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上的蝴蝶效應是什麼
A. 通貨膨脹是受什麼影響的是蝴蝶效應造成的嗎最好系統解釋下 謝謝
通貨膨脹是指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經濟運行所需的數量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和價格水平全面、持續上漲的經濟現象。通貨膨脹主要成因有: (1)貨幣供應過多。不論何種類型的通貨膨脹,其直接原因只有一個,即貨幣供應過多。用過多的貨幣供應量與既定的商品和勞務量相對應,必然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出現通貨膨脹。 (2)需求過度增加。即由於經濟運行中總需求過度增加,超過了既定價格水平下商品和勞務等方面的供給而引發通貨膨脹。在我國,財政赤字、信用膨脹、投資需求膨脹和消費需求膨脹常常會導致我國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的出現。我國1979年至1980年的通貨膨脹的成因即是由財政赤字而導致的需求拉上。 (3)成本上升推動。由於提高工資、生產要素價格等致使生產成本增加而引發通貨膨脹。 (4)經濟結構失調。由於一國的部門結構、產業結構等國民經濟結構失調而引發通貨膨脹。我國因為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經濟結構失調問題,故結構失調型通貨膨脹在我國也時有發生。 (5)社會總供給不足。即社會總供給相對不足而引起通貨膨脹。如「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發生的隱蔽型通貨膨脹很大一部分原因即是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商品供給嚴重匱乏而致。 (6)預期不當。即在持續通貨膨脹情況下,由於人們對通貨膨脹預期不當(對未來通貨膨脹的走勢過於悲觀)而引起更嚴重的通貨膨脹。 蝴蝶效應不是直接造成通貨膨脹造成的原因,但它是加速通貨膨脹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B. 什麼是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是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來的。
其大意為: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映,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蝴蝶效應」在社會學界用來說明:一個壞的微小的機制,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為「龍卷風」或「風暴」;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
蝴蝶效應是混沌理論的一個例子,它說明的不只是小問題會引起大錯誤,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萬物都在運動,德克薩斯的天氣並不是只由一隻蝴蝶決定的。就像一位混沌學家說的:It's not the chances that matter, it's the pattern. 一隻蝴蝶是可以改變很多,但那是在除了這只蝴蝶其他萬物都不運動的前提下。萬物都在運動,某一個運動並不能決定未來,而是群體在概率學角度上的總體運動趨勢,或者說總體運動方式,pattern, 這才是決定未來的因素。當這個群體的數量越大,該群體就越會具有某種有規律的總體運動趨勢。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運動方式並不一樣,毫無規律,而且會對未來產生影響,但是各個個體的運動合起來成了群體運動,群體運動的方式是可以有規律的,因此他們對未來的影響也就有可能預見了。
同樣,人們總是覺得在自己的人生中,某一個關鍵的事件上如果自己的決定不同,自己現在的人生也就會不同。是,確實是,但是人的總體命運,也就是說是幸福還是悲慘,成功還是平庸,等等,並不是由某一件具體事件決定的。人生中可以說有無數個事件,每一個事件都會對將來的人生產生重大影響,但是把每個事件的影響都聯合起來,最終影響你的人生的並不是某一個具體事件,而是在這無數事件中,你的所有決定的總體趨勢是怎樣,也就是說,你的這些決定,是積極向上的多呢,還是頹廢的多?某一個決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大大小小所有決定,是朝著哪個方向。這也就是所謂的「機遇垂青有準備的人」的意思,因為有準備的人,他們的大部分人生決定,都是朝著積極向上的方向。
蝴蝶效應」的例題是:「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會在美國的得克薩斯州引起旋風」。
由來是這樣的:
1961年冬天,洛倫茲在一次科學計算時因為對初始輸入數據的小數點後第四位進行了四捨五入,而造成了輸出結果與上一次的迅速偏離,使前後計算結果的兩條曲線相似性完全消失了。20年後,洛倫茲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了這一問題,即為「蝴蝶效應」。他認為,在大氣運動過程中,即使各種誤差和不確定性很小,也有可能在過程中將結果積累起來,經過逐級放大,形成巨大的大氣運動。「蝴蝶效應」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這里所說是一隻蝴蝶,而不是「每一隻」,更沒有提到它們是否弱小或強大。
我對蝴蝶效應有深刻體會。。。就從一個簡單事例可以說明一分鍾的差異等於三個小時或者更長:
我在離家300公里的一個城市上班,要回家的話要先乘車2小時到廣州再轉車坐一小時才到,一共要三小時的車程。
清明前我打算回家。一點半出發原計劃四、五點就可以趕到家吃飯。出門時候遇到一個熟人,閑聊了一分鍾。然後打車到客運站的時候,去廣州那趟車剛剛開出,無奈只好再等三十分鍾,兩點的時候出發了,我才發現他們的車是前一輛跑高速,後一輛繞深圳接客後才上高速,這樣相隔的,不幸我上的那輛車是繞到深圳去了,所以又多花了半個多小時。到廣州時差不多五點,正是交通繁忙時候,在市內堵車直到五點半才到站,趕去買回家的票的時候,票務員說今天的票剛好賣完,因為清明回家的人太多了。於是我又坐公交車去另外一個車站,那裡有回家的中巴,這樣到六點多才到那個站,買票了,發現排隊等車的有約一百人,中巴都在加班加點的開。等到我上車已經七點。回到家是八點多了。算一下,比原計劃慢了三個多小時。再想一想,假如我不知道還有一個站有車回家,不熟悉廣州的公交車站,或者另外那個車站不加班。我當晚就得流落廣州街頭了。所有這些意外,都源於出門時候那一分鍾的閑聊!!
