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磊當前貨幣環境究竟如何
Ⅰ 如何理解我國當前貨幣政策面臨的挑戰
貨幣供應量居高不下總體來看,近年來廣義貨幣和狹義貨幣總量均呈現大幅增長態勢,居高不下的貨幣供應量已經形成了巨大的通貨膨脹壓力,這是我國央行緊縮性貨幣政策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1、貨幣供應量居高不下。
2、信貸增長過快,投資增速繼續在高位運行。
3、隨著信貸投放的快速增長,固定資產的投資規模不斷擴大。
4、物價持續走高,通貨膨脹風險加大。
從未來的趨勢看,人民幣仍面臨著較大的升值壓力。
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來自國內外兩方面。從國內來看,宏觀經濟的快速高位增長,進出口
貿易順差的居高不下,外商直接投資規模的持續擴大以及流動性過剩等問題都對人民幣的進
一步升值構成了強大的壓力。從國外因素來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主要來自於西方國家,尤
其是美國。面對巨額的美中貿易逆差,美國政府不斷給我國施加壓力,表面上是為了減少貿
易逆差,實際上是想迫使人民幣繼續升值,遏制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勢頭。人民幣升值壓力
的存在,使我國貨幣政策調控面臨更為復雜的內外部環境。
Ⅱ 要求:請就當前我國的貨幣政策實施情況及其未來走向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短文
同學啊,800字實在是有點難,我就只能寫成這樣了,你自己縮縮看吧
試論我過當前的貨幣政策
1. 我國貨幣政策實施背景
從國際因素看,自2002 年下半年以來,持續大量的國際收支順差給我國貨幣政策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國際收支順差使中央銀行被動購入外匯的,大量吐出基礎貨幣,形成流動性過剩的壓力。從國內因素看,近兩年國內經濟增速都比較高,但是由於自然災害以及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增加居民收入等措施,國內生產成本上漲,形成供給推動型通貨膨脹。金融危機體現出金融機構面對系統風險時的抵抗力不足。
2. 我過現行貨幣政策概況
蒙代爾在試圖解決內部均衡與外部平衡之間的矛盾時,假定預算對國民收入、就業等國內因素影響較大,而利率對國際收支的影響較大,從而提出貨幣政策應注重解決外部平衡,財政政策應注重解決內部均衡問題。由於我國經濟不能經受住完全自由浮動的匯率的沖擊,現階段貨幣政策主要用於穩定匯率以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但是我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穩定幣值,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從而我國貨幣政策的實施也必須兼顧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具體來說,為了穩定匯率,人民銀行在外匯市場上購入美元,在針對外部均衡的問題上,主要是如何通過適當的干預使人民幣匯率不出現大幅波動,這更多的屬於技術層面的問題。而從內部均衡上看,為了沖銷外匯占款所帶來的基礎貨幣增量,人民銀行在國內市場上採取了以下措施:
1. 發行央行票據
公開市場操作由於其靈活性與市場化的特點,成為央行對沖政策的首選工具。不過傳統的正回購以及債券賣斷受到央行持有債券資產規模的約束,於是央行選擇了發行央行票據的方式回收流動性。發行央行票據使央行在貨幣調控上獲得較大的主動權,同時也對完善我國債券市場,利率市場化改革有一定好處
2. 上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
自2003年9月到2011年2月,央行調整法定存款准備金率32次,其中上調28次,下調4次,目前大型金融機構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為19.5%。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可以縮小貨幣乘數,且該工具主動性較強,可及時,快捷地深度凍結流動性。
3. 建立差別准備金制度並引入動態調整機制
主要是針對資本充足率低於監管要求及某些貸款擴張過快的金融機構,將其存款准備金率在一般基礎上提高0.5個百分點。這樣既可以加大凍結流動性的效力,又可以降低系統風險。
4. 運用再貸款和再貼現對信貸結構進行調整
在外匯占款導致基礎貨幣已經很多的情況下,中國人民銀行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工具主要是發揮其引導信貸資金投向和促進信貸結構調整的功能。一是加強地區間再貸款調劑,擴大對西部地區、糧食主產區以及地震災區等的再貸款限額。二是改進和完善再貼現管理方式,通過票據選擇明確再貼現支持的重點,優先為涉農票據、縣域企業及中小金融機構簽發、承兌、持有的票據辦理再貼現。
5. 加強「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引導
6. 在市場化進程中發揮利率杠桿的作用
中央銀行實行二元化的利率調控模式,即一方面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上下限)以影響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另一方面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及各類中央銀行利率引導市場利率。
(以上一至六條參考:張曉慧:國際收支順差條件下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使用和創新
http://www.pbc.gov.cn/publish/bangongting/82/2011/20110324100726785335219/20110324100726785335219_.html)
3. 對我國貨幣政策走勢預測分析
由於匯改重啟後人民幣小幅升值,央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有所減弱,外匯占款也應逐步下降。但是由於國內的通貨膨脹因素,今後的貨幣政策很可能還是總量上適度從緊,結構上加強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加強對農村,中小企業的支持以助於國內經濟的成功轉型。
4. 貨幣政策轉向後的利弊得失
貨幣政策轉向後最大的特點是人民幣升值,同時國內利率上升。這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有利也有弊。
弊端:人民幣升值後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下降,不利於我國總產出的增加。
貨幣政策整體適度從緊之後會使經濟的增長速度降低。
利處:人民幣升值有利於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使出口產品由低端加工向高端發展,同時也造成進口物價下降,有利於我國以較低價格獲取短缺資源及高端設備。
