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戰時期使用什麼貨幣
Ⅰ 解放戰爭時期,貨幣怎麼用的
解放戰爭時期的貨幣應該是有3種,一種是從清末流傳下來的銀元,也就是現大洋;另一種是共產黨解放區印發的邊區票;還有一種就是國民黨統治區發行的法幣。電影里共產黨在老百姓家留下的就應該是邊區票,這種邊區票是可以到解放區的財政部門兌換成現大洋的,這樣就可以在國民黨統治區流通。
Ⅱ 簡述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貨幣政策
國民黨統治時期對貨幣制度進行了兩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由銀兩、銀元並用制改為單一銀元制;第二次由銀元制改為法幣制。法幣改革是國民黨政府實行的一個重 要的貨幣金融政策,也是國民黨政府放棄銀本位制所建立的外匯本位制度,顯示了其殖民地性質。國民黨政府為了掠奪財富和發動反共反人民的戰爭,經常採用濫發 紙幣的手段來彌補財政赤字,從而造成通貨惡性膨脹,物價飛漲,加速了法幣制度崩潰。
Ⅲ 請問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發行的貨幣有哪幾種
1914年之前
1912中華民國元年(四川軍政府造)「漢」字壹圓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前,以孫中山為首的中國革命黨人曾在海外做了大量宣傳、組織和發動工作,並印製發行了多種籌餉票券,如由位於舊金山的美洲洪門籌餉局1911年發行的「中華民國金幣」券等。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清朝後,中華民國成立。南京臨時政府迫切需要發行軍用鈔票取代之前清朝的貨幣。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的各省也發行自己的軍用鈔票。
民國建國之初,由於幣制未立以及戰爭的影響,金融市場、貨幣流通均十分混亂。全國范圍內僅流通貨幣就有幾十種,有鷹洋、站人、本洋等外國銀元,有廣東、湖北、江南、安徽等地鑄造的各種龍洋,還有吉林幣、東三省幣、奉天幣、造幣廠幣、北洋幣、大清銀幣等等,嚴重阻礙經濟交流和經濟發展。
1914年-1928年
1914中華民國三年袁世凱像壹圓(袁大頭)
1912年和1913年,中華民國財政部曾兩次設立幣制委員會,討論國家幣制的問題,但都無果而終。1914年,幣制委員會裁撤,另設國務院幣制會議。幣制會議決定採用銀本位制,並在清末的《幣制則例》的基礎上制定了《國幣條例》及實施細則。
1914年2月7日,《國幣條例》公布,規定中國採用銀本位,定銀元為國幣。[1]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先後由天津造幣總廠及江南造幣廠開鑄一元新銀幣,即袁頭幣。[2]1914年3月,設幣制局管理全國幣制,12月裁撤。1917年,段祺瑞組閣上台,為獲得外國借款,復設幣制局,由時任財政總長的梁啟超兼任幣制局總裁,計劃逐步將幣制改為金本位。1918年8月10日,段內閣以大總統命令公布《金券條例》,但由於多方反對最終並未實施。1917年開始以國幣計算稅率。1919年,受「五四運動」影響,上海錢業公會宣布抵制外國銀元,自此袁頭幣取得了唯一主幣的地位。
《國幣條例》施行後,大量收兌舊幣,在天津造幣總廠和武昌、廣州、南京等分廠按條例規定的規格、重量等鑄造袁頭幣。《國幣條例》的實施統一了國幣幣型、成色和分量,在全國絕大部分省份消除了濫鑄劣幣的行為。袁頭幣也逐步成為流通領域的主要貨幣。據1922年數據,袁頭幣在流通領域已佔85%以上,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雖然《國幣條例》明文規定了銀元的無限法償地位,但由於外國勢力的干預,當時仍是銀元與銀兩並用。在對外關系、海關稅收、進出口貿易以及大宗交易方面都以銀兩結算。銀元與銀兩的比價,即所謂洋厘,則時漲時落,影響了銀元的主幣職能。雖全國商民強烈要求廢兩改元,但由於外國勢力的干涉終未實現。對於輔幣則更為混亂,雖然天津造幣總廠曾於1916年按照《國幣條例》鑄發十進制銀輔幣,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後來造幣總廠被直系軍閥把控,濫鑄輔幣而導致混亂,停鑄銀輔幣。1917年,造幣總廠曾試鑄銅輔幣,但不久無奈停鑄。各省則濫鑄銀角、毫洋、銅錢等各種輔幣,造成民國初年輔幣的混亂較晚清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紙幣方面,北洋時期的各種鈔券則更為混亂。1912年12月,袁世凱特許中國銀行發行兌換券,1913年1月,交通銀行也獲得了發行權。1916年,中交兩行被明令定為國家銀行,同年5月,兩行被政府迫使停止兌換兌換券,但並未所有分行都執行了這一禁令。除兩行外,中國通商、四明等銀行也取得了發行權,而中南、勸業等銀行則取得了專業特殊發行權,除外資銀行外先後發行貨幣的銀行竟達三十餘家。而從清末到民初,外國勢力一直對中國的幣制金融粗暴干涉,眾外資銀行多在中國各地擅自發行鈔票,據1925年數據,外國銀行在中國發行的鈔票數額竟超過所有本土銀行發行的總和。
1928年-1937年
1936年發行的100元法幣
早在1924年,孫中山就在廣州設中央銀行以代理國庫,發行貨幣,履行國家銀行的職能。1928年,北伐勝利後,國民政府開始逐步施行貨幣改革,主要由宋子文及孔祥熙負責推行。
1935年11月4日,國民政府決定發行法幣,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三家銀行發行的鈔票為國家信用法定貨幣,取代銀圓,同時禁止白銀流通,將白銀收為國有。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期間,法幣急劇貶值,從而徹底崩潰。
由於法幣急劇貶值,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再次進行幣制改革。規定金元為本位,開始發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純金O.22217克。但是金元券膨脹速度比法幣更快,十個月上漲一百七十萬倍,各地紛紛拒用。民間自動重新使用銀元,國民政府於是使用銀本位幣制,發行銀元券。
