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的貨幣價值是如何算的
Ⅰ 世界上價值最高的貨幣是什麼(不包括黃金)
到今天為止幣值最高的是英鎊,GBP/USD為1.5751
歐元兌美元 EUR/USD為1.3196
Ⅱ 貨幣價值如何計算
購買力平價學說是西方的一種匯價學說。兩國貨幣的比價取決於兩國貨幣國內購買力的對比關系。如果1隻漢堡在英國價值賣1英鎊,同樣的漢堡在美國賣1.70美元。我們說匯率為1英鎊兌1.70美元。
盡管購買力平價學說並不完美,但是中央銀行在計算通貨之間的基本比率仍起著重要作用。因為根據購買力計算出的基礎匯率與市場價之間比較,可以判斷現行市場匯率於基礎匯率的偏離程度,是預測長期匯率的重要手段。
外匯匯率的波動,雖然千變萬化,和其它商品一樣,歸根到底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在國際外匯市場中,當某種貨幣的買家多於賣家時,買方爭相購買,買方力量大於賣方力量;賣方奇貨可居,價格必然上升。反之,當賣家見銷路不佳,競相拋售某種貨幣,市場賣方力量佔了上風,則匯價必須下跌。
Ⅲ 貨幣的價值是怎麼規定的
你的問題應該是關於匯率的形成和匯率的管理方式.試回答如下:
影響匯率和匯率變動的因素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是匯率的根本影響因素。(1)相對的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使一國的貨幣在國內購買力下降,使貨幣對內貶值,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貨幣對內貶值,必然引起對外貶值。(2)一國的經濟增長率。從長期來看,一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將有利於本幣匯率的穩定,甚至保持堅挺。
第二類是匯率的直接影響因素,也就是本幣、外幣的供求關系因素,主要是包括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在內的國家收支狀況。如果一國發生國際收支順差,本國貨幣需求增加,通常會引起本幣匯率上升;反之一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本國貨幣需求減少,往往會引起本國貨幣匯率下降。
第三類是匯率的其他短期影響因素。(1)預期的影響。當市場交易者預期某種貨幣可能貶值時,由於投機、避險心理,他們會大量拋售這種貨幣,導致該貨幣貶值;當市場交易者預期某種貨幣可能升值時,他們會大量買進這種貨幣,導致該貨幣升值。預期因素是短期內影響匯率變動的最主要因素。(2)投機炒作等因素也會在短期內影響匯率。
基本上你可以認為是央行想定多少就定多少。但是有兩個限制,1是央行認為這樣的匯率水平有益於本國的對外貿易,2是央行有能力維持這樣的匯率水平。央行維持固定匯率要依靠多種手段,主要是買賣本外幣的資產,如果手上沒有充足的(主要是)外匯儲備,就沒有能力控制本國貨幣的匯率。
固定匯率的優點主要是穩定,因為在國際貿易中匯率的不確定是很大的風險,如果你賣出商品是人民幣兌美元830,但實際收到貨款時已經漲到了790,那就是說你賣出100美元的商品要少了40元的收入。匯率固定的話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所以固定匯率比較受發展中國家的青睞。但是固定匯率最致命的缺陷是與貨幣政策的矛盾也就是著名的不可能三角——固定匯率、開放的貿易環境、獨立的貨幣政策不可能共存。也就是說如果在中美貿易中實行固定匯率,那麼人民幣必須隨美元的升息而升息,不然國內的貨幣政策無效,並且容易受到投機者的攻擊。
相反,浮動匯率的優點是有利於國內的貨幣政策,但不利於消除貿易中的匯率波動。
所謂的盯住是一種固定匯率的另一種形式,只不過較為緩和,我的理解是你問的是我國目前的盯住貨幣籃子,那就是與幾種貨幣的加權組合掛鉤。相對而言當貿易夥伴比較分散時適合採用這種方式。比如如果中國對美貿易佔80%,那當然應該用盯住美元,但如果對美40%,對日本%30,對歐元區20%,那就應該用一攬子貨幣。
另外一種變化是有范圍的浮動,制定一個目標區間,使匯率在這個區間內浮動,這樣的優缺點介於固定和浮動之間,取決於目標區間的大小。相對比較靈活,但他的缺點是更容易被攻擊.