Posted by: 凌雲志 發表於 April 12, 2004 10:40 AM
了這里的文章,忽然想起前兩天看的一片文章,找出來,以供大家分享!
具體網址是:http://www.1840cn.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70
拿破崙的痔瘡和蝴蝶的翅膀
中華復興網 http://www.1840cn.com
〔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42 更新時間:2004-4-28 文章錄入:知原 〕
人的絕對自由,就在於他們是被偶然地拋到這個世上,而「決定一切的(正)是不可逆料的偶然;或者說,偶然就是世界的主宰,偶然就是人的命運」。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起,甚至歷史也變得循規蹈矩,簡化到了光溜溜、赤條條的階級斗爭,壓迫反壓迫,然後是造反、反造反與反反造反,如此更替,子子孫孫,生生不息。一切都圍繞著離肚皮不遠的中心而展開,腸胃決定大腦,屁股決定眼睛,觀念只有一個:歷史是必然的。這種必然就意味著,苦難可以擺脫,遲早有條康莊大道通往永恆幸福,在那裡,狗將成其為狗,貓將成其為貓,一切沒有受到是其所是的對待,都將廢除;一切異化所造成的痛苦,將以所有人的自由而宣告終結。
幸虧一個人,只要他不是全身癱瘓,只要他的脖子還可以扭動,那麼即使他坐在一張椅子上,屁股被萬能膠水沾住,他還是可以扭動脖子,換一種方式看。換一種方式看,他就會看到,尼羅河也好,亞馬遜河也好,從來不曾有哪條河流,溫馴得不曾發生過改道。而歷史也不是一成不變,別人告訴我們是什麼就是什麼;它也僅僅是一種圖象,它隨著光與影的變換而變換。歷史是一條變形蟲,是形體從來不可確定的鞭毛藻;關於它的所有規律,僅僅是人眼加工的復製品。我們可以談論復製品。至於真實,則也只能如詩人米沃什所雲:「在一切當中,我不知道什麼是真實。」
談論真實過於虛妄,那就讓我們談談復製品吧,談談那一縱即逝、轉瞬即化為煙雲的復製品。在眾多的復製品當中,我們會不期而然邂逅一本名字叫《西方文明的另類歷史》的書;在那本書中,我們又可以邂逅拿破崙的痔瘡。
拿破崙的痔瘡和常人的痔瘡沒有什麼兩樣,想必也是由於拿破崙在直立行走時直腸靜脈血向上迴流比較困難,加上內臟的下壓導致靜脈擴張而形成的,再加上拿破崙恐怕經常熬夜,生活無規律,平時不注意定時排便以及肛門衛生,飲食也不清淡,熱衷於辛辣刺激性食物,又不肯多吃香蕉西瓜之類的潤腸食物,結果使拿破崙那太陽照不見的地方呈現出一般痔瘡的臨床表現:瘙癢、腫痛、出血。無論拿破崙多麼偉大,他反正是得忍受他的並非眾所周知的痔瘡了。
但拿破崙的痔瘡不同於常人之處在於,拿破崙的痔瘡改變了整個近現代的歷史進程。根據Richard Zacks在《西方文明的另類歷史》中所描述,拿破崙的痔瘡實際困擾他一生,「在他極其焦慮的常見姿勢中,他經常搔自己的身體,經常搔得瘡口出血為止。他經常說:『我只在皮膚上感覺到活著。』可是,經常困擾他的,並不僅僅是他臉上的皮膚。滑鐵盧戰爭期間,他的痔瘡經常惡性發作,這使拿破崙這位極聰明的進攻型戰略家,無法騎馬外出視察軍隊,也無法與戰地軍官們商討戰爭局勢,特別是在最後兩天,當時,那場戰爭仍然是有希望打贏的。有好幾種來源證實,在很多時間他是用止痛的鴉片在帳篷里抽得飄飄然。」(Richard Zacks,《西方文明的另類歷史》P247,海南出版社2002)
Richard Zacks的這種說法如果在當時提出可能會顯得荒唐,但他並非無中生有,憑空捏造。它至少說明一點,歷史上的滑鐵盧,很可能就在於那隱秘的痔瘡;也就是說,十九世紀以後的歷史進程,就由那顆痔瘡決定。這種說法在今天來看,應當不算過分。因為在今天,眾多的先進理論武器當中,人們很容易接觸到一種名字叫蝴蝶效應的理論。
