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銅為什麼是製造貨幣

銅為什麼是製造貨幣

發布時間: 2022-12-28 23:18:02

『壹』 古代為什麼要採用銅來制錢

因為銅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幾乎所有的金屬用具都需要用銅來製作,應用范圍非常廣,且非常關鍵。
所以,銅才會作為貨幣流通。
即便是鐵器普及之後,因為冶金加工技術的落後,還是有許多精細金屬製品需要用銅來製造(例如火炮,鐵質的炮管就因為技術落後,質量很差,銅炮管則更安全耐用。)

『貳』 銅線在我國歷史上曾經是一種廣泛流通的貨幣,銅常用於製造貨幣的原因可能是()

銅的熔點比鐵的熔點低,容易鑄造,銅的色澤比鐵的色澤美觀,在空氣中鐵容易生銹,銅不容易生銹.
因為銅的熔點是1083.4℃,比鐵的熔點低,容易鑄造,銅的光澤比鐵的光澤好.在通常情況下銅的化學性質比鐵穩定,不容易生銹.所以用銅而不是用鐵鑄造貨幣.故填:銅的光澤好;銅的化學性質不活潑.

『叄』 為什麼古代都是用銅來鑄錢,而不是用成本更低的鐵

早在史前時代,人們就開始採掘露天銅礦,並用獲取的銅製造武器、式具和其他器皿。煉銅早於煉鐵,不僅已為考古文物和歷史文獻所證實,而且也符合冶金技術的發展規律。原因很簡單,就像從樹上摘蘋果總是從低處摘起一樣,由於煉銅(專指古代)較煉鐵容易,最早誕生的當然是煉銅術。早在史前時代,人們就開始採掘露天銅礦,並用獲取的銅製造武器、式具和其他器皿。所以人類肯定先用銅製造錢幣。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鐵器才出現,因為稀少所以鐵變得非常貴重,如此一來用這么貴重的鐵來做錢幣顯然是不現實的。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漢代時鐵的使用得到了普及,鐵也就變得不再貴重,甚至地位比銅還要低許多。銅和鐵相比,價值更高,且抗腐蝕性更強,另外鐵比較脆,不容易鑄造,這種種劣勢也就導致了鐵無法用來鑄造貨幣。

『肆』 選用金銀銅等金屬製成錢幣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他們的金屬活潑性弱(還原性),不容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而生銹(變質)
而其他的金屬比如說鐵 如果拿鐵製作錢幣,用不了多久就被空氣中的氧氣、水反應 而生銹了,那你手裡的錢在家裡放著放著就沒有了,因為全都變成銹了

金屬活潑性順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從上順序我們看到金、銀、銅的活潑性弱,不易變質 、氧化 所以作為錢幣

『伍』 銅錢在歷史上曾經是一種廣泛流通的貨幣在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分析為什麼銅用於製造貨幣

銅的儲量相對白銀和黃金等貴金屬來說相對龐大,又不像鋁鐵等難以提煉,自然界中銅礦的含銅量就比較大,冶煉相對容易,在漢代就可以提煉出94%純度的銅,而那時的冶鐵技術卻遠沒有煉銅那麼發達。銅的化學性質比較穩定,不活潑,這樣不會短時間發生異變,又質地堅硬,耐磨損,作為貨幣可以長時間的流通。

『陸』 從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角度分析為什麼銅常用製造貨幣

從物理性質的角度來說:銅的熔點比較低,比較容易冶煉鑄造成型 銅的熔點比鐵的熔點低,容易鑄造,銅的色澤比鐵的色澤旦貳測荷爻沽詫泰超駿美觀,在空氣中鐵容易生銹,銅不容易生銹. 因為銅的熔點是1083.4℃,比鐵的熔點低,容易鑄造,銅的光澤比鐵的光澤好.在通常情況下銅的化學性質比鐵穩定,不容易生銹.所以用銅而不是用鐵鑄造貨幣.銅的光澤好;銅的化學性質不活潑

