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貝殼是什麼貨幣
⑴ 古代貝殼錢幣
貝幣是主要的原始貨幣。
中國在殷商時期也以齒貝為貨幣,以若干貝為一「朋」。後來仿製品有珧貝,蚌制貝,骨貝,石貝,陶貝,銅貝等。銅貝是向金屬貨幣過渡的形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統一幣制,廢貝、刀、布等幣。
雲南長期用貝作貨幣。《新唐書·南蠻上·南詔上》稱:「以繒帛及貝市易。貝之大若指,十六枚為一覓。」南詔初期,「本土不用錢」。以海貝充當貨幣,稱為「巴子」。南詔後期,貝幣已普遍流通。20世紀70年代末,維修崇聖寺三塔時,在千尋塔內發現了貝幣。
其中,較大的貝長約2.4厘米、高約1.2厘米,稍小的長約2厘米,高約1厘米,最小的長約1.7厘米、高約0.9厘米。這些貝均面部紫色,背部微隆,尾部有明顯的結節。
(1)先秦貝殼是什麼貨幣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海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在夏代紀年范圍內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和商周墓葬中,屢有發現,《鹽鐵論·錯幣》中並有「夏後以玄貝」的記載。
海貝是產自南方暖海的遠方外來交換品,是美麗珍貴的裝飾品。它開始起貨幣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國進入階級社會、國家產生的時候。商和西周時已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在商代晚期和西周,還出現無文字的銅仿貝。至東周發展成為有銘文的銅貝蟻鼻錢,形成正式金屬鑄幣,主要流通於南方楚國地區。
⑵ 先秦貝殼幣.到底是個啥
中國的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先秦時期的貨幣,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秦統一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環錢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代,白銀成了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編輯本段]【商代錢幣】在中國的商代,已經開始以貝殼作為貨幣使用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天然的貝殼作為貨幣漸漸供不應求了,於是出現人工貝幣,如石貝幣、骨貝幣、蚌貝幣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現了用銅質的金屬貝幣。 [編輯本段]【先秦錢幣】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貝幣則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各地區因社會條件和文化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貨幣。主要有:楚國地區的蟻鼻錢、黃河流域的布幣、齊燕地區的刀幣和三晉兩周地區的環錢。 [編輯本段]【秦漢錢幣】秦半兩銅錢秦滅六國後,廢除各國的布幣、刀幣等舊幣,將方孔半兩錢作為法定貨幣,中國古貨幣的形態從此固定下來了,一直沿用到清末。漢承秦制,並允許民間自鑄。西漢的銅錢仍然是用其重量來命名的,但重量與名稱漸漸地不符了。西漢的銅錢主要有三種:半兩、三銖、五銖。西漢末年,王莽攝政和新朝統治時期,托古改制,十餘年間就進行了四次大的幣制改革,王莽錢名目等級繁雜,其幣制改革以失敗告終。東漢所鑄的錢,都是五銖錢。 [編輯本段]【三國魏晉南北朝錢幣】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動亂,金屬貨幣的流通范圍減小,且形制多樣,幣值不一,出現了重物輕幣的現象。三國時期的曹魏實行的實物貨幣政策,魏明帝時恢復鑄行五銖錢,形制與東漢時期五銖相似。蜀漢和東吳多實行大錢。