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貨幣通論第十七章講的什麼

貨幣通論第十七章講的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2-27 01:54:03

『壹』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讀書筆記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讀書筆記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我整理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讀書筆記1

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與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是西方經濟學史上三部劃時代的著作。《國富論》為古典經濟自由主義奠定了基礎,《經濟學原理》則是新古典經濟學的代表,為經濟自由主義作了總結,而《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作為凱恩斯主義的經典之作,標志著凱恩斯主義這一獨立的理論體系的形成。

進入20世紀,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加深了資本主義的矛盾,先後發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特別是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危機,企業紛紛倒閉,大批工人失業,購買力下降,市場供求力量失衡,這一嚴重的現實使得新、舊古典經濟學理論陷入「經濟學危機」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是由於力。圖挽救這次「經濟學危機」而被稱為對傳統經濟學的「革命」的。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解決就業,以緩解市場供求力量失衡的問題。本書共分6篇24章。第一篇引論中,批評了李嘉圖及其以後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如約翰、穆勒、馬歇爾、庇古等人的兩個「前提」:

一、工資等於勞動力的邊際產物;當就業量不變時,

二、工資的效用正好等於該就業量的邊際負效用,這僅適用於一種特例,而不能適用於普遍情況。

進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則」:總供給函數和總需求函數相交時的數值,就業量就是這個交點值。

第二篇中,他則主要闡明了預期、所得、儲蓄、投資的定義,以及使用者成本等問題。第三篇研究了消費者傾向,分析消費傾向的主客觀因素、邊際消費傾向與乘數的關系。第四篇關於投資引誘,分析了資本邊際效率、長期預期狀態、偏好與利率、資本性質以及利息與貨幣的特徵。第五篇貨幣工資與物價,闡述了貨幣工資的改變、就業函數與物價的問題。第六篇引用了幾篇短論,分析了商業循環,論述了重商主義、禁止貸法、加印貨幣以及消費不足論。

最後是結束語,《通論》所引起的社會哲學。而起中則是「有效需求理論」是本書最核心精彩的部分,凱恩斯運用總量分析的方法,對總收入、總需求、總供給、投資、消費、就業水平、物價水平等一系列總量相互關系進行研究的同時,獨辟蹊徑地創造了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定理,精闢的分析出導致現實失業與蕭條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通論》中我們比較認知的理論是它的有效需求理論,以及產出變動而非價格的變動的調節作用。有效需求原理認為,在一個封閉的的有閑置資源的經濟中,產出水平(即就業)取決於總的計劃支出,計劃支出包括兩個部分:居民的消費支出(C)和廠商的投資支出(I)《通論》中沒有明確分析直接由政府支出刺激。的支出變動的結果或間接由稅收變動而帶來的支出變動的結果。

因此,《通論》中有兩個部門(居民戶和廠商),計劃支出由下列方程給出:收入(Y)=產品價值=消費(C)+投資(I)。本書的核心觀點是:就業量決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費,而就業量取決於消費傾向和投資量。在假定社會的消費傾向為既定的'情況下,則就業量的均衡水平決定於當前的投資量。投資量取決於資本的邊際效率和利率所確立的投資引誘。凱恩斯極其強調資本市場的力量,這是他高於後世貨幣主義者之處。貨幣主義者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通過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來控制貨幣數量,就可以控制利息率,從而促使經濟穩定發展。凱恩斯卻雄辯地指出,帶有投機需求的貨幣是促使利息率劇烈波動的主要因素,投機需求主要是出於人們對未來的主觀預測,這種預測的變化是不可能通過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來抵消的。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在決定利息率的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凱恩斯甚至早已預測到,未來央行可能不得不通過直接買入長期債券或者股票來調節利息率——這正是今天美國、日本和歐洲發生的事情。但是凱恩斯的觀點帶有很強的獨斷性,往往沒有過硬的實證支持,至少在他的時代是如此。開篇的那個強硬的論斷——工人與僱主爭議的工資是名義工資而不是實際工資,可以說是經濟學史上革命性的一頁,凱恩斯卻從來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論證。他提出這一點,純粹是一種天才的直覺和感悟,並非有統計資料或清醒邏輯的支持。他在後面的章節提出,由於中介成本的存在,長期利息的最低限度是2—2。5%,這個說法也值得商榷(凱恩斯再次以「大概彷彿也許是」的方式完成了論證)。這些觀點對凱恩斯主義來說是基礎性的,但凱恩斯僅僅以頑強的信心和天才的直覺來支持它們,所以說凱恩斯主義是建立在沙子之上的經濟學。本書從倫理學、法律學與經濟學方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形勢的發展,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作出了論述。為政府宏觀調控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指出了政府調控的核心目標,既充分就業。因為只有充分就業才能保證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是經濟發展的根本推動力。