『柒』 中國古代為什麼要採用銅來制錢

中國古代為什麼要採用銅來制錢
(2009-11-20 11:41:00)
轉載▼
標簽:
雜談
分類: 古代錢幣

在我們欣賞錢幣的時候,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便是錢幣的色澤、其次是形狀和錢面上的文字、紋飾或圖案,及至拿到手中,又掂量出錢幣的大小、輕重和光滑、粗糙與否的手感,這些直觀的感受直接形成了我們對錢幣的審美判斷。清朝古錢學家翁樹培說他研究錢幣的時候,「辯之於其字、於其形、於其色、於其質、於其聲;兼此五者,而精審焉」。 可見錢幣自身的材質、造型、書法、紋飾以及附著於錢幣載體之上的文化,無不帶給人們審美的視覺效果和愉悅的心理感受。
銅制錢幣因其天然本色的材質,在中國錢幣的審美意蘊里並不是為著裝飾和藝術的目的而產生,但在歷史的進程中,其獨特的實體形態與歷史上的社會思想和審美觀念相融合,在承擔實用功能之外逐漸成為了歷史文化的載體.
先秦時期重要的科學技術著作《考工記》開篇就提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這一樸素的工藝觀強調「天時」、「地氣」、「材美」、「工巧」是古代器物設計和工藝生產的理論基礎和造物原則。「天時」可以理解為不能違背自然,要根據季節的變化來合理安排造物,也可以理解為要適應時代的變化。「地氣」則是指客觀的自然條件,比如天然資源和地域傳統,表現在錢幣鑄造上,便是各地金屬礦藏的多寡。天時、地氣的綜合形態最終要通過材質的成型才能表達出來。材料的質感、色澤、肌理等效果本身就具有一種美感,根據功能目的,對材料進行選擇,再通過加工工藝對材料進行處理。天時、地氣、材美便通過工巧而完美地結合成為一體。我國古代錢幣的鑄造盡量遵循「天時」、「地氣」、「材美」的設計觀念,因地制宜,將錢幣造型藝術同先進的金屬冶煉水平和鑄造工藝完美地結合起來,鑄造了製作精美至今仍為收藏家稱道喜愛的美品。
先秦時期,由於真貝數量不夠,不能滿足流通需要,曾選用仿製貝代替,有石貝、玉貝、骨貝、銅貝等,最後穩定在銅貝上。銅貝的出現,奠定了銅作為古代主要幣材的基礎。在商周時期,大量青銅用於製造禮器、兵器、農具等,青銅客觀上已經成為普遍認同的社會財富,具有取代天然貨貝的可能性。這也是我國青銅冶煉技術和鑄造工藝發展迅速的必然結果。人們在尋找和加工石料、玉料用來製作石器、玉器的過程中,逐步具備了識別天然銅和銅礦石的選礦經驗,而燒制原始陶器的實踐又為青銅的冶煉提供了必要的高溫和耐火材料。青銅是一種含有銅、錫、鉛等元素的合金材料。它的特點是熔點較低,硬度較高,具有較好的鑄造性能和機械性能。經過長期冶煉實踐,人們逐漸認識到青銅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間的關系,能夠合理地控制銅、錫、鉛的配比,熟練掌握了青銅的配比與應用。先秦工藝典籍《考工記》載有當時嚴格合理的「六齊」配比:「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鍾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這種合金比例表明青銅是一種理想的合金材料,可以用來製作任何人們想要的東西:禮器、盛器、兵器、樂器、農具、工具以及裝飾用物等。同時,《漢書·律歷志》載:「銅為物之至精,不為燥濕寒暑變其節,不為風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 於士君之行,是以用銅也。」 銅具有不易腐蝕、不易變形的優點,因此用銅來製作度量衡器具,以此來規范人們日常生活的度量衡標准。這表明了古人對銅的喜愛,甚至認為銅的品質有類於君子之德。
