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貨幣化從什麼時候開始
㈠ 中國不產白銀,但是為什麼明朝萬曆年後中國的商品交易主要以白銀為主,成為了主貨幣
中國貨幣史上正式以白銀為交易貨幣是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 ,以白銀為主要流通貨幣是在明朝中後期。當年明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後 ,由於受條件限制 ,北京官員的俸祿仍要在南京支付 ,負責經辦的人員「將各官俸米貿易貨物 ,賣貴賤酬 ,十不及一 ,朝廷虛廢米祿 ,各官部得實惠。」
明英宗正統元年(公元 1436 年) ,戶部為了克服這一弊端 ,決定將江南租賦改成白銀、布帛等物品運往北京發放官俸 ,次年又將蘇州、松江、常州存留的近 73萬石糧食也折換成白銀給官員發放俸祿。
明朝政府的這些決定 ,不僅使白銀成為當時中國官方認定的合法貨幣 ,而且此後中國各朝代的財政收支也逐漸轉向以白銀為主的貨幣支付方式。明朝中後期 ,隨著經濟貿易的擴大和發展 ,國內白銀需求量不斷增加。當時在我國貨幣市場上大量流通的白銀主要來源於以下幾種渠道。第一 ,政府庫藏銀錠的市場化。明朝前期政府曾一度禁止白銀在民間流通。但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 ,以及市場對白銀的需求增加 ,明政府逐漸解除了禁銀規定。開放銀禁後 ,部分官庫貯藏白銀便隨著支付官俸和軍餉而被投入商品流通 ,從而使官庫存銀變成活銀。第二 ,萬曆年間全世界興起開礦熱潮。明政府因自身白銀需求量增加 ,便在國內大興開礦 ,從而使國內白銀產量有所增加。第三 ,中國對外貿易出超地位的保持。明朝中葉以後 ,我國對外貿易的持續出超使外國白銀不斷流入我國。其中由西班牙人經菲律賓運入中國的美洲白銀 ,僅隆慶五年 (1572) 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間 ,就達 4000 多萬庫平兩。第四 ,國內外白銀價格的巨大落差。嘉靖年間 ,中國銀價由於國內需求擴大而上升。當時我國的金銀比價為一比六到一比七之間 ,而日本由於白銀增產 ,金銀比價是一比十,從日本運銀到中國可兌換更多受利益驅使 ,日本白銀從不同渠道被大量運往中國。當初葡萄牙人為了能夠從日本與中國的白銀差價中謀利 ,曾從澳門把中國的絲絹運到日本售取白銀 ,然後折回澳門購買中國絲絹 ,以便去日本換取更多的白銀。另外 ,美洲的白銀通過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商人對華貿易、菲律賓華僑對祖國的貿易 ,以及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等也有許多白銀輸入中國。通過這些直接或間接的貿易往來 ,國際市場的白銀在明朝後期被大量地運往中國。客觀地說 ,外國白銀的大量輸入 ,不僅有利於我國的對外貿易保持出超地位 ,而且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貨幣制度的演進。但是這些來自不同國度的白銀貨幣之間無固定比價 ,並且各自計價流通 ,因此使中國本就繁雜的貨幣體制更加無序和混亂。
㈡ 關於中國銀本位的疑問
第一,中國的銀本位貨幣制度的確是從明朝開始的,這是因為明代西方開辟了直接到達中國的貿易航路,巨大的貿易順差使得中國獲得了超大量的白銀,歐洲人從美洲掠奪來的白銀基本上最終都到了中國人的口袋裡,使得中國這樣一個基本不產銀的國家得以靠海外流入的白銀為基礎實施銀本位貨幣制度,可見貿易優勢之巨大,這也是後來英國人不得不靠鴉片來扭轉貿易逆差的原因。
第二,銀本位的特徵之一就是銀幣的自由鑄造和自由熔煉,也包括銀幣的自由進出口、自由兌換,無論是明代到清晚期以前的銀兩本位還是清末到民國初年的銀幣本位,鑄幣權都不是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的,各個地方政府,甚至一些商號都在大量鑄造銀兩和銀元,外國輸入的銀幣例如「鷹洋」也完全直接流通,甚至成為交易結算的標准單位,中國第一種全國統一的貨幣單位直到1933年「廢兩改元」才出現,而這已經是政府決意廢除銀本位的過渡措施,已經不完全符合銀本位的制度,兩年後銀本位就被廢除了。
㈢ 白花花的銀子大家很喜歡,但你知道它的過去么
別瞎想,沖著題目進來的八哥知道你要罵人了,但白花花銀子不是個好東西么,她的歷史你知道么?為了表示誠意八爺准備送你1888元的白銀你要不要,憋著急,且慢慢往下看,還能增長姿勢不是?敲黑板!
