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供給如何直接影響支出
⑴ 關於貨幣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傳導機制
市場
以利率為例子,簡單地說:貸款買房
我打算買套房子,可是現金不足→去銀行貸款,可是如何決定是否貸款呢——利率,即是說我是否可以承受(接受)還貸的年金(本金+利息)。
如果利率低(貸款利率),貸款買房的人就會多。
需求決定供給,賣房子(房地產公司)的也就多,相應地建築原料的需求增大……
在這個鏈中的每一個單位都會看到市場的利好,同時做出決策——擴大生產規模→資金不足→貸款
然而經濟發展是需要平衡的,央行為了實現其的目標,防止通脹,在此使用了其的秘籍——提高利率(貸款和存款)。
我一看,還款金額超出了我的預期,只好作罷!
房地產公司及在這個鏈中的每一個單位都感覺到了資金成本及市場的壓力,自然會有一部分被這塊市場剔除。
好了,市場穩定,供需平衡!
其實這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並非簡而言之!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採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求以實現宏觀經濟調控目標的方針和策略的總稱,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採取的政策手段。我國現行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備金率、利率、再貼現、中央銀行再貨款、公開市場操作和貸款規模等。
⑵ 貨幣供應量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貨幣供應量的影響因素有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黃金外匯儲備,國際收支等因素。
⑶ 按照凱恩斯學派的現代貨幣理論,貨幣供給是怎樣對經濟產生影響的
1.凱恩斯學派認為貨幣供給的增加會引起利息率的下降;2.利息率的下降引起投資的增加;3.投機增加後有國民收入恆等式可以知道國民收入增加;
公式推導:因為M/P增加,所以R下降;所以I(R)上升。由Y=C+I+G+NX可以知道,國民收入增加。
⑷ 貨幣政策通過哪些渠道影響總需求 西方經濟學
貨幣政策傳導渠道
(一)利率傳導渠道
多年來,貨幣政策利率傳導渠道,被認為是貨幣政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傳導渠道。其中以傳統的凱恩斯主義為代表。凱恩斯認為:作風量變動後首先引起利率的變動,因為一般來說貨幣供應量變動後都會破壞原有貨幣供求的平衡關系,必然引起利率的波動;接著,利率變動後引起規模的變化,其規模變化的大小主要視資本邊際效率而言,利率低於資本邊際效率是人們擴大規模的前提條件;最後,規模變動後引起就業、產量和收入的變化,這個效果變化的大小主要取決於消費傾向,因為消費傾向決定乘數。 我們可以用簡圖把這一傳導渠道表示出來: ΔM→ΔR→ΔI→ΔY 凱恩斯認為利率傳導渠道並不總是暢通的,可能引起栓塞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流動性陷阱」,即當利率達到一定的低點後,貨幣需求變得無限大,此時任何貨幣量的增加都會被吸入,而對利率不再發生影響,傳導渠道的第一環節就被阻塞;二是的利率彈性,如果在某一時期的利率彈性很低,利率下降未必對規模有顯著的刺激作用,傳民渠道的第二環節就被阻塞。
(二)信貸傳導渠道
新凱恩斯主義認為,傳統凱恩斯主義的利率渠道注重的是資產持有者在貨幣與債券之間作出選擇,這一理論存在著不足。因此,他們提出了信貸傳導渠道。信貸傳導渠道可以理解為是一個有關貨幣、債券和貸款三種資產組合的模型,並且在債券和貸款之間不存在完全替代關系。 新凱恩斯主義認為,信貸傳導渠道包括兩個基本渠道:
——資產負債渠道。當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操作不僅影響到市場利率,而且還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借款人的金融地位時,就出現了貨幣政策傳導的資產負債渠道。 用簡圖表示如下:
M↓→I↑→金融地位↓→貸款↓→、產量↓
——銀行借貸渠道。由於在大多數國家,銀行貸款是借款人的主要資金來源,如果出於某種原因導致銀行貸款的供給減少,就會使許多依賴於銀行貸款的借款人,特別是中小不得不花費大是珠時間和成本去尋找新的資金來源。 用簡圖表示如下:
M↓→貸款↓→↓→產量↓
(三)金融資產價格傳導渠道
股票市場對貨幣政策的傳導主要是通過資產結構調整效應和財富變動效應起作用的。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兩種傳導渠道分別由托賓理論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論引申而來。 托賓認為,貨幣政策通過對股票價格的影響進而影響支出。他把q定義為的市值與其資本的重置成本的比率,q的高低決定了的願望。如果q很大,則的市值高於其資本的重置成本,相對於的市值而言,新的廠房和設備的比較便宜,因而可通過發行股票獲得價格相對低廉的品,從而增加,經濟顯現出景氣態勢。反之,如果q很小,的市值低於其資本的重置成本,則萎縮,經濟不景氣。 ? ?
