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⑴ 新貨幣戰爭對當今世界有什麼影響
會影響全球股市經濟還有通貨膨脹
⑵ 貨幣戰對中國影響大嗎
貨幣如果過快升值,第一會影響出口,第二可能會有熱錢快速進入中國,導致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⑶ 請問精通經濟學的朋友郎咸平講的貨幣戰爭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摧毀中國大部分製造業 由國際資本以極低的價格接收
中國被定位在國際產業鏈的最低端 也就是製造 這個污染環境 浪費資源 剝削勞工的階段
中國經濟基本上被老美操縱
通過國際產業鏈 和中國的製造業 中國每出口一美元的商品 老美就得到9倍的利益 現在中國外匯2億美圓(出去以前用掉的)也就是說中國為老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創造了至少18億美圓的財富
未來很悲哀
⑷ 貨幣戰爭爆發會帶來什麼後果
貨幣戰爭可能引發新一輪資產價格上漲,美元持續貶值將導致資源品價值重估,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正在向新興經濟體輸入新一輪通脹壓力。社評表示,這場貨幣戰令中國的貨幣政策陷入兩難境地,在多國重啟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的背景下,中國若單方面使用利率手段,必將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
⑸ 貨幣戰對我們現在有何影響
什麼是「貨幣戰」 迄今為止,尚沒有人對「貨幣戰」下一個權威的、令人信服的定義。 按照傳統理解,「貨幣戰」是指一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和金融實力,利用貨幣和匯率政策,從經濟上打擊競爭對手、掠奪別國財富。 因此,「貨幣戰」從本質上講,具有強烈的預謀性、目的性和破壞性,是「經濟戰」的一種形式,也是國與國之間矛盾斗爭激烈的表現形式之一。 但必須指出的是:此種意義上的「貨幣戰」,目前只處於猜測、傳言階段,尚無明確證據顯示世界各國正在從事這樣一場損人不利己的「自殺式行動」。 實際上,結合當前世界經濟形勢,「貨幣戰」的含義要簡單、明確得多,其大致可以理解為:一些國家和地區由於面臨內部經濟困境,為刺激出口、增加就業,競相採取措施,人為壓低本幣匯率。如果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採取這種以鄰為壑的貨幣和匯率政策,勢必加劇各國間的利益沖突,最終將破壞世界經濟復甦進程,其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許可以與「戰爭」相提並論。 雖然近期各國在貨幣和匯率政策上的對立和矛盾有所增多,但必須看到,這一局面還遠遠稱不上「戰爭」。西方媒體反復炒作「貨幣戰」,實際上誇大了各國貨幣和匯率政策的分歧,增加了國際社會的緊張情緒。 誰在製造「貨幣戰」氣氛 從表面看,這一輪「貨幣戰」起因主要源於中美關於人民幣匯率問題的爭端升級。此外,日本政府在日元持續升值後直接干預匯市,以及巴西、韓國、新加坡等經濟體紛紛採取措施遏制本幣對美元過快升值的勢頭,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是,這一輪「貨幣戰」的真正起因應歸於美國。第一,美國一些政客迫於國內政治壓力,再一次挑起並激化關於人民幣匯率問題的爭端,使人民幣匯率問題看似處於當前「貨幣戰」的漩渦中心。 眼下,美國經濟復甦勢頭遲滯,國內就業壓力居高不下,經濟問題已成為11月份美國國會中期選舉的主要議題。不少美國政客都有將人民幣匯率問題作為美國經濟困境「替罪羊」的政治沖動。 這些人在國際社會散播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的言論,在一定程度上製造了「貨幣戰」的緊張氣氛。 第二,這一輪「貨幣戰」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巨量「印鈔」。面臨經濟困境,美聯儲長期將基準利率維持在接近零的水平,同時以購買金融資產的方式,向金融系統投入大量美元流動性,這一過程也被形象地稱為美聯儲「開動印鈔機」。美聯儲這一政策直接導致美元貶值預期加大,同時也導致大量美元投機資金進入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進行套利。 