Ⅳ 價值最高的貨幣
一、咱們從上往下說,先來看排在首位的,它可是名副其實的小國,畢竟上世紀的海灣戰爭,就是因為它太有錢而造成的。它就是來自中東的科威特,靠著國內的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出口,賺得盆滿缽滿。他們的貨幣科威特第納爾,是目前世界上最貴的貨幣,和人民幣的匯率高達21.9。
二、也是來自中東的一個小國,被稱為中東後花園的巴林,是最早一批轉為伊斯蘭教的地區,也是最早靠石油起家的一個波斯灣國家。由於後期石油開采過度,加上地理環境等因素,國家開始靠旅遊和表演等行業賺錢。他們的貨幣巴林第納爾目前和人民幣的匯率是17.7。
三、中東是真的「值錢」,第三名也是來自這里,被稱為中東「挪威」的阿曼蘇丹國。顯而易見,這個國家的石油等自然資源也是非常多的,這也是經濟來源之一,由於海岸線很長,他們也擅長造船。佔領著霍爾木茲海峽。他們的貨幣阿曼里亞爾目前和人民的匯率是17.3。
四、排在第四的也來自中東,它就是約旦,基本可以算一個內陸小國,本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由於國家沙漠化,環境非常乾燥,國內完美的保留住了很多歷史遺跡,所以主要靠旅遊業賺錢。他們的貨幣約旦第納爾目前和人民的匯率是9.45,相對來說就低前面幾個太多了。
五、老五來自老牌強國英國,這可是曾經的日不落帝國之一,靠著強大的海軍殖民地一度布滿全球,這也間接讓英鎊成為了全球通用的貨幣。英國工業發達,賺錢方式還是挺多的。英鎊目前和人民幣的匯率是8.6。
六、最後一個是來自加勒比海的開曼群島,在大航海時代被英國殖民,即便今天也沒有擺脫英國的掌控,由三個主要島嶼組成。它的主要經濟來源,靠的是旅遊和金融,水產資源也很豐富。它的貨幣開曼元目前和人民幣的匯率是8.3。
以上就是世界上最「貴」的六種錢了,這么一比較,是不是我們眼裡高大上的美元似乎就顯得不那麼值錢了。不過我們要清楚的一點是,這些錢貴倒是貴,但和美元在世界的地位相比,那就不是一個量級了,所以各有千秋吧。
Ⅳ 什麼貨幣的價值最高
如果論在我國可兌換的國際通兌貨幣,最值錢的外幣就是英鎊,1英鎊=1.6美元。
但如果范圍擴大到世界各國所有貨幣,最值錢的外幣則是科威特第納爾,1科威特第納爾=3.5美元。其實中東很多國家的貨幣幣值都很高,很多匯率都高於英鎊。
Ⅵ 貨幣價值是如何得出來的
是貨幣銀行學的,就是銀行或企業需要貨幣,我們付出這些貨幣有會得到利息,就是貨幣的價格就是利率了。
Ⅶ 各國貨幣價值是按什麼來定的
價值尺度是貨幣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即貨幣充當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尺度。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取決於它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長短。在這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商品價值的內在尺度。但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價值量的大小無法用勞動時間來直接表現,而只能通過作為價值代表的貨幣來簡介表現。課間,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實際上是充當商品價值的外在價值尺度。而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就是商品的價格。換句話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貨幣之所以能夠充當價值尺度,是因為貨幣本身是商品,也具有價值,從而可以用來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
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是通過價格標准來實現的。為了衡量各種商品的大小,貨幣自身必須先確定一個計量單位,即在技術上把一定重量的金或銀確定為一個貨幣單位,如斤、兩、錢、分等。這種包含一定金屬重量的貨幣單位就叫做價格標准。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貨幣計量單位,從而有不同的價格標准。如在我國歷史上,「兩」、「銖」、「文」成為主要的貨幣單位,即價格標准。而在英國,貨幣單位則主要是「鎊」。價格標准不是貨幣的一個獨立職能,而是從價值尺度職能派生出來的一種技術規定。雖然貨幣的價值尺度的職能要藉助價格標准來實現,但二者是不同的范疇。區別在於:作為價值尺度,貨幣是價值即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勞動的化身,而價格標准則是貨幣的計量單位。
