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流通速度如何影響通貨緊縮
❶ 什麼是通貨緊縮為什麼會出現通貨緊縮的現象
通貨緊縮(deflation)是指當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依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的定義:價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貨緊縮。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跌兩季,即表示已出現為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就是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統統價格不能停頓的持續下跌,而且全部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況。
通貨緊縮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緊縮性的貨幣財政政策
如果一國採取緊縮性的貨幣財政政策,降低貨幣供應量,削減公共開支,減少轉移支付,就會使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出現失衡,出現"過多的商品追求過少的貨幣",從而引起政策緊縮性的通貨緊縮。
2、經濟周期的變化
當經濟到達繁榮的高峰階段,會由於生產能力大量過剩,商品供過於求,出現物價的持續下降,引發周期性的通貨緊縮。
3、投資和消費的有效需求不足
當人們預期實際利率進一步下降,經濟形勢繼續不佳時,投資和消費需求都會減少,而總需求的減少會使物價下跌,形成需求拉下性的通貨緊縮。
4、新技術的採用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由於技術進步以及新技術在生產上的廣泛應用,會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導致商品價格的下降,從而出現成本壓低性的通貨緊縮。
5、金融體系效率的降低
如果在經濟過熱時,銀行信貸盲目擴張,造成大量壞賬,形成大量不良資產,金融機構自然會"惜貸"和"慎貸",加上企業和居民不良預期形成的不想貸、不願貸行為,必然導致信貸萎縮,同樣減少社會總需求,導致通貨緊縮。
6、體制和制度因素
體制變化(企業體制,保障體制等)一般會打亂人們的穩定預期,如果人們預期將來收入會減少,支出將增加,那麼人們就會"少花錢,多儲蓄",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物價下降,從而出現體制變化性的通貨緊縮。
7、匯率制度的缺陷
如果一國實行釘住強幣的聯系匯率制度,本國貨幣又被高估,那麼,會導致出口下降,國內商品過剩,企業經營困難,社會需求減少,則物價就會持續下跌,從而形成外部沖擊性的通貨緊縮。
一般來說,適度的通貨緊縮,通過加劇市場競爭,有助於調整經濟結構和擠去經濟中的"泡沫",也會促進企業加強技術投入和技術創新,改進產品和服務質量,對經濟發展有積極作用的一面。
但過度的通貨緊縮,會導致物價總水平長時間、大范圍下降,市場銀根趨緊,貨幣流通速度減慢,市場銷售不振,影響企業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強化了居民"買漲不買落"心理,左右了企業的"惜投"和居民的"惜購",大量的資金閑置,限制了社會需求的有效增長,最終導致經濟增長乏力,經濟增長率下降,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不利。由此看來,通貨緊縮對經濟發展有不利的一面。為此,我們必須通過加大政府投資的力度,刺激國內需求,抑制價格下滑,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
❷ 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deflation) :當市場上流通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對於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爭議。但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當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連跌三個月,即表示已出現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就是產能過剩或需求不足導致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各類價格持續下跌。
(一)馬克思對通貨緊縮問題的分析