結果是,從韓國到巴西,從泰國到新加坡,全球許多經濟體都感到本幣對美元升值的強大壓力。美元貶值帶動其他貨幣升值,對這些經濟體出口甚至金融安全與穩定,都構成了挑戰。這些經濟體反過來被迫採取措施,干預外匯市場,壓低本幣匯率,最終形成了看似「貨幣戰」的局面。 關鍵問題在於:在一些美國政客眼裡,美聯儲通過「印鈔」壓低美元匯率是完全「合情合理的」,而其他經濟體為維護本國經濟和金融安全而壓低本幣匯率則是「非法的」。這是一種明顯的「雙重標准」。 貨幣戰」的危害到底有哪些 如果「貨幣戰」真的開打,各國紛紛使本幣貶值,以此希望刺激出口、擺脫經濟困境,這將對世界經濟和金融穩定帶來嚴重沖擊。 從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來說,如果美聯儲持續「印鈔」,將有可能造成全球范圍內美元流動性過剩和美元貶值,進而帶來嚴重的「熱錢」投機問題。 最典型的結果將是:大量美元「熱錢」湧入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進行投機,如果這些經濟體不採取干預措施,「熱錢」就有可能在當地製造新的股市和房地產市場泡沫;如果這些經濟體貨幣當局通過「印鈔」來吸收「熱錢」,則有可能在當地造成通貨膨脹。 與此同時,美元貶值還可能帶來大宗商品價格飛漲,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前世界一度面臨的「油價飛漲」和「糧食危機」局面就有可能卷土重來。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各國就此拋棄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形成的合作精神,轉而採取以鄰為壑的貨幣和匯率政策,將使世界經濟面臨嚴峻挑戰。 中國在「貨幣戰」中應警惕什麼 正如前文所言,美國政客挑起人民幣匯率爭端和美聯儲「印鈔」,才是這一輪「貨幣戰」的真正原因。對於中國來說,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是,一些美國政客和少數西方媒體不僅故意曲解這一事實,而且在「貨幣戰」的解決之道上,也往往打著「承擔責任」的旗號,對中國施加壓力,甚至有意「抹黑」。 事實上,美聯儲「印鈔」導致美元大幅貶值,才是造成當前許多經濟體被迫干預匯市的根本原因。因此,即便人民幣大幅升值,也不能解決美元貶值的大背景下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本幣「被升值」的問題,也無法杜絕這些經濟體干預匯市的行動。 「貨幣戰」出路在哪裡 當前「貨幣戰」的言論之所以甚囂塵上,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隨著世界經濟復甦勢頭放緩,一些國家為擺脫自身經濟困境,試圖採取「人人為己」的貨幣和匯率政策。 當前世界經濟雖然持續復甦,但潛在的風險和挑戰依然很多,危機其實還遠沒有真正遠去,此時此刻,國際社會繼續秉承團結協作的精神至關重要。 此外,這一輪「貨幣戰」再次凸顯了當前全球貨幣體系的困境,即美元作為美國的主權貨幣,同時承擔了國際主要儲備貨幣的職能,而這兩種職能之間往往是相互矛盾、相互對立的。美聯儲為刺激美國經濟增長開動印鈔機,很可能導致美元流動性泛濫和美元貶值,進而對國際金融穩定帶來新的沖擊。因此,建立新的全球貨幣體系依然刻不容緩。
⑹ 戰爭對貨幣的影響是什麼
戰爭打起來貨幣貶值。
1、當國家面臨戰爭威脅時,該國為應對戰爭會發動國家機器開動國家製造業和金融業為戰爭籌備物與資。那麼勢必要對該國的正常經濟產生影響,如果是低迷或是存在危機的國家,就會因為無力籌資率先開動「印鈔機」,造成通貨膨脹,從而加大該國貨幣貶值,降低該國國際信用評級等,造成經濟危機或是金融危機。當然也會造成社會秩序混亂對於正常的經濟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當然即便採取特殊措施也會制約社會生產力的正常發展。
2、當一國發生戰事,就要看交戰雙方只是單獨局部性沖突還是大規模的聯盟性沖突。如果只是局部性的,而且不是正營間的,只會對其交戰雙方的國際聲譽和國際信譽產生重大影響,國際貿易和能源進出口也會受到影響,而且邊境會受到管制,人員交流也會受到限制。無論是規模大與小都會對相關國家的經濟、金融造成嚴重的打擊,所以貨幣作為經濟的載體或是表現形式都會受到負面的影響,所以貶值也就在所難免了。
戰爭中黃金會升值嗎
一般情況下,戰爭會讓黃金上漲。
國際上重大的政治、戰爭事件都將影響金價。政府為戰爭或為維持國內經濟的平穩而支付費用、大量投資者轉向黃金保值投資,這些都會擴大對黃金的需求,刺激金價上揚。
