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主權和貨幣穩定如何理解
A. 世界貨幣和主權貨幣是什麼關系
一,世界貨幣和主權貨幣的關系:
在國際商品流通中發揮一般等價物作用的貨幣。世界貨幣是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世界貨幣除作為價值尺度之外,還是國際支付手段、國際購買手段和財富的國際轉移手段。世界貨幣成為帝國主義國家進行掠奪的工具 世界貨幣是實現國際經濟貿易聯系的工具,它促進了國際經濟聯系的擴大與發展,從而也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發展,世界各地區在經濟上逐漸聯結起來。
主權貨幣,又稱主權信用貨幣。是以某一主權國家的貨幣作為基準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如現今世界上通用的人民幣、美元、英磅、歐元等,都屬於主權貨幣的范疇。
B. 什麼是穩定的貨幣,它們為什麼要影響加密經濟
經濟貨幣化:
經濟貨幣化的含義主要指:相對於自給自足的物物交換而言,貨幣的使用正在日益增加,也就是指交易過程中可以用貨幣來衡量的部分的比重越來越大。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都把經濟貨幣化作為研究重點,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高斯(S.Ghosh)、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施瓦茨(Anna J.Schwartz)等經濟學家就60年代主要國家經濟貨幣化的比重進行了分析,從而得出一個結論:經濟貨幣化比率的差別基本上反映了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貨幣化比率與一國的經濟發達程度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作用影響:
貨幣有三大功能:儲值功能、計價功能、交易媒介功能。
經濟的貨幣化程度高,意味著社會產品成為商品,其價值均通過貨幣來表現與衡量,商品和勞務均以貨幣為尺度進行分配。貨幣的作用范圍大,推動力和調節功能強;反之亦然。商品流通需要以貨幣為媒介打破實物交換在時間、空間和對象上的限制,從而形成大流通、大市場;所有商品和勞務都在市場上用貨幣購買,可以擴大價格的覆蓋面和作用場,充分發揮價格機制對生產和流通的引導、促進及調節作用;貨幣作用范圍的擴大和功能的強化,使國家可以充分利用貨幣形式和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干預或宏觀調節。
經濟貨幣化的作用有以下幾點:
1.可以擺脫自從金本位時代以來以黃金做為交易媒介的弊病,就是攜帶不方便,交易不方便的問題。
2.貨幣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比較容易體現各個國家貨幣的貶損程度,可以反映匯率。因為固定匯率在現在這個時代來看只有少數幾個金融行業超級發達的國家才能做到。
3.貨幣化對國家控制金融經濟政策有幫助,可以不斷發行新幣銷毀舊幣,而且可以有效的發揮貨幣政策的功效,比如說增發新幣,可以部分刺激國民經濟。
C. 貨幣制度與國家主權問題
貨幣制度是與國家的主權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國家在不同程度、從不同角度對貨幣所進行的控制,其意圖總是在於建立能夠符合自己政策目標,並可能由自己操縱的貨幣制度。在20 世紀的後十年,貨幣制度對主權的挑戰卻沿著以下三個趨向而迅速強化:
(1)歐洲貨幣制度的建立。歐元是超越歐洲各國傳統邊界的貨幣,歐洲貨幣當局是超越各國貨幣主權的統一的中央銀行。
(2)貨幣局制度。貨幣局制度是指一國(地區)所發行的貨幣完全與其外匯儲備掛鉤的貨幣制度。
(3)美元化。美元化是指一國以美元代替本國貨幣流通,放棄鑄幣稅和發行銀行在本國金融體系陷入困境時進行最後救助的可能。
但是,國際金融體系的發展,給這一關系帶來了新的內容:歐元,貨幣局制度,美元化等說明貨幣制度有可能獨立於國家主權,即國家主權對貨幣制度的有效控制不是必須的。
D. 貨幣的三個層次分別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1、民間數字貨幣
幾千年貨幣演進的歷史實際上是自由和壟斷的博弈,理想的方向是自由的。單從幾千年的歷史來觀察的話,自由面有多大,主要是在社區貨幣的形態上。
它是社會對於這種交易行為的自律機制。這種數字貨幣的形態功能發揮得越充分,在民間數字貨幣的活躍程度越大,對經濟生活的滲透越大,但它不是代替主權貨幣的。
比如說中國古代的銅錢時代,各個地方的銅錢大小,特別像明朝,是完全不一樣的,形成了一個自律的機制,這些稱得上數字貨幣時代在社區經濟活躍的重要支撐。
2、機構數字貨幣
機構的數字貨幣核心是穩定性的問題,這種穩定性應該是在法定的經濟活動之上的一種主權貨幣的符號化,因為有一些跨國活動通過經濟活動的重新組織的形態,使得原來經濟的活動方式效率提高。但是如果要打破原來的關系貨幣和一些規定性,超越了主權貨幣,那就有問題了。
3、國際貨幣的重構問題。
數字貨幣對我們現在的沖擊,應該說它邏輯的層面是技術催生新的思想,然後推出新政策。從傳統貨幣的體系來看,除了實體貨幣以外,其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支撐條件關鍵在於制度的協調。
(4)貨幣主權和貨幣穩定如何理解擴展閱讀:
在我國關於貨幣量層次的劃分,目前學術界也不統一 , 有主張以貨幣周轉速度劃分的 , 有主張以貨幣變現率高低劃分的 , 也有按貨幣流動性劃分的。若是按流動性劃分,其依據是:
1、相對能更准確地把握在流通領域中貨幣各種具體形態的流通特性或活躍程度上的區別;
2、在掌握變現能力的基礎上,把握其變現成本、自身價格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3、央行在分析經濟動態變化的基礎上,加強對某一層次貨幣的控制能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貨幣分層
E. 怎樣理解貨幣制度和國家主權的關系
從古代開始有可以稱之為貨幣制度的制度,幾千年來,都是與國家的主權 ( 也包括諸侯的、城邦的、地區的政治權力 )
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的。但這樣的觀念和准則卻在 20 世紀中受到嚴重的挑戰。
先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建立起美元在全球的主導地位。但相當長的期間,在控制與反控制的較量中,各國的貨幣主權依然還是得以保持;有的貨幣如德國馬克等,還很有與美元分庭抗禮的態勢。在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之外,還曾同時存在著社會主義世界的集中計劃經濟體制的貨幣制度。但到了
20 世紀的後十年,貨幣制度對主權的挑戰卻沿著兩個趨向而迅速強化。
一是貨幣局制度與美元化。特別是美元化,連本國的本幣都讓位於外國貨幣——美元,無疑意味著貨幣主權的徹底否定。這一進程,有可能講一步推進。
二是歐元登上歷史舞台。歐元是超越歐洲各國傳統邊界的貨幣;歐洲貨幣當局是超越各國貨幣主權的統一的中央銀行。對於傳統的貨幣制度觀念,這更是直截了當的挑戰。
全面分析貨幣主權面臨挑戰之所以由來的歷史條件、經濟根源和對世界格局的影響,是當前世人所關注的重大課題。貨幣發展的歷史表明,一些看似不成問題的觀念,隨著時間的推移,客觀條件的變化,也會走向自我否定。