在經濟學研究中,較早提出通貨緊縮問題的是馬克思,他在《資本論》中,多次分析到流通中貨幣的膨脹和收縮問題。認為通貨的膨脹和收縮可能由經濟的產業周期引起,可能由流通中的商品數量、價格變動引起,可能由貨幣流通速度變化引起,還可能由於技術因素引起。但他在研究這一問題時,其對象是以金幣為主的貨幣流通,由於金屬貨幣本身具有價值,其過多過少都不會引起幣值的變化,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貨幣供給的過多或過少才會引起幣值的變動。因此,馬克思對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問題的研究,是建立在信用貨幣(紙幣)流通規律的基礎上的。實際上是在討論金幣流通與替代金幣流通的價值符號的關系,並非在討論貨幣供給的多少與物價漲落的關系。
(二)凱恩斯的通貨緊縮理論
繼馬克思之後,聯系貨幣政策來討論通貨緊縮問題的是凱恩斯。他於1923年在《幣值變動的社會後果》中分析了1914年到1923年英國物價水平的變動,指出:「從1914年到1923年間,所有國家都出現了通貨膨脹現象,也就是說,相對於可購買的物品而言,支出貨幣的供給出現了極大的擴張。從1920年起,重新恢復對其金融局勢控制的那些國家,並不滿足於僅僅消滅通貨膨脹,因而過分縮減了其貨幣供給,於是又嘗到了通貨緊縮的苦果。」他認為,通貨緊縮將使社會生產活動陷於低落。指出:「無論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都會造成巨大的損害,……兩者對財富的生產也同樣會產生影響,前者具有過度刺激的作用,而後者具有阻礙作用,在這一點上,通貨緊縮更具危害性。」而通貨緊縮之所以會使社會生產活動陷於低落,是因為通貨緊縮的再分配效應不利於生產者。由於生產者的生產資金大部分是借來的,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生產者停止經營,減少借款,把自己的實物資產變為通貨,比辛苦經營勞作更有益。 凱恩斯在他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對通貨緊縮現象的分析,更多使用的是就業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這樣的術語,通過對30年代大危機的精闢分析,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論斷,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導致通貨緊縮的根本原因。治理的對策自然就是擴張有效需求,而在擴大有效需求方面,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更有效,在通貨緊縮時期,政府要做的就是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有機結合,盡可能地擴張有效需求。
(三)歐文·費雪的通貨緊縮理論
與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不同,費雪是從供給角度,聯系經濟周期來研究通貨緊縮問題的,他通過對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的研究,於1933年提出了「債務——通貨緊縮」理論。他認為企業的過度負債是導致30年代大蕭條的主要原因。在經濟的繁榮時期,企業家為追求更多利潤,會過度負債,而在經濟狀況轉壞時,企業家為了清償債務會降價傾銷商品,導致物價水平的下跌,出現通貨緊縮。通貨緊縮的出現,又會使企業利潤減少,生產停滯,失業增加。而失業的增加,會使人們的情緒低落,產生悲觀心理,對經濟和生活喪失信心,更願持有較多的貨幣,居民和企業的這種行為將使貨幣流通速度下降。而因物價下降出現的利潤減少和實際利率的上升,意味著企業真實債務的擴大,會使貸者不願貸,借者不願借。過度負債和通貨緊縮會相互作用,由於過度負債的存在,在經濟周期的階段轉型時,會出現通貨緊縮,反過來由債務所導致的通貨緊縮又會反作用於債務,其結果會形成欠債越多越要低價變賣,越低價變賣自己的資產越貶值,而自己的資產越貶值,負債就越重的惡性循環。最後,則必然出現企業大量破產,銀行倒閉的危機。該理論實際上是將通貨緊縮的過程看作是商業信用被破壞和銀行業引發危機的過程。 走出「大蕭條」,解決通貨緊縮的對策要麼是自由放任,企業破產後的強制恢復,要麼是增加貨幣供給,利用通貨膨脹的方式助其恢復。
(四)其他經濟學家對通貨緊縮的看法
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許多國家處於通貨膨脹之中,因此,理論界對通貨緊縮問題的專門論述不多,多是在研究通貨膨脹問題時,把通貨緊縮作為它的對立面捎帶論及。如弗里德曼等人認為,「貨幣存量的大幅度變動是一般價格水平大幅度變動的必要且充分條件」,貨幣供給過分低的增長率,更不用說貨幣供給的絕對減少,將不可避免地意味著通貨緊縮,反之,若沒有貨幣供給如此低的或負的增長率,大規模的、持續的通貨緊縮決不會發生。薩繆爾森、布坎南等人也把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一樣,都看作是政府幹預過多、政策失當的產物。20世紀90年代以來,通貨緊縮問題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提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觀點。