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實行的貨幣是什麼
1. 漢武帝時期統一使用的貨幣是什麼
漢武帝時期統一使用的貨幣是五銖錢。
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五千年的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在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從此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一直到東漢末年為止,除了中間有些小的變動之外,西漢、東漢上下四百年內,五銖錢一統天下。
五銖錢奠定了中國圓形方孔的傳統。這種小銅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
(1)漢朝實行的貨幣是什麼擴展閱讀:
漢武帝元狩年間,面對巨額的財政虧空,面對豪商巨賈居奇取利,操縱貨幣,再加上關東地區遭受水災,亟須巨款賑貸,中央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
元狩四年初,採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幣。所謂白金,實際上是銀和錫的合金,皮幣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養的白鹿的皮,長寬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繪圖,作錢40萬。
與此同時,銷毀了文帝時的半兩錢,另鑄重如其文的三銖錢,嚴禁私人鑄錢。由於白金幣定值過高,三銖錢較輕,易作奸詐,盜鑄仍然盛行。
因此,西漢武帝元狩五年罷三銖錢、半兩錢,首次行用五銖錢,因於元狩五年詔令郡國鑄行,所以,將歷史上這第一代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或 元狩五銖。
五銖錢的出現,是繼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又一次重大貨幣改革,這種錢已趨向成熟,面、背均有外廓,穿孔背有廓面無廓,而在五銖錢尚未出現以前的三銖錢。
有些面背均無內外廓,因此容易被盜磨,即被人磨取銅屑另行鑄錢謀利。而五銖錢的鑄行則大大避免了這些弊端,這一先進的形制是經過長期的探索才逐步完善的。
2. 中國古代歷史上漢朝發行了哪些錢幣
元狩五年,漢武帝鑄造了五銖錢,廢除了秦半兩。他規定錢文為「五銖」兩字,錢重五銖。這樣的五銖錢一直到唐代,都是我國貨幣流通的主要形式。
兩漢時期的五銖錢不僅鑄造數量眾多,貨幣的種類也十分豐富。漢五銖的基本形制雖然均是圓形方孔錢,但是根據錢文的重量不同和錢文的字形還是有一定的區別。
西漢初年,五銖錢的鑄幣權掌握在郡國的手中,所以此時的五銖錢又名為「郡國五銖」。郡國五銖在大的方面與朝廷保持一致,但是細部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如1.錢重大小不一2.錢徑大小不一3.錢幣的記號較多4.錢文書寫大多比較工整秀麗等。
而後,郡國五銖被廢除,三官五銖成為市面上流通的貨幣。三官五銖製作精美,錢幣大小差別不大,輕重適宜,錢文秀美,銅質較好,這些優點都使三官五銖成為兩漢貨幣鑄造的一個基準。此外,昭帝五銖、宣帝五銖、小五銖、磨郭五銖等也別有時代特色。
東漢時期,光武帝又恢復了五銖錢制度,但是此時的五銖錢較西漢時期要輕。明帝、章帝、和帝時期,五銖錢的質量有所下降。桓帝時所鑄造的五銖錢錢文大多不清晰。靈帝所鑄的五銖錢質量較好,又名為「四齣五銖」。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他先後總共進行了四次的貨幣改革。
王莽第一次貨幣改革時鑄造了三種新幣,即「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和「大泉五十」。王莽時期的刀幣與戰國時期的刀幣有所不同,它的形狀更像鑰匙,泉幣是圓錢。
王莽稱帝之後,又進行了第二次貨幣改革。他廢止了「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五銖錢等,鑄造了「小泉直一」,並且與「大泉五十「一並流通。
王莽第三次貨幣改革時,實行「五物六名二十八品」。所謂的五物是指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六名二十八品是指:黃金一品,銀貨二品,龜寶四品,貝貨五品,泉貨六品,布貨十品。其中布和泉是銅鑄幣。這些貨幣形制復雜,幣種繁多,容易讓人混淆不清,其實當時市面上主要流通的仍然是大小泉。
王莽第四次貨幣改革,廢除了大小泉,鑄造了「貨布」和「貨泉」。西漢時期的貨幣除了以上這些,還有黃金,常見的品種釉馬蹄金、金餅等。
