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貨幣放水後如何提高通貨膨脹率

貨幣放水後如何提高通貨膨脹率

發布時間: 2022-07-25 03:43:12

A. 貨幣放水能夠短期刺激經濟發展但也會帶來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哪些

放鬆流動性可能更多地是在減緩經濟衰退上發揮作用;反倒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過度嗑貨幣這劑葯帶來的負面作用無異於「飲鴆止渴」。正如一些評論所強調的,作為與美聯儲同樣拿出「無上限」購債魄力的歐洲央行,其推出的購債計劃加大了通脹風險。

過度的刺激對解決經濟內部痼疾毫無助益;各經濟體之間新一輪的貨幣大戰,會使得實際的刺激效果在相當程度上被匯率爭相貶值所抵消,提振經濟的初衷則變得有點遙不可及。

正如有白天和黑夜交替一樣,全球經濟也有著其固有的擴張與收縮交替運行的規律。雖然我們可以通過貨幣刺激,通過改變一些內外部因素縮短或延長經濟衰退的時間周期,但如果處理不當的話,這種努力很多時候往往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特別是在經濟衰退期間,一些矛盾如果不能有效地化解的話,矛盾延後堆積形成的「堰塞湖」更加令人擔憂。



(1)貨幣放水後如何提高通貨膨脹率擴展閱讀

中國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保持松緊適度,適時預調微調,既要防止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總需求的慣性下滑,同時又不能過度放水、妨礙市場的有效出清,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在具體貨幣工具的使用上,央行會綜合運用數量、價格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和改善宏觀審慎管理,優化政策組合,保持適度流動性,實現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同時,還要盤活存量,優化增量,改善融資結構和信貸結構,並多措並舉、標本兼治,著力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B. 貨幣放水能夠短期刺激經濟發展但也會帶來許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什麼

放水指的是放鬆銀根,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印鈔票,為市場注入流動性,刺激經濟。貨幣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採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根據對總產出的影響方面,可把貨幣政策分為兩類:

擴張性貨幣政策(積極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穩健貨幣政策)。

在經濟蕭條時,中央銀行採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貨幣供給增加,刺激投資和凈出口,增加總需求,稱為擴張性貨幣政策。反之,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率太高時,中央銀行採取一系列措施減少貨幣供給,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使總產出減少或放慢增長速度,使物價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稱為緊縮性貨幣政策。

具體表現如下:

本質:貨幣,就其本質而言,是所有者之間關於交換權的契約,不同形式的貨幣在本質上統一的。過去,由於人們對貨幣的本質認識不清,錯誤地從不同角度來將貨幣分為不同的種類。比如: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分為債務貨幣與非債務貨幣兩大類,根據是否約定貴金屬的兌換比例分為可兌換貨幣和不可兌換貨幣等等。形式上,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可分為實物貨幣和形式貨幣,實物貨幣本身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包含價值量,比如羊、貴金屬等;而形式貨幣本身沒有價值量,它的價值是契約約定的,只有契約價值。兩者形式不同,但是本質上是統一的。即都被約定作為交換媒介,都存在契約價值。貨幣的購買力決定於貨幣的契約價值,但實物貨幣的購買力也會受到自身商品價值的影響,通常實物貨幣的商品價值小於其作為貨幣的契約價值。

具體參閱作者[英]簡世勛(Stephen D. King)《貨幣放水的盡頭:還有什麼能拯救停滯的經濟》胡永健 譯

供參考。

C. 關於通貨膨脹的解決辦法

胡鬧,增加稅收怎麼能解決通貨膨脹?
我最近正在做這方面的思考,通貨膨脹是貨幣現象,最重要的是回收市場上多餘的貨幣,現在增加准備金就是一個方法,但這個有弊端,會造成中小企業的死亡,通貨膨脹的原因有很多,歸根結底是貨幣太多了

增加稅收只能是把人民的錢拿出一部分放到政府腰包里,政府還有可能那這部分錢做投資,而不是凍結,貨幣總量沒有變化,對抑制通脹沒有幫助 ,而且會增加民怨,使老百姓更加買不起東西,稅收成本轉嫁到商品成本上,使通脹進一步加劇

