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購買率怎麼求
① 如何計算貨幣購買力指數拜託各位大神
貨幣購買力是指單位貨幣所能買到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它的大小,直接受商品和服務價格的影響。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單位貨幣購買力就下降,居民以貨幣購買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就減少,生活水平就會下降。在實際測算中,往往是採用貨幣購買力指數來反映不同時期貨幣購買力的變動,以說明單位貨幣在不同時期所能獲得的商品和服務數量的變動情況。其計算公式是: 貨幣購買力指數(%)=1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100% 例如,1995年某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115.3%,則其倒數就是當年的購買力指數86.7%,也就是說,在消費結構不變的情況下,1995年這個市居民每100元消費只相當於上年的86.7元,幣值降低13.3%。
② 關於貨幣購買力的計算
如果是連續N年,平均每年的CPI為p. 假設今年的資本為K。
那麼,具體的計算公式是:
K*(1+p)^N。
其中 ^N 符號表示 N次方的意思。如果將公式帶到題設中去,那麼就是10年後的
5000*(1+3%)^10 = 6719.6 元, 等於今年的5000元的購買力。
貨幣的購買力本質上講是一定數量的貨幣能在市場上買多少東西,它最終必須由市場決定。
如果沒有競爭,合作的雙方可以按各種交易價格在整個互惠空間中分配合作剩餘。
而競爭將縮小分配剩餘的成交價格空間,使得一部分互惠空間不會是博弈定價考慮的范圍;當競爭加劇,定價空間將縮小,並向拍賣均衡價格收斂。貨幣的存在使得競爭加劇,從而使得成交價格接近拍賣均衡價格。
(2)貨幣購買率怎麼求擴展閱讀:
例:利率3%,利息稅5%,30000塊錢存一年後多少錢?
答:利息=10000*2.25%*(1-20%)=180元
相當於年利率=180/10000=1.8%
cpi=3%
則實際利率=1.8%-3%=-1.2%
則到期利息=10000*-1.2%=-120元
則一年後這筆錢成了=10000-120=9880元。
③ 貨幣實際購買力的計算
首先利率是貨幣的增長速度,而CPI是貨幣購買力貶值的速度 .可以先算計算出貨幣增加後的總貨幣量(本利和),再計算貨幣的貶值.那麼就是當前的貨幣的購買力.
本利和=本金*(1+利率) 40000*(1+2.5%)=4100元
Pn(1-t)^n=P1 Pn為名義貨幣也就是以上的本利和.t 為通貨膨脹率也就是以上的CPI. n為年數.
P1為貨幣實際購買力
那麼 41000*(1-3.3%)=39647元,
現實購買力為39647元. 不過答案與你給的答案不符,你看一下你的答案是否准確,演算法就是這樣的
④ 貨幣購買力
一、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來歷與含義
瑞典學派(The Swedish School)又稱北歐學派,是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斯德哥爾摩大學為主要陣地,故又稱為斯哥爾摩學派。這個學派形成於本世紀20-30年代,戰後又有很大發展。其中在西方世界產生廣泛影響的有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理論等等。[注1]
卡塞爾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後的貨幣和外匯》一書中,以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匯率如何決定的購買力平價論。這種理論認為,兩國貨幣之所以能夠互相兌換,是因為它們各自在國內具有購買力,因而兩國貨幣的匯率應該等於這兩國貨幣的國內購買力大小之比。由於一國貨幣購買力的大小與該國通貨膨脹率和物價的變動有關,二者呈負相關關系,因此,匯率將隨通貨膨脹率與物價的變動而變動。所以,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論,實際是關於如何決定浮動匯率的理論,而非固定匯率的決定理論。[注2]
我們認為,購買力平價論在國際經濟關系中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首先,它是換算各國有關經濟指標的一個較好的工具,即以購買力平價為基礎的匯率來換算各國有關同一經濟指標(如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等等),可以避免按現行國際市場的實際匯率來換算對實際經濟水平的歪曲。因為一國經濟水平的高低,歸根結底是以該國所擁有的實物產量的多少來決定的。當以貨幣購買力平價為基礎所換算出來的某一經濟總量指標,自然就能較好地反映一國所擁有的經濟實物量的多少。而現行的市場實際匯率,由於要受一國貨幣在國際市場撒謊能夠供求關系和外貿商品、勞務的價格波動與偏離等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而與以購買力平價來決定的匯率往往有忽高忽低的差異,以致會扭曲各國的實際經濟水平。所以在比較各國經濟水平時,用購買力平價的匯率來換算比用實際匯率來換算更為科學、可靠。[注3]
其次,它可以作為國家衡量和調節一國貨幣的現行實際匯率的重要尺度和依據。因為購買力平價的匯率既然反映了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水平,實際便確定了兩國貨幣的均衡匯率,現行的市場實際匯率乃是以此均衡匯率為中心而上下波動的,因此,以購買力平價匯率為尺度去與現行實際匯率進行比較,便可發現後者偏離正常均衡匯率的程度,從而採取相應的對策。[注4]