3. 漢朝使用的主要貨幣名稱是 其主要特點是
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五千年的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從此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一直到東漢末年為止,除了中間有些小的變動(例如王莽統治的時期)之外,西漢、東漢上下四百年內,五銖錢一統天下。五銖錢奠定了中國硬通貨鑄幣圓形方孔的傳統。這種小銅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銖」是古代一種重量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因此所謂「五銖」實際上很輕。
http://ke..com/link?url=RJ1LhAvso260v5HtGD3aQniHlaxcg_ldP86hFMR6-_q
4. 漢朝的貨幣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中國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貨幣。鑄於漢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銖」二字故名。三銖錢重8銖,銖字金旁從王,背無輪廓。三銖錢剛鑄一年,武帝又令停鑄三銖,改鑄五銖,錢背增加了輪廓,重5銖。
四銖錢:又稱漢半兩。其直徑為2.4-2.6厘米,重2.2-2.8克,錢穿孔比較小,無內外廓,錢文製作比較規范。四銖半兩因順應了當時的國勢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
五銖錢: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
皮幣:武帝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發行皮幣,用宮苑中的白鹿皮製成。
白金幣 :亦稱白金三品」。西漢的銀錫合金幣。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鑄造。當時以為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人用獒如龜,故用為白金幣花紋。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4)漢朝實行的貨幣是什麼擴展閱讀:
漢初鑄造的銅幣比較輕,重三株,後來越來越輕。文帝時期,三銖錢的弊端越來越明顯,於是文帝下令使用四株錢,重四分之一兩,可是幣值標的卻是半兩。漢朝的貨幣危機其實源自於朝廷放任民間私自鑄錢的政策,原本意欲加速貨幣流通,好改善財政收入。
可是這項政策的弊端遠遠超過利處,錢本來用銅鑄造,但鑄幣者摻雜了價值低的鉛和鐵之類的金屬,貨幣漸漸的貶值,民間的經濟逐漸紊亂。許多人趁此機會鑄造貨幣發財,如文帝的寵臣鄧通依靠鑄銅幣家產超過王侯。
另外諸侯們都開挖礦山鑄造銅幣,吳王劉濞憑借銅礦鑄幣富比天子,他也因此有發動「七王之亂」的底氣。漢武帝由於對匈奴的連年征戰耗資巨大,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也逐漸用完,財政危機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問題。
從建元年間開始,武帝開始對貨幣動手,期間把四株錢改成三銖錢,後來又改回來。來回一改相當於沒變,問題自然沒解決。元狩四年,一次規模較大的貨幣改革出現。漢朝發行了白鹿幣和白金貨幣。下令嚴令禁止民間私自鑄造錢幣,違者死罪。
元狩五年,武帝下令鑄造五銖錢,鑄幣技術上也有了改進,有效防止私鑄造貨幣的發生。此後經歷一些探索之後武帝決定一勞永逸的解決,下令嚴禁各個諸侯國私自鑄造貨幣,把貨幣鑄造權收歸中央政府所有,此項政策一直沿用至今。
5. 漢朝流通的是什麼貨幣
西漢建立之初,漢承秦制,貨幣制度也一如其舊,使用半兩錢。所不同的是,漢初半兩錢的實際重量開始變輕了,如漢文帝時半兩錢只重四銖(二十四銖合一兩)。鑄幣的名稱和重量,兩者由相符到有差距,這是世界各國貨幣史上共同的現象。這一方面是統治階級為了節省幣材,另一方面也標志著貨幣地位的進一步確立。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漢武帝實行幣制改革,採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幣」。
白金的幣面分三等:圓形的龍幣值三千錢,方形的馬幣值五百錢,橢圓形的龜幣值三百錢。所謂白金,實際上是銀和錫的合金。銀少錫多,作價又那麼高,自然會發生貶值。加上銀的價格高,錫的價格低,成千上萬的人又私下鑄造起來,結果白金只用了一兩年就廢止了。白金是中國最早的銀幣,也是第一次在幣面上出現了圖型。