D. 如何利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抑制通貨膨脹

第一是提高利率,第二是提高存款准備金率,第三是政府發行公債。實行緊縮型貨幣政策,也就是減少貨幣的發行量,提高基本存款利率,最終的目的是減少在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因為在市場總需求一定的情況下,減少了貨幣流通量,錢也就變得值錢了,從而抑制通貨膨脹。提高貨幣流通速度,人民幣升值,加息同樣可以抑制通貨膨脹。

E. 如何提高或者降低通貨膨脹率

通貨膨脹即物價水平長時期的上漲的一種經濟現象。
要想控制通貨膨脹,可通過兩種手段,即財政政策手段和貨幣政策手段。譬如,政府可以通過增稅、減少政府購買、增加轉移支付等財政政策手段和提高存貸款利率、出售國債、提高銀行的准備金率等貨幣政策手段來降低通貨膨脹水平。

F. 我們該如何應對通貨膨脹

什麼是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這是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一種經濟現象,因為隨著通貨膨脹,物價的不斷提升能被直觀感受到,即使大部分人不懂經濟學也都知道「錢,越來越不值錢」。

通貨膨脹是指在貨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需求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而通貨膨脹按程度可分為溫和型通貨膨脹、嚴重型通貨膨脹和惡性通貨膨脹。不同類型的通貨膨脹有著不同的經濟影響,相同的是都會帶來物價的上漲以及貨幣的貶值!

銀行的智能存款產品,類似於貨幣基金,流動性強,收益率穩定。創新型存款,在保本的基礎上,投資衍生品等獲得較高收益率。銀行開發的這些新產品,雖然不能跑過通貨膨脹,但能抵禦通貨膨脹。券商收益憑證產品,屬於保本類理財,5萬元起購,收益率可達6%以上。

理財產品的多樣性,和投資機構的專業化運作,已經降低了大部分的投資風險,普通人應積極擁抱風險,讓財富在睡覺時為你增值。

除此之外,不斷學習,一直學習,增強職業競爭力,增強個人能力,升職加薪,這是更現實的選擇。

G. 美國印通過鈔票收割世界各國財富,那麼,又如何實現控制本國內的通貨膨脹呢

作者:星話大白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48184222/answer/96031952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美元潮汐
在美國主導的全球產業鏈體系裡,美元潮汐就是其中循環資金流。
美元流向哪裡,哪裡就會出現繁榮。
美元抽離哪裡,哪裡就會出現危機。

也就是說,美元在全球是呈現過一個周期的潮汐波動,而美國就是在這樣的潮汐過程中,實現對世界各國的剪羊毛。

具體是怎麼做到的呢?
美聯儲的加息和降息,就是美國操控這場美元潮汐的指揮棒。
一旦美聯儲進入降息周期,美聯儲開動了印鈔機往全世界大放水,一時間洶涌的美元就會湧向了全世界。

而一旦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那麼美聯儲之前放出去的水,就會洶涌的迴流到美國。

這一出一進,就完成了一次大收割。

可能有些人還不怎麼理解,這個美元流動,是怎麼來完成收割的。

原因在於,美元流出去後,並不是躺在其他國家的銀行里吃利息的,而是流出去做各種各樣的投資。
美國在把美元放出去,對全世界各種買買買之後,世界經濟自然而然的也進入一個繁榮周期。

這個時候,一股無形的力量,會推動全球資產價格集體往上漲,漲了好幾年後,這些被美國放出去的美元,就收獲了大量的增值回報。
而一旦美國加息開始收回美元,之前被放出去的這些美元,就會攜帶者數倍的增值回報,迴流到美國。

我們可以再舉個形象的例子。
美聯儲降息的時候,就好比趕著一群羊出去外面吃草。
等這些羊在外面把草吃光了,一個個養得肥肥的。

這個時候美聯儲就會通過加息,把這些羊兒趕回來家裡宰了吃。
這使得美國這個牧羊人過上富得流油的生活。

這樣一出一進,讓美國從中可以收獲到巨額的利潤回報,實際上就把全世界的財富做了一次洗劫。

這是這樣定期十幾年對全世界財富做一次洗劫,美國才能維持長達半世紀的高消費模式。
實際上就是美國人盡情消費,全世界人民買單。
(2)航母
實際上,單單只靠這樣一個美元潮汐,還不足以完成這樣的大收割。
首先,美國這個牧羊人在把羊群放出去吃草的時候,得安排一些牧羊犬來保護羊群,不然鮮美的羊群如果孤伶伶在外面,說不定就被外面的豺狼虎豹吃掉了。
所以,牧羊人自己手裡也要有槍,來保護這些羊群。

