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貨幣對現代有什麼價值
㈠ 貨幣的統一發行對一個國家的意義是什麼
統一度量衡改變了混亂局面,便利了經濟交往和發展。統一貨幣為後來所沿用,只是重量、大小不一。
貨幣的統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換和物資交流,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
㈡ 秦國統一貨幣對當時和後世產生了什麼深遠的影響
統一貨幣為後來歷代王朝所沿用,只是重量、大小不一。貨幣的統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換和物資交流,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它開創了錢幣史上圓形方孔之先河,在中國貨幣史上具有里程碑式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㈢ 統一貨幣對後代有什麼影響
統一貨幣可以增強經濟的發展,對後代來說,發展會更加快速,交易更加便利,活躍,生活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㈣ 秦始皇統一貨幣的好處有哪些
秦始皇把原6國的兵器全都收繳到京城咸陽來,回爐熔鑄成12個大銅人和許多銅器。把它們立在咸陽宮殿前面的兩邊,象徵著秦始皇滅亡6國統一中原。
秦始皇以圓形方孔、每個重半兩的錢作為全國統一的貨幣。秦始皇下令規定了統一的度量衡,如尺寸、升斗、斤兩等。這樣各地經商,做買賣都沒有困難,因而促進了經濟的繁榮。
原六國的車輛和道路也都不同,這樣不方便。於是秦始皇下令,規定車輛上兩個子間的距離,一律都定為6尺。又修築從京城咸陽到全國各個重要地方的大路。
戰國時期的文字也是不盡相同的,所以秦始皇又下令統一文字,規定一種叫做小篆的字體,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標准文字。後來整理成一種比小篆更便於書寫的字體,叫作隸書。隸書跟現在的楷書已經很相像了。
這樣各地的文化交流就方便多了。
㈤ 秦始皇統一貨幣有什麼作用
秦始皇統一貨幣的作用:
1.半兩錢即變為全國最早的統一貨幣,結束了刀、布、環(圓形方孔)錢長期混用的割裂局面,在中國貨幣史上具有里程碑式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秦國掃六合後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貨幣的統一鞏固了親過的統一,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3.統一貨幣,促進了全國經濟交流,也為後世錢幣的形狀打下基礎,此後一直到清朝使用的主貨幣都是這種圓形方孔銅錢。
秦始皇採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
㈥ 秦皇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對後世有什麼深遠影響
統一度量衡改變了戰國以來度量衡的混亂局面,便利了經濟交往和發展。統一貨幣為後來歷代王朝所沿用,只是重量、大小不一。貨幣的統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換和物資交流,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
文化方面。教材介紹了三點措施及其作用。
統一文字。小篆是當時的官方文字,民間則使用更加簡易的隸書。文字的統一,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秦統一文字後,漢字的字形結構基本定型,影響深遠。
㈦ 秦始皇統一了文字和貨幣有什麼重大意義
簡介:秦統一文字、貨幣、與度量衡的歷史意義
一、統一文字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諸侯國各自為政,文字、度量衡、貨幣等均有不同,秦始皇在全國統一之後採取了許多統一的措施。
在秦統一之前,文字的形體非常紊亂,同一個字所採用的聲符、形符都有很大的差異。這給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了嚴重障礙。因此,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對文字進行整理,制定出小篆,作為標准文字,通用於公文法令。
後來程邈又根據當時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出更為簡便的新書體──隸書,作為通用文字在全國范圍推廣。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證明秦朝的官方文書已經使用隸書。先秦古字經過這次整理後,字體結構得到簡化和定形,這對推行法令、傳播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統一貨幣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不同的國家,鑄幣也往往不同。但是,銅幣已成為當時流通領域里的主要貨幣,各國的銅幣在形狀、大小、輕重以及計算單位上卻有很大差異。從形狀上看,當時各國的銅幣可以分為布幣、刀幣、圓錢、銅貝四類。布幣的形狀類似金屬農具(布),主要在趙、魏、韓等國使用。刀幣的形狀象刀,主要在齊、燕、趙國流通。圓錢,分為外圓內有方孔和圓孔兩種,主要是在秦、東周、西周以及趙、魏的黃河沿岸地區使用。銅貝,形狀類似海貝,俗稱"蟻鼻錢",主要是在楚國使用。
