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如何實現
❶ 通過什麼手段能實現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是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國債的發行也是財政政策的一部分。具體來說,假設一個國家現在正經歷經濟大蕭條,國家就會通過一系列的財政政策來振興經濟,比如:降低稅率鼓勵生產和消費,增加財政支出來帶動經濟活動(包括投資基礎建設,教育,醫療等等以達到提高就業)。國家的這種財政支出一部分來自以往的稅收收入,另一部分就是通過發行國債來籌集。我國因為有多年的貿易順差,所以國家積蓄充足,國債的規模就較小。美國另一方面,因為長期的貿易逆差和政府常年的大筆支出和赤字,就要通過大規模的國債來支撐。
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採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
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央行每天與各個商業銀行間買賣短期國家債券以達到央行所預期的現鈔匯率的方式來進行的。英文稱之為「Open market operations (OMOs)」。
❷ 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手段有哪些
key:ABCDE
A 提高法定存款准備率使得銀行得到的存款提交給央行的准備金增加,可貸資金減少,從而抑制投資,達到調節目標。
B 降低法定存款准備率正好起到相反的效果。
C 窗口指導一般是指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營業櫃台向人們宣傳當前金融政策,以此達到引導作用。
D 利用貨幣供給量這個中介目標可以增加或減少貨幣供給量來實現貨幣政策目標。
E 制定相應的利率政策一般是指在通貨膨脹時提高存款利率使得居民手中閑置的貨幣流入銀行,在上交央行金庫暫時封存,減少通貨膨脹對貨幣貶值的壓力;在通貨緊縮的時候降低存款利率,使居民存款由銀行投向市場,活躍經濟。
❸ 貨幣政策基本原理的內容
(1)由政府支出和稅收所組成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主要是通過影響國民儲蓄以及對工作和儲蓄的激勵,從而影響長期經濟增長。
(2)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執行,它影響貨幣供給。
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具體表現形式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現金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一直是中央銀行關注和調節的重要目標。
(3)貨幣政策如何實現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工具是由央行掌控的,用以調節基礎貨幣,銀行儲備,貨幣供給量,利率,匯率以及金融機構的信貸活動,以實現其政策目標的各種經濟和行政手段。
主要措施有七個方面:
第一,控制貨幣發行。
第二,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
第三,推行公開市場業務。
第四,改變存款准備金率。
第五,調整再貼現率。
第六,選擇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央行可用貨幣政策工具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種工具綜合組成的工具體系,每一種工具各有其優點和局限,央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和組合使用來實現其宏觀調控的目標。
貨幣政策工具體系可以分為:主要的一般性的工具、選擇性的工具和補充性工具等。
❹ 如何實現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若是簡答:
實現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答:雙緊、雙松、貨幣政策緊財政政策松和貨幣政策松財政政策緊。這是兩項宏觀調控政策協調配合的四種為人熟知的可供選擇的方案。
雙緊的搭配方式一般只能用於需求膨脹、經濟過熱、物價形勢急劇惡化時的緊急調節。因為這種調節方式幾乎毫不例外地要 造成經濟衰退。因此,必須謹慎地加以利用。雙松的搭配方式一般用於有效需求嚴重不足的蕭條時期及生產資源有較大富裕的經濟條件。這時,再生產過程中的閑置資源急需足夠的貨幣力量去推動。客觀要求投資需求與現實及潛在的資本供給和生產能力相適應,消費需求與消費品及勞務的供給相協調。如果單松動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都可能出現需求刺激力不足或形成過程相對緩慢的問題。而同時松動財政和貨幣政策,就可以使經濟保持足夠的上升沖力。但雙松政策在搭配運用時一般不能持續時間太長,因為很容易導致經濟過熱。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採取怎樣的松緊搭配方案,取決於經濟
失衡的累積特點及兩項政策對經濟趨於均衡的調節能力。
若是論述: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方式與內容
一種觀點認為,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從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政策工具的協調配合。我國貨幣政策工具和財政政策工具的協調配合主要表現為財政投資項目中的銀行配套貸款。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還要求國債發行與中央銀行公開市場的反向操作結合。
