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如何判斷使用
A.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區別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區別:
1、概念不同:貨幣政策是金融當局制定和執行的通過貨幣供應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標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手段。財政政策是為實現預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對財政收支關系運行調整的指導原則和措施。
2、採用工具不同:貨幣政策採用工具有公開市場操作、利率水平的調節、存款准備金率的調節、在經濟調控過程中,。。。往往將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組合搭配,運行「逆經濟周期」調控。財政政策採用工具有擴大或縮減財政支出、減稅或增稅等。
B.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聯系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作為政府需求管理的兩大政策,其運作就是通過增加或者減少貨幣供給來調節總需求。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關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內容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內容
財政政策是指通過政府支出和稅收來影響宏觀經濟的政府行為。在短期中,財政政策 主要影響物品和勞務的總需求,是刺激或減緩經濟發展的最直接的方式。政府經常通過不同的財政政策工具的操作來影響經濟的走向。政府預算支出的狀況、預算赤字與GDP的比值、稅種與稅率的變動等都是理財規劃師所需要密切關注的經濟指標。
貨幣政策是指政府通過控制貨幣供給量來影響宏觀經濟的行為。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影響利率來實現的。貨幣量的增加會使短期利率下降,並最終刺激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使總需求曲線發生位移。再貼現率是市場經濟國家的基準利率,其升降將直接影響各類市場利率的走向。同時法定準備率的調整以及公開市場業務操作都會影響貨幣供給量,進而影響利率水平。理財規劃師判斷各種金融工具利率走勢的基礎就在於根據貨幣政策的操作對基準利率和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做出預測。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之比較
1.什麼是財政政策
(1)財政政策的含義:國家通過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方向和數量的確定,及其對數量的增減變化的調整來調節社會總需求。
如預算、稅收、國債、補貼、財政收入和支出。
(2)分類: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財政政策
①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減少財政開支,抑制需求,擴大社會總供給。
②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財政支出,刺激需求、增加國債、擴大財政赤字。
③穩健的財政政策:松緊適度,著力協調,放眼長遠。具體說來,就是十六個字: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2006年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2.貨幣政策:(也叫金融政策)
(1)貨幣政策的含義:指政府通過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信貸量、利率等進行調節和控制而採取的政策措施。
如存款准備金率、利率、匯率、信貸、貨幣發行。
(2)分類: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緊縮性)、擴張性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
①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緊縮性政策):提高利率、增加儲蓄、提高存款准備緊率、減少貨幣供應量、控制貨幣信貸、抑制投資和消費。
②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減少存款儲蓄、降低存款准備緊率、增加貨幣供應量、刺激投資和消費。
③穩健的貨幣政策:介入擴張性政策和緊縮性政策中間的貨幣政策,主要是服從服務於改革開放發展大局,服從服務於中央宏觀調控大局。其特點是:合理控制貨幣信貸總量,既要支持經濟發展,又要防止通貨膨脹和防範通貨緊縮的風險;既要堅持控制投資需求膨脹,又要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既要對投資過熱的行業降溫,又要著力支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促進國民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
宏調原則:“穩定政策,適度微調,把握大局,著力協調,突出重點,統籌兼顧,關注民生,積極穩妥,留有餘地。”
分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搭配使用