利率上升使一些收益率較低的項目不能上馬,有助於提高社會整體收益率。
對社會薄弱環節的支持有利於突破國民經濟的瓶頸約束,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對農村及中小企業的支持有利於擴大就業。
Ⅲ 當前貨幣政策執行的效果是什麼
當前的貨幣政策:中央銀行多次上調存款准備金、年存貸款利率。存款准備金創歷史新高,凍結了商業銀行大部分資金。年貸款利率也調高,明顯是要控制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雖然中央銀行頻繁地實行貨幣政策,但物價仍呈上升趨勢,這似乎與貨幣政策的調控目標背道而馳。
執行的效果: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路上升,人民幣持續升值,貿易順差也持續增長,外匯儲備屢創新高。我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匯率要控制在一定范圍,但現在匯率已上升了一定幅度,中央銀行似乎無法控制。再看GDP增長率仍成雙位數增長,並沒有放慢的跡象。緊縮的貨幣政策並沒有影響到經濟的增長。
【補充】:
影響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原因:
1.貨幣政策本身的缺點
貨幣政策存在時滯性。貨幣政策由制定、執行到產生效果,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市場較完善的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發揮效用需為六個月到一年。在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集中,貨幣政策傳導渠道阻塞,由貨幣政策所推動的貨幣供給很難達到縣域地區。
2.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制約
物價上漲是由食品價格上漲引起的,而食品價格的上漲又引起其他物品的價格上漲。全面的物價上漲,自然引起工資上漲,市場上貨幣供給增多,從而使通脹加劇。
Ⅳ 當前各國相對緊縮的貨幣環境對我國人民幣有何影響
2008年以來,美國通過量化寬松率先從金融危機的陰霾中走出來,2015年12月開啟的新一輪加息,對世界經濟影響深遠。加息周期以來,一批新興市場國家,長期遭受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困擾;加息也一樣波及西方發達國家,近期澳元暴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美聯儲加息造成美元資產的升值,在本國資產流失的背景下,又倒逼很多國家不得不選擇跟隨加息來抵禦風險。繼美聯儲加息之後,沙特、巴林、阿聯酋央行在第一時間宣布加息25個基點,香港、澳門金管局也在當日清晨及時宣布上調貼現窗基本利率25個基點。據路透社消息稱:亞洲的泰國、韓國或正在考慮加息。
Ⅳ 當前我國的貨幣政策實施情況及其未來走向
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執行環境和改善對策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黃燕芬
2004年2月20日
2003年是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拐點。雖然我國繼續承接1998年以來實行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但是,由於2003年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發生了一些出人意料的變化,因此,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具體實施中出現了政策沖突的現象,形成了政策效應的相互抵消和內耗。
一、 2003年貨幣政策回顧
縱觀2003年貨幣政策實施的全過程,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央行實行公開市場操作――主要採取正回購方式和發行央行票據,還是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已使貨幣政策實際走向緊縮。
2003年以來,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金融機構貸款大幅度增加。在2002年央行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對2003年的貨幣政策執行目標做了如下的預測:M1、M2增長率控制在16%左右,中資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加控制在18000億元左右。而2003年第一季度的統計數據顯示,3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9.4萬億元,同比增長18.5%;狹義貨幣M1餘額7.1萬億元,同比增長20.1%;廣義貨幣M2和狹義貨幣M1增幅分別比上年末提高1.7和3.3個百分點,比近三年同期平均增幅高5和4.7個百分點。一季度,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加8082億元,同比多增4758億元,比近三年同期平均水平多增5064億元。為了控制貨幣供應量和貸款的增加,從2月8日至3月底,人民銀行利用正回購業務進行公開市場操作,凈回籠基礎貨幣1918億元。同時,針對第一季度M1、M2的增長率已超過了去年底的預測,央行在2003年一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將2003年的貨幣政策調控目標調整為:廣義貨幣M2預計增長18%左右,全部中資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加2萬億元左右。
進入第二季度後,央行為調控基礎貨幣,調節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開始發行中央銀行票據來回籠貨幣。在4月22日至6月30日的10個發行日中,人民銀行以價格招標方式貼現發行17期央行票據,發行總量為1950億元,其中3個月期900億元,6個月期750億元,1年期300億元。盡管央行拓寬了公開市場操作的方式來收縮基礎貨幣,但是,貨幣供應量和貸款增加幅度有增無減。2003年6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為20.5萬億元,同比增長20.8%,狹義貨幣M1餘額7.6萬億元,同比增長20.2%,都超過了央行在一季度修正後的調控目標18%;人民幣貸款比年初增加1.8萬億元,已接近全年的計劃,同比多增加9510億元,增長23.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0.9個百分點。僅6月份一個月,貸款增加5250億元,創月度貸款的歷史最高水平。進入7月份後,貸款增量是去年同月增加額的1.7倍,並且依然保持較快的增長趨勢。貨幣供應量和貸款增量的運行態勢引起了央行的高度關注。