二、購買力平價理論的缺陷
但是,購買力平價論卻存在局限性,主要是它在現實操作上較為困難,實用性有限。購買力平價的匯率,可以有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兩種形式。就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匯率而言,由於它是以兩國貨幣在同一時期各自在國內購買力水平之比來決定的,因而要受兩國物價水平的影響,然而這所謂物價水平,究竟是以什麼物價為依據,是以批發價為依據呢,還是以零售價為依據?等等,就是難以確定的問題;就相對購買力平價的匯率而言,由於它是以某一基期的匯率為依據而計算出來的報告期的匯率,應選擇哪一個時點為基期來計算基期匯率就難以確定。如果基期選擇不當,則會對當前相對購買力平價的均衡匯率的確定發生系統的偏差。[注5]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主要不足還在於其假設商品能被自由交易,並且不計關稅、配額和賦稅等交易成本。另一個不足是它只適用於商品,卻忽視了服務,而服務恰恰可以有非常顯著的價值差距的空間。另外,除了通貨膨脹率和利息率差異之外,還有其它若干個因素影響著匯率,比如: 經濟數字發布/報告、資產市場以及政局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購買力平價理論缺少事實依據來證明其有效性。90年代之後, 此理論似乎只適用於長周期(3-5年)。在如此跨度的周期中,價格最終向平價靠攏。[注6]
三、淺談理解「人民幣購買力」的普遍誤區
應當注意,「人民幣購買力」所對比的「購買力」的商品,是投入國際市場交換的一籃子商品,或者稱做「可貿易商品」。
「人民幣購買力」項下,隨著商品經濟的深化,國際資本喚醒內地沉睡的鄉村牧歌,中國投入國際交換的商品前赴後繼源源不絕,這是後起農業國工業化進程的鐵的力量。有龐大的後繼新鮮血液廉價「購買力」商品補充到「人民幣購買力」籃子里邊去,「人民幣購買力」受壓,暫時沒有升值的條件。
當內地資源的商品化程度比較充分,當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大循環已混為一體,此時「人民幣購買力」已充分反映國內資源與國際資源的比較優勢,到那時,「人民幣購買力」不再有後繼資源支撐,人民幣購買力與國際接軌——此時,匯率從指導生產的商品交換率指標轉為指導資本流動的利率指標。
中國股市供應量有兩個口徑,流通量(流通股)與總量(流通股+法人股+國家股)。當期股市價格由流通股供求關系生成,法人股、國家股在後面壓盤。請問:討論股市長期價格,是看流通量還是總量?
中國商品國際現有流通量生成現有匯率價格,源源不斷投入國際大循環的內地資源(廉價勞動力)接近無限供給。請問:人民幣購買力怎麼漲?
國家股沒消化完,股市沒有漲的道理,同理,內地資源尚未充分投入國際大循環,人民幣購買力豈有漲的道理。
四、我國轉向外向型經濟過程中購買力平價的長期走向
在一國轉向外向型經濟和實行面向市場經濟的改革過程中,如果採用市場規律在決定匯率,則本幣相對於外幣的價值就很可能偏離購買力平價(PPP)的尺度。一般來說是本國貨幣先要貶值,比購買力平價顯得低一些,這個現象往往是與國內生產結構及國際市場結構相聯系。均衡匯率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就是「可貿易商品」和「不可貿易商品」的比價關系。由於經濟轉軌初期有相當多的國內產品因不符合國際規格和質量要求而不能參加貿易,所以就有可能暫時使匯率和購買力平價偏離得更遠些。隨著「可貿易商品」的比重增加和單位產品創匯率的提高,比價關系也隨之變動,均橫匯率和購買力平價就會再度接近。[注7]
上述經驗在國際上有不少例子。道奇計劃後日本進入高速成長期。。。。。。日本早期出口紡織品比較多,後來出口低檔的家用電器,高檔市場還被歐洲和美國占據。隨後日本變成了高檔家用電器和耐用品的贏家,這時貨幣面臨升值的壓力。。。。。。這一過程說明了匯率和出口產品的市場價格有關。[注8]
我國台灣省在經濟起飛時匯率改革也相當重要。。。。。。隨著「可貿易商品」的比重越來越大,國民經濟中幾乎所有的商品都變成「可貿易」的商品。這對本幣的相對幣值產生了明顯的作用。[注9]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正面臨著這樣一個階段:在今後若干年內將出現明顯的產品檔次升高,在國際市場上會有很多低檔產品上升到中檔產品。中國非常大,沿海地區產品檔次提高後,不一定把低檔產品的市場讓給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相當一部分生產會轉到內地勞動成本較低的地區。就是說我們有可能同時出口不同檔次的產品,低檔產品市場也並沒有輕易轉讓出去。總之,可貿易商品的比重加大,檔次提高,可貿易商品與不可貿易商品的比價關系會發生很大變化,這個變化可能帶來本幣的升值。我們不能因為轉變初期實際均衡匯率與購買力平價的脫節(低匯率),就認為是不符合價值規律了。[
⑤ 貨幣購買力指數的貨幣購買力指數的計算
貨幣購買力指數=報告期單位貨幣購買的某種商品或服務的數量/基期單位貨幣購買的該種商品或服務的數量
貨幣購買力同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水平變動成反比,因此也可用下列公式計算:
貨幣購買力指數=1/某種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指數
綜合反映購買力指數的公式為:
貨幣購買力指數=1/生活費用價格指數 貨幣購買力指數(%)=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0%
