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轉型升級是什麼意思
⑴ 如何知道貨幣和信用的緊與寬
多看我近期關於貨幣政策的觀點
從時間的視角來看。
貨幣政策只看某時點並不好判斷,需要有對照,所以說從時間的角度來看。
比如說現在中國的貨幣政策就放寬鬆了,疫情前和疫情後貨幣政策一對比,很明顯的現在寬松。
再比如我們看美國。美國在疫情前有過加息操作,那時候貨幣政策就在慢慢收緊,但美國經濟立刻惡化,於是又降息,即貨幣政策又寬鬆了。那麼在看現在的美國貨幣政策,很輕松的就能判斷其貨幣政策無比的寬松。
看利率!
利率高,說明市場上缺錢,要用高利率才能拿到資金。這時候政策就是偏緊。
利率低,說明市場上不缺錢,資金的成本就低,這時候政策就是偏松。
比如從2018年到現在,余額寶等貨幣基金產品的收益率從4.4%,降到了1.4%。說明一路在偏寬松。
而且通過利率走勢,就可以知道什麼時候松,什麼時候緊。
下面是余額寶的收益率變化情況。
可以看到2018年是明顯下滑,當時是因為中美貿易摩擦,貨幣政策適當寬松,幫扶實體經濟。2020年又一波明下降,因為新冠疫情沖擊,貨幣政策適當寬松,給企業提供資金,幫他們渡過難關。
針對這個問題,我認為當前國家採取的是寬貨幣,緊信用的政策。
寬貨幣是說寬松基礎貨幣M1的投放,基礎貨幣是由央行發行的,不直接產生 社會 負債的貨幣。這里對疊加一個概念,數字貨幣,我們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在2020年會推出,這個並不是比特幣等區塊鏈產品,而是一種電子現金,起到的作用跟現金一樣。
平時我們從銀行存款中取出現金就意味著銀行存款降低,流通現金增加,如果是銀行存款(刷卡消費),就意味著我們個人資金在不同銀行賬戶之間流轉,始終在銀行體系循環。但是如果變成現金消費,就意味著脫離了銀行賬戶,每個人持有的現金最終都是由中央銀行負責。
緊信用就是去杠桿。2019年我們的社融增加有限,而且社融的結構在調整,間接融資變直接融資趨勢很明顯,信託貸款佔比逐漸降低,人民幣貸款雖然一直再增加,但是債券融資和股票融資增加比例更大。2020年,間接融資比例會進一步壓縮,具體表現應該是不斷壓縮杠桿,部分企業如果不能低息拿到融資,會選擇讓渡股份,做大資本市場。在這個前提下,資質好的央企和行業龍頭獲取信貸的成本會更低,反過來能提升行業集中度,未來三年存量競爭,集中度提升將會在各個行業的股票市場上給予投資機會。
貨幣政策傳導可以分為五大渠道,分別為信貸傳導渠道、利率傳導渠道、資產價格傳導渠道、匯率傳導渠道以及預期傳導渠道。「信貸傳導渠道」分狹義及廣義 ,前者強調貨幣供給,即央行通過調控商業銀行存款准備金改變銀行貸款能力,後者強調貨幣需求,即貨幣政策通過影響企業和消費者的資產負債表,影響企業和居民的投資消費行為,帶來總產出變化。 「利率傳導渠道」「資產價格傳導渠道」 ,強調心理預期因素,通過影響資產價格,影響企業資產重置活動以及居民消費意願。 「匯率傳導渠道」 ,核心是一國利率變化通過利率平價影響本幣匯率,進而通過凈出口影響產出。 「預期傳導渠道」 ,指央行通過市場溝通增強公眾信任度,穩定預期,從而提升貨幣政策的操作效果。 從重要性來看,五大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以信貸傳導渠道和利率傳導渠道為主,分別對應貨幣政策的數量型調控及價格型調控,而資產價格、匯率以及預期傳導渠道則更加偏重與其他渠道發生協同作用,共同影響產出。
金融危機後至2018年,我國主要經歷了三次經濟下行期,均對應貨幣政策寬松周期,但寬貨幣到寬信用再到實體經濟的傳導效率卻逐步減弱,貨幣政策傳導更加困難。 第一輪為2007年三季度至2009年二季度,第二輪為2011年二季度至2012年四季度,第三輪為2014年三季度至2016年四季度。 總結三輪寬貨幣到寬信用周期:一是貨幣政策的反應越來越及時 ,從經濟開始下行到寬貨幣政策出台的時滯在逐漸縮短,三輪時滯分別為5個季度、3個季度、2個季度。 二是寬貨幣到寬信用的傳導時滯逐漸拉長 ,第一輪和第二輪寬貨幣都幾乎同步傳導至寬信用,而第三輪傳導的時滯為2個季度。 三是寬信用到實體經濟的傳導速度逐漸變慢 ,三輪時滯分別為2個季度、3個季度、5個季度。
通過計算三輪寬貨幣周期中,各貨幣政策傳導渠道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發現:
1)信貸渠道與經濟增長整體相關性最高,但傳導效率逐步下降。 我國金融體系以銀行為主,寬信用傳導高度依賴銀行,信貸渠道傳導有效性的下降,是導致寬貨幣難以傳導至寬信用的主因。
