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滯脹政府貨幣要怎麼樣
❶ 經濟處於滯漲,政府採取什麼措施
我來幫您回答吧,本人對經濟和冷戰都有一定的了解
您需要簡潔點,我就在開頭做個總結吧
1,大幅度提升銀行利率
2,減稅
3,軍費激增以刺激經濟---凱恩斯主義的另類運用
4,提出SDI計劃---炒作新技術
5,一定程度上削減公共開支
美國當時的問題如下
當時美國經濟面臨兩位數的通貨膨脹(將使得經濟計劃相當難以預料)以及20%的銀行利率(使得大多數人難以抵押貸款),將近800萬人處於失業狀態。勞工的平均時薪比起5年前下降了5%,而聯邦徵收的個人稅率平均則高達67%。國債則將近1萬億元。
里根的經濟政策
里根在經濟上被視為是自由意志主義者,他主張減稅、縮小規模、減少對商業的管制。
具體措施
里根第一屆任期的主要目標便是復甦美國的經濟,當時美國經濟處於所謂的滯脹(經濟發展停滯加上高通貨膨脹)。里根所下的第一道命令是停止聯邦對石油價格的控制,以恢復國內在石油生產和探測上的市場動力。
為了解決兩位數的通貨膨脹,里根支持了聯邦儲備系統主席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以戲劇性提升銀行利率來達成減縮貨幣供應量目標的計劃。經濟學家米爾頓·佛利民描述當時里根了解到「若要成功遏止通貨膨脹,金融的管制和短暫的經濟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里根利用緊縮貨幣供應配合全面減稅的方法來刺激商業的(依據里根的說法:「芝加哥經濟學派、供應面經濟學,隨便你怎麼稱呼它。我注意到有些人甚至稱它為里根經濟學,直到它開始生效為止」)。里根的對手嘲笑這是「巫毒經濟」、「涓滴效應」、和「里根經濟學」,但里根成功的展開全面減稅,1981年推行的減稅法案規模是美國史上前所未見的。減稅不但將所得稅率大幅降低,也消除了稅賦制度的許多漏洞。
為了終結通貨膨脹而緊縮貨幣的供應,使美國經濟在1981年7月開始急劇的衰退,並在1982年11月降到谷底,衰退幾乎打破了大蕭條的紀錄。然而,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年-1982年的衰退後,於1983年開始了戲劇性的茁壯復甦,這波經濟成長還繼續維持了好幾年,直到里根任期結束前都還未停止,成為美國史上為期最久的經濟擴張,原本高漲的失業率於1984年中旬已經降回了1981年早期的數字,並且在接下來幾年裡也持續下降。
里根主張減稅幫助了經濟的復甦、製造了更多工作機會,最終將使聯邦獲得更多稅收,從1980年代初的每年5,170億美元大幅提升至超過1萬億美元。而里根新的軍事戰略增加了大量軍事預算,則導致聯邦的預算赤字達到前所未見的地步。
米爾頓·佛利民提出了里根任內每年聯邦公文(Federal Register,紀錄了聯邦每年發布的法規與管制公文)的數量來說明裡根反對管制的政策走向。自從1960年代以來,每位總統每年的聯邦公文數都持續增加,但在里根上任後發出的聯邦公文急遽減少,證明了里根對管制的反對態度。聯邦公文的數量在里根任內都只維持小幅度增長,直到里根離任為止才又開始大量增加。
當時由民主黨佔多數的眾議院,則反對里根如此減縮社會福利和其他國內的支出。一些批評家則認為,里根這種將預算大幅投注軍事產業的政策事實上屬於古典的凱因斯經濟學,並認為接踵而來的經濟成長並非減稅造成的,而是大幅度支出的結果。
由於警覺到社會福利開支的增長,里根指派了阿倫·格林斯潘領導社會福利改革,擬出了減緩社會福利支出的計劃。隨著年齡的增長,從社會福利取得的津貼也會隨之緩慢增長(也配合著逐漸增長的國民平均壽命),使這套制度在接下來50-70年內不會超出的負擔能力。這套計劃也借著提升社會福利的工資稅比率來增加的稅收。
為了解決預算赤字,里根大量由國內和國外貸款國債,到里根第二屆任期時民間所持有的國債已經從1980年佔GDP的26%大幅提升至1989年的41%,是從1963年以來最高的紀錄。在1988年國債總計2.6萬億美元,向國外的借債總額超過了國內,美國也從原本世界最大的債權國轉變為世界最大的借債國
里根的經濟政策拉大了貧富間的差距;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內,所有經濟階層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層的貧窮人口也提升了6%(美國普查局,1996年)。而同時最富有的1%美國人則提升了1萬億元的收入(ZINN,2003年)
