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供給理論研究的問題包括什麼
1. 貨幣供給理論
因為中央銀行控制的只是基礎貨幣,基礎貨幣包括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准備金是貨幣供應量數倍伸縮的基礎,是市場貨幣量形成的源頭。中央銀行通過貨幣乘數的作成數倍於基礎貨幣量的市場貨幣供給總量。
貨幣乘數:指貨幣供給量對基礎貨幣的倍數關系,亦即基礎貨幣每增加或減少一個單位所引起的貨幣供給量增加或減少的倍數,不同口徑的貨幣供應量有各自不同的貨幣乘數。
貨幣均衡:是指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基本相適應的貨幣流通狀態。是社會總供給均衡的一種反映。是相對的動態的均衡。
2. 以貨幣供給決定的一般模型分析貨幣供給機制,不要百度百科的……
虛擬貨幣本指非真實的貨幣。在虛擬跟現實有連接的情況下,虛擬的貨幣有其現實價值。知名的虛擬貨幣如網路公司的網路幣、騰訊公司的Q幣,Q點、盛大公司的點卷,新浪推出的U幣米票(用於iGame游戲),俠義元寶(用於俠義道游戲),紋銀(用於碧雪情天游戲)。如果不算上銀行系統的電子貨幣,網路虛擬貨幣大致可以分為 虛擬貨幣第一類是大家熟悉的游戲幣。在單機游戲時代,主角靠打倒敵人、進賭館贏錢等方式積累貨幣,用這些購買草葯和裝備,但只能在自己的游戲機里使用。那時,玩家之間沒有「市場」。自從互聯網建立起門戶和社區、實現游戲聯網以來,虛擬貨幣便有了「金融市場」,玩家之間可以交易游戲幣。第二類是門戶網站或者即時通訊工具服務商發行的專用貨幣,用於購買本網站內的服務。使用最廣泛的當屬騰訊公司的Q幣,可用來購買會員資格、QQ秀等增值服務。虛擬」這種形式及其表現並不是第一位重要的,第一位重要的是內在價值問題。也就是說,虛擬貨幣代表的價值,與一般貨幣代表的價值具有什麼樣的聯系與區別。鑒於問題背景的深度,在研究的出發點上,需要站得更高。貨幣問題是現代性范疇的問題,虛擬貨幣問題則是後現代性范疇的問題。它們之間並不共享同一基礎範式。而正是範式的差異,而非虛擬現象,導致了二者的不同。 虛擬貨幣價值形成機制不同 一般貨幣與虛擬貨幣的價值基礎不同,前者代表效用,後者代表價值。從行為經濟學的觀點推導,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它所「等」之「價」,語言上雖稱為價值,但實際上是指效用。而虛擬貨幣代表的不是一般等「價」之「效」,而是價值本身。虛擬貨幣不是一般等價物,而是價值相對性的表現形式,或者說是表現符號;也可以說,虛擬貨幣是個性化貨幣。在另一種說法中,也可稱為信息貨幣。它們的共性在於都是對不確定性價值、相對價值進行表示的符號。這樣說的時候,貨幣的傳統含義已經被突破了。原有含義的貨幣,只能是新的更廣義貨幣的一個特例。貨幣既可以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符號,也可以作為相對化價值集的符號。 貨幣決定機制不同 一般貨幣由央行決定,虛擬貨幣由個人決定。一般貨幣的主權在共和體中心;虛擬貨幣的主權在分布式的個體節點。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看,一般貨幣是虛擬貨幣的一個特例。這種特例的特殊點在於:第一,參照點不變。因此,價值從一個集被特化為一個可通約的值,當參照點不變時,價值等同於效用;第二,效用相對於參照點的得失不變。這意味著,參照點所擁有的值,是一個穩定的理性值、均衡值。在理性經濟中,參照點也可能不變,但仍是一個散集。其不同在於這個散集中的每一個點(實 際成交價)都是不穩定的,只有均衡值是穩定的;但在虛擬貨幣的價值集中,每一個點都可能是穩定的,相反是那個理性均衡值可能是不穩定的。反映到貨幣決定機制上,央行正是理性價值的一個固定不變的參照點的人格化代表,而虛擬貨幣市場(如股市、游戲貨幣市場)是由央行之外的力量決定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在經濟學中有人把股票市場稱為虛擬貨幣市場,把股市和衍生金融市場形成的經濟稱為虛擬經濟。虛擬經濟的本質是以個體為中心的信息經濟。 價值交換機制不同 一般貨幣的價值轉換,在貨幣市場內完成;而虛擬貨幣的價值轉換,在虛擬貨幣市場內完成。一般貨幣與虛擬貨幣的價值交換,通過兩個市場的總體交換完成,在特殊條件下存在不成熟的個別市場交換關系。因此可以說,一般貨幣與虛擬貨幣處於不同的市場。費雪方程(QP=MV)描述了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價值轉換關系;擴展費雪方程(MV=BH)則描述了貨幣市場與虛擬貨幣市場的價值轉換關系。有人擔心游戲虛擬貨幣可能引發通貨膨脹,這是由於他不了解虛擬貨幣的市場交換機制,把貨幣市場與虛擬貨幣市場混為一談了。正如商品市場的供求失衡,不能直接導致貨幣市場的供求失衡,而一定要通過在總體市場上增發貨幣才能導致通貨膨脹一樣;虛擬貨幣市場上的供求失衡,也不能直接導致貨幣市場的通脹。問題的關鍵在於是否形成了統一的虛擬貨幣市場。目前股市是統一市場,而游戲市場還不是這樣。