在古代,人類就對銀有了認識。銀和黃金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歷史上白銀作為世界很多國家的法定貨幣(貨幣原料),具有金融儲備職能,也曾作為國際間支付的重要手段。白銀屬貴金屬,具有耀眼奪目的金屬光澤,是人類較早認識和使用的金屬之一。世界上最早出現銀是在公元前三千紀,美索不達亞烏魯克第三王朝時期;中國古代最早的銀製品,是在公元前1600年甘肅玉門火燒溝四壩文化墓地出土的銀鼻環。
至此,白銀在中國不僅用於賦稅、貯藏、國際貿易,還用於貨物甚至勞動力的計價和日常支付,也就是說,白銀貨幣化過程在中國趨於完成。簡單地說,唐朝的絲綢之路改變了中國白銀為器飾寶藏而不為貨幣的傳統;明代後期大規模的海上絲綢貿易,使白銀在中國完成了貨幣化進程,取得了本位貨幣地位。
白銀貨幣是中國古代貨幣體系中的重要一支,對中國古代的經濟和社會產生較大影響。雖然現在白銀不再作為流通貨幣使用,但白銀見證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承載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傳承了中國歷史文化,白銀不僅擔任著貯藏財富的重要角色,更是中國璀璨文明的見證,其本身具有特定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
㈣ 我國宋代就已經發明了紙幣,為何到明朝中期卻被白銀取代
貨幣先後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幣的發展形態,未來還可能進入數字化階段,但是就目前來說紙幣還是貨幣種類中較為先進的形態,作為世界上最早發明紙幣的國家,我國在北宋時期就已經發明了交子,比西方國家的紙幣也早六百多年。 相對於金屬貨幣來說,紙幣是印刷的,鑄造成本比金屬貨幣要低很多;就流通成本而言,紙幣的磨損可以說是不計的;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紙幣比金屬貨幣更容易攜帶和運輸。 紙幣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然而當中西方在1840年後開始交流的時候卻發現,西方的紙幣已經大行其道,而中國的貨幣主流形態竟不是紙幣,而是白銀和銅幣,紙幣哪裡去了? 宋朝發明貨幣後,元朝甚至將紙幣當做法定貨幣,而明朝初期為了推行紙幣制度,甚至一度禁止民間用金屬貨幣進行交易,在此番推廣之下,為何紙幣依然會退出流通市場被白銀取代,實在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本文 為什麼宋朝時期會產生「 」交子」這樣的紙幣 按照經濟學原理,只有商品經濟足夠發達才能夠產生紙幣,宋朝時期商品經濟雖然取得了高速的發展,但是從根本上來說並沒有改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性質。 實際上北宋時期產生的交子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紙幣,賈大泉在《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與交子的產生》認為北宋初期的交子"只是活期存款憑據和現金支票,與紙幣性質不同。」 繆明揚則在《宋代紙幣政策初探交子》中認為宋朝紙幣的性質屬代用貨幣,而非信用貨幣。關於交子的性質正如我對宋朝紙幣性質的認識一樣,即交子是一種替代性貨幣,交子只是金屬貨幣的憑證,而不是信用貨幣。 如此來理解的話,我們就應該清楚,交子雖然具有一定的紙幣功能,但是並不等同於現在我們花的紙幣,宋代初期交子之所以能夠流通,實際上是有金屬貨幣作為兌換,本質上並未脫離金屬貨幣的范疇。 之所以會產生交子,就是因為唐朝末期以來,商品流通加速,對貨幣的需求量增多,尤其是在很多稅收中,不征實物而征貨幣。 宋代實行兩稅法,將稅收的主要來源由物品轉向貨幣,尤其王安石變法期間,更是增加貨幣收入來充實宋朝財政,這樣的情況下更推動了貨幣的需求。 當時的主流貨幣銅錢並不能滿足流通的需要,而當時宋朝與遼國、西夏、金等國都有歲幣需要支付,這樣的話就將宋朝的貴金屬大量輸送出宋朝境內。最終導致宋朝出現貨幣需求與金屬貨幣短缺的錢荒問題。 交子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不僅滿足了宋朝時期的貨幣交易需求,更是降低了流動成本,宋朝也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 紙幣在宋元時期的發展,避免不了的通貨膨脹 交子的出現並不是官府主導下的,而是民間自發形成的,因此並沒有統一的標准,其樣式和規格更是多種多樣,雖然富商聯合起來統一交子的規格和式樣,但終究未能擺脫交子的私人屬性。 