2)利率渠道有效性低於信貸渠道,但重要性與日俱增。 受益於利率市場化的持續推進,短期政策利率向中長期利率的傳導效率日益提升。
3)資產價格渠道的有效性低於信貸渠道和利率渠道,但有明顯改善趨勢。 我國資本市場近年來快速發展,已成為企業融資和居民資產配置的重要渠道,對於投資及消費的影響力日益顯著。
4)匯率渠道傳導效率較低,但逐步改善。
5)預期渠道影響力不斷提升。
2018年以來,我國進入第四輪貨幣寬松周期,但企業融資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未顯著下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成為當前宏觀經濟面臨的一大問題。具體來看:
1)信貸渠道總量傳導通暢,但存在結構性失衡。 信貸需求方面,過去作為加杠桿主體的基建及房地產行業杠桿上行空間有限,民營小微企業抵押品少,難以獲得銀行融資;信貸供給方面,中小銀行資產質量及資本補充壓力均較大,放貸意願不足。
2)利率市場化仍未完成 ,政策利率對銀行間市場利率、交易所市場利率、貸款利率及非標利率傳導效率依次遞減,官定基準利率的存在,導致利率調控難以實質影響與企業融資最為相關的貸款利率。
3)資產價格渠道傳導動力不足 ,一方面房價受金融周期及房地產調控制約,另一方面股票市場制度建設仍有待完善,且在實體經濟盈利暫未明顯改善的情況下,難以發揮正強化效應。
4)匯率渠道方面,中美貿易摩擦增加出口不確定性。
5)預期渠道基本通暢 ,市場信任度較高。央行不斷提高與市場溝通的頻率及深度,對於市場預期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
從當前五大貨幣政策渠道的傳導情況來看,信貸渠道仍占據主導地位。然而,當前我國信貸渠道傳導面臨兩大阻礙,一是我國金融周期進入下半場,二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問題。
1)金融周期進入下半場,信貸渠道疏通難度加大
從國際經驗來看,美日歐均在金融周期下半場遭遇了貨幣政策傳導的難題。 我們對三大經濟體分別選取了一段金融周期下行期,美國為2007年至2013年,日本為1990年至2006年,歐元區為2008年至2015年。 從共性來看,在金融周期下半場,三個案例中信貸渠道傳導均受阻,各國在貨幣政策操作中均不同程度增加了數量型政策工具。從個性來看,美國復甦最為成功,而日本陷入「債務—通縮」循環,歐元區復甦緩慢、效果不佳,主要原因之一,即在於對信貸渠道的修復效果不同。日本及歐元區應對危機的力度和反應速度均不足,量寬政策推出遲緩。
信貸供給方面,未及時救助金融機構,銀行不良率快速攀升,風險偏好降低。信貸需求方面,除政府部門加杠桿外,居民和企業部門去杠桿進程緩慢,債務負擔過重,收入增長前景低迷造成償債能力不足,遲遲難以再度加杠桿。 而美聯儲應對危機反應迅速,15 個月內迅速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降至0.25%,且三輪量寬政策陸續推出。 信貸供給方面,美聯儲直接購買金融機構風險資產,轉移不良債權,金融機構資產負債錶快速出清。信貸需求方面,首先政府部門大幅加杠桿,對沖企業及居民部門去杠桿沖擊,隨著企業部門資產負債表修復,去杠桿充分,企業部門再度實現加杠桿,經濟穩步復甦。此外,美國以直接融資為主的融資體系,使得利率傳導渠道也能較快傳導至企業融資成本,實現「利率+信貸」渠道聯動。
2016年以來,我國金融周期從頂部開始下行,資產價格整體承壓,信用擴張動力不足,一方面不良資產壓力加大,同時金融監管趨嚴,中小銀行經營承壓,利潤增速下滑,資本補充難度提升,信貸渠道受損,放貸意願較弱,另一方面,企業及居民資產負債表有所惡化,信貸需求降低,信貸渠道傳導的難度確實較大,造成貨幣政策傳導效率降低。
2)金融供給側結構性失衡
