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社會經濟生活如何控制貨幣

社會經濟生活如何控制貨幣

發布時間: 2022-08-13 06:48:49

❶ 簡述貨幣在現代社會經濟運行中的作用

簡述貨幣在現代社會經濟運行中的作用:
1.貨幣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貨幣構成了經濟運轉的潤滑劑
2.貨幣是產品實現價值的媒介物
3.貨幣對於市場的正常運行,債權債務關系的清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它成為重要的支付手段與結算工具。
4.貨幣是現代經濟發展中儲蓄與投資的重要工具。
5.促進生產和投資:促進資金的流動與合理分配,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5促進消費:促進消費購買力,擴大生產力和就業6影響國民收入水平:促進經濟的大規模擴張,國民經濟有效穩定的發展,資源優配
拓展資料:
1.經濟發展的雙刃劍 貨幣產生以來, 對人類生活產生的重要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單從貨幣的多個功能來看, 貨幣的積極作用一是降低了產品交換成本, 提高了交換效率; 二是降低了價值衡量和比較的成本, 為實現產品交換提供了便利; 三是提供了最具流動性的價值貯藏形式, 豐富了貯藏手段。 然而貨幣對人類社會所產生的影響還不僅僅限於以上幾點, 它對人類的生產方式、 生存方式乃至思想意識的發展都發生了重要影響。
2.首先, 貨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特殊力量。 因為它使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突破了狹小的天地。因為在缺少貨幣的社會, 人們積累的是實物財富,而實物財富的轉移相對困難, 這必然會限制人們行動的自由, 人們的思想也多受禁錮; 而貨幣出現以後, 人們的活動領域得到了很大的擴展, 貨幣「使臣輕背其主, 而民易去其鄉 」, 與此同時, 人們的思想也就不再受一地傳統習俗及偏見的束縛, 激發了人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對商品生產的擴大, 思想文化的進步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3.另一方面, 也是更重要的, 人們可以利用貨幣去進行財富的積累和承襲, 這就激發了人們創造財富的無限慾望, 隨之而來的, 它為擴大再生產創造了條件。 沒有貨幣的出現, 就沒有資本的積累和社會資本的利用。 因為若只有物質財富的累積, 人們只能在簡單再生產的小圈子內循環, 不可能出現擴大的社會再生產。

❷ 通貨膨脹時應該採用什麼樣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通貨膨脹時應用採用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
財政政策表現為減少政府購買,增加稅收.
貨幣政府表現為賣出政府債券(回攏貨幣),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提高再貼現率
通貨膨脹(inflation)是造成物價上漲的一國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和一般物價上漲的本質區別:一般物價上漲是指某個、某些商品因為供求失衡造成物價暫時、局部、可逆的上漲,不會造成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則是能夠造成一國貨幣貶值的該國國內主要商品的物價持續、普遍、不可逆的上漲。造成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一國流通的貨幣量大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一國流通的貨幣量大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的直接原因是一國基礎貨幣發行的增長率高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的增長率。一國基礎貨幣發行增長率高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增長率的原因包括貨幣政策與非貨幣政策兩方面。
貨幣政策包括寬松的貨幣政策、用利率匯率手段調節經濟;非貨幣政策包括間接投融資為主導的金融體製造成貸款膨脹,國際貿易中出口順差長期過大、外匯儲備過高,投機壟斷、腐敗浪費提高社會交易成本降低經濟發展質量、經濟結構失衡、消費預期誤導等。所以通貨膨脹不僅僅是貨幣現象,實體經濟泡沫也是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不管是貨幣政策還是非貨幣政策、貨幣現象還是實體經濟泡沫,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是GDP增長方式造成GDP水分過高、無效經濟總量過大有效供給嚴重不足造成貨幣效率降低。
與通縮的區別
1.含義和本質不同:通貨膨脹是指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通貨緊縮是與通貨膨脹相反的一種經濟現象,是指在經濟相對萎縮時期,物價總水平較長時間內持續下降,貨幣不斷升值的經濟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持續小於社會總供給。
2.表現不同:通貨膨脹最直接的表現是紙幣貶值,物價上漲,購買力降低。通貨緊縮往往伴隨著生產下降,市場萎縮,企業利潤率降低,生產投資減少,以及失業增加、收入下降,經濟增長乏力等現象。主要表現為物價低迷,大多數商品和勞務價格下跌。
3.成因不同:通貨膨脹的成因主要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貨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通貨緊縮的成因主要是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長期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形成買方市場及出口困難。
4.危害性不同:通貨膨脹直接使紙幣貶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沒有變化,生活水平就會下降,造成社會經濟生活秩序混亂,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不過在一定時期內,適度的通貨膨脹又可以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發展。通貨緊縮導致物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對居民生活有好處,但從長遠看會嚴重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費心理,導致惡性的價格競爭,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的長遠利益不利。
5.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貨膨脹最根本的措施是發展生產,增加有效供給,同時要採取控制貨幣供應量,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和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貨緊縮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綜合運用投資、消費、出口等措施拉動經濟增長,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正確的消費政策,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