一旦這些承擔兌換交子的「 」交子鋪」卷鋪蓋走人,就會造成巨額詐騙,於是宋朝 *** 開始禁止私人發行交子,決定由中央來管控紙幣的發行權。 因為交子最開始產生在四川,也流通在四川,交子被官府經手後曾經規定只允許在四川地區發行,然而在交子發行後,迅速開始在全國流通,發型量也逐漸增多,官方交子發行初期只發行了一百多萬貫,不久就發行了三百多萬貫。 宋徽宗時期,交子的發行量越發沒有節制,使得交子開始嚴重貶值,公元1105年宋朝發行了「 」錢引」取代交子,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錢引的貶值速度更快,僅僅三年,就貶值的跟廢紙一樣, *** 也不予兌換,最終使得很多錢引都成為了廢紙一樣。 北宋滅亡後,錢荒更加嚴重,為了應對這樣的情況,南宋 *** 發行「 」關子」來充當流通貨幣,因為無法兌換最終衰亡。 兩宋時期紙幣發行存在的問題,主要還是因為發行的紙幣無法進行兌換,其實紙幣的產生是"交子須有見(現)錢相當乃可行",而宋朝官府因為缺錢,往往造成濫印,超額發行。 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紙幣的產生是一種只有流通職能而替代金屬貨幣的產物,而官府試圖將其發展為法定信用貨幣,擺脫跟金屬貨幣掛鉤,以此來增加 *** 的鑄幣稅。 元代時期繼承了宋朝時期的紙幣發展經驗,大力推行紙鈔,因為元代大部分時期都不鑄造銅錢,並且禁止使用銅錢,紙鈔就成了唯一的流通法定貨幣。 可以說,元朝時期是中國紙幣發展的一個巔峰時期。 相對於宋朝時常還打著兌換的名義發現著不兌換的紙幣而言,元朝時期實行不兌換的紙幣政策,最終結果就是,紙幣隨便發行導致惡性通貨膨脹,最終加劇了元政權的垮台。 明朝初期為了推行紙幣,曾嚴禁使用白銀 到明初的時候,朱元璋開始選擇了銅幣作為主要的流通貨幣,鑄造大中通寶和洪武通寶。然而明初經濟凋敝的時候,銅幣尚且能夠滿足民間的流通,僅僅幾年過後,政治穩定後,經濟快速發展,銅幣自然是無法滿足流通需求的。 洪武八年(1375)明 *** 開始發行紙幣,恢復紙幣流通制度開始發行「 」大明通行寶鈔」。 明朝初期的貨幣政策和以前的又不一樣,明朝初期採取的是錢鈔並行,以鈔為主,寶鈔為輔, 寶鈔用久可換新鈔。明朝規定: 「 」 每鈔一貫, 准銅錢一千, 銀一兩。」但是寶鈔不兌換紙幣, 而且紙幣和元朝時期的紙鈔一樣,並不進行兌換。 簡單來說,你可以將金屬貨幣兌換成明朝寶鈔,但是不能將寶鈔兌換成金屬貨幣。 實際上,明朝初期的紙幣依然沒能從根本上解決貨幣惡性貶值的問題的, *** 不加節制的印製寶鈔隨即導致寶鈔貶值,為了繼續維持寶鈔的流通,明朝 *** 一度禁止銅幣和白銀的流通,洪武二十七年(1394)「 」詔禁用銅錢……悉收其錢歸官,依數換鈔,不許更用」。 洪武三十三年(1400)、永樂元年(1403)、永樂十七年(1419)、洪熙元年(1425)多次重申金銀或白銀禁令。 明 *** 在如此努力之下,依然沒有奏效,也證明了明朝初期的紙幣貨幣政策的失敗,至宣德年間紙幣最終難以為繼之勢,正統年間,紙幣最終落下帷幕。 明英宗即位「 」馳用錢之禁」,想要紙幣和銅錢並行,也放開了白銀流通的限制,這一放開,也標志這紙鈔徹底的報廢。民間交易「 」紛競銅錢,不復以鈔為事」。景泰元年(1450),寶鈔局停止造鈔。 白銀為何會異軍突起,在明朝中期取代寶鈔 從北宋時期發明的紙幣制度,雖然代表了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巔峰,然而不難看到的是,民間產生紙幣是因為對流通貨幣的需求,而宋元明幾個朝代都將紙幣作為斂財的工具,使得老百姓對紙幣並不信任。 從而更希望回到金屬貨幣時代,然而問題又出現了,鐵幣不值錢,銅幣不夠用,金銀數不夠的老大難問題。 但是為什麼在明朝中期,白銀可以異軍突起取代寶鈔,則有著深刻的原因。 首先,白銀相對於其他金屬貨幣而言,價值相對較高,數量相對較充足,而且流通時間長,是中國古代一直以前的硬通貨。 *** 雖一再嚴申禁用金銀交易,卻未能穩定寶鈔的幣值,白銀的使用也未能禁絕。隨著 *** 在白銀政策上的鬆弛,白銀雖不被 *** 承認,逐漸成為民間公認的貨幣。 其次,中國古代並非產銀大國,不然銀的價值未必能高於銅,然而在明朝中期白銀的數量急劇增加,最終達到了滿足流通的需求。16世紀西方開辟新航路後,將從美洲開採的大量白銀運送到中國換取茶葉和瓷器,據估算這一時期進入中國的白銀就多達兩三億兩。 最後,明朝 *** 順應了白銀貨幣化的趨勢,萬曆年間,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使白銀成為唯一繳納稅收的貨幣,白銀的主幣地位更加穩固。另一方面官員的俸祿,士兵的軍餉也都採取寶鈔支付,在寶鈔不斷貶值的情況下,這些人率先請求使用白銀,最終出現「 」 朝野率皆用銀「 」的局面。
㈤ 誰知道中國古代貨幣的演進歷程
這個網站你打不開,所以就不給你了.