在金融供給側方面,我國當前還存在金融供給難以匹配金融需求、金融結構難以匹配經濟結構的問題。首先從總量上來看 ,我國宏觀杠桿率處於高位,尤其國企、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企業杠桿過高,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可能會進一步加重債務負擔。 其次從結構上來看 ,我國金融結構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佔比較低,且發展不充分;間接融資中以銀行為主,其他金融中介佔比較低;銀行中以大型銀行為主,缺乏定位於專注微型金融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在這種金融結構下,我國金融供給具有風險偏好低、重抵押物、風險識別能力弱等特點,有效支持了過去以重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然而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消費、創新、中小企業成為主要驅動力,具有輕資產、高風險等特點,金融需求變化後,金融供給轉變緩慢,滯後於實體經濟結構升級,亟待進行系統性金融體制改革。
當前我國以信貸渠道為主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一定程度滯後於經濟發展,造成部分實體領域融資困難,貨幣政策應該從數量型調控向「數量和價格並重、逐步推動從數量型調控為主到價格型調控為主」轉型。
從我國以及國際經驗來看,以信貸渠道為主的傳導機制和以利率為主的傳導機制對於經濟有著全然不同的影響。 以信貸渠道為主的傳導路徑 在發展中經濟體大都起到了顯著的積極作用,能夠有效引導金融資源進入實體經濟重要部門,政策效果立竿見影。 然而隨著經濟發展階段演化,信貸渠道弊端開始顯現 :
(1)對實體經濟傳導方面 ,易成為貨幣當局刺激經濟增長的手段,惡化實體經濟固有問題,大量的金融資源集聚造成人才資源傾斜,研發密集型及創新型產業生產率受到拖累,經濟結構及韌性受到深遠影響;
(2)對利率渠道聯動方面 ,由於信貸渠道僅能調控貨幣供給,難以控制貨幣需求,造成利率波動加劇,抑制實體經濟投資及消費需求;
(3)對資產價格渠道聯動方面 ,由於廣義信貸渠道與房地產價格息息相關,兩者傳導疊加易形成倍數效應,滋生房地產價格泡沫;
(4)中介目標有效性方面 ,由於金融創新及金融自由化發展,數量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可測性、可控性和實體經濟相關性均不斷下降,難以形成有效調控。
而以利率為主的傳導路徑能夠有效增強市場化資源配置,彌補信貸渠道不足,傳導機制更加靈活 , 具體來看:
(1)對實體經濟傳導方面 ,實踐經驗顯示,利率渠道的傳導有助於延長經濟復甦時間,一方面由於利率渠道對於其他渠道的聯動效應更加明顯,兼顧內需及外需,另一方面利率渠道對於實體經濟的傳導具有普惠效應,更有利於支持新興產業增長,緩解結構性問題,適合轉軌經濟體轉向高質量發展訴求;
(2)對資產價格渠道聯動方面 ,與信貸渠道傳導相比,利率渠道更有利於股票市場,一是在估值層面提升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價值,二是在基本面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升企業盈利。成熟的股票市場更符合新興產業融資需求,有助於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3)對匯率渠道聯動方面 ,短期的低利率帶動本幣貶值,可通過刺激出口提升經濟恢復動力; (4)中介目標有效性方面 ,價格型中介指標可測性、可控性及相關性均較好,可以隨時觀測,及時評估貨幣政策效果,增強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及可信度。 而利率渠道同樣存在局限,主要體現在難以有效調控信貸渠道傳導 :在經濟過熱時,利率渠道的傳導難以管控信用投放,連續加息的滯後效應又易戳破資產泡沫,在經濟蕭條時,單一的利率調控難以修復信用,延緩經濟復甦。 所以在金融周期下半場,仍需搭配數量型貨幣政策修復信貸渠道,並且要從信貸供需兩端同時發力 。
當前我國貨幣政策框架轉型動力已經具備,然而向價格型調控轉型條件仍有待成熟 :
(1)首先 ,當前我國金融市場制度不健全,金融產品發展深度相對不足,金融市場利率傳導存在摩擦和障礙,短期向長期利率傳導不暢;
(2)其次 ,當前我國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貸款及非標市場間利率傳導存在割裂;