2003年下半年,央行加大央行票據的發行力度,力圖收回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壓縮貨幣信貸量過快增長的態勢。引人注目的是8月19日,央行票據由每周例行發行200億或300億元猛增到500億元,創下了周發行量的歷史新高。從累計量來看,自從4月份首發央行票據以來到8月底,央行已經發行票據超過4000億元。然而,貨幣信貸快速增長的趨勢並沒有因此而明顯減弱。在這種情況下,依靠央行票據這一工具來減弱貨幣信貸快速增長的趨勢,已經顯得力不從心。為了控制貨幣信貸快速增長的勢頭,8月23日,央行被迫給出貨幣政策的一劑「猛葯」 從9月21日起將存款准備金率由6%提高到7%。
二、2003年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沖突
由於2003年中國財政政策仍然積極,貨幣政策已趨向緊縮,政策基調不和諧,因此,2003年的宏觀調控中出現了一些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沖突的現象。
1、 以增發國債為主要特徵的積極財政政策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貨幣供應量擴張和銀行貸款增加
銀行機構構成國債的主要買主。銀行機構購買了大量國債,會增加貨幣投放。據估算,銀行機構增持國債而創造的貨幣,約占貨幣供應量的10%左右。銀行機構需要為國債投資項目提供配套的貸款,以及財政貼息而帶動一部分銀行貸款,這些也會推動銀行貸款的增加和貨幣供應量的擴大。據某省統計,在全部國債項目總投資中,銀行貸款約占總投資的37.7%。當然,國債資金投入領域一般是基礎產業和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如農林牧漁水利業、電力工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和公共服務業等,這些部門和行業正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增加貸款無可厚非,問題是國債投資項目的效益。據統計,每年的國債投資項目中大約有55%是沒有直接經濟效益的項目,這些項目最終由地方政府或相關部門向財政部申請豁免(即不要求國債資金使用方還本付息),同時,銀行為這些無經濟收益的項目提供的配套資金很難按期歸還,將可能形成銀行新的不良資產。總之,積極財政政策下的巨額國債投資以及銀行配套資金,是貨幣信貸量增長的助推器。
2、2003年趨向緊縮的貨幣政策導致國債發行成本上升,影響了國債的發行
由於央行貨幣政策的基調一直傾向於控制貨幣信貸的過快增長,頻發票據回籠貨幣,特別是央行決定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後,債券市場受到強烈沖擊。2003年二級市場上債券價格遭遇六年來最大幅度的急跌。10月20日上證國債指數跌破97點。從8月25日至10月20日,上證國債指數跌幅4.68%,竟然高於同期上證綜合指數4.03%的跌幅。二級市場的低迷直接影響到國債發行市場,加大了國債發行成本。9月15日,第八期國債面向交易所國債承銷團成員進行招標,計劃發行總金額為240億元,財政部公布的投標價格下限為98元,到期收益率大約為3.27%。而實際發行量僅為163.8億元,發行價格定為本期國債的招標下限98元,流標76.2億元,流標率高達31.73%。最終,財政部宣布該期國債以163.8億元的實際認購量減量發行。而3天後,原定於9月18日進行招投標的第九期國債也由於近期市場短期利率異動,被財政部緊急叫停,國債發行遭遇空前困境。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央行提高准備金率使市場資金面趨緊,導致銀行間和交易所債券市場上的短期利率上升;同時,央行連續發行票據,票據利率不斷提升,進一步推動了短期利率的高企,市場由此產生利率上漲預期,打壓債市,影響了國債的發行。為降低國債發行成本,完成2003年的發債計劃,財政部被迫調整第四季度國債發行品種,且採用先發行、交易,然後再繳款的方式。
由此可見,2003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實施出現了某些不協調,並且形成政策效應的相互抵消和沖突。
三、導致沖突的深層次原因分析及改進方向
1、積極財政政策只能靠舉債來擴大支出,財政政策迴旋餘地小
我國積極財政政策一直採取「增債擴支」的方式,形成了財政支出的剛性增加。一方面以前國債資金使用有很多繼建項目和收尾項目,另一方面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對財政資金的需求不斷增加,如加大對西部開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企業技術改造、生態環境建設和科教文衛事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等。同時,我國的財政還面臨從建設財政向公共財政的轉型,任務非常艱巨。雖然有的經濟學家認為我國的積極財政政策也可主要採取減稅的方式,但是我國國債余額已經積累到一定的規模,而且由於經濟結構的調整我國下崗、失業問題正日益嚴重,亟須財政拿錢,所以在財政支出壓不下來的情況下再全面減稅,財政赤字和國債的規模必然會越滾越大。2002年我國的財政赤字規模已高達3098億元,達到了GDP的3%,「減稅」實際上已經沒有很大的空間。因此,我國財政支出的剛性和財政收入增長的有限性使財政政策陷於被動調控的局面,不但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憂,也面臨以舉新債還舊債的壓力。
2、 貨幣政策操作空間有限
目前,我國的貨幣政策承受本外幣值穩定的雙重壓力,面臨治理通貨緊縮和預防經濟過熱的兩難選擇,操作空間有限,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為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央行被迫在外匯市場上買進大量美元,投放人民幣。
由於我國外貿持續順差,外國直接投資迅速增長,在現行的匯率制度下,人民幣承受從未有過的升值壓力。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國外熱錢蠢蠢欲動,試圖獲取不義之財。同時,某些外國政府公開要求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已使捍衛人民幣匯率穩定成為一項政治斗爭。因此,中國人民銀行為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必須頻繁地進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買進外匯市場多餘的外匯。這樣做的直接結果是我國外匯儲備大幅度增加,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增加的最重要來源。截至2003年12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達4033億美元,同比增長40.8%,增長幅度比上年末提高了6.8個百分點,全年累計增加1168億美元,同比多增426億美元。僅2003年1-9月,央行通過外匯公開市場業務投放基礎貨幣達6505億元之巨!