蝴蝶效應簡單得一目瞭然,就是巴西森林裡的一隻斑斕蝴蝶漫不經心振動翅膀的話,很可能就會引起加州的一場無數人無家可歸的暴風雪;微觀世界的細微運動可能造成宏觀世界的巨大震動。在這種理論中,決定一切的是不可逆料的偶然;或者說,偶然就是世界的主宰,偶然就是人的命運。這點,也許古代的人比現代人還要了知得透徹。底比斯的國王俄狄浦斯不懂什麼是蝴蝶效應,但他刺瞎自己的眼睛之後內心透亮,知道自己必須接受偶然安排的命運——對於他來說,他的神不是別的,就是偶然。偶然就是神定的意志,它過於瘋狂,使人無法抗逆,正如一句電影台詞里所說的,「每個人偶然來到這個世界,都是由於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一次瘋狂舉動。」
在蝴蝶的翅膀面前,鐵的必然,退居其次。我們的手,卑微之人類的手,也從來抓不住命運,而只能聽從偶然的安排。我們可以去認知,並自負於自身的認知能力,但那種冥冥中偶然的力量,並不因為我們認識了必然就得以解除。它存在,而我們看不見——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里特在畫一幅可以說是他自己的肖像畫時,也就只能讓一隻偶然飛過的鴿子,遮住自己的臉——因為偶然,我們看不清自己。古希臘太陽神廟上的箴言勸喻,每個人當認識自己,但在偶然面前,人真的可以認識自己么?我們有那種力量有那種權利對人做出裁奪么?誰又能夠弄清楚,在基斯洛夫斯基《殺人短片》中,澤雅克殺人就一定要有一個清晰而明了的理由?一切莫非就是「無所從來,無所從往,如如不動」的偶然?「認識必然即自由」的那種自由恐怕也就成為某種人造理念覬覦神的位置的幌子。
也正因為偶然,拿破崙的痔瘡就顯得與眾不同了。歷史如果可以如果的話,那麼拿破崙多吃幾只番茄,每日大便後用溫水洗浴,外敷九華膏,五倍子散或黃連膏,平時堅持做一點提肛運動,今天或許呈現我們的歷史面貌會截然不同——這位馬背上的悲劇英雄,將給我們描繪出另一幅歷史圖景。一切因為那顆小小的痔瘡而變得不可思議。一言以蔽之,歷史是偶然的歷史。
既然歷史造就於偶然,那麼,承擔偶然恐怕就是人的運命。承擔那隱藏在我們目力不及的深處的一次蝴蝶翅膀的振動,恐怕就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一切。而在這一切之中,也許我們可以回溯一個古老的夢:究竟我就是那蝴蝶,還是那蝴蝶就是我?我何嘗不就是那蝴蝶的復製品?那折磨著我們的蝴蝶,也只能任其在我們面前逍遙漫舞。
是了,蝴蝶在飛舞,從此往日被存在的美好形象,煙消雲散,留在我們面前的,或如《金剛經》所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C. 什麼是蝴蝶效應和通貨膨脹
蝴蝶效應( 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個相互關聯的系統中,開始的條件下德任何的微小的變化就可能帶來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並不常見。原意指一隻蝴蝶在熱帶輕輕扇動一下翅膀,遙遠的國家就可能造成一場颶風。通貨膨脹(Inflation)是指在貨幣流通的條件下,因貨幣供給量大於貨幣實際需求,而導致貨幣貶值,從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揚現象。它的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量。
D. 蝴蝶效應是什麼
蝴蝶效應是混沌學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對初始條件敏感性的一種依賴現象:輸入端微小的差別會迅速放大到輸出端壓倒一切的差別,好象一隻蝴蝶今天在北京扇扇翅膀,可能在大氣中引發一系列事件,從而導致某個月紐約一場暴風雨的發生。
蝴蝶效應在經濟生活中比比皆是:中國宣布發射導彈,港台100億美元流向美國;泰銖實行自由浮動,引發亞洲金融危機和全球性股市下挫.