2、政策時效的協調配合。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是兩種長短不同的政策時效的搭配。貨幣政策則以微調為主,在啟動經濟增長方面明顯滯後,但在抑制經濟過熱、控制通貨膨脹方面具有長期成效。財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為特徵,有迅速啟動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但容易引起過度赤字、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因而,在財政政策發揮的是經濟增長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調整,不能長期大量使用。
3、政策功能的協調配合。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功能的協調配合還體現在:「適當的或積極的貨幣政策」,應以不違背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為前提,這樣可以減少擴張性財政政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政策性貸款風險。財政政策的投資范圍不應與貨幣政策的投資范圍完全重合。基礎性和公益性投資項目還是應該以財政政策投資為主,而競爭性投資項目只能是貨幣政策的投資范圍,否則就會形成盲目投資,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4、調控主體、層次、方式的協調配合。由於貨幣政策權力的高度集中,貨幣政策往往只包括兩個層次,即宏觀層面和中觀層面。宏觀層面是指貨幣政策通過對貨幣供應量、利率等因素的影響,直接調控社會總供求、就業、國民收入等宏觀經濟變數,中觀層指信貸政策,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發展需要,調整信貸資金存量和增量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而財政政策由於政府的多層次性及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形成了多層次的調節體系,可以分為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宏觀層是國家通過預算、稅率等影響宏觀經濟總量,影響社會總供求關系。中觀層則主要是通過財政的投資性支出、轉移性支出等,調整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解決公平、協調發展等重大問題。微觀層則是指通過財政補貼、轉移性支付中形成個人收入部分對居民和企業的影響。(5)
第二種觀點認為,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差異表明,只有將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常見的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雙「緊」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此種結合方式的積極效應是可以強烈地抑制總需求,控制通貨膨脹;其消極效應是容易造成經濟萎縮。
2.雙「松」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其積極效應是可以強烈地刺激投資,促進經濟增長;消極效應是往往產生財政赤字、信用膨脹並誘發通貨膨脹。
3.「松」「緊」搭配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松」「緊」搭配的財政貨幣政策是在經濟調控中最常用的調節方式。如何搭配二者的「松」「緊」則取決於客觀經濟狀況。例如,當經濟中出現貨幣發行過多但還未演變為通貨膨脹時,為了經濟的穩定發展,不應急於收緊銀根,回籠貨幣,而應採取增加財政收入、緊縮財政支出的對策,即選擇「松」貨幣政策與「緊」財政政策的搭配;而當通貨膨脹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時,就應採取緊縮銀根、回籠貨幣的「緊」貨幣政策與擴大支出、減少收入的「松」財政政策,,以壓縮需求,增加供給,使經濟增長能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又如,當經濟發展中出現財政赤字但經濟增長速度尚可觀時,不應急於緊縮財政,而應減少貨幣供應、控制貸款,選擇「松」財政與「緊」貨幣的搭配;而當經濟發展中主要矛盾為財政赤字並伴隨經濟增長停滯時,財政應努力增加收入壓縮支出,而銀行則應放鬆銀根、發行貨幣,即選擇「緊」財政與「松」貨幣的搭配,藉以啟動經濟、促進經濟增長,同時防止通貨膨脹的出現。(6)
第三種觀點認為,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採取了不同的配合方式,大體為三個階段:
1.1979-1988年,總體上實行的是「雙松」配合,期間表現為多次模式轉換和由「雙松」到「雙緊」,又由「雙緊」到「雙松」的螺旋式循環。1979年、1980年為「雙松」配合,財政政策上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這兩年財政支出連續大幅度增長,造成了高額財政赤字;貨幣政策上則是大幅度增加現金和貸款投放,使全國零售物價總指數大幅上漲。1981年為緊財政松貨幣的配合,財政方面,壓縮了當年財政基建投資,財政赤字有所降低;銀行方面,實行緊中有松的政策。1982年至1984年實行「雙松」的配合,財政方面實行一系列的財稅改革,使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下降。銀行方面實行了「撥改貸」和企業流動資金由銀行信貸供應的體制,增發貨幣增發貸款。1985年又實行了「撥改貸」和企業流動資金由銀行信貸供應的體制,增發貨幣增發貸款。1985年又實行「雙緊」配合,財政方面採取措施增加收入控制支出,當年實現盈餘;銀行方面「緊縮銀根」,嚴格控制貸款規模和貨幣投放。1986年至1988年又實行「雙松」配合,財政方面擴大國債發行規模,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再次下降;銀行方面提出「穩中求松」、「緊中有活」,銀行信貸和貨幣投放再度失控,到1988年通貨膨脹率已達18.5%.
