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貨幣發行量基於什麼
A. 歐洲貨幣市場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是歐洲貨幣市場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2、東西方的冷戰。
3、英鎊危機是促成歐洲美元市場形成的重要條件。
4、西歐國家外匯管制的放鬆。
5、美國政府對國內銀行活動的管制。
6、匯率的波動和金融市場的動盪。
歐洲一體化和外部的互相爭奪,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造成美元地位下降,歐洲逐漸成為三足鼎立(美國,日本,西歐)中的一足,歐洲國家不斷努力,在各國流通,慢慢就逐漸佔有優勢。
(1)歐洲貨幣發行量基於什麼擴展閱讀:
歐洲貨幣市場是一個有很大吸引力的市場,這個市場與西方國家的國內金融市場以及傳統的國際金融市場有很大的不同,關鍵在於這是一個完全自由的國際金融市場,由於歐洲貨幣市場是一個不受任何國家政府管制和稅收限制的市場,所以經營非常自由。例如,借款條件靈活,借款不限制用途等。因此這個市場不僅符合跨國公司和進出口商的需要,而且也符合許多西方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需要。
B. 歐洲貨幣體系的內容
歐洲貨幣體系實質上是一個固定的可調整的匯率制度。它包括三方面內容:
歐洲貨幣單位
歐洲貨幣單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 ECU)是當時歐共體12個成員國貨幣共同組成的一籃子貨幣,各成員國貨幣在其中所佔的比重大小是由他們各自的經濟實力決定的。
建立穩定匯率的機制
exchange rate mechanism, ERM
歐洲貨幣體系內部的匯率制並非完全固定的,成員國之間貨幣匯率有一個可波動的范圍。每一成員國的貨幣都與歐洲貨幣單位(ECU)定出一個中心匯率,這個匯率在市場上的上下波動幅度為正負2.25%,對英鎊來說是6%。由於馬克是歐洲貨幣體系中最強的貨幣,馬克又是國際外匯市場上最主要的交易貨幣之一,人們便常常把歐洲貨幣體系成員國貨幣與馬克匯率的波動,作為中央銀行干預的標志。
1.平價網體系(grid parity system)
歐洲貨幣體系的匯率制度以歐洲貨幣單位為中心,讓成員國的貨幣與歐洲貨幣單位掛鉤,然後再通過歐洲貨幣單位使成員國的貨幣確定雙邊固定匯率。這種匯率制度被稱之為格子體系,或平價網。
2.貨幣籃體系(basket parity system)
3.干預辦法
每個成員國把黃金和美元儲備的20%交給歐洲貨幣合作基金,同時換回相應數量的歐洲貨幣單位。如果某個成員國的中央銀行需要對本國貨幣與馬克的匯率進行干預,它就可以用手中的歐洲貨幣單位,或其他形式的國際儲備金向另一個成員國中央銀行購買本國貨幣,從而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
根據規定,成員國之間任何兩種貨幣的匯率波動超出規定范圍的話,這兩國的中央銀行都有義務進行干預,干預所需的費用也應共同負擔。但實際情形並不一定如此。因為在一般情況下,當某成員國貨幣與馬克的匯率接近上限或下限時,該國中央銀行就往往要引起警覺,或直接進行干預。而德國就沒有義務進行干預。因此,中央銀行要轉移干預的負擔也是可以的,轉移的方式也有多種。
建立歐洲貨幣合作基金
為了保證歐洲貨幣體系的正常運轉,歐共體還於1973年4月設立了歐洲貨幣合作基金,集中起成員國20%的黃金儲備和美元儲備,作為發行歐洲貨幣單位的准備。
C. 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量是以什麼作為依據的
關於你得問題經過網路咨詢可以獲得以下信息
貨幣發行量是指一個國家發行的貨幣總數,通常包括所有的流通與非流通貨幣。其中,流通貨幣也即現金發行量是指一定時期內發行的現金數量。其計算公式:商品流通中所需的實際貨幣量 = 商品價格總額 / 同一單位貨幣的平均流通次數
對應解釋的角度很多,但一個最基本的式子是「貨幣數量論」的數量方程式:MV=PY其中,M就是流通所需的貨幣數量,V是貨幣流通速度(就是一定時期內一張鈔票的轉手次數),P是價格水平,Y是實際GDP。
有統計顯示,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貨幣發行量是全球貨幣發行量的一半。據此,一些人再次站出來指責中國貨幣超發,並將中國GDP增長歸咎於貨幣投放。中國貨幣供應量不斷擴張的第一個重要原因:市場化改革
參考來源:《不要誤解中國貨幣發行量》 證券日報,2013年2月2日
http://money.163.com/13/0202/02/8MM5GRHN00253B0H.html
綜上所述: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量和國家的經濟運行狀態,國際環境以及政策密切相關。
希望有助於你的問題研究
杭州圖書館
D. 請問歐洲央行如何發行貨幣或者說歐洲央行發行的貨幣如何分配到各個國家以保證公平和合理呢
發行貨幣不是把新的貨幣直接就放到市場上去。
我們中國貨幣發行的渠道:中央銀行,在我國即中國人民銀行,是唯一合法的貨幣發行機構.央行發行的貨幣一般通過四種渠道進入流通.