為了實現經濟總量平衡的目標,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組合方式靈活多樣,在具體的操作中,准確的形勢判斷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能夠成功協調配合以維護經濟平穩增長的首要條件。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內容也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政策目標上的配合與平衡。經濟總量平衡的具體表現實際就是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物價總水平的相對穩定,當然還要顧及就業。就總量目標而言,財政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應該是一致的。但從短期看,當經濟面臨某種沖擊時,它對產出、通脹率和就業的作用方向並不是不一致的,此時,宏觀經濟政策在穩定產出、通脹率和就業上存在平衡問題。根據丁伯根法則,為了達到多個目標,就需要有多種政策手段。例如,就通脹與失業而言,菲利普斯曲線中的交替關系就表明貨幣政策難以同時兼顧,所以,即便在美國的貨幣政策決策中,也都存在所謂的鴿派與鷹派之爭。在這種情況下,恰當的財政政策配合,就可能會實現低失業、低通脹的經濟增長,促進全社會的福利最大化。總量平衡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國內儲蓄與意願投資的基本平衡,當兩者不平衡時,就會出現貿易順差或者逆差。大量的貿易順差或逆差會引起方方面面的問題。在此情況下,宏觀經濟政策就是要縮小儲蓄與意願投資之間的缺口,單憑貨幣政策恰恰是無能力力的,財政政策就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一方面引導國內消費的增長,另一方面引導生產者把資產配置到符合國內需求的產業和行業當中去。
其次是政策方向的配合。由於財政、貨幣政策具有不問的作用機制和特點,它們之間可能會產生三種效應:①合力效應,使兩者的配合可以獲得比單一政策調控更大的效果。例如,在經濟明顯過熱時,財政政策通過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貨幣政策通過減少貨幣量的供應、提高利率,兩者相互配合,可以取得較好的合力效應。②互補效應。由於它們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向和機制,可以取長補短。例如,貨幣政策越來越強調前瞻性,在有潛在的通脹壓力時就採取措施。但這有可能會對經濟增長造成損害。若在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同時,維持或適度擴大財政對公共設施、基礎性建設的投資,就可以增強經濟持續發展的能力,取得較好的政策效應。再比如,當面臨投資需求易膨脹,而消費需求卻不足時,在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遏制投資需求的同時,適度擴大轉移支付和社會保障支出,就能夠兼顧投資與消費。③矛盾效應。即財政、貨幣政策產生政策效果的抵消性。例如,當經濟出現 “滯脹”時,刺激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貨幣政策在抑制通貨膨脹時又會阻礙經濟增長。它們之間的配合就是要避免這種現象。可見,在宏觀調控中,必須構建一個有效的財政貨幣政策組合。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類型經過排列組合後,所形成的政策搭配模式的基本模式主要有9種(見表)。
第三,政策工具的配合。財政、貨幣政策都是通過一定的政策工具來實現的。財政政策可選擇的工具有:公共投資、稅收、財政補貼、轉移支付等。貨幣政策可供選擇的工具有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貸款和再貼現和公開市場操作等總量控制工具,以及窗口指導、房地產信用比率控制等選擇性政策工具。財政貨幣政策在其工具的選擇上也應相互搭配,不僅財政政策工具和貨幣政策工具要相互配合,而且財政、貨幣政策內部的各種工具之間也要相互配合。
第四,政策力度的配合。財政、貨幣政策的力度是指財政、貨幣政策對其調控對象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政策工具的作用力度是不同的。
在財政政策方面:(1)預算政策的“自動穩定器”功能對穩定經濟的力度較強,但對調節經濟總量來說,力度則較校如果採取補償性的財政政策,人為地通過預算政策來調節經濟的話,預算政策的力度就會較大,其力度的大小與財政盈餘或赤字占國民收入的比率成正比。(2)稅收是通過稅種的設置、稅率的調整、稅款的減免等來調節經濟的,它對總量的調節作用較強。(3)政府投資,如果是在超越預算平衡的基礎之上形成的赤字投資,其對經濟總量的調節力度很強,調節力度的大小和一個國家當期的財政赤字成正比例關系。(4)財政補貼和轉移支付制度對經濟總量有比較積極的影響。
在貨幣政策方面:(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變動對經濟總量的調控力度一般較強。准備金率的變動會直接影響商業銀行的准備金結構和貨幣乘數的變化,從而引起銀行信貸和貨幣總量成倍地變化,正因為如此,它向來就具有“巨斧”之稱。(2)再貼現和再貸款的政策力度由中央銀行對再貼現和再貸款的條件限制、中央銀行對再貼現和再貸款額度以及對再貼現和再貸款的利率調整所決定。 (3)公開市場業務的力度與法定存款准備金、再貼現和再貸款政策的力度相比,要小一些。它是微調的貨幣政策工具。
C. 如何正確使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主要包括信貸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縮信貸和提高利率是「緊」的貨幣政策,能夠抑制社會總需求,但制約投資和短期內發展,反之,是「松」的貨幣政策,能擴大社會總需求,對投資和短期內發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貨膨脹率的上升。財政政策包括國家稅收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增稅和減支是「緊」的財政政策,可以減少社會需求總量,但對投資不利。反之,是「松」的財政政策,有利於投資,但社會需求總量的擴大容易導致通貨膨脹。