(3)最後 ,我國實體經濟存在的預算軟約束問題是疏通利率傳導機制的重要障礙,造成相關領域對利率變化不敏感,擠占金融資源,民營、小微企業難以獲得充分的融資支持。 未來在積極疏通利率傳導渠道的同時,也要兼顧發展和金融穩定的需要。 當前我國仍屬於發展中經濟體,拉動經濟增長依然較為依賴投資,預算軟約束部門依然擠占部分金融資源,金融市場深度及廣度不足,利率渠道短期難以實現完全疏通,此外金融開放步伐有所加快,要協調好資本賬戶開放、匯率制度改革以及利率市場化推進的節奏。因此,未來貨幣政策框架轉型仍面臨諸多重點和難點,需要各方面協調配合,進一步加強金融市場的深度與廣度,促進金融體制改革,釐清財政與貨幣政策的關系,隔離政府與企業信用,弱化預算軟約束預期,實現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持。
針對目前金融供給側結構的問題,未來政策要在以下幾方面著重發力:
第一,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有效穩住宏觀杠桿率 ,管好貨幣總閘門,嚴控企業和居民部門杠桿過快增長,鞏固供給側改革「三去一降一補」的成果。
第二,要改善金融和實體經濟的供需結構 ,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從銀行行為出發,完善金融機構正向激勵,引導資源流向效率更高的民企、小微企業和新興科創企業。
第三,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和信貸市場體系 ,推動金融機構差異化定位,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借力金融 科技 ,充分利用網路技術、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手段,增加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可獲得性和便利度,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及風險識別能力,改善過去服務中小企業面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升服務小微及民企客戶的收益風險比。
第四,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 ,提高直接融資比例,發展股權融資、風險投資等直接融資方式,推動科創板和注冊制落地,建立完善的退市機制,大幅提高企業違法成本,完善債券市場結構,改善金融機構和市場結構,對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體系進行補充。
第五,加大金融改革開放力度 ,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發揮「鯰魚效應」,為微觀主體注入改革與發展活力。
新聞聯播
主要看央行的動作,比如央行的回購與逆回購等。如果是加量投放逆回購,資金面將大概率趨於寬松。
⑵ 在線急求!!!論述題:我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原因及路徑
這是兩個問題
首先,關於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原因如下:
1、原材料和人力資源成本劇增,我國對外貿易企業多屬於代工類,且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附加值低,靠低價獲得市場訂單,由於近年人力資源成本增加,在加之國際大宗商品商品中國無定價權,如石油等,也直接或連帶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使得依靠貿易出口企業的利潤下降,大部分企業難以為繼。
2、匯率和本幣升值(或者說:部分國際貨幣貶值),雖然我國採取的是一攬子貨幣政策,但組成里大量是美元以及美國國債和相關衍生金融產品(這里只拿美元舉例),美元在08年金融危機以來,對人民幣的匯率,一直是在貶值,(參見08-13年相關匯率環比指數),嚴重影響出口企業的出口產品。
3、新興市場國家更具價格優勢,如金磚四國的巴西,生產和人力成本都相對較低,所以在國際市場中較中國更具價格優勢,類似也包括東南亞一些國家,這樣使得大部分中國企業失去原有的價格優勢。
以上三點為主要原因,迫使我國需對外貿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以一言蔽之就是:「made in china TO make in china」