我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青銅的顏色會隨著錫含量的增加而發生變化,由赤銅色(紅銅)經赤黃色、橙黃色,最後變為灰白色。又由於古代冶煉技術「天時」和「地氣」的差異,因而各時代的錢幣銅質不同,各個朝代、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各有特點。
先秦鑄幣即指春秋戰國時期的鑄幣。這個時期的鑄幣,一方面受各諸侯國文化淵源和地理環境方面的差別的影響,不同的國家鑄行不同的錢幣;另一方面,由於青銅鑄幣本身還處在發展階段,因此,即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時期,或者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所鑄錢幣也不盡相同。青銅鑄幣只是雛形鑄幣,同時還兼有裝飾物等功用。現有的考古資料表明,我國最早的布幣是空首布,最早的刀幣是尖首刀,它們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擔當專門貨幣職能的青銅鑄幣。圜錢和蟻鼻錢都是在其後產生的。考古出土證實,空首布和尖首刀都始鑄於春秋中期前後。 經過現代科學分析:布幣系列,空首布的合金成分的特徵含量為:銅62-64%、鉛26-28%、錫6-7%,這是一種比較科學的青銅錢的合金組成,與北宋銅錢類似。尖足布的合金成分平均值為:銅44-46%、鉛48-50%、錫2-4%。銅鉛比為1.05,尖足布的含鉛量如此之高,又很輕薄,因而出土品大都腐蝕嚴重,容易破碎。方足布的合金分布范圍大致為:60%<銅<80%、10%<鉛<30%、5%<錫<20%。刀幣系列,包括針首刀、尖首刀和明刀的燕系刀幣的合金成分組成的特徵含量為:銅40-42%、鉛52-54%、錫0-2%,表現為銅含量低,鉛含量高,錫含量變化無常。這類鑄幣,嚴格說來,應屬於鉛(基)銅(合金)幣了。齊刀是先秦貨幣中比較特別的一種,它自始至終在文字、器形大小、風格上基本保持不變,品種相對較少,它的合金特徵含量為:銅50-60%、鉛42-44%、錫2-4%。齊刀的鉛含量普遍較高,有點類似於燕刀的成分,但是跟燕刀不同的是,齊刀的鉛含量始終沒有超過銅。直刀一般認為是戰國時期趙國的貨幣,它的特徵含量為:銅56-58%、鉛30-32%、錫2-6%。蟻鼻錢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錢幣,蟻鼻錢的合金組成與它出土地區密切相關。出土於湖北的蟻鼻錢,是楚國早中期的貨幣,此時楚國國力昌盛,境內富產銅錫,所以鑄幣不僅選料上乘,成色較好,而且鑄工講究,合金的特徵含量為:銅66%、鉛22-24%、錫6-8%;出土於安徽的蟻鼻錢屬於楚國東擴後的鑄幣,此時楚國經過連年戰爭,國力空虛,因而鑄幣質量有所下降,鉛含量明顯增加,合金的特徵含量反映為:銅30-32%、鉛56-58%、錫0-2%。圜錢為戰國晚期鑄幣,齊國的賹化錢的合金組成與齊刀的合金組成非常一致,大致為:銅50-60%、鉛30-40%,錫3-4%,這說明齊國鑄幣之規整。秦國的半兩和兩甾錢的合金組成為:銅74-76%、鉛6-8% 和22-24%,錫4-8%。魏國的「垣」字幣的含銅量非常高,幾乎為純銅。「明月」為燕國的圜錢,合金組成不同於燕國的明刀,而與半兩錢相接近。先秦錢幣的銅質主要呈青紅色。
