登上經濟流通舞台。金、銀在貨幣流通史上的代興,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
9. 金銀是什麼時候開始當做貨幣使用的
中國利用金銀作為貨幣可以上溯到商朝甚至更早,不過那時候使用不廣泛。在戰國時期,金銀作為貨幣使用范圍更加擴大,在目前考古發掘中就有統一質量的楚國金愛。 但這都只作為貴重貨幣使用,是財富的象徵。廣泛使用的是銅質貨幣。一直到宋朝才有銀元和金元的出現。在明朝,白銀獲得了價值尺度的地位,原因在於社會經濟得到了飛躍的發展,銅錢作為普通貨幣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但在此時,白銀黃金只是作為稱量貨幣。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6-0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10. 白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作為貨幣的
在4000多年前,白銀就開始作為貨幣。
在古代,人類就對銀有了認識。銀和黃金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英鎊和我國解放前用的銀元,就是以銀為主的銀、銅合金。在我國清代,1兩銀子約相當於今天的400-500元人民幣(長美注)。
(10)銀什麼時候作為貨幣擴展閱讀:
分類
1、銀圓
銀圓,也作「銀元」,是我國過去市場上流通的一種貨幣,種類繁多,以清末各種龍洋,民國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袁世凱頭像銀元、孫中山像船洋最為多見,還有中華蘇維埃幣、四川"漢"字幣等,此外一些外國銀元,如站洋、坐洋、鷹洋、日本龍洋等也在國內流通。
2、銀條
外性長條狀,尺寸不等,重量300克左右,好的成色950‰左右,一般成色900‰左右,以925‰最為多見,是製作銀飾的原料。900‰以下的呈灰白色,質堅硬敲打有銅聲,底面無蜂窩,火燒後表面顯黑紅。
3、松江錠
外貌形狀似乳頭,表麵灰黑色,重量180克左右,成色950‰左右,有突出的鉛釉,底部具深細蜂窩,每錠上附有15克鉛釉,有的地方(北京地區)已經去掉,有打擊痕跡,形成上方下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