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如何定義貨幣
⑴ 我國貨幣發行流程
人民幣的發行程序大致分為四步:
1.提出人民幣的發行計劃,確定年度貨幣供應量。每年由人民銀行總行根據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提出貨幣發行和回籠計劃,報國務院審批後,具體組織實施。
2.國務院批准人民銀行報批的貨幣供應量計劃。
3.進行發行基金的調撥。發行基金是中央銀行為國家保管的待發行的貨幣。它是貨幣發行的准備基金,不具備貨幣的性質,由設置發行庫的各級人民銀行保管,總行統一掌管,發行基金的動用權屬於總庫
4.普通銀行業務庫日常現金收付。各商業銀行將人民銀行發行庫的發行基金調入業務庫後,再從業務庫通過現金出納支付給各單位和個人,人民幣鈔票就進入市場。
同時,各商業銀行每日都要從市場回收一定的現金,當業務庫的庫存貨幣超過規定的限額時,超出部分要送交發行庫保管。
(1)我國是如何定義貨幣擴展閱讀
在中國,貨幣發行權屬於國家。國家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核准年度人民幣最高發行限額。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國務院批準的發行限額,具體辦理人民幣的發行工作,並集中管理發行基金。
中國長期以來,要求貨幣發行不用於彌補財政赤字,不用於沒有物資保證的信貸投放,而用於滿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因此,中國貨幣發行一般來說是經濟發行。但在個別年度,由於各種原因出現了財政赤字,需要發行貨幣彌補部分財政赤字,這種發行屬於財政發行性質。
⑵ 我國貨幣層次是怎樣劃分的
我國貨幣供應量劃分為M0、M1、M2以及M3等幾個層次:
M0=流通中的現金;
M1=M0+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信託類存款+其他存款;
M3=M2+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等。
在我國,M1是通常所說的狹義貨幣供應量,M2是廣義貨幣供應量,M3是為金融創新而增設的。
此回答由康波財經提供,康波財經專注於財經熱點事件解讀、財經知識科普,奉守專業、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財經內容,用生動多樣的方式傳遞財經價值。希望這個回答對您有幫助。
⑶ 我國目前的貨幣統計口徑是怎樣的,M1、M2各包括哪些內容
我國現階段也是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其含義分別是:
M0:流通中現金,即在銀行體系以外流通的現金;
M1:狹義貨幣供應量,即M0+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
M2:廣義貨幣供應量,即M1+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
在這三個層次中,M。與消費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
M1反映居民和企業資金松緊變化,是經濟周期波動的先行指標,流動性僅次於M0;
M2流動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狀況,通常所說的貨幣供應量,主要指M2。
⑷ 談談你是如何理解「貨幣」的並結合我國今年即將試點發行的人民幣數字貨幣,談談自己的看法。
貨幣(Money)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俗稱金錢。
數字貨幣是一種不受管制的、數字化的貨幣,通常由開發者發行和管理,被特定虛擬社區的成員所接受和使用。歐洲銀行業管理局將虛擬貨幣定義為:價值的數字化表示,不由央行或當局發行,也不與法幣掛鉤。
根據《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我國境內沒有批準的數字貨幣交易平台。根據我國的數字貨幣監管規定,投資者在自擔風險的前提下擁有參與數字貨幣交易的自由。
溫馨提示:
1、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2、在投資之前,建議您先去了解一下項目存在的風險,對項目的投資人、投資機構、鏈上活躍度等信息了解清楚,而非盲目投資或者誤入資金盤。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應答時間:2022-01-2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⑸ 近幾年我國的貨幣政策是怎樣的
近幾年的貨幣政策總體可以劃分為兩大階段。
第一階段為2001年—2002年,這一時期我國經濟尚未完全走出通貨緊縮的陰影,金融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減輕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國民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通過實施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供應量和銀行信貸穩定增長,刺激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三大需求增長,克服物價不斷下跌形成
的壓力。
第二階段為2003年—2005年,又可分為兩個子階段。第一個子階段為2003年初—2005年初,這一時期,前幾年國家實行的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效果開始顯現,再加上世界經濟出現復甦,我國經濟逐漸走出通貨緊縮的陰影,進入新一輪上升周期,雖經2003年「SARS」的短期沖擊,但經濟快速增長的趨勢得到確立, GDP、貨幣供應量和信貸增長迅速,物價水平止跌回升。投資增長迅猛,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在2004年初達到峰值,接近60%;全國房地產開發與投資熱情高漲,房地產價格在短短兩年內迅速攀升,泡沫現象嚴重,集聚較大金融風險。在這種背景下,從2003年第一季度開始,金融宏觀調控方向發生了較大轉變,貨幣政策目標主要是遵循「有保有壓」的原則,通過結構調整,抑制某些行業和領域投資需求過熱,控制銀行貸款過快增長,防止通貨膨脹。第二個子階段為2005年。這一年我國經濟的一大特點是內外發展不均衡,外貿進出口在內需不振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推動下大幅度上升,2005年10月末,我國外貿依存度已達77. 12% ,外貿順差更是實現創紀錄的803. 7億美元,比此前貿易順差最高的1998年全年高出近一倍,預計全年實現貿易順差將突破1 000億美元。2005年人民銀行繼續執行穩健貨幣政策,針對具體經濟形勢適時調整調控目標和手段,突出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和前瞻性,取得較好的效果。2005 年第四季度全國銀行家問卷調查顯示,貨幣政策感受指數(選擇貨幣政策「適度」的銀行家佔比)高達77. 4% ,為歷史最高點;而2004年第二季度該指數卻只有40. 1% (該指數均值為50% ) 。這表明銀行家對央行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及對宏觀形勢的准確把握充滿信心。
