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經濟蕭條怎麼辦
『壹』 當經濟衰退和蕭條時,政府應採取什麼樣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治理
你好!當經濟衰退和蕭條時,政府應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來治理。
一、擴張性財政政策就是通過減少收入、擴大支出來增加總需求。採用的政策措施是:降低稅率擴大投資規模、增加財政補貼、實行赤字預算和發行公債等。財政政策是政府針對一定時期的經濟目標,依據特定的財政理論,為指導財政工作和調節財政關系,所制定的基本准則和措施。財政政策和其他經濟政策相比,其主要特徵:較強的法治性、相對的穩定性、關聯的系統性。貨幣政策目標,是由操作目標,中介目標和最終目標這三個漸進層次組成的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我國現階段財政政策的目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物價相對穩定;2.經濟可持續均衡增長;3.收入合理分配;4.資源合理配置;5.提高社會生活質量。
二、在總需求不足、失業率上升、經濟增長乏力甚至出現經濟衰退時,中央銀行應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即放鬆銀根、擴大貨幣供應量,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長。可供選擇的政策手段主要有增加貨幣發行量、降低法定準備金率、降低貼現率、在公開市場上購進政府債券等。貨幣政策是指國家通過金融系統調節貨幣的供應量和需求量,實現宏觀經濟目標所採取的控制、調節和穩定貨幣的措施的總和。它的最終目標如下:1.穩定物價;2. 充分就業;3.經濟增長;4平衡國際收支。
三、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區別:1.概念不同:貨幣政策是金融當局制定和執行的通過貨幣供應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標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手段。財政政策是為實現預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對財政收支關系進行調整的指導原則和措施;2.制定者不同;3.採用工具不同;4.內容不同:貨幣政策與利率、信貸相關,財政政策與財政收入和支出相關。
『貳』 經濟大蕭條你該怎麼辦
先明確這個經濟大蕭條是對個人而言還是國家而言。
我們基本都是草民吧,沒有參與制定國家大政方針的機會,也不是經濟學界泰斗,所以兼濟天下基本是沒機會了,就不敘述諸如國家應該如何如何的問題了。
對於個人來說,我覺著以下幾點是比較重要的:
1.要有希望,我們唯一恐懼的是恐懼本身,不管賠了多少,甚至不管欠了多少,都要好好活下去,只要活下去,不死,就有機會。從樓上跳下來是很簡單的,確實不用負責任了,但是也永遠沒有快樂了、
2.搞清楚經濟本身就是周期性的,不可能只漲不跌,在中國生活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如果你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比如公務員,那你生活很幸福了。如果你比較不幸地在諸如對外貿易等行業,確實會受沖擊比較大。公司沒垮的話,恭喜,你的公司很強悍了,過幾年等經濟復甦的時候一定會獲得更好的發展;如果公司不幸倒閉了,正好啊,趁機找個更好的,不行的公司不要也罷。
3.現在中國經濟泡沫確實比較嚴重,比如地產等,個人認為在這個節骨眼上投資房產這些是比較風險的,因為高房價的下跌不過是個時間問題,就看政府什麼時候出手了。如果害怕貨幣貶值,可以考慮投資黃金等硬通貨。不過現在中國貨幣很堅挺的,國內暫時也沒有全方位通脹的危險,所以還是不用太擔心。
4.最後一點,正如你的名字,地球不轉自己轉,相信自己,相信未來(其實還是在重復第一點,不過信心真的很重要)。
『叄』 國家經濟下滑應該如何應對
國家經濟下滑說明經濟狀況不好,是通貨緊縮的重要信號之一。
經濟發展過程肯定是有波動的,但是如果連續幾個月的經濟增長數據為負,說明經濟有進入通貨緊縮狀態的趨勢,這時候國家需要進行經濟調控。
調控的方式一般可以採取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比如可以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與緊縮性的貨幣政策相結合,這是因為國家希望在通過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的同時,避免發生通貨膨脹或者減小通貨膨脹壓力。也可以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與緊縮性的財政政策相結合,主要是希望通過貨幣市場工具刺激經濟,同時限制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還可以同時採取擴展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經濟蕭條嚴重的時候可以採取這一措施。
『肆』 怎麼抵禦經濟危機、通貨膨脹、貨幣貶值