中國的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先秦時期的貨幣,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秦統一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環錢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代,白銀成了是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歷代錢幣特徵
商代錢幣
在中國的商代,已經開始以貝殼作為貨幣使用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天然的貝殼作為貨幣漸漸供不應求了,於是出現人工貝幣,如石貝幣、骨貝幣、蚌貝幣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現了用銅質的金屬貝幣。
先秦錢幣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貝幣則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各地區因社會條件和文化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貨幣。主要有:楚國地區的蟻鼻錢、黃河流域的布幣、齊燕地區的刀幣和三晉兩周地區的環錢。
秦漢錢幣
秦半兩銅錢秦滅六國後,廢除各國的布幣、刀幣等舊幣,將方孔半兩錢作為法定貨幣,中國古貨幣的形態從此固定下來了,一直沿用到清末。
漢承秦制,並允許民間自鑄。西漢的銅錢仍然是用其重量來命名的,但重量與名稱漸漸地不符了。西漢的銅錢主要有三種:半兩、三銖、五銖。
西漢末年,王莽攝政和新朝統治時期,托古改制,十餘年間就進行了四次大的幣制改革,王莽錢名目等級繁雜,其幣制改革以失敗告終。
東漢所鑄的錢,都是五銖錢。
三國魏晉南北朝錢幣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動亂,金屬貨幣的流通范圍減小,且形制多樣,幣值不一,出現了重物輕幣的現象。
三國時期的曹魏實行的實物貨幣政策,魏明帝時恢復鑄行五銖錢,形制與東漢時期五銖相似。蜀漢和東吳多實行大錢。屬幣主要有:直百五銖、直百等。吳幣主要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等。
西晉成立後主要沿用漢魏舊錢,兼用谷帛等實物;東晉成立之初則沿用用吳國舊錢,後來出現了五銖小錢,相傳是吳興沈充所鑄,所以又稱:「沈郎五銖」。
十六國期間的成漢李壽鑄行了中國最早的年號錢「漢興」錢;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十分動盪,幣值混亂,私鑄現象嚴重。北朝從北魏開始,錢文逐漸擺脫紀重局限,逐步向年號錢制過渡。
隋唐五代十國錢幣
隋朝的建立,使中國混亂的貨幣趨向於統一,隋文帝開皇三年鑄行了一種合乎標準的五銖錢,並禁止舊錢的流通。
開元通寶唐武德四年鑄行的年號錢——開元通寶,以前的紀值紀重錢幣一去不復返,代之的是寶文幣制(主要是通寶、元寶和重寶)。開元通寶是唐朝三百年的主要鑄幣,另外還鑄有乾封重寶、乾元重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咸通玄寶及史思明所鑄順天元寶、得壹元寶等。
五代十國政治分裂割據,改朝換代像走馬燈一樣,各國以鑄惡錢來增強自身實力,以達到削弱他國力量的目的,故錢幣甚多,但質量不高。
宋遼金西夏錢幣
中國宋代是鑄幣業比較發達的時期,從數量和質量上都超過了前代,是繼王莽錢之後的又一個高峰。宋朝貨幣以銅錢為主,南宋以鐵錢為主。北宋以後的年號錢才真正開始盛行,幾乎每改年號就鑄新錢,錢文有多種書體。同時,白銀的流通亦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在北宋年間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其後陸續出現有別的紙幣:會子和關子,且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此外,對子錢、記監錢、記爐錢、記年錢亦應運而生。宋徽宗趙佶瘦金體御書錢堪稱一絕。
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國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區的貨幣,後來自鑄幣,以漢文作為為錢文,所鑄的錢幣多為不精。
西夏曾鑄行過兩種文字貨幣,一種是西夏文,叫「屋馱錢」;一種是漢文錢,形制大小與宋錢相似。西夏的錢幣鑄制精整,文字秀麗。
金國由女真族所建,曾統治過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其所鑄錢幣種類繁多,除用銅錢外,亦用紙幣,均以漢文為幣文。金國的錢幣受南宋的影響較大。
元明清錢幣
在元代,紙幣在流通中成了主要的貨幣,銅錢的地位減弱,與此同時白銀的流通量佔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統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鑄行一些小型的供養錢、廟宇錢供寺觀供佛之用。
明代大力推行紙幣——鈔,明初只用鈔不用錢,後來改為錢鈔兼用,但明代只發行了一種紙幣——大明寶鈔。白銀在明代成為了法定的流通貨幣,大我交易多用銀,小交易用鈔或錢。明代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清朝主要以白銀為主,小額交易往往用錢。清初鑄錢沿襲兩千多年前的傳統,採用模具制錢,後期則仿效國外,用機器制錢。清末,太平天國攻進南京後,亦鑄銅錢,其錢幣受宗教影響較大,稱為「聖寶」。
古代貨幣列表
貝幣
天然貝幣
人工貝幣
金屬貝幣
蟻鼻幣
銅幣
刀幣
布幣
環錢
方孔錢
三銖
四銖
五銖
開元通寶(唐代)
王莽錢
紙幣
交子(北宋)
會子(南宋)
關子(南宋)
中統元寶交鈔(元代)
大明寶鈔(明代)
㈥ 在什麼時候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的
白銀在明代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㈦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什麼