⑹ 2011年我國是如何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
穩健的貨幣政策轉緊縮的貨幣政策(一直提高存款准備金率)
⑺ 我國貨幣政策是什麼
狹義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和平衡國際收支)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給和利率,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合。
廣義貨幣政策:指政府、中央銀行和其他有關部門所有有關貨幣方面的規定和採取的影響金融變數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體制改革,也就是規則的改變等)
兩者的不同主要在於後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關部門,他們往往影響金融體制中的外生變數,改變游戲規則,如硬性限制信貸規模,信貸方向,開放和開發金融市場。前者則是中央銀行在穩定的體制中利用貼現率,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達到改變利率和貨幣供給量的目標。
目前中國實行的是: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是通過政府對國家的貨幣、信貸及銀行體制的管理來實施的。貨幣政策的性質(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以及貨幣、產出和通貨膨脹三者之間聯系的方式)是宏觀經濟學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爭議的領域之一。一國政府擁有多種政策工具可用來實現其宏觀經濟目標。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稅收所組成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過影響國民儲蓄以及對工作和儲蓄的激勵,從而影響長期經濟增長。
(2)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執行,它影響貨幣供給。
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的和緊縮性的兩種。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利息率會降低。因此,當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很低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最合適。
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息率也隨之提高。因此,在通貨膨脹較嚴重時,採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較合適。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具體表現形式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現金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一直是中央銀行關注和調節的重要目標。
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採取的政策手段。
貨幣政策是涉及經濟全局的宏觀政策,與財政政策、投資政策、
分配政策和外資政策等關系十分密切,必須實施綜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幣值穩定。
根據央行定義,貨幣政策工具庫主要包括公開市場業務、存款准備金、再貸款或貼現以及利率政策和匯率政策等。從學術角度,它大體可以分為數量工具和價格工具。價格工具集中體現在利率或匯率水平的調整上。數量工具則更加豐富,如公開市場業務的央行票據、准備金率調整等,它聚焦於貨幣供應量的調整。
⑻ 試述貨幣政策的內容及應用,並結合實際談談我國是如何運用貨幣手段進行宏觀調控的
財政政策主要是政府通過控制財政收入與支出來進行宏觀調控,主要包括稅收政策、支出政策、投資政策、補貼政策等。而貨幣政策主要有:控製法定準備進率,公開市場業務,貼現率。
我國政府為了促進經濟的又好又快的發展,實行的是寬松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政府的四萬億促進經濟計劃就是一種財政政策,通過加大政府的購買和投資來獲取經濟的發展。還有就是現在的農業補貼以及家電、手機、電腦下鄉都是政府補貼。並且採用降低法定準備金率,購買國債等一系列的貨幣政策來進行宏觀調控。
(一)抓緊落實近期出台的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加快制定和實施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做到盡早完善政策規劃和科技支撐規劃,盡早核准項目計劃,盡早安排財政資金,盡早下達銀行貸款,盡早落實各項措施。
(二)抓好冬春農業生產。要抓緊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特別是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要及早兌現到戶。搞好越冬農作物管理,大力加強冬春農田水利和高標准農田建設,提前做好春耕備耕工作。
(三)促進工業平穩較快發展。要引導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加強內部管理,降低經營成本,積極開拓市場,穩定就業崗位。虧損企業要盡快實現扭虧增盈。落實調整振興產業各項規劃。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
(四)搞好春節商品供應和服務,擴大城鄉居民消費。認真落實「家電下鄉」、「汽車下鄉」、農機補貼等政策。
(五)努力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要繼續實施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努力提高出口產品質量。落實國務院保持外貿穩定增長的政策措施。