一是通過再貼現,再貸款業務流入商行,又經過商行的資產業務(如貸款,證券投資等)進入流通——這就是把錢貸出去.
二是通過對付金銀和外匯業務——換回美元或者金銀等作為銀行儲備或者外匯儲備;
三是通過在公開市場上買入國債,既而政府獲得資金——向政府放貸;
四是財政向央行透支,然後直接支出——向政府無息放貸。
國債是財政發行的,央行在國債發行時可以購買國債,這相當於向政府有息透支;其次是利用國債這個工具進行貨幣的回籠和投放。
歐盟的貨幣發行你可以把歐元區各個國家當成中國的一個個省。我們怎麼把貨幣發去的,他們也差不多。
E. 各國貨幣發行量由什麼決定
生產力(決定商品價格總額)決定著一個國家貨幣發行量。
如果國家的貨幣發行機構超量發行貨幣,而生產力沒有相應增加,即生產出來的商品沒有相應增加,這樣的話因供求關系,要用更多的錢買貨物,這樣貨幣在國際上看來就是貶值。
貨幣流通規律計算公式: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必須的貨幣量=商品價格×商品流通量/單位貨幣流通速度=商品價格總額/單位貨幣流通速度
(5)歐洲貨幣發行量基於什麼擴展閱讀:
相關說明
貨幣只是政府控制國家的經濟的一種形式,比如政府想充實國庫,一種方法是正常的稅收等等,另一種方法是印刷錢。
第二種方法因為生產力沒有相應發展(商品數量沒相應增長),老百姓手上的錢就不值錢的,意思就是第二種方法會使政府富了,老百姓窮了,之後老百姓買不起東西,又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不利於商品產量的增加)。
所以政府都是力保發行的貨幣的升貶值的穩定。要使整體上國富,就要保證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後生產的商品多了,很少的錢就會買更多的商品,貨幣就會升值。然後政府為了保證進出口的平衡,就會印刷些錢流通市場,使貨幣升值不要太快。
F. 歐洲和美國的貨幣都是由國家還是私人銀行發行的
不是說國外的國家銀行都是私人的,像美國和英國這種情況比較少,英國的貨幣政策是制定的,銀行只是管發行貨幣而已,紙幣只是一種信用貨幣,因為歷史上英格蘭銀行的信用就很好,所以他發的紙幣大家比較認,後來就形成了他代行中央銀行部分職能的情況。美聯儲更特別,美國建國過程中沒有明確把貨幣發行的權力交給聯邦,後來是經過一番斗爭後才勉強由各州的大銀行聯合起來成立了類似於央行的組織。大多數國家的央行都是國有的。美英這種情況其實比較能反映央行應有的獨立性,與之對應的是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本來就不能亂發貨幣,也不能隨便從銀行借款,這會造成貨幣貶值。一個國家是不是承擔巨額債務取決於財政收入和支出是否平衡的問題,不是誰發貨幣的問題,跟國家性質也沒有關系。中國能決定貨幣發行量,但如果中國財政支出過大也只能通過借債來滿足,一樣會有巨額債務,如果是發國債然後央行去買那跟從銀行貸款是一樣的,不可能通過多發貨幣來解決債務問題。可以多看下關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東西。
G. 世界各國貨幣發行量的依據是什麼
這在宏觀經濟學里是一個頗為基礎的問題。對應解釋的角度很多,但一個最基本的式子是「貨幣數量論」的數量方程式:MV=PY
其中,M就是流通所需的貨幣數量,V是貨幣流通速度(就是一定時期內一張鈔票的轉手次數),P是價格水平,Y是實際GDP。
我解釋一下這個式子:式子的右邊兒就是名義GDP,左邊兒的M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貨幣發行量,但卻是實際流通所需求的貨幣量。所以,一個基本的貨幣需求函數就是把左邊兒的V除過去,貨幣發行量與這個89不離10.所以「正相關」是沒有問題的
PS:實際上貨幣發生量是依據一定的規則進行控制的。GDP當然是規則中的重要因素。
H. 一個國家貨幣的發行量以什麼為標准
生產力(決定商品價格總額)決定著一個國家貨幣發行量。
如果國家的貨幣發行機構超量發行貨幣,而生產力沒有相應增加,即生產出來的商品沒有相應增加,這樣的話因供求關系,要用更多的錢買貨物,這樣貨幣在國際上看來就是貶值。
貨幣只是政府控制國家的經濟的一種形式,比如政府想充實國庫,一種方法是正常的稅收等等,另一種方法是印刷錢。第二種方法因為生產力沒有相應發展(商品數量沒相應增長),老百姓手上的錢就不值錢的,意思就是第二種方法會使政府富了,老百姓窮了,之後老百姓買不起東西,又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不利於商品產量的增加)。