二次大戰、美越戰爭、1976年泰國政變、1986年"伊朗門"事件等,都使金價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當世界政局和經濟不穩,尤其是發生戰爭或經濟危機時,各種普遍的投資工具如股票、基金、房地產等都會受到嚴重的沖擊,黃金就體現了很好的避險屬性。
⑺ 貨幣戰爭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中國有沒有捲入對中國的影響
錢是虛幻的 虛無價值化為價格 構造了虛幻的貨幣現實 繼而成為奴隸天下的工具利器 貨幣戰爭就是國與國之間貨幣的發行權和匯率,也就是貨幣與黃金的關系 人民幣在升值
⑻ 中美貨幣戰爭美國採用了哪些措施對我國金融體系有哪些影響
1、美聯儲放水影響或擴散
美聯儲如市場大多數預期那樣推出了QE3計劃,而且資產購買沒有上限限制,寬松程度某種意義上甚至超出市場預期,新一輪貨幣寬松的預期讓歐美商品和股市應聲大漲。顯然,疲軟的就業形勢和奧巴馬政府所面臨的競選壓力是美聯儲推出QE3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認為,作為世界貨幣的美元,因新一輪寬松所帶來的影響可能將擴散至全球,特別是中美之間的"貨幣戰爭"可能加劇。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QE3對中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美聯儲再度放水將引發美元貶值,這使得手裡持有大量美債的中國將承受資產縮水的損失;第二、美國已經接自然災害把農產品[0.00%
資金
研報]價格炒作起來,再加上QE3放水,中國所面臨的輸入型通脹壓力進一步加大,更糟糕的是出現製造業因政策和成本因素迴流美國創造就業,而投機熱錢可能迴流中國的情況,這將給人民幣國際化製造麻煩。;第三、一旦中國央行迫於通脹壓力而不敢跟隨放水,必導致人民幣出現被動升值,剛出的外貿救市政策效果降低,這無疑是對中國的出口雪上加霜。且央行的貨幣政策無法施展,宏觀經濟下行的趨勢難以扭轉。
二、中國的對策
第一、因為美聯儲大量放水導致美債貶值,因此未來中國政府或拋售美債,以減輕外匯損失,並將更多的外匯儲備換成黃金或別國貨幣。由於歐元因歐債風險相對較大,日元存在一定政治風險,因此黃金仍是最佳選擇。在此情況下,未來黃金的價格或有望維持上升趨勢。
第二、中國政府將面臨如何應對輸入性通脹壓力的問題。首先國家會繼續通過政府幹預的方式控制基礎糧價,其次會加大儲備力量以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豬肉等食品價格的上漲,如國家可能加大豬肉收儲力度等等。其次面對可能出現的投機熱錢迴流,國內樓市調控會繼續保持高壓狀態,而股市的QFII審批額度或進一步增加,並有可能視情況推出國際板,建立資金蓄水池緩解通脹壓力。
第三、面對美元的持續走低,日本政府已發出話,將採取堅決行動打壓日元。因此一旦人民幣出現被動升值,中央政府也將加大幹預力度,包括在通脹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適度放鬆貨幣政策;提高出口企業的出口退稅和財政補貼;進一步出台鼓勵國內消費的財政補貼政策等等。這些措施或將相關的行業板塊帶來利好。
⑼ 貨幣戰爭對老百姓有利嗎
當然是弊大於利~
金融貨幣戰爭是現代戰爭一部分,危害遠大於軍事戰爭
金融貨幣戰爭,已經成為現代國際關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核武器時代,現代戰爭往往以金融貨幣戰爭代替,可以說貨幣金融戰爭是現代戰爭的一部分,並且是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大部份人還沒有這種意識,認為軍事戰爭才是的真正戰爭,往往把發展軍事軍備放第一,在軍備上化最多的准備和最大的支出,忽略貨幣與金融的安全。起碼在輿論上,很少引起大多數人的普扁重視。
二戰以後,平均每5年至10年左右,就會發生一場大規模金融貨幣危機,並且被所謂對沖基金攻擊。而其結果呢,往往會使一個國家失去領先地位,或者許多年走不出陰影,從此一蹶不振。英國的英鎊危機,日本廣場協議,東南亞金融危機等等,發生以後,都使這些國家從此失落下去,失去原來國際地位。這幾年冰島,希臘等國債務危機,足以使這些國家破產。他們都沒有發生軍事沖突,也沒有來得及使用長期准備的各種先進武器,其結果使這些國家發生比軍事戰爭付出更加大的代價損失與長期後果。
