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民小站為什麼在牛市值錢
⑴ 為什麼基金賺了 基民卻虧了
雖然今年公募基金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但是從歷史數據上看,公募基金還是很賺錢的。
為了說明這一點,三思君就以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編制的「股票基金」指數(H11021)為例,來給大家看看國內公募基金的歷史表現。
數據顯示,股票基金指數(H11021)從2002年12月31日成立時的1000點,漲到了目前的6146.18點。換一句話講,該指數在過去的16年間,其年化收益率達到了12%。
在市場火熱的時候,不僅新基金的發行數量會大幅增加,而且發行的規模也會飆升。
比如今年年初發行的興全合宜混合A(163417),首發當日就募集了300多億,其火爆程度可見一斑。然而,大半年過去了,從這只基金的凈值表現看,下跌了15%。
在這里,三思君並不是說興全合宜混合A(163417)不好。因為從基金經理謝治宇曾管理的基金業績上看,還是很有能力的。只是想告訴大家,能夠給基民賺錢的基金,從來都不是搶的。
在市場低迷的時候,大家又不買基金了。比如就像現在,即使基金公司使出渾身招數,也很難保證新基金會發行成功。
所以,三思君總結基民之所以總是虧錢的原因就是:在市場高位或火熱的時候大量買入,然而在市場低位時又選擇賣出。
好了,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了大多數買基金的投資者之所以虧錢的原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⑵ 為什麼明明基金賺錢,基民卻總是虧錢
如果基金業績很好,可是基民還是在虧錢,那就只有一種解釋「高買低賣」。
下圖是2011年到2019年,股票型基金的份額變化情況。
由上圖可知,
1.2015年大牛市的時候,投資者持有股票型基金的份額最高的。也就是說,大家在市場高點的時候,拚命的買股票型基金,俗稱「高買」。
2.在2014年熊市的時候,由於市場一直跌跌不休,投資者就把持有股票型基金贖回了(俗稱「低賣」),進而讓2014年的股票型基金份額是最低的。
所以即使基金業績再好,如果你總是這樣「高買低賣」,虧錢也就是早晚的事了。
⑶ 為什麼基金上漲了很多,但是持有基金的大多數人卻虧損
我們經常會看到基金凈值上漲了很多,但是持有基金的大多數基民卻不賺錢甚至很多基民出現了嚴重的虧損。為什麼會這樣?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持有基金時間過短
有的基金雖然在一年多時間凈值翻倍,但是持該基金的基民大多數卻持有基金時間幾個月甚至只有幾周。因此,基金向上大漲的這段行情時間內大多數基民都已經不在場內,無法享受到基金凈值上漲的盈利。
我朋友持有基金一年虧損30%後止損出局。一年後股市大漲,他買過的那隻基金迅速上漲,凈值翻了一倍多,但已和他沒有關系了。如果他能持有基金二年以上,他就不但能挽回投資的損失還能獲得翻倍的收益。
基金投資是一個長期投資的過程, 歷史 經驗表明持有基金的時間越長,賺錢的概率越大。樹立持有基金三五年以上的長期投資基金的理念才是基金投資賺錢的關鍵。
2 頻繁交易
很多人在基金投資做短線交易的習慣。不少人喜歡一二周甚至一二天就進出一次基金,以為這樣賺得可以更多或者更安全。實際上,頻繁交易基金的人很難最終賺到錢。基金的頻繁交易不僅會耗費基民大量的手續費,而且由於行情的波動受各種因素影響,基金的行情變化在短期內隨機性較強, 頻繁交易必然導致出現大量的判斷錯誤的操作,導致最終出現更多的操作虧損。