(六)維護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要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變化,既要嚴密防範外來沖擊,也要加強防範和化解內部風險,始終保持我國銀行業穩健運行。
⑼ 當前我國貨幣供應量統計中的貨幣層次是怎樣劃分的
貨幣供應量(money supply;supply of money)亦稱貨幣存量、貨幣供應,指某一時點流通中的現金量和存款量之和。貨幣供應量是各國中央銀行編制和公布的主要經濟統計指標之一。現在中國的貨幣供應量統計是以天為基本單位,所謂的某年某月某日的貨幣量實際上是吞吐貨幣的銀行每日營業結束之際那個時點上的數量。在這個基礎上,月貨幣量如果指的是月平均量,計算的細一些,可以是全月每天貨幣量的平均。粗一些,可以是月初、月末兩個貨幣存量數的平均。同樣,年的平均貨幣量計算亦是如此。對有些問題的分析,也可用月末、季末、年末貨幣余額這樣的數字。貨幣供應量的現實水平是一國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預測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變動情況則是一國制定貨幣政策的依據。由於各國經濟、金融發展和現實情況不同,以及經濟學家對貨幣定義解釋不同,各國中央銀行公布的貨幣供應量指標也不盡相同。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8-0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⑽ 我國的貨幣政策是什麼
中國經濟迎來重要里程碑——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頗為難得的是,這100萬億元的背後,既不是量化寬松政策,也沒有零利率甚至負利率。
作為少數實施正常貨幣政策的主要經濟體之一,中國的貨幣政策「穩」字當頭,讓世界看到了「世界引擎」的宏觀調控能力和水平。
既不「大手大腳」 也不「畏手畏腳」
當前,全球經濟復甦相對緩慢,美國擬推出新一輪刺激方案。在此背景下,中國貨幣政策的一舉一動牽動全球目光。
「堅持『穩』字當頭,不急轉彎。」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日前再次重申了我國貨幣政策的基調。
「穩」字當頭如何體現?首先要在總量上保證貨幣總量適度,流動性合理充裕。既不讓市場缺錢,也不讓市場的錢溢出來。
近年來,一些主要發達經濟體不斷採取降息和量化寬松政策,開動「印鈔機」帶來的是債務高企、增長乏力……
中國是少數實施正常貨幣政策的主要經濟體之一,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末,我國M2餘額為218.68萬億元,同比增長10.1%;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284.8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
貨幣政策既不能「大手大腳」,也不能「畏手畏腳」。在遭遇疫情沖擊時,經濟增速可能會大大偏離潛在的產出水平,需要把握好貨幣投放的力度、節奏和重點。
2020年,為應對疫情沖擊,央行三次降低存款准備金率釋放1.75萬億元流動性,推出9萬多億元的貨幣政策支持措施,推動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元,分層次、有梯度出台再貸款再貼現政策……
在「穩」字當頭的貨幣政策支持下,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基本面好於其他主要經濟體。隨著經濟企穩向好,中國GDP成功邁上100萬億元大關。
加大精準支持力度 穩定企業現金流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精準」如何體現?
2020年我國新增貸款量創歷史新高——19.63萬億元。這些錢投向了哪裡?在全年新增貸款中,企(事)業單位的新增佔比超六成。其中,製造業企業、中小微企業貸款增長明顯。
數據顯示,2020年末,我國製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5.2%,增速比上年高20.3個百分點,已連續14個月上升;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增長30.3%,比上年高7.2個百分點;房地產貸款余額增速已連續29個月回落。
精準滴灌實體經濟還能從M1的數據變化得以印證。
「在穩企業保就業的結構性政策支持下,製造業、批發零售業得到了大量資金支持,穩定了企業現金流,推動了企業活期存款較快增加。」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介紹,2020年11月末,我國製造業和批發零售業活期存款同比增長16.5%。
貨幣政策不急轉彎,要保持好正常貨幣政策空間的可持續性。因此,央行明確表示,2021年繼續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滴灌作用,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仍會加大,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也明確將延續實施。
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的關系
當前,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國際經濟金融形勢仍然復雜嚴峻,貨幣政策在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的同時,要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的關系。
2020年,疫情沖擊使GDP增長率較低,也使我國宏觀杠桿率出現階段性上升。不過,去年第三季度以來,宏觀杠桿率增速已經放慢。去年12月,M2和社融增速較上月稍有回落,新增住戶部門貸款也較上月明顯少增。
專家認為,今年貨幣政策將在穩定宏觀杠桿率、化解債務風險和避免整體信用快速收縮之間做動態平衡,預計今年宏觀杠桿率增速可以回到基本穩定的軌道。
「當前,全球經濟復甦相對緩慢,對實體經濟的壓力傳導和金融體系內在脆弱性疊加在一起,外部風險需要警惕。」陳雨露認為,針對外部風險,要堅持「國內優先」原則,繼續做好自己的事。
2020年,我國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陳雨露認為,2021年要「穩」字當頭,抓住工作重點,守住風險底線。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持續提升系統性風險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