各國政府多數依據凱恩斯主義的理論來進行各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進行宏觀調控。這對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的道德建設、法制建設和經濟理論研究,還是很有啟發的。具體說來,至少有兩點:

第一,《通論》有力地證實:市場不是萬能的。由於市場中各個利益主體的經濟行為不可能完全協調一致,所以經濟蕭條(乃至經濟危機)和大量失業的「市場失靈」的現象會時常存在。因此,國家有必要使用宏觀調控的手段,將市場調節與國家宏觀調空有機結合起來。

第二,《通論》也說明了作為宏觀調控手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應該通過何種途徑來消除這些「市場失靈」的現象。

凱恩斯認為,「市場失靈」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資不足,而投資不足所引發的收入下降又導致了消費的萎縮。貨幣政策的推行便是通過利息率的降低來刺激投資的增長,進而拉動消費的增長。當貨幣政策刺激投資增長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靈」現象時,國家就必須同時使用財政政策的手段,把資金直接投資於「公共工程」等,以便擴大內需,從而達到消除「失靈」現象的目的。毫無疑問,凱恩斯是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他敢於打破舊的思想的束縛,承認有非自願失業的存在,首次提出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對整個宏觀經濟學的貢獻是極大的。

他承認資本主義社會除了自願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外,還存在著「非自願失業」,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資本主義經濟經常出現小於充分就業狀態下的均衡。這樣,凱恩斯在背叛傳統經濟理論的同時,開創了總量分析的宏觀經濟學。因此,在凱恩斯經濟理論中,金融理論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以上就是我對凱恩斯本人以及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感想。雖然對該書中部分理論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過閱讀該書使我從中獲益良多。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讀書筆記2

凱恩斯是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凱恩斯一生最為著名的就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該書被公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西方經濟學著作。他提出的「有效需求」和「乘數理論」代替了傳統的經濟理論,獲得了經濟學界的公認,並被人們稱之為「凱恩斯革命」。凱恩斯憑借《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不但成為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甚至是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開山鼻祖,而且他還能被置身於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西方經濟學家的行列,能與亞當斯密相提並論。

《通論》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思想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薩伊定律」與充分就業均衡

《通論》的核心是就業不均衡理論。凱恩斯認為,經典經濟學只承認兩個失業范疇:一個是摩擦失業,一個是自願失業。充分就業理論基於兩大前提:

第一,工資等於勞動力之邊際生產力;

第二,當就業量不變時,工資效用就等於該就業量的邊際負效用。

在古典經濟學家眼中,資本主義總是處於充分就業狀態,所有願意從事勞動的人都會就業,只有自願失業者或者正在轉換就業位置的人才會處於失業的狀態。

凱恩斯反對薩伊有關供給會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他認為薩伊忽略了貨幣這個因素。事實上,供給與需求不一定會平衡。他提出的法則是:儲蓄動機與投資動機不同,人們有可能儲蓄過多而消費過少,而使得儲蓄和投資不一致,從而產生市場需求不足——對消費品、生產資料需求不足,供過於求,最終導致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與失業。

薩伊定律在西方具有很多不同的表達方式,其最簡單的一種是「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意思是說,生產者進行生產,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消費,主要是為了拿自己的產品與其它生產者進行交換,以便得到他所需要的其它東西。只要社會上存在著一種供給,就會自動地存在著一種相應的需求。所以,按照薩伊的說法,社會上一切產品都能被賣掉,因此不會出現生產過剩的現象。不僅如此,由於每個生產者都盡量製造出最大數量的產品和別人交換。也就是說,社會不僅沒有生產過剩的現象,而且還能使生產達到最高的水平,即達到充分就業狀態。

二、有效需求原則

所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社會總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為貨幣的購買力不足,並由此導致蕭條。凱恩斯給出了關系等式:

收入=產品價值=消費+投資

儲蓄=收入—消費

因此,儲蓄=投資

三、消費傾向

凱恩斯認為,當就業量增加時,總所得也隨之增加。然而社會往往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總的真實所得增加時,總消費量也在增加,但沒有所得增加德那麼快。這是一個心裡法則,無論從人性來看,還是從具體事實來看,這都是毫無疑問的。他詳細列舉了影響消費傾向的`客觀、主觀因素。客觀因素主要包括:工資單位的改變,所得與凈所得差別的改變,在計算所得時沒有考慮到資本價值的意外改變,時間貼現率的改變,財政政策的改變等;主觀因素則包括:人性的心理特徵,社會習俗和社會制度等。

四、資本邊際效率

凱恩斯把一種資本資產的未來收益與它的供給價格之間的關系稱之為這種資本資產的資本邊際效率。資本資產的未來收益,是從資本資產在所生產的生產物的價值中,減去為取得該生產物而支付的開支之後的剩餘額。凱恩斯認為,因為經濟體系的現狀是完全被動的、確定的,所以,對於未來的種種不同看法足以影響目前的情況。也可以這么說,經濟體系的現狀是利益主體關於未來看法的函數,人們對於未來種種情況的預期是自變數,而經濟體系目前的狀況是因變數。因此人們在研究實際時間中運行的經濟過程時,與被動的、確定的現狀相比,肯定對主動的、不感興趣的未來更感興趣。因此,凱恩斯特別強調預期的重要意義,這一點給後來的理性預期學派開辟了道路,對於現實生活的種種行為提供了很強大的解釋力!

五、利率與靈活偏好

凱恩斯認為,利率取決於所謂的「靈活偏好」和貨幣量。他說,一個人在處置他的所得時會碰到「個人心理的時間優先」問題。第一是消費傾向,在所得中有多少用作消費,有多少以某種方式保留為對未來消費的支配權。第二,他持有的所得或儲蓄保留為對未來消費的支配權的方式,可以是即期的、流動的,也可以是把即期的支配權放棄一些時候,而由未來的市場狀況決定。這便是「靈活偏好」,利息就是放棄周轉靈活性的報酬。

歸根結底,該書中凱恩斯的理論體系主要包括:解決危機和失業問題的對策和政策,不外乎使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的數值處於能維持充分就業的狀態。消費傾向、預期收益、供給價格與流動性偏好這四個變數系由人們的自發市場行為所決定,因此,國家的政策很難加以控制。只有控制貨幣數量,能由國家的貨幣政策所掌握。所以,國家必須直接進行投資來使社會的投資量等於充分就業狀態條件下的儲蓄量,以便解決資本主義的危機和失業問題。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讀書筆記3

通論的所有思想源於對古典經濟學中社會總是處於充分就業狀態這一脫離實際的理論的思考,進而發展出了關於就業、利息與貨幣的革命性理論。

古典理論認為不可能存在「非自願」性失業,即不存在在邊際工資大於勞動的邊際負效用的情況下仍然無法就業的人群,然而,這一理論是在一系列不符合現實假設的前提下推理出來的,明顯的偏離現實的社會。

凱恩斯的就業理論從需求與供給的角度出發,得出古典理論所說的完全就業的理論只是一種特殊情況(就業的總需求=就業的總供給)而已。

總需求:指有效需求,包含消費與投資。消費受到收入和邊際消費傾向(包含眾多客觀與主觀因素)的影響,投資受邊際投資效率和流動性偏好的影響。而邊際投資效率是由預期的收益和成本來決定,而成本包含所要支出的金額以及融資的成本,融資成本又直接和利息率相關;流動性偏好和整個社會的心理狀態、當前以及預期的利息率相關。

總供給:由實際工資(而非貨幣工資)與勞動的邊際負效用決定。

在這個大的分析框架下,凱恩斯基於對於就業的分析發展出了一整套分析宏觀經濟變化的理論,並基於此闡述了經濟周期的原因(衰退期的開始主要是由於低的邊際資本效率導致),基於此才有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來刺激有效需求的理論基礎。

另外,從中學到的嚴謹的經濟學治學方法包括:

1)以真實世界為基礎;

2)不脫離真實世界的合理性假設用於簡化分析;

3)定義清楚概念(凱恩斯首先說明的一件事就是定義清楚收入、消費、儲蓄、投資這些概念);

4)選擇合適的單位(有些單位並不能簡單的相加,比如說到產量,並不能把所有不同產品的產量簡單相加)。

用一周的時間看(「瀏覽」)完了這樣一本巨著,也只能大概地了解其中的思想,關於各環節的細節還得日後慢慢鑽研,與大家多多交流。如有理解的不對的地方,還請批評指正。

;