幣制的不統一,嚴重阻礙著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統一國家的財政收支。所以,秦統一後,秦始皇下令統一全國貨幣,採取的措施主要有三項:首先將鑄幣權收歸國家,禁止地方和私人鑄幣,對於私自鑄幣者,不僅沒收其所鑄錢幣,還要拘捕和嚴懲私自鑄幣者;其次,明確規定貨幣種類。秦朝的法定貨幣為黃金和銅錢,黃金屬於上幣,銅錢屬於下幣。銅錢為圓形方孔錢,上面鑄有"半兩"的字樣,每錢重十二銖;再次是廢除原來六國使用的布幣、刀幣、銅貝等各種貨幣,不準以龜貝、珠玉、銀錫等充當貨幣。
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其形狀、大小、輕重各不相同,特別是價值不等,換算困難。
秦滅六國後,實行統一貨幣措施:貨幣分二等,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圓形方孔的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這就克服了過去貨幣不統一的混亂狀態,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換和經濟交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了六國, 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國。為了消除諸侯割據留下的殘跡,鞏固國家的統一,秦始皇在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的同時,推行了統一貨幣的重大舉措。統一貨幣,實際就是把秦國原有的貨幣推廣到全國,廢除六國諸侯的鑄幣。
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三等,黃金以溢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當時成熟的貨幣是銅鑄幣,即圓形方孔半兩錢,在那時的交換經濟中是最常用的一種貨幣。這種"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即幣面價值與所含金屬價值一致。這不是一句空話,秦始皇當時力圖這樣做。他在平六國後,控制了全國的銅資源,又有收繳六國貨幣等廢銅,為了提高統一貨幣威信,為了把貨幣穩定在一個健全的基礎上,為了使盜鑄者無利可圖,有條件和有必要使其所鑄半兩錢盡可能規范化、標准化。
關於秦代半兩錢的重量,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古今注》雲:"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據關漢亨推算,秦標准尺合今制0.231米,錢徑一寸二分相當於2.8厘米,不夠標准半兩錢的錢徑,屬於中型半兩錢。
秦始皇統一貨幣時鑄的標准半兩錢,根據目前出土資料可概括出以下特徵:(1)錢重半兩,即12銖,合今7.8克,一般在8克左右,錢徑在3厘米以上;(2)錢文屬秦小篆,字形寬博, 筆劃方折規范;(3)製作較精整,周邊流銅已經修磨。
秦朝統一度量衡的目的在於保證政府的賦稅收入,但它對消除各地割據勢力的影響,以及促進經濟發展、文化交流也起了重要作用。由於這種圓形方孔錢容易貫穿,攜帶方便,磨損率低,從此成為中國封建王朝銅幣的主要形式。
秦始皇統一貨幣,消除了各地區間的幣制上的不統一狀態,秦王朝制定的圓形方孔錢,成為中國封建社會貨幣的基本形制,沿用了二千多年。由於幣制的統一,克服了以往因諸侯割據造成的貨幣雜亂,大大便利了全國各地的商品交換和經濟往來,也有利於封建國家的賦稅徵收,促進了經濟上統一局面的發展,這是鞏固全國政治統一的重要條件;這一盛舉開創了中國貨幣史的新紀元,廢除了那些帶有原始形態的刀幣、布幣、蟻鼻錢等諸侯雜幣,選擇了最先進的貨幣形式,使中國貨幣進入規范化、標准化的軌道。 三、統一度量衡
度制是指衡量物體長度的標准。
量制是指衡量物體體積的標准。
衡制是指衡量物體重量的標准。 戰國時期,度量衡制度相當混亂。秦統一後,把商鞅變法時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國,並專門頒發了統一度量衡的詔書,把它銘刻在官定的度量衡器上,發到全國,作為標准器具。
秦統一前,由於各國的度量衡十分混亂,計量單位不統一。單以長度而論就有數種傳世銅尺可以為證,如長沙楚國銅尺兩邊長度分別為22.7厘米和22.3厘米;安徽壽縣楚銅尺長為22.5厘米;洛陽金村銅尺長22.1厘米。1尺的長度相差多達0.6厘米。在量制方面,各國的差異更大,齊國自田氏以來,實行以升、豆、登、種為單位,即"五升為豆,各自其五以登於釜,十釜為種"。而魏國則以益、斗、斛為單位。至於衡制方面則更加混亂,單位名稱差別更大。楚國的衡器是天平砝碼,以銖、兩、斤為單位;趙國則以鎰、為單位;東周、西周以孚、為單位。
秦統一後,衡制仍因襲前代。但各國度量衡制度相當混亂,計量單位很不一致,秦始皇在全面的改革中,對度量衡加以了統一。
