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賣出外匯如何影響貨幣供給
❶ 央行出售本國貨幣,購買外國資產會導致國際儲備()本國貨幣供給()。 分別是增加還是減少呢
兩者均為增加。
央行出售本國貨幣後,國際儲備增加,同時為維持國內貨幣總值不變,必須增加等量的貨幣供給,故均為增加。(當然,存在若干不可控因素影響這一增加額。)
【拓展資料】
(1) 國際儲備:又稱「官方儲備」或「黃金外匯儲備」。由一國中央銀行持有的黃金和外匯構成,作為本國貨幣的後盾和用以維持國際收支的平衡。其中外匯儲備主要包括可兌換的硬通貨,還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配給成員國的特別提款權等。國際儲備是戰後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重要問題之一, 它不僅關系各國調節國際收支和穩定匯率的能力,且會影響世界物價水平和國際貿易的發展。
(2) 貨幣供給:貨幣供應是國家或貨幣區銀行系統向經濟注入、創造、擴張(或收縮)貨幣的金融過程。貨幣供給的主要內容包括:貨幣層次的劃分;貨幣創造過程;貨幣供給的決定因素等。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貨幣流通的范圍和形式不斷擴大,現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認為是貨幣,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隨時轉化為現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債、人壽保險單、信用卡)也被廣泛認為具有貨幣性質。
(3) 通貨供給:通常包括三個步驟:①由附屬印製部門印刷和鑄造通貨;②商業銀行需要通貨進行支付時,按規定程序通知中央銀行,中央銀行運出通貨,並相應貸給商業銀行帳戶;③商業銀行通過存款兌現方式對客戶進行支付,將通貨注入流通,供給到非銀行部門手中。通貨的供給數量完全取決於非銀行部門的通貨持有意願。非銀行部門有權隨時將所持存款兌現為通貨,商業銀行有義務隨時滿足非銀行部門]的存款兌現需求。如果非銀行部門]的通貨持有意願得不到滿足,商業銀行就會因其不能履行保證清償的法定義務,而被迫停業或破產。
❷ 拋出本幣,購入外幣,為什麼會造成貨幣供給量增加
本幣貶值,出口取得同樣外匯能夠兌換的本幣數量增加,在本國物價等不變情況下,企業的利潤增加,出口積極性增加,出口競爭力增加,促進出口,引起外匯供應量增加,中央銀行購買外匯(外匯儲備)的貨幣發行量增加(即外匯占款),貨幣供應量增加。
貨幣供應量,是指一國在某一時點上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幣存量,由中央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供應的存款貨幣和現金貨幣兩部分構成。
貨幣供應量(MoneySupply)
世界各國中央銀行貨幣估計口徑不完全一致,但劃分的基本依據是一致的,即流動性大小。所謂流動性,是指一種資產隨時可以變為現金或商品,而對持款人又不帶來任何損失,貨幣的流動性程度不同,在流通中的周轉次數就不同,形成的貨幣購買力及其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也不一樣。
(2)央行賣出外匯如何影響貨幣供給擴展閱讀
按流動性標准劃分貨幣供應量的層次,對中央銀行而言,有兩個方面的意義:
一方面提供貨幣供應結構圖,這種貨幣供應層次的劃分,有利於為中央銀行的宏觀金融決策提供一個清晰的貨幣供應結構圖,有助於掌握不同的貨幣運行態勢,並據此採取不同的措施進行調控。
另一方面,分析經濟的動態變化,這種貨幣層次劃分方法,有助於中央銀行分析整個經濟的動態變化,每一層次的貨幣供應量,都有特定的經濟活動和商品運動與之對應,通過對各層次貨幣供應量變動的觀察,中央銀行可以掌握經濟活動的狀況,並分析預測其變化的趨勢。
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調控機制,也稱中央銀行金融宏觀調控機制,它是指中央銀行為控制貨幣供應量和其他宏觀金融變數而掌握的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並通過貨幣政策工具作用於貨幣政策中介指標,然後再通過貨幣政策中介指標的達到其政策目標和各種重任的完整體系。
❸ 中央銀行增加黃金外匯儲備 貨幣供應量如何變化為什麼
中央銀行增加黃金外匯儲備 貨幣供應量會增加.中央銀行增加黃金外匯儲備是中央銀行用本國貨幣去購買.是中央銀行發放貨幣的渠道之一.