而美國作為世界上軍力最強大的國家,用充足的武力來保護自己放出去的這些羊群。

否則,美國放出去的羊群,把別人家的草地都吃光了,早就被人宰了。
正因為美國擁有最龐大的航母戰斗群,這才得以讓美國能夠屢屢對全世界完成收割,而其他人還都敢怒而不敢言。

看到這,想必大家就明白為什麼美國要每年耗費上萬億美元的軍費,去維持這么龐大的航母戰斗群體系。

因為這些航母,才是美國能夠完成這樣的收割模式的重中之重。
而想必大家也就明白,為什麼我國要這樣不遺餘力的去發展航母。

因為如果人民幣想要國際化,中國的航母要走出去,是時代的必然選擇。
但只有美元、航母,還不足以完成這樣一個對全世界打收割的模式。

美國人的收割模式,還有第三個最重要的武器。

那就是全球化產業鏈體系。
(3)全球化產業鏈
為什麼說全球化產業鏈是美國人收割全世界的第三個最重要武器。
因為全球化產業鏈,就好比是一個利潤收割機。

用來幫助放出去的美元,能夠最大程度收獲到利潤。

還是用那個羊群的例子舉例。
美國人降息,把羊群放出去後,一方面需要有牧羊犬來保護羊群,另外一方面還需要有一個收割機來幫助羊群更有效率的吃草。
為什麼需要更有效率的吃草呢?

因為美國人的這個美元潮汐的周期性是很快的,通常降息周期也就是7年左右。
所以在這7年裡,放出去的羊兒能吃到多少草,就會影響到美國人這一個美元潮汐周期能收割到多少利潤。
如果只是讓羊兒自己吃草,那麼效率太慢。
甚至碰到有些草比較堅韌的,說不定一些羊兒牙口不好還咬不動。
這時候就需要一個名為「全球化產業鏈」的收割機,被牧羊人拿在手裡,直接幫助羊群收割肥草。
這樣羊兒可以最有效率的吃草,盡可能將一輪美元潮汐的收割效果最大化。
那麼這個名為「全球化產業鏈」的收割機,是如何幫助美國人割草呢?
我們先需要理解一下,美國主導下的全球產業鏈的三元體系。
現代全球化產業鏈體系,基本是美國主導的,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類別:資源國、生產國、消費國。

消費國:比如美國就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國。

生產國:比如中國、德國、日本等製造業發達的國家。
資源國:比如俄羅斯、中東石油國家、拉美國家。

在這個三元體系裡,消費國的地位最高,正所謂有錢就是大爺。

而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國,同時也是主導這個產業鏈體系的國家,位於這個產業鏈分工體系的最頂層,擁有設計這個產業鏈的霸權。

這使得美國賺走了這個全球產業鏈最大的一部分利潤,隨後剩點剩肉分給生產國去分,而資源國則只能喝點剩湯。
這一點可以從蘋果產業鏈的利潤分配情況看出來。

每部iPhone手機,蘋果公司占據其58.5%的利潤,韓國、日本以及其他國家公司占據了約10%的利潤,中國企業所得的利潤佔比僅有2%。
而蘋果產業鏈里,除了蘋果之外賺最多的三星,外資控股比例高達56%。這實際上是一家韓國人控制,但賺的錢超過一半都流向華爾街的國際企業。

而蘋果公司本身的股權結構,同樣也是由華爾街把持的。
最終的一個結果就是,蘋果公司作為世界上最賺錢的企業之一,實際上賺到的錢,大部分都流向了華爾街。
這實際上是過去幾十年的全球產業鏈利潤分配的一個縮影。

美國人賺大頭,其他生產國賺小頭,資源國喝剩湯。
所以在這個三元體系裡,消費國地位最高、生產國其次,資源國最弱。

從1974年至今,生產國經歷過3代更替。

第一代生產國為德國和日本,所以70~80年代這是德國和日本經濟最繁榮的時期。
但隨著廣場協議和盧浮宮協議,日本和德國都被美國宰了一波,陷入了很長一段時間經濟低迷時期。
緊隨其後的是以亞洲四小龍為首的東南亞各國,實際上就是第二代生產國。