皮幣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養的白鹿的皮,長寬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繪圖。小小一塊畫了圖的鹿皮,竟然作錢四十萬,在當時是無論如何行不通的。不過,正因為它的幣材與幣面的價值相差懸殊,因而可以說是中國紙幣的最早嘗試。
白金、皮幣的弊病,漢武帝很快就發現了。於是在發行白金和皮幣以後的幾個月,開始鑄造「五銖錢」。從公元前116年(漢武帝元鼎元年)起,五銖錢已作為唯一的錢幣,獨步於漢帝國的疆域。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元鼎四年),漢武帝將鑄造錢幣的大權收歸中央所有,並在上林苑設立負責鑄錢的機構,稱作「上林三官」。鑄造錢幣有了專門機構負責,錢幣的質量就有了保證。
王莽篡漢前的居攝二年(公元7年),下訟在五銖錢之外增鑄大錢、契刀、錯刀。新朝建立後,王莽又在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進行第二次改革,廢除五銖錢及刀幣,另外發行寶貨,計有五物(金、銀、龜、貝、銅)名(錢貨、黃金、銀貨、龜、貝貨、布貨),共二十八種貨幣。由於貨幣種類太多,換算起來又十分困難,因此流通非常不便。所以人們仍在暗地使用五銖錢。一年以後,王莽被迫廢除剛剛施行的二十八種貨幣,只留小錢值一和五錢五十兩種繼續使用。天鳳元年(公元14年),王莽為了挽回人心,第四次改革貨幣,廢大、小錢,另作貨布、貨泉兩種。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他沿用王莽時的貨泉,而且還鑄造了新的貨泉。直到他做皇帝的第十六年,才重鑄五銖錢。
6. 漢朝拿什麼做貨幣,使用方式是什麼
從秦朝到清朝都是以金、銀、銅幣,從宋朝增加了銀票
7. 西漢時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
西漢時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五銖錢。漢武帝於元鼎四年下令禁止郡國鑄錢,把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毀,將鑄幣大權收歸中央,元狩五年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
西漢時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
五銖錢因錢上有「五銖」二篆字,故得此名,鑄幣大權收歸中央後,成立專門的鑄幣機構,由鍾官負責鑄造,辨銅負責審查銅的質量成色,技巧負責刻范。
上林苑是西漢的鑄錢機構,是漢初在原秦代舊苑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皇家園林,規模宏大,周圍面積達約300餘里,包括現今的西安、周至和戶縣。
五銖錢使用時間從漢朝至唐朝,唐朝開國以後,改鑄開元通寶,五銖錢從此退出了錢幣歷史的舞台,錢幣從此向唐宋年號、寶文錢制轉變。
8. 漢朝時期,銀子是通用貨幣嗎
不是哦 1、漢朝那時候有銀子。但漢朝時期,白銀只是作為貴重物品存在,一些地區會向政府繳納白銀作為貢物,白銀收上來後也是作為工藝品的原材料使用,並不具有貨幣性質。
漢朝時候,貴金屬的流通時用金子。銀子不具備貨幣的性質。
2、漢代的貨幣以銅錢為主,有金銀銅以及合金鑄幣,甚至還有龜幣和貝幣。從公元前119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前,五銖錢都是標准貨幣。
3、據史書記載西漢的銅錢有八種,其實有些錢只是使用的時間不同,名稱相同。實際上可歸納為三種錢:半兩、三銖、五銖。
漢半兩的重量是千變萬化的,有些半兩錢,身小肉厚,文字也沒有規則,大家認為這類半兩是漢初半兩。漢初半兩錢是比較大樣的。而且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銖錢只用了幾年,數量不多,五銖錢的種類就多了,普通五銖錢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外廓,這是和以前的錢幣所不同的。五銖錢中也發現有少量是光背的,這是最早的五銖即元狩五銖。武帝以後的五銖錢只有宣帝五銖可以辨別。它的特別就是五字相交的兩畫向內收,外廓比較寬,而且往往有其它記號,比如內廓上面一劃,或下面有半星等。
五銖錢是歷史上用得最長久的錢幣,因而鑄造量大,錢幣數量眾多,同其他稀有幣相比就很不值錢了。除形制特殊的錢幣外,幾元錢即可買到一枚,而使用了幾年就停止流通的三銖錢就達數百元一枚的。故有人將五銖改為三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