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是什麼
Ⅰ 貨幣政策的工具有哪些
貨幣政策工具——又稱貨幣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中介指標進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採用的政策手段。貨幣政策工具很多,凡是能夠影響市場貨幣供應的政策都可以說是貨幣政策工具,如信用控制等,國家中央銀行多年來採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這三大傳統的政策工具有時也稱為「三大法寶」,主要用於調節貨幣總量。
⑴
法定存款准備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規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繳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的比率。效果:
①
即使准備率調整的幅度很小,也會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巨大波動;
②
其他貨幣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備金為基礎;
③
即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由於種種原因持有超額准備金,法定存款准備金的調整也會產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備金維持不變,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業銀行體系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備率調整的效果比較強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傾向;
②
存款准備金對各種類別的金融機構和不同種類的存款的影響不一致,因而貨幣政策的效果可能因這些復雜情況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貼現政策: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持有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時所做的政策規定。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時再貼現率的確定與調整;二是規定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的資格。效果:
①
再貼現率的調整可以改變貨幣供給總量;
②
對再貼現資格條件的規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並能夠改變資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動權並非只在中央銀行,甚至市場的變化可能違背其政策意願;
②
再貼現率的調節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貼現率易於調整,但隨時調整引起市場利率的經常波動,使商業銀行無所適從。
⑶
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此來調節市場貨幣量的政策行為。效果:①主動性強,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動進行操作;
②靈活性高,買賣數量、方向可以靈活控制;③調控效果和緩,震動性小;④影響范圍廣。局限性:①中央銀行必須具有強大的、足以干預和控制整個金融市場的金融實力;②要有一個發達、完善的金融市場,且市場必須是全國性的,市場上證券種類齊全並達到一定規模;③必須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Ⅱ 貨幣政策三大工具
貨幣政策三大工具: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貼現政策、公開市場業務。
三大工具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存款准備金制度
指銀行中部金融機構為確保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而准備的存款。銀行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准備金率是存款准備金率。
2.再貼現政策
再分配是指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通過貼現獲得的未到期票據轉移到銀行中部。對銀行,中部來說,再貼現是指購買商業銀行,持有的票據,流出真實貨幣並擴大貨幣供應。
對商業銀行,而言,再貼現就是賣出貼現票據,解決資金的暫時短缺整個再貼現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與銀行中部之間的票據買賣和資金的轉讓過程
3.公開市場業務
公開市場業務是指銀行中部通過買入或賣出吸收基礎貨幣的有價值的證券,貨幣來調整貨幣供應的活動。與一般金融機構買賣證券不同,銀行中央政府買賣證券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調節貨幣供應。
(2)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貨幣政策三大工具的特點
1.再貼現業務的主要優勢是有利於銀行中央發揮最後貸款人的作用,並能調節貨幣供應量的總量和結構。
2.公開市場操作有以下優勢:第一,央行可以及時操作,買賣任何規模的有價值的證券,將銀行體系的儲備貨幣和基礎貨幣准確控制在合理水平。第二,公開市場操作沒有「通知效應」,不會造成誤解和混亂。第三,銀行中部進行公開市場操作,不決定收益率或其他證券,的利率,因此不會直接影響銀行的收益。
3.存款准備金政策的缺點是:一是效果太大;其次,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商業銀行超額存款准備金的影響。
二、貨幣政策三大工具的作用
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央行強制商業銀行留下的存款不能貸出。提高或降低法定準備金率將減少或增加銀行,的可貸資金,從而減少或增加經濟中的貨幣量。
再貼現率:商業銀行從央行借款的成本如果再貼現率提高,商業銀行的借款成本將增加,因此他們將增加准備金以應對客戶提款等緊急事件,從而盡可能避免從央行借款。增加儲備意味著資金的可貸性降低,經濟中的資金減少。所以提高再貼現利率會減少經濟中的貨幣量。
公開市場操作:第一,央行出售手中的債券,以收回更多的經濟資金;第二,央行印刷貨幣在市場上購買債券,增加了經濟中的貨幣量。
Ⅲ 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哪幾項
貨幣政策工具可分為一般性政策工具、選擇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補充性政策工具三類。
(1)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
所謂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是指對貨幣供給總量或信用總量進行調節,且經常使用,具有傳統性質的貨幣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三個,也稱貨幣政策的「三大法寶」。
①法定存款准備金政策:
法定存款准備金政策是指由中央銀行強制要求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按規定的比率上繳存款准備金,中央銀行通過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比率達到收縮或擴張信用的目標。法定存款准備金政策是中央銀行控制銀行體系總體信用創造能力和調整貨幣供給量的工具。
②再貼現政策:
再貼現政策,是指央行通過正確制定和調整再貼現率來影響市場利率和投資成本,從而調節貨幣供給量的一種貨幣政策工具。再貼現作為貨幣政策的重要工具,它具有雙重效力,它既能起到引導信貸注入特定領域以增加流動性總量的作用,又能對社會信用結構、利率水平、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等方面發揮調節作用。
③公開市場業務
公開市場業務則是指中央銀行利用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統投入或撤走准備金,用來調節信用規模、貨幣供給量和利率以實現其金融控制和調節的活動。