1首先你要弄明白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通貨膨脹簡單說就是貨幣太多,導致我們手上的錢不值錢了(貨幣的實際價值降低了),而通貨緊縮是指市場上的貨幣供應不足,導致人們的購買里下降。物價下跌,而且你要知道我們一般說的經濟危機,經濟蕭條就是指通貨緊縮(所以你會發現外國經常說通脹但很少說緊縮,因為經濟危機就是緊縮)。再看你的問題,簽訂了「廣場協議」之後,美元貶值,日元升值(你別看貶值就以為是不好,其實對外一個國家的貨幣貶值是好事,這樣才能有利出口,所以美國總喜歡把美元貶值,讓人民幣升值)。這是在壓制日本,因為日本之前發展太迅猛了(有點像現在的中國),美國再花錢把日本的經濟搞出很多泡沫,於是日本經濟發展越來越迅猛。等時機到了,美國撤資了,泡沫破滅了,這時候日元對內是升值的,而且升值的很厲害,這是因為貨幣供應的不足,物價下降,人們購買里下降,這是什麼現象?這就是通貨緊縮,就是經濟危機,蕭條就來了。這里你要注意無極必反,危機不是突然來到的,危機恰恰是發展到一個極端才產生的,你知道貨幣對內升值我們的錢就值錢了,但是發展到極端就出現危機了。所以經濟危機都是發展到很極端在產生(有泡沫了,你可以看看美國的金融危機都是這樣,成周期的)。所以我們的政策很多是矛盾的關鍵就是在把握好度。所以日本經濟大蕭條是通貨緊縮。
2.你說的不錯。美國的確不希望中國經濟徹底跨掉,因為現在中國已經在世界經濟上舉足輕重了,沒了中國世界經濟是玩不轉的。所以外國對中國是又愛又怕,他們很需要中國的市場,需要中國參與他們的經濟游戲但他們也很怕中國太強盛了。美國正是這樣,他希望與中國接觸但不希望被中國超過。以前的日本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那時它發展太猛了所以被美國陰了一下。現在還是元氣未復。
『伍』 中央銀行在經濟蕭條時應如何使用三大貨幣政策
在經濟蕭條時,應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包括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降低貼現率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以增加貨幣供給,促進降低利息率,並進而刺激投資、減少儲蓄,以緩和蕭條狀況。
當一國經濟出現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時,中央銀行將實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此時,若採用存款准備金政策,就必須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反之,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時就得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
(5)貨幣經濟蕭條怎麼辦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執行,它影響貨幣供給。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在經濟蕭條時,中央銀行採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貨幣供給增加,刺激投資和凈出口,增加總需求,稱為擴張性貨幣政策。反之,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率太高時,中央銀行採取一系列措施減少貨幣供給,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使總產出減少或放慢增長速度,使物價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稱為緊縮性貨幣政策。
『陸』 當經濟衰退和蕭條時,政府應採取什麼樣
增加支出可以增加總需求。
財政支出是總需求的組成部分1.寬松的財政政策
主要包括減稅和增加財政支出,其次是發國債。
2.寬松的貨幣政策。
就是通過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來刺激總需求的增加與擴大,以此來緩解流通中的貨幣量不足。但增加財政支出需要考慮資金的來源問題,解決途徑是向中央銀行借款: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降低在貼現率。減稅由於涉及到稅法和稅收制度的改變。
主要政策有,所以不是一種經常使用的手段
『柒』 說明在經濟繁榮(或蕭條)的情況下,貨幣政策應如何操作
第一,控制貨幣發行。
第二,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
第三,推行公開市場業務。
第四,改變存款准備金率。。
第五,調整再貼現率。
第六,選擇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經濟繁榮時,減少貨幣發行,提高利率,提高信用標准,再貼現率等,總的來說,就是回籠貨幣,收緊信貸,經濟蕭條時用相反的手段
『捌』 貨幣升值會造成經濟蕭條嗎如果會,為什麼呢
其實我也不知道會不會。
但是具我個人的理解,有一定的影響。
比如說我國。大家都知道,我國的經濟之所以如此快的發展,我國的出口快速增長,不是因為我們國家的科技的發展.....而是因為我們國家「廉價」的勞動力,中國有著世界人口之最,所以勞動力方面有著絕對的競爭優勢。所以我國的產品出口國外的商品大部分靠的是因為我國「廉價」的勞動力。
如果人民幣升值的話,中國在勞動力方面的競爭將完全消失,所以人民幣的升值將會使我國的海外市場丟失——外貿市場的減少直接影響中國的經濟的發展!
進而導致中國的經濟蕭條!
同樣在外國也會有這樣的情況,只是別的國家的勞動力競爭力沒有我國勞動力競爭比較弱,影響沒有我們國家大!
不過也是這個道理!
