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財政赤字貨幣如何消化

財政赤字貨幣如何消化

發布時間: 2022-03-25 18:39:27

A. 政府彌補財政赤字的方式對現代貨幣供給機制的影響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財政赤字是影響一國貨幣供給的重要因素,但財政赤字並不一定必然導致貨幣供給增加,財政赤字對貨幣供給的影響主要是由財政赤字的彌補方式及其規模決定的。、 ①通過銀行透支或借款彌補財政赤字的方式,一般會增加中央銀行的准備金從而增加基礎貨幣,但財政借款並不一定引起貨幣供給過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增長,貨幣需要必然增加,從而要求增加貨幣供給量,因此,只要財政借款控制在由貨幣系數決定的基礎貨幣增量的限度內,就不會有通貨膨脹的後果,另一方面已如果銀行在向財政貸款的同時,控制貸款的總規模,也不會發生貨幣供給過量的問題。 ②用發行公債彌補財政赤字的貨幣效應,依認購者的不同而不同。居民個人或企業以及商業銀行購買公債,一般說只是購買力的轉移或替代,不產生增加貨幣供給的效應,但因居民或企業的購買資金不同,具體的貨幣效應也有所不同。一是用現鈔或活期存款購買,意味著M1相應縮減,財政再用於支出,又形成M1的供給,因而M1的供給規模不變;二是用儲蓄或定期存款購買,意味著M2中的准貨幣減少,而財政支出形成M1時,雖然貨幣供給總規模不變,但M1的規模增加,對市場均衡必將產生一定影響。 由中央銀行認購國債,通常會擴大貨幣供給量。中央銀行認購國債後,財政金庫存款增加,當財政用於支出時,使商業銀行賬戶上居民和企業存款增加,從而商業銀行的存款也相應增加,商業銀行有了超額准備,往往擴大貸款規模,從而增加貨幣供給。雖然理論上商業銀行在存款增加時並不擴大貸款,或中央銀行在認購國債時壓縮對商業銀行的貸款,就不會增加貨幣供給,但實際上卻不具有現實性。 總之,判斷財政赤字的貨幣效應,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區別對待。

B. 大量發行貨幣怎樣在一定程度上削減財政赤字

大量發行貨幣,就會通脹,錢也會不值錢,政府欠的錢自然就會減少,赤字也就削減了,從另一方面看,發行貨幣,投資和經濟也會增長,政府的財政也會增加,自然更有能力來還債了。但大量發行貨幣,在歐洲國家,他們沒有自主貨幣權,此地發行了,別處可發行的機會就會減少,這樣,赤字還是在那裡。當然,發行貨幣後,一定會帶來通貨膨脹,容易發生各種泡沫,所以要隨時跟蹤通脹預期和赤字情況,隨時作出相應策略。

C. 財政赤字若不利用發行貨幣解決問題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怎麼會問這么弱的問題,財政赤字一般是由財政部發行債券解決,與發行貨幣的央行沒關系。特殊情況下央行會買政府債券,也就是通俗說的印鈔,但這么做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彌補赤字,而且這個債這個理論上也是要還的。

D. 財政赤字如何影響中央銀行貨幣供給

財政赤字,財政向中央銀行透支,中央銀行通過貨幣發行彌補透支,引起貨幣的財政發行,貨幣供給增加

E. 解決財政赤字的途徑

首先你得明白政府的收支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然後就知道該怎麼解決財政赤字了,比如政府的收入主要靠各種稅收,如企業稅、個人所得稅、交易稅、進口關稅等,這些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同時政府的財政支出也是有以下幾部分組成,政府購買(比如政府采購各種商品,修建辦公大樓等),政府主導的公共投資(這個主要指基本建設如公路,鐵路等的修建),政府的轉移支付(一般這是社會福利性待遇等,比如給殘疾人的養老保障,軍人的退役補貼等)
由此,從支出和收入兩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如果造成了財政赤字,就是政府的開支大於收入,當然政府實行一定程度的赤字政策是有它的目的性的,比如解決就業,刺激國內的經濟發展,這在經濟蕭條時尤為重要,這里只是簡單的敘說了一下。但是如果是嚴重的財政赤字而且比較長期的話,就會影響政府的各種行政穩定,通常再配合貨幣政策就會導致出現像通貨膨脹等一些列問題。
因此,解決財政赤字的手段,就分為「開源」和「節流」,或者兩者同時採用,「開源」就是擴大稅收,一是擴大稅收比例,二是增加稅收的種類等,「節流」就是減少以上財政支出的數額或者種類。不同的政策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里我就不多談了。