(2)通貨緊縮的陰影還未完全褪去,但是我國貨幣和信貸增長幅度加快,某些部門和地區出現局部投資過熱現象,央行貨幣政策操作難度加大。
雖然從總體上看,2003年我國的消費物價指數還在低位徘徊,表明通貨緊縮的陰影還未消失,但是,我國的貨幣和信貸增長處在1998年以來的最高位,這使得央行不得不擔心有可能出現的經濟過熱。加上在房地產、汽車等領域已經出現了局部過熱現象,信貸風險上升,如何實現貨幣政策的前瞻性和准確性。央行面臨嚴峻的挑戰。
(3)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缺乏工具,發行央行票據和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實屬迫不得已
為了對沖通過外匯公開市場業務投放的基礎貨幣,控制貨幣信貸量的過快增長,人民銀行2003年一直試圖通過人民幣公開市場業務回籠基礎貨幣。一國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工具,一般都是短期國債。我國由於歷史原因和其他一些因素,作為發債主體的財政部,在國債的發放上傾向於發行中長期國債,而一年期以下的國債很少,使得中國人民銀行的人民幣公開市場業務受到了很大的制約。當中國人民銀行通過正回購不足以對沖外匯占款引起的基礎貨幣增加,只好另起爐灶發行票據。雖然發行央行票據增加了央行的財務負擔,並且央行自己參與央行票據的買賣,客觀存在的財務牽連使這種操作欠缺公正性和超脫性,但是,因為央行缺乏公開市場操作的工具,發行央行票據實屬萬不得已。當發行央行票據還不足以回籠多餘的流動性,央行只得動用「殺手鐧」-降低存款准備金率。
3、財政貨幣政策協調的制度安排有待進一步完善。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作為兩大宏觀經濟政策聯結的重要工具 國債在運行及市場化運行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國債市場分割成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所債券市場和商業銀行櫃台市場;國債發行體制在國債利率市場化、國債品種多樣化和國債期限分布平緩化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的存在,一方面使中央銀行利用公開市場業務進行貨幣政策的微調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和很難兼顧各方利益;另一方面,也使國債管理部門難以根據市場狀況,靈活、有效實施國債發行和債務管理操作。
(2) 我國目前財政投融資體制存在的財政投融資與商業銀行投融資界限不清,效益低下,盲目、重復建設現象普遍,以及財政融資渠道單一,資金不足等問題,導致財政、金融部門職能界定不清,影響了財政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3) 財政貨幣政策協調的機構安排有待改進。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往往政出多門,各部門習慣於從自身利益出發進行政策的制訂和實施,容易形成政策效應的相互抵銷。
四、2004年緩解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沖突的建議
為了防止未來我國的宏觀調控繼續出現政策沖突現象,對於2004的宏觀經濟政策,我們給出如下幾點建議:
1、賦予積極財政政策以「積極的公共財政政策」的含義
鑒於我國經濟形勢已經趨向好轉,可以適當減少國債的發行規模。同時,由於我國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方面欠債很多,要調整國債資金使用方向,更多地注重財政資金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方面的投入,加大對社會性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重點轉向農村、醫療衛生、教育、環保等方面。要合理、靈活、及時地應用各種財政手段進行宏觀調控,時機成熟時也可進行稅制改革,重點由拉動投資需求轉移為調節社會分配、拉動消費需求。要按照公共財政理論及政策框架確立我國的公共財政制度,實施積極的公共財政政策,使財政功能由經濟建設型轉為公共服務型,從而實現社會經濟和諧穩定地增長。
2、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關注整個金融市場的穩定,注重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的組合,並以改革促進貨幣政策實施效果的提高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場各個子市場之間逐漸形成了有機關聯,中央銀行在貨幣市場上的貨幣政策操作必須密切關注其他各類金融市場的運行情況和風險狀況,從整個金融市場穩定的高度,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保持貸款和貨幣供應量的適度增長。要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妥善解決內外均衡的矛盾。鑒於我國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及運行尚缺乏必要的制度載體和完善的市場運行機制,金融系統及金融體制還存在明顯的「雙軌」並存特徵,影響了我國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因此,必須加速金融體制改革,推動我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從而疏通我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我國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
3、 推進國債運作管理和財政投融資體制的改革
這是我國財政貨幣政策協調的兩大基點。在國債運作管理方面,可以考慮實行"國債余額管理"制度,即全國人大每年給財政部批准一個國債余額指標,這個指標是上一年的國債余額加上本年度財政預算赤字之和。只要國債發行不突破這個余額,由財政部視市場情況靈活掌握發行規模和期限品種。為解決財政部發行短期國債缺少動力,而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又缺乏短期國債作為操作工具這一矛盾,一年期以內的短期國債,可不列入當年的國債發行計劃,當財政賬戶出現臨時性頭寸不足之時,財政部可以迅速發行短期國債用於周轉。在財政投融資體制改革中,要明確財政投融資與商業銀行投融資的界限,既提高財政投融資的投資效益,又保障貨幣政策免受政策性金融業務的沖擊。
4、貨幣財政政策與其他經濟政策的協調