『貳』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有哪些主要內容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內容精要:凱恩斯提出了一國總產量和就業量取決於「有效需求」的理論,也就是對失業原因的分析,這是「凱恩斯主義」中的核心問題。

《通論》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有效需求的大小決定就業量的高低,所謂有效需求,是預期可給資本家帶來最大利潤的社會總需求;資本家按此社會總需求決定他們的產量並提供就業機會。

失業的直接原因就是:當社會對企業生產產品的需求不斷減少時,資本家也就不再增加投資(需求)了,這時就業量就會減少,以致造成工人失業。

失業的終極原因是資產所有者的貨幣願望(愛好貨幣)過強所造成的。如果中央銀行的貨幣供應量減少,而資產所有者的貨幣願望過強,企業家為了自身的最大利潤,就不會進行充分的投資,如果投資少,有效需求就不能充分實現,國民收入和就業量也就會呈較低水平,這時即產生失業。

當我們面對「下崗」的現實問題,也許不會從枯燥的「有效需求」理論上去尋求依據,而往往是歸結到一個普通的客觀事實上:中國的人口太多了!

凱恩斯認為:就消費而言,如果人口縮減,就會導致消費需求減少,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失業。就投資而言,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下,人口縮減會使資本家對未來的預期悲觀,從而抑制投資和生產活動,相應地也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並導致失業。

可見,人口多並不是失業的主要原因,我國目前的失業多屬結構性失業。

凱恩斯認為「人口縮減」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才形成「失業魔鬼」,這比「人口過剩魔鬼」更加厲害。

那麼,失業情況的消除應從何處下手呢?凱恩斯提出的解決辦法是,實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刺激消費和投資,從而擴大有效需求,消除失業。實際上,二戰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正是採取了這種宏觀的經濟管理方法才使經濟得以復甦的。

現在我們仍有一個誤區,一講市場經濟,就認為是自由經濟,不要政府的管理,實際上任何體制下的經濟,都不能完全脫離政府的宏觀管理,其中包括宏觀計劃管理,只有市場的自我調節作用與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相符合,才能使經濟真正健康地發展起來。

在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體系中,消除失業情況的措施有哪些呢?

首先考慮的政策是降低過高的利率,凱恩斯不主張用革命的方法對此予以消除,而主張運用權力,先由中央銀行作用於商業銀行,具體做法比如降低存款准備金率;降低再貼現率等等,再由商業銀行作用於企業和消費者。凱恩斯給出的第二個決定性政策,就是公共投資政策,比如舉辦公共工程等,該書對二戰後普遍採取的積極財政政策的效用,作了理論的闡明。

不過,包含赤字財政的財政膨脹政策,其貨幣發行量與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有關,不能不受到金本位制的很大的制約。因此,該書提出採用所謂管理貨幣政策和提倡的財政政策包括了這種貨幣制度的變革。

『叄』 貨幣通論的內容簡介

就實際效應看,《貨幣通論》幾乎成為當時資本主義的救命稻草。正如瓊·羅賓遜所說:「馬克思是設法了解這個制度。以加速其傾覆;馬歇爾設法把它說得可愛,使它能為人們所接受;凱恩斯力求找出這一制度的毛病所在,以使它不至於毀滅自己。」一些經濟學家將凱恩斯的《貨幣通論》與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馬克思的《資本論》並稱為經濟學史上最偉大的三部巨著。
《貨幣通論》問世後,其理論思想成為資本主義各國制定經濟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上世紀60年代末,由於凱恩斯主義者片面強調擴大財政赤字而導致經濟嚴重滯漲,資本主義對它有所放棄。近十年來,隨著傳統經濟自由主義政策在各國先後落敗,凱恩斯倡導的國家干預思想再次引起了關注。今天,凱恩斯主義通常被理解為「大政府」。2009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就職演講中重拾「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希望藉此推動大政府時代的來臨,也許全球經濟將在它的刺激下重回升勢。

『肆』 貨幣通論的介紹

《貨幣通論(全譯典藏圖本)》內容為:《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簡稱《貨幣通論》)、《貨幣改革論》以及《貨幣論》是形成覬恩斯經濟理論的三部曲。尤其是《貨幣通論》,它產生於人們拯救「經濟學危機」的關鍵時期,是「凱恩斯主義」和宏觀經濟學的主要思想源泉,它對經濟學的發展具有開刨性的貢獻。

『伍』 簡述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的內容和凱恩斯對貨幣需求理論發展的貢獻。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的主要內容 :