雖然這兩項政策在宏觀經濟運行中都有較強的調節能力,但僅靠一項政策很難全面實現宏觀經濟的調控目標,沒有雙方的配合,單個政策的實施效果將會大大減弱,這就要求二者相互協調,密切配合,充分發揮綜合優勢。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有四種不同的搭配組合,政府究竟採用哪種取決於客觀的經濟環境,實際上主要取決於政府對客觀經濟情況的判斷。概括地說,「一松一緊」主要是解決結構問題;單獨使用「雙松」或「雙緊」主要為解決總量問題。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國家履行宏觀經濟管理職能的兩個最重要的調節手段,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中,由於根本利益一致和統一的總體經濟目標,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實施具有堅實的基礎,同時這兩大政策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為它們之間的協調配合奠定了牢固的基礎。但由於這兩大政策在我國也是各有其特殊作用,調節的側重面也不同,因此,這兩大政策又具有相對獨立性,二者既不能簡單地等同或混同,又不能各行其是,而應該相互協調,密切配合,以實現宏觀經濟管理的目標。
在我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兩大政策的協調配合要以實現社會總供求的基本平衡為共同目標。
第二,兩大政策的協調配合應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第三,兩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對獨立性。
第四,從實際出發進行兩大政策的搭配運用。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是實現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目標的客觀要求和必要條件。但兩大政策協調配合的效果,不僅取決於正確確定兩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體操作,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外部環境的協調配合。例如,需要有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貿政策、社會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協同;有良好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內社會政治環境;有合理的價格體系和企業(包括金融企業)的運行機制;還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D.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怎麼區分
貨幣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和信用量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的總稱。貨幣政策的實質是國家對貨幣的供應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而採取「緊」、「松」或「適度」等不同的政策趨向。
財政政策是國家制定的指導財政分配活動和處理各種財政分配關系的基本准則。它是客觀存在的財政分配關系在國家意志上的反映。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又是國家干預經濟,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的工具。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1-1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E.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區別!4個方面來解析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國家企穩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兩者之間有相連的關系,也有區別。下面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方面的知識點。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者的區別在於:
1、兩者的部門分工不同:財政政策是由國家政府部門根據國家經濟狀態來執行。貨幣政策是由國家中央銀行在實施。
2、兩者的途徑不同:財政政策是指國家對國民收入情況做改善,以此來促進國家經濟消費和收入。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貨幣的形成來發行,通過貨幣數量和管控在控制經濟的方向。
3、兩者的政策工具不一樣:財政政策一般是政府通過稅收的方式來運作,稅收,政府支出和轉移等方式,貨幣政策主要以貨幣的形式來運作,如存款備用金,再貼現率等方式。
4、兩者的目的性不一樣:貨幣政策是通過銀行來操作,中間可能傳達或者實施不到位的時候會出現差錯和偏差。財政政策是政府直接調控和管控。
以上幾點的分析,希望對投資者了解國家宏觀方面的知識做一點補充。也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做一個分享。
F. 怎麼樣區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一、區別x0dx0a1、兩者的含義不同。財政政策是指政府通過對財政收入和支出總量的調節來影響總需求,使之與總供給相適應的經濟政策。它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所謂積極的財政政策是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使財政政策在啟動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中發揮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貨幣政策是指一國中央銀行(貨幣當局)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對貨幣的供應量和信貸量進行調節和控制所採取的指導方針及其相應的政策措施。其特點是通過利息率的中介,間接對宏觀經濟放生作用。x0dx0a2、兩者採取的方式不同。凡有關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政策,如稅率、發行國庫券、國家規定按較高的保護價收購糧食、政府對公共工程或商品與勞務的投資的多少等都屬於財政政策。