秦、漢錢幣是在我國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下鑄造的,錢幣的鑄造有一套合金標准,即戰國秦半兩的標准。但是秦末漢初社會動盪,物質基礎薄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不得不「更令民鑄錢」。 民間私鑄現象嚴重,因而鑄幣合金變化較大。秦半兩的合金配比為:銅60-80%、鉛10-30%、錫8%,《漢書·食貨志》的「銅錢質如周錢」的說法還是比較可信的,這里周錢當是指戰國秦半兩。漢初行「榆莢半兩」、「八銖半兩」、「五分半兩」、「三銖錢」以及「四銖半兩」等,錢名與實重不符,幣制多變。漢半兩初期盡管錢幣輕薄如榆莢,但合金成分還是與秦半兩基本相同。但在文帝「為錢益多而輕,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 以後,合金成分變化很大,銅含量高者達90%以上,低者不足50%;還有用純鉛鑄錢的;錫含量的變化也異常突出,高者達18%,低者幾乎為零。西漢五銖自元狩五年(前118年)鑄行開始,至公元6年王莽居攝改制,共鑄行120餘年。五銖錢含銅量普遍較高,絕大多數在60%以上,且含錫量相對比較穩定,大都在2-5%,含鉛量普遍較低,絕大多數在20%以下,但波動較大。總體而言,西漢五銖錢合金組成整體比較穩定。王莽執政期間,數易幣制,但研究表明新莽錢的合金組成非常規整劃一,合金組成大都集中在銅80-90%、鉛5-10%、錫3-6%的范圍,多數錢幣相當於銅九成、鉛錫一成和銅八成、鉛錫兩成的組成配比。可見,莽錢不僅外觀製作精美,合金組成也極其規整,在我國古代的錢幣中堪稱「不惜銅、不愛工」的典範。東漢五銖的合金組成與西漢大體類似,特徵含量為:銅84-86%,鉛6-8%,錫2-4%。且東漢五銖同一品種之間及各個不同的品種之間,雖然重量、品相相差很大,但合金組成大體相當,並不存在顯著的差別。漢代絕大部分錢幣的銅色為青白色中微帶淡紅。
魏晉南北朝時期錢幣鑄造非常混亂,錢幣雖然減重厲害,但是鑄幣的成色普遍較高,銅含量大都在70%以上,呈銅含量的適量減少和鉛錫的配用量逐漸增高的趨勢。隋五銖大都製作精好,銹蝕較輕,有的錢因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 隋五銖的金屬成分中的銅含量穩定在60-70%之間,鉛含量在10-20%和20-30%之間,錫含量在6-10%和14-18%之間。
唐初沿用隋五銖,武德四年鑄行開元通寶,《新唐書·食貨志》曰:「天下爐九十九,…每爐歲鑄錢三千三百緡…費銅二萬一千二百斤,鑞三千七百斤、錫五百斤。」 唐代銅錢皆為典型的鉛錫青銅,合金組成大致為:銅60-80%、鉛10-30%、錫5-15%。唐代銅錢的合金組成比較集中,銅含量穩中有降,鉛錫含量穩中有升,鉛錫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銅錢的鑄造質量,而且還可以節省銅料。這是我國古代銅錢鑄造水平的進步。
北宋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這個時期青銅鑄幣無論在規模、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宋錢堪稱我國古代鑄幣合金之最。北宋錢的銅鉛錫含量的分布高度集中,其特徵含量為:銅64-66%、鉛22-24%、錫8-9%。《宋史·食貨志》載:「天禧三年…時銅錢有四監:饒州曰永平,池州曰永豐,江洲曰廣寧,建州曰豐國…凡鑄錢用銅三斤十兩,鉛一斤八兩,錫八兩,得錢千,重五斤。唯建州增銅五兩,減鉛如其數。」計算相應的銅、鉛、錫的比例為:銅64.48%、鉛26.64%、錫8.88%,文獻記載與實物分析結果非常吻合。可見,宋朝不僅制定出精確而又科學的合金配比,還得到了認真的貫徹。