❸ 社會經濟生活中如何科學地控制貨幣流通量

有三種方法可以控制。1、公開市場操作。公開市場操作(公開市場業務)是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幣,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通過中央銀行與指定交易商進行有價證券和外匯交易,實現貨幣政策調控目標。
中國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的公開市場操作
中國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包括人民幣操作和外匯操作兩部分。
外匯公開市場操作1994年3月啟動,人民幣公開市場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復交易,規模逐步擴大。1999年以來,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對於調控貨幣供應量、調節商業銀行流動性水平、引導貨幣市場利率走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人民銀行從1998年開始建立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制度,選擇了一批能夠承擔大額債券交易的商業銀行作為公開市場業務的交易對象,目前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業銀行。這些交易商可以運用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券等作為交易工具與中國人民銀行開展公開市場業務。
從交易品種看,中國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業務債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購交易、現券交易和發行中央銀行票據。
其中回購交易分為正回購和逆回購兩種,正回購為中國人民銀行向一級交易商賣出有價證券,並約定在未來特定日期買回有價證券的交易行為,正回購為央行從市場收迴流動性的操作,正回購到期則為央行向市場投放流動性的操作;逆回購為中國人民銀行向一級交易商購買有價證券,並約定在未來特定日期將有價證券賣給一級交易商的交易行為,逆回購為央行向市場上投放流動性的操作,逆回購到期則為央行從市場收迴流動性的操作。
現券交易分為現券買斷和現券賣斷兩種,前者為央行直接從二級市場買入債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礎貨幣;後者為央行直接賣出持有債券,一次性地回籠基礎貨幣。
中央銀行票據即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短期債券,央行通過發行央行票據可以回籠基礎貨幣,央行票據到期則體現為投放基礎貨幣。
2、調整貼現率 貼現率政策是西方國家的主要貨幣政策。中央銀行通過變動貼現率來調節貨幣供給量和利息率,從而促使經濟擴張或收縮。當需要控制通貨膨脹時,中央銀行提高貼現率,這樣,商業銀行就會減少向中央銀行的借款,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就會減少,而商業銀行的利息將得到提高,從而導致貨幣供給量減少。當經濟蕭條時,銀行就會增加向中央銀行的借款,從而准備金增加,利息率下降,擴大了貨幣供給量,由此起到穩定經濟的作用。但如果銀行已經擁有可供貸款的充足的儲備金,則降低貼現率對刺激放款和投資也許不太有效。中央銀行的再貼現率確定了商業銀行貸款利息的下限。
3、調整法定準備金率 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吸收的存款規定一個最低限度的准備金為法定準備金,法定準備金占銀行全部存款的比率,
又稱准備率,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它是中央銀行為保護存款人和商業銀行本身的安全,控制或影響商業銀行的信用擴張,以法律形式所規定的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提取的存款准備金的最低比率。
商業銀行在吸收存款後,一般從中提取一定比例用於准備金,剩餘部分才用於放款。在大多數國家,逐漸對准備金與存款的比率做出了強制性規定,即該比例不能低於某一法定數額。這是商業銀行准備金與存款的最低比例,超過部分稱為超額准備金率,該最低限額則稱為法定準備金率。
中央銀行對法定準備金率的規定,最初是為了降低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保護存款人的存款安全;以後逐漸把它作為控制信用規模和貨幣供給的貨幣政策工具。在經濟高漲和通貨膨脹時期,中央銀行為了控制信用的過度擴張可以提高法定準備金率,它一方面減少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用於貸款的資金、另一方面使得商業銀行創造的貨幣減少,從而收縮銀根、減少貨幣供給、減少投資、抑制總需求;反之,當經濟處於衰退和高失業時期時,中央銀行可以降低法定準備金率,以增加貨幣供給、增加投資、刺激需求。

