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幻覺是怎麼看的
『壹』 money illusion 貨幣幻覺 啥意思
貨幣幻覺是指人們只是對貨幣的名義價值做出反應,而忽視其實際購買力變化的一種心理錯覺
『貳』 誰能較詳細地給我解釋一下貨幣幻覺
貨幣幻覺:
在通貨膨脹時期出現的,將貨幣收入的名義價值當做實際價值的一種誤解及其相關的錯誤行為方式。
在通貨膨脹發生時,個人無法了解通貨膨脹或物價上漲的程度,只能憑借自己接觸的本地區的少數商品的價格來判斷。這樣,個人的物價信息就是不完全的,個人只能將主要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貨幣收入上。
例如:作為工作者的個人,在與企業進行單個的或集體的工資談判時,就可能將企業允諾的名義工資上升幅度當作實際工資的上升。而實際上,實際工資可能並沒有上升,甚至還有所下降。這樣,企業就通過貨幣幻覺獲得了額外利潤。
一般認為,貨幣幻覺只是在通貨膨脹的形成階段比較嚴重,一旦通貨膨脹普遍化和為大眾普遍意識到以後,貨幣幻覺就會逐漸消失。
『叄』 什麼是貨幣幻覺
首~華~官~網為您答題「貨幣幻覺」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雪於1928年提出來的,是貨幣政策的通貨膨脹效應。首華@官~網為您解答
『肆』 貨幣幻覺如何影響人們的決策
消除本幣升值的「貨幣幻覺」,首先是強調要關注本幣升值對個人福利帶來的實際影響,而非表面的貨幣價值增加。
一種代表性觀點認為,因為中國還存在大量的失業與過剩勞動,所以採取名義匯率升值的做法不僅不能減少貿易順差,反而會使勞動者的利益普遍受損,因此有損國民福利。
其次,進一步擴展「貨幣幻覺」的含義, 我們要強調名義匯率與有效匯率的區別。
例如,雖然人民幣對美元在升值,但對「一攬子貨幣」來說,美元對歐元、日元的大幅貶值,使人民幣有效匯率可能是輕微貶值。而就另一個口徑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項測算顯示,去除通貨膨脹因素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在2006年7月,比去年同期貶值1.6%。如此種種在本幣升值中的「貨幣幻覺」,伴隨某種「非理性升值」,可能會使政策效果被扭曲,並降低本幣升值對一國經濟和社會福利所帶來的利好程度,因此需要加以清醒認識。
『伍』 貨幣金融學中貨幣幻覺怎麼理解
「貨幣幻覺」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雪(IrvingFisher)於1928年提出來的,是貨幣政策的通貨膨脹效應。它是指人們只是對貨幣的名義價值做出反應,而忽視其實際購買力變化的一種心理錯覺。他告訴人們,理財的時候不應該只把眼睛盯在哪種商品價格降或是升了,花的錢多了還是少了,而應把大腦用在研究「錢」的購買力、「錢」的潛在價值還有哪些等方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精打細算,花多少錢辦多少事。否則,在「貨幣幻覺」的影響下,「如意算盤」打到最後卻發現自己其實是吃虧了。
其實簡單的說,就是不要看價格是上漲了還是下跌了,而應該計算貨幣的購買力.