基民要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要明白短期的行情波動是無法預測的。只有真正認識到短期行情波動的隨機性才可能戒掉頻繁交易的壞習慣。
3 追漲殺跌
很多基民只喜歡在基金有大漲行情時買入,這樣操作往往會造成追漲在高位。後面一旦基金行情出現調整下跌,基民們由於買入成本過高,又會恐慌割肉,這就造成了高買和低賣。
投資基金的正確姿勢是低買高賣。在基金行情出現調整時買入,而且是越跌越買。在行情大漲時賣出,而且是越漲越賣。或者在股市或板塊熊市時買入基金,在牛市時賣出基金,這樣才對。
我們很多基民則相反,一般都是牛市或市場瘋狂時追買基金,在熊市或市場冰熱時割肉基金。這樣下去想不虧都困難。
4 高位重倉
我們很多基民在基金位於行情底部時不敢買基金,或者只敢買很少的一部分基金。當基金上漲翻倍以後,很多人被財富效應所吸引,在高位大加倉基金。結果造成了整體持基成本過高,行情稍有震盪調整自己就會處於虧損狀態。
正確的基金投資的倉位管理應是越跌越買,越漲越賣。或者在基金行情低迷時重倉,在基金行情火熱時不加倉甚至減倉。這樣才能夠保證自己有較低的投資成本和較好的投資心態。
總之,人們在基金投資中錯誤的投資理念和操作方式是導致基金大漲而持有基金的基民卻虧損的主要原因。
⑷ 牛市的五個階段
牛市第一階段:牛熊難辨階段
當市場處在牛市第一階段,幾乎沒有人知道牛市即將到來。如果回頭看,這個階段的一些情景,和熊市第五階段的「黎明前」階段很像,幾乎很難區分開來。
在這個階段,市場可能剛創出新低不久,也可能在創出最低點後又震盪和盤整了較長一段時間。需要注意的是,熊市創出最低點與馬上展開一輪波瀾壯闊的牛市,兩者之間並沒有直接或者必然的關系。
但是,還是有一些與熊市「黎明前階段」不同的跡象。此時,有一些股票已經停止繼續下跌。甚至還有一部分股票其實已經盤出底部,獲得了一定的漲幅,但市場上並沒有與之對應的消息,也沒有人關注到這一點。
【當市場出現利空的消息時,市場並沒有像熊市前幾個階段那樣繼續下跌,而是以平盤或微漲微跌收盤,同時成交量雖仍然低迷,但已經有所溫和放大,只是這種放大並沒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市場上也沒有關於為何出了利空消息,股市沒有下跌的相關解釋。甚至連利空消息發出後,都沒有太多相關的解讀文章。因為此時,社會對股票市場的關注度已經降到了冰點。】
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觀察的,不是市場對利多消息的反應,而是市場對利空消息的反應。在這個階段,市場對利多消息可能出現上漲(本能),也可能下跌(不將利多當利多),從利多上很難判斷是熊市第五階段(黎明前階段),還是牛市第一階段(牛熊難辨階段)。
如果在市場走熊很長一段時間,市場對利空的反應,給人感覺像是波瀾不驚,感覺像沒有出消息一樣,那麼我們就應當十分關注了。可以按市場最近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的漲幅進行排名,扒一扒看這些股票最近的表現怎麼樣,漲了多少,有什麼共同之處。之所以造成市場對利空沒反應,是因為此時市場已經到達了極度的冰點,所有想賣股票的人幾乎都把股票賣盡了,他們之中很多甚至已經忘記了股票。所有帶有利空情緒的人,幾乎不關心股市,因此也不知道有沒有利空。