屬幣主要有:直百五銖、直百等。吳幣主要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等。西晉成立後主要沿用漢魏舊錢,兼用谷帛等實物;東晉成立之初則沿用用吳國舊錢,後來出現了五銖小錢,相傳是吳興沈充所鑄,所以又稱:「沈郎五銖」。十六國期間的成漢李壽鑄行了中國最早的年號錢「漢興」錢;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十分動盪,幣值混亂,私鑄現象嚴重。北朝從北魏開始,錢文逐漸擺脫紀重局限,逐步向年號錢制過渡。 [編輯本段]【隋唐五代十國錢幣】隋朝的建立,使中國混亂的貨幣趨向於統一,隋文帝開皇三年鑄行了一種合乎標準的五銖錢,並禁止舊錢的流通。開元通寶唐武德四年鑄行的年號錢——開元通寶,以前的紀值紀重錢幣一去不復返,代之的是寶文幣制(主要是通寶、元寶和重寶)。開元通寶是唐朝三百年的主要鑄幣,另外還鑄有乾封重寶、乾元重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咸通玄寶及史思明所鑄順天元寶、得壹元寶等。五代十國政治分裂割據,改朝換代像走馬燈一樣,各國以鑄惡錢來增強自身實力,以達到削弱他國力量的目的,故錢幣甚多,但質量不高。 [編輯本段]【宋遼金西夏錢幣】中國宋代是鑄幣業比較發達的時期,從數量和質量上都超過了前代,是繼王莽錢之後的又一個高峰。宋朝貨幣以銅錢為主,南宋以鐵錢為主。北宋以後的年號錢才真正開始盛行,幾乎每改年號就鑄新錢,錢文有多種書體。同時,白銀的流通亦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在北宋年間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其後陸續出現有別的紙幣:會子和關子,且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此外,對子錢、記監錢、記爐錢、記年錢亦應運而生。宋徽宗趙佶瘦金體御書錢堪稱一絕。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國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區的貨幣,後來自鑄幣,以漢文作為為錢文,所鑄的錢幣多為不精。西夏曾鑄行過兩種文字貨幣,一種是西夏文,叫「屋馱錢」;一種是漢文錢,形制大小與宋錢相似。西夏的錢幣鑄制精整,文字秀麗。金國由女真族所建,曾統治過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其所鑄 錢幣種類繁多,除用銅錢外,亦用紙幣,均以漢文為幣文。金國的錢幣受南宋的影響較大。 [編輯本段]【元明清錢幣】在元代,紙幣在流通中成了主要的貨幣,銅錢的地位減弱,與此同時白銀的流通量佔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統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鑄行一些小型的供養錢、廟宇錢供寺觀供佛之用。明代大力推行紙幣——鈔,明初只用鈔不用錢,後來改為錢鈔兼用,但明代只發行了一種紙幣——大明寶鈔。白銀在明代成為了法定的流通貨幣,大我交易多用銀,小交易用鈔或錢。明代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清朝主要以白銀為主,小額交易往往用錢。清初鑄錢沿襲兩千多年前的傳統,採用模具制錢,後期則仿效國外,用機器制錢。清末,太平天國攻進南京後,亦鑄銅錢,其錢幣受宗教影響較大,稱為「聖寶」
⑶ 古代為何把貝殼當錢用
貝是生長於熱帶亞熱帶淺海的貝類,由於它小巧玲瓏、色彩鮮艷、堅固耐用,具有大小適中、攜帶方便、易於計數等特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商品社會的形成,天然貝就逐漸充當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
上古皇帝時期沒有貨幣。遠古時候,人類生活主要是進水者漁,近山者獵,穴居野處,茹毛飲血,從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方知熟食,此階段為漁獵時代。至伏羲氏書八卦造書契,神農氏教民種五穀,養五畜的農耕時代,就設立了市場,日中為市,交易而退,以物易物,各得其所。