❹ 如何控制貨幣流通量

首先你要明白一個原理,就是國家是在管理著經濟.包括貨幣量.當人們勞動後,物品被加工後,資產被轉讓或抵押後,財富都以不同方式增加.而國家為了讓人們的生活穩定,它必須要控制好貨幣量,而控制的方式也是多樣性.如你所問的,貨幣會先增加到那裡,也是有不同形式的,有發放給銀行的,就因為銀行流動性不高,而為了經濟穩定發展就可以發放!因為國家的目的就是要管理好經濟.國家手上有許多貨幣,不一定就是央行在發放,也有像財政補助之類,也是變相的向市場發放貨幣量,而目的也是為了人們的經濟和生活.憑什麼,我覺得就是憑國家的責任,國家為了管理好一個國家,它在必要時就得這么做.那能不能大量不斷地投放?也是不行的,為什麼,因為國家大量投放後引起通漲,就會有經濟動盪,社會就會不穩,貿易也會受損.所以要放多少,放給誰,怎麼放,是在管理好經濟社會的大原則下進行操作的.我覺得你明白了這個原則後問題就簡單了,不知你還有沒有其它具體的問題. 希望有助於你.

希望採納

❺ 在現代經濟生活中,貨幣是如何發揮它的各項職能的

1. 貨幣的價值尺度
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是貨幣作為衡量或表現一切商品價值量大小的尺度的職能。貨幣之所以能夠充當價值尺度,是因為它本身也是商品,具有價值。勞動時間是商品的內在價值尺度,貨幣是其外在價值尺度,是商品內在價值尺度的外部表現。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時,並不需要現實的貨幣,而只是觀念上的或想像的貨幣。因為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的職能,只是把商品的價值大小表現出來,並不是實現商品的價值。比如,商店裡商品的價格,用標簽來表現,並不需要把現金放在那兒;說一匹布值一兩黃金,也不一定非要把黃金拿在手上等。
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就是價格。在價格與價值一致的條件下,商品價格主要決定於商品價值和金屬貨幣兩個因素。不同商品價格的變化與商品的價值的變化成正比,而與貨幣價值的變化成反比。因貨幣本身也有一個價值、價格的問題,隨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其價值與價格也要發生變動。
為了具體表現和衡量各種商品的價值量,貨幣本身需要有一個計量單位,如為了使金銀能夠計量和比較各種商品的價值,就把金、銀劃分為兩、錢、分等計量單位。這種包含一定金屬重量的貨幣單位的貨幣及其等份,叫做價格標准。
2. 貨幣的流通手段
貨幣在商品流通中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作用就是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必須是實在的貨幣,而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
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就是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貨幣—商品。而在貨幣出現以前,商品交換是直接的物物交換,其公式為:商品—商品。這兩種交換顯然是有區別的。物物交換時買與賣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一起完成的,而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則把商品的買與賣分解為兩個獨立的過程:一個是賣的過程,即從商品形式變為貨幣形式。這個變化關繫到商品生產者的命運。另一個是買的過程,即從貨幣形式變為商品形式。這個轉變比較容易實現。
物物交換轉化為商品流通是一種進步,促進了商品的發展,但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會帶來買和賣的脫節,從而隱藏了危機的可能性。因為一些人賣而不買,就必然會使另外一些人的商品賣不出去,出現危機。當然,這種可能性要變為現實性,需要商品經濟有一定高度的發展。
3. 貨幣的貯藏手段
商品所有者賣出商品後,如果不再進行購買,而是把貨幣當作財富存放起來,這時的貨幣就起著貯藏的作用。
貯藏手段,是指貨幣退出流通領域,當作獨立的價值形式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來。只要商品的流通一中斷,商品所有者在出賣商品以後不立即購買他們所需要的商品,貨幣就退出流通領域而成為貯藏貨幣。
貨幣能夠成為貯藏手段,是因為貨幣是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只要有了貨幣就隨時可以換取任何一種商品,從而引起了人們貯存的慾望。執行貯藏手段職能的貨幣,必須是足值的金屬貨幣或金屬條塊。
貨幣作為貯藏手段,具有自發的調節貨幣流通量的作用。當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減少時,多餘的一部分就會從流通中退出,成為貯藏貨幣;當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增多時,一部分貯藏貨幣又會自發地加入流通過程。這樣,貯藏貨幣就像蓄水池一樣,自發調節流通的貨幣量,使它與商品流通的需要量相適應。
4. 貨幣的支付手段
商品買賣最初是用現金支付的,隨著商品流通的發展,商品的讓渡同價格的支付有時分離開來,即出現了賒賬買賣的現象。商品生產有各種不同的生產條件和銷售條件。有些生產是常年性的,而銷售則帶有季節性,如煙火、炮仗等各種節日用品。有些生產有季節性而生產者的消費則是常年性的,如農民和獵人,這就引起了賒賬買賣的必要性。農民沒有犁就不能耕地,但他在秋季收獲糧食前又無錢買犁。鐵匠和農民之間的交易只有用這種方式來進行:鐵匠先把犁賣給農民,農民則將犁價延期到秋季糧食收獲以後。在這里,貨幣不是直接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因為商品的買賣已經在沒有貨幣作媒介的情況下完成了,貨幣的支付只是為了償還農民對鐵匠的賒賬。在延期支付貨款時,貨幣就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貨幣作為支付手段,開始是在商品流通的范圍內,以後擴展到商品流通領域之外,用於支付地租、租金、利息及工資等。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可以使商品在缺乏現金的情況下得以流通,從而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它也進一步擴大了商品經濟的矛盾。商品生產者互相賒欠,形成了一系列債權、債務鏈條,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如不能到期支付,就會引起連鎖反應,使許多商品生產者在經營上發生困難,以致破產。因此,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時所蘊藏的危機的可能性,在它作為支付手段時得到進一步發展。
5. 世界貨幣的職能
隨著國際貿易的產生和發展,貨幣的作用超出了國界的限制,在世界市場上發揮作用。於是貨幣便有了世界貨幣的職能。貨幣作為國際間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便是世界貨幣。
作為世界貨幣的貨幣,曾經是足值的金屬貨幣。在當代世界經濟關系中,某些經濟實力強、國際影響大的國家的紙幣,如美元、英鎊、日元等,也可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起世界貨幣的作用。