說,當中央銀行實行擴大性貨幣政策時,貨幣供應量(M)增加導致利率(i)下降,股票與債券的相對收益上升,經由公眾的資產結構調整效應最終促使股價(Pe)上升,q相應上升,帶動的(I)支出增加,從而刺激生產(Y)增長。這一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可表示為: M↑→i↓→Pe↑→q↑→I↑→Y↑ 通過財富變動影響居民消費的另一條傳導渠道為莫迪利安尼所大力推崇。由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論可知,居民消費行為受其一生全部可支配資源制約,這些資源由人力資本、真實資本與金融財富構成。股票是金融財富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因而一旦股價上升,居民財富(W)隨著增加,其消費需求乃至產出均將上升。貨幣政策的這一傳導渠道如下: M↑→i↓→Pe↑→W↑→C↑→Y↑
(四)匯率傳導渠道
隨著經濟的全球和浮動匯率制的出現,人們越來越關注貨幣政策通過匯率對凈出口的影響的傳遞。這一渠道是指當國內實際利率上升時,國內本幣存款相對於外幣存款變得更加有吸引力,即本比幣值升值。國內較高的幣值使得國內商品比外國商品更貴,這導致凈出口乃至總產出的下降。 用簡圖表示如下:
M↓→E↑→NX↓→Y↓ 總括以上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幾種渠道,可以看出每一種渠道都是通過相應的金融市場的相關指標的變動來體現的。而其中,利率是個非常重要的變數,不管是哪種渠道,都是通過利率的變動引起相應的金融市場上相關指標的變動而實現的。當然,每種傳導渠道各自的側重點並不同。利率傳導渠道是把貨幣政策變動的影響直接通過債券市場傳遞到實體經濟的;信貸傳導渠道則是經由商業銀行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的;金融資產價格傳導渠道是通過股票市場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的;匯率傳導渠道是通過外匯市場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
⑸ 財政收支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當財政收支出現赤字時,採用特定的方式彌補赤字時,會影響貨幣供給量的變化。例如從歷史上看,政府經常會由於戰爭、自然災害,或過去龐大的皇室支出導致財政赤字,經常增加鑄幣來彌補赤字,直接增加了貨幣的投放量。
在不兌現信用貨幣流通的情況下,財政赤字的彌補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向社會公眾借款,二是向銀行借款。下面分析一下這兩種途徑對貨幣供給量的影響。
(一)向社會公眾借款
社會公眾用閑置資金購買政府發行的債權,使社會公眾手中的閑置資金轉移到政府部門,在這個過程中,現金和存款貨幣從社會公眾手中轉移到政府的存款賬戶上,貨幣供給量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如果個人或企業不是用閑置資金購買政府債券,而引起借款增加,而且銀行為滿足他們的貸款需求,增加從中央銀行的貸款,就引起了貨幣供應量的增加。
(二)向銀行部門借款
它又分為向商業銀行和向中央銀行借款兩種情況。
1.向商業銀行借款
政府以發行債券的形式向商業銀行借款。如果商業銀行用超額存款准備金購買政府債券,並沒有因此增加它向中央銀行的借款,貨幣供應量不增加;如果由於商業銀行購買政府債券,引起商業銀行超額存款准備金不足,然後向中央銀行進行再貸款、再貼現或者賣出中央銀行票據,這樣就會增加貨幣供給量。
2.向中央銀行的借款
當財政向中央銀行借款時,對貨幣供給量的影響非常直接。如財政向中央銀行出售債券,中央銀行購買國債的結果是:中央銀行持有政府債券數量增加,同時財政存款增加,隨著財政支出的過程,現金貨幣增加、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增加,即基礎貨幣增加,並在貨幣乘數作用下使貨幣供應總量按乘數成倍擴張;如果財政以借款方式從中央銀行取得資金,則中央銀行對財政的貸款增加,同時財政存款增加,隨著財政支出的過程,基礎貨幣增加,同樣在貨幣乘數的作用下,貨幣供應量成倍地增加。
貨幣乘數: 也稱貨幣擴張系數,是用以說明貨幣供給總量與基礎貨幣之倍數關系的一種系數。在基礎貨幣一定的條件下,貨幣乘數決定了貨幣供給的總量。 五、貨幣供給的理論模式
根據以上對貨幣供給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用一個公式表示貨幣供應過程中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第一層次的貨幣供給等於第一層次的貨幣乘數乘以基礎貨幣,即M1= K1·B
其中M1為第一層次的貨幣;B為基礎貨幣;K1表示第一層次的貨幣乘數。
公式中,B是中央銀行可以基本直接控制的量。在M1目標值一定的條件下,中央銀行根據各時期測定的K1,確定此期間對B的調節量並通過調節B達到調節M1的目的。
確定貨幣乘數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根據歷史資料建立回歸方程,確定貨幣乘數。但貨幣乘數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變數,如果這些因素變化不定,K1也就不能准確確定,中央銀行通過控制基礎貨幣來調節M1的計劃就會落空。二是通過公式法:
K1= (c+1)/(c+e+rd+rt*t)
從公式中可以看出 貨幣乘數的決定因素共有5個:活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比率(rd)、定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比率(rt)、定期存款比率(t)、超額准備金比率(e)及通貨比率(c )。這些決定因素本身又分別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它們對貨幣乘數,從而對貨幣供給量的影響則更是紛繁復雜的。