蝴蝶效應」說明了什麼?能引起我們什麼樣的思考?今年(1998年)亞洲發生的金融危機和美國曾經發生的股市風暴實際上就是經濟運作中的「蝴蝶效應」;今年(1998年)太平洋上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就是大氣運動引起的「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是混沌運動的表現形式。當我們進而考察生命現象時,既非完全周期,又非純粹隨機,它們既有「鎖頻」到自然界周期過程(季節、晝夜等)的一面,又保持著內在的「自治」性質。
人類是高級生命,有著生命的特有節律,也可說既非完全周期,又非純粹隨機。現代科學發現的人體智力、體力、情緒節律是以出生時間為出發點的周期性規律,但人類生命還有非線性的一面,隨著生命運動各種參數的介入,隨機區域可能不斷擴大,以至並吞掉規則運動的區域,這就形成生命運動的「蝴蝶效應」。生命的混沌運動導致的結果,會引發人的重大傷病災以至更大的災難。
我們可以用在西方流傳的一首民謠對此作一形象的說明。這首民謠說: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斗;
輸了一場戰斗,亡了一個帝國。
細想,馬蹄鐵上一個釘子是否會丟失,本是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但其「長期」效應卻是一個帝國或存或亡這樣根本性的差別。這就是軍事和政治領域中的所謂「蝴蝶效應」。
說到這里,不禁使我們想起「失之毫釐,差以千里」這句中國傳統的古語。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出自《太史公自序》。司馬遷說這是《易》中之語。可是,在通行本《周易》和帛書《周易》中都找不到這句話。日本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雲:「《大戴記·禮察篇》、《禮記·經解篇》並雲: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由此可證,「失之毫釐,差以千里」當確系出自為司馬遷等人的引用才使得古「易傳」中的這一光輝思想流傳至今而未至失傳。
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宋玉在其《風賦》中有言:"風於起於青萍之末,侵淫溪谷,盛怒於土囊之口",意思是說,風從地上產生出來,開始時先在浮萍草頭上輕輕流動,接下來吹遍河流山谷,越吹越大;最後聚集在山口,成為盛怒的飆風了。比喻事物的發展總是從小到大,從微到顯。元代吳昌齡詩中講"青萍一點微微發,萬樹千枝和根拔",跟《風賦》的意思極為相近。《風賦》對我們今天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特別是對建立預警機制,啟示良多。
俗話說:"針頭如芒,氣出如筐";"患生於所忽,禍起於細微";"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而潰";"千里之差,興自毫端";唐《貞觀政要》上講:凡大事皆起於小事,小事不論,大事又將不可救。"前年長江發大水,數以萬計的人在晝夜查管涌,如果管涌一旦沖決,就會全線崩潰,後果不堪設想。仔細想想,生活中的"萍風"現象俯拾皆是,不勝枚舉。只是絕少有人把這種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聯系起來思索罷了。在許多單位、部門、家庭,都可能發生這類現象:突如其來的意外打擊,偶然性的失足,一時難以化解的矛盾與感情糾葛,外部環境驟變,都可能影響一個人的思想情緒,引起心裡震盪波動。領導與群眾、同事之間、夫妻長幼之間,僅僅因為一點小小的誤解磨擦、一個漫不經心的舉動、針尖麥芒般的小事,初始細微,有時看似不相乾的原因,導致勢不兩立、大動干戈,自殺、他殺,矛盾激化、群體鬧事的,也時有所聞。
事物的發展總是有一個由小到大、由隱性到顯性的過程,古今中外一些嚴重危害人民和社會的事件,一些群體鬧事風波,一開始往往只有少數人在搞,由於疏於監察和防範,後來才發展到難以收拾的地步。這些年由於一些地區和部門的領導幹部政治警惕性不高,工作不深入,形式主義、教條主義和官僚主義,釀成那裡不該發生事端和風波,實在該警覺了。前些天,山西省朔州某村發生一起特大爆炸案,炸死50多人,炸傷幾十人。案由僅僅是由於某村民的妻子跟別人跑了,心裡怨恨,於是自製炸葯准備發泄怨氣;在鄰居舉行結婚儀式時引爆炸葯,造成血肉橫飛,毀掉半拉村子。如果事先有人幫他解思想扣子,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E. 什麼是蝴蝶效應
生活中我們總聽到「蝴蝶效應」這個詞,那「蝴蝶效應」是什麼呢?蝴蝶效應指在長時間和大范圍內,微小的空氣系統變化可能導致連鎖反應,並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產生極大變化。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提出了蝴蝶效應這個概念,他通過電腦進行「天氣預報」的模擬,發現如果將輸入的數據進行微調,得出的計算結果差別會非常大。這個概念被形象的表述為: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發生的原因可能是一個月前一隻蝴蝶在巴西輕輕拍打翅膀。「蝴蝶效應」這個名稱也就此誕生。
對於氣象學家而言,天空中有「無數只蝴蝶」在影響我們的天氣。撇開城市熱島、溫室效應不論,僅僅是那些錯綜復雜的地形地貌就對天氣的變化起著非常大的影響。然而這還不夠,植被和水體也在不停的發生變化,更加提高了天氣預報預測的難度。在某個對流天氣比較流行的季節,或者僅僅是地形比較復雜的地區,一個小范圍的區域天氣卻是截然不同,甚至中間隔著一座山的兩個地方,都會形成兩種不同的氣候類型。2015年,被稱為60年來於7月份登陸浙江的最強台風「燦鴻」就是一個例子,它的走向可謂是「飄忽不定」,一開始預測的登陸位置是溫州,然後又變成了台州,再後來又變成了寧波。隨後台風眼向南移,氣象台預計「燦鴻」將在溫嶺到舟山一帶沿海登陸。但到最後,登陸點預測變成三門到舟山。
