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商品轉換為貨幣
Ⅰ 商品怎樣轉化為貨幣
貨幣不是商品,它只是一般等價物,一個用來衡量物品價值的通用物品.
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商品既有使用價值也也有價值。
從經濟學角度講,商品不能轉換為貨幣
但是如果換個角度講,人們在進行貿易時不用任何貨幣,例如用羊換大米,那麼商品本身就充當了貨幣作用,它也就在交換過程中轉換為了貨幣。
還有就是樓上說的,吧商品賣出去,自然就成為貨幣了。
Ⅱ 為什麼商品到貨幣的轉換是驚險的一躍
貨幣商品是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獨佔一般等價物地位,或者說專門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通常是指貴金屬黃金、白銀,特別是黃金。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的:「商品到貨幣是一次驚險的跳躍。如果掉下去,那麼摔碎的不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
經濟生活中商品能夠成功的出售,如果成功出售了,商品生產者才可以繼續生產。否則商品生產者的生產將難以為繼,這就意味著生產者面臨停產倒閉的風險,所以如果不能實現驚人的一躍,摔壞的將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產者。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2-02-1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Ⅲ 如何從價值形式的發展看貨幣的產生及其本質
從貨幣的起源和邏輯分析的角度來把握本質是最重要的: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理解: △貨幣首先是一種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 △貨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是一切商品價值的表現材料,具有與其他商品直接相交換的能力。 △貨幣外在形式的變化不改變貨幣的本質,也不改變貨幣與商品的對立均衡關系。
Ⅳ 商品價值只有轉換為貨幣,其社會價值才得到體現
這句話有問題。
所謂商品的社會價值就是其使用價值,其使用價值的體現在於被人使用,而不一定要轉換為貨幣。
例如袁隆平研製超級水稻,應用於生產,增產水稻若干億公斤,這項技術的社會價值就得到了體現,難道只有把相應於若干億公斤水稻的若干億元人民幣給了袁隆平才體現其社會價值嗎?再有飯店做了一碗面,被人吃了就體現了面的社會價值,而不論這個人付不付錢,付多少錢。
在沒有貨幣之前,商品通過簡單交換後被人使用,就體現了商品的社會價值,而這些商品並沒有轉換為貨幣。
Ⅳ 為什麼說只有商品變成貨幣,私人勞動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
任何商品在沒有通過貨幣交易前,都屬於私人物品,或為私人勞動成果,通過貨幣交易,私有物品變成了社會共享的所謂商品。通過這種轉變,所有私人勞動就變成了為社會大眾所服務!這就是貨幣的作用!
Ⅵ 馬克思把商品轉換成貨幣稱為「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
在以貨幣為媒介交換的過程中,商品——貨幣——商品,商品生產者只有順利實現商品到貨幣的跳躍,把商品換成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的貨幣,商品生產者才能生存下去。即通過商品交換,使用價值才能轉化為價值,具體勞動才能轉化為抽象勞動,私人勞動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因此正確答案是選項D.
Ⅶ 怎樣理解馬克思把商品轉化成貨幣叫做「驚險的跳躍」這一思想對你有什麼啟示
「從商品到貨幣是一次驚險的跳躍。如果掉下去,那麼摔碎的不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這句話來自馬克思的《資本論》。
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的目的是「為買而賣」,即為實現「貨幣--商品」(買)的目的必須首先實現「商品--貨幣」的跳躍(賣出自己的商品)。否則,不能賣出自己的商品換得貨幣,購買自己所需商品的生產目的就難以實現。所以,如果「商品--貨幣」的跳躍不成功,著急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生產(所有)者。
花錢容易賺錢難。首先購買權在買家那裡,買家可以通過貨比三家來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因此,就形成了一種競爭,當你商品質量不過關,跳躍不成功,賣不出去,那你就虧本了,也就是摔壞了你自己。也就是說,消費者把風險轉移給了銷售者。所以,這對銷售者來說是一次「驚險的跳躍」。
啟示:提高勞動生產率,獲得更大的降價空間
(7)為什麼商品轉換為貨幣擴展閱讀:
《資本論》是德國思想家卡爾·馬克思創作的政治經濟學著作。《資本論》全書共三卷,以剩餘價值為中心,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
《資本論》對後世的影響:
在馬克思主義以前。已經有了政治經濟學,不過那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把「國民財富」作為研究對象,只講物與物的關系,不講人與人的特殊社會關系,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看成自古有之,永恆存在的東西。馬克思通過創作《資本論》,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根本革命,為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資本論》明確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並以唯物辯證法作指導,運用科學抽象法進行研究,從而第一次科學地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
《資本論》在批判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價值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分析了勞動的二重性,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從而為政治經濟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Ⅷ 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
貨幣在兩種商品交換關系中起著媒介物的作用,執行著流通手段的職能。
流通手段就是指貨幣在商品流通中充當交換媒介的職能。在貨幣出現之前,商品交換是物物直接交換,即商品-商品。貨幣出現後,商品交換就通過貨幣作為媒介來進行,即商品-貨幣-商品。
作為價值尺度,可以是觀念上的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則必須是現實的貨幣,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貨幣。這是因為,貨幣在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每次都只是轉瞬即逝的事情,人們關心的是它是否能起到交換媒介的作用,而並不關心它的實足價值是多少。只要社會公認它能代表一定數量的貨幣,代表一定的價值就行。這就產生了不足值貨幣代替足值貨幣,以及紙幣代替鑄幣作為流通手段的可能性。相對地說,紙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只是按照它所代表的金或銀的價值,即代表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一方面克服了物物交換中搜尋的困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使交換分成了買和賣兩個獨立的行為。二者在時間、空間上的脫節包含了危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