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如何配合
『壹』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類型是什麼
(1)“雙松”搭配類型:是指擴張性財政政策與擴張性貨幣政策的組合
適用情況:當經濟中出現嚴重通貨緊縮時可以採取這種政策組合。
政策結果:使社會總需求擴大,刺激經濟增長、擴大就業,但也會帶來通貨膨脹風險
(2).“雙緊”搭配類型:緊縮性財政政策與緊縮性貨幣政策的組合
適用情況:當經濟中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可以採取這種政策組合。
政策結果:有效抑制需求膨脹與通貨膨脹,但也可能帶來經濟停滯的後果
(3).“松緊”搭配類型
①緊的財政政策與松的貨幣政策的組合
適用情況:在控制通貨膨脹的同時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但貨幣政策過松,也難以制止通貨膨脹;
②松的財政政策與緊的貨幣政策的組合。
適用情況:在保持經濟適度增長的同時盡可能地避免通貨膨脹。但長期使用這種政策組合,會積累大量的
財政赤字。
【07年單選】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雙緊”類型,適合於()時採用。
A.經濟中出現嚴重通貨緊縮
B.經濟中出現嚴重通貨膨脹
C.保持經濟適度增長的同時盡可能地避免通貨膨脹
D.控制通貨膨脹的同時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
【答案】B
解析:注意其他各種政策的適用情況
【多選】下列屬於“松”的政策措施有()。
A.增加稅收
B.增加政府支出
C.降低利率
D.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
E.提高再貼現率
答案:BC
解析:松的政策措施:減稅,增加政府支出,降低准備金率與利息率,擴大信貸支出
『貳』 論述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如何配合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實踐往往要配合使用
所謂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配合指政府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按某種形式搭配組合起調節總需求終實現宏觀經濟內外平衡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使用般四種模式:
1、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即雙松政策
松財政政策松貨幣政策能更力刺激經濟面通減少稅收或擴支規模等松財政政策增加社總需求增加民收入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面通降低定準備金率、降低再貼現率、買進政府債券等松貨幣政策增加商業銀行儲備金擴信貸規模增加貨幣供給抑制利率升消除或減少松財政政策擠效應使總需求增加其結利率變條件刺激經濟並通投資乘數作用使民收入業機增加消除經濟衰退失業比單獨運用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更緩衰退、刺激經濟作用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搭配所適用經濟初始狀態:(1)存比較高失業率;(2)部企業工足設備閑置;(3)量資源待發;(4)市場疲軟、沒通脹現象;(5)際收支盈餘狀態種搭配模式面刺激進口產品需求減少際收支盈餘另面推產降低失業率促進作用種模式能夠短間內提高社總需求見效迅速運用應謹慎掌握尺度造通貨膨脹危險
2、緊縮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即雙緊政策
經濟度繁榮通貨膨脹嚴重緊財政政策緊貨幣政策配合使用說通增加稅收減少政府支規模等緊財政政策壓縮總需求需求面抑制通貨膨脹利用提高定存款准備金率等緊貨幣政策減少商業銀行准備金使利率提高投資降貨幣供給量減少利於抑制通貨膨脹同由於緊財政政策抑制總需求同使利率降通緊貨幣政策使利率升使利率降起刺激總需求作用其結利率變情況抑制經濟度繁榮使總需求總產降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搭配初始狀態:(1)、經濟處於高通貨膨脹;(2)、存高失業率;(3)、際收支現巨額赤字削減總需求面利於抑制通貨膨脹、保證貨幣物價穩定另面助於改善際收支狀況減少際收支赤字模式運用往往造經濟停滯
3、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
種政策組合結利率升總產變化確定具體說種模式刺激總需求同能抑制通貨膨脹松財政政策通減稅、增加支助於克服總需求足經濟蕭條緊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給量進抑制由於松財政政策引起通貨膨脹壓力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搭配適宜條件:(1)、經濟停滯前甚至衰退;(2)、社總需求足;(3)、物價穩定沒通貨膨脹跡象;(4、)失業率高;(5)、際收支赤字種條件用松財政政策拉內需付經濟衰退用緊貨幣政策減少際收支赤字調節際收支平衡助於促進宏觀經濟內外均衡
4、緊縮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