一、古錢幣的淵源與由來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渣、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二、先秦貨幣初探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下作簡介。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候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准化趨勢。
三、歷朝綱錢沿革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幣。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別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幣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了解貨幣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幣鑒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歷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第一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為主幹銖兩體系階段。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幣出現年號,寶文體系有別於前銖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幣與銀本位體系,下分敘。
(一)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二)漢「五銖錢」與沿革
1、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2、新莽幣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戊邊。由幣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偽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嘆息。
東漢恢復西漢以來的五銖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幣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銖」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銖錢」與傳聞。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五」即「X」字左邊加豎|為「|X」,放倒後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圓錢由銖兩體系轉變為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沿革兩宋至清,這是貨幣發展的第二階段。
1、唐高祖首創「寶文」「年號錢」
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復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變為年號,寶文體系為貨幣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四)兩宋到明清除銅鑄幣外,還產生了紙幣與銀本體系為貨幣發展的又一轉折時期。
1、兩宋「年號錢」、「御書幣」與「紙幣」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瞭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另外,歷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著、豪邁,被稱「東坡元豐」。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御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歷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鍾,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鉤,別具一功。宋朝書法幣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系,尤其是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明代中葉開始錢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體呆板,不講布局結構,談不到書法藝術了。
兩宋時期鑄幣銅鐵錢並行,因銅器比銅幣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另外隨經濟重心南移,貨幣流通擴大,兩宋產生的紙幣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這紙幣是一種象徵性貨幣,它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交子、會子都是當時對票據、證券、況換券類的俗稱。而幣值是否穩定成為經濟財政局勢的晴雨表。
遼、宋、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與漢族交往中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除了使用唐宋所鑄銅幣外,也發行過民族文字與漢文類銅鑄幣。
2、元代幣制以紙幣為主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泛濫,天災人禍,故稱「開河變鈔禍根源」,可見濫發紙幣與元朝滅亡很有關系。
3、明朝由紙幣政策轉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
發行紙幣在貨幣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歷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幣紙策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4、清朝銅錢,紙幣和機制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征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綜上所述,從兩宋到明清,紙幣產生與流通,白銀貨幣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開始確立銀本位制的紙幣制度,晚清機制幣體系出現,為中國貨幣史發展的第二階段後期情況。
