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現象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① 厄爾尼諾現象的利與弊是什麼
雖然厄爾尼諾現象對洪水、乾旱和海浪產生了不利影響,並給漁業和海洋動物造成嚴重危害,但是,厄爾尼諾的最大影響則是對世界森林的破壞。1997年因厄爾尼諾現象毀滅的森林數量要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在這一年,墨西哥和中美地區發生了森林大火,燒毀了數百萬公頃森林;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燃燒數月的森林大火,使大片森林遭到破壞,煙霧籠罩了整個東南亞;在巴西亞馬孫河流域,由於北方的乾旱和火災,巴西熱帶林損失了202萬公頃,其中包括瀕危的大西洋雨林。
② 厄爾尼諾現象對股市哪些行業會產生影響利好的有哪些大神們幫幫忙
水利工程是利好,還有新股也是利好 查看更多答案>>
記得採納啊
③ 厄爾尼諾現象原因及影響
一、原因
東南信風減弱,當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東南信風減弱後,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泛會減少或停止,從而形成大范圍海水溫度異常增暖,傳統赤道洋流和大氣環流發生異常,導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區迎來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則乾旱嚴重。
當地球自轉減速時,「剎車效應」使赤道帶大氣和海水獲得一個向東慣性,赤道洋流和信風減弱,西太平洋暖水向東流動,東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積而發生海水增溫、海面抬高的厄爾尼諾現象。
二、影響:厄爾尼諾易導致暖冬,南方易出現暴雨洪澇,北方易出現高溫乾旱,東北易出現冷夏。比起單純的氣溫變化,極端天氣更容易引發危險。
1、台風減少。西太平洋熱帶風暴(台風)的產生次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次數均較正常年份少。
2、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於中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北方地區夏季容易出現乾旱、高溫,南方易發生低溫、洪澇。近百年來我國的嚴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次年。
3、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冬季,我國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
(3)厄爾尼諾現象對股市有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2015年出現史上最強的厄爾尼諾現象,全球升溫不可逆轉,2015年的聖誕節,不但南半球,連北半球亦異常地迎來了一個溫暖聖誕。褪色冬日聖誕過後,正當人們寫意地享受新年伊始的暖意之際,極端寒潮卻不期而至,席捲大半個北半球。
12月,於大西洋形成的颶風一路向北推進,挾帶了低氣壓地區的暖空氣。該股溫暖氣流掠過英倫、美國及冰島,到達寒冷的北極地區上空。來勢洶洶、氣勢如虹的暖空氣源源不絕地輸入北極地區,連當地的冷空氣也要退避三舍,不敢攖其鋒。
此時,北極地區的氣溫突由攝氏零下30度升至1度。這是有記錄以來第二次,北極地區的氣溫高於攝氏0度。雖然為時短暫,但由於外界暖空氣的大量入侵,令原本穩定的極地渦旋陡然分裂,形成了多股南下的寒流。美國東部首當其沖,十數個州分迎來了暴風雪、龍卷風及強風等極端天氣。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的和煦暖冬,霎時被朔風撲臉的嚴冬所取代,連一向四季和暖的琉球群島都下雪。
④ 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是什麼
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並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
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現象。
厄爾尼諾對我國氣候產生嚴重影響:台風減少,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西北太平洋熱帶風暴(台風)的產生個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個數均較正常年份少。
科學研究
赤道風將溫水向西吹、冷水沿南美洲海岸上涌
氣象學家對厄爾尼諾的研究,還是20世紀60年代後期的事。他們查閱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30餘年的天氣檔案,發現幾次重大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年,都出現過全球性的天氣異常。
1972年的全球天氣異常,就與當年厄爾尼諾暖流特別強大有關。這一年我國發生了新中國建國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全國性乾旱。與此同時,有一些國家和地區卻發生了嚴重洪水,非洲突尼西亞出現了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秘魯出現了40年來最嚴重的水災。
溫水向南美洲吹送,冷水不再上涌使海洋變暖
1982年底又出現了厄爾尼諾暖流,東太平洋近赤道地區的海水異常增溫,范圍越來越大,聖誕節前後,棲息在聖誕島上的1700多隻海鳥不知去向;接著秘魯大雨滂沱,洪水泛濫。到1983年,厄爾尼諾現象波及全球,美洲、亞洲、非洲和歐洲都連續發生異常天氣。
⑤ 厄爾尼諾現象會造成哪些危害