因此,貨幣購買力指數實際是居民生活費用價格指數(含消費品價格指數和服務性支出價格指數)的倒數。
拓展資料
貨幣(Money)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俗稱金錢。
通貨(Currency,CCY)是度量價格的工具、購買貨物的媒介、保存財富的手段,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包含流通中的貨幣、銀行券等。
關於貨幣的本質,學術界仍存在大量的爭論。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數或政策變數的貨幣定義,專業術語為通貨,主指「流通中的貨幣」。傳統上,貨幣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實際上,上述6條都屬於貨幣的職能定義。
最新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一種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並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
貨幣本質的邏輯推理和證明:
當市場處於物物交換階段時,交換能否發生取決於交換雙方的供給與需求互補性,這種互補性並不總是存在的,可能甲余A 缺B,而乙余B缺D,如果只存在甲乙雙方,那麼交換就無法進行。假定存在丙,他余D缺A,那麼在某個約定下,交換就可以在甲乙丙三者間以雙方交換的形式發生。
⑥ 高中政治必修一:如何計算貨幣的實際購買力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3%"是指貨幣貶值3%,此時2000元貶值3%應該是:2000/1.03=1941.7475(元),這1941.7475元就是2000元的實際購買力。
⑦ 實際購買力是怎麼算的(公式)
貨幣購買力是指單位貨幣所能買到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它的大小,直接受商品和服務價格的影響。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單位貨幣購買力就下降,居民以貨幣購買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就減少,生活水平就會下降。在實際測算中,往往是採用貨幣購買力指數來反映不同時期貨幣購買力的變動,以說明單位貨幣在不同時期所能獲得的商品和服務數量的變動情況。其計算公式是:
貨幣購買力指數(%)=1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100%
例如,1995年某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115.3%,則其倒數就是當年的購買力指數86.7%,也就是說,在消費結構不變的情況下,1995年這個市居民每100元消費只相當於上年的86.7元,幣值降低13.3%。
⑧ 貨幣購買力的確定方式當前RMB貨幣購買力評價
利率和通脹情況
⑨ 貨幣購買力的原理
貨幣的購買力本質上講是一定數量的貨幣能在市場上買多少東西,它最終必須由市場決定。
如果沒有競爭,合作的雙方可以按各種交易價格在整個互惠空間中分配合作剩餘;而競爭將縮小分配剩餘的成交價格空間,使得一部分互惠空間不會是博弈定價考慮的范圍;當競爭加劇,定價空間將縮小,並向拍賣均衡價格收斂。貨幣的存在使得競爭加劇,從而使得成交價格接近拍賣均衡價格。
當人們的交易都以貨幣為交易媒介,人們的交易就成了用貨幣交換某種具體商品。此時,人們碰到的一個大難題是:如果貨幣的購買力不能准確地知道,那麼大家該怎樣決定相應的交易價格呢?交易人不可能先將被交易的商品拿到將來去先獲得最終消費的結果經驗,然後再回到交易那一時刻(從而知道各種數量的商品到底能夠給自己帶來多少利益)去做交易決策。而在交易完成後,人們在將來真的消費被交易商品,很可能最終的效用結果與交易時自己所以為的會有相當大的差距,因為影響人的偏好的因素太多,且往往變化無常(在做交易決策時,人們往往不能完全知道將來消費時的具體偏好情況)。
但是經濟學理論不能因不確定性而止步。經濟學家們的做法是將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抽象掉。經濟學中的理性假設使得我們可以在穩定的偏好基礎上進行分析。現實中,盡管官方不斷地在公布各種各樣的物價指數,但是由於不同人用貨幣去交易的目標是不相同的,對每個人而言的實際貨幣購買力都會有差異(不同人的統計權重不一樣),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結構性特徵。當人們無法確切地知道對自己而言的貨幣購買力,人們不得不估計一個相應的購買力值,並將之作為交易決策的基礎。然後隨著自己所掌握的相關信息的增加,人們再不斷地修正自己的估計值。我們可以將人們在每次交易時的對自己而言的貨幣購買力估計值抽象化,讓它具有理性化的特徵。於是,在各種商品市場的拍賣均衡價格基礎上,具有壟斷力的競爭者們將通過博弈決定市場的成交價格。這些成交價格將隨著各種因素的變化而變化,人們也將根據它們的變化規律來調整自己在未來做交易決策時各自的貨幣購買力的估計值。
⑩ 貨幣購買力指數=1/物價指數,那麼物價指數怎麼算
物價指數也可用算術平均數或調和平均數來計算。
在計算方法上,單項商品的物價指數,用報告期和基期的實際平均價格計算。多種商品的物價總(組)指數,一般是以報告期的商品銷售(或收購)數量為同度量因素(見統計指數)來計算。物價總指數K的算式為:
中國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即採用指數體系法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