以上是我個人對中國經濟的認識,依此為做解釋。
胡說八道,見諒了。
沒有事可以給我寫信互相交流:[email protected]
『玖』 貨幣如何影響經濟體系
貨幣究竟如何影響經濟?這是經濟學最古老、最持久、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貨幣金融理論經歷了從貨幣中性理論到貨幣經濟理論的演變過程,經濟理論也經歷了從實物經濟理論到貨幣經濟理論的演變過程。今天,已經很少有人離開經濟談貨幣或離開貨幣談經濟了。
早期學者(他們被凱恩斯歸入「古典學派」)強調貨幣的中性性質。他們認為,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能確保經濟平穩運行,貨幣不過是覆蓋於實物經濟之上的一層「面紗」,並不影響就業、產出等實際變數,貨幣經濟與實物經濟毫無二致。他們因而採取「二分法」(dichotomy),將貨幣理論與經濟理論截然分開,認為任何積極的貨幣管理都是多餘的,甚至是有害的;貨幣管理的任務只在於控制貨幣數量,穩定物價水平,維持貨幣的購買力。「古典學派」的這一思想是以「薩伊定律」和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為基礎的。根據「薩伊定律」,供給能自創需求,而貨幣僅有便利交易的功能。從穆勒父子、大衛·李嘉圖等「古典學派」經濟學家的理論中,都能看到「薩伊定律」的影子。如詹姆斯·穆勒認為,當一個人生產的任何一種商品多於他本人的需要時,這就只能表明他打算要某些其他商品。約翰·穆勒認為,所有賣者都必然是買者。李嘉圖認為,任何一個佔有商品的人都必然是一個需求者。根據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如果一種商品出現超額供給,其他商品必然出現超額需求,並且這種暫時的不均衡將通過自發的價格調整迅速消除;貨幣不過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其實是多餘的。
傳統貨幣數量說,如費雪方程式MV=PT,將「古典學派」的貨幣中性思想公式化了。費雪認為,在長期中,貨幣流通速度(V)與商品交易量(T)都不受流通中貨幣量(M)變動的影響。因此,物價水平(P)的變動與貨幣量(M)的變動成正比;貨幣數量增減不改變商品間的相對價格,也不對生產和就業產生任何影響。
上述認識是片面的,它僅僅看到了貨幣的交易媒介職能,而未考慮其價值儲藏職能(貨幣的這一重要職能使賣者可以不是買者,所以只有在貨幣經濟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出現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也忽視了貨幣在媒介資本轉移、實現儲蓄配置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何況貨幣流通速度也非一成不變,貨幣與物價的關系就更不是一一對應了。同時,「古典學派」貨幣中性論的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與一般均衡理論)也都忽略了貨幣經濟的重要特徵(貨幣購買商品,商品購買貨幣,但商品並不購買商品),所以才將貨幣經濟等同於實物經濟。當然,他們的錯誤不只緣於認識的片面,還與時代局限有關。當時的貨幣金融不發達,貨幣與經濟不像現在這樣須臾不可分離,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貨幣與經濟的關系的理解。
瑞典學派經濟學創始人魏克賽爾,首先拋棄了「二分法」、「貨幣面紗觀」與「貨幣中性論」,而將貨幣理論與經濟理論合二為一,從而開創了貨幣經濟理論。他看到了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相一致或相背離對經濟的作用機理,指出政府有必要採取一定的貨幣政策,使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保持一致,以消除貨幣對經濟的不利影響。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承襲其主張,於1930年出版《貨幣論》,將魏克賽爾貨幣經濟理論公式化,更於1936年撰著《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著重論述貨幣管理對解決失業問題的積極作用。他認為,貨幣供求決定利率,利率決定投資,並通過乘數效應成倍作用於就業和國民收入。他的這一邏輯從其書名就可見一斑。於是,「通過凱恩斯的理論,貨幣理論從價格水平的理論轉變為整個產出與就業的預期理論」。當代西方宏觀經濟理論正是沿著凱恩斯開辟的這條道路發展起來的。魏克賽爾與凱恩斯可謂貨幣金融理論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前者是貨幣經濟理論的開創者,後者則將貨幣因素融入其整個經濟理論體系中,並提出了具有重大實際意義的政策主張,從而使貨幣經濟理論深入人心。
「大蕭條」是20世紀資本主義經歷的最大經濟危機。1929~1933年,美國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下降30%,物價下降33%,失業率上升到25%的最高值,工業產出下降37%。四年間,貨幣存量下降33%,流通速度下降近1/3,每年有近9%的銀行倒閉。到1933年底,倒閉的銀行大約為1929年銀行數的一半。「大蕭條」以悲劇性的方式宣告了古典「二分法」的破產,並使凱恩斯理論及政策主張廣泛傳播。由於凱恩斯的思想源於魏克賽爾,因此可以說,當代許多宏觀調控政策及其理論支撐,可追溯至100多年前。這就是理論的價值和意義。
1959年,格利和肖出版了《金融理論中的貨幣》,提出「金融中介機構的機能學說」。該學說是對魏克賽爾與凱恩斯貨幣經濟理論的發展。它既分析了貨幣,又分析了其他金融資產;既分析了銀行,又分析了非銀行金融機構;既是貨幣經濟理論,又是金融經濟理論。因而,該學說是在貨幣金融新發展的歷史條件下,對貨幣、金融與經濟關系的更深刻的認識。