北宋錢幣在保證基體有適當的含錫量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摻用鉛,這樣既保證了鑄幣的硬度、強度、耐磨性和耐腐蝕性,又因為鉛相對而言廉價且處於低熔點區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原料成本和燃料成本。南宋銅錢相對北宋而言,不僅鑄造數量大為減少,合金品質也大大降低,銅錫含量明顯降低,鉛含量顯著提高,錢幣合金的特徵含量為銅56-58%、鉛34-36%、錫2-3%。《北宋·食貨志》曰:「紹興以來,歲收銅二十四萬斤,鉛二十萬斤,錫五萬斤,僅可鑄錢一十萬緡。諸道拘到銅器二百萬斤,附以鉛、錫,可鑄六十萬緡。然拘者不可以常,唯當據坑冶所產。」 南宋朝廷不得不收斂民間銅器以維持鑄錢,國家政治、軍事的衰微以及社會經濟的敗落可見一斑.
遼地貧禧而富產銅,因而遼錢用銅很高,用錫很少,有的錢幾乎為純銅製造。遼錢合金配比不佳,常給人以字口淺、輪廓不清、鑄造不精的感覺。金錢的形制仿照宋錢,其銅含量比較穩定,且鉛錫用量比較固定。金錢的泰和錢製作精美,書法秀麗,有的因為高錫青銅所造,外觀色質泛白,煞是美觀。
元朝推行寶鈔,銅錢的鑄造和使用數量都很少,但是元錢的合金組成非常規整,大致為:銅70-75%、鉛15-50%、錫7-8%。明朝從太祖的大中通寶到孝宗的弘治通寶都鑄行的是青銅錢,合金成分的特徵含量為:銅74-76%、鉛16-18%、錫8-9%。明嘉靖以後,開始向黃銅鑄錢過渡。黃銅是一種不同於青銅的另一種具有良好鑄造性能的銅合金。嘉靖通寶是我國古代最早用黃銅鑄造的錢,合金成分范圍為:銅60-80%、鋅11-21%、錫0-10%、鉛1-14%。嘉靖鑄幣精細,銅錢還有「金背」、「火漆」、「鏇邊」等精工品。嘉靖以後的隆慶通寶、萬曆通寶、泰昌通寶、天啟通寶以及崇禎通寶都為黃銅鑄幣,合金成分中鋅的含量逐漸上升,但都不穩定,反映我國古代黃銅鑄錢的發展過程。到天啟年間,直接用金屬鋅配銅鑄幣,我國古代黃銅鑄錢技術至此已基本成熟。黃銅鑄幣成為定製。清朝早期鑄錢基本沿襲明代的做法。乾隆五年以後,為防止民間毀錢制器,在鑄錢的銅鉛中加入點錫,鑄成青錢,其配方為:「紅銅五十斤,配合白鉛四十一斤八兩,黑鉛六斤八兩,再加點錫二斤。」 即銅50%、鋅41.5%、鉛6.5%和錫2%。清朝鑄錢有四色(銅、鋅、鉛、錫)、三色(銅、鋅、鉛)、二色(銅、鋅)配比之說。嘉慶以後,隨著原料供應的變化,鑄錢的用料配比經常有所調整,但總體上都是圍繞著上述合金配比左右,因此這段時期的鑄幣基本上保持著良好的品質。
紅銅錢,指的是那些沒有配以合金元素鉛、錫或鋅直接用銅鑄造的錢,以及那些合金元素含量過低近似為純銅鑄造的錢。銅質純則錢體呈紅色。紅銅錢最早為戰國晚期魏國鑄造的「垣」字圜錢。漢代的半兩、五銖錢中也有少量的紅銅錢或近似為紅銅鑄造的錢。遼地處北方和東北,地多產銅而寡鉛、錫, 因而鑄錢也只能「多銅而寡鉛錫」。新疆同樣也是鉛、錫比較貧乏的地區,因此清乾隆帝統一新疆以後,「[乾隆]四十年開伊犁鼓鑄局…伊犁素不產銅,其各處以糧折納紅銅,每斤約銀四錢九分有奇。又採挖黑鉛,每斤約銀四錢。合計銅鉛兩項,每鑄錢一千約需銀三兩八錢有奇。但均非動項采買。至[於]白鉛,必須由西安遠遞解伊犁,核計腳價所費頗重。今以體質堅硬之紅銅,配以柔軟之黑鉛,微加點錫,輪郭肉好即可適用。因照內地常行制錢,每文一錢二分重,用紅銅八分四厘,黑鉛三分四厘八毫,點錫一厘二毫。」