(2)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
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針對某些特殊的經濟領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貸而採用的信用調節工具。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消費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銀行對不動產以外的各種耐用消費品的銷售融資予以控制,如規定分期購買耐用消費品首期付款的最低限額等。
②證券市場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銀行對有關有價證券交易的各種貸款進行限制,目的在於限制用借款購買有價證券的比重。
③不動產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房地產方面放款的限制,主要目的是為了抑制房地產投機。
④優惠利率,是指中央銀行對按國家產業政策要求重點發展的經濟部門或產業,規定較低貼現利率或放款利率的一種管理措施,如基礎產業、高科技產業等。
(3)其他貨幣政策工具
①直接信用工具,是指中央銀行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用活動進行直接控制,如規定利率最高限額、信用配額、流動性比率和直接干預等。
②間接信用指導,是指中央銀行通過道義勸告、窗口指導和金融檢查等辦法對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信用變動方向和重點實施間接指導。
Ⅳ 簡述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工具和選擇性工具。
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和再貼現;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貸款規模控制、特種存款、對金融企業窗口指導等。
根據貨幣政策工具的調節職能和效果來劃分,貨幣政策工具可分為以下四類:
一、常規工具
指中央銀行所採用的、對整個金融系統的貨幣信用擴張與緊縮產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響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二、選擇工具
是指中央銀行針對某些特殊的信貸或某些特殊的經濟領域而採用的工具。
三、補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規性、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外,中央銀行有時還運用一些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對信用進行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
四、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國央行網站新增「常備借貸便利(SLF)」欄目,標志著這一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4)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是什麼擴展閱讀
工具作用:
1、公開業務
運用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券等作為交易品種,主要包括回購交易、現券交易和發行中央銀行票據,調劑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需求。
2、存款准備金
通過調整存款准備金率,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供應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
3、銀行貸款
運用再貸款政策、再貼現政策調劑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需求,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供應能力。
Ⅳ 貨幣政策工具是
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手段。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三條規定,中國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為「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的增長」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工具和選擇性工具。
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和再貼現;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 貸款 規模控制、特種存款、對金融企業窗口指導等。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多屬於間接調控工具,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多屬於直接調控工具。
Ⅵ 經濟學中,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內容是什麼並分別作名詞解釋。
貨幣政策三大工具:存款准備率、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操作。
1、存款准備率:是中央銀行規定各金融機構的存款准備金額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央行對存款准備率的調控其實是一種宏觀經濟政策,上調存款准備率時,各商業銀行的貸款能力就會下降,市場流通的貨幣量減少,這就是緊縮的貨幣政策。
2、貼現率:是指商業銀行辦理票據貼現業務時,按照一定的利率計算利息,這種利率就是貼現率。一般情況是貼現率小於市場利率。
3、公開市場操作:是央行通過買賣有價證券和外匯交易來調節貨幣市場的一種貨幣政策。這種政策有很高的靈活性和有效性,但是要想完全發揮其有效性還在不斷的探索中。
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市場利率,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來影響民間的資本投資,影響總需求來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調節總需求的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為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和貼現政策。
(6)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是什麼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一般有四個,但要同時實現,則是非常困難的事。在具體實施中,以某項貨幣政策工具來實現某一貨幣政策目標,經常會干擾其他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因此,除了研究貨幣政策目標的一致性以外,還必須研究貨幣政策目標之間的矛盾性及其緩解矛盾的措施。
隨著經濟的增長,價格應趨於下降,或趨於穩定。因為,經濟的增長主要取決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新生產要素的投入,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前提下,生產的增長,一方面意味著產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則意味著單位產品生產成本的降低。所以,穩定物價目標與經濟增長目標並不矛盾。
在開放經濟中,貨幣政策的效果還要因為資金在國際上流動而受到影響,例如,一國實行緊的貨幣政策時,利率上升,國外資金會流入,若利率浮動,本幣會升值,出口會受到抑制,進口會受刺激,從而使本國總需求比在封閉經濟情況下有更大的下降。