此一階段,股指已經呈現出緩慢上漲的跡象,但是很少有人能重視,也聽不到有人說即將迎來一輪牛市。分析師措辭非常謹慎,多推薦個股(許多節目已經不允許推個股)和某個細分行業或事件的「結構性機會」,「投資者可以關注,少量參與,注意止損。」等謹慎言論。
牛市第二階段:初步上漲階段
也不知從哪一天開始,市場的上漲開始引起一些人的注意。這種上漲可能是成交量逐步放大的溫和上漲,也可能是成交量突然放大,暴力突破前期盤整區域。
此時,總有某一類的股票很耀眼,既能引起大眾的關注,又能帶來賺錢效應。新聞也好、分析師也好,很容易就把它們歸納為一個「板塊」。這個板塊的分類,可能是某一個行業,某一個地區,或最近發生的某一個事件相關。
賺錢效應開始擴散,普遍規律是從離證券市場最近的人開始擴散。比如證券從業人員、基金從業人員、新進入市場的交易者,仍然關注股票漲跌的人(多還未深度套牢)。通過這些傳聲筒,身邊的親戚朋友同事,也開始關注股票。其中一部分人(散戶)開始嘗試投入一部分試探資金,另一部分人則繼續觀望。
此時,上一輪牛市高峰下來,被深度套牢的人群,也開始慢慢注意到股市的上漲。但他們在這個階段,還沒有太強的參與意願。
主持人經常問分析師的一個問題,就是「您最看好哪個板塊?」「XXX板塊還能不能買?」
大多數分析師仍然比較含蓄,但這個比例在慢慢減少。此時最活躍的市場發聲人士,是前期最有毅力,不斷「喊底」的分析師。他們在熊市第五階段喊底,被市場、主持人、群眾多次羞辱,因為底後又有底;在牛市第一階段發言較少,且言論不被重視。因此,在此階段必須好好得意一番,這是人的本性,無可厚非。
第三階段:中期上漲階段
上漲途中的第一次暴跌,宣告這一階段拉開序幕。當然,這種暴跌並非只有一次,往往在整個牛市過程中都能看到。
類似的暴跌,往往事先沒有任何消息面上的利空因素,而且暴跌的成交量還比較大。市場不知怎麼的就吃錯了葯,開始拉肚子。等到收盤後,市場就會有各種言論,來挖掘「利空」因素,大家彷彿「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怪不得跌了。實際上,像這種大跌是很正常的牛市悸動,主要來自機構和大戶短線的「浮躁」心理。他們還沒能完成熊市心態向牛市心態的轉變,在一絲風吹草動之下,引發了連鎖反應,導致的大跌。
此類暴跌的特點:
1、 位於上漲通道之中,且前一日還可能創出行情以來新高。並沒有進入M型震盪或直線型盤整;
2、 事先沒有任何徵兆,消息面上風平浪靜,沒有人能事先預料到今天回暴跌;
3、 成交量較大,甚至創天量。此時不要以為是「天量見天價」,因為牛市中大多天量之後還有天量。目前為止,A股市場還沒有見到過以「暴跌搭配天量」的方式見頂的。
此一階段,對於利空消息,市場的反應往往是低開,早盤下挫,但很快就被拉起。即使重大利空,對市場的影響也不會超過一周。而大多數中等或較小的利空,往往是早盤低開或下挫後,當日就被拉起,最終紅盤報收。
賺錢效應繼續擴散,第一波被賺錢效應帶進來的初入者(散戶),已經開始影響他們周邊的人,帶來第二波初入者。第二階段中在觀望的人群,開始投入資金試探,並不斷加大投入量。初入者投入股市的資金開始增加,從一兩個月薪資左右(或一萬元)的試探性資金變成半年甚至一年薪資以上的資金。
上一輪牛頂下來的散戶,部分賬戶已經解套。他們先是選擇賣出,從而落袋為安。但落袋為安後,他們並沒有選擇遠離股市,反而對股市的關注度持續上升。過不多久,他們就會在氛圍的帶動下,重新殺入。只是這一次買入的,是市場的熱點,是另一些股票——作為「痛定思痛」,他們大多不會繼續購買上一輪牛市套牢他們的那些股票。