其中政府直接投資、采購、轉移支付、補貼屬於財政支出政策。差別稅率和稅收減免則屬於財政收入政策。而和銀行有關的一系列政策,如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外匯政策、銀行准備金率政策、央行貼現率政策和公開市場操作則屬於貨幣政策。x0dx0a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財政政策是由國家財政機關制定的,必須經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通過,而貨幣政策是由中央銀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直接制定的。x0dx0a二、聯系x0dx0a1、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經濟政策。二者主要是通過實施擴張性或收縮性政策,調整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保持經濟總量的平衡,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x0dx0a2、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具有一致性。兩者都要求達到貨幣幣值 的穩定,經濟穩定增長,勞動者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以推動社會主義市 場經濟的發展。x0dx0a3、.在一般條件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財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為特徵,有迅速啟動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但容易引起過度赤字、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因而,財政政策發揮的是經濟增長引擎作用,用以對付大的與拖長的經濟衰退,只能作短期調整,不能長期大量使用。貨幣政策則以微調為主,在啟動經濟增長方面明顯滯後,但在抑制經濟過熱、控制通貨膨脹方面具有長期成效。它通過貨幣供應量和信貸量進行調節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靈活的特點。由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是兩種長短不同的政策時效搭配,因而兩者可形成合力,對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發揮調控作用。x0dx0a4、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實現手段具有交叉性。財政 政策能否順利實施並取得效果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國債把本來分別由財政機關和中央銀行執行的相互獨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聯結起來,成為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最佳結合點x0dx0ax0dx0a比如國家在抗震救災中的資金投入、轉移支付、發行國債都屬於財政政策;利率、匯率等的變動屬於貨幣政策。
G.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適用條件分別是什麼
分別適用條件:財政政策可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 在經濟蕭條時期,應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社會總需求,加快經濟復甦 在經濟高峰時期,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以減少社會總需求,延緩經濟危機的到來。 貨幣政策又分為擴張性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 擴張性貨幣政策通過提高貨幣供應量增長率來刺激總需求。因此,當總需求低於經濟生產能力時,就會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 從緊的貨幣政策是通過降低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因此,當通貨膨脹嚴重時,就會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是指政府通過調整財政收支總額,影響總需求,使其適應總供給的經濟政策。它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
拓展資料
1. 貨幣政策,又稱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銀行(金融管理局)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調節和控制貨幣供應和信貸所採取的指導方針和相應的政策措施。其特點是通過利率這一中介來間接影響宏觀經濟。不同的類型。財政政策根據其對經濟運行的影響不同,一般分為擴張性(積極)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兩種。目前,我國實施的穩健財政政策是一種適度從緊、兼容並蓄的財政政策。從總量調整的角度看,貨幣政策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均衡型、擴張型和緊縮性貨幣政策。我國目前的穩健貨幣政策不同於上述三種類型,但會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時而擴大,時而收緊以不同的方式。一切與財政收支有關的政策,如稅率、發行國債、國家規定的較高保護價購買糧食、政府對公共工程或貨物服務的投資數額等,都是財政政策。
2. 其中,政府直接投資、采購、轉移支付、補貼等屬於財政支出政策。差別稅率和減稅屬於財政收入政策。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外匯政策、銀行存款准備金率政策、中央銀行貼現率政策、公開市場操作等一系列與銀行相關的政策都屬於貨幣政策。政策制定者則不同。財政政策由國家財政機關制定,須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貨幣政策由國務院領導下的中央銀行直接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調控的經濟政策。
