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如何發明貨幣
❶ 貨幣是誰發明的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物物交換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物物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但是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金屬貨幣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里,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的製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過鐵質貨幣。 早期的金屬貨幣是塊狀的,使用時需要先用試金石測試其成色,同時還要秤量重量。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漸建立了更加復雜而先進的貨幣制度。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的人們鑄造重量、成色統一的硬幣。這樣,在使用貨幣的時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測試成色,無疑方便得多。這些硬幣上面帶有國王或皇帝的頭像、復雜的紋章和印璽圖案,以免偽造。 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是商朝的銅貝。商代在我國歷史上也稱青銅器時代,當時相當發達的青銅冶煉業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交易活動的增加。於是,在當時最廣泛流通的貝幣由於來源的不穩定而使交易發生不便,人們便尋找更適宜的貨幣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銅上,青銅幣應運而生。但這種用青銅製作的金屬貨幣在製作上很粗糙,設計簡單,形狀不固定,沒有使用單位,在市場上也未達到廣泛使用的程度。由於其外形很像作為貨幣的貝幣,因此人們大都將其稱為銅貝。 據考古材料分析,銅貝產生以後,是與貝幣同時流通的,銅貝發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現了新的貨幣形式,即包金銅貝,它是在普通銅幣的外表包一層薄金,既華貴又耐磨。銅貝不僅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
❷ 錢怎麼發明的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產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海貝在青海省的馬馬家密文化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墓葬中均有發現。海貝甚稱原始貨幣之組。在卡約文化墓葬中海貝出土相當普遍,還發現骨貝、石貝和銅貝,反映了當時商品交換的程度。嚴格說來,人工鑄造貨幣始於春秋戰國的刀、布。秦始皇統一全國,統一貨幣後始鑄的方孔圓成為中國古代貨幣的祖型。王莽復古改制,一度恢復使用刀、布貨幣,但為時很短。直到民國改元,歷代王朝興晉、帝號變遷,所發行的錢幣雖大小有別,輕重不一,錢文各異,但方孔圓錢一直持續不衰。時至今日,古錢傳世者甚多,並不時有批量古錢出土問世。隨著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唐代會子、宋代交子相繼問世。到了元代正式發行紙鈔,明、清兩代,紙幣繼續發行。不過民間大量的商品交換和經濟往來的以方孔圓錢為主。
1958年,格爾木農場平地造田時發現的400餘張元代至正、至元年間紙鈔,其數量品種之多,保存之好,均屬全國罕見。
1956年,在西寧市隍廟街(今解放路)糧食廳基建工程中,一次發現76枚波斯薩的朝銀幣,證明青海在公元5-6世紀曾經是中亞交通的重要孔道。波斯銀幣為圓形。直徑約2.5厘米,重3.8克。正面為王者肖像,根據王者肖像的不同,銀幣分A、B二式。A式的王冠前一新目,冠的側面和後部有一雉堞形飾物,冠後有條帶末端的兩條飄飾,腦後有發警戒球狀,次間有聯球形項飾,臉前近肩處有缽羅婆文的銘文一行KADIPIRVCI(立上卑路斯)。B式的主冠,冠上的前後有翅形物,王冠的後部是一對翼翅。冠的頂前A面有一條由肩上飄起的帶形物,和警後的一條相對稱。A式、B式背面花紋相同,是一般薩珊朝銀幣的拜火教祭壇,壇上有火焰,火焰的兩側為五角星(貳元角星)和新月。祭壇的兩側各有祭祀一人,相對而立。其背後多有銘文,表示鑄造的地點和紀年。西寧市城內隍廟街出土。離波斯薩珊朝卑路斯時間(相當於我國的南北朝)。
所謂的錢就是一般等價物,在原始社會人類有交易需求的時候就存在了,那時候錢的任務通常用最常用的物品承擔,比如糧食、鹽,後來用美麗的稀有的貝殼、寶石,再後來是金屬貨幣,再後來出現了紙幣,最早的紙幣是我過南宋時期的「交子」。但若追溯最初「發明」錢的那個原始人,估計他連名字都沒有。