以上所列為流通錢幣史,錢幣界還有眾多非流通性貨幣,如壓邪用的壓勝錢,禱福避邪的鎮墓錢和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傑出人物的紀念幣之類此不一一列舉了。這些錢幣俗稱「花錢」,在貨幣流通上無足輕重,但對民俗研究卻可提供珍貴史料。
總之,錢幣學是一門學問,結合歷史教學活動初涉古錢幣知識,對於領悟與解讀中國古代歷史變幻開拓歷史視野有助,願此文對你有啟示和借鑒,供指正。
2001年4月
教案設計參考
一、教學目標與准備
1、教學目的:
古錢幣是古代商品經濟活動的歷史見證與縮影:古錢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瑰寶。由初識古錢幣,了解古貨幣史常識,有助於學生對中國古代經濟,政治與社會風貌的考證與解讀。且結合專題性參觀考察展開有關拓展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是豐富歷史教學內涵,提升學生文化素養一有益活動。
2、教學重點,難點處理:
以貨幣史中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流通性法定古錢幣沿革為主線,將對古錢幣沿革、發展的框架性知識介紹與對具體古錢幣的識讀相結合。課堂教學可配備圖示,幻燈投影,使學生對原較陌生的古錢幣知識有較感性與理性認識。
3、教學參觀地點:
上海多倫路文化街錢幣館,上海歷史博物館錢幣館。
4、教學參考書目:
上海古籍出版社發行《圖說中國錢幣》
二、教學過程:
中國古錢幣史簡介提綱:
一、先秦貨幣初探
1、古錢幣由來與天然貝的流傳
2、戰國四大貨幣經濟體系初探:中原三晉地區的布幣,北方燕國和東方齊國的刀幣,西北方秦國獨用圓錢,南方楚國的鑄文銅貝「蟻鼻錢」等。
二、封建社會歷朝法定錢幣沿革
1、秦統一貨幣與秦漢米兩錢方孔圓錢的流行
2、漢武帝定「五銖錢」與沿革至唐朝初期。
3、唐高祖起唐朝方孔圓錢由銖兩體系轉為以文為計十進位制年號,寶文體系錢幣。
4、兩宋銅鐵錢並行與紙幣的出現
5、元朝以紙幣為主的流通貨幣因無銀本位而致經濟動盪。
6、明清以銀為主,以錢為鋪的貨幣制度與建立以古代銀本位為基礎的紙幣制度。清朝後期以元為單位的機制幣取代銀兩為單位的銀錠與方孔圓錢。
漢代的貨幣制度是以銅錢為下幣,以黃金為上幣的。據史料記載,在西漢時期黃金作為流通和支付手段盛行於上流社會,因此流通中的黃金數量巨大,據《漢書》記載,西漢僅皇帝賜金就多達90萬斤,合現在225噸。但是到了東漢以後,社會上流通的黃金數量卻驟然減少。也就是說,大量的黃金在短短的時期內突然退出流通,神秘消失了。這個未解之謎一直困惑著後來的人們,也引出了關於這些黃金的去向的種種猜測。有的認為漢代的對外貿易有逆差,許多黃金作為支付手段流到了境外;有的說是王莽篡權後曾將國庫的大量黃金吞為己有,新政垮台時又將黃金秘藏,不知去向;有的解釋說是漢代盛行厚葬,大量黃金漸漸都隨葬入土;還有的說是由於西漢末年的政局動盪,戰亂不息,富戶豪門為備不測,將黃金財寶囤於地下,而後曲終人亡,藏寶失傳。仔細分析這些解釋可以發現,除了第一個解釋外,其餘三個解釋都認為黃金被埋入了地下。據此,有人甚至進一步提出,這種神秘消失的黃金主要埋藏在河南的洛陽和南陽一帶,因為洛陽和南陽均是當時的大城市,富戶豪門的雲集之地。不過,以上所說畢竟只是推測,迄今為止還沒有聽到過關於出土漢代大量黃金的報道,所以,這些推測是否屬實還有待於時間的檢驗。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又是世界上使用過最多種貨幣形制的國家。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金屬貨幣的形制上講,我國的古錢幣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也即從原始社會到商周的貝幣時期,春秋戰國的刀布幣時期,從秦代到清代的方孔圓錢時期和清末民國的機制無孔圓幣時期。
貝幣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貨幣形式,也是我國最早使用的貨幣。從我國已出土的情況看,貝幣(指海里的齒貝,也叫貨貝)在原始社會已經出現,在夏商代已普遍使用了,安陽殷墟的婦好墓就出土了6000多枚貨貝。商代中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換逐漸擴大,原有的貨貝難以滿足社會的需要,便出現了陶貝、石貝,骨貝、玉貝、鉛貝、銅貝等人工仿貝。銅貝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金屬幣,距今已有3000多年了。春秋時期銅貝鑄幣的流通量越來越大,其製做也更加精美,而且還出現了貼金、包金銅貝。到了戰國時期,又出現了工藝水平較高的純金銀的仿貝鑄幣。
刀布幣歷史始於春秋時期。春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從奴隸制到封建制的大變革時期,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導致對流通貨幣的大量的需求,而金屬鑄造技術也日漸成熟,為大量鑄造金屬貨幣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這一時期貨幣的最大特點是貨幣鑄造的種類繁多,幣制混亂。由於當時周王朝的勢力漸弱,列國均各自為政,經濟也自成體系,所以各國自行鑄造貨幣,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幣制和多幣型長期共存並用的特殊局面。這一時期的貨幣從形狀和分布上分為布幣、刀幣、圜錢和蟻鼻錢(鬼臉錢)四種。布幣是以農具鏟為型的銅質貨幣,也叫鏟幣,從出土情況看主要流通在周王朝都城及晉、鄭、宋、趙等太行山西麓地區。布幣按照形狀又可分為空首布和平首布兩種。空首布是完全按照農具鏟的形狀製做,平肩平底,柄部還有安裝本把的圓洞,最初的空首布大小與農具相同,後來逐漸縮小。平首布是對平首布形狀的進一步貨幣化改造,首部扁平,種類很多,肩和足均有平、尖、圓三種形狀,有的首部帶圓孔,或首足部帶三孔。刀幣是由商周時期的工具青銅削演變而來的,所以刀幣的柄端均有環,柄上有裂溝,形狀上有針首刀、尖首刀、圓首刀、弧背刀等,主要流通在東方的齊、燕等地,後來又發展到趙、中山等國與布幣並存。圜錢是按照王壁環的形狀製做的外為圓形中間有圓孔的銅錢,主要鑄行於魏、秦等地。戰國後期,秦、齊、燕等國又鑄行了圓形方孔的圓錢,並第一次以金屬的重量作為錢的單位。