幾十年過去了,人們對厄爾尼諾現象已有全新理解,特別對生態、環境、氣候乃至世界經濟的影響,有了較深刻的認識。科學家確信,厄爾尼諾特別是強厄爾尼諾會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災難。美國《紐約時報》和《洛杉磯時報》提供的評估材料顯示:1982~1983年的暖事件中,秘魯是受害最重的國家之一。事件發生前,秘魯供應的魚粉佔世界38%,1982~1983年秘魯的捕魚量從過去的1030萬噸銳減到180萬噸;美國作為魚粉的代用品——黃豆的價格暴漲3倍,飼料價格上漲反過來又使雞的零售價猛漲;菲律賓乾旱嚴重,導致椰子價格大幅度上揚,又使製造肥皂和清潔劑的成本大大提高……1997年8月,世界氣象組織的一份報告指出,1982~1983年的厄爾尼諾,造成全球130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間接和潛在影響難以估計。
我國科學家對1871~1997年發生的30餘次厄爾尼諾事件研究認為,以熱帶東太平洋地區洪水泛濫、熱帶西太平洋地區荒蕪乾旱為特徵的厄爾尼諾,對世界的影響弊大於利。特別是90年代以來發生的4次厄爾尼諾,使太平洋沿岸國家遭受重大損失:澳大利亞發生數十年最嚴重的乾旱,糧食持續減產,經濟作物破壞嚴重;印尼、澳大利亞森林大火損失慘重,舉世矚目;厄爾尼諾還使美國東部出現少有的寒冬,造成能源、交通運輸等經濟損失數百億美元;東亞許多國家經歷了少有的冷夏,水稻嚴重減產。
⑥ 厄爾尼諾現象對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我讀書少,只能講講我了解的很少的方面。
厄爾尼諾這樣全球范圍的事件畢竟引起破壞性的氣象災害和極端天氣多發,對能源、交通、水利、工程建設、零售業、旅遊業、保險、防疫醫療什麼的都有影響,這些都會影響經濟。不過對農業領域,厄爾尼諾的影響很直接。氣候異常對農業生產產生影響致使農產品價格和進出口發生變化,進而引起經濟領域的變化,這應該算是厄爾尼諾對於經濟影響的一個重要方面。
厄爾尼諾年全球水稻、小麥和玉米已減產為主,但不同國家和地區增產和減產各不相同。具體情況參考下圖。我國厄爾尼諾年水稻和小麥的產量變化與當地灌溉條件有關,玉米產量比正常年減少 5%左右。
⑦ 厄爾尼諾現象到底是什麼有何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 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 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秘魯等西班牙語系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的 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界三大漁場之 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 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秘魯和厄瓜多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范圍的海水溫 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並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 現象。
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歷時一般一年左右,大氣的變化滯後於海水溫度的變化。
在氣象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通常情況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秘魯寒流, 其中一部分變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動,此時,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風使暖流向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賓以南、新幾 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氣壓高,冷空氣 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 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60年代, 氣象學家發現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密切相關,氣壓差減小時,便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發生後,由於暖流的增溫,太平洋由東向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 環流發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國氣候,本來濕潤的地區乾旱,乾旱的地區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 拉尼娜現象」。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厄爾尼諾現象不僅出現在南美等國沿海,而且遍及東太平洋沿赤道兩側的全部海域以及環太平 洋國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會受到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異常的影響,發生一系列自然災害。總的來看,它使南半球氣候更加乾熱,使北半球氣候更加寒冷 潮濕。
近年來,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釋,即厄爾尼諾可能與海底地震,海水含鹽量的變化,以及大氣環流變化等有關。
厄爾尼諾現象是周期性出現的,大約每隔2-7年出現一次。至1997年的20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分別在76-77年、82-83年、86-87年、 91-93年和94-95年出現過5次。1982—1983年間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是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1500人死亡和80億 美元的財產損失。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由於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的重視,科學家們對厄爾尼諾現象通過採取一系列預報模型,海洋觀測和衛星偵察,海洋大氣偶合等科研活動,深化了對這種氣候異常現 象的認識。首先認識到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物理過程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即海洋溫度的變化與大氣相關聯。所以在80年代後,科學家們把厄爾尼諾現象 稱之為「安索」(enso)現象。其次是熱帶海洋的增溫不僅發生在南美智利海域,而且也發生在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無論發生在哪時,都會迅速地導致全球 氣候的明顯異常,它是氣候變異的最強信號,會導致全球許多地區出現嚴重的乾旱和水災等自然災害。