舉例來說,某種游戲虛擬貨幣與人民幣的比值,最初可能是80萬比1,隨後可能變化為800萬比1。也許今天能夠購買一座城堡的虛擬幣,到明天也許就只夠買一隻戰斧了。這種現象確實可能發生;如果虛擬貨幣形成了統一市場,也確實可能對貨幣市場形成壓力,問題是,現在並不存在這樣的統一市場,游戲幣的發行主體相互獨立,且不具備金融主體的地位,更談不上在金融市場水平與貨幣的交換。而且更主要的是,無論是基礎貨幣還是增值貨幣,貨幣量(M)和貨幣價格水平(V,即流通速度)都沒有因此發生變化,因此不能認為會出現貨幣膨脹或緊縮。對於當前的游戲幣貶值現象,寧可解釋為作為增值服務的某一游戲的服務條件發生了變化。由於游戲者水平的普遍提高或游戲者數量的增多,對虛擬幣的需求增加,所涉及服務的價格及虛擬幣的價格水平有所下降。由於這種服務供求條件的變化,導致服務價格的下降。這是一個實體商品市場就可以解釋的現象。
3. 貨幣供給的原理是什麼
貨幣供給是某一國或貨幣區的銀行系統向經濟體中投入、創造、擴張(或收縮)貨幣的金融過程。貨幣供給問題,歷來受到各國中央銀行和貨幣管理當局高度重視,也是各國經濟學家一直關注的重大課題。其原因皆在於貨幣供給是否適當會直接影響各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貨幣供給過多容易引起通貨膨脹,貨幣供給不足又容易引起通貨緊縮。無論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都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在追求經濟可持續增長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時期,討論貨幣供給的適度增長問題,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長期以來,人們在討論貨幣供給問題時,大多關注其結果,無論是凱恩斯學派的「相機抉擇」主張,還是現代貨幣學派的「單一法則」主張,無論是貨幣供給「外生論」還是貨幣供給「內生論」,都非常重視控制貨幣供給的結果,以保持貨幣供給的適度性。弗里德曼、施瓦茲、卡甘、布倫納、梅爾茲等貨幣供給理論的名家重點研究了影響貨幣供給結果的因素,他們在選擇影響貨幣供給因素方面取行了重要的成果,這為後來的貨幣給研究提了重要的依據和指引,喬頓發展了弗里德曼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著名的喬頓模型,該模型集中反映了各個主要因素對貨幣供給的重要影響,問世以來,一直被奉為了解和研究貨幣供給的主要工具。隨著貨幣與經濟的關系日益復雜,也隨著對貨幣供給問題研究的深入,人們需要更多地了解各個因素對貨幣供給影響的過程。後凱恩斯學派的學者大力主張貨幣「內生論」,認為貨幣供給是經濟運行的一個應變數,不是貨幣管理當局能夠任意改變的。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8-0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4. 關於貨幣的需求與供給的三個問題
凱恩斯提出了貨幣需求動機的概念。他認為,人們的貨幣需求行為由三種動機決定:分別為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
1、交易動機。人們的貨幣收入和支出之間有一定的時間期限。在這個期限內,貨幣是必不可少的交易媒介。因此,人們必須持有一定量的貨幣。由於收支時間距離一般不會有變,所以此項動機保留的貨幣量基本上與收入維持穩定的關系。
2、預防動機。為防止意外需要,必須持有一定量的貨幣。為此項動機而保留的貨幣量也基本上與收入維持穩定關系。
3、投機動機。人們為了在貨幣和盈利性資產間進行有利的選擇,需保留一定的貨幣量。如果現在的利率低(持幣成本低),可能會上升,則可多持幣到時在一級市場買進較高利率的債券或在二級市場買進價格下跌的證券,以獲得較高的收益率。反之,則減少持幣。可見,投機性貨幣需求與利率負相關。
5. 貨幣供給的主要內容
貨幣供給的主要內容包括:貨幣層次的劃分;貨幣創造過程;貨幣供給的決定因素等。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貨幣流通的范圍和形式不斷擴大,現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認為是貨幣,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隨時轉化為現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債、人壽保險單、信用卡)也被廣泛認為具有貨幣性質。
一般認為,貨幣層次可以劃分如下:
M1=現金+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其他支票存款;
M2=M1+小額定期存款+儲蓄存款+散戶貨幣市場共同基金;
M3=M2+其他金融資產。
貨幣創造(供給)過程是指銀行主體通過其貨幣經營活動而創造出貨幣的過程,它包括商業銀行通過派生存款機制向流通供給貨幣的過程和中央銀行通過調節基礎貨幣量而影響貨幣供給的過程。