其次,路徑問題,不知道你是不是想問如何轉型?先給分再幫你解答。
⑶ 中國企業如何戰略轉型
什麼是企業戰略轉型戰略,通俗的講戰略就是走系統性路線;轉型就是要走市場路線;升級就是走專業化路線。戰略轉型升級就是要解決企業 「彎道超車」的問題。要想解決企業戰略轉型的問題,一方面我們要清醒地了解到企業現在所處的危機背景;另一方面,我們要深刻地認識到企業最終的發展趨勢,這都屬於宏觀層面的問題。只有回答了這兩個問題,才能明確企業戰略轉型的方向,真正找到企業的坐標。
關於企業轉型戰略正睿咨詢認為可以從產品升級、營銷升級、客戶升級、品牌升級、研發升級、生產升級、供應鏈升級、商業模式升級、管理模式升級、團隊升級、企業文化升級十一個方面展開,但是要注意不同的企業所處的行業不同企業現狀各不相同,企業轉型戰略需要建立在對企業系統診斷明確企業戰略轉型的方向,再量身定製符合企業的戰略轉型升級方案。感興趣的朋友可前往正睿咨詢官網了解戰略管理咨詢服務。
⑷ 數字貨幣全面實現需要多少年它能為人類帶來什麼樣的變革
數字貨幣的全面實現也許需要十年就能夠完成,它能夠為人類帶來更加安全的貨幣體驗,同時也能夠給我們的金融體系提供革新力量。
然而我們必須明確數字貨幣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並不是一路貨色,數字貨幣是國家信用背書的法定貨幣,而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則是一些炒作者炒作起來、沒有任何國家信用背書的虛擬貨幣,比特幣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沒有價值的,比特幣的價格是擊鼓傳花催生的效果。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將數字貨幣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混淆,畢竟數字貨幣有可能是未來央行建立貨幣體系的一種趨勢。
綜上所述,我國數字貨幣全面實現很有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它能夠為我們帶來貨幣使用的安全體驗,同時也能夠促進金融體系的轉型升級。
⑸ 求高手指點!我國貨幣政策制定的依據是神馬
決定貨幣政策制定的一般依據是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市場的貨幣存量現狀:
1. 由於以GDP和就業率為指標的經濟發展需要足夠的流動性,當經濟發展目標確定後,方向性的或寬松或緊縮貨幣政策就會被確定,例如貸款規模,利率范圍。
2. 由於過量的流動性會產生通貨膨脹,因此,利率調整的工具是最通用的貨幣政策手段。
3. 極特殊的經濟形勢決定了央行是否會配合政府財政措施實行特殊的貨幣政策。例如在經濟危機時期,為穩定金融體系,會對金融領域進行特殊的注資措施,如美國2007-09年針對次債危機採取的救市計劃。2010年11月美國開始的第二次定量寬松(QE2)計劃是根據美國目前低GDP增長率和高失業率的特殊情況而制定的。
4. 趨勢明顯的經濟形勢會影響央行長期的貨幣政策走向。例如美國2007年以前為刺激經濟發展而採取的長期低利率政策,以及日本2001-07年為使長期低迷的經濟可能復甦所採取的定量寬松計劃。
我國的貨幣政策是根據我國經濟形勢的現狀和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我國目前經濟形勢的特點是 a. 出口順差較大,大量的外匯儲備造成人民幣的大量發行;b. 人民幣匯率受到較大升值壓力,熱錢流入趨勢較大;c. 由於流動性充裕而產生的物價上漲壓力大,解決通貨膨脹是首要的問題。d. 經濟保持高速的增長,對流動性需求量很大。因此,2011年貨幣政策的基調是「宏觀審慎」。要考慮以下指標:
1. 控制通脹趨勢:CPI指數是重要指標,如果過高,說明通脹壓力大,則加息的可能性大
2. 抑制熱錢流入,使我國市場上的流動性被動性地突然增加:加息速度過大會加大熱錢的流入,而且我國目前的利率水平已經比發達國家高出許多,所以,銀行存款准備金率提高被頻繁地使用。
3. 控制信貸規模:銀行信貸規模擴大速度過快,增加了社會流動性的供給,加大了通脹的壓力。提高利率或提高銀行存款准備金率會是常用的手段。
4. 房地產市場是社會流動性充裕性的重要表現:定向控制房貸規模也是貨幣政策的手段之一。
5. 為保證經濟的正常發展,定向增加貨幣供應也是貨幣政策可能的選擇:例如向實體經濟領域增加放貸力度。
這個回答滿意嗎?