1. 中央銀行增加外匯儲備會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增加,但增加黃金的途徑不同,卻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2. 央行如果印鈔買金則會增加貨幣供應量,陳金擴鈔,如果在國內發鈔買金,則會直接製造貨幣供應量既通貨膨脹,如果在國外發鈔買金,則會間接製造貨幣供應量既通貨膨脹,因為國外持鈔人遲早會來我國購買商品的,因此這種通脹具有緩步上坡的特點。
3. 但如果央行使用其自有的外匯購買黃金,則本國的貨幣供應不會增加,但會減少外匯儲備,增加本國貨幣的獨立自主權利,其實就是完成國際貿易的徹底清算。
4. 賠錢容易賺錢難,如果我國大量的使用外匯購買黃金勢必引起外匯發行國的間接通脹和財政緊張,造成國際政治經濟局面的惡化,甚至會引起戰爭。因為這屬於虎口拔牙,盡管外匯儲備屬於本國所有,但有多少外匯儲備基本屬於國家貨幣主權喪失的規模。因此西方經濟大國均以黃金作為其貨幣的發行准備,沒有一個國家象我國這樣囤積外匯賠本贏鈔的。
1.增加。中央銀行增加黃金外匯儲備,貨幣供應量會增加。
2.金銀外匯儲備始終是穩定紙幣的重要儲備,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買賣金銀、外匯的方式調節資金和貨幣流通。當央行增加黃金外匯儲備時,可通過向公眾購買的方式增加,而支付的貨幣則會導致貨幣供應量的增加。
3.貨幣供應量,是指一國在某一時點上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幣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供應的存款貨幣和現金貨幣兩部分構成。
❹ 中國人民銀行怎麼影響貨幣政策運行
如何實施貨幣政策,就是中央銀行通過吞吐基礎貨幣,調節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達到緊縮和放鬆市場銀根的目的。
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手段一般有三種,又叫「三大法寶」,即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再帖現率和公開市場操作。(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即中央銀行通過調高或降低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存款准備金的比率,進而影響商業銀行的存款的流動性,提高存款准備金率,資金會從商業銀行流向中央銀行,市場上的資金就會收縮。反之資金會充盈。(2)再貼現率,就是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商業銀行向央行票據再貼現的利率,進而影響商業增加或減少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再貼現的比例。(3)公開市場操作。就是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吞吐外幣、國債,以達到調節市場資金量的目的。央行買進外匯和國債,就是投放基礎貨幣,賣出外匯和國債,就是回籠基礎貨幣。
在我國,還有一種手段經常用到,就是再貸款。就是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發放或收回貸款,投放或回籠基礎貨幣。
❺ 簡述中央銀行的資產業務如何引起基礎貨幣和貨幣供應量的變化
引起基礎貨幣和貨幣供應量的變化的方式:
1、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債權的變動。這是影響基礎貨幣的最主要因素。一般來說,中央銀行的這一債權增加,意味著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再貼現或再貸款資產增加,同時也說明通過商業銀行注入流通的基礎貨幣增加,這必然引起...
2、國外凈資產數額。國外凈資產由外匯、黃金占款和中央銀行在國際金融機構的凈資產構成。其中、外匯、黃金占款是中央銀行用基礎貨幣來收購的...
3、對政府債權凈額。中央銀行對政府債權凈額增加通常由兩條渠道形成:直接認購政府債券;貸款給財政以彌補財政赤字。無論哪條渠道都意味著中央銀行通過財政部門把基礎貨幣注人了流通領域。例如,我國1995年的財政借款存量為1600多億元,對近幾年的基礎貨幣量產生了一定影響。
4、其他項目(凈額)。這主要是指固定資產的增減變化以及中央銀行在資金清算過程中應收應付款的增減變化。它們都會對基礎貨幣量產生影響。
拓展資料:
1、中央銀行是國家中居主導地位的金融中心機構,是國家干預和調控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負責制定並執行國家貨幣信用政策,獨具貨幣發行權,實行金融監管。
2、銀行的銀行職能是指中央銀行充當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最後貸款人。銀行的銀行這一職能體現了中央銀行是特殊金融機構的性質,是中央銀行作為金融體系核心的基本條件。中央銀行通過這一職能對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活動施加影響,以達到調控宏觀經濟的目的。
3、集中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其必要性在於:為保障存款人的資金安全,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商業銀行和其他存款機構必須按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銀行交存存款准備金,以保證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具備最低限度的支付能力。有助於中央銀行控制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從而控制貨幣供應量。強化中央銀行的資金實力,存款准備金是中央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之一。為商業銀行之間進行非現金清算創造條件。
❻ 為什麼中央銀行賣出政府債券會導致貨幣供應量減少進而引起通貨緊縮不是應該只是影響流通貨幣量嘛
中央銀行賣出政府債券,會導致貨幣供應量減少的原因:
納百姓余錢,減少貨幣流通量,達到貨幣量供應減少的效果。
中央銀行是賣出證券,那麼賣東西肯定要收錢啦,錢回到中央銀行里去,那些錢是從市場里抽回來的,市場貨幣供應量當然會減少啦。
央行買賣證券是在公開市場貨幣調控的一種。 發行債券也是貨幣調控的一種。
進而引起通貨緊縮?