貨幣需求三大動機:交易動機、預防動機、投機動機
第一種動機的貨幣需求穩定,可事先預計;
第一種動機的貨幣需求相對穩定,也可預計;
第三種動機的貨幣需求不穩定,因為與人對未來貨幣的預期緊密相關,受心理預期等主觀因素的影響較大。
貨幣需求函數:Md=M1+M2=L1(Y)+L2(i)=L(Y,i)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的特點: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把貨幣的投機性需求列入了貨幣需求范圍,因此,不僅商品交易規模與其價格水平影響貨幣需求,而且利率的變動也是影響貨幣需求的重要因素。根據以上思想,凱恩斯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政策性理論:即政府可以在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通過降低利率,擴大貨幣供應,促進企業擴大投資,增加就業和產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

自己在適當發揮一下
採納下啊

『陸』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凱恩斯主義的貨幣需求理論及其若干發展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主要是基於其著名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所提出的流動性偏好理論,由於凱恩斯師從馬歇爾,他的貨幣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是劍橋貨幣需求理論合乎邏輯的發展。在劍橋學派的貨幣數量論中,所提出的問題是人們為什麼會持有貨幣,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直接導向了劍橋對人們持幣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劍橋理論的缺陷是沒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與劍橋的前輩不同,凱恩斯詳細分析了人們持幣的各種動機,對人們持幣的所得分析更為精確。按照《通論》的分析,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包括:持幣的交易動機、持幣的謹慎動機和持幣的投機動機,相應地人們持幣的需求包括:貨幣的交易需求、謹慎需求和投機需求。在這三種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機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謹慎需求由於不宜單獨分離出來,分別歸結到交易需求和投機需求之中,因此,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就由下列兩個部分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與收入Y相關的交易需求,L2(r)代表與利率r相關的投機性貨幣需求。由於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在現代宏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政策制訂中的核心作用,因此,進一步完善深化凱恩斯所提出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就顯得非常重要,而這一發展也就構成了戰後至70年代貨幣理論發展的主流。

凱恩斯貨幣理論的首要發展是圍繞交易動機所做出的更加精細的研究。原則上凱恩斯認為人們持幣的交易動機主要取決於規模變數,雖然凱恩斯並不否認交易需求同利率有關,但他並未給出一個具體明確的關系。圍繞這一問題,鮑莫爾(1952)和托賓(1956)結合庫存的費用模型給出了一般的回答。鮑莫爾(1952)和托賓(1956)假定,人們持幣與否包括兩種相關的費用:持有現金的機會損失和處置有價證券的傭金支出,由於這兩種費用互為消長,個人決策將面臨選擇和權衡,並使得總費用最小,由此可導出鮑莫爾有名的平方根律:M=(2bT)/r式中b代表每筆交易的傭金費用,r代表有價證券利率。該式表明貨幣需求同收入T和利率的彈性均為1/2,這意味著貨幣不是奢侈品,其更深一層次的含義是,收入分布越是平衡,貨幣總的需求就越大,或收入分布越是不均勻,貨幣總需求就越低。

謹慎動機主要取決於未來的不確定性,正如凱恩斯所指出的,「由此動機持有之貨幣,乃在提防有不虞之支出,或有未能逆睹之有利進貨時機。」但不確定性如何影響貨幣需求,凱恩斯的分析未見細致,致使後來的經濟學家分別在不同的方向上進行拓展和進一步規范,最有名的拓展之一是托賓的貨幣需求的象限分析,托賓巧妙地將謹慎需求和交易需求與投機需求置於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並將謹慎動機限定於利率的不確定性這一范圍之內。謹慎需求模型有關不確定性的其它發展是直接基於收入或支出的不確定性,如惠倫(1966)所提出的謹慎性貨幣需求模型就屬於這一類型。該模型假定:收支相抵後的凈支出服從以零為中心的某種概率分布,σ為凈支出的標准差,通過設定適當的風險概率,惠倫導出了立方根律的貨幣需求公式:M=2σ2br13