我國在銅錢匱乏不足的時候還鑄造過鐵錢,公孫述的鐵錢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鑄鐵錢。鐵錢一般是作為銅錢不足的代用品,我國鐵礦豐富,鐵錢自身價值不高,因而始終不能取代銅錢作為主要流通貨幣。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傳世品,一為發掘品。傳世品是指鑄造之後,一直流傳於世、從未入過土的古錢幣。年份越久的傳世錢幣因為長期撫摸、經常盤玩,時間長了,表面形成一層烏黑發亮的黑色或銅色的膜,宛如古玉表面的「玻璃光」,即為古玩家通常所說的「包漿」,這種烏黑發亮、色澤自然的黑膜則稱之為「傳世古」,也稱「黑漆古」。傳世古玩如玉器、印石、瓷器以及傢具,都有一種因為歲月流逝而留下宛如剔透瑩潤的美玉一般的光亮。並且年代越久,人們把玩撫摸的越頻繁,這種包漿越明顯。傳世之包漿美在熟潤,撫之細膩,如嬰兒肌膚。錢體因為這層厚厚的包漿,呈現出玉石般賞心悅目的光亮,給人圓潤、瑩澤的感覺,觸之動人。
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即在金屬表面由銅胎自身發出來的質地堅硬牢固的小粒或塊狀銅銹。這種氧化物,由於地理、地質、入土時間、土層所含的化學元素等條件的不同,所形成的顆位大小不同、堆積程度亦不盡相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銅銹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別,地質帶酸性的地區氧化程度也相應嚴重些。北方乾燥,雨水少,則銹色堅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濕,氧化層較松且多呈藍綠相間二色。例如南宋錢幣發行於南方,出土於南方較多,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錢幣一般呈藍綠色。如果入土區域燥熱,銅銹會呈紅紫色,但這種銹色不會單獨存在於錢體上,必伴有綠銹混雜在一起,稱之為「紅斑綠銹」。不同的銹色也有鮮艷的名字,如銹片帶藍色,則稱之為「靛青藍」;銹片帶紅色,則稱之為「硃砂斑」或「雞血斑」;銹片帶綠色,則稱之為「松兒綠」或「瓜皮綠」。出土的錢幣則多紅斑綠銹,色澤鮮亮,別有風味。剛出土的錢幣表面附著一種銀白色氧化層,亮如水銀,緊附錢體,即通常所說的「水銀銹」,錢面往往還有紅綠銹,煞是美麗。還有一種被稱為「老生坑」的包漿,是出土已久,錢體仍殘存著部分銹色的古錢幣,經過長期不斷的賞玩,表面又經氧化而生出包漿,這種包漿則更加入骨, 色澤更加幽深,因而意味更加悠遠。
無論傳世古錢幣的色澤可人的包漿,還是新出土的古錢幣表面的新鮮銹色,都能讓人瞬間感受到美的沖擊,攜帶著遠古的氣息撲面而來。「而器物的審美感受,就不僅通過人的視覺,而且還通過人的觸覺等感官的感受,更多地傳達出應有的作用來。」 古人在收藏和賞玩錢幣時,便已經意識到錢幣的聲音,「大抵古錢輪郭皆厚重,叩之有聲」 。古錢幣由於年代久遠,氧化嚴重,其質地已經發生變化,逐漸失去金屬特質,敲擊時或落在桌面時,聲音沉悶、呆板、喑啞,幾乎沒有金屬之聲。而且年代越久,聲音越喑啞,因此,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都是啞音。而明代以後的錢幣,因為距今時間較近,還未受到深層的氧化,聲音則清脆、響亮。民間一般憑聲音來分辨古錢的質地。陳達農說:「至於銅錢,新鑄的錢,其聲必有轉音;傳世的錢,質堅而聲尖響;入土的錢質地松軟,扣之聲沉;破裂之錢,無論傳世、入土,其聲必喑。」 至於轉音的解釋,他引劉文叔的說法為:「所謂轉環、悠悠兩音,系在初發聲之後,假使初發聲為揚,在揚聲後即是轉環,轉環而後悠悠,悠悠即在聲音將盡未盡之間」。因此賞玩把弄古錢幣之時,依次叩擊,音色的暗沉、清亮的錯落變化,悠揚頓挫,則又是另一種感官上的陶醉。