貨幣流通規律計算公式: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必須的貨幣量=商品價格×商品流通量/單位貨幣流通速度=商品價格總額/單位貨幣流通速度。
(8)歐洲貨幣發行量基於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的貨幣發行量的原則:
1、集中統一發行。指人民幣的發行權屬於國家。中央銀行依法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發行人民幣,管理人民幣的流通;
2、計劃發行。指人民幣的發行必須按國家規定的貨幣改造發行的計劃進行,發行量由國務院統一掌握。中國人民銀行就年度貨幣供應量作出的決定,報國務院批准後執行;
3、經濟發行。又稱信用發行,是指貨幣的發行是為了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隨著生產增長、商品流通的擴大、貨幣流通量也需要相應增加,堅持貨幣的經濟發行,反對財政發行,即反對為了彌補財政赤字的需要而增加貨幣的發行,反對由於財政向銀行透支,引起銀行過度地發行貨幣。
流通中的貨幣需要量(M)=待流通商品數量(Q)×商品價格水平(P)/同一單位貨幣流通速度(V)
這個公式表明了貨幣需求量變動的基本規律。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貨幣需求量取決於商品價格、流通的商品數量和貨幣流通速度三個因素。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貨幣量,與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同一單位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這是金屬貨幣的流通規律。至於紙幣的流通規律仍是以金屬貨幣流通規律做基礎的。
I. 歐洲貨幣市場具有哪些主要特點
歐洲貨幣市場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歐洲貨幣市場經營非常自由。它是一個不受任何國家政府管制和稅收限制的市場,例如:借款條件靈活,不限制用途。因此,這市場不僅符合跨國公司和進出口商的需要,也符合許多西方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需要。
歐洲貨幣市場資金規模極其龐大。它的資金來自世界各地,數額極其龐大,各種主要可兌換貨幣應有盡有,故能滿足各種不同類型的國家及其銀行、企業對於不同期限與不同用途的資金需要。
歐洲貨幣市場資金調度靈活、手續簡便,有很強的競爭能力。歐洲貨幣市場資金周轉極快,調度十分靈便,因為這些資金不受任何管轄。
歐洲貨幣市場有獨特的利率體系,其存款利率相對較高,放款利率較低,存放款利率的差額很小,這是因為它不受法定準備金和存款利率最高額限制。因此,歐洲貨幣市場對存款人和借款人都更具吸引力。
歐洲貨幣市場是一個「批發市場」。它的經營以銀行間交易為主,銀行同業間的資金拆借占歐洲貨幣市場業務總量的很大比重;它也是一個批發市場,由於大部分借款人和存款的都是一些大客戶,每筆交易數額很大,一般少則數萬元,多則可達到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
J. 銀行是怎樣確定貨幣發行量的大小的,是根據政府發行的國債還是它本身的黃金存量
個人理解:
我覺得,國家貨幣發行量的確定應該是根據該國商品流通過程中所需的大概貨幣量來決定的。而商品流程過程中所需的實際貨幣量=商品價格/商品流通次數。在您的問題中,您提到國債,我認為國債也屬於商品流通過程中的貨幣組成一部分,因為國債的重要作用也是有調配社會消費的部分。
一般情況下,貨幣分為三個層次:
M0為現鈔貨幣,在流通中的相對比例下降,但完全由中央銀行提供;
M1=M0+活期存款,即現金加活期存款,M1被稱作狹義貨幣,是現實購買力;
M2=M1+儲蓄存款+定期存款,被稱作廣義貨幣。中國人民銀行將(M2-M1)定義為准貨幣,是潛在購買力。
所以,貨幣發行量的確定,是銀行根據國家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通過編制全面的信貸計劃和現金計劃後,以綜合平衡經濟發展為目標,報中央政府批准執行的重要經濟指標。
只是我的個人理解,希望能幫到您,另外,難免有疏漏之處,望達人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