夏朝開始貨幣就已經出現了,不過那個時候的貨幣是以貝幣為主,夏之前的堯舜時期,天然貝已由裝飾品變成了固定的錢幣,與珠、玉、刀、布、庫、庤、銅幣並行使用。
此後,一直發展到青銅時代,貨幣就一直以青銅為材料,這時期出現的錢幣大都是青銅鑄造的。進入夏朝的青銅時期,貨幣作為交換、保存、計算財富而隨之產生,至今貨幣問世已有5000年的歷史。
(3)先秦貝殼是什麼貨幣擴展閱讀:
人類的歷史和貨幣的歷史比較相似,都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物換物。也就是實物貨幣階段。這一階段的人類大部分是處於原始社會,因為沒有統一的文化,統一的度量衡,但是卻擁有同樣的生理需求。所以部落和部落之間大概就是以物換物,用我的石器換取你的獵物。慢慢就出現了等價商品,比如貝殼,布帛,衣物,牲畜等等。
第二階段:金銀條塊階段。隨著部落的壯大,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人類之間的交流逐漸變多。他們發現以物換物已經滿足不了日常所需了。因為糧食,牲畜,貝殼等存在著天然的缺陷,要麼就是數量過多,要麼就是不易保存。
人類開始尋找稀有物品作為等價交換物,金子和銀子就是在這個時候確定了自己的歷史地位。這一階段,人類脫離了原始社會,開始逐步形成大型部落,甚至出現了國家的雛形。
第三階段:鑄幣階段。這一階段的人類文明已經得到了大力發展,並且進入了封建社會階段。帝國把持著錢幣的製造,也把持著經濟的命脈。人們發現金條銀條不好度量,於是帝國鑄造了統一的貨幣,使得交易起來更加公平。人類的文明得以告訴發展。
第四階段:紙幣階段。我國很早就出現了紙幣,不過基本上紙幣流通不開,因為古代沒有防偽技術,所以真正的紙幣出現是在蒸汽革命之後,人類進入了工業階段,徹底從繁重的勞動力之中解脫了出來,從此科技日新月異,從此人類社會進入高度文明的狀態。封建統治和帝制到達末期,最後消失。
第五階段:電子貨幣階段。這是十年以來告訴發展的階段,現在人們出門幾乎都不帶現金了。手機輕輕一點就完成了交易。這在人類的歷史上是有劃時代意義的。貨幣的虛擬化也意味著人類正式進入了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對接的階段。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⑷ 先秦時期以海貝充當原始貨幣,為何不用其他的物品代替原因是什麼
在先秦時期,貝殼被用作原始貨幣。夏末之初,人們使用貝殼幣,商周時期更為普遍。商代以前流通的貨幣是貝殼。為什麼人們不去海灘撿起來發財呢?天然貝殼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貨幣。根據考古研究,商代有一種常見的齒殼。一開始,是否應該將外殼用作通用貨幣,而不是其他元素?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貝殼的文化意義。貝殼硬幣出現在母系社會。外殼結構為硬殼。
先秦貨幣:根據考古研究,從春秋時期到警國時期,中心和中心之間已經交換了四種主要貨幣制度,但這里缺乏理解,一個物體也在我眼中,所以普通人很難觸摸貝殼。其次,並非所有的貝殼都可以用作貨幣。可以發現,天然貝殼在商代已被廣泛使用。
⑸ 先秦時期的貨幣是貝殼,百姓去海邊撿貝殼可以發家嗎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以及智能設備的普及,「錢」已經不再是一個個的硬幣,一張張的紙,而是手機中的一串數字,我們出門一般都不會帶錢,用手機的微信或者支付寶都能夠解決衣食住行上面的等等問題。而這樣的操作在古代是根本都不敢想的,在古代,曾有一段時間還沒有出現貨幣的時候,我們的最先們就將一些非常奇怪的東西來當做貨幣來使用,用來作為物質交換的工具,其中就有貝殼。
第二個原因就是並不是每一種貝殼都能夠作為貨幣的,並且錢還有大小之分,那些非常罕見的貝殼還是比較值錢的,就像那種虎斑貝殼,就不是什麼地方就能撿到的,而那種環紋貝殼則只能在固定的海域才能夠被發現,因此價格也是非常的昂貴的,其實我們仔細想一想也知道,要是真的能夠隨便一個貝殼就能夠當做錢幣來使用,那麼海邊的漁夫不就成為富翁了嗎,那也就再也不需要捕魚了。
⑹ 人類早期活動中的貨貝是什麼,和貨幣什麼關系
