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如何運作
❶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現狀
我國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經歷了從直接傳導向直接傳導、間接傳導的雙重傳導轉變,並逐漸過渡到以間接傳導為主的階段。
1.傳統體制下的直接傳導機制
如圖所示:這種機制與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體制相適應。國家在確定宏觀經濟目標時,如經濟增長速度、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已經通過國民經濟綜合計劃將貨幣供應量和信貸總規模乃至該項指標的產業分布和地區分布包括在內。因此,中央銀行的綜合信貸計劃只是國民經濟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央銀行的政策工具惟有信貸計劃以及派生的現金收支計劃,在執行計劃時直接為實現宏觀經濟目標服務,這種機制完全採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通過指令性指標運作。其特點是:第一,方式簡單,時滯短,作用效應快;第二,信貸、現金計劃從屬於實物分配計劃,中央銀行無法主動對經濟進行調控;第三,由於缺乏中間變數,政策缺乏靈活性,政策變動往往會給經濟帶來較大的波動;第四,企業對銀行依賴性強,實際上是資金供應的大鍋飯。
2.改革以來的雙重傳導機制
我國改革以來至1997年,貨幣政策直接傳導機制逐步削弱,間接傳導機制逐步加強,但仍帶有雙重傳導特點,即兼有直接傳導和間接傳導兩套機制的政策工具和調控目標。如圖所示:
(1)第一個環節是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影響操作目標——同業拆借利率、備付金率和基礎貨幣。信貸計劃、貸款限額是直接型的貨幣政策工具,其影響直達中介目標貸款總規模和現金發行量。直接傳導過程中沒有操作目標,或許可以稱季度、月度的貸款、現金指標是其操作目標。這個環節是調控各金融機構的貸款能力和金融市場的資金融通成本。
(2)操作目標的變動影響到貨幣供應量、信用總量、市場利率。信用總量的可測性不強,還不太使用;我國實行管制利率,不存在市場利率,只有中央銀行根據經濟、金融形勢變化來調整利率。這個環節是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企業和居民在變化了的金融條件下,做出反應,改變自己的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行為,從而影響到貨幣供應量的變動。
(3)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影響到最終目標的變動。改革之初,貨幣轉化為存款和現金比較透明,貸款總量基本反映了貨幣供應量,只要守住了貸款就幾乎守住了貨幣供給。但兩者的相關性減弱,只控制貸款並不能完全調控住貨幣供應量,直接控制的效果減弱。然而,在貨幣政策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的機制不完善的條件下,只能兩者並用。在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嚴重時,直接控制比間接調控的效果更好,所以並沒有馬上放棄它,形成了雙重調控的特點。
我國經濟經歷了高通脹後「軟著陸」成功,商業銀行推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各級政府防範金融風險意識大大加強,取消貸款限額的條件基本成熟。1998年我國不失時機地取消了對商業銀行的貸款限額,標志著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從雙重傳導過渡到以間接傳導為主。
然而,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在建立之中,商業銀行和企業的運行經營機制還不健全,所以貨幣政策傳導效應也有待提高。只有真正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快商業銀行和企業的改革步伐,使其對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傳導反應靈敏,才能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❷ 試述通貨膨脹背景下的貨幣政策運作
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是由於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過多而導致,理論上政府需要使用一系列的政策來減少貨幣的流通,也就是緊縮性貨幣政策(穩健貨幣政策)。
以採取 1.提高銀行存貸款利率來增加存款量和減少貸款數量,2.減少貨幣的供給,減少印刷量,3.發放國債券來收攏流動中的資金,4.提高稅收(很少用,可能會造成企業裁員,失業率上升等後果)等方式來減少總產出,控制物價水平,進而抑制通貨膨脹。
❸ 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工具有哪些,怎樣運作
央行貨幣工具有利率及利率市場化,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窗口指導等。其中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為中央銀行的「三大」法寶。
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採用的政策手段。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稱「三大法寶」。
法定存款准備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繳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備金建立之初的目的,是為了保持銀行的流動性,當准備金制度普遍實行,中央銀行擁有調整法定準備率的權力之後,就成為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政策工具,而且是最猛烈的工具。
◆調整法定存款准備率可以迅速改變商業銀行的存款擴張倍數和貨幣乘數,以調控貨幣供給量。但該工具的效果過於猛烈,不宜經常使用。
◆調整再貼現率:→商業銀行借入資金的成本→商業銀行對社會提供的信用量→ 貨幣供給總量;改變再貼現資格的條件→改變資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門經濟。
◇但該工具的主動性差、調節作用有限
◆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買賣有價證券:→直接增減基礎貨幣→調控貨幣供應量 影響有價證券價格→調節社會信用量。
◇公開市場業務具有主動性強、靈活性高、調控效果和緩、告示效應好、影響范圍廣等特點。
◇公開市場業務作用的有效發揮是有條件的 。
❹ 貨幣政策的手段有哪些
貨幣政策工具是由央行掌控的,用以調節基礎貨幣,銀行儲備,貨幣供給量,利率,匯率以及金融機構的信貸活動,以實現其政策目標的各種經濟和行政手段。主要措施有七個方面:
第一,控制貨幣發行。
第二,控制和調節對商業銀行的貸款。
第三,推行公開市場業務。
第四,改變存款准備金率。
第五,調整再貼現率。
第六,選擇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央行可用貨幣政策工具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種工具綜合組成的工具體系,每一種工具各有其優點和局限,央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和組合使用來實現其宏觀調控的目標。
(4)貨幣政策如何運作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工具概述:
為實現其最終目標有一個傳導機制,並有一個時間過程,一般是: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操作目標——中介目標——最終目標。也就是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的運作,影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活動,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最終影響國民經濟宏觀經濟指標。
中國貨幣政策的操作指標主要監控基礎貨幣、銀行的超額儲備率和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回購利率;中介指標主要監測貨幣供應量和以商業銀行貸款總量、貨幣市場交易量為代表的信用總量。
❺ 三大貨幣政策的內容和運作原理
1. 存款准備金政策。
內容:存款准備金政策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的存款規定存款准備金率,強制性要求商業銀行等貨幣存款機構按規定的比例上繳存款准備金。從而影響貨幣供應量的一種政策措施。
原理:調整法定存款准備率可以迅速改變商業銀行的存款擴張倍數和貨幣乘數,以調控貨幣供給量。但該工具的效果過於猛烈,不宜經常使用。
2. 再貼現政策。
內容:再貼現政策就是中央銀行通過提高或降低再貼現率來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和市場利率,以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一種手段。
原理:對再貼現資格條件的規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並能夠改變資金流向。
3. 公開市場業務。
內容: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改變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的准備金,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和利率的一種貨幣政策手段。
原理: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買賣有價證券:→直接增減基礎貨幣→調控貨幣供應量→ 影響有價證券價格→調節社會信用量。
(5)貨幣政策如何運作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工具:貨幣政策工具是由央行掌控的,用以調節基礎貨幣,銀行儲備,貨幣供給量,利率,匯率以及金融機構的信貸活動,以實現其政策目標的各種經濟和行政手段。
主要措施有七個方面:
第一,控制貨幣發行。
第二,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
第三,推行公開市場業務。
第四,改變存款准備金率。
第五,調整再貼現率。
第六,選擇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