❸ 貨幣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
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
貨幣的發展:
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起源於商朝的貝幣。隨著商品交換的擴大,貝幣的流通數量日益龐大。由於天然貝來源有限,不敷應用,於是便出現了仿製貝。最初的仿製貝是石貝、骨貝、陶貝,以後便發展到用銅來製造,這就是銅貝。
銅鑄幣的產生,使古代貨幣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其發展及廣泛流通是早期貨幣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這一時流通的貨幣主要有四種——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接著實行了一系列鞏固封建中央集權的措施,統一貨幣就是其中之一。規定全國使用統一的貨幣,統一的貨幣分黃金和銅錢兩種,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銅錢為下幣,按枚使用,幣面鑄有「半兩」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兩,史稱半兩錢。禁止其他財物作為貨幣流通。
(3)人類如何發明貨幣擴展閱讀:
貨幣的分類:
1、流通幣
這是原本意義上的硬幣,發行的目的是為了「流通」。
2、收藏幣
收藏幣發行的目的不是為「流通」服務,而是為硬幣「收藏」服務,通常由主權發行機構以高於或遠高於面值的價格售出
3、投資幣
發行投資幣的目的既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流通」,也不是常規的「收藏」,而是為了保值和增值。投資幣是用高成色(一般99.9%以上)貴金屬(銀、金、鉑、鈀)製成的固定重量(如1/4盎司,1/2盎司,1盎司)的「幣」形金屬錠塊。
參考資料:
網路-貨幣
❹ 金錢是怎麼發明的
最初的交易是以物換物 隨著人類需求增大以物換物顯的不能滿足人們的願望 於是就有了各種各樣的替代品如金銀銅玉石等 之後就有政府統一管理鑄造的錢幣
❺ 貨幣的來源貨幣的產生
傳統教科書一般都會列出貨幣的特徵,然後說明金銀和法幣擁有這些特徵,所以金銀和法幣就成為了貨幣。但這種寫法很容易產生一個嚴重的誤導,那就是很多人會以為貨幣是可以隨意設計出來的。用另一種說法就是,貨幣是可以用計劃和法律創造出來。但歷史事實告訴我們貨幣並非由一個人,或一群聰明人創造出來,也不是某一個歷史上的國王用計劃創造出來的,而是大量行動人通過不斷交換而發現出來的。
簡單來說,貨幣必然有一個多階段的形成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發現貨幣可以有更多不同用處,最後才產生書上所說的貨幣特徵。當然未來的貨幣產生過程可能產生更多或更少的特徵,所以用書本上寫的貨幣特徵來判斷一種財貨是否是貨幣並不恰當,某一種財貨最終能否成為貨幣是由市場中的行動人決定。例如在監獄中,香煙成為貨幣並不是法律規定,而是監獄中的囚犯通過交換行動而決定。
(5)人類如何發明貨幣擴展閱讀:
羅斯巴德遵循奧派的貨幣理論傳統,不從貨幣的特徵開始寫,而是從貨幣的產生過程開始寫。奧派的貨幣理論源於門格爾,傳到米塞斯。米塞斯的《貨幣與信用原理》可以說是奧派貨幣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的典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一下。
羅斯巴德在第三章第一節首先表述直接交換的二個主要問題:第一個是需求巧合(coincidence of wants)問題;第二個是財貨分割性(indivisibility of goods)問題。需求巧合問題在上一講已經解釋過,這里就不再重復,財貨分割性問題我就直接引用原文:
「假設擁有一副犁(小編註:犁,就是一種耕地用的農器具)的D想要換取雞蛋、奶油、鞋子和很多其它商品。顯然,他不能把他的犁切分成好幾塊,用這些換取雞蛋、奶油等等。每片犁對他人的價值幾乎為零。在直接交換的體系下,一副犁在交換中幾乎沒有適銷性,即便有人生產,其數量也會很少。」
簡單來說某些財貨是不能分割使用,分割後這些財貨就無法用來滿足目的或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犁就是一個例子,把犁分割成幾塊,犁作為生產工具的用處就完全消失,變成垃圾。
對於奧派經濟學來說,問題就等於機會。誰能解決問題就能得到更高的報酬,面對直接交換的問題,人類發現了間接交換的解決辦法。間接交換的方法在上一講已經介紹過,我也不重復。重點是間接交換多了一個交換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理論上任何財貨都可以成為交換媒介,但不是每一種財貨作為交換媒介的適銷性(marketability)都一樣。請同學注意適銷性是指某個財貨在特定的市場中更容易被接受成為交換媒介,簡單來說就是容易出手。所以適銷性和市場中行動人的目的和生產並無直接關系,只有間接關系。例如張三從不吸煙,如果張三進了監獄,他依然會用香煙作為交換媒介。