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將近年來出現世界性通貨緊縮的原因歸結為社會總需求的不足,並強調需求不足在不同國家或在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社會制度根源,如果實行聯系匯率和固定匯率制度的國家的貨幣被高估,就極易受到其他出口國家貨幣突然貶值的沖擊,出現國內價格下降導致通貨緊縮。他主張用「有管理的通貨膨脹」政策來治理通貨緊縮,而這一觀點則對以穩定物價為目標的傳統貨幣金融理論構成了挑戰;美國另一著名經濟學家加利·西林則指出通貨緊縮具有自我強化的性質,他認為,當購買者採取觀望態度,等待物價進一步下跌時,資本將進一步過剩,商品存貨將繼續增加,從而將使物價進一步下降。物價繼續下降的結果,會使消費者產生進一步的觀望心理。這樣物價就會陷於一個螺旋式的自我強化的下降過程;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認為,通貨緊縮的發生是由於人們更願意把持有的實物換成貨幣。通貨緊縮產生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資產泡沫破裂對經濟產生的消極影響,20世紀30年代危機的出現,與資產泡沫的破裂有著緊密聯系,至少加重了通貨緊縮的局面。出現的通貨緊縮,與技術進步、信息的快速傳播導致的結構性變化,有著直接的關系,也是導致通貨緊縮發生的重要原因。
通貨緊縮的成因
1、緊縮性的貨幣財政政策
如果一國採取緊縮性的貨幣財政政策,降低貨幣供應量,削減公共開支,減少轉移支付,就會使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出現失衡,出現「過多的商品追求過少的貨幣」,從而引起政策緊縮性的通貨緊縮。
2、經濟周期的變化
當經濟到達繁榮的高峰階段,會由於生產能力大量過剩,商品供過於求,出現物價的持續下降,引發周期性的通貨緊縮。
3、投資和消費的有效需求不足
當人們預期實際利率進一步下降,經濟形勢繼續不佳時,投資和消費需求都會減少,而總需求的減少會使物價下跌,形成需求拉下性的通貨緊縮。
4、新技術的採用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由於技術進步以及新技術在生產上的廣泛應用,會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導致商品價格的下降,從而出現成本壓低性的通貨緊縮。
5、金融體系效率的降低
如果在經濟過熱時,銀行信貸盲目擴張,造成大量壞賬,形成大量不良資產,金融機構自然會「惜貸」和「慎貸」,加上企業和居民不良預期形成的不想貸、不願貸行為,必然導致信貸萎縮,同樣減少社會總需求,導致通貨緊縮。
6、體制和制度因素
體制變化(企業體制,保障體制等)一般會打亂人們的穩定預期,如果人們預期將來收入會減少,支出將增加,那麼人們就會「少花錢,多儲蓄」,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物價下降,從而出現體制變化性的通貨緊縮。
7、匯率制度的缺陷
如果一國實行釘住強幣的聯系匯率制度,本國貨幣又被高估,那麼,會導致出口下降,國內商品過剩,企業經營困難,社會需求減少,則物價就會持續下跌,從而形成外部沖擊性的通貨緊縮。
❸ 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會對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
1、貨幣流通速度反映了貨幣在經濟中的換手次數和速度,顯然一單位貨幣的換手次數越多,速度越快,越能促進交易的進行和財富的創造以及經濟的發展。比如貨幣存量為100,貨幣流通速度為100,那麼就可以創造10000元的社會財富;如果貨幣流通速度很慢,比如1,那麼同樣的貨幣存量只能創造100元的社會財富,兩者的差別是巨大的。
2、根據貨幣數量論的費雪方程式PY=MV,其中P代表物價水平,Y代表社會總產品,M代表貨幣供應量,V代表貨幣流通速度,我們可知當貨幣流通速度即V下降時,即使貨幣增發即M變大,Y也未必會增加。
3、舉個極端的例子:流動性陷進。當流動性陷進發生的時候,無論央行投放多少貨幣,民眾都會以現金的形式拿在手中,這樣的話資金除了消費之外很難流動,貨幣增發起不到刺激經濟的作用,此時貨幣政策是無效的,增發貨幣對產出增加無益。
(3)貨幣流通速度如何影響通貨緊縮擴展閱讀:
一、貨幣升值對經濟的影響。
1、貨幣升值對經濟發展的壞處:
①熱錢湧入——熱錢是流動速度非常快的資金,用於短線投資的錢,國外資本預期此貨幣升值,就會對此貨幣投機套利
②外商投資會減少——本幣升值對應外幣就會貶值,那麼外商用同等的錢買到的東西就會變少,同比之下資金將會進入其他國家。
③以外幣計價的資產貶值——本幣升值對應外幣就會貶值,所以外幣計價的資產會貶值。
④出口會減少——同樣的東西,國內價格不變,由於外幣的貶值,要用更多的外幣才可以買到這樣東西。
2、貨幣升值對經濟發展的好處:
①進口增加——同等的錢可以買到更多的東西,當然就會去購買,從而推動進口.。
②利於資本輸出——貨幣升值在國外可以買更多的資產!