但是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西方國家普遍發生了通貨膨脹,有的還出現滯脹。凱恩斯主義的影響日漸式微,格利和肖的學說也因此未得到足夠重視。而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學派,乘機祭起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大旗。他們在承認短期內貨幣影響實體經濟的同時,認為長期中貨幣存量的變化只會引起物價水平變動(與傳統貨幣數量論不同,他們認為貨幣存量變動與物價變動不一定存在精確比例關系),又回到貨幣中性論的老路上去了。更有甚者,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的理性預期學派認為,貨幣不僅在長期中,而且在短期內也是中性的。上述兩派的理論統稱為市場出清的貨幣意外模型。即在市場出清的假設下,如果沒有貨幣幻覺效應(如果僅僅是名義變數的變動引起了一個人按實際項目計算的需求或供給變動,那麼他就出現了貨幣幻覺),貨幣就不會影響就業和產出;而貨幣幻覺效應的有無,又取決於公眾預期強度(理性預期的強度最高)。也許是受到理性預期學派影響,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的「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甚至認為,經濟增長與波動完全取決於實際變數,與貨幣無關。值得一提的是,理性預期理論還是金融市場「有效市場假說」的基礎。後者提出「市場效率論」,豎起一道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自身約束的「煙幕障」,讓人們相信金融創新有百利而無一害。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2008年9月,擁有150多年歷史的著名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次貸危機全面爆發,引發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與「大蕭條」一樣,這次危機也是一次對既有理論的巨型而真實的「社會實驗」。兩次「社會實驗」表明,「大蕭條」源於人們未能正確理解貨幣金融與經濟的關系,這次危機同樣源於人們對此問題的認識偏差。正是以「有效市場假說」等理論為支撐,華爾街才得以製造出復雜艱深的次貸衍生品,進而誘發了這次全球金融危機。隨著「有效市場假說」遭遇「滑鐵盧」,其提出者尤金·法瑪,這位一直以來呼聲很高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人,也因此在2008年和2009年兩度與諾獎失之交臂。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也提醒經濟學界,必須更廣泛更深入地研究貨幣金融與經濟的關系。過去幾十年的某些理論觀點,可能低估了貨幣金融因素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實際上,「金融中介機構的機能學說」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格利,在50年前就說過:金融世界的廣闊,使許多將自己束縛於這個世界一隅的貨幣理論家和決策者感到渾身不自在。而該學說的政策主張,包括對銀行資產投資實行更嚴格的控制、強化對銀行的檢查程序、將貨幣控制范圍擴大到非銀行金融機構等,都成了本輪危機的現實救助手段。經歷過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並渴望獲得理論解釋的人們,如果讀到該學說,是否會感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呢?
梳理西方貨幣金融學說的數百年歷史,從中可以看到,相關學說如同鍾擺一樣,始終圍繞「貨幣是否中性」的問題來回搖擺。理論的紛爭,既來自研究者的假設條件和研究方法的差異,又源於研究者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和信仰。可以斷言,爭論還會繼續,但真理將越辯越明,實踐會對理論作出選擇。「大蕭條」讓人們選擇了貨幣經濟理論,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又讓我們看到了金融對經濟的深刻影響和持續效應,真所謂「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
回望貨幣金融理論發展史,留下的是先賢學者對貨幣金融與經濟關系不斷深化認識的曲折足跡。孰是孰非,唯有讓時間來證明。時間也能讓後人的探索與前人的「足跡」遙相呼應。時間還能讓人感慨:前人的一些認識,有的在今天看來是如此膚淺而讓人忍俊不禁,有的卻是那麼深刻而富有遠見。或許現在,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我們對曾經讓人興奮不已、眼花繚亂的金融創新感到困惑與迷茫,甚至從盲目迷信轉為避之不及,但展望未來,可能在短短數年後,我們又會對金融與經濟的關系產生更深刻的理解。理論總是在反復曲折中螺旋前行,並日益彰顯其現實價值和指導意義。
『拾』 當經濟蕭條應該採取什麼貨幣政策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還可以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或者兩個結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