同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相反種政策組合結利率降總產變化確定面通增加稅收控制支規模壓縮社總需求抑制通貨膨脹;另面採取松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應保持經濟適度增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搭配適宜條件:(1)、經濟熱;(2)、物價漲、通貨膨脹;(3)、社失業率低;(4)、際收支現順差狀態採取緊縮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配合適宜前者用付通貨膨脹者用減少際收支盈餘(通刺激進口低利率刺激資本流)助於促進宏觀經濟內外均衡
看述四種組合各特點現實四種政策搭配與選擇復雜問題採取哪種形式應視經濟情況定靈、適運用
『叄』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如何配合
根據具體的情況和不同目標,選擇不同的政策組合。
一般來說,當經濟蕭條但又不太嚴重時,可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又用緊縮性貨幣政策控制通貨膨脹;當經濟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時,可採用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用緊縮的貨幣政策來提高利率,降低總需求水平,又緊縮財政,以防止利率過分提高。當經濟出現通貨膨脹又不太嚴重時,用緊縮性財政政策和擴張行貨幣政策,用緊縮性財政壓縮總需求,又用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財政中過度緊縮而引起衰退;當經濟嚴重蕭條時,可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用擴張性政策增加總需求,用擴張貨幣政策降低利率以克服「擠出效應」。
『肆』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如何配合發揮作用,急需!!!
貨幣政策是央行對貨幣供給數量的多寡財政政策是政府稅收和支出多寡進而調節總需求貨幣政策的寬松和收緊直接影響市場上的貨幣數量,從而影響需求和生產財政支出會調節總需求,但其行業偏向會導致利潤率的不均衡,從而造成結構性通脹1.在低利率下,通貨膨脹上升,投資增長,投資以復制性投資為主,創新投資回落,創新投資指生產力提高或發明新產品。失業率下降,如果創新投資少人化明顯,失業率下降幅度小,反之失業率下降幅度大,通貨膨脹上升引起工資上漲,工資上漲不如通貨膨脹快,市場收縮產品生產減少,經濟增長放慢,投資減少。行業間平均利潤率差異達到最大化,並開始收縮。2.通貨膨脹達到最高,由通貨膨脹帶來的負面影響迫使利息率提高,復制性投資的成本上升,且投資減少;而創新投資的比重增加,投資總量減少,失業率提升,通貨膨脹回落,產品生產繼續減少。3.利息率提到最高,復制性投資大幅度減少,創新投資佔主體,投資總量降到最低,通貨膨脹繼續回落,達到最低值並反彈,失業率小幅上升或大幅上升,這是因為企業的資金成本達到最高,復制性投資達到最低,企業可能大量裁員,如果創新投資以少人化為目的則失業率迅速提升;相反則創新投資可以接收一部分勞動力。由於高利息率,創新投資也不會快速增長因而失業人員的增加大於就業人員的增加,失業率可能小幅上升。創新投資可能引起短期經濟增長,但後期市場收縮會阻止經濟增長,由於創新投資的小幅增加帶來了經濟增長,如果政府要減少失業率,市場預期前景好,利息率就會降低,通貨膨脹開始上升。4.利息率的下降產生了作用,經濟增長,投資增加,創新投資成果產生的效果明顯,復制性投資回升,產品增加,復制性投資可能超過創新性投資,行業利潤率平均化小且開始拉大,市場需求增長,失業率下降,通貨膨脹繼續回升,從而進入新的周期。未來通貨膨脹將更加不易衡量和控制,這是因為未來的經濟表現為知識經濟,無形產品會在經濟增長中占更大的比重,而這種產品定價更加多樣化,例如成套價值體系或不明確不易衡量的價值體系,將使顧客的議價能力更弱。如現在的網路產品;附加產品與服務的綜合成本更加隱形化。政府對價格的控制更加困難。行業利差被強制性拉大,通貨膨脹的破壞性將更大。政府對經濟調控的職能總的說來有三個:其一促進經濟增長;其二平衡收入與分配;其三協調行業間利差。資本差異化為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提供了依據,而通貨膨脹轉移了收入與分配;這個過程使得資本經濟形成了你追我趕的原動力,這也是資本經濟取之不盡的活力之源。
『伍』 財政學問題1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組合方式有哪些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組合拳主要有以下四種:"雙松"、"雙緊"、"一松一緊"和"一緊一松"。
"雙松",即在經濟蕭條時期,可以同時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雙管齊下,使經濟所受到的刺激更為迅猛;"雙緊",即在經濟高漲時期,同時採用緊縮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使經濟緊縮的程度更為強烈;"一松一緊"和"一緊一松",即對宏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實行松緊搭配,以使一種政策的副作用被另一種性質相反的政策抵消掉。
緊縮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財政政策,前者在我國經濟低迷居民消費水平低時採用,而後者則是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和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時使用。我國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互相搭配組合使用的,因此我國的貨幣政策是與匯率成反比的,匯率越低貨幣在市面上流通越快,反之亦然,我國的經濟秩序的良好運轉主要就是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相互協調下完成的。