⑹ 凱恩斯學派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凱恩斯學派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也就是說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了利率,從而刺激了投資,增加了總需求,增加了國民收入。貨幣主義者的解釋是,貨幣供應的變化會導致實際貨幣余額的相應變化,從而增加投資和國民收入。拓展資料凱恩斯主義,又稱凱恩斯經濟學,是一種基於凱恩斯關於就業、利益和金錢的一般理論的經濟理論。它提倡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來促進經濟增長。也就是說,擴大政府支出,管理赤字財政,以刺激經濟,保持繁榮。凱恩斯經濟學理論指出,宏觀經濟趨勢限制了個人的具體行為。自18世紀末以來,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一直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以增加經濟產出的思想之上。凱恩斯認為,對商品的總需求的下降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從此開始,他指出,保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層面上實現供需平衡。因此,凱恩斯主義和其他基於凱恩斯主義理論的經濟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不同於關注個體行為的微觀經濟學。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它是商品交易過程中與商品世界分離的商品,具有一般等價功能。通常被稱為貨幣。通貨是一種衡量價格的手段,是一種購買商品的媒介,也是一種保存財富的手段。它是業主與市場之間的交換權合同。從本質上說,這是一個所有者之間的協議。這包括流通中的貨幣和銀行賬單。從本質上說,貨幣是所有者之間關於交換權利的合同。不同形式的貨幣本質上是一致的。在過去,由於人們對貨幣本質的理解不清楚,貨幣從不同的角度被錯誤地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例如,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它被分為債務貨幣和非債務貨幣。根據貴金屬是否約定的匯率,分為可轉換貨幣和不可轉換貨幣。在形式上,貨幣可以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分為實物貨幣和形式貨幣。實物貨幣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包括有價值的商品,如羊、貴金屬等。正式貨幣本身沒有價值,其價值由合同約定,只有合同價值。這兩種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質上是統一的,即協議是交換的媒介,具有合同價值。
⑺ 貨幣政策基本原理的內容
(1)由政府支出和稅收所組成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主要是通過影響國民儲蓄以及對工作和儲蓄的激勵,從而影響長期經濟增長。
(2)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執行,它影響貨幣供給。
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具體表現形式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現金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一直是中央銀行關注和調節的重要目標。
(7)貨幣供給如何直接影響支出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工具是由央行掌控的,用以調節基礎貨幣,銀行儲備,貨幣供給量,利率,匯率以及金融機構的信貸活動,以實現其政策目標的各種經濟和行政手段。
主要措施有七個方面:
第一,控制貨幣發行。
第二,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
第三,推行公開市場業務。
第四,改變存款准備金率。
第五,調整再貼現率。
第六,選擇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央行可用貨幣政策工具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種工具綜合組成的工具體系,每一種工具各有其優點和局限,央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和組合使用來實現其宏觀調控的目標。
貨幣政策工具體系可以分為:主要的一般性的工具、選擇性的工具和補充性工具等。
⑻ 貨幣政策如何影響產出
貨幣政策通過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影響產出。
在供給方面,貨幣政策的收緊導致資金成本高,企業借貸就負擔更重的利息,所以企業不願擴大生產,社會供給下降;在需求方面,由於利率升高,局面更願意將資金用於儲蓄而不是消費,消費變小,對產品需求變小,導致產出變小。
對於擴張的貨幣政策,也是相應地通過供給和需求影響社會產出的。
⑼ 貨幣增加為什麼會刺激社會整體支出水平從而增加了對物品與服務的需求求通俗易懂的解釋,謝謝!
反正是讓你的錢變得不值錢。
⑽ 按照凱恩斯學派的現代貨幣理論,貨幣供給是怎樣對經濟產生影響的
貨幣供給增加,意味著利率下降,使投資和消費增加,從而使國民收入增加
貨幣供給減少,意味著利率上升,使投資和消費減少,從而使國民收入減少
推薦你看一下IS-LM模型貨幣供給主要就是LM模型
以下也是MBA智庫網路摘的
貨幣市場的均衡條件為m=L,所以貨幣需求水平和貨幣供給水平的變動都會引起LM曲線的移動(如下圖所示)。
貨幣需求變動引起的LM曲線移動:
貨幣需求增加,均衡利率水平上升,而利率上升又使投資和消費減少,從而使國民收入減少,故LM曲線向左移動。
貨幣需求減少,均衡利率水平下降,投資和消費增加,從而使國民收入增加,故LM曲線向右移動。
貨幣供給變動引起的LM曲線移動:
m增加,r就下降,使投資和消費增加,從而使y增加,故LM曲線右移;
m減少,r就上升,使投資和消費減少,從而使y減少,故LM曲線左移;
m變動對LM曲線的影響值得特別注意,因為m是可以控制的。
若IS曲線不變,LM曲線右移,使均衡收入增加,均衡利率下降;LM曲線左移,使均衡收入減少,利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