但隨著97年亞洲金融危機,第二代生產國仍然慘遭美國收割。

而在這之後,第三代生產國,正是中國。

生產國說白了,就是干苦力活。
但苦力活不管怎麼說,也是勞動創造價值,雖然這個價值大都被華爾街的資本家給剝削了,但至少乾乾苦力活還是能夠存下不少錢。

第一代生產國:德國日本。

第二代生產國:亞洲四小龍為首的東南亞國家。
第三代生產國:中國。
都曾經因為給美國干這個苦力活,經濟出現騰飛過。
只不過前兩代生產國,都在幾次經濟危機中,被藍方收割,並且收割之後還因為勞動價值已經被榨乾,而慘遭摒棄。
目前只有第三代生產國,也就是中國還在獨自撐起了全世界製造重任。

從2001年中國加入WTO開始,中國就飛快成為了世界工廠這么一個角色。

特別是2008年次代危機爆發後,歐美國家都進入到了量化寬松,舉債刺激經濟的泡沫模式。
但是在狂發貨幣刺激經濟後,人們發現通貨膨脹率並沒有想像中的嚴重。

一些現代貨幣理論(MMT)的簇擁者,高呼這種舉債擴張性財政政策是可持續性的。
但實際上,過去十年,世界之所以沒有發生惡性通脹,是因為有中國承擔了世界工廠這個苦力活角色,在通過自己低廉的勞動價值,為世界輸出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
正因為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存在,才讓世界得以在瘋狂印鈔的過程中,卻沒引發惡性通脹。
不過,沒有人天生就只適合干苦力活。

正如德國和日本、亞洲四小龍,這兩代生產國幹了一段時間苦力活,也上岸了享受生活去了。
中國也不甘於只做苦力活的角色,從2015年開始准備經濟轉型。

但這個時候美國人就不同意了。

因為跟德國、日本、亞洲四小龍不同的是,中國的體量太大了。
前兩代生產國,因為自身體量不夠大,所以即使不幹苦力活,上岸了。也不足以對美國的這個全球化產業鏈體系構成威脅,只能在美國的安排下,做一些更輕松的活而已。

但中國則不同,中國的體量太大了,並且中國是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也是當前世界唯一有可能全方位跟美國相抗衡的國家。

一旦讓中國完成經濟轉型,美國所主導的全球產業鏈,將分崩離析。由中國所主導的新的全球產業鏈,將由此誕生。
這是為什麼紅方製造2025,會被美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也是當前那個不可說內容的重中之重。
因為,紅方製造2025,實際上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一旦完成,紅方就會完成經濟轉型,從低端製造業往高端製造業發展。

這意味著,紅方將取代藍方成為全球產業鏈的主導者,並享受全球產業鏈最豐厚的利潤。
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紅藍之爭,這樣說,大家應該就能清晰不少了。

H. 如何解決通貨膨脹

1、控制貨幣供應量。

由於通貨膨脹作為紙幣流通條件下的一種貨幣現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貨幣量過多,所以各國在治理通貨膨脹時所採取的一個重要對策就是控制貨幣供應量,使之與貨幣需求量相適應,減輕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壓力。

2、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

對於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是個關鍵。這主要通過實施正確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來實現。在財政政策方面,就是通過緊縮財政支出,增加稅收,謀求預算平衡、減少財政赤字來實現。

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是緊縮信貸,控制貨幣投放,減少貨幣供應量。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想配合綜合治理通貨膨脹,其重要途徑就是通過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控制消費基金過快增長來實現控制社會總需求的目的。

(8)貨幣放水後如何提高通貨膨脹率擴展閱讀

預期和慣性

在實際中,一旦形成通貨膨脹,便會持續一段時期,這種現象被稱之為通貨膨脹慣性,對通貨膨脹慣性的一種解釋是人們會對通貨膨脹作出的相應預期。

預期是人們對未來經濟變數作出一種估計,預期往往會根據過去的通貨膨脹的經驗和對未來經濟形勢的判斷,作出對未來通貨膨脹走勢的判斷和估計,從而形成對通脹的預期。

預期對人們經濟行為有重要的影響,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會導致通貨膨脹具有慣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通貨膨脹

I. 什麼叫貨幣放水

放水指的是放鬆銀根,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印鈔票, 為市場注入流動性,刺激經濟。

貨幣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採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

