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公共福利怎麼發貨幣
㈠ 對員工發放薪酬,除了金錢實物以外,還能以什麼手段增加員工福利
一般來說,常用的非貨幣性薪酬獎勵有以下幾種:
(1)情感溝通
管理者應該經常組織員相互溝通、組織員工旅遊、參加體育活動、幫助員工解決生活問題、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等,目的可以提高員工的熱情並增加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
(2)商品獎勵
針對有所進步的員工給予一定的物品獎勵。獎品可以是員工預先選定的品種,也可以由公司提供的商品。
(3)用品補貼
用品補貼包括工作用品和生活用品。其工作用品有工作服、工作用具、特殊服務(夏天提供冷飲、提供免費午餐等),生活用品有肥皂、洗衣粉、紙巾等。
(4)個人晉升與自我發展機遇
員工在企業中表現出色,要根據其個人的發展給予相對應的晉升的機會,同時給予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培訓的內容除了技能培訓外,還應有人際交流的培訓、情商培訓、減壓培訓、心理培訓等。
(5)帶薪休假
帶薪休假的方式通常有兩種:一是當企業實現了某個預定目標時,企業全體員工放假一天或幾天;另一種是通過企業慶典的方式實現帶薪休假。
(6)旅遊獎勵
旅遊獎勵是企業給員工的績效打分,根據分數來充面值的旅遊劵,達到員工預想的額度後,即可用於旅遊。這對於員工來說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
(7)象徵性獎勵
象徵性獎勵包括勛章、獎杯、紀念品、加入顧問委員會等。這些獎勵具象徵性但貨幣價值一般很低,其目的是得到員工的認知和企業的認可。
(8)精神獎勵
提高物質獎勵自然皆大歡喜,但對於因實力不濟而力不從心的中小企業來說,精神獎勵同樣也能達到良好效果。當員工工作表現好時,不妨公開表揚一下;當員工過生日時,一張卡片,幾句祝福問候語,一次簡易生日聚會,將會給員工極大的心靈震撼,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下屬提出的建議,管理者應該微笑著洗耳恭聽,即使對員工的不成熟意見,也認真聽下去,並耐心解答,員工的好建議與構想,張榜公布,並發放獎金。獎勵一個人,激勵上百人,所有員工的干勁就都調動起來了。
㈡ 經濟學思維
經濟學思維方式
1)人的行為是有目的的
動機 價值追求 現狀不滿
2)只有個體才有能力決策
人要行動,就必須思考,就需要搜集信息,並進行分析判斷,然後做出決策,而這些活動只有個體才能完成。集體是不會思考的,它本身也不可能有行動。
從個體角度分析
自私的基因,從基因的角度思考,基因只有一個目標,復制自己-即延續自己的存在。
3)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能量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物質轉變成另一種物質,從一種形態轉變為另一種形態
機會成本(舍 得)
政府為了增加公共福利,就必須獲得收入,要做到這點無非是通過三個途徑:征稅、發行貨幣以及舉借公債
4)我們是在邊際上做選擇
所謂「邊際」(marginal),指的是對現有行動進行的微小調整,這些微小調整所帶來的成本和收益分別被稱為「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經濟學所要關注的問題,通常不是極端的非此即彼,而是「多一點」還是「少一點」的比較,也就是對「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的權衡。
物理學上是控制變數,經濟學則是邊際選擇
5)自由交換是互惠互利的共贏
共贏的前提是彼此尊重,但往往是實力不接近就沒有尊重,此時需要道德的約束,中國人還有道德感約束不會欺凌弱小。
交易一旦發生,就為雙方都創造了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自願交換一般都不會是等價的,而是伴隨著價值的創造,也就是財富的創造。
6)分工是進步的源泉
分工合作才能進步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凡是生物都有親生物性,愛別的生物就是愛自己
7)結果比動機更重要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曾說過:「通往地獄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鋪就的。」這一忠告我們應時刻謹記。
做善事得考慮好後果,做壞事也要考慮好後果。
結果和目標是否一致
為實現這種結果是否有成本跟低的方法
和不同地球物理方法是一致的
8)自由競爭是件好事情
9)制度比人強
制度是一種游戲規則、一種激勵機制,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選擇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在長期的歷史中,宗教和傳統道德哲學多以改變人性為目的,但在經濟學家看來,作為人類,我們的人性是很難改變的,但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制度來改變人的行為。
那麼最重要的制度是什麼?就是產權制度和個人自由。 或者這么理解,保護資本家剝削而來的財富,且對資本家對人的剝削視而不見,不加阻止。
資本主義是強者的世界,尊重重視的只有強者。
10)世界是不確定的,企業家是重要的