3. 兩者主要是通過實施擴張性或緊縮性政策來調整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關系,保持經濟總量的平衡,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這兩方面都要求貨幣幣值穩定,經濟增長穩定,工人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以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在一般情況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相互作用的。
H.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搭配使用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運用也就是膨脹性、緊縮性和中性三種類型政策的不同組合。那麼,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搭配使用有哪些?我為您分享。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搭配使用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運用也就是膨脹性、緊縮性和中性三種類型政策的不同組合。現在我們從松緊搭配出發來分析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不同組合效應。
(一)松的財政政策和松的貨幣政策,即“雙松”政策
松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減少稅收和擴大政府支出規模來增加社會的總需求。松的貨幣政策是指通過降低法定準備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擴大信貸支出的規模,增加貨幣的供給。顯然,“雙松”政策的結果,必然使社會的總需求擴大。在社會總需求嚴重不足,生產能力和生產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利用這種政策配合,可以刺激經濟的增長,擴大就業,但卻會帶來通貨膨脹的風險。
(二)緊的財政政策與緊的貨幣政策,即“雙緊”政策
緊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增加稅收、削減政府支出規模等,來限制消費與投資,抑制社會的總需求;緊的貨幣政策是指通過提高法定準備率、提高利率來壓縮支出的規模,減少貨幣的供給。這種政策組合可以有效地制止需求膨脹與通貨膨脹,但可能會帶來經濟停滯的後果。
(三)緊的財政政策和松的貨幣政策
緊的財政政策可以抑制社會總需求,防止經濟過旺和制止通貨膨脹;松的貨幣政策在於保持經濟的適度增長。因此,這種政策組合的效應就是在控制通貨膨脹的同時,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但貨幣政策過松,也難以制止通貨膨脹。
(四)松的財政政策和緊的貨幣政策
松的財政政策在於刺激需求,對克服經濟蕭條較為有效;緊的貨幣政策可以避免過高的通貨膨脹率。因此,這種政策組合的效應是在保持經濟適度增長的同時盡可能地避免通貨膨脹。但長期運用這種政策組合,會積累起大量的財政赤字。
從以上幾種政策組合可以看到,所謂松與緊,實際上是財政與信貸在資金供應上的松與緊,也就是銀根的松與緊。凡是使銀根松動的措施,如減稅、增加財政支出、降低准備金宰與利息率、擴大信貸支出等,都屬於“松”的政策措施;凡是抽緊銀根的措施,如增稅、減少財政支出、提高准備金率與利息率、壓縮信貸支出等,都屬於“緊”的政策措施。至於到底採取哪一種松緊搭配政策,則取決於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及其所要達到的政策目標。一般說,如果社會總需求明顯小於總供給,就應採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擴大社會的總需求;而如果社會總需求明顯大於總供給,就應採取緊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會總需求的增長。
到這里,我們的分析主要還是把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調節效應放在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上,實際上,不管是松的政策措施還是緊的政策措施,在調節需求的同時也在調節供給。同樣的道理,在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的情況下,既可用緊的政策措施來抑制需求的增長,也可用松的政策措施來促進供給的增長。因此緊的政策措施和松的政策措施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補充的。如果從結構方面看,問題就更清楚。在總需求與總供給基本平衡的情況下,也會有一些部門的產品供大於求,另一些部門的產品供小於求;在總需求與總供給不平衡的情況下,同樣也會出現有的部門的產品供大於求,有的部門的產品供小於求。這樣單純地採取緊的或松的政策調節,都不可能使部門之間保持平衡。因此,還要從結構失衡的具體情況出發,採取或緊或松的政策措施加以調節。由此可見,當我們運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來實現宏觀經濟的調控目標時,不能只看到需求的一面,還要兼顧供給的一面。當然也要看到,採取緊的政策措施在壓縮需求方面可以迅速奏效,而採取松的政策措施在增加供給方面往往要經歷一個過程才能見效。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的理論依據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兩大經濟政策,是國家經濟政策體系中的兩大支柱,它們都能對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進行調節,都服務於共同的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即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這表明了兩種政策具有同一性。