【拓展資料】
財政政策是國家制定的指導財政分配活動和處理各種財政分配關系的基本准則。它是客觀存在的財政分配關系在國家意志上的反映。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又是國家干預經濟,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的工具。"一切剝削階級國家的財政政策都是為著維護其超經濟的剝削關系。當其統治者處於上升時期時,往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採取較為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財政政策。但隨著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財政政策會變得越來越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從而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這段話指的是剝削階級國家怎麼使用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屬於金融政策的一種,指的是中央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和信用量的方針、政策以及具體措施的總稱。貨幣政策的實質是國家對貨幣的供應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而採取「緊」,「松」或「適度」等不同的政策趨向,中央銀行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市場利率,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來影響民間的資本投資,從而間接控制總需求來影響宏觀經濟運行。調節總需求的貨幣政策的工具包括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貼現政策以及基準利率四種。
『陸』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有哪些配合方式
1.
積極的財政政策+寬松的貨幣政策;
2.
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
3.
積極的財政政策+緊縮的貨幣政策;
4.
穩健的財政政策+寬松的貨幣政策;
5.
穩健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
6.
穩健的財政政策+緊縮的貨幣政策;
7.
緊縮的財政政策+寬松的貨幣政策;
8.
緊縮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
9.
緊縮的財政政策+緊縮的貨幣政策。
兩種政策都分為寬松、中性、緊縮,所以共有9中組合。
『柒』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如何配合起來使用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主要包括信貸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縮信貸和提高利率是「緊」的貨幣政策,能夠抑制社會總需求,但制約投資和短期內發展,反之,是「松」的貨幣政策,能擴大社會總需求,對投資和短期內發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貨膨脹率的上升。財政政策包括國家稅收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增稅和減支是「緊」的財政政策,可以減少社會需求總量,但對投資不利。反之,是「松」的財政政策,有利於投資,但社會需求總量的擴大容易導致通貨膨脹。
雖然這兩項政策在宏觀經濟運行中都有較強的調節能力,但僅靠一項政策很難全面實現宏觀經濟的調控目標,沒有雙方的配合,單個政策的實施效果將會大大減弱,這就要求二者相互協調,密切配合,充分發揮綜合優勢。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有四種不同的搭配組合,政府究竟採用哪種取決於客觀的經濟環境,實際上主要取決於政府對客觀經濟情況的判斷。概括地說,「一松一緊」主要是解決結構問題;單獨使用「雙松」或「雙緊」主要為解決總量問題。
在市場經濟中,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國家履行宏觀經濟管理職能的兩個最重要的調節手段,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中,由於根本利益一致和統一的總體經濟目標,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實施具有堅實的基礎,同時這兩大政策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為它們之間的協調配合奠定了牢固的基礎。但由於這兩大政策在我國也是各有其特殊作用,調節的側重面也不同,因此,這兩大政策又具有相對獨立性,二者既不能簡單地等同或混同,又不能各行其是,而應該相互協調,密切配合,以實現宏觀經濟管理的目標。