決定貨幣供給的因素包括中央銀行增加貨幣發行、中央銀行調節商業銀行的可運用資金量、商業銀行派生資金能力以及經濟發展狀況、企業和居民的貨幣需求狀況等因素。貨幣供給還可劃分為以貨幣單位來表示的名義貨幣供給和以流通中貨幣所能購買的商品和服務表示的實際貨幣供給等兩種形式。
6. 貨幣供給是什麼概念
亦稱貨幣供應。即一個國家流通中的貨幣總額,是該國家一定時點的除中央政府或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商業銀行以外的非銀行大眾所持有的貨幣量。它是一個存量概念,而不是一個流量概念。即它是一個時點的變數,而不是一個一定時期的變數。貨幣供給有狹義、廣義之分。從狹義上說,它由流通中的紙幣、鑄幣和活期存款構成,銀行的活期存款是貨幣供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廣義上說,貨幣供給還包括商業銀行的定期存款、儲蓄和貸款協會及互助儲蓄銀行的存款,甚至還包括儲蓄債券、大額存款單、短期政府債券等現金流動資產。通常情況下,各個國家按貨幣的流動性程度將貨幣劃分為不同的貨幣層次,作為其對貨幣的度量和管理的依據。因為不同層次的貨幣對各國經濟產生影響的程度不同;一個國家的貨幣供給總量影響著商品價格、就業和經濟活動水平,以及貨幣本身的價值。貨幣供給的變化是由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行為引起的。一般來說,貨幣是由中央銀行發行的,中央銀行壟斷了貨幣發行權,它發行的貨幣具有無限清償能力,在一切交易中可以無限制地使用。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占貨幣供給的絕大部分,它包括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是居民個人和企業在商業銀行的現金存款,它只是將現金變為活期存款,不會引起貨幣供給總量的變化。派生存款是商業銀行通過發放貸款、投資等資產業務創造的存款,派生存款增加著貨幣供給總量。中央銀行通過對存款准備率的規定來影響存款貨幣的創造。貨幣供給不僅是一個重要的貨幣理論問題,也是一個涉及貨幣控制和管理政策的重大實踐問題,世界各國對貨幣供給都給予高度的重視。貨幣供給從定義上來說,可以分為狹義及廣義兩種。狹義的貨幣供給是指民間所持有的現金加上可以開支票的存款,通常這類定義范圍的貨幣供給稱為M1;廣義的貨幣供給是指M1加上定期儲蓄存款,即常見的M2。
由於國情不同,對貨幣供給定義的范圍也不一致,如德國定義有M3貨幣供給,英國則從M0到M4都有。就台灣而言,M1又可以分為M1a與 M1b,其內容如下:
M1a = 公眾持有的現金 + 支票存款 + 活期存款
M1b = M1a + 活期儲蓄存款
基本上「M」字母旁邊所附加的阿拉伯數字愈大, 英文字母順序愈後面,表示所涵蓋的范圍愈廣。
貨幣供給成長率如果增加太快,表示民間持有的貨幣太多。假設社會上所生產的商品並沒有增加,則「過多的金錢追逐過少的貨物」便會有引發通貨膨脹的危險,各國為了監控貨幣供給的成長,都會選擇與通貨膨脹相關性最高的貨幣供給加以監控。
例如德國央行每年都會對M3貨幣供給成長率訂下目標區,當貨幣供給超過目標區時,表示貨幣供給過高,也就是說民間持有的貨幣太多,為防範物價上漲的壓力,當局會採取緊縮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給; 相反地,如果貨幣供給成長率低於目標區,則因為資金供給不足,想要借錢來消費或投資的人(貨幣需求者)必須付出較高的利息作為代價,因而減少消費及投資的意願,阻礙了經濟的成長。此時當局便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給。
貨幣供應量是單位和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存款和手持現金之和,其變化反映著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變化,對企業生產經營、金融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的運行和居民個人的投資行為有重大的影響。(中央銀行根據宏觀監測和宏觀調控的需要,一般根據流動性的大小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我國現行貨幣統計制度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1)流通中現金(M0),是指銀行體系以外各個單位的庫存現金和居民的手持現金之和;(2)狹義貨幣供應量(M1),是指M0加上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在銀行的活期存款;(3)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指M1加上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城鄉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儲蓄存款以及證券客戶保證金。M2與M1的差額,即單位的定期存款和個人的儲蓄存款之和,通常稱作準貨幣。