但它們又都是通過各自傳導機制及政策工具來調節供需平衡,進而影響經濟運行,發揮著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這又表明了兩種政策的差異性。如果強調同一種政策代替另一種政策,簡單強化一種政策而忽視另一種政策;或者是主張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各行其是,就會失去政策間的互補作用,難以發揮協調、制約的整體功能,甚至於出現碰撞與摩擦,彼此抵消力量,減弱宏觀調控的效應。我們應當改變計劃經濟的那種銀行過於依附於財政的狀況,但也不能把降低財政職能,削弱財政政策當成改革的要求,認為市場經濟體制下宏觀調控主要靠貨幣政策實現的看法是片面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貨幣資金運動是整個經濟活動的血液,財政調節涉及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因此,客觀的決定了只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密切配合,才能更好到實現宏觀調控的目標。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調節方式不同
貨幣政策的間接性較強,財政政策的直接性較強。
貨幣政策的傳導需要經過“貨幣供應量—市場利率—貨幣需求—政策目標”等環節,政策效應受到儲蓄動機、企業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的市場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傳導鏈條長,調節時滯長,調節方式間接,調節結果的不確定性較大。財政政策的許多作用手段都直接體現政府的調節意志,直接幫助政策目標的實現,如財政投資性支出可以直接調節投資規模和結構,消費性支出可以直接調節消費規模和結構等,政策意圖的傳遞環節少,調節時滯短,調節結果具有較強的確定性。
在我國財政與信貸是國家從宏觀上集中分配資金的兩條不同的渠道,兩者雖然都能對社會的總需求與總供給進行調節,但在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而且這種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看兩者的不同作用。
I.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搭配使用
財政政策往往和貨幣政策配合使用,才能取得理想的目標效果。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搭配使用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搭配使用
在實際的政策制定中,財政政策往往和貨幣政策配合使用,才能取得理想的目標效果。
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會引起利率的上升,為減少由於利率上升所引起的擠出效應,可以同時配合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使利率保持在固定的水平上,這樣,收入水平就會取得較大幅度的增長。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主要有四種混合,第一種是膨脹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混合,第二種是緊縮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混合,第三種是緊縮性財政政策和膨脹性貨幣政策混合,最後一種則是以及膨脹性財政政策和膨脹性貨幣政策混合。這些混合的政策效應,有的是事先可預計的,有的則必須根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何者更強有力而定,因而是不確定的。比如,第一種混合一定會使利率上升,但產出是不能確定的。第二種混合一定會使產出減少,但不能確定利率。第三種混合能夠確定的是利率一定會下降,但產出不能確定。最後一種混合,可以肯定的是,產出一定增加,但利率不確定。
政府和中央銀行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不同目標,選擇不同的政策組合。例如,當經濟蕭條但又不太嚴重時,可採用第一種組合,用膨脹性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又用緊縮性貨幣政策控制通貨膨脹;當經濟發生嚴重通貨膨脹時,可採用第二種組合,用緊縮貨幣來提高利率,降低總需求水平,又緊縮財政,以防止利率過分提高;當經濟中出現通貨膨脹又不太嚴重時,可用第三種組合,用緊縮財政壓縮總需求,又用膨脹貨幣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財政過度緊縮而引起衰退;當經濟嚴重蕭條時,可用第四種組合,用膨脹財政增加總需求,用擴張貨幣降低利率以克服“擠出效應”。
為了實現經濟總量平衡的目標,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組合方式靈活多樣,在具體的操作中,准確的形勢判斷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能夠成功協調配合以維護經濟平穩增長的首要條件。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內容也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政策目標上的配合與平衡。經濟總量平衡的具體表現實際就是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物價總水平的相對穩定,當然還要顧及就業。就總量目標而言,財政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應該是一致的。但從短期看,當經濟面臨某種沖擊時,它對產出、通脹率和就業的作用方向並不是不一致的,此時,宏觀經濟政策在穩定產出、通脹率和就業上存在平衡問題。根據丁伯根法則,為了達到多個目標,就需要有多種政策手段。例如,就通脹與失業而言,菲利普斯曲線中的交替關系就表明貨幣政策難以同時兼顧,所以,即便在美國的貨幣政策決策中,也都存在所謂的鴿派與鷹派之爭。在這種情況下,恰當的財政政策配合,就可能會實現低失業、低通脹的經濟增長,促進全社會的福利最大化。總量平衡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國內儲蓄與意願投資的基本平衡,當兩者不平衡時,就會出現貿易順差或者逆差。大量的貿易順差或逆差會引起方方面面的問題。在此情況下,宏觀經濟政策就是要縮小儲蓄與意願投資之間的缺口,單憑貨幣政策恰恰是無能力力的,財政政策就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一方面引導國內消費的增長,另一方面引導生產者把資產配置到符合國內需求的產業和行業當中去。