⑹ 為什麼人民幣升值有利於促進外貿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 外貿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又是指什麼
1。外貿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是指由出口低附加值的產品或服務向出口高附加值的產品或服務轉變。(比如iPhone就是高附加值的,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的企加工的產品就是低附加值的。)
2。 人民幣升值以後,外國人同樣拿100外幣來買東西相對就少了,這樣中國的出口就越來越難做了,加上勞動力等各種成本的上漲。那這種低附加值的產品的以前可以靠低價格的競爭優勢就慢慢的喪失了。就可以通過這種市場的因素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或加大研發,慢慢的放棄這種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由生產低附加值的產口向生產中高附加值的產品轉變。-----個人認為人民幣升值對促進外貿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有一定作用,但同時對中國的出口影響也很大。所以只能慢慢的來,不能放縱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太快。
3。補充說一下為什麼人民幣升值出口就難做:因為對於拿外幣來消費的人來說,人民幣升值了,他們1美元換的人民幣就少了,在中國買的東西也就少了(也就是感覺貴了),他們就更願意去泰國,越南那裡去買了,去便宜的地方消費了。(比如中國的牛仔褲人民幣80元/條,那麼人民幣升值以前可以拿100美元換成800人民幣,可以買10條牛仔褲回去穿,假如現在人民幣升值以後只能換640元人民幣了,那就只能買8條牛仔褲了。)
⑺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具體含義
貨幣政策根據最終目標的不同有著不同的含義,分別如下:
一、穩定物價最終含義:
物價指數上升,表示貨幣貶值;物價指數下降,則表示貨幣升值。穩定物價是一個相對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貨膨脹,使一般物價水平在短期內不發生急劇的波動。
二、充分就業最終含義:
針對所有可利用資源的利用程度而言,失業率越高,對社會經濟增長越是不利,因此,各國都力圖把失業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實現其經濟增長的目標。
三、經濟增長最終含義:
人均名義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剔除物價上漲率後的人均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來衡量,政府對計劃期的實際GNP增長幅度定出指標,用百分比表示。
四、國際收支平衡最終含義:
一國國際收支出現失衡,無論是順差或逆差,都會對本國經濟造成不利影響,政府就需要採取各種措施糾正國際收支差額,使其趨於平衡。
(7)貨幣轉型升級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目標之間關系
貨幣政策之間的關系較復雜,有的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業與經濟增長;有的相對獨立,如充分就業與國際收支平衡;更多表現為目標間的沖突性。
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之間存在一種此高彼低的交替關系。當失業過多時貨幣政策要實現充分就業的目標,就需要擴張信用和增加貨幣供應量,以刺激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擴大生產規模,增加就業人數;
同時由於需求的大幅增加,會帶來一定程度的物價上升。反之,如果貨幣政策要實現物價穩定,又會帶來就業人數的減少。所以,中央銀行只有根據具體的社會經濟條件,尋求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之間某一適當的組合點。
⑻ 專家解讀:從貨幣金融政策實施到投資者權益保護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強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針對這些重要問題,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金融委」)8月31日召開第七次會議進行研究,並部署有關工作。
「金融委本次會議圍繞三方面議題作出研究和部署,我覺得這准確把握住了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重點和熱點。」 中國銀行 ( 行情 601988 ,診股) ( 港股 03988 )(3.540, 0.01, 0.28%)首席研究員宗良對《金融時報》記者說,這對做好下一步工作,以及穩定市場預期,將發揮積極作用。
交通銀行 ( 行情 601328 ,診股) ( 港股 03328 )(5.460, 0.05, 0.92%)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此次會議首先對整個經濟運行形勢做了一個基本判斷,即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穩定,金融體系運行平穩健康,各類風險總體可控。會議提出的總體政策方向比較明確,就是要加大宏觀經濟政策的逆周期調節力度,同時也要疏通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進一步深化改革,從而實現金融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
在這一政策大方向下,連平認為,會議提出的兩項要求非常有針對性。一方面,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且要與貨幣金融政策更好地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並強調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央行此前發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廣義貨幣供應量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上半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3.2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3.18萬億元。