❻ 國家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是如何控制的(誰有答案快給我謝謝)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
1998年以來我國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而貨幣政策的作用則不夠理想。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以及我國加入WTO後的經濟結構調整,兩大政策配合的重心要從財政政策協調為主體轉向更多地發揮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
關鍵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配合實踐
當前我國已步入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為保持宏觀經濟平穩運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既要根據經濟形勢的需要致力於各自目標的實現,又要注重協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發展。分析以往兩大政策的配合情況,對進一步完善這兩大經濟政策的配合是必要的。
一、改革開放以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運行的基本軌跡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實行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雙松政策組合達14年,實行雙緊政策組合9年,實行松緊組合的只有一年。具體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84年)。1984年以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尚處於起步階段,中央銀行體制1984年才剛剛建立,自然沒有從財政的附屬地位中解放出來,這時財政政策在經濟運行中的主導地位仍十分明顯,貨幣政策作為財政政策配套服務的工具,對醫治十年動亂創傷、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擴大職工就業,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二階段(1985-1997年)。1985年隨著中央銀行體制的建立,貨幣政策作為一項宏觀經濟政策工具開始具有了特定的內涵和應有的作用,銀行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開始得到確立,信貸資金成為社會資金來源的主渠道。貨幣政策開始成為宏觀經濟政策的主體,特別是在抑制通貨膨脹、支持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階段(1998-2004年)。這個時期,中國經濟運行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告別了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的短缺經濟,出現了物質產品的相對過剩,出現了明顯的通貨緊縮,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由過去以治理通貨膨脹為主轉變為治理通貨緊縮。在政策取向上,由實施長達5年之久的「雙緊」過渡到「雙松」,即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著力防範金融風險,財政政策在支持發展、化解風險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2003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國民經濟中出現了經濟的局部過熱現象,個別地區、個別產業的發展嚴重失調,一些能源消耗性的產業非正常發展,使國民經濟的發展態勢出現了不均衡,因而積極財政政策的淡出逐步提上了日程。
詳細分析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組合軌跡,我國兩大政策的調節趨向於周期性使用(見表),對宏觀調控的效果趨好,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減小。
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組合軌跡
時間 所屬階段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搭配方式 實施年限
1979—1980年 第一階段 松 松 雙松 2年
1981年 第一階段 緊 松 緊松 1年
1982—1984年 第一階段 松 松 雙松 3年
1985年 第二階段 緊 緊 雙緊 1年
1986—1988年 第二階段 松 松 雙松 3年
1989—1991年 第二階段 緊 緊 雙緊 3年
1992—1993年中 第二階段 松 松 雙松 1年
1993年中一1997 第二階段 緊 緊 雙緊 5年
1998—2002年 第三階段 松(積極) 松(穩健) 雙松 5年
2003—2004年 第四階段? 積極淡出 穩健趨緊 偏松和趨緊 2年
2006—2010年 ? 中性偏緊 中性偏緊 ? ?