其次是政策方向的配合。由於財政、貨幣政策具有不問的作用機制和特點,它們之間可能會產生三種效應:①合力效應,使兩者的配合可以獲得比單一政策調控更大的效果。例如,在經濟明顯過熱時,財政政策通過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貨幣政策通過減少貨幣量的供應、提高利率,兩者相互配合,可以取得較好的合力效應。②互補效應。由於它們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向和機制,可以取長補短。例如,貨幣政策越來越強調前瞻性,在有潛在的通脹壓力時就採取措施。但這有可能會對經濟增長造成損害。若在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同時,維持或適度擴大財政對公共設施、基礎性建設的投資,就可以增強經濟持續發展的能力,取得較好的政策效應。再比如,當面臨投資需求易膨脹,而消費需求卻不足時,在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遏制投資需求的同時,適度擴大轉移支付和社會保障支出,就能夠兼顧投資與消費。③矛盾效應。即財政、貨幣政策產生政策效果的抵消性。例如,當經濟出現 “滯脹”時,刺激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貨幣政策在抑制通貨膨脹時又會阻礙經濟增長。它們之間的配合就是要避免這種現象。可見,在宏觀調控中,必須構建一個有效的財政貨幣政策組合。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類型經過排列組合後,所形成的政策搭配模式的基本模式主要有9種(見表)。
第三,政策工具的配合。財政、貨幣政策都是通過一定的政策工具來實現的。財政政策可選擇的工具有:公共投資、稅收、財政補貼、轉移支付等。貨幣政策可供選擇的工具有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貸款和再貼現和公開市場操作等總量控制工具,以及窗口指導、房地產信用比率控制等選擇性政策工具。財政貨幣政策在其工具的選擇上也應相互搭配,不僅財政政策工具和貨幣政策工具要相互配合,而且財政、貨幣政策內部的各種工具之間也要相互配合。
第四,政策力度的配合。財政、貨幣政策的力度是指財政、貨幣政策對其調控對象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政策工具的作用力度是不同的。在財政政策方面:(1)預算政策的“自動穩定器”功能對穩定經濟的力度較強,但對調節經濟總量來說,力度則較校如果採取補償性的財政政策,人為地通過預算政策來調節經濟的話,預算政策的力度就會較大,其力度的大小與財政盈餘或赤字占國民收入的比率成正比。(2)稅收是通過稅種的設置、稅率的調整、稅款的減免等來調節經濟的,它對總量的調節作用較強。(3)政府投資,如果是在超越預算平衡的基礎之上形成的赤字投資,其對經濟總量的調節力度很強,調節力度的大小和一個國家當期的財政赤字成正比例關系。(4)財政補貼和轉移支付制度對經濟總量有比較積極的影響。
在貨幣政策方面:(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變動對經濟總量的調控力度一般較強。准備金率的變動會直接影響商業銀行的准備金結構和貨幣乘數的變化,從而引起銀行信貸和貨幣總量成倍地變化,正因為如此,它向來就具有“巨斧”之稱。(2)再貼現和再貸款的政策力度由中央銀行對再貼現和再貸款的條件限制、中央銀行對再貼現和再貸款額度以及對再貼現和再貸款的利率調整所決定。 (3)公開市場業務的力度與法定存款准備金、再貼現和再貸款政策的力度相比,要小一些。它是微調的貨幣政策工具。
第五,政策時間的配合。財政貨幣政策的時間配合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政策選擇的時機,即政策的選擇時點問題;二是政策的持續期,它指的是財政、貨幣政策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一方面,如果時點選擇不當,要麼就會過早地改變了經濟運行方向,出現不良的後果;要麼就會錯失良機,加大以後政策調控的難度。另一方面,持續期過短達不到調控目標,持續期過長又會產生 “矯枉過正”,從而可能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解決財政貨幣政策的時間問題的難點在於政策時滯的確定和政策持續時間的把握。二者的配合在時間問題上應注意對宏觀經濟運行態勢的考察,在准確判斷宏觀經濟運行態勢的基礎上,科學選擇財政、貨幣政策的組合,同時需要對財政、貨幣政策工具時滯的長短進行仔細研究,根據需要選擇時滯長短相匹配的政策工具組合。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實踐往往要配合使用
所謂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配合指政府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按某種形式搭配組合起調節總需求終實現宏觀經濟內外平衡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使用般四種模式:
1、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即雙松政策
松財政政策松貨幣政策能更力刺激經濟面通減少稅收或擴支規模等松財政政策增加社總需求增加民收入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面通降低定準備金率、降低再貼現率、買進政府債券等松貨幣政策增加商業銀行儲備金擴信貸規模增加貨幣供給抑制利率升消除或減少松財政政策擠效應使總需求增加其結利率變條件刺激經濟並通投資乘數作用使民收入業機增加消除經濟衰退失業比單獨運用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更緩衰退、刺激經濟作用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搭配所適用經濟初始狀態:(1)存比較高失業率;(2)部企業工足設備閑置;(3)量資源待發;(4)市場疲軟、沒通脹現象;(5)際收支盈餘狀態種搭配模式面刺激進口產品需求減少際收支盈餘另面推產降低失業率促進作用種模式能夠短間內提高社總需求見效迅速運用應謹慎掌握尺度造通貨膨脹危險