在某個階段,增加貨幣供應量緩解通貨緊縮的積極財政政策。
原因之一:通貨緊縮最為直接的表現購買力下降,物價下跌。對宏觀經濟來說,是不利的,所以增加貨幣供應量是一種積極的宏觀調控政策。
原因之二:這個積極是有條件的,也就是在通貨緊縮的大環境的下是正確的,但是如果不是這個環境,增加貨幣供應量,只會導致惡性通貨膨脹。
我國政府提出和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是有其特定的經濟社會背景和政策涵義的。
其特點:
1、階段性
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在當前我國出現了需求不足,投資、出口和經濟增長乏力,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加劇等特殊情況下,在政策環境允許的限度內,所採取的一種階段性或暫時性的適度擴張政策。也可以說,這是在國內經濟有緊迫需要,政策實施又有現實可能的條件下,所作出的一種有條件的政策選擇。
這里所謂客觀需要,就是擴大內需以保持經濟適度增長的需要,是在貨幣政策因實施、操作通路局部受阻,其刺激需求的能力與效果受限的條件下,必須進行的一種政策選擇。
而所謂政策環境允許,就是說,盡管國家財政收支形勢較為嚴峻,但在銀行有較多"存差",有富裕資金,企業因約束機制強化等原因而貸款謹慎等情況下,財政可以通過實施以適度擴張的國債政策為重點的積極財政政策,來達到擴展需求、刺激經濟的目的。一旦這種政策環境發生變化,財政政策選擇就需另行考慮。
2、定向性
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在政府職能轉變尚未完全到位,企業機制轉換也尚未完成,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等情況下,不宜也不能實行全面擴張的財政政策,而只能實施既有利於增加投資、開拓市場、擴大內需,又有利於調整和優化結構,促進體制改革深化的財政政策,即應該實行定向性的財政政策。正是有鑒於此,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選擇了以調整結構、改善投資環境、增強經濟增長後勁和產業帶動效應為目的,以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方向。
3、復合性
擴大內需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因此積極財政政策的運用,就其自身而言,沒有局限於擴大財政對基礎設施投資這一個方面,而是以擴大需求為主旨,注重多項政策手段的綜合運用,體現了政策復合性。
簡要地說,除了向國有商業銀行增發1000億元國債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以外,同時還發行了2700億元特別國債,以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充足率;
通過調整中央財政的支出結構,騰出180億元,
專門用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和抗洪救災等,即通過財政的轉移性支出,以刺激消費與投資;
分批提高了一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調整了進口設備稅收政策,降低了關稅稅率,對國家鼓勵發展的外商投資項目和國內投資項目,在規定范圍內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殖稅,以此推動和增進外經貿方面的需求。
❼ 本幣升值壓力,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買外幣拋本幣,「本國貨幣供給增加」是為什麼
央行往市場上投放更多的貨幣,收回債券,所以本國貨幣供給增加。
央行在外匯市場買入外匯,在結算時就會有等額的本幣結算給外匯賣出方,而外匯在本國市場是不可以流通的。將不能在本國流通的外匯置換成可在本國市場流通的本幣,這就相當於央行在外匯市場投入了本國貨幣,形成本國貨幣供給增加。
拓展資料:
本國貨幣貶值對經濟的影響:
Ⅰ.本幣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①本幣貶值對進出口收入有影響。一國貨幣貶值通過降低本國商品相對外國產品的價格,使國外人們增加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本國居民減少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從而有利於本國的出口,減少進口;外國貨幣的購買力相對提高,貶值本國商品、勞務、交通、住宿等費用相對便宜,有利於吸引外國遊客,擴大旅遊業發展,推動就業增加和國民收入的增長。②本幣貶值對國際資本流動也有影響。如果貶值趨勢不斷發展,那麼人們將會把資金從本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引起資金外流。
本幣貶值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①本幣貶值後,一國的貿易收入往往會得到改善,整個經濟體系中外貿部門所佔比重會擴大,從而提高本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產品同國外產品競爭。②本幣貶值對物價也有影響。一方面,出口擴大,引起需求拉動物價上升;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國內生產成本推動物價上升,貨幣貶值對物價的影響會逐步擴大到所有商品,易引發通貨膨脹。Ⅲ.本幣貶值對世界經濟的影響。①小國的匯率變動只會對貿易夥伴國的經濟產生輕微的影響,但主要工業國的貨幣貶值會影響其國家的貿易收支,由此可引起貿易戰和匯率戰,並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②主要工業國匯率的變化還會引起國際金融領域的動盪。在國際貿易和借貸活動中,將使吸進貶值貨幣的一方遭受損失,而要付出貶值貨幣的一方,將從中獲利。
❽ 什麼影響外匯儲備對貨幣供應量
外匯儲備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主要取決於儲備量的增減和匯率的升降。
如果中央銀行增加黃金外匯儲備,貨幣供應量會增加.中央銀行增加黃金外匯儲備是中央銀行用本國貨幣去購買._中央銀行發放貨幣的渠道之一.