從奧派理論中,間接交換剛剛出現時會有很多財貨會成為交換媒介,但市場中的行動人會逐漸發現某些財貨的適銷性更高。例如鹽作為交換媒介的適銷性比豬高,市場中的行動人會逐漸放棄用豬來做交換媒介,而採用鹽來做交換媒介。當一個交換媒介在市場中被普遍接受就變成這個市場的貨幣。
❻ 錢幣的發明人是誰又是什麼時期發明的
古代人 在古代發明的 但是具體到那個人 什麼時代 就說不出來了 貨幣(錢)就是物於物之間的交換媒介,用於衡量價值,維護經濟和平而產生的一種手段,一種等價物。 人們創建貨幣是為了更好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改變那種物品之間交換的單一形式。並且這一偉大的發明推進了人類的發展。 物物交換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物物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但是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金屬貨幣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里,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的製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過鐵質貨幣。 早期的金屬貨幣是塊狀的,使用時需要先用試金石測試其成色,同時還要秤量重量。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漸建立了更加復雜而先進的貨幣制度。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的人們鑄造重量、成色統一的硬幣。這樣,在使用貨幣的時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測試成色,無疑方便得多。這些硬幣上面帶有國王或皇帝的頭像、復雜的紋章和印璽圖案,以免偽造。 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是商朝的銅貝。商代在我國歷史上也稱青銅器時代,當時相當發達的青銅冶煉業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交易活動的增加。於是,在當時最廣泛流通的貝幣由於來源的不穩定而使交易發生不便,人們便尋找更適宜的貨幣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銅上,青銅幣應運而生。但這種用青銅製作的金屬貨幣在製作上很粗糙,設計簡單,形狀不固定,沒有使用單位,在市場上也未達到廣泛使用的程度。由於其外形很像作為貨幣的貝幣,因此人們大都將其稱為銅貝。 據考古材料分析,銅貝產生以後,是與貝幣同時流通的,銅貝發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現了新的貨幣形式,即包金銅貝,它是在普通銅幣的外表包一層薄金,既華貴又耐磨。銅貝不僅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 金銀 西方國家的主幣為金幣和銀幣,輔幣以銅、銅合金製造。隨著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易量逐漸增大,到15世紀時,經濟發達的佛蘭德斯和義大利北部各邦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的恐慌。從16世紀開始,大量來自美洲的黃金和白銀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挽救了歐洲的貨幣制度,並為其後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起步的條件。 紙幣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顯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額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屬硬幣,其重量和體積都令人感到煩惱。金屬貨幣使用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的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里、或者在人們的手中、錢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損掉。於是作為金屬貨幣的象徵符號的紙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宋朝年間於中國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