『陸』 貨幣幻覺的具體實例
無數的科學家都在研究為什麼世界經濟衰退得如此迅速和劇烈,其中行為經濟學家的研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他們主要將人們決策時的心理行為作為研究對象。腦科學家對腹內側前額葉皮層及顱內其他區域進行掃描,檢測結果也支持行為經濟學家的觀點。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3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報道,
德國波恩大學和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者通過大腦掃描儀,觀察到人腦部分決策迴路有發生貨幣幻覺的跡象。如果受試者獲得一筆金額更大的錢,即使因為物價上漲,多出來的這部分錢並沒有帶來更大的購買力,腹內側前額葉皮層部分區域的活動也會異常明顯,反映在大腦掃描圖上,就是這部分區域被點亮了。
腦部掃描圖中前額後方出現的亮點告訴我們,人錯誤判斷了貨幣的價值,也就是出現了貨幣幻覺。這只是一個例子,一系列日趨復雜的研究還顯示,大腦中樞跟恐懼(受腦部杏仁核控制)和貪婪(受腦部伏隔核控制,該部位或許也是產生性慾的地方)這兩種與投資相關的原始動機有關。一項把神經影像跟行為心理學和經濟學融合的高科技,為研究個人和整個經濟體的運作為什麼會誤入歧途提供了線索。同時,這些研究還試圖解釋,盡管金融系統已經實施了常規危機預防措施,為什麼還是無法逃脫經濟崩潰的悲慘命運。這些研究的部分成果已被奧巴馬政府採納,作為穩定銀行業和房地產部門的政策指導。
『柒』 貨幣中性的貨幣幻覺
「貨幣中性」是貨幣數量論的一個基本命題。這種思想可追溯溯到貨幣數量論的早期陳述,例加大衛休謨在1752年的著作(貨幣論)、(利息論)和(貿易平衡論)中的經典論述。「貨幣中性」作為術語是哈耶克引入英語國家的,他將此術語的創造歸功於威克塞爾(1898年)。但事實上該術語的真正使用是在更早的時候,並且應歸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十年中活躍起來的一批德國與荷蘭的經濟學家。
對貨幣中性的嚴格證明基於沒有「貨幣幻覺」這種關鍵假設。帕廷金(1965年)指出,在借貸經濟中,在預算約束下謀求效用最大化沒有貨幣幻覺的個人的需求函數,取決於相對價格、利率和初始財富的真實價值,後者包括實物資本、證券持有量與貨幣余額。
里昂惕夫(1936年),莫迪利安尼(1944年)所說的「齊性假定」,意味著需求函數在在等比例的貨幣價格變化時是無變化的,而且,那種需求函數的不變性被視為沒有貨幣幻覺的條件,並因此是貨幣中性的條件:因為在一個人既無債務又無債權的情況下,這種變化也會影響其初始貨幣余額的真正價值,因此它不能模擬貨幣單位的變化,並由於實際余額的影響,一般都會使得他改變對各種商品的需求數量。豪伊待和帕廷金(1980年)所說的需求函數有以下性質:它對貨幣價格和初始金融資產(包括貨幣)數量有零次齊次性。
此外,阿奇博爾德和利普西在1958年的研究表明,如果初始均衡水平相對於整個經濟系統而言存在,而且相對於其中的每個個人而言亦存在(那特別意味著每個個人初始都持有最佳貨幣數量),那麼,這種中性將長期得到,即使考慮到分配的影響也是如此,也就是說,即使考慮到在偏好、稟賦以及因此產生的在個人需求函數方面的差異,情況也是如此:貨幣數量的增加,不管增加量在個人之間如何分配,將長期引起價格的等比例增長,而利率不變。該結論還基於以下事實:由貨幣數量增加引起的短期均衡,將在長期內以如下方式更新分配貨幣數量,即相對於每個個人在初始均衡狀況所持有的貨幣量而言,使每個人貨幣持有量出現等比例增長。
上述分析暗含地假設,相對於未來價格而言,存在著一種預期的單—彈性,以致貨幣中性不會被商品之間的替代所擾動。
『捌』 簡述貨幣幻覺的主要表現及應對方法
貨幣幻覺效應是貨幣政策的通貨膨脹效應。它是指人們只是對貨幣的名義價值做出反應,而忽視其實際購買力變化的一種心理錯覺效應。
目前的宏觀政策有意識地保持貨幣幻覺,在貨幣供應量增長的同時,投資趨熱,在這一過程中,生產資料價格最先上漲。一般地,貨幣政策的作用有兩方面:一是產出效應,另一是價格效應。如果擴張性貨幣政策是以通貨膨脹來換取產出增長,我們說這種政策有著暫時的「貨幣幻覺」。貨幣幻覺一旦消失,就全部轉化為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