蟻鼻錢是由貝幣形狀演化而來的銅幣,其背面扁平,正面突起,上面鑄有陰文,觀之鬼頭鬼臉,故稱鬼臉錢,主要鑄行於楚國。除了銅幣外,春秋戰國時期還有少量的銀布和金版等金銀貨幣,但流通范圍都很小。這一時期貨幣的另一個特點是幣文極其混亂。雖然各種貨幣身上大都鑄有文字,但由於各國的文字不統一,更由於這一時期長達500多年,列國間興亡成敗,戰事紛紛,貨幣政策也極不穩定,因此即使在同一國鑄造的同類貨幣身上,幣文的文字以及書寫的位置、內容和字數也均不統一,這些混亂造成了後人在貨幣的年代鑒定上的極大麻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春秋戰國以來各地極其混亂的幣制也第一次得到了統一。秦代的貨幣以黃金為上幣,以秦國早就使用的銅鑄方孔圓錢為下幣,銅錢重半兩,上鑄篆文「半兩」二字,這就是聞名於世的「秦半兩」銅幣。自秦代開始,中國的貨幣進入了一個既統一又規范的新紀元,象徵天圓地方,被墨客文人稱之為「孔方兄」的方孔圓錢作為貨幣的基本形式被歷史統治者固定下來,一直沿用到本世紀初,使用時間長達2000多年,也深刻影響了周邊許多國家的貨幣制度。漢代最有名的銅錢是「五銖錢」,它跟「秦半兩」的形狀差不多,但錢的正背面均加上了內外廓,使錢文得以保護,重量只有五銖,正面方孔左右是篆文的「五銖」兩字,因而得名。從出土的情況看,五銖錢不僅有銅五銖,還有銀五銖和金五銖,金五銖錢解放後僅出土二枚,是古錢幣中的無價之寶。漢代的「五殊錢」由於鑄造精美,標准實用,很受百姓歡迎,所以一直用到了唐初,歷經700餘年,是我國歷史上行用最久的貨幣種類。漢代除了五銖錢外,王莽新政時還進行過四次貨幣改革,前後鑄行了從「一刀平五千」到「小泉直一」的大小幾十種貨幣。王莽的貨幣改革雖是場鬧劇,屢改屢敗,但卻給世人留下了一批鑄工精美、文字秀雅的古錢幣精品,為錢幣收藏者所者睞。從三國到隋,雖然也鑄行過更大面值的錢幣,但都以五銖錢為基本貨幣。
唐代廢止五銖錢,行用「開元通寶」錢,這是中國貨幣史上的一件劃時代大事,它標志著以重量記名的貨幣制的結束和通寶錢制的開始。通寶錢的獨特之處不在形制而在錢文上,「開元通寶」中的「開元」昭示著新紀元的開始,「通寶」表示通行寶貨。自此以後,方孔圓錢的錢文就改成了由兩字的年號或國號加「通寶」(後還有「元寶」或「重寶」等)共四字組成。這種錢文模式成為後來歷朝歷代錢幣鑄造的標准,從唐至民國一直使用了1300年。開元通金錢除了在形狀、尺寸上有嚴格規定外,在重量、成色和字體上也都有統一的標准,重量上規定每個銅錢重十分之一兩,十進位的一兩十錢制從此開始實施,原來的計量單位「銖」廢止;成色上規定銅含量83.32%,從而保證了錢幣的自身價值;字體上舍棄小篆,改用隸書和楷書。這些都為通寶錢的長久流通提供了保證。
自宋至清的近千年間,雖也出現過紙幣、銀錠等其他貨幣形式,但總的說均以通寶錢為基本貨幣。這一時期也是我國歷史上跨行錢幣種類和數量最多的時期。宋代實行銅鐵錢幣並行制度,在宋代的50多個年號中幾乎每個年號都鑄有年號錢,錢名除元寶、通寶外還有幾十種,再加上幣值大小,官鑄私鑄等,估計版本有上千種。在鑄幣的數量上僅元豐年間就鑄銅錢502萬貫,鐵錢113萬貫,可見數量之巨大。遼、西夏、金時期的貨幣
㈧ 中國古代從什麼時候開始用金銀作為貨幣
貨幣的演變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幣—電子貨幣」等幾個階段
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重大的演變: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以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的統一,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於是「盜鑄如雲而起」。這既造成了貨幣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幣權,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貨幣。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隨著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額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幣八十萬貫,以後逐漸增加。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創印的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宋真宗時,在政府的許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戶共同經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黃金作為貨幣的演變歷史
黃金在世界范圍內承擔著貨幣的職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直至今天,它仍是金融領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在原始社會末期,金銀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鑄造金幣的國家之一,隨著歷史發展,稱量貨幣過渡為金屬鑄幣,金銀幣原值與面額逐步分離。1816年英國頒布金本位法案,金本位時代開始,黃金走上充當貨幣的巔峰。直到20世紀3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發生經濟危機,各國宣布放棄金本位制,金幣逐步退出流通領域。1976年1月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牙買加協定」,規定黃金不再作為貨幣定值標准,黃金邁上非貨幣化歷程。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范圍內的黃金市場化進程逐步加快。1983年至今,金融自由化的浪潮推動國際黃金市場進一步開放,黃金市場和其他金融市場的聯系更為緊密。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黃金貨幣形式的演變,目前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鑄造的金銀幣已不再執行流通功能,而演變成紀念幣和投資幣,用來收藏和投資,投資性金銀幣只是一種「幣」形的貴金屬儲藏與交易手段,其面額只是充當一種貨幣符號的作用。普制金幣作為專門用於黃金投資的法定貨幣,其主要特點是發行機構在金價的基礎上加較低升水溢價發行,以易於投資和收售,國際上主要金幣發行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等一般都是通過發行各具本國特色的普制金幣供民眾投資和收藏。在歐美國家,普制金幣作為黃金投資產品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我國,為增加社會公眾新的投資渠道,目前發售機構正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實施熊貓普制金幣的掛牌收售工作,研究和開發投資幣市場。
