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幣供應量如何計算
A. 貨幣供應量M1M2的增速怎麼計算的
貨幣供應量M1M2的增速計算:
貨幣(M0)=流通中的現金,即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
狹義貨幣(M1)=(M0)流通中的現金+支票存款(以及轉賬信用卡存款) ;
廣義貨幣(M2)=M1+儲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儲蓄存款)。
M1同比增速: 設去年為x1,今年同期為x2,
增速=(x2-x1)/x1 ×100%。
環比增速: 設上月為y1,本月為y2,
增速=(y2-y1)/y1 ×100%。
M2計算同M1.
B. 貨幣供給量是如何計算的
貨幣供應量 = 貨幣乘數×基礎貨幣=(超額存款准備金率+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超額存款准備金率+現金-存款比率)
貨幣供應量Ml與M2,Ml是狹義貨幣,M2是廣義貨幣。貨幣供應盆一般與經濟增長和物價走勢有關,通過貨幣政策進行調控。但這一因素對股票市場趨勢的影響比較復雜,既有刺激股票市場的作用,又有壓抑股票市場的作用。
(2)貨幣幣供應量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通貨膨脹主要是由於過多增加貨幣供應造成的。貨幣供應盆與股系價格一般呈正比關系,貨幣供應t增大使股票價格上升。反之貨幣供應最縮小則使股票價格下降,特殊情況下又有相反的趨勢。
Ml增長率大於M2,表示貨幣供給在由流動性較低轉向流動性較高。貨幣供應量意味著投資者在自由運用進行投資金充裕而趨於上漲。當MI的增長率低於M2H寸,表示貨幣供給從流動性較高的資產轉向流動性較低的資產,投資者傾向於定期存款。投資標的將可能因為流動性趨緊而下跌。
C. 簡述貨幣供應量統計的原則,一般口徑及其意義.
貨幣供應鏈統計層次的劃分,依據和和層次:貨幣層次的劃分是依據它們的主要職能和流動性差異從而給出不同層次的經驗統計上的貨幣定義。
通常劃分為 M0=流通中現金 M1=M0+商業銀行活期存款 M2=M1+商業銀行定期存款+商業銀行儲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機構存款 M4=M3+L L為流動性資產。
貨幣乘數也稱為基礎貨幣擴張倍數,是基礎貨幣與貨幣供應量關系的數量表現,其計算公式為
K=Ms/B
貨幣乘數分廣義和狹義的
廣義貨幣乘數(K2)=M2/B
狹義貨幣乘數(K1)=M1/B
D. 中央銀行每年的貨幣供應量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流通中的貨幣需求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
=(商品價格*待流通的商品數)/貨幣流通速度
E. 廣義貨幣供應量M2、狹義貨幣供應量M1是什麼意思貨幣供應量是怎麼算的
貨幣供應量(M1)、狹義貨幣供應量(M2)--廣義貨幣供應量(M1)是指銀行體系以外各個單位的庫存現金和居民的手持現金之和(M0)加上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在銀行的活期存款;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指M1加上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城鄉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儲蓄存款。其中,M2與M1的差額,即單位的定期存款和個人的儲蓄存款之和,通常稱為准貨幣。
F. 如何計算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量 =貨幣乘數×基礎貨幣=(超額存款准備金率+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超額存款准備金率+現金-存款比率)
貨幣供應量的現實水平是一國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預測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變動情況則是一國制定貨幣政策的依據。由於各國經濟、金融發展和現實情況不同,以及經濟學家對貨幣定義解釋不同,各國中央銀行公布的貨幣供應量指標也不盡相同。
有狹義貨幣供應量(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總和)和廣義貨幣供應量(狹義貨幣供應量再加商業銀行定期存款的總和)之分。
(6)貨幣幣供應量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貨幣供應量的有效性:
作為中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有效性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沒有統一的模式。20世紀80年代以後,金融創新使貨幣供應量的概念變得模糊,許多國家選擇利率作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把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以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一是可測性強,二是可控性強,三是與最終目標的相關性高。
自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把貨幣供應量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以來,貨幣供應量與宏觀經濟的總體關聯度在增強,中國經濟穩定較快增長。
貨幣供應量已不適宜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應以其他金融變數作為中介目標。
其理由,一是認為基礎貨幣投放難以控制和貨幣乘數不穩定,從而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較差並且下降。
二是說中國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短期貨幣需求函數不穩定,貨幣量與物價和產出的相關性被削弱,因而貨幣供應量已不適合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其實,貨幣乘數具有較強的可預測性。由於基礎貨幣基本上是可控的,因而完全可以認為我國貨幣供應量具有較強的可控性,即在預測貨幣乘數的基礎上調控基礎貨幣,從而調控貨幣供應量。就可控性而言,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也是有效的。
中國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較強的相關性,貨幣供應量也具有可控性,因此有理由認為,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在現階段仍然是有效的。
G. 根據貨幣供給機制,貨幣供應量等於基礎貨幣與貨幣乘數的( )。
B
本題考查貨幣供應量的計算公式。貨幣供應量(Ms)=基礎貨幣(B)×貨幣乘數(m)。
H. 如何衡量貨幣供應和需求
你的問題可是一個大問題。嘗試回答如下:
1. 衡量貨幣供應量可以查中國人民銀行的網站中的貨幣供應量,M1和M2。例如2010年末的貨幣供應量(M2)是72萬億人民幣:http://www.pbc.gov.cn/publish/html/2010s07.htm
2. 但是貨幣需求,也就是中國經濟究竟需要多少貨幣,則是一個很難說的問題。目前有一種說法就是根據GDP與M2的比例,也就是說央行發行的貨幣總量取得了多少國內生產總值。這部分地說明中國貨幣利用率的水平。以這個比率同其他國家(例如美國)相比,我國的貨幣發行量似乎是比較多的。
3. 還有一種演算法,就是以商品流通的總量除以貨幣周轉的速度。例如所有商品成交總量為40萬億人民幣,人民幣一年周轉4次,也就是說實際需要10萬億人民幣的貨幣。
4. 但是,長期投資的周轉速度可能很慢,例如我國的高鐵,投入了若干萬億,要等若干年後才能收回。投資(或儲蓄)與消費的比率對貨幣供應量影響很大。
5. 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看通脹率。也就是說如果通脹率高,即說明貨幣發行量過大。於是才有在通脹情況下,央行採取加息等緊縮性貨幣政策。這種解釋雖然是符合許多經濟學理論的,但通脹的具體原因不同,也許不能這樣簡單地處理。歷史上曾經有一位高人,提出通脹時由於商品價格高,需要的貨幣數量實際上是增加的,所以應該或者採取行政或財政手段降低物價,或者提高貨幣發行量。但這種做法現在沒有人再注意了,畢竟主流經濟學都強調貨幣發行量對通脹的決定性影響,而貨幣政策也是主要的抑制通脹的方法。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
I. 中央銀行發行貨幣量計算方法
高能貨幣(High-powered money)高能貨幣,亦稱「基礎貨幣(monetary base)」、「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貨幣基礎」、「強力貨幣」、「強勢貨幣」、「始初貨幣」,它是經過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業務而能擴張或緊縮貨幣供應量的貨幣。西方國家的基礎貨幣包括商業銀行存入中央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包括法定準備金和超額准備金)與社會公眾所持有的現金之和。因其具有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它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表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R)和公眾持有的通貨(C)。基礎貨幣有四個屬性:①可控性,是中央銀行能調控的貨幣;②負債性,是中央銀行的負債;③ 擴張性,能被中央銀行吸收作為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具有多倍創造的功能;④初始來源唯一性,即其增量只能來源於中央銀行。中央銀行通過調節基礎貨幣的數量就能數倍擴張或收縮貨幣供應量,因此,基礎貨幣構成市場貨幣供應量的基礎。在現代銀行體系中,中央銀行對宏觀金融活動的調節,主要是通過控制基礎貨幣的數量來實現的。其具體操作過程:當中央銀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備金率時,各商業銀行就要調整資產負債表,相應增加或減少其在中央銀行的法定準備金,通過乘數效應,可對貨幣供應量產生緊縮或擴張的作用。社會公眾持有現金的變動也會引起派生存款的變化,從而導致貨幣供應量的擴大或縮小:當公眾將現金存入銀行時,銀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即扣除應繳准備金後)進行放貸,從而在銀行體系內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擴張過程;當公眾從銀行提取現金時,又會在銀行體系內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收縮過程。編輯本段基本特徵基礎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從質上看,基礎貨幣具有幾個最基本的特徵: 一是中央銀行的貨幣性負債,而不是中央銀行資產或非貨幣性負債,是中央銀行通過自身的資產業務供給出來的; 二是通過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和調節的變數對它的影響,達到調節和控制供給量的目的; 三是支撐商業銀行負債的基礎,商業銀行不持有基礎貨幣,就不能創造信用; 四是在實行准備金制度下,基礎貨幣被整個銀行體系運用的結果,能產生數倍於它自身的量,從來源上看,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通過其資產業務供給出來的。編輯本段運算公式從用途上看,基礎貨幣表現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從數量上看,基礎貨幣由銀行體系的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庫存現金以及銀行體系之外的社會公眾的手持現金等四部分構成。其公式為: 基礎貨幣=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銀行系統的庫存現金+社會公眾手持現金編輯本段計量過程如前所述,基礎貨幣是由社會大眾所持有的琢金和商業銀行體系的准備金兩部分構成。如果把商業銀行的庫存現金也視同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准備金存款,則准備金就是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負債,現金就是中央銀行對社會大眾的負債。因此,通過對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分析,可以導出基礎貨幣方程式。 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由上表可導出基礎貨幣一般方程式可得: A1 + A2 + A3 + A4 - L1 - L2 - L3 - L4 = B 或者是:(中央銀行資產)-(中央銀行非貨幣性負債)=(基礎貨幣) 基礎貨幣=政府債權資產凈額+對外金融資產凈額+對商業銀行的債權+其他資產凈額 B = (A1 - L1) + (A3 - L1) + A2 + (A4 - L3 - L4) 根據復式記帳原理,任何時候資產負債雙方都是相等的。一般說來,中央銀行的資產總額增加,基礎貨幣量必然增加;相反,基礎貨幣量減少,反映出中央銀行資產總額減少。如果在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有的項目增加,有的項目減少,則基礎貨幣是否增加或減少,要視各項資產負債變動相互抵銷的凈結果而定。 計算基礎貨幣量的多少,通常所採用兩種方法,一是根據基礎貨幣的定義進行計算,即將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體系的准備金二者加總求出;二是根據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用基礎貨幣方程式進行計算。編輯本段影響因素基礎貨幣由現金和存款准備金兩部分構成,其增減變化,通常取決於以下四個因素: (1)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債權的變動。這是影響基礎貨幣的最主要因素。一般來說,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