吸收外資,主要只是吸引外資進行投資,它為我們創造的稅收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顯現,而且吸收外資對於解決財政赤字根本就是九牛一毛,八竿子不容易扯到的關系

希望我的表述還算清楚,這里職能簡略的談了一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F. 中國財政赤字怎樣消化

多看廣告,腸胃不好,多吃整腸生;吃到胃痛,改吃斯達舒。

G. 財政赤字和貨幣供應量有關系嗎

有關系
財政赤字,有幾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財政赤字用發行債券來彌補,另一種用下一年度財政來補償,三是通過貨幣發行來彌補,前兩種對貨幣供應的影響不大,最後一種是直接增加了貨幣供應量.

H. 如何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組合解決通貨膨脹

簡單地說;
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具體說來,經濟總量包括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供給兩方面,社會總需求就是社會總的購買力;(即老百姓手裡有多少錢,一共能購買多少商品和服務),社會總供給就是社會商品和服務的總供應量(即社會能提供多少商品和服務)。它們二者必須保持平衡,否則,就會出現供大於求或供小於求,引起經濟波動。因此,國家無論採用什麼調控手段都是為了使它們達到平衡同時,無論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都是違背了貨幣發行規律,不是多發了,就是少發了,使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實際所需要的數量不相符合,所以無論是使用貨幣政策也好,還是財政政策也好,都是要調節市場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它們不要過多或過少。
具體說: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貨膨脹的狀況。通貨膨脹是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商品經濟的共有現象。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生活中也出現了明顯的通貨膨脹;經過長期治理,至今年年初才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從我國通貨膨脹的變動軌跡來看,反彈的可能性依然存在。1980—1995年我國通貨膨脹曾經出現過四次波峰,其產生的原因和呈現的特徵也各不相同。

第一次波峰是在1980年,零售物價上漲率從上年的2.0%上升為6.0%,生活費用指數增長率從上年的1.9%上升為7.5%。這次波峰的產生,主要是政府在1979—1980年期間大幅度提高了農副產品收購價(年均遞增24.4%)和大幅度調高職工工資(年均上升16.6%),實質上是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引起了收入膨脹,進而引起消費、投資和貨幣膨脹。

第二次波峰是在1985——1987年,通貨膨脹出現溫和的持續發展,零售物價上漲率保持在6.0%——8.8%之間;生活費用指數增長保持在7.0%——11.9%之間,財政對物價補貼增長率則急劇下降。這次波峰的產生主要是物資需求膨脹所引起。從消費方面看,這一階段消費品零售額年均增長21.4%,居民消費水平年均增長15.1%;從投資需求看,固定資產投資額年均增長26.6%,工業企業生產貸款年均增長21.4%。投資膨脹帶動收入和貨幣膨脹,使公開通貨膨脹率年平均達到7.0%,主要是屬於需求推動的通貨膨脹。

第三次波峰是1988—1989年,通貨膨脹率首次突破兩位數進入奔騰似的通貨膨脹。零售物價上漲率高達18.5%,生活費用指數增長達20.3%。盡管1988年國民收入較上年增長了11.4%,但由於經濟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問題,如結構失衡、投資膨脹和消費膨脹的加劇,企業和居民的通貨膨脹預期的形成等等,使這一時期爆發了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可以說,這次通貨膨脹既有結構性和需求推動的影響,又有成本推動的作用,是多種因素促成的「綜合症」。因而政府不得不從1989年開始採取「雙緊縮」的宏觀經濟政策,抑制通貨膨脹。