度量衡是商品交換的必須工具,又與國家賦稅收入有著直接的關系。秦統一度量衡,其用途便也十分明顯,那就是便於封建政府向農民徵收賦稅,同時也有利於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經濟的發展與交流。
計量長短的器具稱為度,測定計算容積的器皿稱為量,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稱為衡。秦滅六國後,明令統一度量衡,使長度、容積、重量都有了統一的標准。根據秦權("權"即是今天所稱的"砝碼")上自銘所示量值實測折算,秦一斤應為250克。秦的量器也已發現多件,經實測一升為202毫升。至今尚未發現秦尺,但可以通過商鞅銅方升計算出秦的度值。1尺=23.1厘米,這個數值,既是商鞅時的度值,也是秦統一後的度值。由於度量衡在使用中受到磨損,產生偏差,為此秦明令規定,每年都要對度量衡進行檢驗,校正。
度量衡是商品交換中所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國家收取賦稅的重要標准。秦統一後,秦始皇下令,以秦國的度量衡為標准,統一其他六國的度量衡器。具體措施是將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全文刻在新製作的度量衡標准器上。這樣既可以提供更多的標准器,又可以宣傳秦始皇的功績。統一後,秦朝的度制以寸、尺、丈、引為單位,以十為進位制度;量制方面以龠、合、升、斗、桶(斛)為單位,也是十進制;衡制方面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進位是二十四銖為一兩,一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
現存咸陽出土的"大良造商鞅量"底面,即補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同時,還繼續執行度量衡定期檢查制度,每年二月對全國度量衡器進行鑒定,以保證計量器具的准確和統一。 四、統一車軌、馳道 五、歷史意義 秦始皇統一貨幣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一樣,有重大歷史意義。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成為維護中國封建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
㈧ 你覺得世界統一貨幣會怎樣
過去幾十年來,美元已經成為無可置疑的全球貨幣,世界各國持有美元在各地市場進行交易,特別的石油。Steil寫道:「美元當今的特權地位不是天上賜予的,美元最終也是被另一種誠信的貨幣所支持,別人會願意接受它在過去買到的等值的東西在未來的回報。這給了美國政府機構巨大的負擔以保證這種誠信。不幸的是,這些機構未能肩負起這一重擔。魯莽的美國財政政策正在削弱美元一直處於擴張的全球貨幣的地位。」(譯者註:美元與黃金脫鉤導致貨幣誠信缺失,斯特爾卻把責任推卸在美國政府機構!因為政府是換屆的,他只是含含糊糊說是政府,卻不指出是哪屆,而金融寡頭的霸權是不換屆的,連美國政府都被作為替死鬼了!!)在認識到可能的美元價值的情況下,Steil指出了他對對中國和其它「美元儲備豐富的央行」的不斷關注。請記住,中國獨自擁有超過一萬億美元儲備,而來自東方的對於以美元進行清算的抱怨已開始引起騷動。(譯者註:斯特爾厲害,打擊之前不忘記拍馬屁,中國1.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真的威脅美國了嗎?是不是奪人財富還要滿足一下中國主流經濟學家的虛榮心啊?曾經有人說中國現在外匯儲備多了,以前小平同志出國哪有外匯可帶啊。沒想到啊,21世紀的中國還真有「刻舟求劍」的真事呢。)即使Steil不問,這個問題也是令人心痛和不言而喻的:如果中國和其他國家「擔心不能承受美元儲備之輕」,世界將會怎樣?如果美元被各央行迅速傾銷,世界經濟將會怎樣?所有這一切都突出了一個戰略現實,可以歸納為三個詞:危機,平等、機會。正如金融大亨A W Clausen所說,「新的跨種族的全面的政治經濟制度總是產生於征服或共同的危機。」(譯者註:不是次級債危機,還會是什麼呢?請注意英國每日電訊2007-12-29的文章:「次級債危機將使1929年大蕭條看上去象是閑庭信步」)Robert Mundell, 「歐元之父」,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經濟學家之一,也指出危機是變革的起點。在2007年5月的講座中,蒙代爾指出,「國際貨幣改革通常在面對全球性的危機的反應和威脅時才成為可能。」這個諾貝爾獎得主還把他的手指指向可能的危機觸發點,他說「全球經濟危機必將涉及美元」,而統一的世界貨幣將被看作是全球性美元災難的「一個偶然」。(譯者註:那麼惡意做空美元,既作為苦肉計蒙騙全球,又可以實現單一世界貨幣的願景,當然就順理成章了。這里,我非常同意劉軍洛兄關於做空美元可以作為「無風險投資」的理論。連美聯儲和國際金融寡頭都要做空美元,咱還怕啥??但要注意時間點!)在類似危機的思維中,Benn Steil似乎提供的是一種利他主義的解決方案。為了避免出現危機,在問題不可挽回之前,所有的國家所要做的就是放棄主權。各國政府必須走出的致命觀念,即民族獨立必須是在自己的領土上發行和控制通用貨幣。