「這次金融委會議對金融業繼續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體系,進一步提高金融供給對實體經濟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繼續優化貨幣金融環境都做了具體安排。」商務部中商智庫秘書長、全球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李建軍對《金融時報》記者分析稱。
「從穩增長角度看,下一階段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還有很大潛力。特別是投資在經濟穩增長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中國 民生銀行 ( 行情 600016 ,診股) ( 港股 01988 )(5.870, 0.06, 1.03%)首席研究員溫彬告訴《金融時報》記者,金融委會議也強調通過一些新機制去挖掘新的投資潛力。從地區看,長江三角洲、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以及自貿試驗區都是新的增長極;從行業看,基礎設施、先進製造業、傳統產業改造、社會服務等領域也有很大投資需求潛力。這就要求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模式,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
對於會議提出的多項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具體措施,連平認為,其中一個亮點就是對於投資項目要實施激勵機制。「這很明確,就是要用激勵機制來支持本身有較好發展潛力的、同時願意幹事創業、敢於擔當的一些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快步伐。因為就今年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看,雖有小幅度回升,但力度還不夠。」他預計,今年下半年、明年上半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可能會明顯加快,從而拉動製造業投資,這也會對經濟保持平穩運行起到重要作用。
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製造 轉型升級 ,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議指出,高度重視基礎設施、高新技術、傳統產業改造、社會服務等領域和新增長極地區的發展。在李建軍看來,這意味著金融機構要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探索知識產權質押、供應鏈融資、創新創業金融債券,以及股權基金、產業基金等債權和股權融資等多種方式,拓寬高新科技企業多元化融資渠道,提高製造業金融服務水平。
「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如果要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就要解決資本金問題,所以金融委會議鼓勵銀行利用更多創新型工具多渠道補充資本。」溫彬說,目前來看,主要通過優先股、永續債等方式進一步夯實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的資本實力,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而要有針對性地增加對中小企業等領域的金融支持,還要建立「能貸、願貸、敢貸、會貸」這樣一套長效機制,特別是如會議所提,要真正落細落實盡職免責條款,從而提高金融機構對民營和小微企業 貸款 積極性,使金融機構真正實現支持實體經濟的目標。
在通過深化金融改革提供機制保障方面,會議指出要提高金融體系的適配性。溫彬解讀稱,銀行要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體系,目的就是實現適配性。「過去我們金融機構可能在戰略、定位、產品服務方面比較雷同,現在要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所以金融供給要和金融需求相匹配、相適應,這也是銀行改革的方向和目標。」
會議還強調,要使資本市場真正成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宗良就此認為,我國金融市場改革要統籌考量,而資本市場又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它的定位也非常清晰。因此,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堅持穩中求進,通過一系列措施增強資本市場的活力、韌性和服務能力。
「未來除了間接融資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之外,資本市場改革將會持續深化。」李建軍相信,以科創板改革為突破口,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和市場生態將日益完善,資本市場的活力將被進一步激發。
除了服務實體經濟和深化改革等宏觀政策措施,金融委也更重視對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連平認為這非常重要,因為只有加強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金融市場才能有各方持續不斷參與、更多資金加入的良好局面。「所以我覺得金融委明確提出要大力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這一思路是非常正確的。」
⑼ 貨幣升值會帶來那些壞處