另外,里根在1983年3月23日發表「星球大戰」演說,1984年,戰略防禦計劃組織 (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Organization, SDIO) 成立,由曾任太空總署太空梭計劃總監的詹姆斯·亞伯拉罕森將軍 (General James Alan Abrahamson) 任首任局長,以統籌整個計劃---啟動了SDI計劃,也就是星球大戰計劃
該計劃後來刺激了美國新型經濟區的發展---如加州,為後來柯林頓時代的繁榮打下了基礎
不過該計劃在短期並沒有解決任何經濟問題
希望對您有幫助
❷ 經濟學中的「滯脹」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呢
滯脹指的是經濟增長緩慢,失業率相對較高或經濟處於停滯狀態,與此同時伴隨著物價上漲(即通貨膨脹)。滯脹也可以定義為發生通貨膨脹,且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相結合的特殊時期。
「滯脹」一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英國正處於經濟緊張時期,政治家伊恩·麥克勞德(Iain Macleod)在下議院發表演講時使用。在談到一邊是通貨膨脹,另一邊是經濟增長停滯時,他稱之為「滯脹」。後來這一詞彙又用它來形容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後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正在經歷一場衰退,GDP出現了連續五個季度的負增長。1973年通貨膨脹率翻了一倍,1974年更是達到了兩位數,再到1975年5月失業率達到9%。
目前經濟學家的共識是,生產率必須提高到在不增加通脹的情況下滿足更高增長的需求。這樣一來,央行就可以收緊貨幣政策,控制滯脹中最為猖獗的通脹現象。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此,防止滯脹的發生尤為關鍵。
❸ 滯脹為什麼要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
什麼是滯脹,就是從經濟發展看,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缺乏新的動能,一方面,經濟停滯不前,不景氣低迷,而物價卻保持持續上漲的情形。
背後的原因,從供給側看,產業結構不合理,市場調節失靈,資源配置嚴重滯後,迫切需要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動能,調整產業結構。需要財政支持,因此要用積極的財政政策。
從需求側看,社會有效需求不足,同時兩極分化嚴重,貧富差距拉大,貨幣投機性需求旺盛,流動性大,部分消費品受到天災人禍等因素疊加,價格持續上漲,導致通脹發生。所以,要緊縮的貨幣政策。
❹ 宏觀經濟學 滯漲的時候用什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做搭配 為什麼啊
滯漲就是經濟發展緩慢同時存在通貨膨脹的情況,對應的政策搭配是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原因:經濟發展緩慢當然要擴張的財政政策刺激啦,比如加大投資啊促進消費啊;通貨膨脹當然要緊縮的貨幣政策來減少貨幣流通量了。望採納。
❺ 滯脹發生時,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可做什麼
滯脹全稱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滯」是指經濟增長停滯,「脹」是指通貨膨脹。在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中,特指經濟停滯(Stagnation)與高通貨膨脹(Inflation),失業以及不景氣同時存在的經濟現象。通俗的說就是指物價上升,但經濟停滯不前。
1、它是通貨膨脹長期發展的結果。一般來說,對付"滯脹"貨幣政策的用武餘地不大,因為如果為了控制通脹而提高利率,則其負面作用可能導致經濟增速進一步減慢,甚至出現負增長。
2、如果為了刺激經濟增長而降低利率,則其負面影響是可能引發惡性通脹。對付"滯脹"一般採用財政政策效果較好,比如,通過加大財政開支或減稅等措施來刺激經濟增長,當然,如輔之以適度升息來控制通脹,則效果更好。