F. 如何正確理解「穩定貨幣幣值,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
穩定幣是推動加密技術被採用的重要因素。穩定幣被認為是推動加密技術成為主流並在全球范圍內被接受的關鍵,現在已經有一系列的使用案例。為消費而設計的加密貨 穩定幣使加密貨幣持有者變成加密消費者成為可能。作為數字貨幣的一種形式,穩定幣非常適合用於日常交易和全球商務的支付系統。例如,Flexa很重視穩定幣,並與商家建立了合作關系,接受穩定幣進行支付。它有助於降低處理成本,減少欺詐損失,並觸達全新的客戶群。該公司表示,美國和加拿大已經有4萬個銷售點連接到Flexa支付服務,深入挖掘加密經濟和數字貨幣帶來的所有利好。
G. 保持貨幣幣值穩定有什麼意義
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也有利於世界金融的穩定、經濟的發展。
幣值穩定包括貨幣對內幣值穩定和對外幣值穩定兩個方面。貨幣對內幣值穩定是指國內物價的穩定,對外幣值的穩定是指匯率的穩定。
對於央行的職責來說,有一個就是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幣值穩定主要是通過貨幣政策來實現,比如具體到這次金融危機,保持幣值穩定,首先要堅持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觀察經濟金融形勢發展和政策效應,適度把握調控力度,靈活運用政策工具,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
但是,貨幣政策松緊程度是最主要的一個因素。所以要不斷地調節貨幣政策松緊的程度,既適應於經濟發展的需要、解決就業的需要,同時考慮幣值要穩定。人民幣幣值穩定也不光是國內的事了,它跟國際也有很大聯系,有國際收支平衡的問題。
所以,我們是把四個目標結合起來統籌考慮,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這四個目標就是:低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就業的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
(7)貨幣主權和貨幣穩定如何理解擴展閱讀
新時代我國貨幣政策的使命與擔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化。
切實維護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就金融工作而言,就是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回歸本源,服從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並把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為此,貨幣政策要找准時代使命、履行時代擔當。
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評判和衡量貨幣政策,根本上是要看其是否有利於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守護好老百姓手裡的錢,保持幣值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是貨幣政策的使命。不能讓老百姓手中的票子變「毛」了,不值錢了。
適當的貨幣條件可以促進財富增長,不適當的貨幣條件可能加劇財富分化和金融風險,甚至引發社會性問題。應當看到,保持正的利率,保持正常的、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總體上有利於為經濟主體提供正向激勵,符合中國人儲蓄有息的傳統文化,有利於適度儲蓄,有利於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世界經濟可能處在長期下行調整期的環境下,要做好「中長跑」的准備,盡量長時間保持正常的貨幣政策,以維護長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二是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經濟周期性和結構性問題相互疊加,但主要是結構性矛盾和發展方式上的問題。為此,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是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結構調整優化是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尊重經濟規律,不能簡單以GDP增長論英雄。
就貨幣政策而言,要適應經濟發展階段和結構調整過程中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把握好總量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政策過緊,會加劇總需求收縮和經濟下行;政策過松,又可能固化結構扭曲,推高債務並積累風險。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傳統上作為總量政策的貨幣政策,也可以在引導結構調整優化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過多使用結構性政策也可能會導致總量出問題。這就要求,貨幣政策始終保持松緊適度,加強預調微調,為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環境。
三是要堅持服務實體經濟,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當前,貨幣政策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就是要著力於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激勵相容機制,抑制金融脫實向虛,引導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實體經濟尤其是薄弱環節。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前期積累的風險難免會水落石出。
在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的關鍵點上,中央銀行要精準發力,履行最後貸款人職責,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同時,要強化宏觀審慎政策,壓實各方面責任,共同發揮好在防控系統性風險中的支柱性作用。
在經濟結構調整和去杠桿、防風險過程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受到的階段性影響較大,融資難問題比較突出,需要採取綜合措施切實加大對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的支持,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