『捌』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配合解決問題
我國貨幣政策工具和財政政策工具的協調配合主要表現為財政投資項目中的銀行配套貸款。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還要求國債發行與中央銀行公開市場的反向操作結合。
2、政策時效的協調配合。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是兩種長短不同的政策時效的搭配。貨幣政策則以微調為主,在啟動經濟增長方面明顯滯後,但在抑制經濟過熱、控制通貨膨脹方面具有長期成效。財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為特徵,有迅速啟動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但容易引起過度赤字、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因而,在財政政策發揮的是經濟增長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調整,不能長期大量使用。
3、政策功能的協調配合。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功能的協調配合還體現在:「適當的或積極的貨幣政策」,應以不違背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為前提,這樣可以減少擴張性財政政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政策性貸款風險。財政政策的投資范圍不應與貨幣政策的投資范圍完全重合。基礎性和公益性投資項目還是應該以財政政策投資為主,而競爭性投資項目只能是貨幣政策的投資范圍,否則就會形成盲目投資,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4、調控主體、層次、方式的協調配合。由於貨幣政策權力的高度集中,貨幣政策往往只包括兩個層次,即宏觀層面和中觀層面。宏觀層面是指貨幣政策通過對貨幣供應量、利率等因素的影響,直接調控社會總供求、就業、國民收入等宏觀經濟變數,中觀層指信貸政策,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發展需要,調整信貸資金存量和增量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而財政政策由於政府的多層次性及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形成了多層次的調節體系,可以分為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宏觀層是國家通過預算、稅率等影響宏觀經濟總量,影響社會總供求關系。中觀層則主要是通過財政的投資性支出、轉移性支出等,調整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解決公平、協調發展等重大問題。微觀層則是指通過財政補貼、轉移性支付中形成個人收入部分對居民和企業的影響。(5)
第二種觀點認為,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差異表明,只有將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常見的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雙「緊」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此種結合方式的積極效應是可以強烈地抑制總需求,控制通貨膨脹;其消極效應是容易造成經濟萎縮。
2.雙「松」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其積極效應是可以強烈地刺激投資,促進經濟增長;消極效應是往往產生財政赤字、信用膨脹並誘發通貨膨脹。
3.「松」「緊」搭配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松」「緊」搭配的財政貨幣政策是在經濟調控中最常用的調節方式。如何搭配二者的「松」「緊」則取決於客觀經濟狀況。例如,當經濟中出現貨幣發行過多但還未演變為通貨膨脹時,為了經濟的穩定發展,不應急於收緊銀根,回籠貨幣,而應採取增加財政收入、緊縮財政支出的對策,即選擇「松」貨幣政策與「緊」財政政策的搭配;而當通貨膨脹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時,就應採取緊縮銀根、回籠貨幣的「緊」貨幣政策與擴大支出、減少收入的「松」財政政策,,以壓縮需求,增加供給,使經濟增長能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又如,當經濟發展中出現財政赤字但經濟增長速度尚可觀時,不應急於緊縮財政,而應減少貨幣供應、控制貸款,選擇「松」財政與「緊」貨幣的搭配;而當經濟發展中主要矛盾為財政赤字並伴隨經濟增長停滯時,財政應努力增加收入壓縮支出,而銀行則應放鬆銀根、發行貨幣,即選擇「緊」財政與「松」貨幣的搭配,藉以啟動經濟、促進經濟增長,同時防止通貨膨脹的出現。(6)