黃金的貨幣功能在逐漸弱化,黃金是一種兼有貨幣、金融工具和貴金屬性質的特殊商品,其價格主要由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目前黃金的一些特性仍然符合貨幣的內在要求,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和國際貨幣制度的實踐表明,在現代金融制度下黃金仍然具備明顯的貨幣屬性,黃金的非貨幣化過程需要較長的歷史時期,工業用金、生活用金和黃金投資行為的調節應由市場的手段完成。
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
貨幣制度的演變
貨幣制度是指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的貨幣流通的准則和規范。主要內容有:確定貨幣和輔幣的材料;確定貨幣的單位;規定貨幣的流通程序和流通辦法;確定發行准備和貨幣的對外關系。
本位貨幣是一個國家貨幣制度規定的標准貨幣。在支付上本位貨幣具有無限法償的能力。即在商品勞務的交易支付中和在債務的清償上,債權人不得拒絕接受。
輔幣是本位貨幣的等分,在使用上有限法償,即超過一定數量,債權人可以拒絕接受。
貨幣制度演變可以分為以下過程:
1.4.1 銀本位制
銀本位制的主要內容是白銀作為貨幣材料。銀鑄幣為本位貨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銀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國際間白銀和銀幣可以自由輸出入。流通中的紙幣可以與銀幣自由兌換。
1.4.2 金銀兩本位制
18 世紀 40 年代由於世界白銀產量的增加,使白銀價格不斷下跌。由於白銀價格不穩定,白銀作為貨幣不利於貨幣流通的穩定和國際收付。削弱了白銀作為貨幣的能力。因此許多國家逐步過渡到了金銀兩本位制。
金銀兩本位制的內容是:金銀兩種金屬均為幣材,以金銀鑄幣為本位貨幣。金銀貨幣具無限法償能力。金銀幣可以自由鑄造和熔化,金銀和金銀鑄幣在國際間能自由輸出入。紙幣和其他貨幣可以自由兌換金銀幣。
典型的金銀兩本位制下,金銀幣之間的比價完全由金銀的市場價格來決定。這種本位制也稱為平行本位制。金銀比價由於缺乏穩定性,後來由政府規定金幣和銀幣的比價兩本位制稱為「復本位制」。進一步削弱的兩本位制稱為「跛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下金銀幣可以自由兌換,自由鑄造,自由熔化,自由輸出入。復本位制下由於白銀市場價格下跌,而由政府規定的銀幣作為貨幣的價值高於其作為普通商品在市場上的價值,套利的結果使銀幣充斥流通。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發揮作用,最終使銀幣的鑄造受到限制。但金幣仍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自由輸出入。 .
金銀兩本位制有以下優點:( 1 )幣材充足,能夠滿足流通需要。 (2) 復本位制下 , 金銀比價由政府規定 , 能夠反過來影響金銀的市場價格 , 有利於金銀幣值的穩定。 (3) 便於交易,人們可以根據交易額的大小選擇金幣或者銀幣進行支付。
1.4.3 金本位制
(一)金本位制概述
第一,典型的金本位制的產生從貨幣制度演變的角度而言,是由於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發生作用,同時也與 19 世紀以後黃金產量的增加使幣材增加有關。 金本位制的最典型的特點是:規定金鑄幣為本位貨幣,黃金可以自由鑄造和自由熔化。流通中的其他貨幣可以自由兌換為金幣,黃金在國際間可以自由輸出入。由於黃金的價值相對比較穩定,促進了各國商品經濟合國際貿易的發展。黃金由於產量有限儲備有限,不能夠完全滿足不斷擴大的商品流通對流通手段的要求。金本位制盛行了一個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才逐步開始受到削弱。
第二,典型的金本位制受到削弱後,逐步實行金塊本位制。金塊本位制的特點是:金幣的鑄造被停止,金幣也不再流通,流通的是由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紙幣的發行以金塊作為准備。
貨幣的價值與黃金保持等值的關系。人們持有的其他貨幣不能兌換金幣,但可以兌換為金塊。黃金在國際間可以自由輸出入,紙幣可以與金塊進行兌換,但不再是自由兌換,規定的兌換限額較大。因而這種制度也被稱為「富人本位制」。
第三,金匯兌本位制。其主要特點與金塊本位制大體相同。但人們持有的其他貨幣在國內不能兌換黃金,而只能兌換與黃金有聯系的外幣。這種制度的實質是把本國的黃金存於國外的銀行,換取國外的貨幣。用國外的貨幣作為本國的紙幣的發行准備金。國內居民可以購買外匯,並在理論上可以把外匯拿到國外去換取黃金。這種制度也被稱為「虛金本位制」。
(二)金本位制崩潰的原因
20 世紀 30 年代的經濟危機動搖了金本位制的基礎,金幣的自由鑄造、自由熔化、自由輸出入和自由兌換受到了削弱,使這種貨幣制度難以繼續。
㈨ 黃金是哪個朝代發現,什麼時候開始當作貨幣使用的。
黃金是史前發現的,前6世紀至前1世紀黃金開始被人們以貨幣的形式使用。
相關介紹:
金在史前時期已經被認知及高度重視。它可能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被用於裝飾及儀式。早在前2600年的埃及象形文字已經有金的描述。
最早已知使用金作貨幣的地方為呂底亞,在前700年呂底亞便以銀和金作合金的形式製成錢幣。在前6世紀或前5世紀期間的中國,一種稱為郢爰的金幣在楚國 流通。
(9)中國的貨幣化從什麼時候開始擴展閱讀
前1世紀至2世紀開采黃金的技術在此時得到提升。古羅馬人發展出一種利用水力采礦(hydraulic mining)來大型開採金的新方法,特別由前25年開始在伊比利亞半島及由150年在達西亞行省開始使用。
在當時,黃金的主要用途在於製成首飾,而金幣的使用比希臘亦更為普遍。首飾的主題主要由描繪神話變成較平凡的幾何圖案。
在東羅馬帝國的初期,純金的首飾開始加入寶石的元素。其主題主要是歌頌教會及國王的權力。此時黃金打制技術達到一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