第四次波峰是從1992年到1995年,其中1993年通貨膨脹率達到13.2%,1994年上升到18.0%。造成這次通貨膨脹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社會集資規模的急劇擴大和銀行資金大規模的高速增長(1992年GNP比上年增長12.8%,1993年增長13.4%),從而出現高投資膨脹、高工業增長、高貨幣發行和高物價上漲。其間,1992年——1993年上半年是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1994——1995年是結構型通貨膨脹。用中國經濟學家厲以寧先生的話說就是:原來的產業結構失調,經濟要發展的話,有些關鍵性的產品短缺就嚴重了,造成「瓶頸」現象,帶動了物價上漲,這就是結構型通貨膨脹。結構型通貨膨脹的誘生因素和具體的傳遞機制決定於各國獨特的經濟類型和制度因素;對於不同的國家說來,結構型通貨膨脹不具有通用性。分析中國的結構型通貨膨脹,必須從我國的經濟和體制的特徵來尋求原因。在中國主要是產業結構失衡,具體表現為:其一是農業部門生產力發展滯後,農副產品長期不能滿足人民需要和工業部門需要(特別是在80年代末)。其二是工業部門中基礎工業與加工工業嚴重脫節,加工工業相對過剩,而能源材料工業嚴重短缺,成為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其三是在某些部門投資過量的同時,某些部門投資則明顯不足。首先是農業投資增長明顯低於其它行業,農業投入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時有下降,我國農業所得到的資金支持與它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相比極不相稱。其四是非物質生產行業基本建設投資也存在著內部結構失衡。1985——1992年基建投資增長最快的是金融保險業,年平均增長27.4%,增長最慢的是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視事業,年均增長為7.2%。總的說來,導致我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失衡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國市場發育程度低,市場運行機制不完善,表現為價格不能完全給企業和消費者傳遞准確信號,因而價格信號對資源分配起不到應有的導向作用。同時,由於市場缺少風險機制,結果仍然是生產要素不能自由地達到有效組合,資產存量也無力調整,而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失衡導致有效供給不足,從而導致結構型通貨膨脹。

2.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治理中國通貨膨脹的幾點啟示。由於通貨膨脹是商品經濟運作失衡的共有現象,它不為某種社會制度所特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幾次出現的通貨膨脹無一不是商品經濟運作嚴重失衡的結果。因此,從我國通貨膨脹的現實狀況及特點出發,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是有助於治理我國通貨膨脹的。筆者認為至少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啟示:

第一,明確控制通貨膨脹的首位目標,正確處理經濟發展、改革推進和物價穩定三者之間之關系。在目前及今後一段時間內,治理通貨膨脹、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防止經濟大起大落應是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因此,在宏觀經濟不穩定性增加的情況下,對引起需求擴張和價格上升的改革(如價格、工資改革等)要積極穩妥地進行;而對於有利於抑制需求和完善宏觀調控機制的改革(如金融、財政、稅收、投資體制的改革等)則應加快。1996年,我國控制通貨膨脹取得了顯著成功,通脹率控制在6.6%,「軟著陸」的努力已初步實現。而改革開放以來的幾次通脹教訓告訴我們,急於改變經濟落後狀況,追求速度的增長模式有可能把加速發展等同於上速度,而為了加速增長就盲目投資,形成投資膨脹,從而帶來通貨膨脹。因此,如何解決好既要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速度,又不致引起過高的通貨膨脹率,是我們在宏觀調控中必須時刻注意的問題。

第二,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抑制投資與消費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貨膨脹的變化表明,投資和消費需求的雙膨脹是造成我國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因此,抑制投資和消費需求的膨脹應是我國治理通貨膨脹的基本政策,其具體對策就是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一是對引起投資需求膨脹的預算外資金實行嚴格的控制,確保投資總規模適度增長;二是堅持平衡財政收支,減輕財政赤字對貨幣供給量增長的壓力;三是調整政府支出結構,嚴格壓縮和控制消費性支出比例,削減社會集團購買力,抑制消費需求的膨脹;四是建立、健全所得稅、個人收入調節稅等制度,從再分配環節壓縮消費需求的膨脹。

第三,實行適度擴大的貨幣政策,造就增加社會有效總供給的良好基礎。從供給方面看我國通脹的成因在於總供給的增長速度遠遠落後於總需求的擴張速度。因此,在抑制總需求擴張的同時,要大力增強總供給的生產能力,增加社會有效供給,才能確保物價的長期穩定。為此,一是要增強貨幣供給的產出效應,提高貨幣資金的使用效率,使貨幣供給量在增加總供給、抑制總需求方面產生積極作用;二是要加強中央銀行的權威性和獨立性;三是推行傾斜或重點投資政策。通脹說到底是個貨幣現象,貨幣流通是否正常與貨幣政策有直接的關系。1996年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說明過去兩年的貨幣政策是成功的,只要我國能保持目前的貨幣政策,不放寬信貸,堅持執行1996年初人民銀行總行制定的M1年增長18%、M2年增長25%的貨幣增量計劃,那麼中國經濟長期穩定持續增長是完全可能的。