以數值預報為代表的、對天氣變化的求解和運算的歷史只有幾十年,建立在現代科學上的天氣預報也只有100多年的歷史。許多天氣現象的發生、演變的內在機理和規律,人類還沒有完全掌握。可以說,氣象科學還是一個處在青年時期的學科。
「蝴蝶效應」不僅可以影響天氣,還有可能影響地質活動。2013年4月,澤日山發生了大滑坡,這就是由冰川碎石松動而引發的「蝴蝶效應」造成的。滑坡源頭海拔高5000多米,在過去覆蓋了大量的冰川,由於春夏季變暖而產生了熱脹冷縮,從而導致冰川底下的石頭出現風化。在石頭風化之後的地質變化過程是:坡面最年輕的物質體被風化非常嚴重,巨大的石頭變成了碎石,整個山體都變成了風化的塊體。由於熱脹冷縮的原理和雨雪天氣等細微外因的誘導,鬆散後的碎石就會向山下滑動。在下滑時碎石流就像「滾雪球」一樣,將由勢能轉化成為動能,從而形成巨大的碎屑流,產生十分巨大的破壞力。一個原因可以引起另一個原因,而另一個原因可以再度引發其他的原因,從而讓事物連綿不絕的發展下去。就是這樣,「蝴蝶效應」對地質活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F. 什麼是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 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蝴蝶在熱帶輕輕扇動一下翅膀,遙遠的國家就可能造成一場颶風。
蝴蝶效應( 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蝴蝶在熱帶輕輕扇動一下翅膀,遙遠的國家就可能造成一場颶風。
基本概念
關於蝴蝶效應(4張)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N.Lorentz)1963年在一篇提交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分析了這個效應。「一個氣象學家提及,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正確,一隻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在以後的演講和論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詩意的蝴蝶。對於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動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產生微弱的氣流,而微弱的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一個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它稱之為混沌學。
這句話的來源,是這位氣象學家製作了一個電腦程序,這個可以模擬氣候的變化,並用圖像來表示。最後他發現,圖像是混沌的,而且十分像一隻張開雙翅的蝴蝶,因而他形象地將這一圖形以「蝴蝶扇動翅膀」的方式進行闡釋,於是便有了上述的說法。
蝴蝶效應通常用於天氣、股票市場等在一定時段難以預測的比較復雜的系統中。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蝴蝶效應在社會學界用來說明:一個壞的微小的機制,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為「龍卷風」或「風暴」;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
理論基礎蝴蝶效應是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來的。其大意為: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在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蝴蝶效應是混沌學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對初始條件敏感性的一種依賴現象。輸入端微小的差別會迅速放大到輸出端。蝴蝶效應在經濟生活中比比皆是:中國宣布發射導彈,港台100億美元流向美國。「蝴蝶效應」也可稱「檯球效應」,它是「混沌性系統」對初值極為敏感的形象化術語,也是非線性系統在一定條件(可稱為「臨界性條件」或「閾值條件」)出現混沌現象的直接原因。
編輯本段理論含義某地上空一隻小小的蝴蝶扇動翅膀而擾動了空氣,長時間後可能導致遙遠的彼地發生一場暴風雨,以此比喻長時期大范圍天氣預報往往因一點點微小的因素造成難以預測的嚴重後果。微小的偏差是難以避免的,從而使長期天氣預報具有不可預測性或不準確性。這如同打檯球、下棋及其他人類活動,往往「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一招不慎,滿盤皆輸」。長時期大范圍天氣預報是對於地球大氣這個復雜系統進行觀測計算與分析判斷,它受到地球大氣溫度、濕度、壓強諸多隨時隨地變化的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可想其綜合效果的預測是難以精確無誤的、蝴蝶效應是在所必然的.我們人類研究的對象還涉及到其他復雜系統(包括「自然體系」與「社會體系」),其內部也是諸多因素交相制約錯綜復雜,其「相應的蝴蝶效應」也是在所必然的。「今天的蝴蝶效應」或者「廣義的蝴蝶效應」已不限於當初洛侖茲的蝴蝶效應僅對天氣預報而言,而是一切復雜系統對初值極為敏感性的代名詞或同義語,其含義是:對於一切復雜系統,在一定的「閾值條件」下,其長時期大范圍的未來行為,對初始條件數值的微小變動或偏差極為敏感,即初值稍有變動或偏差,將導致未來前景的巨大差異,這往往是難以預測的或者說帶有一定的隨機。