❼ 錢是誰發明的
錢的發明並沒有明確的人,它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
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錢的幾種別稱
1、青蚨。傳說中的蟲名。《太平御覽》卷九五○引 漢 劉安 《淮南萬畢術》:「青蚨還錢:青蚨一名魚伯,或曰蒲,以其子母各等,置瓮中,埋東行陰垣下,三日後開之,即相從。以母血塗八十一錢,亦以子血塗八十一錢,以其錢更互市,置子用母,置母用子,錢皆自還。」後因用以指錢。
2、布泉。《周禮·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入出」 漢 鄭玄 註:「布,泉(錢)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故以「布泉」泛指錢財、貨財。
3、孔方。即孔方兄,又稱家兄,錢的謔稱。舊時銅錢外圓,中有方孔,故名。又錢字由「金、戈、戈」組成,「戈」「哥」音同,於是「稱兄道弟」。語出 晉 魯褒 《錢神論》「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內則其方,外則其圓。其積如山,其流如川。
動靜有時,行藏有節,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難折象壽,不匱象道,故能長久,為世神寶。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無翼而飛,無足而走,解嚴毅之顏,開難發之口。」
❽ 簡述貨幣的發展過程
中國使用貨幣已有四千年歷史,是世界上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 商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
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圜錢:圓錢圓孔、圓錢方孔。
秦圜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貨幣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
南齊、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
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
東魏:沿永安五銖;
北齊:常平五銖;
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漢中等地
交子:完全可兌現的信用憑證,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17.元代的貨幣
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銀鑄幣:銀鑄幣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形態有銀錠、銀元寶等。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為對付西方銀元流入,自鑄銀元。光緒十三年,鑄造光緒元寶,又稱「龍洋」,分單龍和雙龍,另外還有光緒帝半身像銀幣
19、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有時因為特殊原因,同一個國家內的不同自治體可能也會發行不同版本的貨幣。
例如在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或甚至偏遠離島的澤西島、根西島都擁有各自發行的不同版本英鎊,並且互相可在英國境內的其他地區交易,但唯有英格蘭英鎊才是國際承認的交易貨幣,其他版本的英鎊在英國境外後可能會被拒絕收受。
由於歷史因素,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三種不同的法定貨幣,大陸地區使用人民幣,港澳地區因為實行一國兩制,香港法定貨幣是港元,澳門則是澳門元;此二者並直接或間接與美元掛鉤。
(8)人類如何發明貨幣擴展閱讀:
貨幣分類標准
方法1
以發行者來分類,可分為公錢(法定貨幣)、私營貨幣和區域貨幣(社區貨幣)。公錢一般說來由政府來發行,當它存在的時候,一般說來佔主導地位。私錢和區域貨幣則由非政府機構來發行。
按材資來分類,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使用不同的物品作為貨幣。可分為貝殼、珠子、棍子、金屬貨幣(參見商品貨幣)、紙幣以及數字貨幣。就性質來分,可分為真實貨幣和虛擬貨幣。
方法2
以物易物 定義:本身有價值(貨幣價值≠商品價值) 使用時間:古代 缺點:過程費時、不易達成交易、無保障、不易攜帶
商品貨幣 定義:本身具有價值(貨幣價值=商品價值) 缺點:沉重、易碎、無保障、不易攜帶