此一階段,前期堅韌言底的「死多」分析師,光環漸漸淡去。因為此一階段起,市場上開始「股神」輩出。市場的聚焦在「能抓住熱點」的分析師。「股神級」分析師開始成為主持人問問題的主要對象。此時,主持人的問題往往不是「還能不能買」,而是「下一階段我們該關注哪些熱點?」
此階段,市場每一次下跌,都會有一些人站出來「唱空」。但措辭多為「保持謹慎」、「控制倉位」等詞語,此時還鮮有說「見頂」這個詞語的。有時,也確如他們所說的,市場下跌了一陣。但股指很快又被拉起,創出新的高度。在經歷幾個這樣的輪回以後,唱空的聲音開始越來越小。因為他們每一次唱空,最後都被證明是錯誤的。這一點,在個人投資者之間也是一樣,每次唱空都「阻礙」了親戚朋友賺錢,如是幾次之後,也不好意思跟朋友再繼續說看空。原因很簡單,耽誤別人賺錢的朋友,是不受待見的。
來自券商的分析報告,開始不斷調高個股的「買入目標價」。
這個階段可能持續的時間非常長,甚至跨年。也可能比較短,一兩個月時間就結束。如果結束時間過早,這一輪「牛市」往往在後來被稱為「反彈」。
第四階段:後期上漲階段
不是所有的「牛市」,都會進入這一階段。有一些在第三階段就夭折了,被稱為「反彈」,或者「行情」。
有兩種情況出現,預示著第四階段的到來。一種是政策上開始調控,比如加快新股特別是大盤股的發行,調高印花稅等。如果市場對政策面的調控(利空),反應比較劇烈(下跌),則後期還可能繼續上漲;如果市場對政策面的利空,開始麻木,則需要多加小心。
市場對另一種則是首次在分析師中出現「頂」這個詞語。
熊市後期和牛熊難辨階段「堅韌不拔」死多的分析師,此時開始看空,並且開始出現「逃頂」、「見頂」、「頂部」等詞語,預示著這一階段的到來。但市場往往在他們看空以後,還會經歷一波上漲,而且漲幅可能還不低。
很有意思的是,他們往往在熊市還未結束就提前看多,也往往會在牛市還未結束就提前看空。他們多標記自己為「價值派」,(當然他們之中有一部分真是,也有一部分假是)說的最多的就是價值投資,頻率出現最高的詞語為「市盈率」。為何他們會提前市場看多和看空?因為「錨定」的思想,只是他們心中的「錨」,不是股票的價格,而是價值(市盈率)。股票市場就像鍾擺,搖擺在極度高估和極度低估之間。市場從牛頂上下來,估值中樞不斷下移,他們心中錨定的價值標尺也不斷下移,直至跌到他們心中「不可能跌破」的位置,他們開始堅韌不拔地喊底。然而市場在熊底會毫不客氣地,一次又一次地跌穿他們的心理底線。他們是熊市底部最後屈服的人(嘴上可能不說),也是熊市中被主持人和群眾嘲笑最多的人,也是這些事跡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記憶太深刻,使得牛市後他們心中對價值的「錨」沉得太深,拔不出來。
在熊市底部前提前買進的人,往往也會在牛市半山腰提前逃頂(也就是這一階段的早期)。這一部分人,要麼堅守到熊市到來,要麼剛好在牛頂處重新殺回。第一次有人喊「頂」,並不可怕。但前期喊頂的人再次殺回,卻是應當打起十二分精神。
從實際上說,市場進入這一階段後,也確實脫離了股票應有的價值中樞,進入高估階段。但由於賺錢效應還在繼續,因此牛沒有停下腳步。慢慢地,許多個人投資者就會發現已經沒有可以繼續投入股市的資金,於是開始借錢炒股,融資額度和杠桿也加的很高。
當市場突破前期熊市的反彈高點之後,創新高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新聞和主持人也不會說:「哇,今天創新高!」,因為市場每天都在創新高,創新高實在不是什麼「新聞」,也不值得奇怪和興奮。
賺錢效應開始延伸到較遠的地方。這些地方甚至跟資本市場沒有什麼關系,比如菜市場、麻將館等地方。
連最保守的人(這里的保守指的是對金錢損失的厭惡,而非投資風格的保守),也慢慢開始投入到這場戰役之中。他們之中很多人願意選擇基金,一部分原因也是出於保守。主要出於以下幾種原因:
1、 牛市後期,個人投資者出現「只賺指數不賺錢」的現象。
2、 相信基金是專業的機構投資者;
3、 基金的廣告宣傳上,拿出了漂亮的業績展示,並宣揚長期投資的理念;
4、 「後悔理論」心理。因為許多人有選擇恐懼症,自己選擇的股票如果跌了,會產生「後悔」心理——不該買啊~!這種選擇恐懼症最大的成因也就是心中潛意識的「後悔」心理。但假手別人買的股票,跌了自己看不到,避免產生「後悔」心理。加上基金持倉許多隻股票,漲跌相抵,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暴漲暴跌。
5、 單個股票不會跳出來,拉著你買他;但基金會拉著你買他。最後那一批金錢損失厭惡者,在半推半就之下加入了基民的隊伍。
分析師以看多的態度出現在各大媒體,類似「謹慎操作」「控制倉位」之類比較婉轉的看空聲音已經絕跡。市場上看空的聲音,多以逃「頂」,或「是不是頂」為主。但這種聲音隨著牛市的繼續,也越來越小。到這一階段的後期,幾乎聽不到。
市場的估值不斷被抬高,但很快就會有解釋高估值的理由放出。例如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速快,與歐美相比理應獲得更高的溢價,又或者「大國崛起」「XX十年」等。又或者,會將歷史上的A股大牛市,或者其他國家的大牛市,拿來對比,告訴大家牛市還遠未到頭,「XX點不是夢」。
第五階段:築頂階段
並非所有的「牛市」,都會到達這個階段。像這種情況,只有「全民狂歡」類型的大牛市,才會遇到。很多半路夭折的牛市,往往被稱作「行情」。
隨著牛市的發展,慢慢的,市場上關於「頂」的說法已經幾近絕跡。即使有,也不被人們所留意。
牛市築頂,很少有人能提前看出來。牛市中每一次震盪,每一次下跌,每一次喊頂,總又被重新拉回,直至喊頂的人不好意思再喊頂。確實也會有一些人在牛頂處「喊頂」,但他們的言論根本得不到市場的注意。一直到熊二階段,這些人曾經的言論才重新被拉出來奉若神明。
此時市場已經進入所謂的「瘋牛」階段。股市為何會漲到這個點位,用估值根本解釋不了,只有夢想能夠解釋。
雖然在股市確認頂部以後,也就是熊二階段以後,會有各種理由來解釋股市為何會見頂。比如:經濟下滑,資金收緊等等。但是在這個牛市頂部階段,一般見頂的原因如下:
隨著股票的價格上漲,每成交一手所需要的資金也越多。股市要繼續上漲,需要更多的資金參與才能維持成交量,才能維持賺錢效應,光靠存量資金是無法做到的。賺錢效應從牛二階段就開始傳遞,一傳二,二傳四,四傳八……不僅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而且平均參與的資金量也越來大,但這種情況總會到達一個臨界點。當新進入的資金無法支撐股市繼續上漲的時候,牛市也基本走到了盡頭。
所以市場上有句話是這么說的:「當最不想買股票的人都買股票了,就是見頂的時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這一輪牛市能影響到的人,都進來炒股票了,他們能進來的錢也都進來了,牛市變走到了盡頭。
此時若有超級大盤股IPO,會對供需情況形成較大的壓制,促進股市更早達到臨界點。有時超級大盤股上市剛好就產生了股市的頂部區域。這是因為:
1、前幾個階段無法容納如此巨量IPO;
2、巨量IPO本身在較大程度上改變了股票的供需情況。
除此之外,牛頂往往還有以下跡象:
1、股票的估值很高,根本找不到便宜的股票。這里有一個經驗之談,就是即使最沒有想像力的股票,估值都難以接受的時候,往往需要小心。什麼是最沒想像力的股票呢?是績差股么?不是,因為即使績差股也有重組概念。真正最沒想像力的股票,是所謂的「收租股」,不管旱澇,穩定收租的這種。如果在PE的估值上,呈現出:長期國債收益率的倒數<收租股PE(20倍以上)<周期類股票<其他類型股票。
需要注意,如果還有價值型或成長型股票的PE低於收租股,即使收租股PE>20倍,也並不見得見頂。
2、熱點散亂,難以追蹤。無法形成具有賺錢效應的「明星個股」或「熱門板塊」。
3、前期的熱門股,或漲幅較大的個股,已經提前進入震盪橫盤或下跌走勢。
4、賺錢效應開始減弱。盡管早期各批進入股市的參與者已經瘋狂,但對新進入者或即將進入者的吸引力已經減弱。很多新手進入後無法賺到錢,自然也無法產生賺錢效應吸引後來者。買賣的難度加大,新人「沒賺到錢」。
5、成交量無法繼續有效放大。
6、媒體及分析師的發聲,同牛四階段末尾,並無太大區別。
有一部分人蒙對了頂部,也有一部分人能准確識別出頂部,並對應採取相應的減倉和空倉措施(光識別還不行,還需克制心魔才能做到)。在牛頂的左側識別難度很大,因為此時還在創新高,在牛頂的右側識別相對容易。頂部的形態有時相當復雜,有時M頂在深度調整後還能創新高。
在這個階段能成功逃頂的,往往不是「價值投資派」。因為價值派要麼在第三、第四階段已經逃頂,要麼就是打算穿越牛熊。成功逃頂的往往是能夠控制好自身心態,且對市場敏感的技術派。
有趣的是,在此階段能夠成功逃頂的,往往會在熊三階段提前抄底,被稱作「抄在了山腰上」。
~~~~~~~~~~~~~~~~~~~~~~~~~~~~~~~~~~~~~~~
以上皆是理論!!
股市就是故事都是逗你玩!!
寫書的炒股把握此次到位!就不寫書了!!
⑸ 最新報告:今年上半年基民虧了6400億,為何虧損如此嚴重
買基金的人虧損如此嚴重,是因為公司業績表現不佳,疫情沖擊過於嚴重以及基金市場熱度過高。
雖然很多人覺得購買基金是一個理財的好選擇,但是從相關數據來看,購買基金的民眾卻出現了較大的虧損,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由於多方面原因所造成的結果。
一、買基金的人虧損如此嚴重,是因為公司業績表現不佳。
買基金的人如果想要從基金當中獲得收益,那麼就必須要依靠公司業績的發展,如果公司業績表現不佳,那麼買基金的人就很難從基金當中獲得收益,甚至有可能會存在著被套牢的風險。正是由於公司業績表現非常糟糕,使得絕大多數買基金的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虧損。
正所謂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大家在選擇基金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千萬不要選擇風險較高的基金項目。
⑹ 如何理解基金發行規模在牛市頂點達到最大
從以下六點理解
一、看估值
從估值角度,市場估值是長期均值回歸的。可以通過一些大盤指數的估值來判斷當前市場整體處於什麼階段。比如說$上證指數(SH000001)$ 、$滬深300(SH000300)$ 等。
一般來說,我們看指數估值的時候,主要看兩個數據,一個是市盈率,一個是市凈率。怎麼看,拉出指數過去十年的估值走勢,現在處於什麼百分位,低估還是高估,一目瞭然。 理論上來說,市盈率與市凈率越低,代表著估值越低。如果估值處於歷史低點,那差不多代表當下市場處於熊市階段。
如果估值處於歷史相對低點,那當下市場很可能處於熊市或者震盪階段。 比如在@蛋卷基金 網上提供的估值數據中,我們看到$滬深300(SH000300)$ 截至6月7日的PE為12.57倍,PE百分位為46.08%。還是處於一個估值適中狀態。