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
編輯本段概念由來洛倫茲曲線 - 知識
「蝴蝶效應」的概念,是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來的。為了預報天氣,他用計算機求解模擬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意圖是利用計算機的高速運算來提高長期天氣預報的准確性。
洛倫茲曲線 - 知識它的由來是這樣的:1963年的一次試驗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用計算機求解模擬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為了更細致地考察結果,在一次科學計算時,洛倫茲對初始輸入數據的小數點後第四位進行了四捨五入。他把一個中間解0.506取出,提高精度到0.506127再送回。而當他喝了杯咖啡以後,回來再看時大吃一驚:本來很小的差異,前後計算結果卻偏離了十萬八千里!前後結果的兩條曲線相似性完全消失了。再次驗算發現計算機並沒有毛病,洛倫茲發現,由於誤差會以指數形式增長,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微小的誤差隨著不斷推移造成了巨大的後果。後來,洛倫茲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了這一問題。他認為,在大氣運動過程中,即使各種誤差和不確定性很小,也有可能在過程中將結果積累起來,經過逐級放大,形成巨大的大氣運動。
於是,洛倫茲認定,他發現了新的現象: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他於是認定這為:「對初始值的極端不穩定性」,即:「混沌」,又稱「蝴蝶效應」。從此以後,所謂「蝴蝶效應」之說就不脛而走。
編輯本段內在機制所謂復雜系統,是指非線性系統且在臨界性條件下呈現混沌現象或混沌性行為的系統。非線性系統的動力學方程中含有非線性項,它是非線性系統內部多因素交叉耦合作用機制的數學描述。正是由於這種「諸多因素的交叉耦合作用機制」,才導致復雜系統的初值敏感性即蝴蝶效應,才導致復雜系統呈現混沌性行為。目前,非線性學及混沌學的研究方興未艾,這標志人類對自然與社會現象的認識正在向更為深入復雜的階段過渡與進化。從貶義的角度看,蝴蝶效應往往給人一種對未來行為不可預測的危機感,但從褒義的角度看,蝴蝶效應使我們有可能「慎之毫釐,得之千里」,從而可能「駕馭混沌」並能以小的代價換得未來的巨大「福果」。蝶效應用的是比喻的手法,並不是說蝴蝶引起的颶風。
「蝴蝶效應」之所以令人著迷、令人激動、發人深省,不但在於其大膽的想像力和迷人的美學色彩,更在於其深刻的科學內涵和內在的哲學魅力。混沌理論認為在混沌系統中,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我們可以用在西方流傳的一首民謠對此作形象的說明。
這首民謠說: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
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斗;
輸了一場戰斗,亡了一個帝國。
馬蹄鐵上一個釘子是否會丟失,本是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但其「長期」效應卻是一個帝國存與亡的根本差別。這就是軍事和政治領域中的所謂「蝴蝶效應」。有點不可思議,但是確實能夠造成這樣的惡果。一個明智的領導人一定要防微杜漸,看似一些極微小的事情卻有可能造成集體內部的分崩離析,那時豈不是悔之晚矣?橫過深谷的吊橋,常從一根細線拴個小石頭開始。
「蝴蝶效應」的理論以實證手段證明了中國1300多年前《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魏書·樂志》:「但氣有盈虛,黍有巨細,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哲學思想,從這點說明感知比認知來得直接,其所謂的吸引子就是《混元場論》中元外場作用,其《混沌學》的非線性理論就是《混元場論》場中對象元獨立的絕對計數時間體系。
蝴蝶效應的研討意義:混沌和非混沌,邏輯演繹系統和斷層之間的選擇問題,就是我們關注蝴蝶效應的意義所在,中國古代也有學派注重善始善終的問題,是說善於展開一個系統,也善於結束這個系統,以這個為目的而研究的方法論。進而,可以說,蝴蝶效應實質是一種方法論,這種方法論,承認系統的邊界,是建立在宇宙無限論之上的探討宇宙的有限性的方法。
中國《韓非子·喻老》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鉶,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邱,臨酒池,紂遂以亡。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故曰:『見小曰明。』
商紂的王叔箕子見到紂王用象牙筷子就很害怕,因為有了象牙筷子,杯子也換成發犀玉杯,有了象牙筷子犀玉杯就不吃粗食豆湯,要吃牛肉,象肉,豹肉,未出世的胎肉等精美的食物。吃牛肉象肉豹肉胎肉,就不會穿著短的粗布衣在茅屋中食飯,就穿著很多華衣美服,在華麗的宮殿進食。箕子怕他亡國。