法定貨幣(強制貨幣) 定義:以法令強制規定(任何人皆不得拒絕)其價值(貨幣價值>商品價值)
塑膠貨幣 定義:不屬於貨幣的一種,僅為延遲支付的工具
本位:
1,金本位
最初的紙幣是以黃金為基礎的,與黃金可以自由兌換,兩者可以同時流通,紙幣的發行量也比較少。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速度空前的膨脹與發展,於是紙幣逐漸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但是它們仍然有黃金作為發行的保障。這種貨幣制度稱為「金本位」。
2,銀本位
用白銀做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通貨的基本單位由定量的銀規定的貨幣本位制。
在貨幣史上,銀比金更早地充當本位貨幣。但在充當貨幣商品方面,黃金遠勝於白銀。西方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銀本位制先是過渡到金銀復本位制,19世紀20年代後又為金本位制所取代。
到了19世紀末,隨著白銀采鑄業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白銀價值不斷降低,金銀之間的比價大幅度波動,影響了經濟的發展.除了中國以外,各國先後放棄了銀本位制。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還保留銀本位制。
3,復本位
同時規定黃金和白銀為貨幣單位基礎的本位叫做復本位。實行復本位實際上是同時實行金本位和銀本位。復本位的優點是:由於貨幣單位以兩種貴金屬為基礎,復本位貨幣價值比金本位或銀本位的貨幣更加穩定。
如果金價上漲,復本位的變化小於金本位;如果銀價上漲,復本位的變化小於銀本位。而復本位的主要問題是:它有時成為金本位,有時成為銀本位,難以起到雙重本位的作用。
復本位制亦稱金銀復本位制,是指以金、銀兩種特定鑄幣同時充作本位幣,並規定其幣值對比的一種貨幣制度。其對稱是單本位制,即銀本位制或金本位制。英、美、法等國在確立金本位以前均曾在 18~19世紀長期採用復本位制。
4,不兌現本位
不把貴金屬作為貨幣單位的基礎,並且規定紙幣不兌換貴金屬的本位叫做不兌現本位,又稱為信用本位。按照這種本位制,人們可以用一種紙幣兌換另一種紙幣,但不能兌換貴金屬。
當代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金本位或銀本位制條件下,一國的貨幣供給量取決於它的貴金屬存量,而貴金屬存量又取決於貴金屬的勘探和開采情況,所以貨幣供給量不能適應經濟變化和發展的需要。
但是在不兌換本位制條件下,政府可以決定貨幣供給量。因此,不兌現本位制更有利於政府對經濟的調節。
5,紙幣本位
紙幣本位制,亦稱「自由本位制」。以國家發行的紙幣作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其特點是國家不規定紙幣的含金量,也不允許紙幣與金(銀)兌換,紙幣作為主幣流通,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國家也發行少量金屬鑄幣作為輔幣流通,但輔幣價值與用以鑄造它的金屬商品價值無關。
由於發行紙幣是國家的特權,在中央銀行國有化之後,國家便委託中央銀行發行紙幣。中央銀行發行紙幣的方式是通過信貸程序進行的,所以紙幣實際上是一種信用貨幣。
由於該種貨幣制度不與黃金掛鉤,紙幣發行量一般由國家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來決定,國家要對其實行嚴格的管理,所以也叫「有管理的通貨制度」。當今世界各國的貨幣制度,幾乎都是紙幣本位制。
❾ 怎樣發明錢的
錢,是用來交易的。最早的時候就是純物質的交換,比如說,要用一隻羊換一袋米,如果集市上沒有人換,就得用羊先換別的東西,再去交換米。有時候一天也換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非常的麻煩。時間一長人們就用一些具體物質,比如貝殼,寶石等專門用於交換,到最後發展到金屬貨幣,直到南宋出現的最早的紙制錢幣,稱為交子。錢就這樣產生了
❿ 金錢是誰發明的
金錢,或者說貨幣,並不是誰發明的,而是經過長時間慢慢演化來的。
從原始社會就開始出現一種以物易物的簡單交易方式,比如一隻雞換一袋米這樣。
後來,有些東西在直接交換上存在障礙,就以最常用的必需品來做中間環節,比如一隻雞先換回一袋鹽或米,在用鹽或米來換其它物品。
再後來,這樣的交易模式也出現了障礙。就出現了【一般等價物】,比如稀有的貝殼或石頭等,用來充當交易的中間環節,它的好處是,它的價值固定。這樣一來,你不必為了換一頭牛而帶上相當於一頭牛的價值的米,只需要按照規定的價值度帶足貝殼錢/石頭錢,賣家隨時可以用這些「錢」來交換需要的物品。
之後隨著人類文明發展,貨幣也不斷發生變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用金屬來充當。直到南宋時候,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往後就這么一直發展下去,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