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維持現有貨幣政策將帶來什麼
『壹』 如果美國施行貨幣緊縮政策,將對目前中國有什麼影響
1、首先這個前提目前來講不成立,美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和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儲備貨幣之一美元的發行國,其通過大量發行美元來稀釋其債務或者說緩解其債務壓力的動力幾乎是本能的。再加上適逢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美國通過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美元相對弱勢的地位(之所以說相對弱勢,是指相對美元自己的歷史地位來說,相對其他儲備貨幣而言美元仍然是強勢的)來刺激本國經濟、向外輸出和轉嫁危機更是其必然的選擇。所以說長期來講美國的貨幣政策不會、客觀條件也不允許其輕易轉向。
2、假如美國的貨幣政策轉向,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麼?之所以說長期來講美國的貨幣政策不會輕易轉向,是因為不排除美國在滿足一定的條件下,為了某個局部性的目標,實施相對緊縮的貨幣政策來周期性的強化美元。這個時間節點很可能是在中國這樣的國家經濟泡沫達到極限的時候,這時候美國實施貨幣緊縮政策(主要是通過加息使得美元升值的方式),會使大量原來用來吹大中國經濟泡沫的國際資本集體出逃,流回美國國內,泡沫破裂,中國國內各類資產價格雪崩,這時那些國際資本再利用高位拋售時賺取的利潤和此時美元周期性的強勢地位,以極低的代價大量收購中國國內的優質資產,在這之後美元又會進入下一輪的長時間的弱勢周期。坐等這些優質的資產升值。
3、「寬松和刺激政策,會造成美元繼續貶值,美元繼續走弱,相對其他貿易國的貨幣將會走硬」,問題是美元在自己走弱的同時,並不忘打壓其他儲備貨幣(如歐元。英鎊、日元已經基本被打殘了。),美元走弱不要緊,它只要打得其他儲備貨幣比它更弱,問題就不大。
『貳』 美聯儲寬松貨幣政策的影響有哪些何談是剝削世界
美元是國際貨幣,很多國家都把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就像黃金一樣,當本國欠下外債,可以用美元還債,比如中國。美聯儲的寬松貨幣政策就像國內的寬松貨幣政策一樣,國內的寬松貨幣政策最終導致現在的惡性通貨膨脹,人民手中的錢購買力大幅下降,人民的感受可能就和政府對美元的感受一樣!由於美元在國際上得到很多國家的認可,所以美聯儲就可以大量印發美元,美元的流通性很高,當然美元的流通是靠國際間的貿易來實現的。美國可以輕易將國內的通貨膨脹轉嫁的其他國家,這是其一。其二,美元的大幅貶值,給各國帶來的損失也是十分巨大的!比如中國,有國際研究組織指出: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國際貿易,按照合理的美元和人民幣之間的匯率,中國至少損失達28萬億美元。
『叄』 美國寬松貨幣政策對中國的影響
1.美國的這樣做可能會掀起或者說已經掀起了新的貿易保護注意的抬頭。我想我們中國應該是春江水暖鴨先知了。我開片的時候說了奧巴馬今天這樣做早有預示了。奧巴馬政府公開希望美國國內購買美國產的貨。因為目前世界基本都是以美元計價的,而美國開動印鈔機這樣勢必會引起美國低經濟增長下的通貨膨脹。而美國要緩解這樣頹勢必須轉嫁。就必須要拉動出口禁止或者減少出口來將多於美元外流,以這樣的手段轉嫁國內的通貨膨脹。畢竟大多國家換的美元都來存儲的。
2.中國持有美國國債已達到7396億美元,比第二的日本多1000多億,佔美國外債的7%。短期看,美聯儲購買債券對中國政府和商業銀行持有的超萬億美國國債、「兩房」債券和其他公司債券來說,倒是相對安全。「盡管利息上或許會受損失,起碼本金有保證了。」
3.美元貶值,將推動石油等資源性產品價格的走高,成本的攀升,對於全球經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有可能會進一步延緩大多數國家復甦的步伐。
4.就是大哥消費小弟埋單。
5.在加上美國有要購買有毒資產,其實試圖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通過注資金融機構,將問題資產打包「捂」起來,雖然可以暫時緩解危機,不至於再進一步惡化。但是但同時也埋下了更大的「隱患」。
中國應該怎麼樣面對呢?