(5)經濟滯脹政府貨幣要怎麼樣擴展閱讀:
經濟學家提供造成滯脹的兩個主因:
1、經濟產能被負面的供給震盪而減少。例如石油危機造成石油價格上漲,生產成本上升及利潤減少,引致商品價格上升同時經濟放緩。
2、另一原因為不當的經濟政策。例如中央銀行容許貨幣供應過度增長,政府在商品市場和勞動市場作出過度管制。
3、在分析1970年代的滯脹時提供了兩種解說:首先是油價暴漲,繼而中央銀行使用過度刺激的貨幣政策對抗經濟衰退,形成物價/薪資螺旋(price/wage spiral)。
❻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當經濟出現「滯漲」的情況下,政府應該採取哪些手段進行干預 在線等,挺急的
指經濟增長停滯、脹是指通貨膨脹。所謂"滯漲",是指經濟陷入了低增長高通脹的局面,擴張的財政政策失去了刺激成長的效果,而僅僅導致通貨膨脹。西方經濟學中政府政策有幾個目標即:經濟高增長、低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這個觀點是凱恩斯提出來的,他認為增加貨幣供給、需求增加、經濟增長、失業減少、物價上漲、通貨膨脹,減少貨幣供給、需求減少、經濟停滯、失業增加、物價下跌、通貨緊縮。即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不會同時存在,但在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出現了經濟增長停滯、失業增加、通貨膨脹同時存在,凱恩思主義受到質疑。
對付"滯漲"貨幣政策的用武餘地不大,因為如果為了控制通脹而提高利率,則其負面作用可能導致經濟增速進一步減慢,甚至出現負增長;如果為了刺激經濟增長而降低利率,則其負面影響是可能引發惡性通脹。對付"滯漲"一般採用財政政策效果較好,比如,通過加大財政開支或減稅等措施來刺激經濟增長,當然,如輔之以適度升息來控制通脹,則效果更好。
❼ 資本主義國家對待經濟滯漲的措施
對待經濟滯漲,西方經濟國家採取將國有制私有化的經濟自由主義方案,代表有英國的薩切而夫人進行的改革和美國的改革,在改革之後,這兩個國家都慢慢解決了滯漲的問題。
經濟自由主義的代表有哈耶克、米爾頓.弗里德曼。(都崇尚自由經濟,反對政府幹預)
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MV=PY dM/M+dV/V=dP/P+dY/Y 其中M是貨幣發行量 V是貨幣流通速度 P是物價總水平 Y是一年國內生產總值 dP/P是通貨膨脹率
通貨膨脹產生既有可能是因為貨幣發行過多(國家干預導致),也有可能貨幣流通速度過快,也有可能是整個產出的下降(市場的自發調整導致)
因此通貨膨脹不一定是因為市場調節的局限性導致。
只有20C70S出現的在西歐國家的那一次經濟危機稱為"滯漲"嗎。
❽ 針對失業,通貨膨脹,緊縮,波動,滯脹政府應該採取哪些宏觀經濟財政政策
失業,政府可以增加購買和增加轉移支付,減少稅收來增加總需求來刺激就業量。
通脹率和失業率反方向變動,收入政策和製造衰退可以有效的降低通脹率。
寬松的貨幣/財政政策,調整產業結構等來應對通貨緊縮。
經濟波動的原因有很多,總的來說市場規則體系越完善,市場機制越能發揮作用。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也能起到穩定經濟的作用。
滯脹沒有有效的政策。短期內不容易調整
❾ 經濟滯漲時如何使用貨幣政策
一般是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配合使用,以美國為例:
80年代初期上台的美國總統里根面臨滯脹(經濟停滯不前,通貨膨脹)和國際收支逆差及由此帶來的美元疲軟,採取政策:(1)大規模削減聯邦稅收和調整公共支出,即為松的財政政策,其目的是保持工商企業的活動從而促進經濟增長(2)實行高利率即緊的貨幣政策,目的是壓縮通脹,穩定國內物價,使大量的短期國際游資源源湧入,為改善其國際收支助了一臂之力,也為國內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金。
結果:美國經濟狀況明顯好轉,83-84年GNP實際增長4-5%,通脹83-84年穩定在3%,這對於一直不振的美國經濟來說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