目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存在的問題是結構問題甚於總量問題,即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造成的需求不足和供給過剩是主要矛盾,因此結構調整是經濟工作的主線。解決結構問題光靠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不夠的,因此,必須重視貨幣財政政策與其他經濟政策的協調。如,為了解決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增長不平衡的現象,要重視通過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消費需求的增長;由於某些行業和地區出現的投資熱是由地方政府推動的,需要加快進行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等。總之,只有各項經濟政策和各項改革都能協調配合,我國經濟才能消除現存的許多問題,從而步入自主增長的良性循環。
Ⅵ 中國當前的貨幣政策的特點,原因和背景
特點:
中國貨幣政策是中國貨幣當局為了達到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採取的管理和調節貨幣與信用的政策。它同樣由最終目標、政策工具、操作指標、中介目標等因素構成。中國的貨幣政策,隨中國的政策與發展實踐而不斷發展變化的,具有中國特色。
原因:
穩健的貨幣政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提法,它講的是制定貨幣政策的指導思想和方針,它不同於經濟學教科書關於貨幣政策操作層面的提法(如「寬松的」、「中性的」或「緊縮的」貨幣政策)。
穩健的貨幣政策與穩定幣值目標相聯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貨緊縮又防止通貨膨脹兩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礙根據經濟形勢需要對貨幣政策實行或擴張、或緊縮的操作。
背景:
主要有這樣幾方面:
一是經過90年代初的房地產和開發區熱,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機構的風險問題已相當突出,當時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銀行面臨化解金融風險和防範出現新的更嚴重金融風險的重要任務;
二是當時盡管社會總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經暴露,但是最突出的還是結構性問題,實際有效貸款需求不足;
三是由於過去我們長期實行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制,企業高負債經營,自有資金比例很低,再繼續大幅度增加貸款,不良貸款問題會更加突出;
四是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對貨幣政策的運用,財政增發國債,銀行參與購買,其本身就包含了運用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增長的內容。
(6)郭磊當前貨幣環境究竟如何擴展閱讀:
大事記
2015年第一季度
1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與瑞士國家銀行簽署合作備忘錄,就在瑞士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有關事宜達成一致,並同意將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試點地區擴大到瑞士,投資額度為500億元人民幣。
1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2015年第3號公告,允許保險公司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資本補充債券。
1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向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匯報2014年貨幣政策執行情況。
2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同時,為進一步增強金融機構支持結構調整的能力,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支持力度。
對小微企業貸款佔比達到定向降准標準的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4個百分點。
2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關於在全國開展分支機構常備借貸便利操作的通知》(銀發[2015]43號)和《關於印發〈中國人民銀行再貸款與常備借貸便利抵押品指引(試行)〉的通知》(銀發[2015]42號)。
在前期10省(市)分支機構試行常備借貸便利操作的基礎上,在全國推廣分支機構常備借貸便利,完善中央銀行對中小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的渠道。
2月10日,發布《201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3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其中,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5.35%;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5%。
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2倍調整為1.3倍;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及個人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
3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與蘇利南中央銀行簽署了規模為10億元人民幣/5.2億蘇利南元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3月20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國家開發銀行深化改革方案》和《中國進出口銀行改革實施總體方案》,要求中國人民銀行會同有關單位按照方案要求和職責分工認真組織實施。