❹ 為什麼貨幣流通速度快會導致通貨膨脹
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和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的變動,以及通貨膨脹率的變動之間存在著同向變動的關系,尤其是通貨膨脹率和M2的流通速度之間的同向關系更為明顯。貨幣流通速度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同比關系,即隨著通貨膨脹率上升,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也在增加;
隨著通貨膨脹率的降低,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也在隨著下降;而且廣義貨幣M2的流通速度的波動相對於通貨膨脹率的波動和M1的波動都較小。
(4)貨幣流通速度如何影響通貨緊縮擴展閱讀
很多因素都可以引發惡性通脹,比如內戰、經濟過度擴張、基本生產要素的價格調整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比較嚴重的通脹一般是由「價格改革」或「經濟過度擴張」兩種因素引發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剛剛開始走出計劃經濟的「鳥籠」,開始調整幾十年沒有變化的基本商品價格,加上投資偏快,由此引發了1985年、1988年-1989年的大通脹。1993年以後的通脹,價格改革的影響因素變小,更多體現在投資過熱上。
比較嚴重的通脹到來時,會掀起搶購風潮,大家更相信實物、外匯、黃金而不是本國貨幣。通脹到來初期,股票還會上漲。
但隨著通脹變得嚴重,央行加息,股市會出現大跌。從歷史經驗看,最嚴重通脹的時候,會重現「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貨幣可能被邊緣化。在一些強權國家,可能會出現政府強行兌換居民外匯存款,勒令上繳黃金等情況。
❺ 什麼是通貨緊縮,通貨緊縮的影響有哪些
通貨緊縮指的是市場上流通的紙幣量少於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貨幣升值、物價普遍持續下跌的狀況。通貨緊縮有利也有弊,適度的通貨緊縮有助於調整經濟結構、擠去經濟中的「泡沫」,對經濟發展有積極的作用。過度的通貨緊縮,會導致物價大范圍下降,貨幣流通速度減慢,市場銷售不振,導致經濟增長乏力,對經濟的長遠發展不利。點掌毛利哥的直播節目上曾深度講解過通貨緊縮,你可以去他們官網上回看下。
❻ 96~99年我國通貨緊縮的成因.表現及對策
所謂的「通貨緊縮」是指流通中的貨幣量大大少於商品流通的需要。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很多:如生產相對過剩、需求不足、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等等。各種因素又摻雜在一起,互相影響,甚至形成惡性循環,對經濟產生非常嚴重的危害。通貨緊縮的直接表現便是物價全面下降,而這必將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物價下降又意味著銀行存款實際利率的上升,消費者趨向於把更多的錢存入銀行,從而使貨幣流通速度進一步下降,流通中的貨幣量進一步降低。通貨緊縮還將影響銀行貸款,減少貨幣供給,使投資成萎縮狀況,經濟增長陷入困境;影響GDP的增長,還可能造成嚴重失業及其它社會問題。而一系列問題會加重投資者和消費者對經濟不良前景的預期,使投資和消費進一步萎縮,經濟增長趨於緩慢甚至於停頓。日本曾由於控制泡沫經濟力度過大而陷於通貨緊縮10年未曾逆轉。我國97年開始的嚴重通貨緊縮過程與日本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到九九年下半年,我國的通貨緊縮狀況仍然沒有根本的逆轉。原因是:
一、通貨緊縮的過程中伴隨著極大的通貨膨脹壓力
二、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雙重不足的矛盾
三、金融市場不完善,體制不健全
四、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健全,經濟效益低下,經濟結構不合理
綜上所述,要解決我國當前存在的通貨緊縮問題,只寄希望於貨幣政策是不行的。不能不顧一切地靠極擴張的貨幣政策去啟動經濟,追求經濟增長率,特別是在我國的通貨緊縮有著通貨膨脹的背景的情況下,而應有長遠的考慮和目標。在二年多的解決通貨緊縮的過程中,政府顯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因而在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上半年,國家各方面的經濟、金融政策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