二、1998年以來我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效果分析
至1996年底我國的緊縮政策成功地將當時的高通貨膨脹降了下來,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加上1997年爆發的東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經濟整體上陷入了通貨緊縮的狀態。1998年我國啟動積極的財政政策,同時伴以穩健的貨幣政策。至這次財政政策的調整,這一整體上積極的宏觀政策歷時近7年之久,前後能持續如此長時間的宏觀政策,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見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1。積極財政政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一方面,每年發行大量的長期建設國債,直接增加了固定資產投資,拉動了經濟增長。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期間,中央政府每年發行1000-1500億元的長期建設國債,僅從1998年至2004年7月間,累計發行9100億元。財政的資本性支出的帶動作用非常大。政府資金具有引導效應,比如政府上一個項目,銀行就爭著給貸款,這種「政府投資、銀行跟進」所形成的投資規模是相當驚人的。
2。「積極」貨幣政策的作用不夠理想。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啟動,宏觀政策伴以穩健的貨幣政策。但從事後來看,我們的貨幣政策事實上是偏松的。如,中國人民銀行從1996年以來連續8次調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後就有5次。這期間,盡管央行採取了一系列寬松的貨幣政策措施,但並沒有徹底扭轉信貸緊縮的局面。從供給方面看:銀行的「惜貸」現象仍然嚴重,自1995年金融體系開始出現的「存差」進一步擴大,至2003年已高達49059億元;從需求方面看,質量好的大中型企業的資金比較充裕,信貸需求不大,而大量中小民營企業,因銀行的貸款條件和自身的因素,取得貸款依然困難。
從以上兩方面可以看出,一方面經濟主體的貨幣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大量的資金沉澱在銀行中不能轉化為投資。這表明我們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最終使「積極」貨幣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以致從表面上看,中國已幾乎陷入了流動性陷阱。雖然「積極」的貨幣政策並不如意,事後效果微弱,但「積極」的貨幣政策無疑為積極財政政策有效發揮作用提供了一個寬松的貨幣環境,這也是我國目前特定的國有企業體制和銀行體制下積極財政政策能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
三、對我國當前兩大政策配合的一些建議
當前,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日趨協調、完善,共同在反經濟周期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更深層次上的協調配合還不是很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調節分工不明確。貨幣政策長於總量調節,財政政策長於結構調整,但目前我國的兩大政策均未發揮出各自優勢,導致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二是配合關系不規范,缺乏有效的配合機制。三是在經濟運行和體制改革的某些重大問題以及在投資領域,都一定程度上存在配合不協調的問題。根據以上存在的問題,借鑒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兩大政策的配合經驗,為了進一步發揮兩大政策的配合效應,可以從如下方面人手:
1。建立和完善規劃、財政、銀行的配合機制,優化國家宏觀調控體系。要健全和完善國家規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國家規劃明確的宏觀調控目標和總體要求,是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主要依據。要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長期規劃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統籌安排和政策協調。包括兩大政策目標的協調、財政赤字和金融不良資產的定期跟蹤測算、財政金融穩定性的預安排、財政金融政策和操作工具進行互動效率評估和化解金融不良債務安排等。財政政策要在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和調節收入分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貨幣政策要在保持幣值穩定和經濟總量平衡方面發揮作用,健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要完善統計體制,健全經濟運行監測體系,加強各宏觀經濟調控部門的功能互補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2。