2、緊縮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即雙緊政策
經濟度繁榮通貨膨脹嚴重緊財政政策緊貨幣政策配合使用說通增加稅收減少政府支規模等緊財政政策壓縮總需求需求面抑制通貨膨脹利用提高定存款准備金率等緊貨幣政策減少商業銀行准備金使利率提高投資降貨幣供給量減少利於抑制通貨膨脹同由於緊財政政策抑制總需求同使利率降通緊貨幣政策使利率升使利率降起刺激總需求作用其結利率變情況抑制經濟度繁榮使總需求總產降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搭配初始狀態:(1)、經濟處於高通貨膨脹;(2)、存高失業率;(3)、際收支現巨額赤字削減總需求面利於抑制通貨膨脹、保證貨幣物價穩定另面助於改善際收支狀況減少際收支赤字模式運用往往造經濟停滯
3、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
種政策組合結利率升總產變化確定具體說種模式刺激總需求同能抑制通貨膨脹松財政政策通減稅、增加支助於克服總需求足經濟蕭條緊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給量進抑制由於松財政政策引起通貨膨脹壓力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搭配適宜條件:(1)、經濟停滯前甚至衰退;(2)、社總需求足;(3)、物價穩定沒通貨膨脹跡象;(4、)失業率高;(5)、際收支赤字種條件用松財政政策拉內需付經濟衰退用緊貨幣政策減少際收支赤字調節際收支平衡助於促進宏觀經濟內外均衡
4、緊縮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
同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相反種政策組合結利率降總產變化確定面通增加稅收控制支規模壓縮社總需求抑制通貨膨脹;另面採取松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應保持經濟適度增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搭配適宜條件:(1)、經濟熱;(2)、物價漲、通貨膨脹;(3)、社失業率低;(4)、際收支現順差狀態採取緊縮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配合適宜前者用付通貨膨脹者用減少際收支盈餘(通刺激進口低利率刺激資本流)助於促進宏觀經濟內外均衡
J. 什麼時候用貨幣政策,什麼時候用財政政策,他們各自的特點又是什麼
一.區別:
(1)含義不同。財政政策是指政府通過對財政收入和支出總量的調節來影響總需求,使之與總供給相適應的經濟政策。它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貨幣政策是指一國中央銀行(貨幣當局)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量進行調節和控制所採取的指導方針及其相應的政策措施。其特點是通過利息率的中介,間接對宏觀經濟發生作用。
(2)內容不同。凡是有關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政策,如稅收的變動,發行國庫券,國家規定按較高的保護價收購糧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與勞務的投資的多少等都屬於財政政策,而和銀行有關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調整則屬於貨幣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財政政策是由國家制定的,必須經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通過。而貨幣政策是由中央銀行直接制定的。
二 聯系:
(1)二者都是經濟政策,都屬於宏觀調空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條件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於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對經濟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點,在貨幣政策收效不明顯的嚴重蕭條局面下,財政政策則顯得比較有力,如擴大財政赤字,支持大規模的公共工程建設,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業人員,又可以帶動相關部門的發展;在抑制經濟過熱方面則相反,因改變稅法或採用增稅等財政政策都需要時間,這就使財政政策不可能具備貨幣政策所具有的靈活性和及時性。
拓展資料:貨幣政策的主要措施
第一,控制貨幣發行。這項措施的作用是,鈔票可以整齊劃一,防止幣制混亂;中央銀行可以掌握資金來源,作為控制商業銀行信貸活動的基礎;中央銀行可以利用貨幣發行權調節和控制貨幣供應量。
第二,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為了防止政府濫用貸款助長通貨膨脹,資本主義國家一般都規定以短期貸款為限,當稅款或債款收足時就要還清。
第三,推行公開市場業務。中央銀行通過它的公開市場業務,起到調節貨幣供應量,擴大或緊縮銀行信貸,進而起到調節經濟的作用。
第四,改變存款准備金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准備金率,據以控制商業銀行貸款、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
第五,調整再貼現率。再貼現率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貼現行為。調整再貼現率,可以控制和調節信貸規模,影響貨幣供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