第四,實行對工資、物價控制的收入分配政策。合理分配收入是治理通貨膨脹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條件。為了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一是必須扭轉目前國民收入分配過多地向個人傾斜的格局,使職工收入做到公開化、貨幣化和規范化,逐步減少國家對城市居民的各種福利性補貼照顧,建立規范化的社會保障制度;二是明確規定並實行實際工資增長必須低於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原則,正確確定工資與利潤在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例,避免工資及利潤對資產的侵蝕;三是健全和完善企業工資和獎金的使用辦法,加強對企業財務和工資基金的全面監督,堵塞生產基金向消費基金轉化的各種渠道;四是接受90年代價格放開的口子偏大對物價上漲的影響佔80%以上的教訓,要切實實行定價合理和比價合理的原則,要求定價採取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率的定價方法,並規定最高限價;同時制定合理的比價原則,避免價格輪番上漲和不合理的收入集中,特別是對於在需求壓力下最易漲價且供給彈性低的基本消費品,應採取嚴格的價格管制,保障這類產品的價格穩定和供應;五是建立和完善對個人收入財產的累進稅制度,以限制高消費傾向,並相應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第五,加大治理流通秩序的力度,適當擴大進口,利用國際市場平抑國內物價。目前,我國流通秩序混亂,反映了我國尚缺乏在市場經濟中調控物價的有效機制。因此,一方面要真正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業文明與社會道德,鼓勵合法的勞動致富和正當的市場行為;另一方面要加快經濟法規建設,嚴格執行反壟斷法、專利法等法規,從法制上保證經濟良性運轉,流通秩序井然。此外,要根據國內商品供求情況,對某些嚴重短缺的商品可通過擴大進口,緩和國內供求矛盾,利用國際市場來平抑國內物價。

第六,把需求管理政策和產業結構政策結合起來,治理結構型的通貨膨脹。技術進步緩慢和產業結構失衡也是加劇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這是1992年以來我國通貨膨脹的一個特點。有資料表明,在制定「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時,不少省、市把汽車、電子、機械、化工、冶金列為支柱產業,鋪新攤子,上新項目。這樣搞下去,必將出現新一輪投資規模更大的重復建設,我國產業結構中的矛盾將愈來愈突出。這個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和解決,將會對防止通貨膨脹反彈產生不利影響。綜上所述,借鑒主要發達國家治理通貨膨脹的經驗,控制通貨膨脹的政策並非以單純降低通貨膨脹率為唯一目標,而是要以實現一定的經濟增長率為前提。因此,治理通貨膨脹是一項復雜、長期的任務。只有不斷地研究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才能制定有效的反通貨膨脹的政策措施,從而保持經濟的良性發展。

I. 為什麼財政赤字增加,貨幣就貶值

財政赤字是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額,由於會計核算中用紅字處理,所以稱為財政赤字。它反映著一國政府的收支狀況。財政赤字是財政收支未能實現平衡的一種表現,是一種世界性的財政現象。財政赤字即預算赤字,指一國政府在每一財政年度開始之初,在編制預算時在收支安排上就有的赤字。若實際執行結果收入大於支出,為財政盈餘。一國之所以會出現財政赤字,有許多原因。有的是為了刺激經濟發展而降低稅率或增加政府支出,有的則因為政府管理不當,引起大量的逃稅或過分浪費。當一個國家財政赤字累積過高時,就好像一間公司背負的債務過多一樣,對國家的長期經濟發展而言,並不是一件好事,對於該國貨幣亦屬長期的利空,且日後為了要解決財政赤字只有靠減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稅收,這兩項措施,對於經濟或社會的穩定都有不良的影響。一國財政赤字若加大,該國貨幣會下跌,反之,若財政赤字縮小,表示該國經濟良好,該國貨幣會上揚。

熱點內容
中華慈善總會有哪些基金 發布:2025-05-14 14:29:01 瀏覽:767
怎麼看平安證券股票交易軟體中的籌碼分布 發布:2025-05-14 14:29:01 瀏覽:657
華電重工股票歷史交易數據 發布:2025-05-14 14:01:54 瀏覽:301
維持股票交易價格或者交易量 發布:2025-05-14 13:56:04 瀏覽:689
原油期貨多少點熔斷 發布:2025-05-14 13:35:02 瀏覽:219
邦訊科技股票退市 發布:2025-05-14 13:21:26 瀏覽:794
cf手游賞金令沒買理財卡如何干到500級 發布:2025-05-14 13:19:56 瀏覽:396
美國歷史退市股票一覽表 發布:2025-05-14 13:04:40 瀏覽:738
如何開一家投資公司買賣股票 發布:2025-05-14 13:04:31 瀏覽:757
昆明維修基金去哪裡繳 發布:2025-05-14 13:03:51 瀏覽: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