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增加或減少貨幣供應量控制貨幣市場,實現對經濟的干預。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會影響利率,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對貨幣供應量的管理來調節信貸供給和利率,從而影響貨幣需求並使其與貨幣供給相一致,以進一步影響宏觀經濟活動水平的經濟政策
現行貨幣統計制度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上面已經有了 就不重復復制了:)
7. 談談貨幣供給量的影響因素
貨幣供給量決定於基礎貨幣與貨幣乘數這兩個因素,且是這兩個因素的乘積。這兩者又受多種復雜的因素影響。
一、基礎貨幣
基礎貨幣是具有使貨幣供給總量倍數擴張或收縮能力的貨幣。它表現為中央銀行的負債,即中央銀行投放並直接控制的貨幣,包括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和公眾持有的通貨。
在現代經濟中,每個國家的基礎貨幣都來源於貨幣當局的投放。貨幣當局投放基礎貨幣的渠道主要有三條:一是直接發行通貨;二是變動黃金、外匯儲備;三是實行貨幣政策。具體又有以下10項決定因素:
1、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進有價證券;
2、中央銀行收購黃金、外匯;
3、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再貸款或再貼現;
4、財政部發行通貨;
5、中央銀行的應收未收款項;
6、中央銀行的其他資產;
7、政府持有的通貨;
8、政府存款;
9、外國存款;
10、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賣出有價證券。
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的負債,是商業銀行及整個銀行體系賴以擴張信用的基礎。基礎貨幣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改變貨幣供給量。在貨幣乘數一定的情況下,基礎貨幣增多,貨幣供給量增加;基礎貨幣減少,貨幣供給量減少。
二、貨幣乘數
貨幣乘數,也稱貨幣擴張系數,是用以說明貨幣供給總量與基礎貨幣的倍數關系的一種系數。
在基礎貨幣一定的條件下,貨幣乘數決定了貨幣供給的總量。貨幣乘數越大,則貨幣供給量越多;貨幣乘數越小,則貨幣供給量就越少。所以,貨幣乘數是決定貨幣供給量的又一個重要的,甚至是關鍵的因素。但是,與基礎貨幣不同,貨幣乘數並不是一個外生變數,因為決定貨幣乘數的大部分因素都不是決定於貨幣當局的行為,而決定於商業銀行及社會大眾的行為。
貨幣乘數的決定因素主要有5個,它們分別是活期存款的法定準備率、定期存款的法定準備率、定期存款比率、超額准備金率及通貨比率。其中,法定準備率完全由中央銀行決定,成為中央銀行的重要政策工具;超額准備金比率的變動主要決定於商業銀行的經營決策行為,商業銀行經營決策又受市場利率、商業銀行借入資金的難易程度、資金成本的高低、社會大眾的資產偏好等因素的影響;定期存款比率和通貨比率決定於社會公眾的資產選擇行為,又具體受收入的變動、其他金融資產的收益率、社會公眾的流動性偏好程度等因素的影響。
綜上所述,貨幣供給量是由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及社會公眾這三個經濟主體的行為所共同決定的。
8. 論述貨幣供給新論的主要內容與特點
論述貨幣供給新論的主要內容是將貨幣理論看成是資產組合理論的分析方法,批評貨幣供給理論成熟方法所隱含的貨幣供應是可以由中央銀行控制的外生變數的觀點,而認為貨幣是一個反映銀行和其它經濟單位行為變化的內生變數。貨幣供給新論或新觀點,是針對貨幣供給早先的理論而言的,具體主要觀點包括:非銀行金融機構也具有創造信用、創造存款貨幣的功能;金融機構創造存款貨幣的能力,實際上取決於經濟運行狀況和經濟發展水平;中央銀行的法定準備金率不是控制貨幣擴張的唯一措施;宏觀金融控制的目標和手段應該改變。
貨幣供給新論的主要特點是:把注意力集中於所有資產的供求關系、報酬率和信用的可獲得性方面,其認為包括銀行在內,所有金融機構借款和貸款的數量取決於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的比較。新論的新穎之處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極為重視利率以及貨幣需求對貨幣供給的影響;二是強調非銀行金融機構對貨幣供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