根據對總產出的影響方面,可把貨幣政策分為兩類:擴張性貨幣政策(積極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穩健貨幣政策)。在經濟蕭條時,中央銀行採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貨幣供給增加,刺激投資和凈出口,增加總需求,稱為擴張性貨幣政策。

反之,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率太高時,中央銀行採取一系列措施減少貨幣供給,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使總產出減少或放慢增長速度,使物價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稱為緊縮性貨幣政策。

(9)貨幣放水後如何提高通貨膨脹率擴展閱讀:

本質:

貨幣,就其本質而言,是所有者之間關於交換權的契約,不同形式的貨幣在本質上統一的。過去,由於人們對貨幣的本質認識不清,錯誤地從不同角度來將貨幣分為不同的種類。

比如: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分為債務貨幣與非債務貨幣兩大類,根據是否約定貴金屬的兌換比例分為可兌換貨幣和不可兌換貨幣等等。

形式上,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可分為實物貨幣和形式貨幣,實物貨幣本身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包含價值量,比如羊、貴金屬等;而形式貨幣本身沒有價值量,它的價值是契約約定的,只有契約價值。兩者形式不同,但是本質上是統一的。

即都被約定作為交換媒介, 都存在契約價值。貨幣的購買力決定於貨幣的契約價值,但實物貨幣的購買力也會受到自身商品價值的影響,通常實物貨幣的商品價值小於其作為貨幣的契約價值。

J. 如何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組合解決通貨膨脹

簡單地說;
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具體說來,經濟總量包括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供給兩方面,社會總需求就是社會總的購買力;(即老百姓手裡有多少錢,一共能購買多少商品和服務),社會總供給就是社會商品和服務的總供應量(即社會能提供多少商品和服務)。它們二者必須保持平衡,否則,就會出現供大於求或供小於求,引起經濟波動。因此,國家無論採用什麼調控手段都是為了使它們達到平衡同時,無論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都是違背了貨幣發行規律,不是多發了,就是少發了,使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實際所需要的數量不相符合,所以無論是使用貨幣政策也好,還是財政政策也好,都是要調節市場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它們不要過多或過少。
具體說: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貨膨脹的狀況。通貨膨脹是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商品經濟的共有現象。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生活中也出現了明顯的通貨膨脹;經過長期治理,至今年年初才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從我國通貨膨脹的變動軌跡來看,反彈的可能性依然存在。1980—1995年我國通貨膨脹曾經出現過四次波峰,其產生的原因和呈現的特徵也各不相同。

第一次波峰是在1980年,零售物價上漲率從上年的2.0%上升為6.0%,生活費用指數增長率從上年的1.9%上升為7.5%。這次波峰的產生,主要是政府在1979—1980年期間大幅度提高了農副產品收購價(年均遞增24.4%)和大幅度調高職工工資(年均上升16.6%),實質上是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引起了收入膨脹,進而引起消費、投資和貨幣膨脹。

第二次波峰是在1985——1987年,通貨膨脹出現溫和的持續發展,零售物價上漲率保持在6.0%——8.8%之間;生活費用指數增長保持在7.0%——11.9%之間,財政對物價補貼增長率則急劇下降。這次波峰的產生主要是物資需求膨脹所引起。從消費方面看,這一階段消費品零售額年均增長21.4%,居民消費水平年均增長15.1%;從投資需求看,固定資產投資額年均增長26.6%,工業企業生產貸款年均增長21.4%。投資膨脹帶動收入和貨幣膨脹,使公開通貨膨脹率年平均達到7.0%,主要是屬於需求推動的通貨膨脹。

第三次波峰是1988—1989年,通貨膨脹率首次突破兩位數進入奔騰似的通貨膨脹。零售物價上漲率高達18.5%,生活費用指數增長達20.3%。盡管1988年國民收入較上年增長了11.4%,但由於經濟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問題,如結構失衡、投資膨脹和消費膨脹的加劇,企業和居民的通貨膨脹預期的形成等等,使這一時期爆發了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可以說,這次通貨膨脹既有結構性和需求推動的影響,又有成本推動的作用,是多種因素促成的「綜合症」。因而政府不得不從1989年開始採取「雙緊縮」的宏觀經濟政策,抑制通貨膨脹。