3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與亞美尼亞中央銀行簽署了規模為10億元人民幣/770億亞美尼亞德拉姆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3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15年第7號公告,簡化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發行管理流程,提高發行管理效率和透明度,促進受託機構與發起機構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切實保護投資人合法權益,推動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健康發展。
3月30日,為進一步完善個人住房信貸政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中國人民銀行、住房城鄉建設部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關於個人住房貸款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銀發[2015]98號)。
3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與澳大利亞儲備銀行續簽了規模為2000億元人民幣/400億澳大利亞元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3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召開2015年第一季度例會。
3月31日,《存款保險條例》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Ⅶ 目前的國的宏觀環境,貨幣政策如何為什麼
目前我國正在經歷著較高的通貨膨脹,因此中央經濟會議決定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前幾個月,央行連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加息等舉動表明國家希望穩健的貨幣政策抑制國內的通貨膨脹,因為經濟中有剩餘的貨幣流通就會造成物價的持續上漲即通貨膨脹,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加息會減少經濟中的貨幣量,降低通貨膨脹。
Ⅷ 貨幣危機的環境
您好 貨幣危機是金融危機的一種,是指對貨幣的沖擊導致該貨幣大幅度貶值或國際儲備大幅下降的情況,它既包括對某種貨幣的成功沖擊(即導致該貨幣的大幅貶值),也包括對某種貨幣的未成功沖擊(即只導致該國國際儲備大幅下降而未導致該貨幣大幅貶值)。對於每個國家而言,貨幣危機的程度可以用外匯市場壓力指標來衡量,該指標是匯率(按直接標價法計算)月變動率與國際儲備月變動率相反數的加權平均數。當該指標超過其平均值的幅度達均方差的三倍時,就將其視為貨幣危機。
或者,從另一個通俗的角度說,貨幣危機,是人們對一國的貨幣喪失信心,大量拋售該國貨幣,從而導致該國貨幣的匯率在短時間內急劇貶值的情形。例如,1994年墨西哥比索與美元的匯率和1997年泰國銖兌美元的匯率驟然下跌,都屬於典型的貨幣危機。
為了解釋貨幣危機如何沖擊國際金融市場,
我們先來看3個例子:
例1 九七的泰銖風波。它的嚴重性表現在兩方面:國內一面,泰國經濟將要在短期內面臨一系列緊縮措施,加稅、物價控制、收縮銀根等手段都將啟用,已降低的經濟增長率還要進一步降低;國際一面,泰銖風波傳至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地,這些國家皆出現股市匯價雙跌的局勢,且歷時已過兩月。比較六月底對美元匯率水平,九月初,泰銖跌逾36(落幅為33%),馬來西亞林吉特至2.94(落幅為17%),菲律賓比索達31.70(落幅為20%),印度尼西亞盾過3000(落幅近24%)。一石擊起千層浪,波及泰國內外經濟的方方面面。
例2 1992年秋英鎊與歐洲匯率機制的基準匯率受到投機性攻擊時,相伴隨的還有義大利里拉。在史稱「黑色星期三」的當年9月15日,英鎊與里拉雙雙退出了歐洲匯率機制。隨後,仍留在歐洲匯率機制內的愛爾蘭鎊和法國法郎等都遭到攻擊,匯率發生急劇波動。
例3 1994年底墨西哥比索大幅貶值時,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及東南亞的菲律賓等國貨幣對美元匯率發生強烈波動。稍後,遠在非洲之角的南非也出現了匯率動盪。
結論:以上例子看出,當代國際經濟社會很少再看見一樁孤立的貨幣動盪事件。一國貨幣危機常常會波及別國。
貨幣危機在國際社會中的這種擴散現象被稱之為「傳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
下面,我們來解釋一下貨幣危機如何通過「傳染效應」沖擊國際金融市場,而導致金融危機的:
第一 匯率總是關繫到兩個以上經濟的事情。一國貨幣對外貶值後,比如說對美元貶值,該國商品的對外價格競爭力就增大了,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對手國便處於不利位置。後者若想改善自身處境,隨之也會促使本國貨幣貶值。
第二 在國際貨幣市場中投資者是有分析頭腦的,並了解各國經濟信息;一旦看到某國發生貨幣危機,他們會聯想到具有類似宏觀經濟狀況的國家,從這些國家撤出資金,以防不測;結果,他們的撤資行為真的導致了貨幣危機的擴散。
第三 一國發生貨幣危機時,必有一些機構投資者和國際公司遭受損失,或至少使它們的資產流動性受到影響;為抵消這種影響,它們會在別國他處的市場上抽出資金,即拋售當地貨幣,換取高流動性的國際貨幣;其結果跟第二種行為一樣,導致更多的貨幣市場出現動盪。
當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人們將更加悲觀地預期經濟未來,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就會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當中將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這就是貨幣危機沖擊國際金融市場,導致金融危機的過程。
結論:貨幣危機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助動力。
Ⅸ 請以我國當前國情來分析一下貨幣升貶值與國內物價水平的相關關系
人民幣升值,物價怎麼變人民幣升值→外資流入→貨幣供應增加→物價上漲。
貿易順差→外匯儲備增加→貨幣供應增加→物價上漲。
歸根揭底人民幣升值是由貿易順差引起的。所以
第一條路徑是由人民幣升值引起的物價上漲,是支流。
第二條路徑是由貿易順差引起的物價上漲,是主流。物價上漲的內外推手:
無風不起浪。此輪波及大江南北的物價上漲,究竟由何推動?