貨幣政策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遠不止這些,但僅從這些方面來看,貨幣政策作為平抑經濟波動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
Ⅶ 什麼是貨幣政策,貨幣政策主要工具有哪些
狹義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和平衡國際收支)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給和利率,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合。
廣義貨幣政策:指政府、中央銀行和其他有關部門所有有關貨幣方面的規定和採取的影響金融變數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體制改革,也就是規則的改變等)
兩者的不同主要在於後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關部門,他們往往影響金融體制中的外生變數,改變游戲規則,如硬性限制信貸規模,信貸方向,開放和開發金融市場。前者則是中央銀行在穩定的體制中利用貼現率,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達到改變利率和貨幣供給量的目標。目前中國實行的是:雙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
一、貨幣政策是通過政府對國家的貨幣、信貸及銀行體制的管理來實施的。貨幣政策的性質(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以及貨幣、產出和通貨膨脹三者之間聯系的方式)是宏觀經濟學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爭議的領域之一。一國政府擁有多種政策工具可用來實現其宏觀經濟目標。其中主要包括:
1. 由政府支出和稅收所組成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過影響國民儲蓄以及對工作和儲蓄的激勵,從而影響長期經濟增長。
2. 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執行,它影響貨幣供給。
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的和緊縮性的兩種。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利息率會降低。因此,當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很低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最合適。
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息率也隨之提高。因此,在通貨膨脹較嚴重時,採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較合適。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具體表現形式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現金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一直是中央銀行關注和調節的重要目標。
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採取的政策手段。
貨幣政策是涉及經濟全局的宏觀政策,與財政政策、投資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資政策等關系十分密切,必須實施綜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幣值穩定。
運用貨幣政策所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個方面:
第一、控制貨幣發行。
第二、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
第三、推行公開市場業務。
第四、改變存款准備金率。。
第五、調整再貼現率。
第六、選擇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Ⅷ 貨幣政策三大工具
1.存款准備金
存款准備金是指限制金融機構信貸擴張和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准備的資金。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是金融機構按規定向中央銀行繳納的存款准備金占其存款的總額的比率。
2.公開市場業務
公開市場,是指各種有價證券自由成交,自由議價,其交易量和價格都必須公開顯示的市場。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利用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的辦法來調節信用規模、貸幣供應量和利率以實現其金融控制和調節的活動,是貨幣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
3.再貼現
貼現,是票據持票人在票據到期之前,為獲取現款而向銀行貼付一定利息的票據轉讓。再貼現,是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作的票據轉讓。
拓展資料:
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手段。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三條規定,中國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為「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的增長。」 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工具和選擇性工具。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和再貼現;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貸款規模控制、特種存款、對金融企業窗口指導等。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多屬於間接調控工具,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多屬於直接調控工具。
在過去較長時期內,中國貨幣政策以直接調控為主,即採取信貸規模、現金計劃等工具。1998年以後,取消了貸款規模控制,主要採取間接貨幣政策工具調控貨幣供應總量。現階段,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再貸款與再貼現、常備借貸便利、利率政策、匯率政策、道義勸告和窗口指導等。
貨幣政策概述
為實現其最終目標有一個傳導機制,並有一個時間過程,一般是: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操作目標——中介目標——最終目標。也就是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的運作,影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活動,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最終影響國民經濟宏觀經濟指標。
中國貨幣政策的操作指標主要監控基礎貨幣、銀行的超額儲備率和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回購利率;中介指標主要監測貨幣供應量和以商業銀行貸款總量、貨幣市場交易量為代表的信用總量。
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再貸款與再貼現、利率政策、匯率政策、窗口指導、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中期借貸便利(MLF)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網站新增「常備借貸便利(SLF)」欄目,並正式發布常備借貸便利開展情況,標志著這一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