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如:天體運動存在混沌;電、光與聲波的振盪,會突陷混沌;地磁場在400萬年間,方向突變16次,也是由於混沌。甚至人類自己,原來都是非線性的:與傳統的想法相反,健康人的腦電圖和心臟跳動並不是規則的,而是混沌的,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現,混沌系統對外界的刺激反應,比非混沌系統快。
由此可見,非線性就在我們身邊,躲也躲不掉了。
科學家給混沌下的定義是:混沌是指發生在確定性系統中的貌似隨機的不規則運動,一個確定性理論描述的系統,其行為卻表現為不確定性一不可重復、不可預測,這就是混沌現象。進一步研究表明,混沌是非線性動力系統的固有特性,是非線性系統普遍存在的現象。牛頓確定性理論能夠完美處理的多為線性系統,而線性系統大多是由非線性系統簡化來的。因此,在現實生活和實際工程技術問題中,混沌是無處不在的。從洛倫茨第一次發現混沌現象至今,關於混沌的研究一直是科學家、社會學家、人文學家所關注的。研究混沌,其實就是發現無序中的有序,但今天的世界仍存在著太多的無法預測,混沌,這個話題也必將成為全人類性的問題。在此,由於知識有限,我們只是做了極其膚淺的介紹和引入,希望有更多人能走進混沌之門,以更深邃的眼光來審視這個世界。今後或許能致力於此方面的研究。
編輯本段扇動氣象預報員可以通過向計算機輸入差別很細微的數字並重新預測一次而看到這混沌效應。在最初的幾天里,供選擇的預報內容將幾乎是完全一樣的;但是一周以後就看上去十分不同了(除非是處在一種不同尋常的穩定的天氣類型中)。不管這些公式有多麼精確,也不管你輸入的數據有多好,一周之後那些小到我們無法注意的細微的效應可能會對結果造成顯著的影響。洛倫茲把這稱作「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他假設一隻在巴西叢林里扇動翅膀的蝴蝶會在大氣中激起幾個月後有可能改變倫敦天氣的小旋風。
編輯本段舉例2003年,美國發現一宗疑似瘋牛病案例,馬上就給剛剛復甦的美國經濟帶來一場破壞性很強的颶風。扇動「蝴蝶翅膀」的,是那頭倒霉的「瘋牛」,受到沖擊的,首先是總產值高達1750億美元的美國牛肉產業和140萬個工作崗位;而作為養牛業主要飼料來源的美國玉米和大豆業,也受到波及,其期貨價格呈現下降趨勢。但最終推波助瀾,將「瘋牛病颶風」損失發揮到最大的,還是美國消費者對牛肉產品出現的信心下降。在全球化的今天,這種恐慌情緒不僅造成了美國國內餐飲企業的蕭條,甚至擴散到了全球,至少11個國家宣布緊急禁止美國牛肉進口,連遠在大洋彼岸中國廣東等地的居民都對西式餐飲敬而遠之。這讓人聯想到時下的禽流感,最初在個別國家發現的禽流感,很快波及全球,就算在沒有發現禽流感的地區或國家,人們也會「談雞色變」。
再比如,你能想像得出一個美國人抽煙和中國的通貨膨脹有什麼關系嗎?假設美國現在有一個人抽煙,不小心把沒熄滅的煙頭扔在了床邊,然後出門上班了,大約20分鍾後,煙頭慢慢引燃床單,火越來越大,逐漸蔓延到左鄰右舍,引起煤氣罐的連環爆炸。這時的美國人已經對「恐怖襲擊」膽戰心驚,而這個肇事者(扔煙頭的人)卻忘了自己曾扔過煙頭,於是在一時無法查明原因的情況下,暫時被定為「恐怖襲擊」。這樣,驚恐萬狀的人們紛紛拋售股票,引起股市大跌。人們下降的消費信心影響了整個美國經濟,最後造成美元貶值,由於美元的持續貶值,使得以美元標價的基礎性原材料價格上揚,盯住美元的人民幣價格也相應上揚。從而導致以原材料為基礎的商品價格上漲,引發中國的成本拉動型通貨膨脹。
這個例子比較誇張,為的只是說明:我們在解釋某種經濟現象時,如果無法從常規的分析中找到答案,就要考慮那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因素,然而這種因素太多了,也太不可預測了,這也是為什麼經濟學家總是難以精確地預測具體經濟指數的原因。但也正是這種不可預測性造就了變化多端而豐富多彩的世界。
蝴蝶扇動翅膀都有可能引起龍卷風,那還有什麼不可能呢?「沒有什麼不可能」,恐怕這就是「蝴蝶效應」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1998年亞洲發生的金融危機和美國曾經發生的股市風暴實際上就是經濟運作中的「蝴蝶效應」;1998年太平洋上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就是大氣運動引的「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是混沌運動的表現形式。當我們進而考察生命現象時,既非完全周期,又非純粹隨機,它們既有「鎖頻」到自然界周期過程(季節、晝夜等)的一面,又保持著內在的「自治」性質。蝴蝶效應也是混沌學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對初始條件敏感性的一種依賴現象:輸入端微小的差別會迅速放大到輸出端壓倒一切的差別,好像一隻蝴蝶今天在北京扇扇翅膀,可能在大氣中引發一系列事件,從而導致某個月紐約一場暴風雨的發生。
1、一滴很小的水滴,如果在雪坡上向下滾動,然後越滾越大
2、洛侖茲將僅僅相差0.0001的兩個初始條件輸入一個數學方程,計算得出的兩條曲線不久就分道揚鑣,南轅北轍。
啟示
「蝴蝶效應」的初始就是混沌的,在不準確或者說是不精確中產生的,所以什麼樣的可能都會發生。
「蝴蝶效應」的復雜連鎖效應,每天都可能在我們身上發生,我們不可能回到以前去改變我們的過去來改變我們的未來,我們需要的是正確地把握我們的現在,也許,以後的結果就會趨向於好的方面,而走錯一步你可能短時間無法發現,但是幾十年後斷送的,就不僅是你的未來,而是更多。