第四次波峰是從1992年到1995年,其中1993年通貨膨脹率達到13.2%,1994年上升到18.0%。造成這次通貨膨脹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社會集資規模的急劇擴大和銀行資金大規模的高速增長(1992年GNP比上年增長12.8%,1993年增長13.4%),從而出現高投資膨脹、高工業增長、高貨幣發行和高物價上漲。其間,1992年——1993年上半年是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1994——1995年是結構型通貨膨脹。用中國經濟學家厲以寧先生的話說就是:原來的產業結構失調,經濟要發展的話,有些關鍵性的產品短缺就嚴重了,造成「瓶頸」現象,帶動了物價上漲,這就是結構型通貨膨脹。結構型通貨膨脹的誘生因素和具體的傳遞機制決定於各國獨特的經濟類型和制度因素;對於不同的國家說來,結構型通貨膨脹不具有通用性。分析中國的結構型通貨膨脹,必須從我國的經濟和體制的特徵來尋求原因。在中國主要是產業結構失衡,具體表現為:其一是農業部門生產力發展滯後,農副產品長期不能滿足人民需要和工業部門需要(特別是在80年代末)。其二是工業部門中基礎工業與加工工業嚴重脫節,加工工業相對過剩,而能源材料工業嚴重短缺,成為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其三是在某些部門投資過量的同時,某些部門投資則明顯不足。首先是農業投資增長明顯低於其它行業,農業投入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時有下降,我國農業所得到的資金支持與它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相比極不相稱。其四是非物質生產行業基本建設投資也存在著內部結構失衡。1985——1992年基建投資增長最快的是金融保險業,年平均增長27.4%,增長最慢的是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視事業,年均增長為7.2%。總的說來,導致我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失衡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國市場發育程度低,市場運行機制不完善,表現為價格不能完全給企業和消費者傳遞准確信號,因而價格信號對資源分配起不到應有的導向作用。同時,由於市場缺少風險機制,結果仍然是生產要素不能自由地達到有效組合,資產存量也無力調整,而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失衡導致有效供給不足,從而導致結構型通貨膨脹。

2.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治理中國通貨膨脹的幾點啟示。由於通貨膨脹是商品經濟運作失衡的共有現象,它不為某種社會制度所特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幾次出現的通貨膨脹無一不是商品經濟運作嚴重失衡的結果。因此,從我國通貨膨脹的現實狀況及特點出發,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是有助於治理我國通貨膨脹的。筆者認為至少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啟示:

第一,明確控制通貨膨脹的首位目標,正確處理經濟發展、改革推進和物價穩定三者之間之關系。在目前及今後一段時間內,治理通貨膨脹、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防止經濟大起大落應是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因此,在宏觀經濟不穩定性增加的情況下,對引起需求擴張和價格上升的改革(如價格、工資改革等)要積極穩妥地進行;而對於有利於抑制需求和完善宏觀調控機制的改革(如金融、財政、稅收、投資體制的改革等)則應加快。1996年,我國控制通貨膨脹取得了顯著成功,通脹率控制在6.6%,「軟著陸」的努力已初步實現。而改革開放以來的幾次通脹教訓告訴我們,急於改變經濟落後狀況,追求速度的增長模式有可能把加速發展等同於上速度,而為了加速增長就盲目投資,形成投資膨脹,從而帶來通貨膨脹。因此,如何解決好既要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速度,又不致引起過高的通貨膨脹率,是我們在宏觀調控中必須時刻注意的問題。

第二,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抑制投資與消費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貨膨脹的變化表明,投資和消費需求的雙膨脹是造成我國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因此,抑制投資和消費需求的膨脹應是我國治理通貨膨脹的基本政策,其具體對策就是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一是對引起投資需求膨脹的預算外資金實行嚴格的控制,確保投資總規模適度增長;二是堅持平衡財政收支,減輕財政赤字對貨幣供給量增長的壓力;三是調整政府支出結構,嚴格壓縮和控制消費性支出比例,削減社會集團購買力,抑制消費需求的膨脹;四是建立、健全所得稅、個人收入調節稅等制度,從再分配環節壓縮消費需求的膨脹。