厄爾尼諾(ELNINO)在西班牙語中是「孩子」之意,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區的海水表層溫度在聖誕節前後異常升高的現象,它就象一口「暖 池」,通過表層溫度的變化對大氣加熱場產生變化進而給各地的天氣帶來變化,使原來乾旱少雨的地方產生洪澇,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現長時間的乾旱少雨。
從我國6-8月主要雨帶位置來看,在75%的厄爾尼諾年內,夏季雨帶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點說,熱帶地區大氣環流的低頻振盪可比作是熱帶地區的心臟跳動,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就好象是熱帶地區得了一個心臟病,使得規律性的低頻振盪出現了異常現象。
當上述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 遍及整個中、東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溫正距平高達3℃以上,海溫的強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減少,秘魯的漁業生產受到打擊,同時造成厄瓜多等赤道 太平洋地區發生洪澇或乾旱災害,這樣的厄爾尼諾現象稱為厄爾尼諾事件。一般認為海溫連續三個月正距平在 0.5℃以上,即可認為是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溫連續三個月負距平在 0.5℃以上,則認為是反厄爾尼諾事件,又稱拉尼娜事件。當前據氣象學家的研究普遍認為: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對全球不少地區的氣候災害有預兆意義,所以對 它的監測已成為氣候監測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厄爾尼諾對我國氣候產生嚴重影響
首先是台風減少,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西北太平洋熱帶風暴(台風)的產生個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個數均較正常年份少。
其次是我國北方夏季易發生高溫、乾旱,通常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當年,我國的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於我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我國北方地區夏季往往容易出現乾旱、高溫。1997年強厄爾尼諾發生後,我國北方的乾旱和高溫十分明顯。
第三是我國南方易發生低溫、洪澇,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次年,在我國南方,包括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容易出現洪澇,近百年來發生在我國的嚴重洪水,如 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年的次年。我國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爾尼諾便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最後,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冬季,我國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
根據近50年的氣象資料,厄爾尼諾發生後,我國當年冬季溫度偏高的幾率較大,第二年我國南部地區夏季降水容易偏多,而北方地區往往出現大范圍乾旱。
⑧ 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有哪些
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如下:
厄爾尼諾易導致暖冬,南方易出現暴雨洪澇,北方易出現高溫乾旱,東北易出現冷夏。比起單純的氣溫變化,極端天氣更容易引發危險。
1、台風減少。西太平洋熱帶風暴(台風)的產生次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次數均較正常年份少。
2、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於中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北方地區夏季容易出現乾旱、高溫,南方易發生低溫、洪澇。近百年來我國的嚴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次年。
3、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冬季,我國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
厄爾尼諾現象運行周期:
厄爾尼諾是一種周期性的自然現象,大約每隔7年出現一次。科學家通過對全球氣候的研究,認為厄爾尼諾不是一個孤立的自然現象,它是全球性氣候異常的一個方面。
在正常年份,秘魯西海岸的太平洋沿岸地區都受一股冷洋流控制,有一個范圍很大的天然漁場。一旦出現氣候異常,東太平洋的冷洋流即被一股暖洋流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