我國外匯儲備和國內貨幣發行量(或者流通量)有什麼關系?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
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的操作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
基礎貨幣指流通中的現金加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之和。表現在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是貨幣性負債總額。根據復式記賬原理,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對應的是,基礎貨幣=流通中的現金+商業銀行的法定存款准備金+超額存款准備金=中央銀行對外資產凈額+政府債權資產凈額+對商業銀行的債權+其他金融資產凈額。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購入本國貨幣,減少的是流通中的現金,流通中的現金是基礎貨幣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什麼說外匯儲備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
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也是商品的一種。為了獲得外匯儲備,必須用本國的貨幣(本國的商品)去購買外國的貨幣(外國的商品)。為了獲得更多的外國貨幣,必須發行更多的本國貨幣(類似於生產更多的本國商品),這樣,外匯儲備的增加就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此外,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損失。因此,外匯儲備應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❾ 在固定匯率的情況下,為什麼中央銀行買入外幣,拋售本幣,會引起貨幣擴張
因為不同匯率下通貨膨脹的傳遞 在固定匯率下,通貨膨脹比較容易從一國傳遞至另一國。例如,如果國外出現通貨膨脹,本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將會提高,貿易趨向順差,本國貨幣出現升值的壓力。為了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的穩定,中央銀行必須賣出本幣、買進外幣,結果造成本國貨幣的投放量增加,本國的物價水平上升。相反,在浮動匯率下,通貨膨脹在國與國之間的傳遞則比較困難,當國外出現通貨膨脹時,國外的匯率水平將隨之調整,國外產品的競爭力不會發生變化。本國的物價水平也不會由此而受到影響。一些研究表明,在西方國家普遍實行固定匯率的時間,各國的通貨膨脹率較為接近,而在1973年實行浮動匯率以後,各國之間通貨膨脹率的差異則較大。
拓展資料
固定匯率下的宏觀經濟政策 :
1、通常分析開放條件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力的主要工具是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簡稱M—F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是以資本具有完全流動性為假設前提的開放經濟模型。它是一類特殊的IS-LM-BP模型,其特殊性表現在BP曲線由於資本的完全流動性而成為一條水平線。
2、在資本具有完全流動性的情況下,利率的微小變動都會引發資本的無限量流動。在這種假定條件下,各國利率均與世界均衡利率水平保持一致。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任何國家的中央銀行均不可能獨立地操縱貨幣政策,其原因如下:假設一國貨幣當局希望提高利率,因而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使利率上升,很快世界各國的投資者為了享有這一更高的利率而將其資金轉入該國,結果由於巨額資本流入,該國的國際收支出現巨額順差,外國人購買該國大量的金融資產會造成該國貨幣升值的巨大壓力。在固定匯率制度下,該國中央銀行有責任干預外匯市場以保持匯率穩定,因此中央銀行將在外匯市場上拋售本幣買進外幣,結果使該國貨幣存量增加,抵消了最初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影響,最終國內利率將退回到最初水平。
3、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貨幣政策由此可得出,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如果資本具有完全的流動性,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立地執行貨幣政策,不可能偏離世界市場通行的利率水平,任何獨立執行貨幣政策的企圖都將引起資本的大量流入或流出,並迫使貨幣當局增加或減少貨幣供給,從而使利率回到世界市場上通行的水平,經濟重新恢復到原來狀態。
4、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財政政策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如果資本具有完全流動性,則一國不可能執行獨立的貨幣政策,任何擴張或緊縮貨幣供給的企圖都將被資本的迅速巨額流動及央行保持固定匯率的承諾所抵消;而財政政策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樣由於上述原因而使國際收支恢復均衡,對國民收入的影響卻進一步擴大了。