@蛋卷基金 估值數據查詢網址→傳送門
二、新增投資者數量
這個數據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的首頁右上角可以看到。中證登網址→傳送門。
一般來說,當市場處於熊市或者震盪市的時候,市場新增投資者一般比較少。當牛市到來,人人都在討論股市,就會吸引進來大批的「韭菜入市」。
比如在2015年牛市頂點到來之前,5月底那一周新增投資者數量達到了164萬。
三、基金發行規模
和上面那個同理,當市場上漲、處於瘋狂的牛市中,新發基金申購額度會突然放大很多。而在市場陷入漫漫陰跌,很多人反而會熬不住選擇贖回基金。
所以,一般牛市階段,新基金發行規模會較平時大幅增加。而在震盪市,新發基金門前冷落車馬稀,發行規模也會減少很多。
我們可以再看一下曾經方丈@不明真相的群眾 提供過的圖「基民是如何把錢虧掉的」,基本上大多數基民都是在高點申購,低點贖回,從而實實在在虧掉了的錢。
基金行業數據來源:中國基金業協會
四、破凈股數量
最近新聞上經常看到A股破凈股又增加幾只,這個破凈股是啥?
破凈,就是股價跌破每股凈資產。市凈率PB的計算公式=股價/每股凈資產。
假如市凈率小於1,也就意味著這只股票破凈啦!
一般來說,市場破凈股數量增多意味著市場整體估值下行,有時會被當成市場底部的一個標志,有的甚至可以成為新一輪牛市起點。
上圖為A股歷史上幾次破凈股數量比較多的時候。6月1日,A股破凈股數量達到了105隻,所以當前市場是不是底不敢說,但肯定意味著市場處於一個比較低的位置。
五、大盤成交量
成交量是一個可以很直接看市場活躍度的數據。市場下跌過程,大盤成交量多呈現低迷狀態。而在牛市階段,成交股有可能放大到萬億狀態。比如2015年6月12日上證綜指最高點的時候,滬市成交量達到了1.06萬億。
而在熊市階段,滬市成交量多在2000億以下。正所謂「物極必反」,市場不可能一直低迷,當市場回溫,指數重拾升勢,這個階段就是大家收獲投資收益的時候。
六、看市場氛圍
簡單點說,就是看是不是身邊人都在討論股市。一般來說,熊市階段,很多人會對市場諱莫如深、避之不談。而在瘋牛階段,當門口大爺、跳廣場舞的大媽都在討論股票、基金的時候,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會被市場熱度吸引進來,高位站崗,其實這時候反倒是撤退的好時候。
有的時候,一點可能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大家可以綜合以上多條標准交叉印證一下。
我們常說,投資是反人性的,對於理性的投資者來說,通過上述條件觀察市場,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洞悉人性,保持獨立思考,逆人性操作,從而在琢磨不定的市場中長期立於不敗之地。
⑺ 基金在賺錢,基民為什麼一直虧
如果你虧錢,是因為沒找到買基的正確方式。
基金賺錢基民虧錢,由來已久。這其中的血淚教訓,看完自檢,弄清楚搞明白,能在下次投資中更好地規避。
1、先說第一點,盲目追漲殺跌。
這可能是導致基民虧損的主要原因了,從歷史上基金發行規模,就可以明顯看出基民追漲的瘋狂程度。2007年大牛市A股站上6124點,掀起全民炒股買基,期間1天新發基金就能募集超1000億。而當大盤跌到3000點以下,新發基金就變得沒人搭理了,一個月時間也才募集到16億。