筆者認為有一下4點:
1.加速推薦人民幣的國際化,減少用美元國際間結算。這樣就可以減少我們的美元外匯儲備量。畢竟我們外匯儲備太多了在美國這樣的流氓政策下,我們是最大的受害者。
2.和各國團結起了,減少或者消弱美國的美元地位以及其金融地位增加我們的話語權。在馬上就要開的4月1號開的20國峰會上英國首相布朗早早開始說要改變目前的世界金融格局。
3.嘗試減少一些大宗商品的美元計價。
4.減少購買美國的國債,開始將中國的外匯儲備來購買一下高科技的技術。隨著美元的貶值,我們中國自以為掌握美國把柄的外匯儲備開始變成我們自己的累贅或者虧損的來源。
『肆』 美國的貨幣政策(零利率)怎麼影響世界經濟形勢的(導致中國的通貨膨脹)
美國零利率,是美元轉為弱勢,這就使得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為我國帶來輸入型通脹
『伍』 美國寬松貨幣政策對中國會有什麼影響
實施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正在形成美元走軟、商品價格上漲的局面。
此外,還加大了主要貨幣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央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認為,盡管前期美元對主要貨幣匯率保持升值,但美聯儲3月18日大量購入債券的聲明一度引發美元貶值。隨著更多經濟體採取量化寬松等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主要貨幣匯率貶值風險可能加大。
最後,對主要經濟體債券市場產生影響。專家指出,大規模購買中長期國債和增加購買普通機構債的政策,短期內或能維持債券收益率在較低水平,但從中長期看,隨著金融市場趨於穩定、經濟逐步恢復,通脹預期強化、利率上升、中央銀行回收流動性等因素可能導致債券價格大幅調整。(完)
(一)中國通脹與泡沫的風險將大幅上升
新興市場中投資潛力最大的,恐怕非中國莫屬。盡管今年初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也有所放慢,全年增幅將超過10%已經沒有什麼懸念,明年應該也可以保持在9%左右。這樣的增長速度自然是非常令人矚目的,再加上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央行已經從10月開始加息,人民幣升值的趨勢也非常清晰。從現有的數據判斷,最近,流向中國的資本陡然增加,以至於央行行長公開提出要建一個「池子」來蓄納龐大的外資。可見,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熱情,已經不是猜想,而是事實。這就給中國的宏觀經濟管理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即使沒有外資干擾,中國的通脹壓力已經十分明顯。去年頭10個月,中國還在通貨緊縮之中,但從今年年初開始,CPI就穩步上升,從8月的3.5%,到9月的3.6%和10月的4.4%,食品價格上漲已經超過10%。更重要的是國內專家普遍認為官方的CPI數據存在低估的可能,有專家猜測,實際通脹已經高達5%-6%。低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些服務業價格上升非常快,但官方數據沒有反映出來,而且CPI構成中,服務業的比重也明顯低於實際開支的比重。
即使不考慮低估的問題,從8月到10月,CPI的環比增長已經分別為0.6%、0.6%和0.7%。這說明,最近CPI環比增長年率已經超過8%,這不但遠遠超過央行確定的3%的目標,也明顯高於一些經濟學家認定的5%的最高值。判斷經濟指標的態勢,環比數據比同比數據要重要得多,因為同比變化所反映的是過去12個月的變化的累積,而環比變化所反映的卻是最新態勢。這是為什麼國際投資者和主要國家央行官員一般都不看同比數據,而只關注環比數據。二聯儲的量化寬松與中國的通脹風險
(二)升值、加息和加強資本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