完善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機制,發揮綜合效應。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結構問題甚於總量問題,經濟結構不合理致使局部需求過高和局部供給不足成為主要矛盾,必須重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其他經濟政策的協調。我國產業政策要通過鼓勵、限制或禁止某些產業、產品和技術發展,合理配置利用資源,優化經濟結構。目前部分信貸資金流向低水平重復建設領域,與產業政策導向出現了偏離,要求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要適時、適度進行調整,形成動態協調配合機制,更好地發揮綜合調控作用。發改委要定期發布和適時調整相關產業政策;人民銀行和銀行監管部門要配合提出加強和改進信貸管理、優化信貸結構的政策措施,為商業銀行適時調整信貸投向提供支持;商業銀行要嚴格按照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發放貸款。為解決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增長不平衡現象,要重視通過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消費需求增長。要加快進行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從根本上抑制由地方政府推動的某些行業和地區出現的投資熱。只有各項經濟政策協調配合,我國經濟才能步入自主增長的良性循環。
3。適度調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財政政策要從以國債手段為主轉向以稅收和財政貼息手段為主刺激總需求;貨幣政策要更多地運用利率、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率、存款准備金率等間接手段調節總需求。財政政策依然要在公共投資領域發揮作用,創造社會公平、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分稅分級財政框架。重點要對省以下體制灌注分稅分級體制的實質性內容,建立三級分稅分級財政。建立規范的公共收入制度,調整優化支出結構,推進部門預算、收支兩條線、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制度等改革。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方面,要通過改革完善國債發行交易制度,統一國內債券市場,活躍短期債券市場,使央行公開市場操作能有的放矢,成為貨幣供應量調控的有效工具。
4。推進財政投融資體制和國債運作管理的改革是未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的兩大基點。新形勢下一項非常緊迫的戰略任務是,既要抵禦低水平重復投資,又要繼續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安排要建立投資信息透明化、投資來源市場化、投資管理法制化的操作平台。在投融資體制改革中,要明確財政投融資與商業銀行投融資的界限,既提高財政投融資的投資效益,又保障貨幣政策免受政策性金融業務的沖擊。要規范、強化、整合債券市場,切斷隱性的地方財政赤字融資渠道,切斷企業和銀行用信貸資金盲目投資的渠道,把有效的投資納入到正常的軌道上來。國債運作上可考慮實行「國債余額管理」制度,全國人大每年給財政部批准一個國債余額指標,這個指標是上一年國債余額加上本年度財政預算赤字之和。只要國債發行不突破余額,由財政部視市場情況靈活掌握發行規模和期限品種。為解決財政部發行短期國債缺少動力、
而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缺乏短期國債作為操作工具的矛盾,短期國債可不列入當年國債發行計劃,財政賬戶出現臨時性頭寸不足時,財政部可發行短期國債用於周轉。
5。適度調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重心。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以及我國加入WTO後的經濟結構調整,兩大政策配合的重心要從以財政政策協調為主體轉向更多地發揮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蒙得爾•弗萊明提出的財政貨幣選擇新理論指出,現實世界中的資本具有不完全流動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有效的,但其政策效應的大小取決於資本流動的完全程度。資本流動性越大,財政政策的作用越小,而貨幣政策的作用越大。在改革開放日益擴大的進程中,資本流動性越來越大,因此貨幣政策應發揮主要的作用,而財政政策予以配合。通過貨幣政策所體現的資源配置,實現以資源效率為主,兼顧公平的原則。