2.1989-1997年,總體上是「雙緊」的配合,期間同樣表現為「雙緊」與「雙松」的螺旋式循環。1989年實行的是「雙緊」配合,針對1988年出現的經濟過熱和嚴重的通貨膨脹狀況,1989年中央提出了「治理整頓」的方針,減少固定資產投資和現金投放。1990年至1993年實行的是「雙緊」基調下的「雙松」配合,增加了貨幣供給,並三次下調存貸款利率。財政方面通過增加基礎設施和支農支出,調整經濟結構,但由於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超過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致使財政赤字大幅度增加,通貨膨脹率達21.7%.1994-1997年,實行的是「雙緊」配合,財政方面結合分稅制改革,強化了增值稅、消費稅的調控作用,並通過發行國債,引導社會資金流向。貨幣政策方面,嚴格控制信貸規模,大幅提高存貸款利率,要求銀行定期收回亂拆借的資金,使宏觀經濟在快車道上穩剎車,並最終順利實現了軟著陸。
3.1998-1999年實行的是「雙松」的配合。針對有效需求不足、通貨緊縮等問題,政府實施了以擴大內需確保經濟增長目標實現為目的的「雙松」政策。在貨幣政策方面採取了取消貸款限額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備率,連續五次下調存貸款利率,擴大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財政政策方面,加快「費改稅」進度,對某些產品提高出口退稅率並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加大政府投資力度。1998年向國有商業銀行發行長期國債,增加配套貸款,定向用於公共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1999年進一步加大財政政策的調控力度,大幅度提高職工的工資,開征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
http://www.govyi.com/paper/n3/a/200611/105447.s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3/09/content_7738912.htm
❺ 如何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實現一國的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作為一國貨幣當局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取的用於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及利率的各種方針和措施的總和。貨幣政策從內容構成上包括三個部分,即貨幣政策目標,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及貨幣政策工具。
所謂貨幣政策目標,是指中央銀行制定和實施某項貨幣政策所要達到的特定的經濟目標,這種目標就是貨幣政策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其包括:
(1) 穩定物價穩定物價,又稱穩定幣值,這一目標的含義是指社會一般物價水平在一定時期以內大體保持穩定,不發生明顯的波動。一般來說,一些國家的經驗表明,物價上漲率應控制在5%以下,以2%—3%為宜。
(2)充分就業充分就業是反映勞動力的就業程度,是通過失業率高低來體現的。一般來說,中央銀行把充分就業目標定位於失業率不超過4%為宜。
(3)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一般以剔除價格上漲因素以後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來作為衡量指標。 對這一目標不能用量化的統一標准去衡量,只能根據本國的經濟實際與本國的以往某一時期經濟增長的經驗數據為依據,合理確定本國的經濟增長幅度 。
(4)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收支平衡的含義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對其他國家的全部貨幣收入和全部貨幣支出基本持平。因為各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區別較大,處於經濟起飛階段的國家和處於經濟調整階段的國家,其國際收支狀況各不相同,所以應根據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來確定並選擇國際收支平衡的標准。
在採用貨幣政策工具時主要是一般性政策工具 :(1)再貼現率 再貼現率作為一種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調高或降低對商業銀行以再貼現形式發放貨款的利率來影響銀行系統的存款准備金和利率,從而控制和決定市場貨幣供應量和整體利率水平的做法。
(2)法定存款准備率法定存款准備率作為一種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法定存款准備率以改變貨幣乘數來控制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從而間接調節利率和貨幣供應量的做法。(3)公開市場操作 公開市場操作作為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在證券市場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主要是買賣政府債券),從而使基礎貨幣發生增減變化,進而調節貨幣供應量的做法。
通過選擇性的政策工具進一步實現其的貨幣政策的控制:(1)間接信用控制工具,這類工具的特點是作用過程是間接的,要通過市場供求關系或資產組合的調整才能實現。具體有以下幾種:
• ①消費者信用控制 ②證券市場信用控制 ③不動產信用控制 ④優惠利率 ⑤預繳進口保證金
• (2)直接信用控制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工具又稱行政性控制工具,是中央銀行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預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信用業務的一種做法,具體有以下幾種:①利率限額 ②信用配額 ③道義勸告 。
• 通過貨幣政策工具最終實現一國的貨幣政策。
❻ 貨幣政策是怎樣起作用的
貨幣政策主要是國家實行宏觀調控的一種手段,其作用如下,1.通過調控貨幣供應總量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2.通過調控利率和貨幣總量控制通貨膨脹,保持物價總水平的穩定.3.調節國民收入中消費與儲蓄的比例.4.引導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並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但我個人認為,貨幣政策主要是在通貨緊縮或者通貨膨脹的時候起關鍵性作用,,當通貨膨脹,經濟過熱的時候,政府通過對市場的宏觀調控,提高存貸款利率,將大量的資金吸入銀行。當通貨緊縮,經濟過冷的時候,政府也是如此,只不過是降低存貸款利率,實行積極支出的財政政策,無論如何,市場的自我調節還是起決定性作用,也就是『價值規律』,但是市場還是具有缺陷和缺陷〔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只有在需要國家這雙無形的手發揮作用時,國家才會進行宏觀調控。
❼ 貨幣政策的三大手段
貨幣政策三大手段如下:
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政策(ReserveRequirementratio)
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政策的真實效用體現在它對存款貨幣銀行的信用擴張能力、對貨幣乘數的調節。若中央銀行採取緊縮政策,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則限制了存款貨幣銀行的信用擴張能力,降低了貨幣乘數,最終起到收縮貨幣供應量和信貸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2、再貼現政策(rediscountrate)