投資本就是逆人性的,可很多基民其實對自己購買的資產都不了解,在看到周圍人炒股買基賺錢後就匆匆進場;對投資缺乏足夠的認識,要麼是在震盪行情中,被超過自己承受能力的波動擊敗,草草贖回離場,要麼就是最慘的在高位站崗。
2、再說持有時間較短這個事。
買基金是一項長期投資,這話都快把嘴皮子磨破了,可數據顯示,大多數基民持有期不超過一年。據我了解,更有甚者,完全是看天買賣。一天大漲,沖沖沖,買買買;連續的幾次大跌,心態瞬間崩了。完了,牛死了,趕緊贖回;反彈行情啟動,抄底抄底。一頓操作猛如虎,回首看看,還不如安心拿著不動。
雖然A股總是大漲大跌,但整體的趨勢是向上的,即使你是小白,拿著滬深300指數型基金,2-3年也是能賺錢的。
3、最後說情緒化配置倉位這事
和第二點類似,大多數基民情緒化配置自己的倉位。在漲得好的時候追漲多買,殊不知當時的估值已經很高。但是在低估點,由於市場冷淡,又沒有多少基民買基金。
因此,牢記基金投資的三條教訓:切忌追漲殺跌,切忌短期持有,切忌情緒化配置。我建議你可以關注一下盈米基金投顧平台,盈米基金成立之初確立了以客戶利益為核心的「買方代理」模式,並推出面向零售客戶的且慢平台,立志於客戶陪伴,破解「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困局。盈米一直倡導「三分投、七分顧」的理念,為客戶提供基金投資解決方案。 網路裡面也有詳細介紹。
⑻ 我國股民超1.97億,基民超7.2億,為何基民比股民更多
基金賺錢是一種錯覺,基民不賺錢也是一種錯覺。
以上幾種基金投資誤區,造成基金賺錢而基民不賺錢的情況大幅存在。
基金投資堅持二八原則,二成股權八成固收;二成底倉,八成封頂。堅持定投,堅持長期投資;止盈不止損;定期檢測,合理調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⑼ 2021年基金是牛市還是熊市
股市中,牛市指的是股票的持續上漲,熊市指的是股票的持續下跌。
如果市場行情能夠持續較長時間的普通看漲趨勢,就是牛市也稱為多頭市場。
熊市也稱空頭市場,指行情普通看淡且跌跌不休。
介紹完牛熊市的概念,有小夥伴就會問了,現階段的市場狀況熊市還是牛市呢?
點擊下方鏈接,立馬告訴你答案:專屬滬深兩市的投資日歷,掌握最新一手資訊
一、如何判斷是熊市還是牛市?
要鑒別出當前的市場是熊市還是牛市,看的就是這兩點,實際上就是基礎面以及技術面。
首先,我們可以根據基本面來了解市場行情,上市公司的運營狀況和宏觀經濟運行態勢是基本面的確立依據,通常根據行業研報就能得出結論:【股市晴雨表】金融市場一手資訊播報
其次,從技術這方面進行研究,一些可以參考的數值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比如我們可以通過量價關系、量比與委比、換手率等指標、手勢形態或者K線組合等,來對市場行情做個了解。
就比如說,若當前是牛市,買入遠多於賣出的人,那麼大部分個股的k線圖就有著很明顯的上漲趨勢。反看,如果現在是熊市 ,買入股票的人遠遠趕不上拋售股票的人 ,那麼許多個股的k險圖就有著很大的下跌幅度。
二、怎麼判斷牛熊市的轉折點?
假如說在牛市快要結束的時候才陸續進場,就很有可能在股票高點買入,從而被套牢,而熊市快結束時,則會時最佳的進場時機,很難不賺錢或者賠錢。
於是,我們只要能弄清楚熊牛的轉折點,就可以做到低進高出,我們賺的就是買賣時的差價!有很多方法可以用來分析牛熊轉折點,推薦使用下面這個拐點捕捉神器,一鍵獲取買賣時機:【AI輔助決策】買賣時機捕捉神器
應答時間:2021-09-24,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