投機動機是凱恩斯最為關注和重視的一個動機,它是凱恩斯貨幣理論區別於其它貨幣理論的一個顯要特徵,不過凱恩斯的投機模型是一個純投機性的貨幣需求模型,在該模型中,投機者面臨的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藉助預期利率,個人要麼全部持有貨幣,要麼全部持有債券,個人是個盲目的投機家,而不是多樣化的投機家。為克服這一缺陷,托賓(1958)根據馬克維茨(1952)的資產組合理論發展了凱恩斯的純投機性貨幣需求模型。這一理論可通過可分離定理加以說明。第一,投資者根據各種風險資產的收益和風險確定資產的有效集或有效邊界,這一邊界與個人的偏好無關,引入無風險的貨幣後,投資者的有效集變為由原點出發與有效邊界相切的一條直線。第二,個人選擇直線上的哪一點作為最優決策點,取決於個人風險——收益的無差異曲線,個人的無差異曲線與直線的切點即為投資者的最優選擇,該點決定了在所有金融資產中貨幣所持的比例,投機性貨幣需求由此比例確定

『柒』 有誰能讀懂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可以向我講解一下嗎謝謝。

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就是由於力圖挽救這次「經濟學危機」而被稱為對傳統經濟學的「革命」的。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解決就業,以緩解市場供求力量失衡的問題,對比《通論》提出了以下的觀點、理論與方法。
第一、在均衡原理上;第二、在分析方法上;第三、在利息論上;第四、在政策上。本書從倫理學、法律學與經濟學方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形勢的發展,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作出了論述。
基本觀點
凱恩斯認為,導致這種情況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一國的就業水平是由有效需求決定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總供給價格與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而總供給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動,因而就業水平實際上取決於總需求或有效需求。
凱恩斯認為,之所以出現有效需求不足,是因為「消費傾向」、「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以及對貨幣的「靈活偏好」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他指出,總需求是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之總和,總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不足的結果。心理上的消費傾向使得消費的增長趕不上收入的增長,因而引起消費需求不足。心理上的靈活偏好及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使預期的利潤率有偏低的趨勢,從而與利息率不相適應,這就導致了投資需求的不足。凱恩斯還認為,心理上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即資本邊際效率的作用在三個基本心理因素中尤為重要,危機的主要原因就在於資本的邊際效率突然崩潰。
凱恩斯認為,資本主義不存在自動達到充分就業均衡的機制,因而主張政府幹預經濟,通過政府的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來刺激消費和增加投資,以實現充分就業。消費傾向在短期內是相對穩定的,因而要實現充分就業就必須從增加投資需求著手。凱恩斯指出,投資的變動會使收入和產出的變動產生一種乘數效應,因而他更主張政府投資,以促使國民收入成倍地增長。

『捌』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作品目錄


第一編 引論
第一章 何謂通論
第二章 古典經濟學的假設前提
第三章 有效需求原理
第二編 定義與觀念
第四章 單位的選擇
第五章 預期決定產量與就業的作用
第六章 收入、儲蓄和投資的定義關於使用者成本的附錄
第七章 對儲蓄和投資的意義的進一步考察
第三編消費傾向
第八章 消費傾向:I.客觀因素
第九章 消費傾向:II.主觀因素
第十章邊際消費傾向和乘數
第四編 投資誘導
第十一章資本邊際效率
第十二章 長期預期狀態
第十三章 利息率的一般理論
第十四章 古典學派的利息率理論
第十五章 流動性偏好的心理動機和業務動機
第十六章 關於資本性質的幾點考察
第十七章 利息和貨幣的主要性質
第十八章 對就業通論的復述
第五編貨幣工資與價格
第十九章 貨幣工資的改變
第二十章 就業函數
第二十一章 價格論
第六編 通論引起的幾點思考的概述
第二十二章 略論經濟周期
第二十三章 略論重商主義、禁止高利貸法、加印貨幣以及消費不足論
第二十四章 對《通論》可以引起的社會哲學的簡要總結

熱點內容
要是我有一千萬怎麼理財 發布:2025-07-11 00:18:39 瀏覽:926
醫葯股有哪些場內基金 發布:2025-07-11 00:18:33 瀏覽:839
贖回費是基金本來的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11 00:06:29 瀏覽:448
買2000元基金手續費大概多少 發布:2025-07-11 00:01:13 瀏覽:788
股市一招鮮教你如何炒上天 發布:2025-07-10 23:59:59 瀏覽:617
生豬期貨保險怎麼理賠9月 發布:2025-07-10 23:53:54 瀏覽:958
金融產品轉換讓增值稅多交怎麼辦 發布:2025-07-10 23:46:58 瀏覽:242
中國南車股票歷史行情走勢 發布:2025-07-10 23:46:49 瀏覽:389
智光電氣歷史股票行情 發布:2025-07-10 23:45:13 瀏覽:283
股票怎麼看歷史外盤和內盤 發布:2025-07-10 23:21:49 瀏覽: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