「國家貨幣和全球市場不能簡單地混合在一起,否則他們將釀造致命的貨幣危機和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並以此製造破壞性的保護主義的借口。」那麼應該如何除掉貨幣主權呢?Steil坦率地說,世界需要重組為三個區域性貨幣:美元,歐元,和一個新的亞洲貨幣。這項建議與羅伯特.蒙代爾的工作遙相呼應,他一直周遊世界講授一種新的基於美元(dollar),歐元(euro),日圓(Yen)的國際貨幣單位。根據蒙代爾的計劃,在這三種貨幣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世界貨幣單位」,被稱為「滴(DEY)」,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是這個貨幣的總經理。(譯者註:以後地球人買東西,問價格都是「這衣服幾滴?筆記本電腦幾滴啊?」)實施蒙代爾的計劃可能不會太遙遠,因為主要貨幣板塊塊正在世界不同地區形成,歐元在歐洲率先獲得成功。南美洲,東南亞,以及非洲都盼望建立區域性貨幣區。中東也在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實際上,在2010年,如果一切都按計劃進行,由中東國家組成的海灣合作理事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GCC),包括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都將有他們自己的區域金融體系。GCC將坐落在關鍵會員國阿聯酋的迪拜,這個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城市。北美洲也歡迎貨幣一體化。北美貨幣體系這個多年的概念已經出現在央行的圈子裡,並建議用阿梅羅(Amero)作為新的大陸貨幣的名稱。[見2007年7月份 Forcing Change發表的19頁報告中對這一進展的描述]。如果不是有阿梅羅(Amero),肯定有人相信美元應該成為三國的貨幣。1999
㈨ 秦始皇統一貨幣有什麼作用
貨幣的不統一說明了文化的多樣性,而多樣文化形成的基礎是各諸侯國在政治和經濟上的相對獨立.這一現象說明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在政治上的分裂狀況 因此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 為了鞏固統治 頒布了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的政令
秦始皇統一並簡化幣制,不僅有利於統一國家、人民的經濟生活,而且半兩錢的圓形方孔的形式也成了此後歷代封建王朝錢幣的定製。
㈩ 秦始皇統一貨幣此舉對後世以及當今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哪裡
講到「統一貨幣」時,可讓學生看《秦半兩錢》圖,指出圓形方孔錢的形制,為後來歷代王朝所沿用,只是重量、大小不一。貨幣的統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換和物資交流,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
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秦始皇還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錢(圓形方孔錢);同時,還統一度、量、衡;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
「秦權錢」——秦始皇統一貨幣的象徵
關於權錢,早在清嘉道年間的戴熙(淳士)在《古泉叢話》中就有記載。同治年間的鮑康(子年)在他的《觀古閣泉說》中印有權錢的拓圖,亦有「權錢」之說。1940年丁福保主編的《古錢大辭典》中亦有相關說明和拓圖,均認為是世間罕見的珍品(書中所載之錢原物已下落不明)。
此枚權錢(見附圖)上世紀50年代初發現於西安,古泉大家方葯雨當年見這枚「第十七重四兩」錢時曾感嘆地說:「我數十年搜羅稀珍古錢,而無緣遇到過真正的秦權錢,今能得見乃是三生有幸!」
這枚陰文「第十七重四兩」是迄今發現與存世的秦權錢中唯一一枚,它是秦王朝統一貨幣、加強中央集權的象徵,是可與上海博物館珍藏的同為秦代統一度量衡的「商鞅方升」相媲美的國寶。
http://xmwb.news365.com.cn/dcjs/W020051011396949534655.JPG
秦王朝為了保證統一貨幣政策的施行,不僅鑄造了大量的「半兩」錢,還鑄造了為數不多的「重四兩」的秦權錢。
那時秦王朝嚴格規定,只有朝廷擁有鑄錢權,嚴禁民間私鑄。秦「半兩」既為法定流通貨幣,就有嚴格的規定,按秦量制,每枚錢的重量相當於現在的8克左右。為了杜絕私鑄,檢驗「半兩」錢的分量,特地又鑄造了一種厚重的權錢(又稱法錢),面文左右兩側有「重四兩」的小篆文字,穿孔上下有一定的數字元號,作為衡量的標准。按此權錢的標准,一枚權錢應當等於8枚「半兩」錢的重量,如果8枚「半兩」錢不等同於一枚權錢的重量,那就說明不符合標准。可知這種權錢的鑄造,在監督、規范當時全國錢幣的流通,進一步鞏固「半兩」錢的獨尊地位,保證統一貨幣政策的落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