在諸多因素中,不可忽視的一點是流動性過剩。錢多了東西自然會漲價。
中國目前的貨幣環境非常寬松。
據統計,2007 年6 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37.78 萬億元,同比增長17.06% ;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13.58 萬億元,同比增長20.92% 。M1 同比增速在今年2 月和6 月達到20.99% 和20.92%,為2001 年以來的新高。
M1 主要由流通中現金(M0)和企業活期存款構成。企業活期存款增加反映了經營較為活躍,對用於日常周轉的流動資金需求增加。從信貸來看,貸款增速在上半年累計增長16.48% ,為2003 年以來新高。
寬松的貨幣環境不一定是通脹發生的充分條件,但往往都是物價全面上揚的必要條件。
中國為什麼會有這么多錢呢?其中既有國際市場的外部因素,也有源自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結構性頑症。
目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仍然是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由於國內投機尚有空間,再加上部門壟斷,國有資源對外資的吸引力很大,權錢交易泛濫成災,造成投資熱和購買熱,比如對地產的追求和開發商的惡毒抄作。2008中國作為奧運會主辦者對金融的拉動也在很大程度刺激了通貨膨脹,尤其是地產的泡沫增長。
在全球流動性泛濫的局面中,中國扮演的角色較為獨特。一方面,中國通過其廉價商品的出口,抵消了全球流動泛濫原本可能帶來的通貨膨脹;另一方面,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保持出口競爭力,中國人民銀行又不得不不斷干預外匯市場,從而釋放出大量的流動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國內流動性的增加是世界流動性泛濫的結果。 人民幣升值了,為何物價卻在上漲?
大米漲價了,食用油漲價了,肉類也漲價了,水電煤氣漲價,甚至香煙也漲價了!時下,我們隨時可以聽到人們對物價在持續上漲的抱怨,面對漲價,甚至有市民作好了「囤積防漲」的准備.我們知道,今年11月份以來,全國各地的糧油價格持續上漲,也引發了蔬菜、肉類等生活必需食品價格的上漲。國家也在不停地向市場拋售糧食,希望通過此舉達到緩解糧食價格上漲的壓力.
通俗的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物價上漲就意味著人民幣的貶值.而事實上,這段時間人民幣卻在迅速升值,美元下跌,而以美元為基準的港幣,和人民幣的兌換牌價也達到了1:1,這表明人民幣真的升值了。
面對這樣兩種相對矛盾的狀況,老百姓就納悶了:既然人民幣升值了,那麼物價應該下降才對,可目前的局面是物價不降反升!不可否認,在此之前,很多老百姓一直有這樣樸素的心理預期:一旦人民幣升值,咱自己手中的錢就更值錢了.說得通俗一點,升值前1元錢可以買2個饅頭,升值後1元錢就可以買3個饅頭了.正因如此,也有很多人甚至希望人民幣早日升值,可人民幣真正升值了,卻發現物價反而上漲啦!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分析起來,成因復雜,歸根到底是市場調節的結果,大約有這些成因.其一,就快過年了,每個年關前,相關生活品的價格都會有習慣性上揚,今年自然也不會例外.其二,近期小麥、麵粉價格上揚的主要原因有:國家最低收購價政策執行到位;麵粉加工企業原料存量較少而提價收購;國家拍賣托市小麥,底價和成交價格較高;前期小麥主產區乾旱少雨影響產量。其三,肉類漲價,是因為之前"肉價賤賣"挫傷了農民養豬的積極性,加上受禽流感的影響,豬肉產量欠缺,從而導致價格上揚.其四,液化氣等受國際市場大氣候影響,導致價格攀升.
有意思的是,就在物價普遍上漲的同時,一些關心"三農問題"的人們表示出理解甚至認可.理由很簡單,城市裡的房價漲了幾倍,公務員工資也在上調,學校的學費也在上漲,為何農民生產出來的糧食與豬類產品就不能上漲?難道活該農民受罪?同時,在這場漲價風中,有人發出了這樣的責問:水價,電價,煤氣價等也在上漲,這種通過增加百姓生活負擔的手段來解決這些國有企業的虧損問題,必然結果就是通貨膨脹!我們知道,物價上漲是通貨膨脹的象徵,而一定程度內的通貨膨脹是允許的,過分的通貨膨脹則會造成經濟危機。
從某種程度上說,人民幣升值,會對恩格爾系數產生輻射,恩格爾系數將隨之降低,即生活支出費用占收入總額的比例降低.對於老百姓來說,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市民生活尤其是消費、旅遊、留學等領域也逐漸開始受到影響,即這些費用成本將隨之減少。如果現實生活中果真如此,那就表示老百姓手裡的錢更加硬通了,否則就是貶值.