人民幣匯率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國際政治問題。一些西方國家頻頻呼籲人民幣升值,他們認為人民幣的升值水平將會直接影響到其本國的經濟發展,所以試圖強迫人民幣升值。如果人民幣大幅度升值,就會滿足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的心願,這期間會產生許多對中國發展的不利因素,將極大地影響到中國經濟的發展。 1.國家出口受到重創。 中國的外貿出口產品會因為人民幣升值受到一定的影響。因為人民幣升值,相對於外國進口商來講是成本增加,這樣就會使中國產品的出口數量有所減少,嚴重影響國家重要的經濟利益。 而且,人民幣升值將會導致企業換回成本增加。比如說:在企業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工、設備)沒有改變的前提下,出口企業賣出去1美元的貨物,原來1美元可以兌換8元人民幣,但是現在只能兌換6.7元人民幣,企業在無形之中損失掉1.3元人民幣,這樣企業的利潤就會減少,如果企業要維持人民幣升值前的利潤,就必須提高產品的價格,但是中國的出口優勢就是價格優勢,如果提高價格,出口優勢就沒有了。 2.國內勞務輸出減少,影響外國投資。 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始自2005年7月的匯改,至2011年年初,累計升值已達23%以上。這對外派勞務來說,如果以美元計價的工資水平保持不變,按人民幣計算的收入則會減少。勞務人員收入降低,不願意再到國外工作,可供外派的勞務資源短缺,導致招工困難。 另外,中國外派勞務基本上是以中低技能人員為主,市場需求對這些勞務的供給價格反應敏感,一旦價格有所上升,需求就會轉向其他供應方,就會使中國外派勞務的成本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減弱,成本和收益都相對較低的勞務輸出競爭力將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改變中國對外勞務合作長期以來以低技能勞務輸出為主,依靠低價位取勝的狀況,會導致中國在勞務輸出方面損失慘重。 當然,人民幣的升值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外國投資。因為一旦人民幣升值,同樣的投資就會增加投資成本,在沒有利益保障的前提下,很少會有人會進行巨大的風險投資。 3.加大就業壓力。 特別是以出口為主的企業會因為人民幣升值而造成巨大損失。人民幣升值,首先就會導致中小企業生產成本的提高,使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大幅削弱,不利於出口增長。因為中國的中小出口企業主要以價格為競爭手段,出口價格彈性低,降價空間小,生產成本高,就會使出口型中小企業面臨非常大的困難。 其次,利潤空間進一步減少。經過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部分地區許多中小企業的毛利已壓縮至1%~3%,這時候,即使匯率有微小的波動,都會使它們的利益受到很大的損失。而且,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由於中國的中小企業剛剛進入金融危機後的轉型升級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企業的出口競爭力本來就比較弱,需要不斷地進行內部調整,如果此時再給這些企業帶來利潤上的沉重打擊,帶來更多的損失,那麼轉型升級的步伐就會變得更加沉重而緩慢,發展將會難上加難。 中小企業發展困難,就會導致生產成本增加,削弱的就是員工的收入和福利。因為價格的提升是很敏感的,中國大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都是在低成本、低價格、低層次上循環反復競爭,為了避免從國內國際市場上退出,在生產成本過高的情況下,沒有人敢貿然提價,只能削減員工的收入和福利。這樣就導致很多企業倒閉、停工、半停工,使大量工人失業,給社會造成極大的就業壓力。 目前,中國中小企業提供的就業人數為勞動力總數的75%,在社會新增就業機會中,中小企業約佔80%。中國的就業壓力本身就很大,而且中小企業又是就業的重要目標指向,如果大量中小企業倒閉,那麼中國的就業壓力就會更大。 4.外匯儲備縮水。 外匯儲備,是以外國貨幣表示的國民財富,是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和維持匯率穩定的重要工具,對維護一國經濟的運行穩定與安全發展至關重要。由於中國外匯儲備中的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因此人民幣的大幅升值就會導致美元的大幅貶值,那麼中國的外匯儲備就會隨著人民幣的升值不斷縮水,損失巨大。 另外,人民幣匯率的穩中有升將為投資者提供穩定的預期匯率,所以,一定會有「國際熱錢」資本潛入國內進行套利套匯活動,導致外匯儲備虛增,國內資產市場將面臨巨大的風險和隱患。 總而言之,就中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環境來看,人民幣升值將會直接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甚至會使某些良好的發展形勢出現逆轉趨勢。但是,如果人民幣升值是勢在必行,大勢所趨,那麼認清這些不利影響,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和避免這些問題,對於中國未來的發展會起到很大的指引作用。所以,即使是面臨再大的困難和壓力,中國也將迎難而上,通過不斷努力,終有一天會成為一大經濟強國。
⑽ 如何理解「穩健中性」貨幣政策
一是實現了貨幣政策由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非常態向常態的及時回歸,降低了貨幣信貸條件過度寬松引起的經濟金融風險的過度積累;二是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進一步增強,有力地支持了經濟增長運行在合理區間;三是積極探索貨幣政策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推動「三去一降一補」取得積極進展,產業結構、需求結構、收入結構等繼續優化,經濟新的動能正在積聚,傳統動能的改造升級也在加快。
總之,在當前形勢下再次強調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不是簡單地適應宏觀經濟周期變化,而是著眼於國際國內大局特別是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這一更為深刻持久的變化,著眼於配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政策主線,為其創造適宜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