1、加快了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調整貸款結構,加強金融監管,降低不良貸款的比例,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擴大了金融對外開放的力度。
2、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加大投資力度,增加有效供給,擴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開發大西北的步伐。
❼ 關於通貨緊縮
貨幣可以增發,但是貨幣不可能針對性的消減。沒有人會願意主動讓手裡的錢變少。而通縮就是市場中貨幣流動出了問題,那原因不能是源頭,就只會在流通中,或者末端出問題了。
這樣就是:
要麼貨幣流通中受限,市場不需要較多的貨幣來完成貿易活動。那就是說市場出現了疲軟,本來可以進行的貿易經濟活動減少,導致了貨幣需求減少。而這樣就反映出經濟出現了問題。
要麼就是貨幣的末端出現問題,供需兩端不是手中沒有現金,就是沒有需求進行貿易活動。剛才說了,沒有人會主動扔掉錢。那麼如果不是供求兩段的現金不夠,貨幣不是更多的在銀行,比如債務增多,就是在供求中貨幣流通循環中有了損失,比如商品滯銷而形成損失。而這是經濟問題的原因,也是經濟問題的一個表現。
不過經濟中,危機也往往蘊藏著機會。貿易活動不會因為減弱而停滯。所以,往往在出現這樣的情況或數據時,政府會出手干預,而經濟結構也會發生變化來適應新的市場。這時,往往就會發生經濟結構的變革。
❽ 通貨緊縮為什會導致貨幣流通速度放慢
這個可以是人們的一種消費觀念所決定的。因為通貨緊縮,物價都會減低,也就是紙幣的價格不斷增加,紙幣的供不應求,導致一單位紙幣能購買更多的商品。因為這個原因,人們心理會發生變化,人們都在想如果明天再消費那麼成本會更低,同等的錢可以買更多的東西每個人都希望買更多的東西,所以人們會期待更低的價格而不去消費,這樣貨幣的流通就會放慢,這樣通貨緊縮不會解決反而會更加嚴重。
通貨膨脹正好相反,如果國家不幹涉的話,那麼越是通貨膨脹貨幣流通速度會越快
❾ 貨幣必要量流通對經濟的影響
當貨幣流通量超過貨幣必要量時,會引起通貨膨脹,反之通貨緊縮。
1、貨幣需要量,或稱貨幣必要量,是貨幣流通規律的主要內容。它表現在一定時期內,為保證生產和流通正常運行所需要的貨幣量,以及決定貨幣必要量的因素。
2、流通中貨幣必要量取決於三個因素:待實現的商品總量、單位商品價格和單位貨幣平均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
流通中的貨幣必要量(M)=(待實現的商品總量(Q)* 商品價格水平(P))/貨幣流通速度(V)= 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QP)/貨幣流通速度(V)
3、貨幣必要量和貨幣流通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貨幣必要量是指流通過程對貨幣的客觀需要量,不取決於人們的主觀意志;貨幣流通量則是流通中實際存在的貨幣數量,通常稱為貨幣供應量。
拓展資料
1、貨幣流通速度是指: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平均周轉次數。如:1元貨幣1月內平均執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職能,就起了4元貨幣的作用。貨幣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越少,反之則越多。
2、對於一國經濟而言,如果貨幣流通速度較快,則貨幣實際需求量較少,貨幣供應量可以得到較好的控制,避免發行過量,以致通貨膨脹的危險;若貨幣流通速度過慢,一段時間內貨幣實際需求量變大,中央銀行不得不加大貨幣供應量,因而未來會有通脹的可能,這對經濟是一種不小的壓力。
3、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市場貨幣流通量不能自發地適應貨幣需要量,因為紙幣是金屬貨幣的符號,由國家強制發行,超過貨幣需要量的過多發行,必然造成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因此,市場貨幣需要量是否符合貨幣需要量,是紙幣流通條件下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