最早,一個國家的貨幣(紙幣)的相對價值是由這個國家的黃金儲備量來決定的,我們稱為金本位體制 。這種狀況從15、16世紀,世界上出現紙幣開始 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中葉,那時候,那個國家的黃金多,那個國家的貨幣就值錢--無論是金屬鑄幣還是銀行券、紙幣。事實上當我們的世界進入工業化時代以後,那個國家的能源多,那個國家的貨幣也會變得比較值錢,中東那些產油國的貨幣幣值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美國的經濟實力最強大 ,美元和黃金強制掛鉤固定,約定其兌換率為1盎司黃金兌換28美元,其它貨幣也和美元掛鉤(實際上都是和黃金掛鉤了),這形成了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即以美元為主體的全球貨幣體系。
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西方國家經濟的回復,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浮動匯率取代了固定匯率體制。一開始一個國家的貨幣的匯率是根據國際貿易的需求在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價格上變動的 。後來,大家認為這樣也不符合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於是採用購買力平價來確定貨幣的匯率,當然購買力平價理論只能從理論上來闡述貨幣應有的匯率,市場匯率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購買力平價理論被新古典貿易理論所代替(貿易、利率差、央行票據量綜合評判)所代替。
這上面說的都是從理論上對匯率的定價。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金融市場交易理論被迅速建立起來,這包括了對效率市場理論(市場包容一切理論)的重新定義和實踐驗證,期權定價理論模型的建立和實踐驗證,也包括了現代銀行和全球金融的管理理論,這個時候市場匯率的決定,往往取決於兩個方面:
1、貨幣發行當局對貨幣的強制匯率定價以及在這個定價上許可的波動范圍,如人民幣、新台幣、港幣、馬來西亞林吉特、阿根廷比索等等,雖然這些貨幣不可流通,但是在貿易條件下他們還是要有兌換的;至於完全可自由兌換的貨幣,例如日元、歐元、英鎊等等,雖然他們的發行當局沒有強制制定匯率以及匯率的波動區間,但是他們都會有個底線,該貨幣的匯率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超出了底線,貨幣發行當局或最親密的貿易夥伴政府就會出面干預,最明顯的就是日元,當日元在接近100的時候日本政府就會出面干預,而當日元超過130的時候,亞洲其它國家就會不高興,會去和日本政府談判,甚至於自己悄悄地大量買入日元。
2、在市場上,大的機構、銀行是根據自己所持有的外匯資產和負責所承擔的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政策風險等因素來決定自己的匯率報價的,這是因為金融機構要保障其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至於盈利性,只有在保障了安全性和流動性之後才考慮盈利,而小機構、銀行則是根據自己在規避風險的時候向大銀行平盤時的價格決定自己的匯率報價的。
銀行的報價依據是自己的外匯負債(就是大家的存款了)和外匯資產的風險控制標准來決定的。為了防止擠兌或者其它的風險,銀行的外幣儲備必須有多樣性,這給銀行的經營帶來了極大的市場風險,所以一般的銀行針對其持有的每一種外幣都會有一個風險控制額度,比如說一億美元(風險控制額度±10%),8000萬歐元(風險控制額度±5%),一億瑞士法郎(風險控制額度±15%)……當某種貨幣的持有量高出或者少於風險控制的允許范圍的時候,銀行就必須對外平盤,使得該貨幣的持有量處於可控風險的額度內,這時候銀行會根據當時的市場價格以及自己說希望的市場價格和自己所需要的數量來制定自己對於該貨幣的報價,這個報價可能會和其它銀行的報價相近,也可能會和其它銀行的價格相差很遠。
當某種貨幣的匯率對於銀行非常有利的時候,銀行會考慮以這個價格來交易這種貨幣,但是由於存在數量、期限等諸多問題,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在路透社和Bloomberg看見的報價都是協議價,或者意向價,是否能夠按照這個價格成交,還是未知數。