存款貨幣銀行持客戶貼現的商業票據向中央銀行請求貼現,以取得中央銀行的信用支持。根據政策需要調整再貼現率,當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時,存款貨幣銀行借入資金的成本上升,基礎貨幣得到收縮,反之亦然。
3、公開市場業務(openmarketoperation)
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開展證券交易活動,其目的在於調控基礎貨幣,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和市場利率。公開市場業務是比較靈活的金融調控工具。
拓展資料:
存款准備金政策是從各個銀行拿出一定比例的存款存到央行,以防止銀行把存款都借出去儲戶無法取現,從而可以保證銀行的資金流;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和外匯,調節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 再貼現政策是指中央銀行通過提高或降低商業銀行持有的未到期票據兌換現金的利率來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和市場利率;
存款准備金政策是央行針對商業銀行的現金流,對經濟影響程度最強。公開市場業務是央行直接對貨幣的交易,調節市場貨幣的供應量,影響作用沒有存款儲備金大。再貼現政策是央行針對商業銀行的利率的調整,對經濟的影響也沒有存款儲備金大。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
貨幣政策的目標是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所採取的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穩定的物價水平、充分就業、穩定的利率、穩定的匯率和國際收支平衡。盡管央行不能直接帶來這些情況,但它可以根據其所能影響的變數制定不同的政策。
通過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實現的最終目標是貨幣政策制定者:中央銀行最高行為准則
貨幣政策的目標一般可以概括為:價格穩定、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和金融穩定。
穩定物價是指將總物價水平的變化控制在一個相對較小的范圍內,短期內不會出現大幅度或急劇的波動。
充分就業是指將失業率降低到一個社會能夠承受的水平。
經濟增長意味著經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總是處於穩定增長的狀態,一個時期比另一個時期好,沒有起伏,也沒有衰退。
貨幣政策的目標包括:最終目標、中間目標和操作目標。
綜上所述,由於目標之間的矛盾,銀行中央應根據不同情況選擇具體的政策目標。
❽ 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說明如何實現四個全面
政策時滯是指從發生問題、認識到需要採取政策行動到政策產生效果為止所需要的時間。任何政策都存在著時滯問題,時滯越短,政策當局越能夠對有關情況做出及時反應,政策越能及時發揮作用。按照不同階段政策時滯可劃分為內部時滯和外部時滯。
內部時滯是從發生問題到政策當局意識到應該採取措施,到政策制定並開始執行所需要的時間。一般來說,貨幣政策的內部時滯較短。而要變更財政政策手段如公共支出、稅收等則需要通過冗長的立法程序。
外部時滯是指從政策開始執行到政策對目標發揮作用之間需要的時間。相對來說,財政政策的外部時滯較短,而貨幣政策則是通過貨幣供給量、利率來間接地影響微觀組織的經濟活動。
雖然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等都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宏觀經濟目標,但各有側重。貨幣政策側重於貨幣穩定,而財政政策多側重於其他更廣泛的目標。在供給與需求結構的調整中,財政政策起著貨幣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調節產業結構、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在調節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貨幣政策也往往顯得無能為力,只能通過稅收、轉移支付等財政政策手段來解決。
3、政策手段有區別。
財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稅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轉移支出;貨幣政策主要手段是公開市場業務、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貼現率、信用控制等。它們在其特性、運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
❾ 貨幣政策如何實施
貨幣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採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用以達到特定或維持政策目標——比如,抑制通脹、實現完全就業或經濟增長。直接地或間接地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和設置銀行最低准備金(最低儲備金)。
1、增加商業銀行存款准備金率
2、調息(增加或減少存款利息和貸款利息)
3、增加基礎貨幣
❿ 貨幣政策是如何操作的
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市場利率,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來影響民間的資本投資,影響總需求來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調節總需求的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為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和貼現政策。狹義內
指中央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或信用量的方針和措施的總稱,包括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和外匯政策。指政府、中央銀行和其他有關部門所有有關貨幣方面的規定和採取的影響金融變數的一切措施。兩者的不同主要在於後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關部門,他們往往影響金融體制中的外生變數,改變游戲規則,如硬性限制信貸規模,信貸方向,開放和開發金融市場。前者則是中央銀行在穩定的體制中利用貼現率,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達到改變利率和貨幣供給量的目標。
中國實行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根據對總產出的影響方面,可把貨幣政策分為兩類:擴張性貨幣政策(積極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穩健貨幣政策)。在經濟蕭條時,中央銀行採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貨幣供給增加,刺激投資和凈出口,增加總需求,稱為擴張性貨幣政策。反之,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率太高時,中央銀行採取一系列措施減少貨幣供給,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使總產出減少或放慢增長速度,使物價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稱為緊縮性貨幣政策。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是通過政府對國家的貨幣、信貸及銀行體制的管理來實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