貨貝是一種小型的海洋貝類生物,它只有古錢幣那樣大小。在古代,人類文明的搖籃時期,貨貝曾長期被作為貨幣來使用。
文物考古發現,商代墓葬中的隨葬貝非常普遍,自一枚至數千枚者皆有。在商王武丁的諸婦之一婦墓中,隨葬的貝有6680餘枚之多。甲骨文(「卜辭」)中提到「貝」字的地方相當多,有些「貝」字的含義,幾乎和現代的「財」字差不多。「朋」是貝的計算單位,「五貝一系,二系一折」(也有說一朋為二貝或五貝)。《詩經・小雅・菁菁者莪》中有「既見君子,錫(賜)我百朋。」如果一朋是十貝,「百朋」則是千貝,可見西周用貝數量之多。
⑺ 古代用貝殼做貨幣,為什麼窮人不多撿一些貝殼讓自己一夜暴富呢
中國歷史上以貝殼為貨幣的時期是夏商周,也就是先秦時期。 東周貝幣逐漸失去貨幣價值,秦代貝幣停止流通。 先秦時期的「文明人」主要生活在遠離海洋的陝西、河南等內陸地區。 東部海邊到處都是兇猛的野蠻人,他們不得不付出生命去撿貝殼。
先秦時期的窮人不知道海是什麼,貝殼從哪裡來。 先秦時期的窮人要麼是奴隸,完全沒有人身自由,要麼是一輩子被土地束縛的低級農民。 他們幾乎沒有見過世面,不知道大海是什麼,更不知道在哪裡,也不知道貴族身上那串好看的東西是從哪裡來的。
⑻ 哪個朝代的貨幣是貝殼﹖
先秦時期以海貝充當的原始貨幣。早在夏代末年,貝可能已經成為交換媒介。商代常見的是一種齒貝,背面往往磨平,或鑽一穿孔,便於攜帶,學名為貨貝。
原始貝幣產生於距今三千年的商代,是錢幣的始祖,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
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幣形體一面有槽齒,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瓏,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這類海幣主要出產於我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
它的產生,標志著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在原始物物交換階段之後,可交換的商品日益增多。此時貝幣出現,成為商品交換過程的中介。
(8)先秦貝殼是什麼貨幣擴展閱讀:
錢幣交易名稱的由來:
1、以幣面文字命名。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刀」、「即墨刀」、「安陽刀」、「明刀」,漢、魏、晉、南齊等時期的「五銖」以及唐朝以後的「元寶」、「重寶」、「通寶」等,都是因幣面的文字而得名。
2、以幣面圖案命名。清末各省多鑄銀元,因錢幣中央有蟠龍紋,故稱「龍洋」。
3、以幣體形狀命名。春秋戰國時期的「針首刀」、「圓首刀」、「三孔布」,漢代的「莢錢」,以及秦後的「方孔錢」,都是根據幣體的不同形狀而命名的。
4、以幣體重量命名。秦始皇時全國統一鑄幣「半兩」和開始鑄於漢文帝五年時的「四鑄」,都是以當時每枚錢幣的實際重量命名的。
5、以流通地域命名。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銀行、晉察冀邊區銀行、豫鄂邊區建設銀行等發行的貨幣,都在本區內流通,故稱「邊幣」。
⑼ 貝殼在古代叫什麼
貝殼在古代叫貨幣,最早出現在商時代。商朝人使用的貨幣是貝類,有海貝、骨貝、石貝、玉貝和銅貝。古時以貝殼為貨幣,又用作裝飾,所以貝多與錢財寶物、裝飾品或貿易商品有關。貝殼是中國古代人們進行商品交換時使用的一般等價物。貝殼是貨幣的前身,和錢有密切的關系。
更多關於貝殼在古代叫什麼,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834c481616099855.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⑽ 先秦流通貨幣是貝殼,為什麼人們卻不去海邊撿
“錢財乃身外之物”,但是幾千年來,人一直都在追尋著一條亘古不變的法則,那就是“賺錢”,不管是古代掠奪城池的戰爭,還是現代科技不斷的發展,追尋其源頭,都是為了一個字“錢”。
但金屬開采基本上都掌握在貴族的手中,即便偷盜了大量銅,也會引起調查,在還沒有仿造之前,恐怕就被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