銀行向自己的客戶的報價,往往是銀行可以接受的、又容易立刻對外平盤的價格,並且在數量上,遠小於自己在這種貨幣上的風險控制額度,一旦出現客戶的交易過大的時候,交易員會告訴你另外一個價格。
外匯的交易是訊價交易,也叫協議交易,銀行對外的報價也是獨立的,銀行針對每一個客戶的報價也都是獨立,我們所看到的報價,大多是綜合多個銀行的報價集中體現出來的,對於交易的獨立個體,銀行可以單獨向這個個體報價,當然銀行也可以針對某個特定的群體報價。如果你使用路透社的報價終端的話,你就可以看見,每一個報價後面都有一個銀行簡稱,這表明,這家銀行在上一時刻向市場報出(問詢)了一個該貨幣的該價格的報價,如果有人回應,這個人會直接與該銀行聯系,而不是和路透社聯系。有的時候,在和銀行進行了交易之後,在很短時間內,你就可以看見和你交易的銀行在路透社的終端上報出了一個和你的交易價格一樣的(或者是相差1~2個點的)價格,這說明,該銀行可能是由於和你進行了交易,要對外平盤,當然也可能是某個其它銀行向該銀行平盤時,該銀行頭寸不夠,需要再做一筆和你剛才的交易價一樣(或差不多)的交易,補足頭寸。由於大宗交易的交割期往往會是48小時 ,有很多時候,我們還能再路透社終端的通訊系統中看見銀行和銀行之間的詢價信息,有的時候她們的詢價很搞笑的,動不動就會說"這個價能幫我留一天(或幾個小時、一段時間)嗎?"而她的詢價對手有時候會回答"只能留12個小時,過後請重新詢價"冷冰冰的回過去,總給人以熱臉貼冷屁股的感覺。相對而言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大,但是其每一筆交易都是暗箱操作,你並不知道你的交易行實際的、可以接受的價格時什麼,你也不知道你的交易行實際的、可以接受的交易量時多少,所以我們無法通過一個合理的機制來統計交易量。另一個方面,雖然整個外匯市場每天的交易量超過2萬億美元 ,但是絕大多數交易員或者報價員在交易的時候時有交易額度授許可權制,一旦他在這個時間段的交易額度不夠了,她還會冷冰冰的告訴你,"現在沒有價",而你過5分鍾再向她詢價的時候,她會非常熱情的告訴你現在的價格是多少,有時候還會告訴你,如果你交易若干美元的該貨幣的話,還可以給你優惠N個點(老外的辦事效率就是高,這么快就申請到授權不說,還有人找他的平盤)。
Ⅷ 請問貨幣的價值是如何確定的啊
您是指匯率的定價吧,一種貨幣剛剛推出時按照發行過的外匯儲備錨定某種重要貨幣,如美元或英鎊,然後的變化就取決於發行國的外匯政策了,若是採取錨定,那央行就會盡力通過外匯交易穩定自家貨幣與目標的匯率,若是自有浮動,則每一筆交易都會通過對兌換雙方的經濟預期調整價格。理論上您是可以出價用3人民幣買一美元,只是這個出價沒有人願意賣,所以3人民幣換一美元是低估了美元價值,同理把3升到6,還是沒有願意賣的,再升到6.3,大家都願意賣了,那就高估了,再往回降。這就是外匯市場的機制
Ⅸ 人民幣的價值是如何確定的
人民幣對內貶值,是由於國內的通貨膨脹。
而通貨膨脹是怎麼產生的呢?
1.按貨幣學派的說法,通貨膨脹永遠是一個貨幣現象,即錢太多了,而錢來自流動性,來自高額的外匯儲備。
2.美元貶值,國際大宗商品如石油,礦石,糧食價格飆升,同時伴有國際金融炒家炒作,美國生物能源等因素。
3.成本推動,要素成本提高,諸如原材料、勞動力、利率。
4.短期因素,諸如雪災、地震、洪水。
5.通貨膨脹會自我實現,那便是市場預期。
而對外升值,是人民幣匯率走強了。
人民幣對外升值原因:1.中國經濟走強,當一國經濟走強,會對他國具有吸引力,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價格是由供求決定的,當大家看好中國經濟,加大持有人民幣資產意願,故人民幣升值。
2.中國經濟為出口導向型,這位中國積累了巨大的外匯儲備,達1.78萬億之巨,中國長期的低匯率政策讓中國出口佔了很大便宜,發達國家頗為不滿,認為中國搶走了他們工人的飯碗,給予人民幣升值壓力。
3.長期的低匯率政策,是中國對世界的補貼,浪費了中國的資源,污染了中國的環境,讓匯率升值,促進中國產業升級與轉型,國家也願意。
人民幣兌美元年化升值大概12%,而通貨膨脹率今年大概7%左右,人民幣在國外的購買力增強了,但在國內的購買力下降了,對擁有大宗進口的企業是利好消息,對全國人民而言,通貨膨脹是壞消息。
Ⅹ 貨幣價值是怎麼算出來的
這個可以按購買力平價理論來理解。就是說一件東西,在A地方和B地方的價值看做是一樣的,而在A地方的紙幣標價87.5,而B地方的標價100。這就形成了兩地貨幣標價的不一致,一個87.5和一個100的價格。但實際中是有很多商品的,而且每個地區的商品也不一定完全一樣,供需也不一定一樣(但如果商品是沒有限制進出口的,剔除掉兩地間的運費、保費、關稅之類的會趨向一致),所以還得進行相應的加權處理(比如按商品的數量或者其他合理的可統計的指標),最後算出來就是一個匯率差異了。這個一般都是由相關的政府部門算,央行會公布這些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