圖窮匕見爾
㈢ 國家是如何發行貨幣的
以人民幣為例
(1)提出人民幣的發行計劃,確定年度貨幣供應量。每年由人民銀行總行根據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提出貨幣發行和回籠計劃,報國務院審批後,具體組織實施。包括負責票幣設計、印製和儲備。
(2)國務院批准人民銀行報批的貨幣供應量計劃。
(3)進行發行基金的調撥。發行基金是中央銀行為國家保管的待發行的貨幣。它是貨幣發行的准備基金,不具備貨幣的性質,由設置發行庫的各級人民銀行保管,總行統一掌管,發行基金的動用權屬於總庫
(4)普通銀行業務庫日常現金收付。人民幣的貨幣發行主要是通過商業銀行的現金收付業務活動來實現的。各商業銀行將人民銀行發行庫的發行基金調入業務庫後,再從業務庫通過現金出納支付給各單位和個人,人民幣鈔票就進入市場。這稱為「現金投放」。
同時,各商業銀行每日都要從市場回收一定的現金,當業務庫的庫存貨幣超過規定的限額時,超出部分要送交發行庫保管。這稱為「現金歸行」。貨幣從發行庫到業務庫的過程叫「出庫」,即貨幣發行;貨幣從業務庫回到發行庫的過程叫「入庫」,即貨幣回籠。
(3)增加公共福利怎麼發貨幣擴展閱讀
現行的貨幣發行制度實際上指不兌現的信用貨幣的發行制度。西方國家的貨幣發行制度承襲了銀行券的發行管理辦法,強調國家的監管,以保證貨幣的適度發行,維持本國甚至地區的幣值穩定。幾乎所有國家都將貨幣發行權集中到各自的中央銀行,規定發行最高限額和彈性發行的條件,並規定相應的發行保證的條件。
我國的貨幣發行權集中到中國人民銀行,實行高度的集中管理,堅持經濟發行的原則。除中國人民銀行以外,任何地區、任何單位、任何個人都不準發行任何貨幣或變相貨幣,都無權動用國家的貨幣發行基金。人民幣是通過國家銀行信貸程序發放出來的。
㈣ 我國貨幣投放渠道有幾個,具體怎麼投放,謝謝
第一,中央銀行或者其指定的發鈔銀行收購儲備物資而投放貨幣。歷史上,紙幣的出現首先是以黃金或白銀為本位制的,因此,貨幣的發行最常見的就是通過收購或者收押黃金或白銀實現的,而出售或抵押金銀的人再用貨幣(紙幣)對外支付,使得貨幣在全社會流通起來。這樣,金銀,特別是黃金就成為全世界最主要的貨幣儲備物。除金銀外,不同的國家可能還有其他不同的貨幣儲備物,如解放初期中國曾以糧食、棉花、食鹽等戰略物資作為貨幣儲備物。而今天,很多國家都將外匯(具有較強流通性的主要國家的貨幣)作為重要的貨幣儲備物。
第二,中央銀行直接對政府提供透支或購買政府債券,或者直接購買企業股票、債券、票據等等。在中國,這種做法在1995年中央銀行法出台之前是很普遍的,之後得到了嚴格控制。世界各國基本上也都禁止中央銀行直接對外融資。
第三,商業銀行等貸款類金融機構對政府、企業等非金融機構類籌資人提供的間接融資。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商業銀行發放的貸款。因為貸款發放盡管可能是建立在存款基礎上的,但由於屬於間接融資方式,發放貸款時並不與存款人見面並對應地凍結等額存款,即並沒有扣減存款人的貨幣購買力,但卻因此增加了借款人的貨幣購買力,實際上就增加了貨幣投放和貨幣總量。只有將貸款收回後,這部分新增的貨幣才能收回。在當今社會,各國貨幣投放中,貸款都是最主要的渠道。
㈤ 國家發放貨幣是怎麼發放的
世界上,每個國家都只能有一個機構可以發行貨幣如美國是美聯儲、英國是英格蘭銀行、歐元區是歐洲央行、中國是中國人民銀行;
就理論上而言,撐起貨幣購買力的是國家的實力和實際的勞動創造;在這個基礎上,衍生出了三個央行主要的渠道發行基礎貨幣,即M1,而商業銀行再通過貸款發行M2;
其一,外匯儲備。
加入WTO以上,我們在短短的10多年內通過對外貿易創造了高達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是中國企業們不能把通過出口賺來的財富直接在國內話,需要換成人民幣。這個時候,銀行則把外幣資產留在自己手裡,然後通過商業銀行向國內的企業發放同等價值的人民幣,幾年前,外匯這種途徑一度佔到中國發行貨幣量的50%以上;
其二,購買債券。
這種印鈔方式,最典型的就是美聯儲,即政府向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借款,然後,商業銀行拿著政府的借條到央行做抵押,央行便留下債券向商業銀行發放貨幣;然後,商業銀行再拿著這些錢去循環房貸;
在近年來我國外匯增長顯著放緩的情況下,這種貨幣發行方式佔比越來越大;
其三,補充性的工具
如近年來頻繁使用的的常備借貸便利(SLF)、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抵押補充貸款(PSL)、中期借貸便利(MLF)等等,就是說央行直接拿錢到市場上買商業銀行等機構發行的債券,來創造貨幣。
【T教授說】
內蒙古中公金融人網,本人系轉載
㈥ 國家怎麼發行貨幣,使國家貨幣增加
財政部通過金融機構發行國債,財政部拿到錢,金融機構的錢就變成了政府的錢,政府可以投資,轉移支付。 那麼金融機構包括你所說的商業銀行的錢哪裡來呢? 央行若是想增加貨幣供應量,一個辦法就是通過金融機構購買國債,然後錢就到了金融機構,然後通過金融機構和政府,貨幣就慢慢到了市場上。 這些都是賬面上數字的增減,其實沒有真的印出鈔票,當然如果央行無節制增發貨幣,勢必導致市場上通貨膨脹,勢必要增印貨幣。增印的貨幣量並不等於購買的國債量,很多由於購買國債而增發的貨幣可能一直在某些行業內流動,不需要真的印出同等的鈔票來。 第二個問題關於國債是不是會無限增加,這個要從源頭去考慮,你好好想想貨幣的產生是為了什麼? 每個人所獲得的報酬和所產生價值的關系? 市場上的產品和勞動所產生的產品之間的關系? 國際貿易和國際勞動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