『捌』 為什麼銅常用於製造貨幣

銅的熔點為1083.4度,常溫不易融化,有較好的抗腐蝕性,銅的金屬活動性靠後 易冶煉

『玖』 為什麼銅常用製造貨幣

銅在自然界儲量非常豐富,並且加工方便。銅是人類用於生產的第一種金屬,最初人們使用的只是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天然單質銅,用石斧把它砍下來,便可以錘打成多種器物。隨著生產的發展,只是使用天然銅製造的生產工具就不敷應用了,生產的發展促使人們找到了從銅礦中取得銅的方法。
銅有延性和展性,是熱和電最佳導體之一,能以金屬狀態及黃銅、青銅和其他合金的形態用於工業、工程技術和工藝上。
照歷史時期來看也是先有青銅器時期再有鐵器時期的,銅穩定,也比較好提煉,應用較早,使用范圍廣。

『拾』 初三化學,為什麼用銅制錢而不用鐵來鑄錢幣的原因

鐵比銅活潑(在高一的時候說鐵的還原性比銅強),在空氣中就能被氧化。鐵的氧化物三氧化二鐵質地比較脆容易損壞而且顏色與鐵不同,容易把錢幣弄壞又不好看。而銅與氧氣反應需要在加熱的條件下進行,常溫下無法與氧氣反應,所以銅錢比鐵錢更容易保存,也更美觀。
而且金屬越不活潑越容易冶煉,從歷史上就能看出,銅器使用是在很久以前的青銅時代了,鐵器則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才開始有冶煉的技術(抱歉銅和鐵的開始利用的時間我記不清楚了,但是我記得銅比鐵要早很久開始使用)。比鐵更加活潑的鋁則是到近代才掌握了它的冶煉技術。自然,銅的冶煉要比鐵簡單許多。

熱點內容
長飛光纖股票歷史價 發布:2025-07-12 09:02:35 瀏覽:808
興證養老基金怎麼樣 發布:2025-07-12 08:55:29 瀏覽:578
離婚如何解決股權糾紛起訴再審 發布:2025-07-12 08:37:02 瀏覽:668
商品股指怎麼查看商品基金數據 發布:2025-07-12 08:37:02 瀏覽:223
股權上翻如何操作 發布:2025-07-12 08:36:28 瀏覽:958
貨幣基金是什麼意思知乎 發布:2025-07-12 08:36:27 瀏覽:503
000017股票歷史股價 發布:2025-07-12 08:30:40 瀏覽:853
金風科技股票資金走向 發布:2025-07-12 08:26:30 瀏覽:277
河南氣化廠爆炸對股票的影響 發布:2025-07-12 08:14:16 瀏覽:415
稅務如何核定股權轉讓價格 發布:2025-07-12 08:02:59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