第三,實行適度擴大的貨幣政策,造就增加社會有效總供給的良好基礎。從供給方面看我國通脹的成因在於總供給的增長速度遠遠落後於總需求的擴張速度。因此,在抑制總需求擴張的同時,要大力增強總供給的生產能力,增加社會有效供給,才能確保物價的長期穩定。為此,一是要增強貨幣供給的產出效應,提高貨幣資金的使用效率,使貨幣供給量在增加總供給、抑制總需求方面產生積極作用;二是要加強中央銀行的權威性和獨立性;三是推行傾斜或重點投資政策。通脹說到底是個貨幣現象,貨幣流通是否正常與貨幣政策有直接的關系。1996年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說明過去兩年的貨幣政策是成功的,只要我國能保持目前的貨幣政策,不放寬信貸,堅持執行1996年初人民銀行總行制定的M1年增長18%、M2年增長25%的貨幣增量計劃,那麼中國經濟長期穩定持續增長是完全可能的。

第四,實行對工資、物價控制的收入分配政策。合理分配收入是治理通貨膨脹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條件。為了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一是必須扭轉目前國民收入分配過多地向個人傾斜的格局,使職工收入做到公開化、貨幣化和規范化,逐步減少國家對城市居民的各種福利性補貼照顧,建立規范化的社會保障制度;二是明確規定並實行實際工資增長必須低於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原則,正確確定工資與利潤在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例,避免工資及利潤對資產的侵蝕;三是健全和完善企業工資和獎金的使用辦法,加強對企業財務和工資基金的全面監督,堵塞生產基金向消費基金轉化的各種渠道;四是接受90年代價格放開的口子偏大對物價上漲的影響佔80%以上的教訓,要切實實行定價合理和比價合理的原則,要求定價採取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率的定價方法,並規定最高限價;同時制定合理的比價原則,避免價格輪番上漲和不合理的收入集中,特別是對於在需求壓力下最易漲價且供給彈性低的基本消費品,應採取嚴格的價格管制,保障這類產品的價格穩定和供應;五是建立和完善對個人收入財產的累進稅制度,以限制高消費傾向,並相應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第五,加大治理流通秩序的力度,適當擴大進口,利用國際市場平抑國內物價。目前,我國流通秩序混亂,反映了我國尚缺乏在市場經濟中調控物價的有效機制。因此,一方面要真正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業文明與社會道德,鼓勵合法的勞動致富和正當的市場行為;另一方面要加快經濟法規建設,嚴格執行反壟斷法、專利法等法規,從法制上保證經濟良性運轉,流通秩序井然。此外,要根據國內商品供求情況,對某些嚴重短缺的商品可通過擴大進口,緩和國內供求矛盾,利用國際市場來平抑國內物價。

第六,把需求管理政策和產業結構政策結合起來,治理結構型的通貨膨脹。技術進步緩慢和產業結構失衡也是加劇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這是1992年以來我國通貨膨脹的一個特點。有資料表明,在制定「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時,不少省、市把汽車、電子、機械、化工、冶金列為支柱產業,鋪新攤子,上新項目。這樣搞下去,必將出現新一輪投資規模更大的重復建設,我國產業結構中的矛盾將愈來愈突出。這個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和解決,將會對防止通貨膨脹反彈產生不利影響。綜上所述,借鑒主要發達國家治理通貨膨脹的經驗,控制通貨膨脹的政策並非以單純降低通貨膨脹率為唯一目標,而是要以實現一定的經濟增長率為前提。因此,治理通貨膨脹是一項復雜、長期的任務。只有不斷地研究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才能制定有效的反通貨膨脹的政策措施,從而保持經濟的良性發展。

熱點內容
上海立會計金融學院都開什麼課程 發布:2025-07-01 11:42:21 瀏覽:809
炒股開公眾號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01 11:41:40 瀏覽:154
小恆指期貨一手手續費多少 發布:2025-07-01 11:40:05 瀏覽:759
金融產品投放歸哪個部門管理 發布:2025-07-01 11:39:54 瀏覽:268
國際金融和證券專業哪個好 發布:2025-07-01 11:16:25 瀏覽:792
股票投資交易系統運用實驗報告 發布:2025-07-01 11:01:01 瀏覽:950
新手如何炒股策略 發布:2025-07-01 10:56:05 瀏覽:191
炒股軟體之間為什麼不一樣 發布:2025-07-01 10:54:27 瀏覽:440
如何轉低谷基金 發布:2025-07-01 10:33:24 瀏覽:988
淘寶天弘基金怎麼買 發布:2025-07-01 10:24:43 瀏覽: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