Ⅳ 民國貨幣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貨幣,又稱「民國貨幣」,指1949年前流通於中國的貨幣。除中華民國政府發行的法定貨幣外,還有多種地方性貨幣,如西藏地方政府發行的藏幣等,以及在中華民國境內非法發行的貨幣,如中國共產黨政權發行的邊幣。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貨幣,又稱「民國貨幣」,指1949年前流通於中國的貨幣。除中華民國政府發行的法定貨幣外,還有多種地方性貨幣,如西藏地方政府發行的藏幣等,以及在中華民國境內非法發行的貨幣,如中國共產黨政權發行的邊幣。
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國父孫中山推翻了清朝長達268年的專制統治,創立了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為掃除清朝殘余勢力,中央政府應付軍政急需,發行了陸軍部軍事用票和中華民國南京軍用鈔票;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亦發行了帶有辛亥革命標志的鈔票。
1914年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推出的國幣條例,確定以銀元為中華民國國幣。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受國際金價及銀價波動的影響,中國國內的白銀不斷外流,銀本位幣制無法持續,且國內的貨幣發行趨多元化。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規定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後加中國農民銀行),並禁止銀元的流通,將白銀收為國有。在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和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由於國內的戰火連綿,法幣急劇貶值,從而徹底崩潰。
由於法幣急劇貶值,1948年8月19日,中華民國政府再次進行幣制改革。規定金元為本位,開始發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純金0.22217克。但是金元券膨脹速度比法幣更快,十個月上漲一百七十萬倍,各地有較少人使用。中國民間多數繼續使用銀元,南京政府於是使用銀本位幣制,發行銀元券。
Ⅳ 中國大陸的中華民國時期用的是什麼錢
當時用的是銀元。
Ⅵ 美國內戰時,林肯發行大量林肯綠幣,為啥沒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
林肯政府的「綠幣」取得了驚人的成功:整個內戰期間北方經濟運行良好,尤其是通貨膨脹一直十分溫和。然而,稍作分析就能看出,「綠幣」之所以成功說到底是運氣實在太好:由於第二合眾國銀行被廢止與英國廉價商品的壓制,內戰爆發前美國北方的工業生產長期處於開工不足的狀態。換句話說,「綠幣」出籠之際,正值北方的經濟處於「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通貨緊縮」之中。就在這當口,戰爭的爆發使軍需采購大增,整個經濟轉入戰時運行體制後又產生了一大堆後勤、築路、防禦工事建設等等需求,使供需關系趨於平衡。這時投入市場的「綠幣」恰好滿足了流通環節的擴張需要,幫助經濟由通縮恢復了正常,甚至產生了標志經濟健康運行的溫和通貨膨脹。這種百年難得一遇的特殊情況正好被林肯政府碰上了,所以只能說是運氣實在太好了,好得簡直是令人難以置信。
由於林肯政府發行的「綠幣」背後並不存在任何以固定官價兌換貴金屬的承諾,「綠幣」顯然屬於主權信用貨幣。前面說到,「綠幣」在世界貨幣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那是因為林肯政府的「綠幣」稱得上是第一種成功地實現了大規模發行流通的主權信用貨幣。
主權信用貨幣作為一種貨幣發行方式從本質上就是高風險的,尤其在沒有嚴整的信用監管體系的情況下發行就更是形同玩火。執政當局,尤其是美國的那種有固定任期而且任期還不太長的執政當局,完全可能為了短期的私利而濫發鈔票,結果自然是嚴重的通貨膨脹與經濟秩序混亂。
Ⅶ 45年到49 年內戰時期 共產黨用的貨幣是什麼
抗日戰爭勝利後, 原來各抗日根據地的貨幣本來有可能統一起來。然而,由於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爆發,不得不繼續分散發行。同時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和解放區的日益擴大,發行銀行又有所增加和調整。抗日戰爭初期,原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各行政公署設立的地區性銀行,合並組成了華中銀行。東北解放區增設了「東北銀行」、「嫩江銀行」、「關東銀行」等。內蒙古自治區增設了「內蒙古人民銀行」。中原地區增設了「中州農民銀行」。冀熱遼解放區先後增設了「熱河省銀行」和「長城銀行」等。這些銀行都在艱苦的條件下發行了自己的貨幣,對穩定解放區的金融市場、發展生產、 保證供給、支援解放戰爭起了積極的作用。
Ⅷ 在軍閥混戰時期中國的貨幣是由哪裡發行的
國民政府從1935年才開始發行紙幣——法幣,在此之前是發生銀元這類的貴金屬貨幣,也就是俗稱的大洋。金屬貨幣不同於紙幣,它是由貴金屬的價值來確定了,所以實際上誰都可以鑄銀幣,國外的銀幣在國內也有流通,如墨西哥的銀幣——鷹洋。在國共內戰期間,我方自行發行貨幣,不使用法幣。
http://ke..com/view/34016.htm?fr=ala0_1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