『玖』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搭配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對國民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宏觀調控,主要是間接地價值地調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為影響與制約價值分配的兩個主要因素,在國家宏觀價值調控中佔有主導地位。為了有效地運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對我國經濟運行過程進行管理,並且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調控效能,本文就此問題略抒管見。 一、正確理解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各有特色,在宏觀經濟管理中各有優勢,兩者既相互聯系互為補充,又各自獨立不可替代,具體表現: (一)兩者的目標相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同屬政府管理宏觀經濟的兩大經濟政策,兩者的目標一致,雖然可供具體操作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兩者都是以經濟穩定增長,物價相對穩定為最終目標。 (二)兩者的功能不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在調控社會總供給總需求上具有不同的功能,尤其是貨幣政策需求總量的控制更具有力度;但在我國傳統經濟政策中,往往只重視財政政策對總量的控制,而僅僅把銀行看作是財政的出納機構,機械地視銀行為財政的附屬物。其實財政在總量的控制上只能改變總量的分布結構,如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來增加其有效供給,它對總需求的調控卻沒有貨幣政策更為直接。 (三)兩者的效率不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在解決市場經濟中的公平與效率兩大問題上功效不同。財政政策可以運用稅收杠桿與財政補貼等經濟手段,對不同的經濟效益主體,實施不同程度的調節,在解決社會分配的公平性問題上,尤其是通過所得稅調節,具有獨特的作用,而貨幣政策由於受信貸利潤最大化原則的制約,是很少顧及到公平性原則問題。 (四)兩者的作用不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在穩定物價方面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一般而言,貨幣政策對調節物價總水平的作用更為突出,通過變動基礎貨幣,調整存貸利率,影響社會總需求,尤其是對資源約束型經濟效果更為顯著,而財政政策在這一方面卻難以與貨幣政策相比。 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調控模式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調控的模式有三種可供選擇: (一)「松財政與松貨幣」政策模式,即「雙松」模式,它通常是在有效需求不足時,政府通過稅收支出投資優惠,調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備率等來刺激社會需求,以使經濟復甦。 (二)「緊財政與緊貨幣」政策模式,即「雙緊」模式,它通常在需求過旺,供需缺口過度拉大時,政府為抑制過度膨脹的需求,防止通貨膨脹給社會經濟帶來嚴重震盪,通過壓縮財政支出,提高利率,提高法定準備金,控制信貸計劃,進而控制社會總需求。 (三)「緊財政和松貨幣」政策模式,即「一松一緊」模式。前者是指政府通過擴大財政支出,運用稅收優惠鼓勵政策進行投資,同時,控制貨幣流通量,防止通貨膨脹加劇,後者是指政府擴大信貸規模,降低存貸利率以鼓勵投資,同時,減少政府支出,減輕對市場的壓力,以穩定物價,使總供給與總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三、現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最佳模式選擇 筆者認為現階段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 應該採用「松緊搭配」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最佳選擇, 其理由:(一)從調控模式上看,「松財政與松貨幣」模式會帶來較高的投資和較高的經濟增長,是符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及總量基本平衡而結構不夠合理的經濟現狀,具有堅實的國情基礎。 (二)從財政管理上看,我國財政比較困難。1991年至1992年預算執行過程中出現過赤字達237.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為206.4億元,地方財政赤字為31.1億元,1979年至1992年累計赤字達1000億元。財政收不抵支現象一直困擾著我國財政,「分灶吃飯」的財政包干體制,不但沒有解決財力分散的格局,反而助長了區域封鎖,同時承包制不僅承包了利潤,而且也變相承包了稅種,各地方以局部利益為目標,引起了強有力的投 資沖動,變相承包稅種,越權減免,開發區低價批租,亂開保稅區等,嚴重地沖擊了中央財政、使本來就舉步艱難的國家財政雪上加霜。而市場經濟需要進一步加強中央政府對宏觀經濟的價值調控,因此,提高中央收入占整個財政收入的比重,實施緊縮財政政策,是我國目前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客觀要求。 (三)從貨幣政策職能上看,在實施緊縮財政的同時,必須輔以松的貨幣政策,這是因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時期,擴張的經濟必然對貨幣提出擴張的需求。資金是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血液,是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加油站,資金不足的矛盾,在緊財政的情況下只能運用較松的貨幣政策,通過融資、拆借和非金融機構信貸,加以彌補,從而使建設資金得以及時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擴充了資源有效配置的空間,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後勁。學報但是,應該指出的是, 在實施「松貨幣」政策的同時,也必須注意信貸資金結構的調整,必須注意規范信貸行為,必須注意目前貨幣超經濟增長的趨勢。因此,在緊財政情況下,加強中央銀行對貨幣總供應量和信貸總規模的控制,以創造一個幣值穩定的流通環境,是極其重要的。