❼ 怎樣控制貨幣供應量

通過貨幣政策工具。
貨幣政策工具——又稱貨幣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中介指標進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採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國家中央銀行多年來採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這三大傳統的政策工具有時也稱為「三大法寶」,主要用於調節貨幣總量。
◆法定存款准備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繳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的比率。調整法定存款准備率可以迅速改變商業銀行的存款擴張倍數和貨幣乘數,以調控貨幣供給量。但該工具的效果過於猛烈,不宜經常使用。
◆調整再貼現率→商業銀行借入資金的成本→商業銀行對社會提供的信用量→ 貨幣供給總量;改變再貼現資格的條件→改變資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門經濟。但該工具的主動性差、調節作用有限。
◆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買賣有價證券:一方面直接增減基礎貨幣→調控貨幣供應量;另一方面 影響有價證券價格→調節社會信用量。公開市場業務具有主動性強、靈活性高、調控效果和緩、告示效應好、影響范圍廣等特點。公開市場業務作用的有效發揮是有條件的。

❽ 為了刺激經濟的發展,國家應該實行怎樣的貨幣政策

近年來,受到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一方面全球經濟下行壓力過大,另一方面,投資放緩,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和一些因素制約了國內經濟的發展。對於此我國必須實行寬松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使流動性相對較寬裕,內需進一步擴大,消費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亮點。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政府幹預宏觀經濟政策的工具,是國家宏觀調控力度最大的兩項政策。

熱點內容
聞泰科技股票知乎 發布:2024-05-09 09:46:43 瀏覽:2
股票交易有哪些手續費用是多少 發布:2024-05-09 09:30:19 瀏覽:586
葉檀談不懂金融的人為什麼會成功 發布:2024-05-09 09:25:55 瀏覽:157
微信里什麼是理財產品 發布:2024-05-09 09:25:12 瀏覽:495
廣東變更股權要交什麼稅 發布:2024-05-09 09:24:27 瀏覽:60
如何開通購買新股許可權 發布:2024-05-09 09:24:18 瀏覽:520
遨森科技股票 發布:2024-05-09 09:06:49 瀏覽:755
新股申購後的股市怎麼操作 發布:2024-05-09 08:40:38 瀏覽:473
上市公司無償轉讓股權有什麼目的 發布:2024-05-09 08:26:53 瀏覽:468
企業如何股權配置 發布:2024-05-09 08:26:07 瀏覽: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