這是上午在圖書館《青年文摘》上摘的一篇文章中的其中幾段,太長了所以就挑了幾段抄下來。因為最近身邊有很多朋友(包括自己)一直在道路上迷惘著,彷徨著,不知所措,心情煩躁。所以我覺得我們都是一直在做決定、改變決定。因為我們在變化,在成熟,因而我們不斷地調整、校準自己的努力方向或是目標。知道了「蝴蝶效應」,我們是否明白了:人,應該活得積極,要從每一件小事情做起呢?我還想重復文中的一句話: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引導,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
有時做一個決定了,雖然很不容易,但是重要的是邁出了第一步。
而你每天也都在做很多看起來毫無意義的決定,但某天你的某個決定就能改變你的一生。
今天看到一段話很好:不要被他人的論斷束縛了自己前進的步伐。追隨你的熱情,追隨你的心靈,它們將帶你到你想要去的地方。希望有所啟示。
實際應用核心理念:看似微不足道的細小變化,卻能以某種方式對社會產生微妙的影響,甚至影響整個社會系統的正常運行。細節決定成敗。
應用要訣:關注細節,防微杜漸,注重關聯,控制全局。
應用領域:所有事物
學習後可以深刻認識和有效解決如下問題:
1、產品質量問題
2、工作程序問題
3、工作態度問題
4、關鍵細節問題
5、個人成長問題
6、學習道路問題
編輯本段其它相關混沌學蝴蝶效應是混沌學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對初始條件敏感性的一種依賴現象:輸入端微小的差別會迅速放大到輸出端,蝴蝶效應在經濟生活中比比皆是。
「蝴蝶效應」也可稱「檯球效應」,它是「混沌性系統」對初值極為敏感的形象化術語,也是非線性系統在一定條件(可稱為「臨界性條件」或「閾值條件」)出現混沌現象的直接原因。基因學蝴蝶效應是基因學理論中的一個現像,現代醫學證明,一切疾病均與基因有關。疾病易感基因是與疾病發生密切相關的一類基因。攜帶疾病易感基因的人在沒有採取針對性預防措施的情況下,患病的風險性比正常人明顯增加。因此,採用分子技術檢測人體細胞中是否含有某類疾病易感基因就可以評估個體患病的風險度,從而為疾病的預防提供早期干預的機會。基因檢測是檢測人體細胞中疾病相關(易感)基因的分子檢測技術。
先進發達的現代醫學科技,可以讓我們的壽命延長5年。
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可以讓我們的壽命延長25年。
G. 蝴蝶效應指的是什麼請通俗的解釋一下。
蝴蝶效應是混沌理論里的一個術語。它通常的說法是:在甲地的一隻蝴蝶扇動一下翅膀,在乙地引起一場風暴。但是,它不是說蝴蝶扇一下翅膀,就會一定在別的什麼地方引起一場風暴。而是說,由於誤差的累積,我們無法預測「系統現在的狀態與它的歷史有關的」系統的狀態。如果一地的一場風暴沒有預測到是因為忽略了另一地的某隻蝴蝶翅膀的扇動,那麼我們就沒辦法做得更好,因為在天氣預報不可能去考慮某隻蝴蝶翅膀的扇動的。
H. 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蝴蝶效應簡介:
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
任何事物發展均存在定數與變數,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其發展軌跡有規律可循,同時也存在不可測的「變數」,往往還會適得其反,一個微小的變化能影響事物的發展,說明事物的發展具有復雜性。
理論由來: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N.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分析了這個效應。「一個氣象學家提及,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正確,一隻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在以後的演講和論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詩意的蝴蝶。
對於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動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產生微弱的氣流,而微弱的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一個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他稱之為混沌學。當然,「蝴蝶效應」主要還是關於混沌學的一個比喻。也是蝴蝶效應的真實反應。不起眼的一個小動作卻能引起一連串的巨大反應。
(8)貨幣上的蝴蝶效應是什麼擴展閱讀
社會方面應用介紹:
蝴蝶效應通常用於天氣、股票市場等在一定時段難以預測的比較復雜的系統中。如果這個差異越來越大,那這個差距就會形成很大的破壞力。為什麼天氣或者是股票市場會有崩盤和不可預測的自然災害。
蝴蝶效應在社會學界用來說明:一個微小的機制,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可能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為「龍卷風」或「風暴」;一個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有可能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
蝴蝶效應在心理學方面的應用:蝴蝶效應指一件表面上看來毫無關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當一個人小時候受到微小的心理刺激,長大後這個刺激會被放大,電影《蝴蝶效應》中作了精彩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