『拾』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如何配合
根據具體的情況和不同目標,選擇不同的政策組合。
一般來說,當經濟蕭條但又不太嚴重時,可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又用緊縮性貨幣政策控制通貨膨脹;當經濟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時,可採用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用緊縮的貨幣政策來提高利率,降低總需求水平,又緊縮財政,以防止利率過分提高。當經濟出現通貨膨脹又不太嚴重時,用緊縮性財政政策和擴張行貨幣政策,用緊縮性財政壓縮總需求,又用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財政中過度緊縮而引起衰退;當經濟嚴重蕭條時,可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用擴張性政策增加總需求,用擴張貨幣政策降低利率以克服「擠出效應」。
貨幣與財政政策配合的主要方式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很好地配合運用,才能避免矛盾,盡量縮短政策時差,有效實現總體經濟目標。各國政府同時利用兩大政策干預經濟時,一般可以有以下四種組合:
(1)松的財政政策和松的貨幣政策
即「雙松」政策,其應用背景是:社會有效需求嚴重不足,生產資源大量閑置,解決失業和刺激經濟增長成為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政策組合是:財政擴大支出,降低稅率;央行增加貨幣供應,降低市場利率,以抵銷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但「雙松」政策往往引起財政赤字,造成信用膨脹。因此,「雙松」政策的結果可能造成通貨膨脹。
(2)緊的財政政策與緊的貨幣政策
即「雙緊」政策,其應用背景是:社會總需求極度膨脹,社會總供給嚴重不足,物價大幅攀升,抑制通脹成為首要目標。政策組合是:財政削減政府支出,提高稅率;央行減少貨幣供應,調高利率。「雙緊」政策會使財政赤字減少或有財政結余,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並使通貨膨脹受到控制。但是,「雙緊」的結果可能帶來經濟萎縮。
(3)緊的財政政策和松的貨幣政策
其應用背景是:政府開支過大,物價基本穩定,經濟結構合理,但企業投資並不旺盛,促使經濟較快增長成為主要目標。政策組合是:財政削減政府支出,提高稅率;央行增加貨幣供應,降低市場利率。這樣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4)松的財政政策和緊的貨幣政策
其應用背景是: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並存,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失衡。治理「滯脹」、刺激經濟增長成為首要目標。政策組合是:在實施緊的貨幣政策同時實施減稅和增加財政支出,利用財政杠桿調節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促進經濟增長,緩解滯脹。
一般來說,「一松一緊」主要是解決結構問題:「雙松」或「雙緊」主要為解決總量問題。在總量平衡的情況下,調整經濟結構和政府與公眾間的投資比例,一般採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一松一緊」的辦法。在總量失衡的情況下,微量調整,一般單獨使用財政或貨幣政策。根據西方國家的經驗,貨幣政策在短期內見效快,但長期調整還要靠財政政策。在總量失衡較為嚴重的情況下,政府要達到「擴張」或「緊縮」的目的,一般同時使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種手段,即「雙松」或「雙緊」。在總量失衡和結構失調並存的情況下,政府一般採用先調總量,後調結構的辦法,即在放鬆或緊縮總量的前提下調整結構,使經濟在穩定中恢復均衡。
除了以上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使用的一般模式,若將中性貨幣政策與中性財政政策分別與上述松緊狀況搭配,又可產生多種不同配合。
究竟採取什麼樣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相配合,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採用哪種組合方式,取決於對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的透徹分析和對宏觀經濟形勢的正確判斷。實事求是、切合國情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