例如日本,在二戰以後,一張投降書並沒有讓他們從此衰敗下去,僅僅用了二十年不到時間,他們又成為世界強國。但是1985年一張貨幣放開的廣場協議書,卻造成1990年以後的金融危機,使他們失落十年又十年,現在老二位子也讓了出來,並且根本看不到希望。可見,金融貨幣這種沒有硝煙的戰爭,遠比軍事戰爭殺傷力要大,危害多。但是人們都沒有看明白。現代軍事沖突反而是經濟談判和調整資源股市價格的一種手段,現代軍事戰爭已經降為一種輔助手段,為影響一些國家的內外注意力,政治選舉需要,或者消耗他國國力而使用。因為大規模軍事戰爭,特別是核武器戰爭,只能是二敗俱傷,貨幣金融戰爭則完全不同。整個過程可以被另外一些國家利用或者漁利。
由於中國的快速崛起,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被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在特定情況下受到貨幣與金融的攻擊,這種事情一定會發生,遲早會發生。就像索羅斯說的那樣,貨幣管制一旦出現問題,機會就出現。即使索羅斯不做,其他人也會這樣做。
⑽ 「貨幣戰」如果打起 中國如何應對
日本央行日前決定引入2%的通脹目標,同時決定自2014年起實施每月定期購入資產的「無限期」貨幣寬松措施。當前,從美聯儲到歐洲央行、英國央行,西方貨幣決策者都採取更加積極的干預措施刺激經濟。在短期增長動能不足、公共財政受限背景下,市場普遍預期,相關央行今後數年將維持乃至擴大貨幣寬松規模。
一些分析人士擔憂,這些央行若缺乏協調,競相開閘放水,發展下去或將釀成「貨幣戰」,惡化中國外部經濟環境,增加宏觀調控難度。
流動性隱憂從當前形勢判斷,寬松政策釋放的新一輪流動性可能迫使中國在應對輸入性通脹、外匯儲備保值增值、防範熱錢等領域再次面臨挑戰。
首先,外部貨幣寬松過度,會造就大量廉價資本,易扭曲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使某些關乎中國國計民生的進口商品價格居高不下。
其次,截至2012年底,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31萬億美元,位居世界最大對外債權國之列。分析人士指出,外部貨幣寬松過度,可能導致中國外儲籃子中的美債等資產縮水,對外儲的保值增值構成威脅。
再次,外部貨幣寬松過度,會產生更多國際熱錢,增加外匯管控難度,並可能加劇國內資產泡沫,增加產業政策調控難度。
有數據顯示,2010年美國實施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前後,包括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銀等眾多投行均以不同形式涉足中國房地產業。中國國內30多家大型房企也加緊推進海外融資計劃。
分析人士指出,盡管中國實施嚴格的金融監管措施,渴求套利機會的國際熱錢仍會通過地下錢庄、虛構國際貿易合同等多種渠道滲入國內,監管形勢不容樂觀。
另外,某些發達經濟體放鬆銀根不僅為刺激經濟復甦,也或多或少有意壓低本幣匯率,促進出口部門復甦。這可能激化國際產業競爭和貿易爭端。在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強化、西方貿易保護主義加劇背景下,中國外貿環境有惡化之憂。
中國的對策歐美日央行印鈔機器的轟鳴聲說明,在經濟復甦基礎企穩之前,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擴張政策不會逆轉。在此背景下,中國只有創新外匯儲備運用模式,採取多元化投資思路,方能盤活外儲資產,從而實現外儲保值增值,促進外儲服務改革、服務經濟轉型、服務中資「走出去」。
在這方面,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新動作,無疑開了個好頭。外匯局近期證實,已成立外匯儲備委託貸款機構,負責按商業條件提供美元貸款,支持中資企業「走出去」。
面對輸入性通脹預期,應加緊促進資源類中資企業「走出去」,在融資、經營和股權等多層次與境外上游資源類實業實現戰略合作,控制關鍵資源,鎖定市場風險,在礦業、農業等部門打破國際產業巨頭壟斷戰略資源的局面。
針對愈發嚴峻的外貿環境,中國商務部門、出口行業和企業需更加嫻熟掌握和運用世貿組織框架下的各種法律、法規,積極維權。從宏觀層面看,中國經濟還有待進一步優化結構,盡快結束「出口替代內需」的增長模式,提高自主、內生增長能力。
應當看到,全球金融危機深刻改變了數十年來中國經濟賴以增長的外部環境。近期外部貨幣寬松潮既是一系列劇變的組成部分,又將激發更深層次的變化。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