我們不妨從理論上來認識一下人民幣升值的利弊.首先,人民幣匯率升值大概有這么幾個利好:1.有利於中國進口:2.原材料進口依賴型廠商成本下降;3.國內企業對外投資能力增強;4.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盈利增加;5.中國資產出賣更合算:6.中國GDP國際地位提高;增加國家稅收收入;7.中國百姓國際購買力增強.其次,人民幣匯率升值的負面影響大概有這些:1.人民幣在資本帳戶下是不能自由兌換的,也就是說決定匯率的機制不是市場,改變沒有意義;2.人民幣升值會給中國的通貨緊縮帶來更大的壓力;3.人民幣匯率升值將導致對外資吸引力的下降,減少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4.給中國的外貿出口造成極大的傷害;5.人民幣匯率升值會降低中國企業的利潤率,增大就業壓力;6.財政赤字將由於人民幣匯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時影響貨幣政策的穩定。
那麼,是不是說本幣升值就是好事呢?顯然不是.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初,日本的經濟發展勢頭良好,而美國經濟發展卻遇到困難,於是美國等迫使小日本簽定《廣場協議》允許日元升值,之後,日本的經濟不可避免地步入衰退,時至今日,日本經濟仍受日元升值的負面影響。中國人民幣升值,不可否認,有著歐洲等國家的壓力.
伴隨著人民幣對外升值,人民幣對內卻在持續的貶值。在人民幣對內貶值中,絕大多數老百姓都將從中受損。在人民幣對外升值中,絕大多數老百姓是很難從中受益的,因為絕大多數老百姓不會購買國外的產品和服務;相反,絕大多數老百姓將從中受損,在國際上有已獲得實證的公認理論認為,本幣升值將引發國內失業率上升。
應該說,人民幣的升值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一個是人民幣對外升值,這對普通老百姓並無什麼好處,相反還會有一定的損害,這一點從目前的漲價局勢可以得到印證.另一個是對內升值,這對本國老百姓來說才是真正的升值,或許會帶來某些實惠,這時,恩格爾系數或許會降低,這就意味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 看中國的物價上漲與人民幣升值 大家都知道,中國政府實行固定匯率制,也就是政府可以自行設定人民幣和外幣之間的匯率,而不受市場的影響。其實浮動匯率(市場自動調節)是以購買力平價為基礎的,就目前我在美國的生活來看,在美國1美元的購買力相當於中國3元人民幣的購買力,也就是說,其實人民幣和美元的真實匯率應該在3:1左右目前中國政府故意將人民幣和美元保持低匯率來增強出口的優勢。雖然人民幣在緩慢的不斷升值,但離其真正的價值還遠著呢。
為什麼人民幣升值了,國內的物價卻在瘋漲呢?看似人民幣在貶值。
這二者看似本是沒有關系的,人民幣匯率上升只是讓國際貨幣在中國的購買力下降了,而物價上漲則是國內人民幣對商品的購買力。
其實,這兩者是有相當大的關系的。 任何經濟規律都是人的行為不能左右的。中國的經濟在飛速發展,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在縮小,所以一個總的趨勢是這樣的: 國際貨幣在中國的購買力會不斷下降,而中國人在國外的購買力會不斷增強。
雖然政府可以使用政策手段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不變,但是經濟規律會自然調節國內的物價上漲,從而達到和匯率上升一樣的效果:國際貨幣在中國的購買力下降了。同樣,國內的物價上漲了,也就相當於國外的物價相對我們來說不那麼高了,我們在國外的購買力相對提高了。當然物價上漲應該包括勞動力價格的上漲,也就是工資提高。通貨膨脹降低的只是過去賺來的錢的購買力,比方說銀行存款。很多人會說,什麼都漲了,就是工資不漲。 其實中國的工資還是在漲的,但是漲不過物價,那是因為供求關系(勞動力太多)。但是像教師,工資就在漲,這兩年很多教師的工資都翻倍了。 經濟規律是怎麼調節導致物價上漲的?根本原因是人民幣未來必然升值,卻還沒有升值。也就是人民幣的升值預期。正是因為這種預期,很多外商都把外幣換成人民幣,坐等升值,到大幅升值以後再換回外幣,賺一個差價。 因為中國政府的外匯政策是:外匯可以無條件換取人民幣,但是人民幣換外匯是有管制的。成百上千億的外匯到中國來換人民幣,必然導致現發行的人民幣不夠用,於是央行被迫不停的發行新的人民幣。過多的發行人民幣,最終導致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出現。 只要人民幣沒有升到位,那麼這種升值預期就仍然存在,也就還會有外匯來換人民幣,通貨膨脹就會繼續。直到有一天,物價一直漲到,1美元的購買力相當於7.5人民幣的購買力,那麼匯率也就不用調了,因為購買力平價變了,人民幣的匯率已經符合它的價值。當然,現實中,匯率和物價會同時上漲,最終達到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